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校史室

校史室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校史室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校史室范文第1篇

[关键词]校史馆;展示场景;创作

校史馆展示场景是展示空间创作中的一种陈展形式,是在人工设计环境基础上揉入一个学校的建设变迁、发展历史、校园文化等因素建构起来的一个复杂的、多元的展示性空间场景。它陈展的是学校在某个时间段里的发展历程,校史馆展示场景的创作要融入我们后来人对那些逝去历史的理解。相对于其它展示空间校史馆展示场景拥有更多的感性特征与品质,校史馆展示场景创作实际上是以传达展示场景中具体校史展品相关信息为目的的媒介组织与艺术创作。从展示场景创作作为应用美学的实践过程角度来讲,校史馆展示场景创作是技术与艺术、功能与形象的结合,合理利用各种科学技术手段来调动人的心理、生理的情感反应,以此来创造出生动活泼、引人入胜的展示空间环境。

1. 校史馆展示场景创作的发展历史

西方校史馆建立较早,对校史馆展示场景创作的研究也有一定的历史了。在西方,并不是所有的学校都拥有独立性的校史馆,但一般都拥有设置校史展示场景的空间,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理解。

第一个方面是基于学校职能机构行政设置的不同。不同于国内院校机构行政分级的设置方法,西方院校各职能机构、院系之间的关系相对比较独立。这种情况下要想建立一个独立性的、包罗万象的校史馆是相当困难的。但没有独立性的校史馆,不代表没有校史展示场景。以剑桥大学为例,并没有建立一个独立性的校史馆,但各个学院却并不缺少校史展示空间,各种类型的历史文物展陈活动和教育活动经常举行。如剑桥大学创建于1871之1874年间的卡文迪许物理实验室,在实验室内部公共空间随处展示着能体现实验室发展历史、研究成果等重要资料。学校图书馆等其他公共空间也经常会举办定期、不定期的校史研究成果展、著名校友展览。所以说没有校史馆不代表没有校史展示场景创作研究。

第二个方面,在校史馆诞生之前,西方高校的档案馆在一定程度上起着校史馆的作用。所以有些高校至今也没有建立独立性的校史馆,但肯定有部分场所起着校史展示场景的功能,将与校史有关的各种实物资料和文字档案等展出并向所有参观者开放。如建校于一六三六年的哈佛大学,目前与校史有关的各种实物档案、文字记录都保存在校档案馆中,并定期举办各种类型的展览。此外,哈佛档案馆还有着另外一个与校史馆相似的功能,即向各界校友征集、索求与学校发展历史相关的、有意义的各类收藏品用来展示。

2 .校史馆展示场景的类型

随着现代化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校史馆的数量越来越多。我们通过对校史馆的展陈主题、具体展品、研究内容等进行整合分析,发现校史馆的种类越来越丰富。总体来讲可以分为两大类,综合性质的校史馆和特定历史事件性质的校史馆。

不同的分类标准下有不同的分类方法。不同校史馆展示场景在选取素材与陈展内容上不尽相同,在展示目的与展示功能上有所区别,在展示具体表现手段、展示规模大小上有所差异。按选取素材与陈展内容分场景再现式展示场景、情景演示型展示场景,按展示目的与展示功能分观赏体验型展示场景、教育感受型展示场景,按具体表现手段上的区别分事件解读式展示场景、情境烘托式展示场景等等。

针对以上分类方式的简单阐述,挑选几种展示场景类型解释如下:

观赏体验型展示场景,这是一种以给别人提供欣赏功能为目的的场景展示形式。参观者在这种场景中是带着赏析、体验的心态来参观的,正如上文所说,校史馆展示场景应具有一定的公众娱乐性,观赏体验型展示场景是比不可少的一种展示场景类型。

教育感受型展示场景,这是一种能给人提供教育功能的场景展示形式。校史馆是一个能提供参观者观摩、感受的场所机构,在校史馆展示场景中教育感受型展示场景比较多,教育参观者包括学生、社会人员等,让他们感受校园文化等。

场景再现式展示场景,是指在校史馆展示场景中借助展示模型、辅助道具、人物雕像等再现具体历史情景和典型场面。比如说,展示校园旧貌,我们可以采用展示模型来表达,使真实的历史场景再现。再比如人物雕像,作为观众喜闻乐见的一种艺术表达形式,具体实例举不胜数,它仿真的特点,能使整个展示场景充满生气,惟妙惟肖。

事件解读式展示场景,是指通过利用声、光、电等技术手段来更好的展示陈展内容的具体形态、结构特征、运动变化等,运用这些辅助手段表达事物发展表象背后的科学原理等,但有时也仅仅是再现一个事物发展的实际过程。这种形式可用于陈展一个学校某个阶段的发展情况,甚至于某个具体的具有一定意义的校园建筑的建设情况。

我们在对校史馆展示场景进行分类的时候可以分开阐述,但现实情况中,具体的校史馆展示场景中这些展示场景形式不会是单独存在的。它们可能是是互相交织在一起,在同一个校史馆展示空间中可能两种方式共同使用,或者包含三种乃至三种以上的展示场景形式。

3 .高校校史馆展示场景的创作方法

任何事物都依赖于空间生存,校史馆展示功能依赖于具体的展示场景空间,对于每个创作空间来讲,不同的创作空间都拥有着其不同的创作方法,要熟知校史馆展示场景创作,就必须认知校史馆展示场景的创作方法。

创作中要抓住展示性空间的展示性特征。校史馆展示场景研究从一定程度上来讲隶属于展示性空间研究范畴,但也不完全等同于一般的展示性空间,两者既有相似的特征,也有着不同的地方。校史馆展示场景只是展示性空间中的一个具体的展陈表现形式,也就是说展示空间囊括了校史馆展示场景的全部范围。作为展示性空间的一个分支,校史馆展示场景必定具有展示性空间的展示特征。

创作中要强调展示空间中的叙事。从校史馆展示场景的功能方面来说,传播校史所承载的信息是场景存在的主要目的。为达到这一目的,更好的发挥校史馆展示场景功能的手法就是抓住展示空间中的叙事属性。叙事属性是校史馆展示空间中必须具备的属性特征,叙事性手法创造一种展示环境,在这一展示环境中向校史馆参观者叙述历史事件与历史事件所承载的深远意义,使难于在场景中表达的陈展要素通过叙事性展示场景的处理之后表达出来。

创作要强调展示空间中的识别。校史馆展示场景中另外一个比较重要的功能特性是识别性,识别性也是人们在参观等活动时心理反应的一个基本要素。按照参观者日常中的行为规范等来设计校史馆展示场景的环境,使校史馆展示场景成为参观者自身行为的外在延伸空间。在校史馆展示场景设计中,不仅要让校史馆展示场景在空间布局和展示道具组合等方面做的合理有效之外,场景还需要具备识别性的功能特性,无论从陈展内容、视觉方向、具置的设置还是在引导功能的设计上,都需要很合理有效的安排,使得所有参观者有对场景一个全面的、系统的识别。

创作要兼具历史性、文化性、艺术性的特征。校史馆展示场景中的陈展内容是校史文物资料,对于院校来讲,这些物品肯定具有很强的历史性、文化性,具有高度的空间敏感性,蕴藏着很强的精神穿透力。校史馆展示场景设计的艺术性原则就是指场景设计过程中要使整体组合具有很高的艺术品味而且符合当代大部分人的审美观要求,同事考虑到陈展内容的历史性、文化性、艺术性,总体上来讲能给人以美的感受。校史馆展示场景设计的艺术性不仅仅体现在场景中简单的装饰上或者是外在的艺术美化表达形式上,而是要使整个校史馆展示场景能产生一定的艺术氛围,是由外在形式与内在主题内容相统一来构成这种艺术氛围。

参考文献:

[1]朱明宝.2007.论校史馆与校史馆建设[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

[2]李继来.2010.地域性设计在博物馆展示空间中的应用研究[D].长春工业大学.

校史室范文第2篇

校史反映和代表了校园文化的发展历史,是构建校园文化必不可少的重要一环,它连接了校园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可以称作是文化传承的纽带和载体。本文通过当前校园文化建设环境及现今发展状态等方面,分析怎样才能在文化建设中充分发挥校史的作用。

【关键词】

校史文化;校园文化;建设

学校在发展过程中应在两个方面有所提高:硬实力和软实力。可以通过量化指标(教学和研究成果,学科等)衡量的状态可以被称为硬实力,一些不能直接由客观事物状态表示的便是软实力。软实力通过文化和观念因素来取得。而学校软实力的其中一个代表元素便是校史。校史作为一个传承校园文化的纽带和桥梁,给人们提供了解历史的凭据,在此基础上更好地发展校园文化,营造出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一、校史文化的历史背景和现状

在校史文化工作建设中,相关研究队伍正在逐步壮大,研究手法也日趋丰富多元。但是校史编写的片面性、主观性及平淡化等方面的问题仍是阻碍校史研究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原因。很多学校将研究和编纂校史作为一门独立课程分割出日常的校园文化建设,采取了比如建设专门独立的机构和设施、聘用专业的人员进行管理。由于与学校其他各部门和普通人员的分离,使得官方纂写的校史影响力远远大于其他个人纂写的校史。再加上官方与个人在各方面资源投入的悬殊,使得校史逐渐演变为一家之言,而个人校史则难以得到应有的重视和支持,最终导致其没落。

二、校史文化研究的相关措施和建议

(一)组建立体层次,丰富编撰内容。校史作为学校历史的记录者,其稳定性和真实性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有所改变。我们应倡导实施内外编辑,学校领导和普通学生的结合,学校各部门之间的结合,杰出的校友和普通的校友组合等,来形成丰富的“立体式”形式。校友参与研究和准备学校历史可以有多种形式,主题不受限制。如:写文章和写历史事实(特别是不被记录,很少有人知道的历史事实);对现有的学校历史信息进行评论,使之更完善,历史作用更加清晰;通过相关部门向他的母校提交有价值的纪念品和参考资料面向社会公开渠道,通过各种有效的沟通和联系方式将校友有效地联系起来,鼓励校友积极参与校史编纂,从而全面推进校史的研究和发展,并形成流畅完整的校友沟通体系。

(二)明确学科定位,形成专业校史。加强对各类专业课题及项目的研究,灵活掌握各类专业知识,深入了解校史文化和建设,端正校史研究的态度,积极开展各类与校史文化建设相关的活动,以此促使学校的各个部门和群众了解到校史研究相关的专业性,意识到校史文化的重要性,加深对校史文化的了解和认识,从而进一步推动人们积极投入到校史文化研究相关的领域及活动。促进校史研究的专业精神;改变目前学校历史编制机构的职能,大力发展学校文学和文学资源的建设;加强研究图书馆历史,出版历史,杂志历史,教师历史,学生历史等,以扩大和丰富历史文化研究领域的视野;大力开展各项相关活动,深化学校变革意识历史的相关群众;促进“上层历史”和“下层历史”反映高等院校的历史演变。平淡无奇的记载对反映其完整真实性必有欠缺,应同时伴有各种旁证、解释,方能更好地还原历史。另外许多事件的经验来自不同方面的不同视觉差异,以及同一历史事件的不同感受,这种多层次的收集将有助于恢复整个历史。只有这样,校史才不会被狭隘化及空洞化。

(三)推动物质建设,构建精神文化。在一些校史书籍中,会对学校教师和学生的规模,制度设置,专业结构,课题布局资金增长和学校建筑,实验室,图书馆等硬件建设历史有较为丰富和详细的叙述,但相对的学校内部成员的活动基本没有进行记录。校史记载的事件和人物应当是实际发生并存在的,并在校园文化的发展和传播中留下了比较重要的影响和成果。在学校历史上的事件(特别是重大历史事件)有他们的历史环境和背景,有各种不同类型的参与者。通过学校历史研究的结果,促进校园材料文化的建设,即学校历史博物馆的建设和学校历史景观的建设。如学校周围建立相关的学校历史介绍文化中心,或恢复著名人物的历史或建筑。用学校历史研究成果推动精神文化建设,一是建设学校精神;二是建设优秀的学校精神,教学风格和学风。在提升校园体系文化建设和校史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完美地将校史研究成果应用到工作学习的各个方面,全面向师生搜集相关意见和想法,将这类条款、制度、法规等进一步进行补充和完善,最后方能推行出最适于校园文化发展建设的政策,达到完美促进和构建校园文化建设的目的。

三、校史文化的展望和小结

为了校园文化建设中的校史活动能够持续健康的发展传承下去,我们必须将校史文化研究积极融入到当代的校园文化建设中去,不停提高校史相关活动的可参与性和互动性,比如可选特定的日子作为校史文化节或征集各类相关文章、美术作品并加以表彰,使人们积极投入到校史文化的活动里,并以此加深对校史的印象。校史同历史一样,应具有真实性,它不会随时间的推移而改变。校史应对历史事件有系统的记录、诠释和研究,这样才能达到尊重历史,完整记录历史的作用,才能起到启迪未来,传承过去的纽带作用。

作者:许红婷 单位:晋中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参考文献】

校史室范文第3篇

【关键词】高校校史编写;专职机构;专业队伍;科学程序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高校开展校史编写工作已经成为普遍现象。高校校史编写不仅是各高校总结办学经验从而促进学校更好发展的决策措施,更是开展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途径和内容,也是各高校扩大社会知名度和影响力的重要宣传策略。但是有些高校在组织校史编写的过程中,由于对高校校史性质、特征和功能认识上的偏差以及重视程度不够,没有从战略的高度和发展的视角认真审视和慎重筹划校史编写工作,使高校校史编写成为了应一时之需的临时工程,没有做好专职机构、专业人员以及科学程序等方面的准备和组织工作,这样编写出的校史著作在品质上自然大打折扣。校史作品品质不高,校史的功能和价值便无法得到保障和实现。高校校史编写是一项长期的基础性的系统工程,不但需要设立专职常设的编研机构,组建专业的编写队伍,还要遵循科学的编写程序。

1 高校校史编写需要设立专职的常设机构

高校校史的编写是一项基础性的、系统性的庞大工程,需要有专职的常设机构。这不仅是由校史的性质和特征所决定的,也是校史所承载的功能和价值的必然要求。

校史是史,客观性和真实性是其基本特征,校史编写作为治“史”之一种,应当坚持“尊重史实,言必有据,孤证不立”的史学原则[1],所以编写校史不能随意杜撰,丰富详实的校史资料是校史编写的基础。校史资料的搜集、积累和整理是一项长期的经常性的工作,不但在校史编写正式开始之前要做好长时间的资料准备工作,而且在校史著作完成后还需要继续做好搜集整理工作,以便对校史稿进行不断地修订和完善。所以校史编写需要有专职的工作人员和专职常设的工作机构。

校史除了具有存史的基本功能外,教化育人和资政治校也是其重要功能。因为校史是学校办学传统和精神文化的载体,是学校办学经验和办学理念的附着,所以编写校史无疑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涵和途径,是学校探求办学经验和治校智慧的秘籍良方,是师生员工寻找精神动力和和心灵家园的必然选择。所以校史编写需要组织调动各种资源和力量的投入和协调,这就需要有专职的人员和专职的机构专职性地做好这项人文建设的大工程,以便充分发挥校史的资政育人功能,保障实现校史的精神文化价值。

因此学校应当成立一个负责校史编研工作的专职常设机构,单独建制成立校史办公室,或依托档案馆成立校史编写研究室。成立校史工作专职常设机构是进行高质量的校史编写的组织前提和机制保障。如果只是临时组建校史编写队伍,而没有专职的工作人员和常设专职机构,不但无法保障校史编写全面启动前校史资料的大量搜集和充分积累,而且也不利于专业的校史编写队伍的组建,不利于各种资源力量的协调和配合,也无法保证校史稿完成之后校史编研工作的继续深入和拓展。

2 高校校史编写需要组建一支专业的综合队伍

高校校史“是教育史、学术史、文化史、思想史的一个重要交叉地带”[2]。所以高校校史的编写需要一支有着多种学科知识和理论素养及专业技能的综合性的专业队伍。这支队伍包括专职的校史或档案工作者,资深的学校管理人员,历史学养和教育理论深厚的专家学者,专业学养深厚的专家教授,以及学校的老领导、老教工和老校友。

学校专职的校史或档案工作人员有着较深厚的校史或档案专业素养和技能,是校史资料长期的搜集和整理者,不仅能为校史的编写有效地提供全面系统的史料,而且能为校史资料信息的有效提取提供专业化的技术手段,是校史编写的中坚力量。

在学校职能部门和教学科研单位的管理人员,熟悉学校管理工作情况,能够从整体上把握本部门本单位的工作思路、工作业绩和成果,以及经验得失,他们是校史编写的重要力量。

高校校史编写也要引入具有深厚学养的历史学专家和高等教育理论专家,这样编写出的校史著作才能突破简单的资料堆砌范式,用史学理论和教育学理论进行深层次的理论阐释和文化追问,使编写出的校史作品不仅是存史的资料集册,更是资政治校和教化育人的理论佳作,是发展和完善校史学科的学术经典。所以历史学和教育学方面的理论专家是校史编写必不可少的高层学术人才。

曾经在学校教学和科研一线工作的专家教授,熟悉学校教学和科研的状况,不但能为教学和科研工作的历史提供很多具体详实的资料信息,而且对某些阶段的教学和科研工作的思路和概况都有着深刻的记忆和理解,能为校史编写提供有专业价值的理路和启示,他们是编写出能够体现学校内涵特色的高品质校史作品的骨干力量。

亲历过学校发展某些阶段的老领导、老教工和老校友,是校史的活化石,是校史编写的重要人力资源,他们不仅能够为校史资料的积累和整理提供重要的信息和思路,而且能够通过他们的回忆和自己存有的有关校史的文献资料或实物,充实和丰富校史资料,是校史编写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和力量。

上述几方面的专业人员在学校的统一领导下,组成编写委员会,顾问委员会,以及编写小组。编写委员会由现任的学校领导、学校各职能部门以及教学科研单位的管理人员组成,他们负责领导和组织编写工作,为编写工作确定方向,做好服务和协调工作。顾问委员会是由学校离休或退休的老领导、老教师以及部分老校友组成,他们主要为校史编写提供编写建议和咨询服务,提供部分文献资料或实物资料,帮助审阅校史初稿和提出修改意见和建议等。编写小组由学校校史工作机构和档案机构的专职工作人员、学校职能部门和教学科研单位的管理人员以及教育学和历史学专业学养深厚的专家组成,他们搜集和整理校史资料,进行具体的编写工作。

3 高校校史编写需要遵照科学严谨的编写程序

高效校史编写在专职编写机构和专业编写队伍的基础上,还要有科学严谨的编写程序。高校校史编写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必须按照科学的步骤严谨有序地组织进行。高校校史编写大致可分为四个环节和步骤。

收集和整理校史资料是开展编写校史的第一环节,是进行校史编写的基础步骤。只有在做好充分的校史资料的搜集和整理工作,掌握大量详实的校史资料的基础上,才可能进一步开展校史编写的其它工作。如果史料准备不足就开始了校史的正式编写,编写出的校史作品就会简陋粗糙,品质低劣。这样的校史存史功能尚且不足,更遑论教化育人和资政治校。

拟定大纲、确定编写体例是校史编写的第二个环节,是开展校史编写的关键步骤。既然“校史编研是一项新兴的史学研究”[3]高校校史的编写体例可以参照历史著作的编写体例,但又要有突破和创新,要不断探索适合自己学科的编写体例。在发展阶段划分和篇章结构安排上,不能完全以社会发展的历史分期来划分大学校史的发展阶段,要以学校自身发展的历程和内涵特征来确定历史分期和篇章结构。拟定了大纲,确定了体例,校史编写有了基本理路和框架结构,为校史编写的全面铺展和具体推进奠定了基础。

分工协作、完成初稿是校史编写的第三环节,是校史编写的决定性步骤。根据编写大纲和体例,在资料准备充分的基础上,由具体编写人员负责具体章节的初稿撰写,然后由主编和主审统稿和审阅,完成初稿。初稿完成,校史稿初具规模,校史的编写工作基本完成。

征求意见、修改完善是校史编写的第四环节,这是校史编写的最后步骤。校史编写完成初稿即征求意见稿之后,要广泛征求意见和建议,进行修订、补充和完善。校史编写不同于一般的学术著述,不仅需要编写成员之间的相互交流切磋,通力合作,更需要长时间的广泛的征求意见,反复修改和完善。因为校史编写者对校史资料的占有和对校史信息的理解是有限的,校史资料和信息的占有者还包括广大的师生员工和校友,他们对校史的编写都拥有参与权和发言权。所以初稿编成后,要送达学校各部门机构以及广大师生员工特别是老领导、老教工和老校友,广泛征求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并把这些意见和建议以及补充和修改的资料信息,经过反复讨论、考证和议定后增补进校史初稿中,使校史稿更臻完善,这样编写出的校史才会更加准确、详实和生动。

【参考文献】

[1]汪洪亮.略论大学校史研究与编纂[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9):123

校史室范文第4篇

关键词:高职教育;民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2)12-0036-02

一、民办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特点

(一)职业性。高等职业教育主要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正如黄炎培先生所言:职业教育是使无业者有业,有业者乐业。因此,民办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具有明显的职业性特征。

(二)应用性。高职教育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宗旨,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贴近岗位群,教学内容基于工作过程。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在物质文化上重视通过校企合作共建校内外实训基地;在制度文化方面注重过程监控;行为文化方面注重服务和效率;在精神文化方面注重塑造职业精神。

(三)开放性。在生源危机背景下,民办高职院校唯有树立开放办学理念才能获得生机,因此民办高职院校大多为多层次或多元化办学,在校园文化上表现出开放特质。

(四)创新性。当代民办高职院校是伴随改革开放出现的新事物,没有可以继承的成熟模式,也无既定办学经验可资借鉴,创新成为民办高职院校发展的必须选择。民办高职院校自创建以来在办学体制机制、办学模式、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进行了大量有效的创新。

二、民办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实践

(一)重视校园文化建设,整体规划形成合力

民办高职院校需将校园文化建设纳入学校教育事业发展的总体规划,在充分挖掘学校传统资源的基础上,大力营造具有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精神。保障校园文化建设每年都有必要的经费投入,营造全校共同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的氛围。

(二)以制度建设为保障,保障校园文明和谐

民办高职院校应立足现实,制定出符合本校客观实际,反映本校管理特色的规章制度。在制定各种规章制度过程应广泛吸纳全校师生的合理意见,并加强制度的执行与监督,维护制度权威,为构建和谐校园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

(三)培育学校精神,提升校园文化内涵

学校精神作为校园文化的内在核心,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例如,郑州交通职业学院把校史馆建成师生校史、校情学习基地,使师生入校后的校史教育制度化,以深刻领会学院“修德、启智、博学、笃信”的校训内涵。此外,我们加强教风、学风、领导干部作风等为主要内容的校风建设,以达到管理育人的目的。

(四)引优秀企业文化入校园,实现校企文化融合

学院从学生入学的第一天起,就教育学生要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通过校企合作办公室统筹,邀请企业家来校座谈,探讨校内外实训实习基地建设。如我院与神龙汽车公司合作共建“东风标致、东风雪铁龙——郑州交通职业学院培训中心”,引企业文化入校园,为4S店开展项目培训与技能考核,共同培养汽车类高端技能人才;学院还开展企业冠名办学,成立“奇瑞班”、“平安保险班”、“东风标致班”等多个订单培养班,将企业工作过程知识引入课堂,让学生体验真实的职业环境;此外,学院通过专业实习、大学生社会实践等形式,让学生进入企业,更深切地体会职业精神;以企业实际模式布局或建设学院实训室,宣传行业发展前景、优秀校友就业创业的事迹等,让学生有职业认同感和归属感,感悟企业文化,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和职业道德。

(五)突出学校专业特色,营造独特文化氛围

浓郁的校园文化氛围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有必要对校园文化进行符合专业特色的布置。例如,学院抓住交通类高职院校的特色,在每幢学生宿舍楼用不同的汽车品牌命名,形成具有各自特色的楼宇景观文化;在系部走廊建立反映专业和系部文化建设特色的展板,在墙体上布置在本专业领域做出突出贡献的专家学者或知名人士的简介,增加专业认同感;在教室开辟专墙、专栏等,彰显班级文化特色;加强学生公寓文化氛围建设,开展宿舍文化节活动,加强宿舍文化建设评比,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能力。

(六)构建高效团队管理文化,统一学校价值取向

民办高职院校处在惨烈的竞争环境,民办高校特殊的契约关系决定了校方与教职工的价值观必需有机融合,这离不开凝聚集体智慧,发挥团队精神。开展对教职工科学合理的绩效考核是统一全校价值取向的捷径,它向全校直接传递了价值信号。民办高校院校的绩效考核应以尊重教职工的价值创造为主旨,强调双向沟通,考核者把价值观传递给被考核者,双方达成承诺与共识。

(七)塑造民办高职院校创新文化,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

创新精神是民办高校办学精神的核心。通过对创新精神的激发,促进学校管理创新、制度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最终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学院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召开改革创新促发展大会,提出了在办学理念、体制机制、管理制度、培养模式、教学改革、学生工作、团队建设、职能管理、后勤服务等方面进行创新的九项任务。努力在思想解放上有新进展,发展模式上有新突破,在体制和机制上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

校史室范文第5篇

一、建立健全德育工作机构,职责明确,责任落实。主管副校长负责全盘指挥,政教处直接领导组织落实,班主任、共青团、少先队、学生会积极贯彻,全体教职工人人参与。

二、每学期初政教处要订好德育工作整体计划,班主任、共青团、少先队、学生会根据整体工作计划订出各自计划,期末做好总结。

三、班主任要根据德育工作的特点,在随时发现问题随机处理的同时,要把握好大方向。初一重点是《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集体主义、尊师守纪教育,初二级重点是爱国主义、人际交往、学习目的性、文明行为教育,初三级重点是遵纪守法、理想前途教育。班主任德育工作具体序列如下:

初一年级:

1、开学前准备工作:根据档案了解新生基本情况,对学生的来源、小学阶段的表现以及家庭情况等作初步的了解,酝酿开展工作。

2、新学年教育:师生自我介绍,了解校史,学习《中学生守则》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介绍中学的学习、生活和工作特点。提出适应中学特点的要求。

3、传统节日教育:教师节——组织学生了解校史和访问教师,了解教师的工作特点及先进事迹,密切师生关系;国庆节——引导学生了解祖国的悠久历史、壮丽山河和发展进步,培养学生的爱国之情。青年节——组织学生访问青年运动的先辈,举办图片展览、征文比赛以及各种形式的纪念活动,让学生了解中国青年的光荣革命传统,树立为振兴中华而努力读书的理想。

4、集体建设:学习校纪,制订班规,组建班干部队伍,进行常规训练,向班干部提出严格要求自己,主动为集体服务的要求。开展团结友爱活动,引导学生认识自己在集体中的作用和义务。

5、品德培养:培养良好的行为规范,学会礼貌待人,养成团结友爱的风气,培养热情、主动、诚实、友爱的素质。

6、学风、作风培养:根据中学的学习特点,介绍预习、听课、复习、完成作业的独立学习四环节,提出培养良好学习习惯的要求,形成勤奋、认真的学风,学会安排一天的学习时间,培养独立学习和独立生活的能力。

7、身心卫生教育:教育学生保持个人和环境卫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组织学生参加文体活动,陶冶心灵,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8、协调团队工作:与高年级对口班建立“团队挂钩”联系,开展以团带队活动。

9、

协调家庭教育:召开家长会向学生家长介绍中学生活和学习的特点,让家长配合,帮助学生顺利完成小学向中学的过渡,并对日后学生可能出现思想上和学习上的分化有所认识和准备,向家长汇报其子弟的全面情况。

初二年级:

1、开学前准备工作:回顾初一年级的工作,收集从学生中反馈回来的信息,确定本学年的重点,制订工作计划,酝酿开学工作。

2、新学年教育:介绍初二年级的学习和生活特点,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身心趋向成熟的特点,提出奋发向上、防止掉队的要求。

3、传统节日教育:教师节——引导学生进一步促进师生双方思想感情的交流,建立相互信任、亲密融洽的师生关系;国庆节——组织学生调查社会主义祖国的发展和进步,了解炎黄子孙的爱国之情,加深学生对社会主义祖国的了解,激发学生的爱国之心。青年节——组织学生通过了解进步青年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事迹,培养社会责任感。

4、集体建设:改选班干部,修订班规,改组各个机构。引导学生加深相互了解,学会正确对待集体生活中的矛盾,乐于助人。

5、品德培养:增强遵纪守法观念,学会尊重他人,形成相互了解、以诚相待的风气,培养自尊、自爱的素质和谅解、谦逊的品质。

6、学风、作风培养:根据初二年级的学习特点,向学生介绍应该如何适应新设学科要求,协调各科教师,做好因材施教工作,尽量减少学生在学习上掉队的现象,要防止出现大量后进生。对同学还要提出积极提问思考和改进学习方法的要求,教育学生加强时效观念,学会安排一周的学习和生活,形成刻苦、踏实的学风,进一步培养独立学习独立生活的能力。

7、身心卫生教育:引导学生建设卫生、优美的环境,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增强体质,培养意志和毅力。进行青春期生理、心理卫生教育,使学生对正在萌发的性意识得到正确引导。引导学生克服片面、偏激的特点。消除可能出现的自卑感和压抑感。发展学生的文体专长,引导学生略懂一些欣赏和评价艺术的知识,培养健康的美感。

8、协调团队工作:利用少先队员退队的机会,针对学生退队前后的思想和心理,引导学生继续向人生的第二个政治高峰攀登,以实际行动争取入团,帮助建立团支部。

9、配合家庭教育:向家长介绍初二年级的学习和生活特点,尤其是针对学生处于青春发育期的特点,请家长配合注意防止学生在学习上和思想上可能出现的掉队现象,向家长汇报其子女的情况。

初三年级:

1、开学前准备工作:根据两年来了解的情况,深入分析各个学生的特点,研究其升学或就业的可能性,制订工作计划。

2、新学年教育:分析初三级学年学习和生活的特点,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将要面临的社会挑选,增强要适应社会要求的责任感,提出努力拼搏、立志成才的要求。

3、传统节日教育:教师节——引导学生深刻体会教师的辛勤劳动,深入认识教师高尚的职业道德,学习他们高尚的情操。国庆节——引导学生通过了解社会主义祖国的成就和现状,把对祖国的热爱转化为“立志成才,建设祖国”的决心和行动。青年节——组织学生通过与社会青年的交往活动,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4、集体建设——选举干部,完善班规,调整机构。发挥团支部、班委会的作用,让干部队伍全面管理班内事业。引导学生充分发挥每个人的作用,共建文明集体,为初中生活留下美好的回忆。

5、品德培养:提高遵纪守法的自觉性,懂得妥善处理集体生活中的矛盾和人际关系,培养自己对周围环境的责任感,形成相互信任=共同进步的风气,培养客观地评价自己和他人的能力,培养自重、自强、乐观、正直的素质。

6、学风作风培养:根据初三级的学习特点,介绍如何全面协调各科学习和复习的经验,引导学生注意全面安排、各科协调,提出要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的要求,形成刻苦钻研、努力拼搏的学风。培养学生适应社会变化的能力,面临毕业能结合自己的个性才能和社会需要进行升学或就业的选择。

7、身心卫生教育:引导学生积极参加文体活动,增长欣赏和评价艺术的知识,培养健康的审美能力,调节紧张的精神状态。注意用脑卫生,劳逸结合,保持良好的身体素质。针对初三年级学生学习紧张的状态和将要面临的社会挑战,培养乐观、顽强的精神,在紧张、繁重的学习中保持饱满的精神状态。

8、协调团队工作:发挥团员的作用,帮助团支部协调班委会的工作,全面参与班内事务的管理。

9、配合家庭教育:向家长介绍面临初中毕业的一些具体情况,让家长对其子女的升学或就业问题有相应的思想准备,并配合做好稳定学生思想的工作。向家长全面汇报其子女三年来的各方面情况,帮助进行升学和就业选择。

四、结合上级要求,组织好读书活动的开展,开好主题班会。

五、充分利用各种德育载体,多形式、多渠道开展德育活动。每学期至少出版四期宣传专栏,举办一次法制安全教育讲座,一次心理健康教育讲座,一次到德育基地开展活动,同时,要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如文艺晚会、书画展、文学社活动、校运会等,以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情操。

六、班主任每学期找学生谈话次数或家访次数不得少于本班学生总数,并有记录。班主任家访时要改变“家访就是向家长告状”的做法,从观念上明确家访的目的:一切为了教育好学生。

七、教育要耐心细致,循循善诱,严禁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的,发现一次,本年度内即不准评优,年度考核不能评优秀。

八、教室正面黑板上方要悬挂国旗牌,教室内墙要适当张贴有教育意义的名言警句。

相关期刊更多

暨南史学

CSSCI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暨南大学中外关系研究所

档案与建设

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共江苏省委办公厅

南方文物

CSSCI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江西省文化和旅游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