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揠苗助长的故事

揠苗助长的故事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揠苗助长的故事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揠苗助长的故事

揠苗助长的故事范文第1篇

李社钊

《寓言两则》这篇课文蕴含着深刻的道理,它用生动形象的故事告诉我们,学习不能急于求成和心存侥幸。

寓言《揠苗助长》形象地讲述了古时一位种田人急于求成的故事,他每天都巴望自己的庄稼早日成熟收获,为了达到目的,他竟然拔高禾苗帮助庄稼长高,但事与愿违,他的禾苗全死了。我们现在是小学二年级学生,是学习基础知识的关键阶段,在学习上要吸取揠苗助长的教训,千万不能急于求成,想一下子学会很多知识,这样反而肯定会影响今后的学习,最终像故事中的种田人一事无成。一个很简单的例子,如果我们没有学好汉语拼音,又怎么懂生词的读写呢?如果我们没有学会加减计算,又怎么能进行混合运算呢?所以,我们要踏踏实实地把基础知识学好。

揠苗助长的故事范文第2篇

一、构建“课内外一体化”自主学习模式的背景

1.面对知识发展和科技活动的全球化,学校必须加大改革力度,加速培养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人才。

2.以教师为中心、书本为中心、课堂为中心的“三中心”教育,严重禁锢了学生的主体性和潜能发展,使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新精神受到压制。

3.从学生实际情况来看,学生的家庭、个性、知识、经验、能力以及思维的特点等各不相同,统一的授课导致他们在学习中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甚至存在一定程度的厌学倾向。

学生只有真正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才能逐渐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从而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 对“课内外一体化”自主学习模式的认识

语文课堂“课内外一体化”自主学习的模式注重教师创设情境,并组织、引导、点拨学生学习;而学生则在教师的指导下,围绕教学目标进行自主的探索和交流,以最少的时间获得最大的效益,实现高效的课堂教学。无论是在课内还是在课外,这种学习模式都突出教师积极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的特点。

三、“课内外一体化”自主学习模式的教学程序

基于对 “课内外一体化”自主学习模式的概念及其特征的认识,下面我以《揠苗助长》的教学设计为例,谈谈这一模式的教学程序。

(一)课前——抓住课文重难点,引导学生自主预习

根据这一课的重难点,我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帮助学生理清课文思路。如,田里的禾苗为什么都枯死了?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理解重点词句:“揠苗助长”“精疲力竭”“焦急地转来转去”等。学生根据提示预习课文。

(二)课中——创设情景,引导学生自主阅读

1.鼓励质疑,自主研读。课堂上要让学生思,必先诱发学生疑。在阅读教学中,我积极引导、启发想象,鼓励他们敢想、敢疑、敢问,重视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激励学生自主探究、独立学习。如教学《揠苗助长》的最后一段时,在学生读后,我便提示:“同学们还有什么疑问吗?”话音刚落,有个学生便站起来提问:“为什么农夫这么勤劳,最后它种的禾苗都枯死了?”我及时表扬他敢于提出自己不明白的问题,可并没有急于回答,而是让学生带着问题再默读课文。随后,便有学生说:“我们学了科学课上的《植物的成长》一课,我知道了植物的生长需要阳光、空气和水分。农夫把禾苗拔起来了,禾苗喝不到水了,当然就会枯死了。”显然,这位同学的回答赢得了大家的掌声。

这种教学以学生的问题为教学的开始,以学生锲而不舍地解决问题为归宿,充分体现学生探究问题和解答问题的自主性,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2.多读感悟,自主品读。要理解词语的确切含义,就要让学生对词语揣摩比较,联系生活经验,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培养语感。如,教学《揠苗助长》的第一自然段时,为了指导学生读出农夫的着急,我在重点指导“他在田里焦急地转来转去,自言自语地说:‘我得想办法帮它们长。’”时,让学生读——评——读后,他们能较快地悟出“焦急地”应读得重、快些,才能体现出农夫的“急”。但他们还没有体会到“自言自语地说”的神态。于是我启发说:“你们已经读出了农夫的急,可‘自言自语地说’又该怎样读呢?”在我稍作提示后,有个学生在读到“我得想办法帮它们长”时,稍微放慢了语速,又像在凝神思索。我想他已经完全领悟到了“自言自语”之意,于是让他上讲台表演读。

就这样,学生们读课到了“眼到”、“口到”和“心到”。只有用心感受课文的感情,才能让他们进入角色,获得自己的情感体验。

3.放飞个性,自主评价。个性化的评价有效地发挥学生的潜能,帮助学生树立自信,促使学生全力投入学习,尽情发挥自己的才能。如朗读“可是一天,两天,三天……禾苗好像一点儿也没有长高”时,有的学生说,这句应该读得快些,因为这部分写农夫很着急;也有的学生说这句应该读慢些,因为农夫感觉“禾苗好像一点儿也没有长高”,禾苗长得慢,读也跟着慢些才好。我认为他们说得都有一定的道理,便表扬他们说:“你们都经过了认真地思考,说得都有道理。老师很欣赏你们。”

4.创设情境,自主悟读。学习这则寓言,在揭示寓意、升华主题这一教学环节中,我创设了农夫(教师)与儿子(学生)的对话情境,让学生明白:农夫想让禾苗长大的想法是对的,但把禾苗拔高的做法却不对。最后,教师总结:“浇水”“施肥”“除草”,还有“慢慢地等几个月的时间才能收获”,就是禾苗生长的规律。不仅是种禾苗,做任何事情都要按照规律办事,不能急于求成;如果违反规律,就会把事情弄糟。这就是《揠苗助长》告诉我们的道理。

揠苗助长的故事范文第3篇

一、趣味阅读,激发兴趣

低年级学生形成阅读兴趣不可能短时间内就“如痴如醉”,它需要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创造性地引导和随时随地激发。因此,对于低年级语文教师而言,要努力为学生创造阅读机会,以趣味阅读为重点,培养学生乐于阅读,享受阅读。教师可依据教材内容的安排,将学生带向广阔的课外阅读天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1. 搭建阅读平台,展示阅读成果

基于该班学生信息技术能力较强的特点,教师注重鼓励学生在课外阅读时,通过班级网页、个人阵地等网络平台展示课外阅读成果,分享阅读感受,互相推荐阅读篇目,让其读得更活、更深、更广。而在课内指导时,教师也肯花时间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交流阅读收获,展示阅读成果:

如在课例中,教师的一句话:“勤动笔墨勤看书,说说你们小组有什么读书收获?说说你们小组的读书收获吧!”为学生创造一个展示、沟通、实践的平台,使阅读课成为学生自我表现的地方,成为学生讲故事的地方,成为学生观点碰撞的地方,成为学生精神成长的地方。

2. 推荐阅读篇目,课内外相得益彰

阅读应该成为心智的重新组合,教师需要引领学生懂得欣赏沿途的风景和展开的空间――在课堂上引领学生走进课外更多的阅读材料,让他们不断修正补充自己先前的阅读所得,激发新的体悟,使课内课外阅读相得益彰。

如学生在学习了第七组“勤思考、爱动脑”专题的两则寓言故事后,学生对寓言非常有兴趣,教师趁势推荐了五篇寓言故事:《狼来了》、《农夫与鹰》、《专心致志》、《蜗牛的家》和《狐狸和葡萄》,供学生在课余进行阅读。这五篇寓言故事的推荐是立足于学生有了初步的寓言故事阅读方法:了解寓言内容,知道寓言道理基础上,以鼓励学生主动运用方法,迁移到其它寓言故事的阅读中去,继而为教师进行课外寓言故事,课内指导进行铺垫。由课内习得的方法迁移到课外阅读中,使课内课外阅读相得益彰。

二、专题阅读,习得方法

对于低年级语文教学,教师教给学生语文学习的方法已成为大家的共识,如识字方法,理解词语的方法、理解句子的方法等,这些方法的习得,如果仅靠教材的那几篇课文是远远不够的。这时需要教师有这样的意识,将专题阅读引入教学中,让学生课内的专题学习中,习得方法,在课外专题阅读中,运用方法,达到强化的目的。

1. 理解词语的方法

低年级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重教给学生理解词语的方法,并常常和学生一起归纳总结已学过的方法。如在《从走进寓言世界》一课中,教师注重引导学生回顾并归纳已学习过的理解词语的方法,让学生在习得方法的同时,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师:在学习故事内容过程中你遇到哪些不明白的词句,你想到了什么办法去解决它?

生:我本来不懂“巴望”的意思,经过我回家细心查字典,终于明白了“巴望”意思。

师:你找到了一位永远陪伴你的老师,就是字典。真是好办法。

生:我原来不知道“枯死”是什么意思,但我学会了诗句 “一岁一枯荣”中,知道了“枯死”就是禾苗缺乏水分干枯而死了。

师:温故而知新,你通过以前的知识学会了新的词语,也是个好办法。

生:我原来不懂“揠苗助长”的“揠”字,后来我慢慢回想到“拔苗助长”这个词,就读懂了“揠”字的意思就是“拔”。

师:这个方法就是我们经常用到的方法:用近义词替换词语,就能学会新词语了。

2. 阅读寓言故事的方法

回顾教材中寓言,进行寓言学法迁移,将课内寓言与生活相联系,将寓言中学到的道理迁移到实际生活事例中。这样的学习方法,需要学生进行多次的语文实践才能掌握。因此教师在阅读指导课中,巧妙地将寓言故事的阅读编成一首琅琅上口,易于记诵且学生易于在课外实践的小儿歌:

寓言小秘诀

抓住关键词句,明白前因后果,

懂得故事道理,善于实际运用。

阅读课应着眼于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分享学生阅读的快乐,指导阅读的方法。课堂上,教师设计了广泛自主个性化阅读,引导学生运用这种学习寓言的方法,进一步阅读课前推荐的五篇寓言故事,培养学生从不会读书到智能读书。学生在课内对课前已读阅读材料进行二次信息获取,按照老师所教的学习方法,即学生在学法迁移后对文章进行再学习,达到深入阅读的目的。

三、主题阅读,升华情感

揠苗助长的故事范文第4篇

作家举出学医实践中生发出的道理,像一杯香茗散发出的清气,氤氲在人们眼前,温暖在人们心里。举目当下浮躁不已的社会,快写作、快成功、快发财、快当官等诸如此类的欲望,弥漫在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特别是在“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句现代名言的驱动下,不论年轻父母还是年迈爷奶,更是将无数本性天真的孩子雕刻成了小木偶,塞进五花八门的学前班、早教班、特长班……最典型的莫过于奥数对中国孩子的摧残,连原本喜欢数学的孩子也被其折磨得厌学了。

这不禁使人想起那则古老的故事。一位少年拜剑术高手为师,迫不及待地询问师父多久才能学成,师曰:“十年。”少年又问如果夜以继日要多久?师曰:“三十年。”少年仍不死心,问若拼死修炼要多久?师父回答:“七十年。”

故事体现的个中情理,又一次印证了毕淑敏“酒精消毒”的道理,渴望成功本身并没有错,可一旦丧失了正常心态而走入揠苗助长的极端,愿望必然会变成梦魇。

有资讯说,现在一年出版的长篇小说的数量,已接近“”前十几年的总和,但悲哀的是,很多书出版就成了“绝版”,有的书甚至一头连着出版社,一头连着造纸厂。谁能记得其中哪部长篇作品对社会产生过什么影响?司马迁忍辱负重,付出二十载光阴成就了“史家之绝唱”的《史记》;李时珍踏破铁鞋、寻万山、尝百草,耗尽三十年著成《本草纲目》,令后世不胜敬仰;曹雪芹绳床瓦灶、增删十年,构筑了中国文学史上《红楼梦》的辉煌圣殿;贝多芬写《合唱交响曲》用了三十九年时间,最终将无数次灵感串联成旷世之作。想想我们的某些作家在一大段时间里标榜的“短篇不出天、中篇不出月、长篇不出年”的写作速度,快餐文化已将精雕细刻的文学创作挤入了工业化的流水线,实在令人不寒而栗。

不妨重温著名的“钱学森之问”,拓而思之,岂止是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在文化艺术领域,多少有识之士也在探究为什么没有大师级人物出现?今天,林林总总的缩写本将原著深邃的思想挤压为单纯的情节介绍和故事讲述,化神奇为腐朽。结果,寡淡代替了绮丽,呆滞磨损了鲜活,平庸吞噬了灵性,荒芜驱赶了蓬勃。凡此种种,才是今天文化建设亟须改变和下大力气修正的弊端。

揠苗助长的故事范文第5篇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16-0067-02

在当前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悄然出现了一股“诵读文言文的热潮”,并以此作为自己的“语文教学特色”。学习文言文有助于提升语言的简洁性,丰富语言的内涵,同时也是在课堂教学中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和继承。但是,有些教师在文言文诵读中丢掉了教科书而另起炉灶,造成教学时间不够用,出现教不好、教不完的现象,降低了教学的有效性。为此,笔者认为可以依托教科书,科学地选择文言文的诵读内容,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提高教学效率。

1.研读语文教材,从教材的编排体系内来。

细细品读苏教版12册小学语文教材,不难发现编者在其中已经合理渗透了文言文的内容,而且是按照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年龄阶段特点去编排的。对12册语文教材进行梳理,我们可以发现:“纵向”是按照“字、词、句、段、篇”来编排的,“横向”又相互渗透,由浅入深,由易到难。低年段往往安排的有:“水乡、荷塘、月光”这类简单的韵文识字;“绿树、红花”“小桥、流水”这类“对对子”的形式;“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此类易懂的古诗,等等。中年段安排的有:“爱人者人恒爱之”一类的古代名言警句;“揠苗助长”“鹬蚌相争”等寓言;《三字经》《三国演义》片段,等等。高年段安排的有:“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类古今贤文;歇后语、谚语;《林冲棒打洪教头》等名著整篇的节选,等等。

清楚了教材对于文言文的编排体系,我们便可以有的放矢、循序渐进地选择一些合适的内容,对文言文的学习进行适当补充和深入,切实提高小学生的语文素养。比如:学到“绿树、红花”这类“对对子”内容时,便可以引导学生去诵读“日对月、风对雨、寒冬对酷暑、粗茶淡饭对山珍海味、数竿君子竹对五树大夫松”;学到“揠苗助长”此类寓言故事课文时,便可以引导学生去诵读“古代寓言故事”作品……

2.开放教学内容的结构,从课文的生发点来。

在课堂教学中有效渗透文言文的诵读内容,必须给予“生长的自由环境和土壤”。因此,开放教学内容的结构,允许在课堂改变原先“既定的教学内容”是行之有效的策略。但是,也必须清楚:并不是所有的课文都适合“渗透文言文的诵读”,也不是所有生发出来的都是可以利用的有价值的资源。个人以为,要想使生发出的“文言文诵读内容”成为有效的教学内容,需要两个原则:一要有助于“本篇课文核心价值”的学习,二要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比如:教学苏教版五上《推敲》一课时,在学到“这天李凝不在家,贾岛就把一首《题李凝幽居》的诗留了下来”时,有学生举手问:“老师,这首诗写的什么啊?我想知道!”这个“生发点”就是“价值资源”,既是学生的学习需求,又有助于学生对本课的学习。执教者准确捕捉到了这个资源,把《题李凝幽居》出示在屏幕上:“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这一过程让学生在诵读中比较“推”与“敲”的差别,体会“用词的精准”和贾岛的钻研精神。

3.采用“互文参照法”,从改编课文的原文版来。

“互文性”是法国符号学家茱莉亚・克利斯蒂娃提出的,其基本内涵是“没有单独的文本,文本之间都是互相指涉的,每一个文本都是其他文本的镜子,每一文本都是对其他文本的吸收与转化,它们相互参照,彼此牵连,形成一个潜力无限的开放网络”。茱莉亚提出的“互文性理论”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渗透文言文诵读提供了理论支撑和策略帮助。

苏教版小学语文课本中,有一些课文是从古典文学作品中节选并改编而来的。在教学这类“改编课文”的时候,作为语文课程建设的主体的教师,就可以采用“互文参照法”,在学习课文的同时,渗透“原版古典文学作品”的诵读。比如:苏教版六下《三打白骨精》一课,感受“人物形象”的生动,学习“人物形象”的刻画,是本课的教学重点,也是提升学生语言能力的“训练点”。而改编的课文对于“白骨精变成老公公的形象”只有简单的一句:“又变成一个白发老公公。”这个时候就可以采用“互文参照法”,适时地引入原文――“好妖怪,按耸阴风,在山坡下摇身一变,变成一个老公公,真个是:白发如彭祖,苍髯赛寿星……”这样,生动的人物形象就跃然纸上,学生也在诵读中提升了语言能力。

4.提高资源整合意识,从“主题”学习的留白处来。

“主题式学习”是当前提高语文学习效率的主要方式与策略之一,它围绕某一个“主题”,可以把散落的知识进行“主题式整合”,从而打通了“课与课、单元与单元、年段与年段、课内与课外”,让学习内容“从点连成线,从线形成面,从面构成网”,使学生达到两个结构化――知识的结构化和结构化地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