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创设问题情境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情境问题化
问题的产生不是教师强加给学生的,而是学生基于自己原有知识结构产生的困惑。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在已有知识经验与新的学习任务间形成认知冲突,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比如在上二年级数学《有余数的除法》这一节时,教师可以用多媒体出示情境图:45个编成号码的彩球,按红、黄、蓝的顺序排列。
师:同学们,屏幕上有很多彩球,每个球上都有一个号码。老师不看屏幕,只要告诉我球的号码,我马上就能说出它的颜色,信不信?谁来考考老师?
教师能根据排列的序号准确报出彩球的颜色,学生一定会觉得很奇怪。于是教师告诉学生因为自己掌握了其中的秘密,只要同学们认真学习,很快也能掌握这一秘密。这样,学生就会产生获取新知识的强烈渴求,很有兴趣地参与学习活动,教学效果自然会提高。
二、情境游戏化
游戏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的源泉。把数学知识贯穿于游戏中,通过做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仅能使学生热爱数学,而且使他们在亲身探究知识的过程中,发展思维,开发智力,主动愉快地获取知识和技能。
例如:在教学《统计与可能》一课时,我一开始便为学生设计摸彩球游戏,即在袋中放入各色小球让学生逐一去摸,并统计结果。接着追问学生出现这样结果的原因,学生便展开热烈的讨论,课堂上知识的传授也水到渠成了。
三、情境故事化
爱听故事是儿童的天性,尤其是低年级学生很容易进入故事营造的生动情境中。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需要,借助儿童喜爱的故事来吸引儿童的注意力,加深儿童对知识的理解,提高学习数学的能力。
例如北师版课程标准数学实验教材一年级(上册)“0”的认识,例题创设了这样一个童话故事情境,画面上有小猫的一家,其中猫爸爸、猫妈妈以及猫姐姐都钓到到了数量不等的小鱼,只有猫弟弟空手而归,从猫弟弟懊恼的表情中,“0”也呼之欲出了。学生在交流中认识到,猫弟弟一条也没有钓到,“一个也没有”可以用“0”表示。
四、情境活动化
操作实践是手、眼与脑的密切协作活动,是对客观事物的动态感知过程,是把外部动作思维转化为内部语言形态的智力内化过程。在操作实践活动中创设问题情境是培养学生质疑,促进自主学习的重要形式。比如,在教学“圆的周长”时,可让学生量一量课前用硬纸做成的大小不同的若干圆的周长和直径,学生发现了“圆周长总是直径的3倍多一点”,在此基础上教师稍加点拨,学生就能掌握圆的周长计算方法。这样的实践操作活动,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而且让学生从多角度提出问题,培养和增强了问题意识和创新能力。
五、情境生活化
苏霍姆林斯基说:“源于生活的教育是最无痕的教育。”贴近学生生活的问题情境,利于激活学生的思维,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自觉地理解知识,学会从数学的角度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因此,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熟悉的实际生活中创设教学情境,让数学走进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看到数学,接触数学,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要将知识传授与实际生活密切联系起来,巧妙地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放飞学生的思维,要让学生把自己平时好玩、好看、好吃的东西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体验,参与到探索知识的形成过程中去,充分理解掌握知识,成为数学学习活动中的探索者、发现者、创造者。
一、情境创设模型建构
数学来自于生活,建构于生活,并且在不断的建构中服务于生活.学生只有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生活中的实际数学,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参与数学学习的内在兴趣,尤其是面对有很强自我选择能力的高中学生而言.如果说给小学生创设情境是为了吸引学生眼球,激发学生表象兴趣的话,那么,我们高中阶段的兴趣激发就是为了辐射学科魅力,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兴趣,促使学生内在思维的参与.因此,在数学模型建构前,我们必须给学生创设符合学生已有知识与能力水平的情境,以此促使学生对相关情境的思考和分析,把现实的情境问题转变成现实的模型问题,然后再将模型建构成学生已学的数学模型.因此,情境创设是模型建构的第一步,教师必须将教学内容、学生学情、教学策略融合在情境之中.比如,在三角函数模型的简单应用中,笔者就创设了如下一个情境:
[TP12GS07.TIF,Y#]
情境:圣米切尔山的涨潮、落潮――圣米切尔山是继巴黎铁塔同凡尔赛宫之后,法国第三大景点.它的最大特点是“在水中央”,潮涨时整座山几乎四面环“海”,潮退时则一片荒漠.
问题:海水受日月的引力,在一定的时候发生涨落的现象叫潮.一般地,早潮叫潮,晚潮叫汐.在通常情况下,船在涨潮时驶进航道,靠近码头;卸货后,在落潮时返回海洋.下面是某港口在某季节每天的时间与水深关系表:
二、问题驱动思维引领
在数学模型的建构过程中,数学模型的建立是为了更好的服务于学生实际问题的解决,实践问题解决的关键是思维的引领.而问题是点燃思维的火种,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需要采用问题链的形式来激发学生思维,以此服务于学生问题的解决.比[JP3]如,在上面的情境中,笔者采用下文的问题链来激发学生的思维:[JP]
问题1:你通过对情境的分析,你发现哪些量发生了变化?哪个是自变量?哪个是因变量?
问题2:结合你的分析,你觉得大约在哪个时间段港口的水[JP3]最深?深度约是多少?大约什么时间港口的水最浅?深度约是多少?[JP]
问题3:在哪个时间段内,港口的水深越来越深?在哪个时间段内,港口的水深越来越浅?
[HJ1.15mm]问题4:你能用学过的哪种方法来更好地描述这个港口从0时到24时水深的变化情况吗?
在这四个问题的引领下,学生开始思考着情境信息,学会分析和筛选有用信息和核心信息,并学会用更为形象的方法来研究这个具体的问题,能将实际的问题与已学的数学方法顺利地衔接起来,能真正通过问题的引领,促使学生思维的提升.
三、温故总结积淀方法
在高中数学的实际教与学的过程中,学生面临的负担是非常繁重的.很大程度上,学生在高中的学习过程中,面临繁重的课业负担,其中一大部分是来自于数学,因为数学在高考中占据绝对的地位,也决定着学生的高考命运.所以很多学生和教师在教与学的过程中,通过不断的强化训练、反馈检测、错题再练等形式来提升学生的解题能力和应试成绩.而深入学生课业负担的现状中,我们发现很多学生真正课业负担重的原因在于学生一味地进行着机械化的反复训练,很多时候一直反复以前已经完成的劳动,或者重复着部分学生根本无法解决或大部分同学早就轻车熟路的内容.这种无效或低效的应试式反复训练大大增加了学生的负担.其实深入分析学生的繁重负担,我们不能一味的取消学生的课业负担,学生本质上过重的是学生做题目的任务太繁重,而学生被过重的题目牵制以后,就缺少时间和经历去深入地理解所学的内容,去反思自己的错误与不足.这样的现状会更大程度上限制学生的发展.比如限制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限制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的可持续发展等等.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在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同时,引领学生善于总结与反思、整理与对比、分析与积累,真正从学习方法和数学思想中提升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完成一定量的题目训练和变式以后,就要引导学生对相应的经历进行分析与反思、总结与提升.比如在《三角函数模型的简单应用》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就可以采用问题来引领学生对相应的学习过程进行总结.
问题1:你能谈谈你是怎么建立三角函数模型的,在建立模型的过程中你遇到的最大的困难是什么?
问题2:你能对比刚才的几种题型,你是采用什么方法把三角函数模型的解求出来的,你觉得在求解的过程中一般有哪些方法可行?
问题3:你从求出三角函数模型到最终问题的解决,你还经历了什么过程,这个过程能否省略?为什么?
问题4:你能概括一下,我们在解决三角函数模型的简单应用中的一般方法吗?
一、注重设置疑问,激发学习兴趣
教育科学研究表明:在现代的课堂里,提问有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向学生强调要点、给学生表达机会、了解学生心理活动过程和掌握知识的反馈等多种功能。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重视设问、质疑及反馈。
围绕教学目的、重点、难点,经过精心设计,进行有目的、有趣味、有启发性的提问,对促进学生思维会有很大的作用,也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如在初二物理课上,我讲到《声音的发生和传播》时,提出了这样一个饶有趣味的问题:“同学们见过器乐合奏吗?你看舞台上多姿的乐器,有长的、圆的,有金属的、竹子的,有吹的、拉的、打的,形状不同,构造各异,可是都能发出美妙动听的音乐。同学们想一想,它们为什么能发声呢?各种乐器发声的方式虽不一样,但在发声时都有一个共同的现象,这个现象是什么?”同学们都争先恐后地回答:“振动。”教师通过启发性的提问,把本课所要阐述的问题——物体在振动时会发出声音,就这样自然而然地归纳出来了。
教师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从生活中提出新颖有趣的问题,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和积极的思维,这就叫“读书无疑者,需教有疑”。引起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思维,常常从“疑”、“趣”、“情”这三个字上考虑。所谓“疑”,即给学生造成一个疑点或悬念,以激发动机,使之成为推动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所谓“趣”,即增加趣味、活跃思维;所谓情,即用生动活泼的情节和故事感染学生,引起共鸣,让师生共同进入角色。我在讲述“摩擦力”时问学生:“有一列火车停在车轨上,一个小孩子能不能推着它向前运动?”话刚说完,同学们先窃窃私语,而后哈哈大笑,认为小孩子怎能推动这样重的火车呢,当然也有的认为能推动。于是我又启发大家:“同学们好好想一想,到底推动推不动呢?”教室里静了下来,同学们积极思考。“推得动,能推动。”“不仅能推动火车,还能推动地球呢。”“想一想,什么也能推动,但是条件得满足。”教室里又热闹起来。这时,我讲述:“推动还是推不动,不决定于外力的大小,而是决定于物体与接触面的摩擦力的大小。”于是自然把摩擦力引了出来,这堂课学生学得特别扎实认真,理解透彻。
通过提问,学生被深深地吸引住了,求知欲、好奇心融为一体,为学习准备了最佳的心理背景,使学生的智力得到了充分的开发和培养,这就是设置问题情境的教学效果。
二、开阔学生视野,引导学生学习
在讲述浮力《阿基米德原理》时,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为新知识作铺垫,我讲述了关于阿基米德为国王检验皇冠真假的故事。谁知学生们对这个故事都很了解,并且都能讲述下来,于是我问:“既然同学们对这个故事这么了解,你们知道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物理原理吗?”话刚说完,同学们异口同声地说:“阿基米德原理。”并且把该原理的内容及理解都说了个够,教室里沸沸扬扬,学生情绪异常高涨。
引导,是学习的助推器,具有引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巨大力量。学生只有对所学的知识感兴趣,才能在学习中一心专注、乐此不疲;反之,压抑了学生的兴趣,就压抑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转贴于
亚里士多德说过:“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有了疑问和惊奇,学生的思维就会活跃起来,从而增强他们认识世界的精神动力,为他们一生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情境激发兴趣,活跃学生思维
我在讲述《声音的产生和传播》一节时,有一段开场白:“夏日清晨,黄莺美妙的歌声把你从梦中唤来;雨季里,雷声震震,让你感觉到大自然的伟大力量;舞台上,歌唱家高亢的歌喉、动听的音乐,使你感觉生活多么美好。这一些让我们感悟的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呢?山谷里,大山环抱中,一声声震荡发泄着心中的忧闷,使我们认识了生命的价值与对待生活的方式,这是来自谷底山中的洗礼与忠告吗?万事万物发生的原因都可以用物理来解释,同学们想一想,这说明了什么?”采用优美的语言和富有哲理的倾诉点明了声音的产生及其反射,这样引入新课,学生学起来就有味了。
关键词:问题情景;课堂实效;化学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新课改的各种理念及其倡导的学习方式广泛地被接受和认可。在新课改理念下,提高课堂实效的问题更加凸现。笔者认为,任何学习都离不开问题情境。因此,在化学教学中,创设化学问题情境是提高课堂实效的关键。
问题情境是指在问题教学中所面临的一种“有目的但不知如何达到”的心理困境。“在生动具体的情景中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重要理念之一。通过为化学问题设置生产、生活以及社会背景,激发学生的认知内驱,使学生产生认知冲突,迫使学生进入积极的思维状态,从而激发学习兴趣,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培养良好的情感与正确的价值观。
一、化学课堂教学情境创设的基本原则
化学课堂教学情境创设要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本着有利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和三维教学目标的达成的原则,即要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建构相关的知识与技能;要有利于学生探究学习,学会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要有利于学生合作学习,自觉形成一定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二、化学课堂教学情境创设的要求
目前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开展了“情景”教学,这是一个好现象,然而,笔者发现有些教学“情景”的创设有许多商榷之处。笔者在听课中发现在化学情景创设中存在着以下现象:游离于教学内容之外的“包装”、热衷于电脑模拟化学实验、随意性探究情景的创设等问题。
教学设计的重点应由学习目标的设计转向学习情景的设计,通过设计“新”、“奇”、“实”的学习情景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兴趣,使学生以更大的精力投入学习中。
1.设计情景要“新”
学习时,大家都知道塑料不导电,但日本的化学家白川英树、美国的化学家麦克迪尔米德和物理学家黑格联合研究在聚乙炔中加入碘或溴杂质后能够导电的塑料,从而获得了2000年诺贝尔化学奖,上述介绍不但引发了学习情景,还向学生介绍了最新的科技发展。
2.设计情景要“奇”
设计的情景要使学生感到新奇,由新奇感唤起探究欲。
3.设计情景要“实”
“实”就是要紧密联系生产、生活实际,用化学知识解决真实问题,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到化学是有实用价值的,能够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动社会的进步,而不再是“污染”的“代名词”。
三、创设化学问题情境的策略
1.利用化学史创设问题情境
我国著名化学家傅鹰先生说过:“化学可以给人以知识,化学史更可以给人以智慧”。在化学教学过程中贯穿化学史,可以使教学不只局限于现成知识本身的静态结果,还可以追溯到它的来源和动态演变,揭示出反映在认识过程中的科学态度和科学思想,使学生学到发展知识和运用知识的科学方法。例如:以拉瓦锡研究空气成分的实验、门捷列夫发现元素周期律制成元素周期表、我国著名化学家侯德榜发明的侯氏制碱法等典型化学史实,创设问题情境,使情感活动与认知活动相结合,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科学精神和创新能力,从中感悟科学家发现问题,进行推理判断,又提出假设进行验证的科学思维过程,逐步建立自然科学方法论。
2.通过化学实验创设问题情境
化学实验是化学科学的基础,也是化学教学的基础。在教学中,按不同的实验类型,多角度创设问题情境,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更可培养学生科学的观察方法、数据处理方法和设计、改进、优化实验的方法。
(1)利用趣味实验或家庭小实验创设问题情境
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利用课堂教学或课外活动,设置或布置富有趣味性的化学小实验,可有效地调动和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索意识。例如:学习碘的化学性质时,通过增设“米汤作画”、“滴水生烟”等趣味小实验,引导学生从对观察的感知上升到理性的思维,培养学生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利用探究性实验创设问题情境
将教材中的“验证性实验”改编成“探究性实验”,重新设定认知情境,构建符合学生认知结构与思维发展的实验顺序,帮助学生开发设计实验的思维方法。
(3)利用改进演示实验创设问题情境
引导学生对教材中现有实验装置进行改进或优化,对装置中的仪器进行变换或替代。例如,对金属钠与水的反应装置进行改进或优化。通过这种以实验改进为问题情境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在讨论、比较改进方案的过程中不断优化思维,培养思维的发散性与创造性。
3.以生产、生活、科学实验中的实际问题为素材创设问题情境
化学教学中坚持联系生产、生活、科学实验中的实际问题创设问题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意识,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思维的全面性、深刻性和创造性。例如:围绕当今能源、环境、材料等现实问题,启迪学生如何防治白色污染?如何根治酸雨?怎样辩证看待温室效应对环境的危害及在农业生产中的价值?新型无污染能源的发展方向及开发中面临的实际问题。
4.以直观教具和现代教育技术为媒体创设问题情境
化学不仅研究宏观物质之间进行的反应,而且对物质的微观领域也做了广泛的研究。教学中,恰当地使用直观教具、计算机等多种教学媒体模拟微观世界所进行的化学变化或课堂上不易进行的化工生产实验等,使抽象的微观结构模型化、动态化。在这样的情境中设置问题,有利于学生原有的思维方法、认知结构和想象能力产生“共振”,真正认识和感悟“结构决定性质”、“性质是结构的体现”这一变化规律。
5.通过让学生面临加以解释的化学现象来创设问题情境
让学生面临需要加以解释的化学现象,对教材中的现象产生“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的疑问,使他们内心充满强烈的求知需要。例如学习单质钠的化学性质,在学生己经掌握了钠与非金属单质反应、钠与水反应后,提出这样一个问题:钠与硫酸铜溶液能否反应? 学生根据前面所学知识可知钠非常活泼,立刻异口同声地给予肯定回答。让学生做钠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的实验,并回答观察到的现象(钠浮在液面上,熔化成小球并四处游动、有气泡、发出嘶嘶的响声、蓝色浑浊),并问他们观察到的实验现象与所写化学反应方程式是否吻合,回答自然是否定的。那么原因何在?这就呈现了问题情境,激发了学习的兴趣,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加深了知识的理解,培养了严谨的态度。
6.提出与知识的实际应用相关的问题来创设问题情境
将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不仅能够创设问题情景,而且更有利于实现教学的实际应用。
例如在讲述“氯气的漂白杀菌作用”时,为了使这一单调的内容变得饶有趣味,可创设几个问题:①夏天的自来水为什么有一股很强烈的气味,水中混入了什么物质?②通入氯气为什么能消毒?③久置的自来水特殊气味为什么会消失?这类问题增强了学生对本课内容的学习兴趣,激活了学生的思维。
7.由旧知识的拓展引出新问题创设问题情境
学生所掌握的化学知识可以拓展、深化、发展,教师抓住知识的深化、发展点,顺着知识发展的方向,就能形成问题情境。
例如:在学习浓硫酸的氧化性时,首先提出问题:以NaBr、KI为原料如何制得HBr、HI气体?多数同学与制HCl进行类比拓展,得出用NaBr、KI分别与浓硫酸反应制HBr、HI气体这一结论。当告诉大家这一结论是错误的,学生的“矛盾”心理就产生了,从而促使学生去探索浓硫酸的性质。
8.提出猜想并加以检验来创设问题情境
猜想假设是一种重要的科学方法。例如,有这样一道习题:在某氢氧化钠溶液中加入几滴酚酞试液,溶液显红色,向其中逐滴加入新制的氯水,当滴到最后一滴时,红色突然褪去,试述产生该现象的原因可能有哪些?简述怎样用实验证明红色褪去的原因究竟是什么?通过猜想假设,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科学方法。
9.通过日常观念与科学概念之间的矛盾引出问题情境
在学完卤族元素的知识后,让学生分析日常生活中某些人的观念是否正确:“碘盐中含有碘,加热的温度太高碘会升华,故炒菜时不应先放入”(生活概念),学生很快得出结论:错误。因为升华是碘单质的性质,而碘盐中含的碘不是碘单质(依据碘单质是紫黑色固体而碘盐是白色晶体)。不少学生接着就问:“碘盐含的碘到底是什么形式?” I-和IO3-是碘元素的两种比较稳定的离子,要求学生通过讨论设计出实验方案来验证碘盐含的碘是I-还是IO3- ?学生讨论后得出I-的验证方法。该案例是在化学教学的讲课中,遵循挑战性原则和探索性原则,采用矛盾揭示法和课堂讨论法,利用生活中的错误概念创设的问题。
四、化学课堂教学情境创设的注意事项
1.情境的适时性
创设化学课堂教学情境一般在课堂教学开始或某一问题开始前进行,以利于学生对本节课课堂教学内容或某一问题的学习。
2.情境的全程性
情境的全程性一方面指某一情境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切忌课堂教学中创设的情境只是为了“贴创设情境的标签”,而后的教学内容、过程与前面所创设的情境无关的“戴高帽”现象;另一方面指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随着教学内容的不断深入、教学内容的不断进行要不断创设新的情境。
3.情境的发展性
情境的发展性一方面指创设的某一情境能随着课堂教学内容的发展而发展,能够引发后面多个问题的自然提出,使整堂课的设计显得自然流畅,一方面指创设的某一情境要能够随着课堂教学内容发展的需要而不断发展。
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多种方式创设化学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自主建构,从而提高课堂实效。
参考文献
[1]郑金洲.问题教学[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有利于学生主动的进行观察、试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而创设问题情境则是促使学生开展有效学习的有力手段,它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产生对知识的渴望。面临课程改革不断推进的形势,我们的教师更需要有创设性的使用教材,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真正有效地学习,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小主人。
一、 以故事形式巧设问题情境。
爱听故事是儿童的天性,尤其是低年级学生很容易进入故事营造的生动情境中。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需要,借助儿童喜爱的故事来吸引儿童的注意力,在数学教学中,适时地给学生营造一个故事情境,不仅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我在教“时、分、秒”时,就创设了“龟兔赛跑”这一故事情境:“乌龟和小白兔又要进行比赛了,猜猜看,这回谁能赢?”老师生动的讲述,加之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把学生带进了生动有趣的童话王国中,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积极性,从而积极的参与到学习、实践中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时而以生动的讲解、美妙的音乐;时而以优美的画面,多彩的描绘,为学生自由的表达营造了一个宽松、愉悦的学习氛围。学生正是在这种情境的不断变换中体味着学习的乐趣,参与的快乐。
二、以游戏形式巧设问题情境。
国际数学大师、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陈省身教授说过“数学好玩”。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趣化教材,为学生提供生动有趣的游戏情境,能唤起学生学习的动机,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特别是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教学效果更是突出。如在教学“比大小”时安排了抢板凳的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体会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在轻松、和谐、愉悦的气氛中兴趣盎然地学习掌握数学的基础知识。把知识寓于游戏之中,唤起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创新知识。
三、以身边的实例巧设问题情境。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因此,情境的创设要注意结合学生实际,贴近学生生活,教师要将教材上的内容通过生活中熟悉的事例,以情境的方式在课堂上展示给学生,以此拉近数学和生活的距离,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当前数学教学改革的重要策略之一,就是把数学与儿童原有的生活经验密切联系起来,使他们感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中到处有数学”。把“学习情境”生活化,就是把“学习情境”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让学生亲自体验学习情境中的问题,增加学生的直接经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逐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把数学知识与生活情景有机结合起来,使数学知识成为学生所熟悉的情景,使数学知识成为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的现实。我们要善于挖掘数学内容中的生活情景,让数学贴近生活,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进而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如我在教学长[正] 方形时,就先让学生就近取材,去看一看、摸一摸教室中的哪些物体的面是长方形,哪些物体的面是正方形。再通过量一量这些物体的面中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边、角各有什么特点,最后充分利用学生动手操作,折一折长方形和正方形的,比一比这两种图形的边角有什么相同之处与不同之处。这样的教学情境符合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和心理活动特点,能满足学生的兴趣和需求,有利于增强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
四、以操作形式巧设问题情境。
实践操作是小学生获取感性认识,发现数学关系的重要途径,也是学生诱发问题意识的重要载体。创设课堂操作情境,会令学生的手和脑有机结合,思维将会更加活跃,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与发展。如: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教师可以创设这样一个情境:把8根小棒每4 根拼成一个正方形,可以摆几个正方形?如果是9根小棒呢?你能先摆一摆,再用算式表示吗?通过操作,学生对分过程有了清晰的认识,对分的结果有充分的感知,用什么样的算式表示呢?学生对新知的探索更加强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