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中国有哪些传统文化

中国有哪些传统文化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中国有哪些传统文化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中国有哪些传统文化

中国有哪些传统文化范文第1篇

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特点是: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重视人与自然的统一,在人与人的关系上人与人的和谐,中国哲学向来不认为人与自然是敌对的关系,而认为人与自然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人与人之间更应互助合作。

体育(physicaleducation,缩写PE或P.E.),是一种复杂的社会文化现象,它以身体与智力活动为基本手段,根据人体生长发育、技能形成和机能提高等规律,达到促进全面发育、提高身体素质与全面教育水平、增强体质与提高运动能力、改善生活方式与提高生活质量的一种有意识、有目的、有组织的社会活动。

(来源:文章屋网 )

中国有哪些传统文化范文第2篇

一、当代中学生对中国传统节日的了解和重视程度

大部分中学生认为中国传统节日是具有深远意义的,是值得倡导并隆重举行的,比如说端午节是纪念我们伟大的爱国英雄屈原的;还有部分中学生认为对中国传统节日的了解程度不是很高,不明白部分节日的意义,所以表示不是很提倡,有的人甚至表示对中国传统节日都不是很了解,在调查中我发现很多人不能完全说出中国传统节日有哪些,有些竟然表示不知道端午节这个节日的来源。

二、当代中学生对西方国家节日的了解及重视程度

部分中学生认为要与西方国家接轨,要学习西方的先进科技及文化,就必须接受西方国家的文化及节日传统;大多数人表示对于西方国家的节日既不能说完全摒弃,也不能说是完全不接受,中西方文化的交流和融合并不代表是否定某一方,而是两者的融合,对于节日这一问题而言,他们表示可以接受,但不会去隆重庆祝,毕竟那是别人的节日。

三、中学生热衷外国节日的主要原因

由于对我国文化、民族传统知识的欠缺以及盲目从众崇洋媚外的心理,还有青春期特有的猎奇心,导致部分中学生对外国节日表现出狂热的态度,中国文化博大精深,而当代中学生从小就被社会定位为为了考试而拼命学习的一类人,大部分时间都用来钻研那些课本知识以应付考试,忽视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的了解,错误的认为科技、经济等某方面优于中国的部分西方国家就是自己的偶像,从而导致崇洋媚外,热衷于外国的文化教育及服饰等各种东西,当然西方国家的节日也成为他们青睐的对象。

四、调查中出现的令人匪夷所思的问题

在调查时与部分中学生的交流中,发现了极少部分中学生的一些令人无奈又匪夷所思的观点。

1. 建议给中国传统节日重新易名

极少部分中学生由于对西方国家的过度崇拜,竟然给部分中国传统节日加上一个类似于西方节日名字的名字,比如中国情人节,更令人无语的是有人建议将清明节改名为中国鬼节。

2. 部分人表示不承认中国有些传统节日

部分人认为当节日的概念被假日替换以后,是节日就应该有假期,可是中国的很多节日都没有放假时间,这样一来,他们觉得这些节日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节日,从而忽视甚至不承认那是中国传统节日。他们表示这样的节日犹如食而无味,所以不愿接受。

五、保护中国传统节日文化遗产刻不容缓

在调查中,少量中学生对韩国申报端午祭为世界文化遗产的成功这一事件表示义愤填膺,他们认为中国人民应注重保护自己的文化遗产,对于XX年韩国申报中国的端午节为他们的节日这一事件,我们应该予以重视,对于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每个中国人都应该去重视,保护中国传统节日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刻不容缓。

中国有哪些传统文化范文第3篇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7A-

0123-02

立人先立德,成才先成人。初中阶段是学生思想品德与价值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教师必须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让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是我国各族人民在历史的长河中发展起来的共同文化,它影响着每一个炎黄子孙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是民族发展的根基。传统文化并非都是可取的,我们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让学生正确看待传统文化,培养学生高尚的修养品格,塑造学生正确的人生态度,这正是在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教学中应用传统文化的本质要求。

一、分辨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与糟粕

传统文化既有精华,也有糟粕。分辨传统文化中的精华,是初中思想品德教育的关键。思想品德教师在讲授这些传统文化中有弊病或有歧义的部分时,应让学生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这样学生才能理解通透。我们通常所说的传统文化,在思想领域,主要以儒、释、道为内核。钱穆认为,当今社会的每一个中国人,都受它们共同的影响,儒、释、道,在我们每一个人身上都有反映。它们各有其长处,也有其短处,学生在对传统文化没有很深入的了解之前,仅凭自己的印象,通常对其有两种极端的态度,一种是有崇古倾向,认为所有的传统文化都是经典、精髓,二是认为相较于现今的科技文化来说,传统文化并不能直接创造出更大的经济价值,对它持否定态度。这两种态度无疑都是偏颇的,老师在进行讲解时,有必要纠正学生的这些错误观念,可以追根溯源,从它们各自的发展历程入手分析其好坏。

例如,儒学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在讲解儒学时,可以追溯到它的创始人孔子,分析孔子的生平经历,儒学诞生的背景,以及对后世的影响,尤其是汉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对于儒学的影响,董仲舒对儒学的建议等,向学生讲解儒学的多方面影响,一方面,它积极入世的思想和关爱社会的观念,对于推动社会进步和解决社会问题来说,有很大作用;另一方面,后世出于某种原因(比如说董仲舒的三纲五常建议是为了实现统治的目的)对它的过度扭曲,较为单一的价值观,对成败结果的过度重视,都致使它忽略了人本身的完善和发展。

二、理性看待东西方文化的差异

我们大多数人都认为,传统文化只是近现代之前的文化,这种观念是错误的。田广林在《中国传统文化概论》中指出,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不应过于狭隘。老师在思想品德课教育中应培养学生开阔的视野和心胸。时间是一条不断流淌的长河,而传统文化是在这条长河中形成的,它必然随着时间不断变化。改革开放之后,东、西方文化交流频繁,老师更有必要培养学生正确的传统文化观念。

在东西方交流逐渐加强的过程中,难免会因价值观不同而造成文化冲撞。在这冲撞中,有好的也有不好的,学生在初中阶段,正是价值观的塑造期,教师有必要引导学生对其进行甄别,保持足够的理性,取长补短,加速成长。顾友仁在《中国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中认为,传统文化是“文化软实力”,它应与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整合起来,思想政治教育要讲究创新。在看到西方经济大国在世界的强势地位的同时,要理性地分辨,有选择性地接受,承认西方文化的可取之处,也要认识到他的某些不足之处,更要认识到我们中国自己的文化的独特之处。

比如,在教学湘教版思想品德教材九年级《放眼国际经济与经济》时,教师应与学生一起探究经济和政治的相互影响以及对我们自身的影响。例如,美国是西方经济强国,在国际政治上,也占有霸主地位。其好莱坞电影、服装、化妆品等在我国有很大的市场,有很多的粉丝。但是,很多人(包括学生)根本不知道它们与国产产品到底有哪些不同,只是盲目追随。教师在思想教育中,应结合学生身边实例,让学生正确看待汹涌而来的西方文化,并汲取其中的可取之处。

三、理论联系实际

光有理论还是不够的。理论的作用是指导实践。书本上的东西,如果没有和实际生活联系起来,那么那就是一堆方块字,进不了学生的头脑里。理论联系实际,一方面可以让学生更加理解书本内容,另一方面,让理论服务实际,为学生的生活服务。具体做法有两种,一是教师在讲授课本的时候,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阐释理论;二是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力和独立思考能力,让学生从身边的事入手,展开学生间的讨论。

例如,在教学湘教版思想品德教材八年级《创造生命的价值》时,教师先要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要创造生命的价值,学生年龄虽小,可想的却不少,很多时候他们就像一个小小的哲学家,很多学生都困惑:生命的意义是什么?在这一课里,老师就可以给学生很好的答案:生命的意义就是创造生命的价值。在传统文化里,道家和释家都致力于追寻生命的意义。道家认为,生命的意义,不在于生命的长度,而在于生命的质量,也就是生命创造的价值。在这一课中,老师可以让学生明白,如果一个人碌碌无为,就算他生命很长,实际上,只是重复着没有价值的、相同的每一天,而有的人虽然生命很短,却为社会、为他人做出了自己的贡献,那他的生命价值就比前者大得多,这就是为什么说,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为了让学生更深刻地体会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教师可以和学生就社会上某些享乐主义不思上进者和司马迁、张衡、李时珍、任长霞之类的人物进行对比,对什么是“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活着,是为了多数人更好的活”展开探讨。司马迁的《史记》,为我们展开了历史的画卷;张衡的地球仪作为世界地震仪之祖,超越世界科技1800年;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对中国医学产生了深远影响……这些历史人物虽然都早已作古,但他们的成就却影响至今。《史记》今天我们还在看,地震仪预防地震,今天我们还在用,《本草纲目》上的中医方子,也让我们受惠多多,所以,他们是: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那么,如果我们虚度生命,不好好学习,在课堂上开小差之类的,是不是在那一刻,我们是“虽然活着,但却死了”呢?答案是肯定的。所以,如果我们每天都认真学习,充实自己,就是在创造生命的价值。教师通过这种与身边的实事联系起来、对比的方法,让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并为自己的学习、生活服务。

中国有哪些传统文化范文第4篇

关键词: 大学英语教学 中国文化失语 母语文化导入

一、引言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学习语言离不开文化背景。这一点从20世纪80年代跨文化交际兴起之后便被广大英语教学者接受并广泛应用。一大批学生不仅掌握了英语语言本身,而且全面了解了英语文化中的各个方面,从古希腊、罗马神话、《圣经》等故事到情人节、圣诞节等各种节日,从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到英美的日常生活习俗无一不晓,造就了一大批传播西方文化的对外交流人才。跨文化交际的宗旨是平等,只输入目标语文化,忽略母语文化的输入,造成了我国学生在跨文化交流中母语文化缺失现象,偏离了跨文化交际学的平等宗旨。

二、大学英语教学中母语文化导入的必要性

1.学生自身文化素质发展和文化传播的需要。

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应该以培养其文化意识为首要任务,文化意识是一种对本民族文化和其他民族文化的理解。这种理解会影响到人们的思维和行为方式。中国现在普及英语教育,无论是高考、考研还是职称晋升,都需要英语,汉语课程却很少开设;我们对西方的文化、习俗如数家珍,对中国的传统文化却不甚理解,更谈不上用英语表达了;我们每年都举行西方的万圣节化装舞会,却不知道中国传统的中元节都有哪些习俗。所以,加强中国学生的本土文化意识,培养学生的民族文化自豪感,保护我们珍贵的文化遗产,发扬和传播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尤为迫切。

2.加强传统道德观念培养的需要。

中华民族是一个礼仪之邦,在绵延数千年的历史中,积淀了属于自己的文化及大众所共同遵守的道德规范,引导着中国人几千年的精神走向和人文情操。但现在很多“80后”、“90后”都是吃着汉堡喝着可乐说着“yes,no”长大的。传统的道德观念受到西方文化的冲击,很多人信仰缺失,近年来不断出现集体冷漠事件。在课堂中渗入中国传统道德观念,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

3.学生多元化平等文化观培养的需要。

本土文化传统文化、外来文化、意识形态文化等各种文化构成了当代中国的多元化格局。本土文化和外来文化既冲突又互补。只有批判地吸纳目的语文化,弘扬母语文化,才能真正解决中国文化失语问题;只有平等,双向的文化交流才能实现沟通的双赢。在文化多元化、全球化的背景下,英语教学不但要树立知彼的文化观(目的语文化),而且要培养知己的文化意识(母语文化),增强民族文化平等的自觉意识。

三.大学英语教学中母语文化导入策略

1.调整教材,加大中国传统文化比重。

大学英语教材中的文章大部分选自英美出版物,都是原汁原味的西方文化。与中国有关的文章几乎没有,更不用说反映中国文化的文章了。中国学生与国外学生交流时,可以很流利地表达yellow stone natioanl park(黄石公园),对中国的宝塔(pagoda)却不知道如何表达,所以我们应该改革现行教材,加大中国文化比重。

2.改革课程设置,调整教学目标,设立科学的培养方案。

我们目前的人才培养和选拔制度过分强调英语的重要性。2007年教育部颁发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规定,要尽可能地利用语言载体,让学生了解科学技术、西方社会文化等知识,而对于中国本土文化只提了一句:能翻译反映中国国情或文化介绍性的文章。在教学目标上,强调目的语文化,忽视中西文化之间的相互渗透和使用外语导出本土文化的意义。所以,改变现在过分重视英语国家文化的专业的设置,加大中国传统文化课程在教学计划中的比重迫在眉睫。

3.教师加强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知识,增强英语表达能力。

英语教师是英语语言及文化的直接传播者,教师自身必须有极深厚的文化功底、渊博的知识,上课时才能够旁征博引,给学生正确有力的指导。英语教师要改变教学观念,加强业务进修,在平时课堂上将目的语文化与母语文化进行对比讲授,使学生更透彻地理解。

4.教师应用实例。

在实际应用中,教师备课一定要下足工夫,比如在“21世纪大学新英语”中love works miracles引入了西方文化、《圣经》中爱的真谛,Love is patient;love is kind;love is not envious or boastful or arrogant or rude.It does not insist on its own way;it is not irritable or resentful,it does not rejoice in wrongdoing,but rejoices in the truth.It bears all things,believes all things,hopes all things,endures all things.Love never ends,爱的真谛――爱是恒久忍耐,又有恩慈;爱是不嫉妒,爱是不自夸,不张狂,不做害羞的事,不求自己的益处,不轻易发怒,不计算人的恶,不喜欢不义,只喜欢真理,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爱是永不止息。这不是单纯指爱人之间的爱,而且包括对父母,对朋友,对理想,对生活,对你热爱的一切的东西的爱,这些高于爱情的东西。课文A的主题是helping others,孟子(Mencius)在《孟子・公孙丑》一章里提出了“人皆有不忍之心”的性善论,并由此引出了四端:Humans by nature have four “incipient tendencies”、The heart-mind of compassion(恻隐之心),the root of human-heartedness(仁之端);The heart-mind of shame and aversion(羞恶之心),the root of appropriateness(义之端);The heart-mind of apologizing and yielding(辞让之心),the root of ritual propriety(礼之端);The heart-mind of pro and con attitudes(是非之心),the root of wisdom(智之端)。人之是有四端也,犹其是有四体也。由抢救落水儿童,我们看到人都有恻隐之心,课文中帮助陌生老太太的Joe,就是一个富有同情心与恻隐之心的人。这样引入课文,性善论与西方original sin(原罪)相比较,学生会留下深刻的印象,同时也受到中国传统道德文化的洗礼。

四、结语

外语教学,不仅包括语言教学,而且包括文化教学;不仅要引入西方文化,而且要传播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培养学生平等的文化意识,保持本土文化的独特性。要解决目前中国文化失语问题,必须在英语课堂中导入母语文化,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传承中国文化,使之与世界人民共享人类宝贵精神财富的合格的跨文化交际人才。

参考文献:

[1]从丛.“中国文化失语”:我国外语教学的缺陷[N].光明日报:教育周刊,2000-10-19.

[2]宋晓红.大学生“中国文化失语”的原因及对策.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人文纵横),2010.

中国有哪些传统文化范文第5篇

关键词:激发;高中生;语文;学习兴趣

高中语文教学在学生刚刚踏入高中大门是非常重要的,俗话说,好的开头就是成功的一半。因此,高中语文教师一定要重视学生这一时期的语文学习。要想使学生喜欢学习语文,首先就应该是学生对语文充满兴趣。爱因斯坦也曾说过,兴趣是一个人最好的教师,它可以激发一个人的创造热情、好奇心以及求知的欲望。学生只有对自己所学的内容感兴趣才会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并想尽千方百计学会。尤其是已经进入青春期的高中生,他们刚刚经历中考的洗礼,觉得自己已经长大,可以不用别人的指导就能克服困难、解决问题。

那么,如何使学生尽快对高中语文学习产生兴趣,而不是枝江精力投入到数学、外语以及理化科目上呢?笔者在此谈一谈自己的一些经验,希望能对语文教师能够有所助益。

一、利用灿烂辉煌的传统文化激发学生兴趣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辉煌灿烂。悠悠五千年,她在这古老而美丽、辽阔而神奇的土地上,创造了极其灿烂的文化。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当世界其他三大古文化──古埃及、巴比伦、印度文化都先后没落中断时,唯有伟大的中国古文化连绵不断,成为世界文化发展史上的一大奇观。中国古代哲学──民族文化的精华,以其独特的思维方式跻身于世界三大哲学传统(指发源于古代希腊盛行于欧洲的西方哲学和印度哲学、中国哲学)。其影响随着历史的前进也越来越大。我们在高中的第一堂课就要让学生为此而无比光荣和骄傲。从而激发他们对语文的崇敬与热爱,大大地培植学习语文的欲望。其实,高中生都有一种对知识(可以说是文学)的饥渴心理。尽管他们在初中学过历史,从小就学语文,但是从来没有对中国古代文化作过整体把握。到底中国有哪些优秀文化?有哪些文学高峰?在世界上有何地位?他们时刻都在搜寻,但我们教材上那些“文明的碎片”,远远不能满足他们饥渴的心灵。如果语文教学抓住了这一心灵契机,就会很快地把学生引入语文的多彩世界。

由于高中生不可能系统地学习文学史,文学讲座就不失为学习传统文化的最佳方式。用讲座的形式,把中国古代文化从诗经、楚辞、汉赋、晋字、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的发展轨迹粗略地勾勒一下,并谈一谈这些文化明珠在世界上的影响。使学生对中国文化有一个宏观认识,在大脑里形成一个简单构架。也就是这样一个简单构架往往会象磁铁一样紧紧地吸引那些热血沸腾的心灵,使他们在未来不断地搜集材料,丰富这一构架。这就是学习语文的动力和源泉。

二、以当今中国文化面临的危机激发学生兴趣

如今的高中生大多数只重视外语而忽视母语。余秋雨先生说:“几乎所有大城市里的父母亲,都在关注着子女们的外语成绩。至于华语的好不好,反而已不是关心的重点。前不久听一位中年学者演讲,他讲到自己曾默默与一个外国同行作过对比,觉得除了英语,其他都可超过,‘我英语不如他,但他华语不如我呀,扯平了!’学者说到这里引得全场哄笑。大伙不能不笑,他们似乎已经不习惯把华语放在与英语平等的地位上。据说产生笑的机制之一是把两个完全没有可比性的东西比到了一起。酿发出一种出人意料的不谐调感。难道,华语在世界语言丛林中真已变成了这样的角色?笑容只能在脸上凝冻,心底卷来绵长的感叹。”文中运用了大量翔实的事例,显示了对华语前途的深沉忧虑。这些语段,让我们的学生听了,一定会激起一种深沉的忧患意识。还可适当谈谈整个中国文学的现状:在金钱的掠夺挤压下,文学日益消瘦,“在我看来,中国人的道德水准和精神品格如果不说是已经崩溃的话,至少也是滑到了崩溃的边缘。”“我们的人格理想与价值观念已经出现了严重的倾斜和坍塌”,从而发出了声嘶力竭的呼唤“中国需要文学!”(引自吴若增《中国需要文学》)我们已经对自己的精神生活丧失了兴趣。”(见《文学和人文精神的危机》)文学走入了低谷,值得我们每一个中国人思考。但是也不必悲观,中国文化是世界上唯一长期延续发展从未中断的文化体系,它决不会在金钱面前怯懦,相反它会把这种痛苦的挣扎作为一种历史的转机,只要我们共同努力,它会用其独特地生命力,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体制下顽强地生长!不久的将来,它会成为世界艺苑中最鲜艳的一朵!这种危机教育,并不是故作玄虚、喧宾夺主。尽管高中语文教育的目的不是培养作家,似乎与文学也相距甚远。实际上文学的现状,大大地冲击着我们的语文教学。只有有了忧患意识,又头脑冷静,才会更好的热爱语文,学好语文。更何况语文对我们又是多么重要!正如台湾著名学者、诗人余光中先生所说:“中文乃一切中国人心灵之所托。只要中文长在,必然汉魂不朽。让我们长保中文的灵活与清纯。”

三、可以通过学习优秀作家极其作品激发学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