首页 > 文章中心 > 设计的基本原理

设计的基本原理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设计的基本原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设计的基本原理

设计的基本原理范文第1篇

关键词:机械设计;节能;问题;基本原理;对策

在长时间的发展形势下,经济水平的发展通常都是以消耗能源以及环境为代价的,这样也会在某种程度上致使环境受到污染的情况较为严重,同时也面临资源紧缺的问题。而这些问题的存在,会在某种程度上对经济的发展带来一定的阻碍。这样就促使人们逐渐对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引起了必要的重视。是否可以协调好经济发展和环境资源之间的关系,会对国家的经济发展带来直接的影响。而节能降耗在环境领域中扮演中重要的角色,因此相关人员应当加大对机械设计节能的研究力度,从而确保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

一、加强机械设计节能的背景

当今社会已经是一个高度机械化的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又需要更多的机械设备,机械设备已经是我们日常生活和生产必不可少的工具。大量的机械设备投入使用必然产生很多问题,如环境污染、能源浪费等,这严重违背了我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要求,因此,在这种形势下,我们必须要加强对机械设备从生产到使用各个环节的节能减排工作,其中在设计环节进行节能设计是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的一种方式,所以我们要加强机械设备的节能设计。

二、机械设计节能中存在的问题

对于机械设计来说,能源大量的消耗是时常发生的现象,同时也是相关人员需要解决的问题,产生的能源浪费有着诸多的因素,本文主要从以下几点内容进行分析:

1、不重视节能设计,缺乏节能设计理念

从以往设计模式来说,机械设计的主要目的是将机械设备生产效率加以提升,相关人员一定要遵循这个理念。首先,需要对机械设备的运转速度、相应的载重数量进行考虑;其次,还需要对机械设备据是否具有安全性能、节能减排等方面引起必要的重视。随着我国国民经济水平的日益发展下,技术水平不断完善,机械设计理念不断更新,不但可以将机械设备的整体生产水平加以提升,而且还要求相关人员应当打破以往的传统设计理念,并对节能设计引起必要的重视。

2、设计人员专业水平较低

由于机械设计工作具有一定的专业性,这样就要求相关人员应当具备专业的理论知识以及操作能力。然而,某些设计人员没有较高的文化素养,设计理论也没有做到熟练掌握,并且不愿意接受新的事物,这种“吃老本”的情况就会在某种程度上致使机械设计出现落后的情况,从而使能源消耗过大。除此之外,还有某些设计人员没有对具体的情况进行详细的调查就开始进行机械设计,致使机械不能发挥出最大的作用。

3、技术水平较低,无法满足设计需求

机械设计在某种程度上会限制于技术,在新型的设计理念倘若没有技术的支撑,那么也会无济于事。在实际的生活中,一方面诸多节能设计思维形式依然会受到技术水平的影响。另一方面,倘若可以实现节能设计,那么就需要将设备的生产成本加以提升。从经济效益方面来说,机械制造有着较高的成本,还有某些节能技术被省略,所以导致节能没有较高的实现率。

三、机械设计节能基本原理及运用

1、动力源

发动机是机械设备的主要动力源,在机械节能设计时,要特别注意提高机械设备电能、动能、势能、热能等相互之间的转化率,由此需要尽最大努力减少发动机的输入功率、增大发动机的输出功率。在实际的生活当中,启动和减速这两个阶段主要体现了这一设计原理。

2、在设计时注意减少各部位之间的摩擦

机械设备个零件部位之间的摩擦力过大就会导致资源损耗大的问题。机械设备是通过齿轮、动力传送带等传送设备将发动机产生的动力运送到所需部位而运转起来的,在这个过程中,如果摩擦力过大,就会损失一部分动力,造成资源浪费,因此,在机械设计的时候,一定要尽量减小各个部位的摩擦力。例如,加强零件之间的等。

3、注重功率匹配节能

机械设备在不同的应用环境下所需要的功率大小是不一样的,合理的研究和分析在不同的应用环境下功率需求的大小至关重要,这可以为设计标准功率提供依据。在机械设备设计时,要注意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相结合,可以设计不同的挡位根据实际所需功率进行调节,以此应对不同的应用需求。

四、对做好机械设计节能的建议

1、重视人才培养,学习和运用新技术

机械设计节能涉及的知识范围很广,专业性很强,因此,对设计人才的专业性要求很高。机械设计节能需要大量的设计人才,人才是进行机械设计节能的核心基础,加强人才的培训是重中之重。⑴.在学校招聘高材生。⑵.企业加强对设计人员的培训。另外,技术是实现机械设计节能的必要条件,在机械设计中既不能超越实际的技术发展水平,又不能完全不敢突破,要积极学习和运用新技术。促进机械设计节能水平的提高。

2、重视设计选材环节,优先选择环保型材料和环保型发动机

在对机械进行设计的过程中,一定要对机器所选用的材料进行确定,在机械制节能设计的时候首要选择可以回收、没有污染的材料。不仅仅如此,机械设备最大的污染主要是来源于发动机,这样就要求相关人员应当选择油耗低、使用时间较长的发动机,避免发动机尾气产生过大的排放量,对机械设计节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例如,可以选择环保型水冷增压柴油机亦或是相应的电控发动机。

3、加强电子控制系统的精确化控制

应用电子控制系统来对机械做好严格的控制是实现机械设计节能的关键所在。而电子控制系统能够实时的掌握机械的运作情况,利用智能化的形式来对发动机的功率进行辨别,为避免大量的消耗创造有利条件。

4、加强液压系统的清洁和防漏工作

机械消耗大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机械设备的磨损和腐蚀严重。机械设备磨损和腐蚀严重是因为液压系统的污染物较多。另外,浪费资源最大的原因是液压系统渗漏而,因此,进行节能设计时要加强液压系统的清洁和防漏工作。针对液压系统的污染物问题,可以加装一个高性能的过滤设备。对于液压系统渗漏问题,可以选用防渗漏的材料等。

五、结语

通过以上内容的论述,可以得知:随着当前我国经济水平的日益完善下,可持续发展已经逐渐成为全球长时间发展的关键所在。始终坚持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并确保自然资源发展方面能够达到和谐统一的效果。将节能减排的思想逐渐渗透到机械设计当中,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加大机械节能设计研究的力度,这样就需要相关人员对机械设计以及相关作用做到熟练掌握,本文主要从以上几个方面较好的论述了机械设计节能基本原理和作用,提供给相关人士,供以借鉴。

参考文献:

设计的基本原理范文第2篇

〔关键词〕高校;“基本原理概论”课;教学设计;教学目标;教学内容

“基本原理概论”(以下简称“原理”)课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干课程,是对高校大学生进行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在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政治素养等方面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原理”课教材在2001年出版后进行了多次修订,2015年版教材除了对基本理论知识进行了高度概括和凝练之外,还融入了新时期我们党和国家提出的一系列新论断、新要求和新精神。新形势下,高校教师要适应时代要求,提高“原理”课教学质量和实效性,必须精心规划,对“原理”课教学过程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

一、制定切合学生实际的教学目标

科学合理的教学设计必须以认清课程性质、制定教学目标为始端〔1〕。教学目标是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预计达到的学习结果和标准,是教师讲授教学内容和选取教学方法的重要依据。“原理”课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之前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能够使教学活动更加具有方向性和针对性。然而,目前部分“原理”课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由于没有认识到“原理”课教学目标是依据课程标准、所要讲授的教学内容以及大学生的实际需求而制定的,是具体的、可操作的,因而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没有很好地做到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导致其制订的教学目标不是太高就是太大,不能很好地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对于大学生而言,他们学习和掌握基本原理的目的就是要学会运用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去分析和解决复杂的社会现象与问题。然而,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大学生科学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他们的道德意识、价值取向等越来越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许多大学生认为“原理”课理论性、政治性太强,与他们的实际生活联系并不紧密,往往对其不感兴趣,甚至有的同学对其产生反感并加以排斥。因此“,原理”课教师在制订教学目标时,要避免将教学目标制定得太高、太大,既要坚持“三贴近”的原则,以基本原理为主体,又要关注世情、国情、民情等时政热点话题,用理论去分析学生比较感兴趣的、与他们实际生活联系较为密切的社会现实问题,帮助其将抽象、单调的思想理论知识内化为自身的科学认识,使他们能够真正做到将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以“原理”课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为例“,原理”课教师要从知识、技能、情感三个方面去设计教学目标。首先,教师要通过对基本理论知识的讲授,使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唯物论与辩证法的基本原理,回答出物质的概念和存在形式、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统一、事物的普遍联系与矛盾运动规律等重要的理论问题。其次“,原理”课教师要培养学生学会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去观察、分析社会现象和问题的能力,使其在未来的学习和实际工作中增强战略思维、辩证思维、创新思维等能力。第三,“原理”课教师要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坚定其理想信念。笔者认为“,原理”课教师只有把以上三个方面有机地统一起来,才能使教学目标更具明确性和可操作性,进而有效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二、设计符合教育对象特点的教学内容

“原理”课作为高校开设的公共思想政治理论必修课,其教育对象是除思政专业以外的其他专业的在校二年级大学生。“原理”课的教学内容比较抽象,应用到的知识点较多,课时数却不像专业课那么充足,使得教师很难在有限的时间内将全部教学内容都讲授到。因此,原理”课教师要根据不同年级、不同专业学生的个性特点,分别设计不同的教学内容,以提高该课程的教学效果。然而,目前一些“原理”课教师并没有意识到这一问题,一方面,对所有专业的学生设计的教学内容都相同,没有体现出差异性。另一方面,过分追求教学内容的全面性,未能很好地将“两点论”与“重点论”的观点运用到实际中去,忽视了教学内容中主要问题、重点问题的设计。以上这些问题的存在,致使不同专业学生的多样化需求得不到满足,教学效果往往不理想。笔者认为,“原理”课教师在组织、安排教学内容时,既要从学生原有的关于理论的知识基础出发,对不同专业的学生分别安排不同的教学内容,又要从“原理”课内容多、课时数少等特点出发,抓关键,集中力量解决主要问题和重点问题。只有这样,“原理”课教师才能合理地利用课堂教学时间,进而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和效果。首先,按照不同专业学生的特点设计不同的教学内容。如“原理”课教师在讲授物质的概念及其存在形态、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时,可以对汉语言文学、历史等有一定哲学基础专业的学生适当地引入西方哲学与中国古代哲学中一些比较典型的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和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观点,引导学生通过比较更好地认识到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性,而对于数理化、机械等哲学基础相对薄弱的理工科专业的学生来说,教师就要把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作为主要教学内容。笔者认为,这种根据教育对象的特点分层次组织、安排教学内容的方法,满足了各个专业学生不同的需求,使教学活动更具针对性。其次,抓关键,集中力量解决主要问题。如“原理”课教师在对“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这一教学内容进行教学设计时,必须明确这一章主要讲授的内容是唯物论与辩证法的基本原理。“原理”课教师在安排具体的教学内容时,应该抓住辩证唯物主义这一条基本主线,联系我国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成功实践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所面临的一些问题,重点讲述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统一、事物的普遍联系与矛盾运动规律、唯物辩证法是根本方法等唯物论与辩证法的基本理论知识。这样做,不仅能够使“原理”课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抓关键,而且能够使学生的学习更有针对性,教学效果自然能够得到很大提升。

三、创新适合学生需求的教学方法

高校“原理”课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按照所要讲授的具体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选取适合这一课程要求和当代大学生学习需求的教学方法,这是确保“原理”课教学任务高质量完成的前提和基础。但是,目前许多“原理”课教师在选取教学方法时比较单一和僵化,往往选择灌输法,而没有从所要讲授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灵活选取讨论法、谈话法、自主学习法等教学方法。教师单一、机械地采取讲授法这种教学方法,不仅不利于贯彻以教师为主导和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而且在某种程度上不利于大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育和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原理”课教师要改变这种现状,就必须以“原理”课教学内容为依据,从当代大学生的认知、情感等实际情况出发,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实践中,“原理”课教师可以选取以下两种教学方法开展教学活动:首先,选取案例教学法与讨论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可以使抽象的理论具体化,更能生动地说明一些问题,使学生易于理解及记忆,达到理论与实践结合的目的〔2〕。讨论法可以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增强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实践中,“原理”课教师将这两种方法结合起来,不仅可以增加教学内容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还可以提高教学的实效性。如教师在讲授“世界的物质性”这一节中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时,可以选取“猪孩”王显凤这一典型案例。教师可通过多媒体播放辽宁鞍山“猪孩”王显凤因缺少父母关爱,幼年时一直与猪为伍,没有人类的感觉和思维能力,后来在教育专家、心理学家的帮助下,她逐渐熟悉了社会环境,恢复了人的意识的真实案例,并且在播放视频的同时提出“意识是如何产生的”、“它的本质是什么”等理论问题,然后让学生分组进行讨论。教师通过以上这种教学方法,不仅可活跃课堂教学气氛,而且能够使学生很好地理解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社会实践在意识的产生和发展中起着决定性作用等抽象的理论知识。其次,选取教师点拨、学生自讲互评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在“原理”课教学过程中,采取教师点拨、学生自讲互评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为他们以后步入社会打下坚实的理论与实践基础。如教师在讲授第三节“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时,由于其侧重于方法论问题,与实践结合较为紧密,学生也较容易理解和感兴趣,所以可以采取以上这种开放式的教学方法。实践中,“原理”课教师可以把全班学生分成三个小组,要求其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分别讲述“唯物辩证法是科学的认识方法”、“辩证思维方法与现代科学思维方法”、“以唯物辩证法为指导,不断增强思维能力”三部分内容,每组讲述时间为十分钟左右,每组讲完之后留五分钟时间让教师和其他小组成员进行点评,然后由教师进行归纳总结,最后由学生投票选出最好的一组。教师通过以上这种教学方法,不仅使学生在理论上全面、深刻地认识到唯物辩证法的重要性,而且在实践上培养和锻炼了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讲课能力,为其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自觉运用唯物辩证法这一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不断增强自己的辩证思维能力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四、制作有吸引力的多媒体教学课件

为了顺应信息时代的潮流,满足“原理”课教学的需求,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大部分“原理”课教师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进行课堂教学。这就要求“原理”课教师在教学之前,依据“原理”课所要讲授的教学内容,科学合理地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但是,部分“原理”课教师在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时,太过于机械化,把全部教学内容都用PPT课件放映出来,致使PPT上文字太多,学生容易对其产生反感。还有一部教师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把过多的精力用在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上,如加入了一些华而不实的音频和视频,虽然课堂气氛有所改变,但课堂的重点、难点并不突出〔3〕。为了改变这一现状,充分发挥多媒体这种现代化教学手段的作用,提高“原理”课的教学效果,教师就必须把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要素有机地整合起来,制作出能够满足学生实际需求、既美观又实用的多媒体教学课件。如在设计“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教学课件时,教师一方面要把“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这个重点知识与难点知识,通过文字的形式在PPT课件上面呈现出来,另一方面,又要把“猪孩”王显凤的真实案例和《人与宇宙》这一科教片通过图片、视频的方式播放出来。但是,教师在这一过程中要坚持适度原则,播放时间不能过长,不仅要使抽象的理论知识通过文字、图像、视频等方式变得生动化、具体化,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要突出课堂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进而提高“原理”课的教学效果。总之,教师在对“原理”课进行教学设计时,必须以大学生的知识基础、理解能力、性格特点等实际情况和课程本身的特点为依据,科学合理地制定教学目标、安排教学内容、选取教学方法、制作教学课件。只有这样,才能发挥“原理”课教学设计的积极作用、提高教学质量,进而达到教师和学生都满意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柳礼泉,黄艳,张红明.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设计的基本环节与着力点〔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9(4):96-98.

〔2〕杨霞飞《.基本原理概论》课教学方法与教学效果思考〔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3(11):9.

设计的基本原理范文第3篇

【Abstract】The balance ring component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tumble dryer assembly of the washing machine. The design of the balance ring component will directly affect the vibration performance of the washing machine and the noise level. In addition to the contents that should be considered or paid attention to in the design of the balance ring, the author also adopts the countermeasures in combination with the design difficulties encountered in the production and market feedback, and explains the design techniques.

【关键词】平衡环;盛水桶振动形态;流体移动分析;优化设计

【Keywords】balance ring; vibration form of the bucket; fluid movement analysis; optimization design

【中图分类号】TM92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1069(2017)05-0193-04

1 引言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及生活节奏的加快,洗衣机产品已经成为现代家庭生活中一个必不可少的必需品,现在基本上每户家庭都已经拥有了一台全自动洗衣机了,洗衣机产品的振动噪音及长期使用性也随之更加受到人们的关注,而平衡环组件是影响洗衣机振动和噪音的一个极其重要的零件,一个好的平衡环组件的设计不仅可以减少洗衣机的振动性能,有效改善噪音水平,从而确保洗衣机长期运行的可靠性,而且可以通过优化设计,提高产品的维修便利性。整体而言,洗衣机的平衡环的设计既可以提升产品的基本性能,又可以提升维修的便利性。因此洗衣机平衡环的优化设计是非常有必要的,本文将采用平衡环实现平衡性矫正的原理分析,平衡环设计的基本思路及针对近几年市场投诉应对的优化设计,进行一些观点的阐述,并结合实际的案例进行验证,希望给技术人员进行平衡环的设计,少走一些弯路,或者针对设计人员在应对市场上碰到类似问题点时,希望可以受到一点提示启发。

2 原理分析

2.1 不同脱水转速盛水桶的振动形态

图1不同脱水转速下盛水桶的振动形态表示了由于脱水桶的不同转速情况下盛水桶的振动形态。洗涤物在偏置一边的状态开始脱水,洗涤物产生不平衡的作用力,盛水桶产生较大的横向振幅。我们把这个叫做1次共振点。该状态在现在的全自动洗衣机构造上,大约在60r/min。接下去到了约190r/min,发生2 次共振点。此时盛水桶会产生较大的纵向晃动。发生2次共振点的转速,由于吊杆和缓冲弹簧的系数等不同会有些偏差。当脱水转速进一步提高时,就形成由纵向振动和横向振动合成的正常脱水振动。

2.2 脱水桶转速而产生的流体的移动分析

如图2脱水转速而产生的流体移动中可以看出1次共振点前,平衡环内的流体是向不平衡侧移动的。过了1次共振点,在平衡环内筋的作用下,流体是往不平衡侧的相反方向移动的。过了2次共振点后,产生了矫正离心力,开始补正不平衡量,到正常脱水状态时,流体完全向不平衡侧的相反方向移动。

3 平衡环的设计步骤

3.1 基本设计思路

3.1.1 平衡环分割重数的检讨

对于不平衡发生的离心力为尽可能使重心作用力矩为0,并尽可能设计多重平衡环。

这里以NA-F70**为例进行说明。平衡环的各尺寸如图3-b所示,1重构造平衡环尺寸A为30mm,流体装入50%,则B尺寸为15mm,笔者设计了1、2和3重平衡环,并进行样品的试作和实验,所得平衡环与矫正离心力的关系曲线如图3-a。对于1重平衡环,在盛水桶的单向振幅达到15mm时,装入流体达到最大矫正力,在平衡环内的形状如图3-b-1所示,但超过15mm时,矫正离心力反而有所下降。若采用2重、3重构造,随着盛水桶振幅增大,矫正离心力也会增大,但是,在平衡环整体尺寸一定的情况下,在2重、3重构造下,A、B也会变小,盛水桶振幅与矫正离心力的调整比例范围也随之变小。在脱水桶上部放置0.4kg不平衡块产生力的线(模拟脱水过程中的不平衡状态),根据3-a图,利用与矫正离心力的交点,可得出:①重构造的平衡环盛水桶上部横向振幅为12mm;②重造的平衡环振幅为6mm;③重构造的平衡环则为3mm。,这数据也充分说明了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设计成多重平衡环。

设计的基本原理范文第4篇

一、地理多媒体课件内容选择的基本原则

1.针对性原则

它是指地理多媒体课件的内容要具有选择性。并不是所有的地理教学内容都适合用多媒体来呈现,只有那些用黑板、挂图、模型等常规媒体还不能充分表现地理事象,致使学生理解接受仍有困难的内容才适合用多媒体来呈现。对于那些更适合用真实表现方式如地理实物、标本、模型,或学生动手操作方式如地理实验来呈现的内容,用多媒体来呈现并不是最佳选择。例如,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地球与地球仪”一节中,有关地球形状、地轴、两极和经纬网等知识点,因初一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较差,难以建立起空间概念,成为教学中的难点。如果利用地球仪,通过适当的讲解就能突破难点,达到教学的目的,取得教学实效。但有教师怀有“多媒体辅助教学就是高实效”的心理,将多媒体强行拖进课堂,虽然多媒体能模拟立体空间,但是与地球模型相比,华而不实,反而把问题复杂化,徒增许多无效的信息,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影响教学目标的实现。

2.科学性原则

指地理多媒体课件的内容准确,无科学性错误。它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指通过媒体展现的地理景观和分布,引用的地理事实与材料,解释的地理概念与成因,演示的地理过程与演变,揭示的地理规律与原理……都要符合地理科学规律和原理,使学生获得正确的地理知识。二是文字、符号、单位和公式等符合国家标准。

3.地理性原则

指地理多媒体课件的内容要突出地理科学的空间性、区域性特征,具有地理特色。为此,课件设计中要注意选用众多反映地理空间位置、空间分布的地图,反映空间运动、空间演变的视频、动画,反映区域特征与区域差异的景观图片。仅有文字的课件是不具有地理性的。

4.时代性原则

地理教学内容与社会实际是紧密联系的。社会的发展、时代的变迁使一些地理名称、地理数据、地理事实发生了变化。地理名称的变化如韩国首都更名为首尔、湖北襄樊市更名为襄阳等,地理数据的变化如珠峰高度的重新测量、2010年我国人口普查公布的最新数据等,地理事实的变化如缅甸的迁都、南苏丹的成立等。这些变化应按照教学进度及时反映在课件内容中,让学生紧跟地理科学的步伐,以体现地理课件的时代特征。

二、地理多媒体课件内容组织的基本原则

1.逻辑性原则

它是指地理多媒体课件的内容应按地理学科的逻辑顺序排列,严格保证知识的系统性和连贯性。对此,一是要注意课件内容应结构完整、层次清晰,可以通过标题的序号体现出来,如一、1、(1)、①等。二是要注意课件中的各级标题内容应以课题为中心,围绕课题展开。如人教版高中地理教材必修1“地球的运动”一节课件中的一级、二级标题可设计为:

一、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

1.地球自转的一般特点

2.地球公转的一般特点

二、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关系——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1.太阳直射点移动的原因——黄赤交角的存在

2.太阳直射点移动的规律

三、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交替和时差

2.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

四、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2.四季更替和五带

三是标题下的各种媒体内容,如知识要点、文字材料、表格、地图、图片、录音、视频、动画应紧扣标题。

2.科学性原则

即地理多媒体课件内容的组织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感性知识到理性知识,由具体到抽象,由现象到本质。对此,初中地理课件应遵循地理事实(现象)——地理分布——地理原理(规律、成因)的设计程式。如人教版从《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章“陆地与海洋”应从——“地球?水球?”即地球表面71%是海洋,陆地面积仅占29%开始,接着讲述海洋、陆地的分布——“七大洲和四大洋”,然后阐述地理成因——“大陆漂移假说”、“板块运动学说”。关于人种的知识,应先讲地理现象:白种人,黑种人和黄种人。接着讲述人种分布,最后阐述人种平等观念和人种形成的原因。

3.启发性原则

即地理多媒体课件内容要从地理事实或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自己得出结论。对此,要注意课件不直接给出知识的结论,而设计一些观察活动和富于启发性的问题,通过学生活动让他们慢慢悟出道理和结论来。如讲述初中地理“我国地势”时,在展示分层设色的中国地形图后,可以设计以下的问题:

1.找出青藏高原、塔里木盆地、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

2.说出青藏高原的大部分地区海拔在多少米以上,塔里木盆地和黄土高原海拔在多少米之间,华北平原的海拔在大约多少米。

3.说出从青藏高原向东向北,我国的地势有什么变化。

课件通过上述读图和提问一步步的引导,学生很容易归纳出我国的地势特征。

4.巩固性原则

这是巩固性教学原则在地理多媒体课件设计中的具体体现。对此,一是要注意表现教学内容与重点的画面镜头要有足够长的停留时间,重要的画面或解说可以进行必要的重复,以便加深理解和记忆。二是每一重要知识点讲完后要有简明的小结,使学生能记牢最重要的结论。三是在教学内容结束后,可安排一定的作业,如习题、思考、阅读、观察、调查、实验等,使学生在运用知识过程中巩固知识与训练技能。

三、地理多媒体课件内容呈现的基本原则

1.表征多样化原则

地理多媒体课件将地图、图片、声音、文字、动画、视频等多种媒体集成于一体,依据所刺激的感官的不同,声音素材通过听觉表征信息,而地图、图片、文字、动画和视频则通过视觉表征信息,分别形成不同类型的表象。多种媒体的组合呈现,不仅可以增加表象的种类和提取的线索,还在不同类型的表象之间建立起了联系[1]。一般有两种组合方式:一是视觉表征的组合。地图、图片、文字、动画、视频虽然都属于视觉表征,但地图、图片、动画、视频是属于形象具体的画面表征,文字则属于比较抽象的言语表征。文字一般会造成学习的枯燥感,并导致学生理解的困难。将言语表征和画面表征相结合,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又可以促进学生对文字的理解。二是视觉表征和听觉表征的组合。在地图、图片、文字、动画、视频使学生产生视觉表象的同时,运用声音使学生产生听觉表象,两种表象相互作用,能够加深记忆的痕迹,提高学生学习的效果和效率。

2.表征优势化原则

即根据学生不同的认知发展阶段,地理多媒体课件的表征要以不同的方式为主导。布鲁纳认为,知识呈现方式是影响学习的重要外部条件。认知结构由动作表征、映象表征和符号表征三个系统组成,它们是人借以认识和表征外部信息的三种信息加工系统。尽管在个人认知发展历程中,三大系统的出现顺序依次是动作表征——映象表征——符号表征,但三者之间并不能彼此代替,而是各有所长,相互补充。知识呈现方式与学生认知结构相匹配,才能促进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2]。因此,一是初中课件文字、图形与图像、视频、动画表征方式并重,高中课件则以文字、图形表征方式为主,突出地理知识的逻辑性、严谨性,辅以图像、视频与动画表征方式。二是就图像表征而言,高中课件以地图、示意图、统计图等抽象图像为主,而初中课件以景观图和漫画等直观图像为主。这是因为高中生与初中生在认知结构方面有很大区别:高中生的观察能力较为精确而深刻,注意力比较趋于稳定而持久,思维具有更高的抽象概括性,能够逐步摆脱直观形象和直观经验的限制,借助概念进行合乎逻辑的判断和推理,想象更加丰富、合乎理性。同时,不同的图像类型的表达优势和能力训练优势不同:地图、示意图、统计图等在表达地理规律、地理原理等方面具有优势,有利于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和空间思维能力;景观图、漫画等在表达地貌、自然风光、环境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直觉和欣赏能力。

参考文献

设计的基本原理范文第5篇

[关键词]生态水利工程;功能;原则

1 生态水利工程的概述

1.1生态水利工程的概念

水利工程是一项要依赖许多重要的的工程力学的工程项目,而生态水利工程的侧重点就不仅在这些传统的体系建设,而是在水利工程建设的基础上考虑更多有关水利工程建设对其周围生态环境造成的一系列影响,所以会结合一定的生态学理论和工程建设的部分方法,所以可以说一门综合性的工程体系。

1.2生态水利工程的分类

生态环境主要可分为两大类,包括像三峡工程这样的防洪水利的工程,以及像小浪底工程这样的农田水利的工程。

1.3生态水利工程的特点

生态水利工程有以下特点:首先,生态水利工程有较强的综合性,它能把许多单个的水利项目相互联系起来在形成一个系统,而系统内部之间又是互相制约而又不可分割的,同时工程的建设也会联系到其他的经济建设类项目工程[1];其次,生态工程建设必然要联系到生态环境,所以对从前项目建设都会忽略掉的江海河流的环境以及生态气候都会加以关注,对生态环境发挥更好的作用;再者,生态水利工程的建设由于会考虑到很多因素,并且工程建设的难度也会很大,是对传统水利建设的挑战,因而所需要的建设资金也会更多。

1.4生态水利工程的功能

而关于生态水利工程的功能也作如下介绍:首先最重要的一点,生态水利的建设必然会产生经济效益,因为可以利用水利建设中的防洪期来发电,还可以发展养殖业和旅游业等;其次,生态水利工程会更好的利用水资源,因为蓄水能力的增强可以更好的利用到农业发展以及自来水行业等,还可以再干旱的时期满足人畜的正常饮水以及农业应用。所以在生态方面来说,生态水利工程起到了调节的作用,是人类在水资源的需求上达到一个平稳的状态,还可以调节作用工程项目对水资源的利用,从而促进社会的经济发展[2];再者,生态水利工程的建设将会加强防洪抗洪的能力,这样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洪灾的发生,保护生态环境。

2 生态水利工程设计中注意事项

生态水利工程不同于传统的水利工程,其难度更大、技术要求更高,所以更需要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以达到造福社会的目的。所以工程的设计当中需要关注以下的注意事项:首先,生态水利工程顾名思义要遵循生态学的原理,所有的水利工程的建设都要把遵循自然规律当作首要任务;其次,在水利工程修建的前期,应该把生态保护当作设计的重要方向,而可持续发展也要摆在首位;再者,水利工程和生态环境的联系要把握好,二者在利弊权衡上要分析的当。因为在生态水利工程建设当中必然要在一定程度上改变生态系统,而对于生态系统的平衡也要做好分析,避免破坏生态系统平衡。所以在工程建设中,对于水资源的利用和开发一定要合理,以达到良性发展的效果;最后,生态水利工程的建设一定要把前期的工程设计和规划,以及实际操作中的具体施工做好合理的预算。只有把这些最基本的要点完成,生态水利工程的建设才会达到改善生态系统、促进经济发展的目的,最后达到真正的可持续发展。

3 生态水利工程的基本设计原则

3.1针对生态水利工程,发挥其对整个河流的自我修复能力

这种自我修复能力的发挥,就需要寻找到合适的环境条件和相应的能源条件,并且依靠系统的修复能力来选择适合的物种,进而形成合理的生态结构。一个好的水利工程就需要把人工建设和自然保护的比重分配好,二者应该比重相当,不要违背生态水利建设的初衷,去破坏环境来寻求经济效益的提升,应该从尊重自然、寻求平衡入手,把河流的自我修复功能发挥最大化。在工程的设计上更多的选择因地制宜,尊重自然,选择最合理的方案。

3.2积极保护河流多样性

河流的多样性的保护也就是对生物多样化的维持。河流多样性生物环境的形成主要是由于河流里生长着很多不同种类的动植物。河流的水文环境多样性主要有河宽、河流的形状和连续性以及流速等等方面的内容。河流的生态方面的特点主要是两相联系,指的是水―陆和水―气两个方面的两相,这样形成的生境条件较为开放;因为上中下游的生境不同,即具有异质性,这就促成了流域生境的丰富多样化。因此,设计生态水利工程时,应该对要保护生物多样性予以充分的考虑,对于原有的多样性生物栖息环境应该尽可能地予以保护和恢复,这样生物的多样性才能有一个良好的生存环境。

3.3 重视对生态水域整体生态系统性的修复

河流的生态系统还包括其周边的村庄和田园、森林等,其还承担着为生物提供栖息地的作用。所以说水域是一个大的生态系统,它还包括水文系统,而水文系统不但包括地下和地表的水系统,好包括和河流相关的湖泊、水塘、湿地和洪泽区等[3]。水文系统还与很多生物联系形成复杂的河流生态系统。还有,生态水利工程的建设的过程当中需要考虑到河道的问题,因为河道会对总的河流生态系统产生重要影响,并且河流生态系统的其他要素也要考虑周全,他们也是生态系统修复的关键因素。

3.4兼顾安全性和经济性

生态水利工程建设的目的就是在满足人类经济发展的需求的同时,还能对生态环境起到保护作用。所以在水利工程建设的过程当中一定要符合相关科学的工程学原理和生态学原理。所以在工程设计时,要根据实际情况,考虑到洪水、寒冻等情况的最大负荷能力;还要根据地理学原理分析河流横断面和纵断面的情况,以及河流的动态变化趋势来分析规律,从而保证河流的生态修复的持久性。要保证工程的风险最小而创造的利益最大。

4 结语

总体来说,生态水利建设是一门追求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相平衡的学问,但由于发展的时间较短,相关的经验技术不是很成熟,所以在项目建设上不是很完善,要想更好的为人类的生态环境服务,就必须遵循自然的规则,人与自然的相互和谐。

参考文献

[1]阎世忠.浅析生态水利工程的规划设计基本原则[J].硅谷,2009( 1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