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农村实用技术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农民 科技 实用技术 培训
建设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坚持以科技为支撑。在农村经济发展中更要把加强农民实用技术培训和推广工作作为各级政府一项重要工作来抓。通过农民实用技术培训和推广,进一步增强农民的科技意识和科技应用能力,进一步促进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和效益农业的发展,进一步提高科技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贡献率。让他们通过学习农业科技,科学种植,依靠科技致富。
必须有强烈的意识。做任何工作,都要以先进的理念来指导。要把霍山建设成绿色产品、绿色产业、绿色经济的集聚地,有一个很重要的条件,就是绿色技术的推广和应用。没有相应的绿色技术,就不可能有绿色产品、绿色产业和绿色经济,在我县已经获得国家和省有关部门认证的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品牌的背后,都是以无公害技术为支撑的。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我们要降低成本、扩大规模,提高产品的市场占有份额,靠的还是技术。对此,农民群众已经有了比较具体、深切的认识。在今年组织 “科技列车下乡”活动中,农民参加咨询、培训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出现了一个个抢资料、抢种苗、抢专家的画面。老百姓的需求就是我们的工作重点,我们政府在转变职能过程中要把加强农民实用技术培训和推广作为为民办实事、办好事的重要工作来抓。
必须有实用的教材。加强农民实用技术培训,不能照搬全国、全省的教材,而要着眼于实际。要选一些通俗易懂,实用性和操作性强,适合农民阅读的好教材。对此,今后还要继续完善。
必须有敬业的队伍。加强农民实用技术培训和推广,需要有一支敬业的农业技术员队伍。农技员在过去的工作中为效益农业的发展作出了很大的努力,其成绩是有目共睹的。但这支队伍本身却存在着数量少、素质低的状况。必须十分重视乡镇农技员队伍的建设。首先是要把好“进人”关,要把具有农业专业技术知识的大中专毕业生招聘到农技员岗位上来。其次是要关心农技员,落实好他们的待遇。第三是要十分重视农技员队伍的知识更新。通过“送出去,请进来”的办法,让农技员每年有一次接受新知识、新技术培训的机会。第四是鉴于乡镇农技员普遍不足和乡镇政府职能转变的实际情况,要求乡镇党政干部也必须掌握1~2门农村实用技术,每个干部对本乡主导产业的生产、销售、加工、技术情况要有一个比较清晰的了解,提高对当地经济发展的指导能力。第五是重视农技员队伍的延伸,在村一级专业户、重点户的基础上培养科技示范户。
(1)沼气池启动时间。根据博乐市气候变化,新建沼气池启动宜选择在5月下旬到9月中旬气温高的季节,以利于沼气池快速产气。
(2)人、畜、禽粪便在池外堆沤发酵,盖上塑料薄膜以提高料液温度,堆沤肥拌3%~5%的发酵液,加入料液占池容积的1/4,第1个月是产气率最旺盛的阶段,发酵原料消耗较多;第2个月是产气率开始下降的阶段,分解速度减慢;第3个月是沼气产气率明显下降的阶段,所以,沼气池加入新料时,一般要在产气率高峰期没有下降以前加入,即在启动后的20d,最迟不能超过30d。除掉旧料,每5~10d进出料1次,养殖户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一次加料70kg左右,畜粪便入池发酵,再加人粪尿入池发酵就可以满足需要[1,2]。沼气池应勤加料、勤出料,先出料、后进料,加多少料、出多少料。
(3)调节料液酸碱度。调配料液经常检查发酵料液的酸碱度,调节料液pH值(正常范围6.8~7.5)。如料液偏酸,从进料口加入适量的草木灰和氨水或澄清的石灰水等碱性物质,同时用长粪勺伸入进料口来回搅动,但使用石灰水(澄清的)的用量不能过多。如发酵料液偏碱时,应加入适量的食用醋和温水搅拌在一起,但不能直接将食用醋加入池内,这样容易把甲烷细菌杀死。
(4)发酵原料浓度的控制。户用沼气池适宜的浓度一般在6%~10%,夏季的浓度应控制在6%~8%,冬季和春季的浓度应控制在8%~10%。
(5)发酵原料的搅拌。经常搅拌沼气池的发酵原料,使池内发酵原料和细菌分布均匀,使沼气细菌充分接触发酵原料。
2沼气池的越冬管理
1、根据相关技术规范,并结合施工现场的地质情况、沥青混合料的类型、道路等级等因素,进行沥青材料的选择。作为沥青混合料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先确保集料质量,再对矿料级配进行充分考虑。每批材料应严格遵循相关技术指标进行抽样检测,确保符合施工要求后,才能进行施工。
2、施工机械设备应在施工前期进行全方面的彻底质量检测,确保施工过程中施工机械能够正常运作,应做好调试与维护作业,避免机械运作中出现任何意外,造成工期延长与降低工作效率。
3、对下封层、粘层施工质量加以控制,并将一薄层沥青均匀涂抹到路缘石、路沟、检查井及其他结构物表面。同时对两侧路缘石质量进行检查,如高程与设计规定不符合时,必须及时选用与之相适应的方式进行改正,如出现扰动、损坏等问题,必须对材料进行更换,特别要重视背面夯实情况,在摊铺碾压施工中,才能不出现移动、挤压问题。
二、农村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的应用
1、拌和
农村公路沥青路面施工前必须对拌和机所有计量设备进行认真标定,以确保施工温度和材料配比的可靠性。混合料拌和至沥青材料把所有材料颗粒都完全均匀的包裹、无花白料、不离析即可。对于使用时改性沥青应比普通沥青混合料出仓温度高15-20℃左右。
2、运输
沥青混合料运输宜用载重20t以上的大型自卸车,车厢内必须清理干净,混合料的运输能力应较拌和能力和摊铺速度有富余。为防止运输过程中尘土污染和温度下降,运料车必须有遮盖。
3、摊铺
混合料摊铺前应对基层进行彻底清除表面污染物,特别是对砂浆和机油的污染,必须刮净或用同种材料换填压实,沥青路面早期局部缺陷,往往都是因为基层污染物处理不彻底引起的。混合料可使用自动找平沥青摊铺机,进行全宽度摊铺和刮平。摊铺机自动找平时,采用所摊铺层的高程靠金属边桩挂钢丝所形成的参考线控制,横坡靠横坡控制器来控制,精度在±0.1%范围。
4、碾压
合理的机械组合及碾压工艺是确保沥青路面压实度和平整度的关键。一旦沥青混合料摊铺整平,并对不规则的表面修整后,立即对其进行均匀的压实。
初压:在混合料摊铺后较高温度下进行,沥青混合料不应低于120℃。采用双钢轮振动压路机碾压,碾压时将驱动轮面向摊铺机,碾压路线及碾压方向不得突然改变,初压两遍。复压要紧接在初压后进行,沥青混合料不得低于90℃,复压用轮胎压路机10~12T三轮压路机,配合使用,复压遍数为4~6遍至稳定无显著轮迹为准。终压要紧接在复压后进行,沥青混合料不得低于70℃,采用轮胎压路机碾压3~4遍,并无轮迹,路面压实成型的最终温度符合规范要求。为防止压路机碾压过程中沥青混合料沾轮现象发生,可向碾压轮洒少量水、混有极少量洗涤剂的水或其他认可的材料,把碾轮适当保湿。
5、接缝施工
热接缝主要应用于摊铺梯队施工的纵缝,在铺筑部分预留100到200毫米宽度不进行碾压施工,可作为接下来施工的基准面,随后选用跨缝碾压施工的方式,将缝迹消除。冷接缝出现在半幅施工中,一般在冷却前通过切割机进行纵向切缝施工。
6、养护施工
养生质量是否良好将直接影响到材料的稳定性与强度,基于此,必须在接缝施工结束后,进行洒水施工,一般养护时间在7天左右,整个期间应始终处于湿润状态,封闭交通,避免车辆通行对路面造成严重危害。
三、农村公路工程沥青路面施工质量控制
1、在《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中规定,路面单位工程内,作为各分项工程实测项目内的关键项目,结构层都直接影响到路面施工质量及分项工程质量评定。沥青路面作为公路工程施工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路面结构层厚度的多少将对工程质量及造价造成直接影响。为此,施工单位必须重视沥青路面施工质量,合理设置路面结构厚度。
2、加大整顿公路工程施工秩序的力度,并规范公路建设市场环境,为实现公路工程建设市场的有序性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在规范建设单位市场行为时,应落实项目法人的职责,项目法人作为项目建设责任主体,应为工程质量提升提供可靠依据。
3、为对施工质量进行有效提升,必须确保施工工艺的科学性、规范性。作为关系工程建设质量的主要内容,施工工艺及施工技术水平地高低,对整个工程建设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在施工中必须严格按照相关规定,确保施工质量。
4、施工企业必须要高度重视沥青混凝土路面施工技术的应用,要采用正确、科学以及合理的施工方法,避免工程损坏等现象的出现对工程的使用寿命造成严重影响。基于此,施工企业在沥青路面施工中,必须重视其质量问题,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工程的质量。沥青路面施工前,不仅要检查沥青混合料的操作规程,还要检验进场材料。在检验过程中应将抽检密度尽量扩大,如发现材料质量不符合施工要求,则不能使用。为防止碎石混入堆料场,应对其场地进行硬化处理。规格不同的料堆应选用隔离墙进行有效隔开,避免不同材料出现混合现象。应定时对集料规格、品种等情况进行检查,如发现问题,应及时进行筛分试验。
(一)信息技术有助于提升农村教师教学能力
教师教学能力是一个综合概念,是以课堂为基点而向外延伸的对教师进行考核的系列指标。以教学信息化为核心内容的教育信息化成为教育发展领域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而农村教师的教学能力还停留在依附教材的层面。在农村教学中引入信息技术,能够很大程度上推动教师进行教学的自我反思,运用先进的教学手段丰富授课内容,借助网络教学资源充实自身的知识体系。在此,信息技术承担的是支持和激励的使命,农村教师要适应信息化教学,就必须在原有教学能力的基础上掌握信息技术,并将之付诸教学实践,提高农村课堂的教学效率。
(二)信息技术推动农村教学改革
信息技术是加快农村教学改革速度的先导性力量,在技术层面引导农村教学改革朝着现代化方向发展。首先,构建校园网络是农村教学改革的关键。教学的过程无疑是提供有效信息的过程,校园网的建立打破信息传递的渠道,教师和学生可以随时查阅共享的互联网教学资源,真正的实现教学相长。其次,多媒体课堂教学是农村教学改革的必要环节。课堂仍然是农村学生学习知识的不可代替的重要渠道,多媒体运用PPT、VCR影音等直观生动的方式进行启发式教学。最后,师生交流平台建设是农村教学改革的新突破。良好的师生互动交流是教育教学的基础。虚拟的网络沟通平台建设就显得很有必要,实践也证明现在所流行的微博、BLOG、BBS、QQ、E-mail等沟通媒介在师生沟通交流中的主导性作用。
(三)信息技术引领创新教学理念
教学理念反映教学活动的内在规律,它影响和制约着教师与学生教与学的效率。不同时期的教育教学环境决定了教学理念的阶段性变化,如今,为学生长远发展考虑的开放式教学理念已经受到全社会的重视,这也是信息时代教学理念创新的最新成果。开放式教学理念以信息技术作为依托,实现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过程、教学评价的全方位开放。在开放式教学理念的指导下,教学活动侧重于发展学生的健全人格,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以此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开放式的教学理念也强调教师的职责除了教书育人之外,还应善于思考,进行总结,将教学实践活动转化为有一定价值含量的科研成果。因此,信息技术在农村教育教学的发展,必定会引发一场以开放式教学理念的教学变革。
二、加大信息技术支持农村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措施
教育信息化在全球范围内的发展势不可挡,近年来在我国城市地区也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实现农村教育现代化的现阶段目标就是教育信息化,以教育信息化为契机,加快信息技术服务农村教师和教学活动的步伐,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农村教师的教学能力,为农村教育的长远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一)理念层面:塑造农村教师现代教学理念
教育环境和面对的学生群体在发生变化,相应的教学理念也应该随之有所变化,才符合教学活动规律。农村教师应逐渐摒弃落后的教学理念,吸纳新的教学手段、教学方式等,塑造新时代的现代教学理念。教育理念的变革尤其是当代人文教育理念的推广是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而逐渐深入人心的。信息技术的发展不仅仅带来的是教学硬件设施的升级,更重要的是带来新鲜信息对人们原有思想和传统思维的冲击,让教学环境更为开放。通过信息技术的引进促使农村教师在教学理念上与城市甚至国际接轨,这应当信息技术支持农村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最高预期实践的实现。
(二)技术层面:信息技术全面覆盖农村校园
要发挥信息技术在提升农村教师教学能力的技术支持功能,最基本的前提是农村学校必须具备完善的硬件设施,有一定范围的网络覆盖,至少在学校这个有限的区间保证网络能够正常运行。我国自2003年开始实施的以信息技术为手段的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简称“农远工程”)旨在加强城乡优质资源共享,提高农村教育质量和教育效益。该项工程目前已经初见一定的成果,在城乡教学资源互动方面发挥了积极性作用。在“农远工程”的基础上,应继续完善农村教育的信息技术硬件设施。在农村校园开辟专门的网络教室,可供教师和学生查阅资料,了解最新的课程资源,与国内外先进地区的教师进行有效的互动。多媒体教室的数量应该进一步扩大,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丰富课堂教学的诱导作用。此外,不断地缩小农村和城市学校在硬件上的差距,是解决城乡教育差距问题的前提。
(三)应用层面:加强农村教师信息技术培训
一是农村教师的自我学习,年轻教师学习速度相对较快“,以新带老”进行信息技术的学习。二是集中培训,集中培训是一种最常见的短期见效的方式,教师可以在短期内掌握信息技术最基础的知识,对信息技术的应用起推介和引导的作用。三是在与城市教师的交流中信息技术教学得到提高。鉴于城市教师的成熟的信息技术教学经验,推进城乡教师的互动交流与相互学习,在此过程中,农村教师可以在体悟信息技术教学魅力的阶段中增强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促进信息技术能力的提高。
(四)实践层面:建立师生互动的校园信息平台
一、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内涵
所谓“新农村”包括五个方面,即新房子、新设施、新环境、新农民、新风尚。具体来讲,一是发展经济、增加收入。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首要前提。要通过高产高效、优质特色、规模经营等产业化手段,提高农业生产效益。二是建设村镇、改善环境。包括住房改造、垃圾处理、安全用水,道路整治、村庄绿化等;三是扩大公益、促进和谐。要办好义务教育;要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使农民享受基本的公共卫生服务;要加强农村养老和贫困户的社会保障;要统筹城乡就业,为农民进城提供方便。四是培养农民、提高素质。要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倡导健康文明的社会风尚;要发展农村文化设施,丰富农民精神生活;要加强村级自治组织建设,引导农民主动有序参与乡村建设事业;要大力对农民进行文化知识和科学技术的培训,尽快提高农民的现代化素质,成为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纪律的“四有”农民。
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途径;是农村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的可靠保证。更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举措,是改变我国农村落后面貌的根本途径和系统解决“三农”问题的综合性措施。
二、发展现代农业是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
在现阶段,农业既要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越来越多、越来越好的食品,又要满足工业化对农产品原料的需求;既要承担生态保护、观光休闲和历史传承等功能,又要为农民就业和增收提供必要的保障。发展现代农业,就是要努力实现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和农业多功能发展的目标。这是实现生活富裕的重要途径,是实现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重要基础。可以说,现代农业进程快慢、成果大小,决定着新农村建设的开展和成效。因此,发展现代农业是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
发展现代农业,就是以资本、物质和技术等先进要求为基础,对传统农业进行改造,以工业化的生产手段装备农业,以先进的科学技术提升农业,以社会化的服务体系支持农业,以科学的经营观念管理农业,最终实现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通过实现农业的科学化、集约化、市场化和产业化,最终实现农业的高产、优质、高效和可持续发展。
三、用高新技术武装农业是实现农业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支撑。
纵观世界各国农业发展的状况,从发达国家的实践看,由于各国资源禀赋不同,发展现代农业的模式也不相同。目前主要有两种模式。一是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家,资源丰富,劳动力短缺,发展现代化农业,实现农业现代化走的是用资本和技术替代劳动,提高劳动生产率、实现规模化经营的道路;二是以荷兰、以色列、日本、韩国等为代表的人多地少,农业资源相对短缺的国家,走的是以资本和技术替代土地、水等稀缺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实现集约化经营的道路。学习国外经验,结合我国实际,由于我国人多地少,水资源短缺,发展现代农业应该选择第二种模式。即用资本和技术替代土地、水等资源,走集约化经营的路子。
当前,提高农业科技研发能力和成果推广力度是发展现代农业的技术支撑。在大幅度增加农业科技投入的前提下,应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农业科技创新体质,加强国家基地、区域性农业科研中心建设;把引进吸收国外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与我国、本地区自主研究结合起来,进行技术组装集成,迅速提高农业生产技术水平;要继续增加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的投入,建立和健全乡村级农业技术队伍;要加大对基层农业技术人员和农民群众的培训力度,下大力气培置农村科技示范户,引导农业科技新成果进村入户。根据我国国情,要高度重视土地、水及环境等方面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应用,走高产、优质、高效和可持续农业发展的道路。
四、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的力度,大力培训乡村农民技术人员,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基础。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科技成果是重要的农业资本。科技成果只有在生产上推广应用,才能转化为生产力。而广大的群众就是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桥梁和基础。因此,加强农村科技培训,大力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的文化素质和科技水平,是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关键。根据本人几十年从事农业科研和技术推广的工作实践和体会,提出如下思考:
1、紧密联系农村实际,找准着眼点。
当前,发展高效农业,节水、节能农业,无公害农业和可持续农业,是我国发展农业现代化的重点,也应该是我们培训工作的着眼点。我们科技工作者,必须认清形势,配合政府搞好生产结构调整,整体开发规划,并应把高效节能日光温室生产及其他设施栽培技术,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病虫综合防治技术,双垅全膜覆盖栽培技术,膜下微滴灌技术,新品种栽培技术,标准化栽培技术,灾害性天气预防技术,配方施肥技术等先进技术,作为培训工作的重点。
2、深入农业第一线,实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鉴于我市农村群众文化素质不高,长期受传统农业生产的局限,接受新事物有一定困难的实际,培训工作一定要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尽量使用农民群众的语言,采取声、形、图结合的办法,把高深的理论转化为浅显的道理,使农民听得懂,学得会,用得来。
3、帮助乡村建立健全农技员队伍,充分发挥农民协会的作用。
面对广大农村、千家万户农民,光靠少数专家和市、县(区)技术人员的培训,科技成果很难进村入户。应进一步建立和健全市、县、乡、村四级技术网络,采取层层培训的办法,加快培训力度,提高培训效果。
基层农民协会、专业协会,是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的一支不可忽视的队伍。他们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他们的示范最具有说服力、带动力,是农业技术推广的骨干力量。因此,要帮助乡、村建立各种类型的农民技术协会及专业协会,并把他们作为基层培训的重点对象。
4、培训形式应灵活多样
针对广大农民群众文化科技素质不高,我市区域性经济差异大,种植作物种类、方式多样的现状,培训的形式应因地制宜,灵活多样。可采用农忙时一事一训,农闲时系统培训;室内课堂式讲授与现场技术指导相结合;召开现场会议与组织学习参观相结合;文字讲述与播放光碟相结合……达到群众听得懂,看得见,能掌握,用得上,由浅入深,逐步提高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