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塞下曲李白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昔去雪如花,今来花似雪。____范云《别诗》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____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____卢纶《和张仆射塞下曲·其三》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____杜甫《绝句》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____高适《别董大二首》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____李白《塞下曲六首·其一》
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____张谓《早梅》
有梅无雪不精神,有雪无诗俗了人。____卢梅坡《雪梅·其二》
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____王维《观猎》
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____李白《北风行》
1、月出惊山鸟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王之涣:《登鹳雀楼》)
2、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宋杨万里
3、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泉听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过香积寺
4、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芳菲:美盛的花草。唐韩愈《晚春》
5、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王维:《观猎》)
6、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杜甫:《春望》)
7、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
8、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月下独酌》)
9、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王维:《埋》)
10、狂风落尽深红色,绿叶成阴子满枝唐杜牧《怅诗》:“自是寻春去校迟,不须惆怅怨芳时。狂风落尽深红色,绿叶成阴子满枝。”
11、 洛阳东风几时来,川波岸柳春全回唐韩愈《感春五首》
12、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李白:《关山月})
13、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瞑》)
14、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柳宗元:《江雪》)
15、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人未还。(王昌龄:《出塞》)
16、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宋杨万里《小池》
17、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苏轼:《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
18、日照香庐生紫烟,谣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唐李白《望庐山瀑布》
19、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王维:《竹里馆》)
20、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李白:《独坐敬亭山》)
21、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李白:《古朗月行》)
22、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孟浩然:《春晓》)
23、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王维:《鸟鸣涧》)
24、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卢纶:《塞下曲》)
1. 概括这类诗歌常见的思想内容;
2. 归纳此类诗歌经常出现的意象;
3. 了解此类诗歌常见的考点。
教学过程:
一、概念阐释:以描写边塞的军旅征战为题材的诗歌。代表诗人有王昌龄、高适、李颀、岑参等。
二、分析概括此类诗歌的思想内容
1. 塑造边塞健儿的英雄形象,歌颂从军报国和建功立业。如①李白的《塞下曲》: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②王昌龄的《从军行》(其四):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誓不还。③王翰的《凉州词》: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2. 抒写边疆将士对家乡的思念。如①王昌龄的《从军行》: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无那:无奈,只无法消除思亲之愁]②李益的《从军北征》:天山雪后海风寒,横笛遍吹《行路难》。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碛:沙漠]《夜上受降城闻笛》: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受降城、回乐烽均为地名]
3. 表达作者对战争深层思索,或写战争对广大人民和平生活的破坏,或写对和平的向往,或写对军中某些现象(譬如苦乐不均、将帅无能)的不满。如①常建的《塞下曲》:玉帛朝回望帝乡,乌孙归去不称王。天涯静处无征战,兵气销为日月光。②陈陶的《陇西行》: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③柳中庸的《征人怨》: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三春百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金河、青冢、黑山均是地名]④王昌龄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以上只是大致的归纳,还应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有时诗中呈现出的情感也是很复杂的。如王翰的《凉州词》中既充满慷慨之气,又夹杂着一种悲凉。又如范仲淹的《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其中既有对家乡深沉的思念,又隐含着将士戍边报国的责任,二者交织,慷慨悲凉。
三、归纳此类诗歌经常出现的意象
标示边疆、与战争有关的地点:关山、青海、玉门关、楼兰、边、燕然、沙场、大漠;
边塞特有的事物:烽火、城楼、(细柳)营、琵琶、戍鼓、横笛、羌笛、芦管、芦笛;
与战争有关的武器:角弓、鞍、马、刀、号角;
与战争有关的人称称谓及历史名人:将军、都护、兵、军、征人、李广(龙城飞将);
表达征人思乡常用的意象:月、羌笛、芦管、雁;
与战争有关的关键词:征、战。
四、与此类诗歌相关的考点阐释
1. 形象
1)鉴赏诗中出现的景物(即画面)的整体特征
例如读王昌龄《从军行》,诗的第一、二句描摹了一幅?摇 ?摇?摇?摇?摇?摇?摇的画面。(开阔、悲壮、迷蒙、暗淡)
2)鉴赏诗中出现的人物形象
例如,读李白《塞下曲》: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试鉴赏诗中出现的人物形象。
参考模式:诗中塑造了(什么样)的(谁)的形象。“什么样的”应指出人物在什么环境下干什么、想什么所表现的精神品质,“谁”应指出是哪一类人的形象(例如农民、工人、思妇、征人等),并应关注本诗诗眼(即最后两句)。参考答案:本诗塑造了在恶劣的环境中不畏艰苦、英勇奋战,
立业的边疆将士的形象。(注:必须有对诗眼的阐释)
3)鉴赏诗歌表现的情感内容
例如读范仲淹的《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表现了戍边将士怎样的思想感情。
2. 语言
1)鉴赏诗歌整体语言风格
例如读陈羽《从军行》:海畔风吹冻泥裂,梧桐叶落枝梢折。横笛闻声不见人,红旗直上天山雪。这首绝句写风雪行军,十分壮美。试从语言角度,分析一下“壮美”的特点。
参考答案:首句用了一个“裂”字,次句用了一个“折”字,点染了严酷悲壮的背景:天山脚下寒风尽吹,湖边冻泥纷纷裂开,梧桐树上的叶子已经刮光,枝梢被狂风吹断。尾句用了“直上”一词,展现出一幅壮美行军画面:只见在天山白雪的映衬下一行红旗正在向峰巅移动。这“直上”的动态描写,更使画面生机勃勃。高昂的士气,一往无前的精神,尽在这“直上”二字中溢出。
2)考查炼字技巧
例如读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受降城为地名、回乐烽为烽火台名]分析第四句中“尽”字的妙处所在。回答此类题一定要有固定的思路。即释句、释词,析妙处,连主旨。
参考答案:不知哪里传来凄凉幽怨的芦笛声,于是征人一整夜都朝故乡的方向遥望。“尽”字既写出了征人望乡时间之长,又写出了他们无一例外地都在望乡,点出望乡人之多。一个“尽”字,把征人思乡的主旨表现得淋漓尽致。
3. 表达技巧
1)考查诗中景与情的关系
例如读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分析前两句景物描写的作用。分析:开头写登城所见的月下景色。远观,回乐烽下,在月光的映照下,沙子像雪一样洁白而带有寒意。近观,高城之外,天上地下满是皎洁凄冷的月光,如秋霜那样望而生寒。这些正是触发征人思乡的典型环境。从另一角度说,如雪之沙,如霜之月光,既形象写出了景物的特征,又切合了征人思乡凄凉、哀怨的心境,景与情紧密交融在一起。
2)考查塑造人物所运用技巧(从描写角度可分正面描写、侧面烘托;从描写内容可分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细节描写;从用笔墨多少可分白描、工笔等)
例如读卢纶《塞下曲》: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设题:请结合诗句对如何刻画将军这一形象略作分析。这首诗通过写将军夜猎这一典型情节,成功地刻画了警觉、镇定、勇武的将军的形象。这首诗首句写将军夜猎场所是幽暗的山林,杂生茂密之草。见林深处风吹草动,以为是虎。这里运用了环境烘托。一“惊”字,渲染了一片紧张异常的气氛,而且也暗示将军是何等警惕。第二句写将军动作:弯弓猛射。“夜引弓”的“引”,让人想象、体味将军临险是何等镇定自若、从容不迫。后两句写天亮一看,箭竟射进一块石头中去了。结尾箭入石中,或许带有一点夸张色彩,却侧面展现了将军的神勇。
3)考查诗中运用的抒情技巧(一定要分清问得是作者的抒情方式还是诗中人物的抒情方式)
例如读李白《塞下曲(五月天山雪)》,辨析诗中最后两句的抒情手法。参考答案:直抒胸臆。
五、典型例题
例1 塞下曲
李白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1)前两句通过对严寒景物的描写,反映了?摇?摇?摇?摇?摇,
采用了?摇?摇 ?摇?摇?摇描写的方法。
(2)五、 六句选取了一天的生活进行具体描写,表现了?摇 ?摇?摇?摇?摇?摇?摇,采用的是?摇?摇?摇 ?摇?摇描写的方法。
(3) 七、八句采用什么抒情方式?抒发了将士们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分析:这三问中“反映了什么”、“表现了什么”、“抒发了什么”是针对内容的考查,应联系诗歌主旨(即塑造英勇的将士形象)回答。关于“描法”的考查和对“抒情方式”的考查属于对表达技巧的考查。问得比较明确,只要有相关的知识积累即可。
学生组织答案。
例2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侯骑,都护在燕然。
《红楼梦》第四十八回里香菱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看来烟如何直?日自然是圆的。这‘直’字看似无理,‘圆’字似太俗。合上书一想,倒像是见了这景似的。”你认为香菱说得对不对?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分析:本题是针对炼字技巧进行的考查。回答的要点应包含:①对全句意思的把握(即句子翻译),②这个字突出了景什么样的特征,③对画面整体特征的阐述,④景与作者情感是如何交融的。[一般的炼字技巧的题都可参考这个思路]学生组织答案。
写雪最传神的是唐代白居易的《夜雪》:“已讶裘枕冷,复见窗户明。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这首诗从感觉、视觉、听觉的角度,生动传神地写出了一场夜雪。风格凝重古朴,清新淡雅。
“江山不夜月千里,天地无私玉万家。”这是元代诗人黄庚的《雪》中的诗句,以“玉万家”比喻大雪纷飞,家家户户的屋顶都盖上厚厚的雪。这里把雪比作玉,多么洁净、明亮,大雪覆盖下的村庄又多像一幅淡远朦胧的水墨画啊!
晋代的谢道蕴《咏雪联句》中曾写道:“白雪纷纷何所似?未若柳絮因风起。”把下雪比作仿佛是风把柳絮吹得满地皆是,很有特点。关于这首诗还有一个典故。当时正值隆冬,大雪封门,谢安一家赏雪赋诗,谢安问:“白雪纷纷何所似?”侄子谢朗答:“撒盐空中差可拟。”侄女道韫答:“未若柳絮因风起。”谢安大为称赏。后世也常把女子的文学才能称为“咏絮才”。
唐代宋之问的《苑中遇雪应制》诗也很有特点:“不知庭霰今朝落,疑是林花昨夜开。”他说不知道庭院里今朝落下了雪花(庭霰:指落在庭院里的雪花),还以为昨夜庭院枝上开了花,这个比喻非常生动、贴切。
“乱云低薄幕,急雪舞回风。”这是杜甫笔下的雪,它是黄昏时分乱云飞渡,引来回风急雪飞扬。这样的雪,另是一番景象。
唐代诗人高适也有写雪的名句:“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意思是落日黄云,大野茫茫,只见遥空断雁,大雪纷飞。作者以此来抒发悲凉的气氛。
雪还可以喻志。以雪喻志比较有名的要数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这首诗是柳宗元在长期流放过程中复杂心境的写照。在流放期间,他有时悲观愤懑,寻求精神上的解脱:有时又不甘屈服,力图有所作为。他的另一首诗《渔翁》这样写道:“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烟销日出不见人,乃一声山水绿。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这里的渔翁,超尘绝俗,悠然自得,是前一心境的外化。而这首诗中的渔翁,特立独行,凌寒傲雪,独钓于众人不钓之时,正是后一种心境的写照。
中国古诗从来就有叙写现实,反映人民疾苦的优秀传统,其中也不乏表达厌恶战争,向往和平主题的优秀作品。
“武皇开边意未已,边亭流血成海水”(杜甫《兵车行》)一语道出了连年战争的终极原因——满足少数统治者的无尽欲望,于是穷兵黩武,在所不惜。正所谓“一将功成万骨枯”,但欲壑难填,岂有终止?于是一己私欲,断送的是千万大好头颅,无数断肠唏嘘!“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王翰《凉州曲》),士兵们的“醉”是明知有去无回又无可奈何的借酒浇愁,而非征战凯旋,论功相庆的不醉不归。边塞诗人王昌龄在《塞下曲》中也心酸地写到“黄尘足古今,白骨乱蓬蒿”。“野战格斗死,败马号鸣向天悲。鸟鸠啄人肠,衔飞上挂枯树枝。”(乐府诗《战城南》)更是将这种血腥恐怖的画面刻画的淋漓尽致,大好男儿,最终成为荒野亡魂,鸟鸠腹食。
有战争就有死亡,有死亡就有补充,要补充就需征丁,抓壮丁是古代中国一种特殊现象,政府名曰“兵役”。对此,杜甫在“三吏”、“三别”中有详尽的描述。“四郊未宁静,垂老不得安。子孙阵亡尽,焉用身独完!投杖出门去,同行为辛酸。幸有牙齿存,所悲骨髓干。”(《垂老别》)儿子儿孙血洒疆场,本该坐享清福,颐养天年的老人又被征兵入伍,白发苍苍的妻子知道他这一去就是永别,“此去必不归,还闻劝加餐。”最终只落得“弃绝蓬室居,塌然摧肺肝。”汉乐府《十五从军征》叙述了一个战士的一生,“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回到家后才发现,“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 井上生旅葵”,家已破,人早亡,“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其惨,叫人不忍卒睹。
新丁来到军营,面对 “北风卷地百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愁云惨淡万里凝”、“风掣红旗冻不翻”(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的极端天气,面对“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王昌龄《塞下曲》)的恶劣的环境,即使八月飞雪,朔风凛冽,即使天寒地冻,寸草不生,但行军依旧不会停歇。“窟冻长城雪,蹄穿大漠尘”(《边马》),从塞内到塞外,从雪岭到荒漠,他们的足迹遍布各地,有的人挺了过来,有的人倒了下去,有的人继续苦难生命,有的人终究深埋黄土,其中的艰、难、苦、恨,无人能知,谁人能懂?如果陡遇敌人,立即投入拼杀,“狭巷短兵相接处,杀人如草不闻声”。杀,或者被杀,这就是战场的规律,也是士兵的宿命。
“朔风萧条白云飞,胡笳哀急边气寒。听此愁人兮奈何,登山远望得留颜”(鲍照《拟行路难之十四》), 每当夜深人静,胡笳声起,引起一缕乡思,但关河重重,故乡音讯断绝。胡笳这一少数民族的乐器,承载起了多少征人的思念。军中另一种民族乐器也常引人乡思,这便是笛子。“吹笛上高城,城秋月正明。胡儿双泪下,汉塞一龙鸣”(《边笛》),战士们望月怀乡,闻笛陨泪。打扫完战场,清点好人数,这一仗,有的失去了朋友,有的失去了儿子,有的失去了手足。战士们疲惫地回到军营,横七竖八地躺在营地,计算着明天。突然,不知哪个士兵轻轻吹响了随身携带的竹笛,“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月色昏黄,笛声凄切,想到家中父母妻儿,不仅悲从中来。当初新婚第二天就被迫充军,离开娇妻,离开家人,“暮婚晨告别,无乃太匆忙”(杜甫《新婚别》)。而作为新婚第二天就失去丈夫的妻子而言,她的哀思有多无少,“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李白《子夜吴歌》)。家里的男人充军打仗去了,农业生产的重任就扛在了她们嫩弱的肩膀上,“纵有健妇把锄犁”,但是她们毕竟不是主要劳动力,达不到种植的最佳效果,最终收成不好,“禾生陇亩无东西”,一家老小,无以糊口。但即使是这样,公家催租却变本加厉,“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
纤纤细手早已磨起水泡,长出硬茧,辛苦劳累了一整天,女人终于可以安歇了,每天她唯一的安慰就是期待这一刻的到来,因为,梦里又可以跟自己的夫婿团聚,向他细细诉说这些天的相思以及她一个人维持家庭的无数苦楚,但她们哪里知道,就在上一个月,她的丈夫已经在一次交战中丧生,“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陈陶《陇西行》),这个梦,还能维持多久?“春闺梦”,“河边骨”,这是多么大的反差!我们难以想象女人接到战亡通知书时的状况,她该如何面对,如何承担?苟活的人只能“城南欲断肠”,但已无“征人蓟北空回首”(高适《燕歌行》)的征人相回应。她往后当如何生活,我们不得而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