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愚公移山文言文

愚公移山文言文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愚公移山文言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愚公移山文言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 文言文 兴趣 培养 途径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对学习文言文都心存畏惧,文言文难读、难懂、难记,已成为学生学习语文的一种障碍。学生为什么害怕文言文?因为文言文和我们日常生活化的语言隔得太久,与现代汉语的用法有了较大差异,不积累大量的古汉语实词、虚词用法,句式语法,文言文显得艰涩难懂,更重要的原因是文言文的作用被广大学生漠视,认为只是应付考试,不能够上升到继承祖国优秀文化遗产的高度,更不能理解文言文学习与阅读、写作的联系。再加之学生除了阅读课文中的文言文篇目,一般不读其他的文言文作品,更何况文言文课堂教学方法的单一性,老师逐字、逐段翻译还是主流,忽视文言文对提高中学生素养的整体功能,学生找不到乐趣和意义,自觉不自觉地疏远了文言文。

新课程理念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而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必定离不开文言文的教学。故而我们必须从文言文教学的兴趣入手,增强学习文言文的信心。

1 导入激趣,引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信心

文言文距离学生的生活较远,要让学生喜欢读,能读懂文言文,我们必须缩短这二者的距离。课堂上,运用声情并茂的朗诵,一则有趣的奇闻轶事,一段作者坎坷的人生经历,与文章有关的影视剧、歌曲等都可以营造一个浓厚的走进文章的氛围,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教学《出师表》时,我先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主题曲,并配以影视剧画面,这样的氛围立即将学生带入那段历史中。然后让学生讲讲他们知道的三国故事,谈谈对人物形象的看法,学生在把握历史背景及诸葛亮的人物故事后,对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理解要简单快捷得多,这既达到了教学的目的,又大大引发了学生对文章学习的兴趣。教学《岳阳楼记》时,自己先把课文中“至若春和景明…”这一精美语段在学生面前声情并茂、摇头晃脑地背一遍,精彩的语段加上老师忘情的表演,相信一定能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同时,利用成语故事,课文中的插图,多媒体画面等都是引入激趣的方法,相信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2 表演激趣,感悟学习文言文的意趣

在文言文阅读教学中,语文教师可以采用多种“读演结合”的形式,让学生在课堂中“动”起来,让学生通过亲身“表演”,加深对课文语言和内容的理解和感悟,同时了解古代人的思想和生活。如在教学《曹刿论战》一文时,我让学生将文章改编为课本剧,在课堂上进行表演。鲁庄公、曹刿、乡人各个角色登台亮相,学生在表演中,为了逼真,他们在塑造人物形象时,在人物动作、语言(尤其是语气、语调)的把握上都很用心,学生们互相点评,参与的热情很高,表演的效果也很好。其实初中课本里的很多文言文是可以利用戏剧、分角色等方式表演的,这不仅能激发学生对文言文学习的兴趣,活跃课堂教学的气氛,而且也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准确理解。

3 游戏激趣,感受文言文学习的乐趣

诵读是文言文学习的基本手段。文言文的教学,应强调熟读、背诵。最好让学生能拉着腔调、摇头晃脑地读,出声有感情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在读中直接与古人“对话”。背诵也可以用游戏的方法进行:(1)卡片背诵法。在卡片上写上每句诗歌的第一个字,放在一起,打乱顺序,可以用多种方法(抢答、排序、对手等)游戏。(2)接力背诵法。按一定的顺序,当前一位学生背诵部分刚结束下一位学生接着背诵。(3)领读背诵法。教师或语文课代表领起任意一段的开头或诗歌的开头句,学生即背出整个段落或整首诗。(4)对手赛。小组内两人互为一组互相背诵,要求声情并茂,有表情,有手势等。尤其利用一些广为传唱的古诗词来让学生学唱,更能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例如学习《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时,课堂上播放王菲的歌曲《明月几时有》,在学习《诗经》时,学唱邓丽君的《在水一方》,在学习《愚公移山》时,学唱江涛的《愚公移山》,让学生去读、去学唱,学生很快就记住了课文的内容,同时,在曲子的旋律中,学生对全文传达出的意境、主旨也有一定的感悟,在游戏中,在歌唱中,增加了学习文言文的乐趣。

4 辩论激趣,明晰学习文言文的理趣

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为了架起古今的“桥梁”,拉近过去与现在的距离,让古为今用,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师可以充分引导学生挖掘文言文中写作素材方面的价值,让学生寻找合适的作文话题、辩论话题。例如,教学《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时,教师引导学生从文中提炼出“逆境出人才”和“逆境未必出人才”这样的辩论话题,教学《愚公移山》,引出“愚公不愚,智叟不智”的话题,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展开辩论,或是进行作文,或是进行想象,或是进行拓展。通过这样较为持续而有意的训练,相信学生从课本中取材的意识和能力都能得到提升。“学有所用”、“古为今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就提高了。

5 合作激趣,探究文言文学习中的疑趣

教师应摒弃教学中一讲到底的串讲方法,大胆进行课堂改革,以高效省时为出发点,鼓励学生质疑,以发挥其主体作用。文言文的阅读,学生会遇到比现代文阅读更多的问题,因此,成立学习小组,引导他们将遇到的问题小组成员共同去探讨,互相帮助,集思广益,共同解决,在帮助别人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他们的认知、感悟能力会得到提高,同时,他们也会获得成就感,学习的兴趣也提高了。如学习《愚公移山》后,讨论,以今天的眼光看,愚公到底愚不愚?要解决“出入之迂也”,在今天看来还有没有更好的方法?让学生在讨论中明理,在探究中提高。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把自己遇到的问题,包括字词方面、内容方面自己不明白的问题都提出来,在学习小组中进行讨论,简单问题能在他们的学习小组内部得到解决,对于一些难度较大的问题则全班探究,教师点拨。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然后合作解决,这样他们对文章的理解、感悟就更深刻,同时探究过程中的成就感带来的兴趣也更加持久。

我们很多老师喜欢上文言文课,但上出趣味、上出乐趣的不多,让学生喜欢上文言文的就更少,我的一些学生学习文言文后,不仅尝试读《三国演义》等小说文言版,更在日记中尝试文言语段,不能不说是进步,文言文阅读的兴趣培养,是我们值得探究的话题,仅仅这些应该还不够。只有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浓厚了,课堂生动了,知识迁移了,学生学习语文中阅读、写作的能力提高了,新课改赋予我们的任务也就完成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能在我们语文教师的努力下发扬光大。

愚公移山文言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方法

文言文是我国五千年文化的精髓,也是我们了解历史的一扇窗口。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文言文教学往往成为初中语文老师的教学难点。因此学生所使用的白话文的文法、句法,都与文言文的表达方式相处甚远。为了提高学生在中考语文测试中对文言文的阅读理解能力,本文从中考文言文试题类型出发,分析行之有效的文言文阅读教学的方法及技巧。

一、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掌握中考文言文考什么

很多学生在中考语文试卷中,最畏惧的就是文言文的测试内容,由于对文言文的字、词、句掌握不够,导致对文言文语篇理解的障碍。因此,要提高初中学生的文言文阅读水平,就得有针对性地从试题结构出发,了解中考语文测试中到底考哪些知识点。

1.理解重点实词的含义。对文言实词的考查集中在两个方面:首先是一些较特别的词的用法,如通假字、典型的古今异义、一词多义和词性活用等现象;其次是一些虽不特殊却很重要的实词,如在现代汉语中仍有生命力、仍在使用的实词和书下注释中的实词。

2.句子翻译。这是文言考查的必备项目,注意以下总原则: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翻译的步骤:解词、串意、顺意。具体办法:增(增补省略部分)、删(无意义的虚词不译)、留(古今相同的词保留不变)、调(与现代汉语习惯不同的句子采用意译或调整语序),有关内容下文将做详细的分析介绍。

3.归纳要点,概括中心,分析作者观点态度。

这里所要考查考生对文言文语段及文章的整体理解及感知。

4.挖掘文段的现实意义和具有文化底蕴的名句。这一考点主要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句式、语篇掌握是否充分,体现“反思”及“应用”的特点,是综合性较强而又是中考必备的考试项目。

二、有的放矢――提高初中学生文言文阅读理解水平的有效方法

1.第一关――通假字。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要做好文言文阅读理解的题目,就得从最基础的“字”出发。在古汉语中,常用音同或音近的字来代替本字,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一些通用的别字,这种现象称为“通假”,所使用的字称为“通假字”。通假字也称“通借字”。比如“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中的“惠”原本应当是“慧”。

为什么要说这是通假现象呢?因为在原句中,“惠”应当作“聪明”解,而“惠”本身却是“仁爱”的意思,这就错把“慧”写成“惠”了。通假字实际上就是别字现象,古人把已有的正字写成别字,或是本无这个正字,只得借用别字来代替。

还有一些在某一种意义上先后产生的形体不同的字称作古今字,其中有增加义符产生区别他字的,如“直”和“值”、“莫”和“暮”、“取”和“娶”(前一字是古字,后一字是今字);也有更换义符的,如“被”和“披”、“说”和“悦”;还有更换声符的,如“景”和“影”等。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对这一类型的通假字加以归类与总结,从而引导学生举一反三,通过字音、字形、字义来识别通假字的意思。

2.第二关――词类问题。中考语文测试中,考划词类问题的,主要有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动用法和被动用法以及文言虚词的运用,以下就以在中考试题中经常考到的“而”这一连词,表示的不同关系做一些总结:

(1)表示递进关系,可以译作“而且”“并且”或不译,例如:

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

②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亭记》)

(2)表示承接关系,一般可以译作“就”“接着”,也可以不译,例如:

①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涉世家》)

②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扁鹊见蔡桓公》)

③环而攻之而不胜。(《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前一个“而”就表示承接关系。

(3)表示转折关系,可以译作“但是”“可是”“却”,例如:

①环而攻之而不胜。(《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后一个“而”字表示转折关系。

②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隆中对》)

③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爱莲说》)

④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始得西山宴游记》)

(4)表示修饰关系,可以译为“地”“着”,或不译,例如:

①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愚公移山》)

②施施而行,漫漫而游。(《始得西山宴游记》)

(5)表示并列关系,一般来说是不译的,有时可译为“又”,例如:

①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

②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十则》)

3.第三关――句式问题。文言句式一般可以分为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和倒装句这四大类,以下针对倒装句式进行详细探讨。

倒装句也称倒置句,是作者为了达到强调的目的而有意把句子移位的一种句式,如刘禹锡《陋室铭》:“孔子曰:何陋之有?”按正常的句子排列应为“有何陋?”再如《愚公移山》中的“甚矣,汝之不惠”。

像常见的谓语前置句,就是把谓语放在主语之前,有明显的强调意味。“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贤哉,回也!”(《论语・雍也》)又如宾语前置句:“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没有这样的人,我与谁一起呢?

三、小结

愚公移山文言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 文言文教学 穿插引进 提高教学效益

文言文是中国古代文化之精华,不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充满着神奇的美的力量,尤其是中学语文教材中所选择的文言文,大都是千古传诵的佳作,有着独特的艺术魅力。但文言文的教学现状一直不容乐观,特级教师钱梦龙曾说:“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学改革的一个‘死角’,即使在语文教学改革很红火的年代,文言文教学这块‘世袭领地’上仍然是一派‘春风不度玉门关’的荒凉景象。”怎样才能使文言文课堂教学焕发生机,让学生爱学、乐学?

在长期的语文教学实践中,我发现巧妙地穿插引进是提升文言文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手段之一。这里所谓的“穿插引进”,即在课堂教学中,为更好地达成教学目标,教师有意暂时中断或靠近教学主线插入其他教学内容或活动的一种教学手段。在文言文教学中,适时适度地穿插引进,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或激发兴趣,点燃学生的学习激情;或另辟蹊径,突破难点;或旁征博引,触类旁通;或渲染气氛,升华情感……

一、在激发兴趣时穿插引进

学习动机是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使个体的学习活动朝向一定的学习目标的一种内部启动机制。它与学习活动可以相互激发、相互加强。学习动机一旦形成,就会自始至终贯穿于某一学习活动的全过程。唤起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动机首先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传统的文言文教学往往以讲读为主要方法,如果能在教学过程中穿插引进一些互动、体验性的教学活动(表演、辩论、竞赛、访谈等),创新知识呈现的方式,就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特级教师魏书生教学说明文《核舟记》时,因开头一段人物位置关系不太好理解,为了弄清空间顺序和人物神态动作,穿插引进了表演的教学环节,让学生分别扮演坡、鲁直、佛印来表演三人坐船头的场景。这一环节充分调动了学生钻研的主动性,学生认真研读课文并积极讨论,对表演不到位之处进行评点。互动的表演活动促使学生深入地研读文本,体会核舟的精妙、艺人技艺的高超,也就不是什么难事了。

再如教学《愚公移山》一文时,部分学生对愚公移山的行为提出了质疑,认为智叟的劝阻虽然语气有嘲讽的意味,却是理智的。为了更好领会文章主旨,我适时穿插引进了课堂小辩论的教学环节。将全班同学分为正反两方,正方以“愚公非愚”为论题,反方以“智叟实智”为论题展开辩论。创新的课堂教学形式,激发了学生主动探究的兴趣,一时群情高涨,唇枪舌剑,场面火爆。辩论中,学生不知不觉就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认识到文章并不是宣扬大家去移山,而是要大家学习愚公不怕困难、坚持不懈的精神。

二、在突破难点时穿插引进

入选中学语文课本的文言文,有相当一部分都是产生在特殊历史背景下的重要文章,由于年代久远,学生对相关历史背景、作者生平缺少应有的了解,往往给理解文章的主旨、体会作者的情感增加了难度。此时如果我们能适时穿插引进相关历史背景资料、作者生平介绍、作品相关的评价鉴赏资料等作为补充,就必能给学生以启发,有效突破理解上的难点,帮助他们多元解读课文,深入理解文章主旨。

《记承天寺夜游》一课中有关“闲”字的品读历来是学生理解的难点,教学这一课时,我在赏析了“庭下月景”之后,穿插引进了两则助读材料:①公元1079年,苏轼因为被人指出用诗歌来诽谤新法,其政敌以“讪谤朝政”的罪名把苏轼投进监狱,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乌台诗案”。出狱后苏轼被贬黄州,成为黄州团练副使,不得“签书公事”,近乎于流放。②苏轼在黄州生活时写的诗句:“不令寸土闲,饥寒未知免。”“去年东坡拾瓦砾,自种黄桑三百尺。今年刈草盖雪堂,日炙风吹面如墨。”“自笑平生为口忙。”材料一让学生体会到坡并非真的想做“闲人”,这种“闲”包含着一种宦海沉浮的悲凉之感和不能为朝廷尽忠的无奈。材料二让学生了解到这里的“闲”并不是身体上的清闲、无所事事,而是体现了作者内心的悠闲,有一种闲情逸致。两则材料的引进带学生走进苏轼的人生境遇,让学生更深入地体会他尽管身处逆境,却依然具有闲情雅致,并积极追求美好事物的乐观、豁达之情怀。

三、在知识迁移时穿插引进

当代建构主义学说认为:真正的理解只能由学习者自身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而建构起来,取决于特定情境下的学习活动过程。否则,就不叫理解,而是叫死记硬背或生吞活剥,是被动地复制式地学习。因此,在文言文教学中,不能无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简单、机械地“串讲”课文,而是应适时捕捉新、旧知识,课内、外知识之间的联系点,相机穿插相关知识,进行有效迁移,引导学生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新的知识经验。

例如,《桃花源记》原是陶渊明《桃花源诗并序》中的“序”,虽然二者在体裁上、内容的选择安排上、具体的表现手法上各具特色,但它们的主题是一致的,都是通过描绘一个没有阶级,没有剥削,自食其力,自给自足,和平恬静,人人自得其乐的假想的“桃花源”,表达了作者对黑暗社会现实的批判,对理想社会的向往与追求。教学《桃花源记》一课时,我在学生理解文本、把握主旨的基础上穿插引进了《桃花源诗》,要求学生进行拓展性的阅读,在《桃花源诗》中找出与《桃花源记》中的语句意思相同或相近的诗句:①(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嬴氏乱天纪,贤者避其世。)②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往迹浸复湮,来径遂芜废。)③阡陌交通,鸡犬相闻。(荒路暖交通,鸡犬互鸣吠。)④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童儒纵行歌,斑白欢游诣。)前后两个教学环节环环相扣,珠联璧合,相得益彰,构成一个完美的整体,既加深了学生对《桃花源记》主旨的理解,又实现了课内向课外的延伸,开阔了学生的阅读视野,训练了学生阅读课外文言材料的能力。

四、在升华情感时穿插引进

音乐、歌曲是一种美的艺术、情感的艺术,它可以陶冶性情,净化心灵。中国文学历来与音乐的关系密切,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也就是说音乐能使学习达到艺术美的最高境界。在文言文教学中,适时穿插引进适当的乐曲,能使其与文章有机结合,营造出更美好的艺术氛围,使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既活跃气氛,寓教于乐,又激发兴趣,陶冶情操,提高教学效率。

在教学《愚公移山》一课时,我抓住中学生对歌曲,尤其是流行歌曲兴趣较浓这一特点,在课堂教学中穿插引进了欣赏流行歌曲《愚公移山》这一环节。歌词中“任凭那扁担把脊背压弯,任凭那脚板把木屐磨穿。面对者王屋与太行,凭的是一身肝胆”的老人形象引起学生们的共鸣,听着慷慨激昂的旋律,品味这耐人寻味的歌词,不由自主地联想到文中愚公那坚定的话语:“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这一环节不但更好地增强了课文的表现力,而且让文中不怕困难、艰苦创业、坚持不懈的愚公精神深深地植根在学生心中。

总之,穿插引进不仅是一种教学手段,更是一种教学艺术。而且想穿插引进得适时适度,我们就需要深入研究学生,把握学情、钻研教材、探讨教法、广泛阅读,扩大视野。只有这样,才能捕捉每一个有利时机,“信手拈来”,巧妙穿插引进,使文言课堂教学重新焕发生机,实现文言文阅读教学效率的有效提升。同时也应认识到,“穿插引进”永远不是教学的主线,不能“插”得太多、太偏,否则会导致主次不分,鱼目混珠。为追求一节课的“亮点”而牵强地穿插引进,反而会有画蛇添足之嫌。

参考文献:

[1]余映潮.穿插引进――教学设计艺术谈.语文教学通讯,2009,(9).

愚公移山文言文范文第4篇

文言文汝的意思

①河流名。在今河南省。《孟子·滕文公》:“决汝汉,排淮泗。”

②你;你们;你(们)的。《愚公移山》:“吾与汝毕力平险。”

【汝曹】汝辈,你们。多用于长辈称后辈。

汝的基本词义

(1)(形声。从水,女声。本义:汝水)

(2)同本义

汝水出宏农卢氏,还归山东入淮。——《说文》。按,出今河南,至安徽入淮,为淮河支流

(3)指汝窑或汝窑所产瓷器。汝窑是北宋著名瓷窑之一。窑址在今河南省临汝县境内,古代属汝州,故名。如:汝窑花囊(汝窑出产的插花瓷具)

愚公移山文言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初中;文言文;教学改进

现代汉语是由古汉语发展变化而来的,学习文言文,可以吸取古人语言中有生命力的知识,在学生的写作中,若加入一些文言文模式,也会使文章别开生面。初中阶段的文言文教学,首先是要让学生能把课文读懂,在此基础上将文中涉及的文言词语方面的知识进行必要的讲解,以此来提高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而对于文言文的写作技巧,教师只要稍微指点即可。讲读文言文,主要是为了学生能够阅读和欣赏,增长他们的知识,启发学生对于文言文学习的兴趣,不宜提过多的要求。传统额文言文教学中教师忽略了学生的接受能力,对学生的课后训练也不足。鉴于此,对于教师文言文教学,本文提出以下几点改进意见。

一、了解学生学习状况

教师应当对于所教年级学生学过多少篇文言文,学过哪些虚词、实词、句式,对于虚词、实词、句式的掌握程度进行详细的了解。例如,初一年级的代课教师要首先了解学生在小学阶段学过多少古诗词,以便在今后的教学中帮助学生温故知新。了解学生文言文学习状况的方法有:考试、提问、座谈、个别交谈等。在了解清楚所带班级学生文言文掌握情况后,要建立学生学习档案,同时,还要将学生今后需要掌握的知识也罗列在档案上,以便今后在继续学习中进行记录和查阅。

二、注重学生的自学

相对于现代文,学生对于文言文学习兴趣不浓,因此并没有养成预习文言文的习惯,大多数学生认为:教师会从头到尾详细的讲解所学内容,无需提前预习。要改变这种现状,就需要改变教师过去逐字逐句的讲解,消除学生对于教师的依赖心理,督促他们养成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的好习惯,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通过课文注释和查字典帮助自己自学。其次,教师要精心设计预习作业。不要仅仅拘泥于过去的“读课文一至两遍”,这类预习作业往往是落实不到位,而且学生可能会仅仅是简单的阅读,并不去理解文中的内容。例如,《卖柑橘者》一文,可以布置两项预习作业,一项是摘抄课文中的词语并加注音、解释,这不仅可以加强直观印象,有助于辨认字形,还能督促学生仔细品读课文和注释,弄清词语中的重点、难点所在;另一项任务是给学生布置思考试题:“将本文与《伤仲永》这篇课文作比较,思考它们在表达方式上有哪些异同点,字词句的使用上是否有相同之处。”这样,通过指导学生温故,学生便能从中知新,这种预习方式既活跃了学生的思维,又为教师今后的启发式教学做好了准备。

学生在预习中大多数情况下会遇到困难,这是一种好现象。知道困难的所在才能去解决困难,才有想办法解决困难的动力,或者在课堂上通过老师的讲授,获得解答。这样,学生对于知识便能获得更长久的印象,更利于学生文言文的学习。而文言文里有些知识,并不是教师讲授和学生思考后就能理解的,需要随着学生自身阅历的增加才能彻底领悟。因此,对于初中生来说,只要不妨碍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有些内容教师可以适当的指导学生先放一放,将暂时不能理解的内容作好记录,为今后的理解奠定扎实的基础。

三、以重点启迪学生思维

文言文和现代文类似,都有课文的重点和难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提出启发式的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学问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例如,在教授《愚公移山》这篇文章的时候,教师可以先让学生通过课前的预习讲解一下自己对于这篇文章的理解,然后在学生再次阅读的基础上提出问题:这篇文言文共涉及多少个人物?这篇文章讲述了什么事件?愚公多大年纪了,有何而知?参加移山的一共有多少人?文中人物对于移山的事情分别是什么态度?文章中哪几个人物的讲话是差不多的?愚公究竟是不是人们所说的“笨老头”呢,从何而知?为什么人们都称他愚公呢?智叟这位老先生究竟是不是智者呢,从何而知?…通过一系列的提问与回答,逐步的将学生引导向课文内容的深层次理解,通过不断的思考,学生从中获得新的知识,当然,学习兴趣也就随之而来了。

四、由此及彼的教学

文言文的词语、句法等都有固定的模式,教师可以讲解一处,让学生类推下去,从而将其他处类似的章法学会。例如,《为学》一文共有四句,教师只要讲清了前两句“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第三、四句“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的理解便水到渠成。这种教学方法不仅节省了教学时间,又能活跃课堂学习气氛,学生的智力也得到了一定的开发。

文言文的教学中字词句的教学是重点,为了使学生真正的掌握文言文的实词、虚词、句式,就需要教师认真的做好字词句的讲解,释好词、析好句、将文章进行串讲,但是同时也需要学生举一反三,才能掌握到文言文的真正精髓。

五、以练习增强能力

相关期刊更多

农家之友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农村厅

中华儿女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共青团中央

语文教学之友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河北省教育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