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穆旦的诗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穆旦;中西融合;诗学思想;独特性
在20世纪的诗歌创作中,穆旦以其独特的诗歌经验、审美方式和书写艺术为现代汉诗的创作呈现了一种新的样态。“穆旦”是一个“完成”,即完成了现代诗的本土化问题,他把李金发、戴望舒的现代命题继续探讨下去,改变了现代诗的肌质――中国肌质。[1]作为诗人,穆旦综合了五四以来新诗的成就,一直站在“四十年代新诗现代化的前列”(袁可嘉语),他的作品有“一种猝然,一种剃刀片似的锋利”[2],被誉为新诗现代化的旗手,为新诗的创作留下了丰富的经验;而作为翻译家,穆旦在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出版的大量诗歌译作使得后人在谈及中国译诗的杰出译者时,“名单上少不了他”(王佐良语)。
穆旦成为“穆旦”,归结于他的“非中国的”气质和个性及“非中国的”诗歌和美学,但这并不是说穆旦身上没有或缺乏中国诗人和中国文化的品质,而是说在中国古代和现代诗歌美学中,还没有穆旦诗歌所表现出来的中国人的情绪、经验和美学的,穆旦以一种最个性化且最“无知”的方式扭曲、拉长、变形、激活现代人的感觉。这样来理解“非中国的”“穆旦”可能更有道理。从某种意义上说,人的成长离不开其所处的文化传统的影响,我们有必要从中西融合的跨文化角度来重新审视穆旦诗学思想的嬗变。
一、忧国忧民传统的羁绊
从根本上说,实用理性指的是一种执著于现实生活经验的理性精神,这种精神不同于西方的思辨理性,它是以探求彼岸的抽象真理为己任,以此岸的具体经验为准则,随时调整自己的理性趋向。李泽厚在《实用理性与乐感文化》一书中把它界定为“经验合理性”的概括或提升。实用理性精神可以追溯到孔子的《论语》。在《论语》中孔子的一系列言行有着鲜明的实用理性的特征。按照孔子的仁德理想,“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显然,管仲这样一个不知礼数、不懂节俭的臣子本应是大加鞭挞的对象,但是当管仲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了实际利益时,孔子却又认为“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这种双重评价标准正是基于现世人生的具体经验而产生的。作为儒家文化的重要内容,实用理性精神在中国现代知识分子身上主要表现为:将所信奉的理想和主义转换为利国利民。而忧国忧民这一传统在穆旦身上同样有着深刻的体现。
穆旦早年是以诗人的身份著Q,他读诗,写诗,发表诗歌,出版诗集。然而1953年回国之后,他却基本上停止了诗歌创作,而是一心一意地致力于教学和翻译。从穆旦的诗歌选择来看,1939年开始系统接触西方现代派诗歌、文论,早期受浪漫主义影响较为明显,创作了《 春》《诗八章》等。20世纪50年代初,穆旦自美国回到天津,经历一系列现实遭遇后,创作风格完成向现实主义转型,敢于直面现实苦难,书写社会良知。晚年时期的穆旦,迎来了创作的丰收和向浪漫主义的回归,创作了《理想》《冥想》等诗作,“没有理想的人像是草木,在春天生发,到秋日枯黄,对于生活它做不出总结,面对绝望它提不出希望。”对“理想”“信念”的歌颂,成为他这段时期的歌颂主题。终其一生,穆旦虽然作为充满个性钟情于浪漫主义的诗人,但却又无法摆脱对祖国命运和民族前途的关注,究其原因,是离不开儒家精神影响的结果。
儒家文化对穆旦的塑造还表现在深刻的感时忧国精神。这种精神影响了他的创作选择,并明显体现在他的作品中。比如其在南开时期的《哀国难》,目睹日寇入侵,发出“喂,我们的功绩怎么任人摧残?你良善的子孙们哟,怎为后人做一个榜样!”的疾呼。联大初期的《合唱二章》《不幸的人们》等都是其中的代表。值得注意的是,在穆旦作为一个抒情主体的背后总有一个古老的中国为背景,尽管穆旦诗歌的西化色彩较为浓厚,但他的身躯里却包裹一颗滚烫的炎黄赤子之心。所以,他的艺术热情是以现代的艺术表现形式将民族的苦难力透纸背地呈现在他的诗歌中的。
二、“天人合一”思想的感化
穆旦对现实一直在不停的追问和探寻,但残酷的现实让他无法找到安宁,只能转而从自然中寻求慰藉。他陶醉在自然的梦中,希望自己成为蓝天之漫游者,海的恋人,这种理想到了晚年更为明显。显然,穆旦受到道家思想的影响,希望实现与自然的合一,回归自然。穆旦与西方诗人不同,因为中国的独特土壤,使得他在对现实绝望时,无法把宗教中的上帝视作归宿。他只能渴望回到陶渊明式的世外桃源,把“自然”视作西方现代派诗人眼中的上帝,视作摆脱现代都市文明和物质压迫的精神港湾。用作品讴歌自然,表达对自然的向往,由此成为穆旦孜孜不倦的追求。比如其在1939年2月创作的《合唱二章》中,作者尽情的歌唱“帕米尔的荒原”、“野性的海洋”等,表达对自然的纯粹爱慕。在其根据1938年联大时期经历创作的《原野上走路――三千里步行之二》中,作者用“我们终于离开了渔网似的城市,那以窒息的、干燥的、空虚的格子,不断地捞我们到绝望去的城市呵!”来表达对城市文明的厌恶。最有代表性的是创作于1941年12月的《黄昏》,其从紧闭的物质文明中回归“突立的树和高山,淡蓝的空气和炊烟,是上帝的建筑在刹那中显现”,去享受“当太阳,月亮,星星,伏在燃烧的窗外,在无边的夜空等我们一块儿旋转”时的安宁。
“天人合一”思想对穆旦的影响,不仅仅表现在“自然”是一种摆脱现实困境的精神安慰,也体现在他对世界超越态度的塑造上。在其1945年9月创作的《森林之魅――祭胡康河上的白骨》中,他直面战争,思考生命和死亡。“你们受不了要向人讲述,如今却是欣欣的树木把一切遗忘”,死亡、战争、贪欲,在原始森林中被淡化,生命来源于自然,最终又在自然中终结;战争中逝去的生命化作另一种形式在自然中得到永生,“没有人知道历史曾在此走过,留下了英灵化入树干而滋生”。《不幸的人们》《甘地之死》《诗八首》等作品中的“海”、“东风”、“根”等意象,都可看作自然的化身。可见,“天人合一”的思想,以不同方式、时刻影响着穆旦的创作。
三、古典文学艺术的浸染
穆旦的诗歌受西方诗歌传统的影响要远远大于中国古典诗歌的影响,其诗歌的欧化色彩非常鲜明,对中国古典诗歌传统的反对和摒弃是也是自觉的。他认为,每个时代的文学都有其独特的不同形式,都应与当时的生活保持密切关联。而旧诗,由于其年代久远,已经无法恰当表达当代人的情感。另外,旧诗的形象陈旧。穆旦所说的旧诗实际上指的就是中国古典诗歌,既然中国古典诗歌不能符合穆旦的诗歌,那么“别求新声于异邦”就是自然而然的选择。所以,在他的诗歌里没有“牧歌的情绪”和“自然的风景”,也看不到古典的和谐与统一,有的只是现代生存的矛盾与痛楚。
但是,我们不能由此割裂穆旦诗歌与中国古典文学的联系。中国文学传统有其独特的感染力和丰富的生命力,其自身具备相对完整的系统,构成了引力巨大的磁场。熟知中国古典文学的现代诗人穆旦,在心理深层仍积淀着民族集体无意识,这种民族文化积淀已深入骨髓,使得他试图完成对其超越时面临着无法逾越的苦难,也必然在其新诗创造中有所体现。
除了前文已经叙述过的“忧国忧民”,抒发传统文人对国家和人民的责任感和担当感这种古典文学传统抒情方式之外,古典意象在穆旦的作品中也获得了新生,比如其1940年创作的《玫瑰之歌・一个青年人站在现实和梦的桥梁上》中,“落絮飞扬”作为古典意象,意喻生命短促,营造出传统诗美意境,不似古典诗歌抽象地抒写诗意,而是具体清晰的写出繁复的诗境。穆旦笔下的诸如黑夜、流水等古典意象,也都被寄予了现代情感生命。此外,古典文学的影响还表现在诗歌的“形式感”上,即长期浸染古诗词造成的对形式和语感的注重。比如其1945年创作的《流吧,长江的水》中对反复和叠音词的运用,构建了如同古典诗歌般一唱三叹之美,再如《玫瑰之歌》的形式整齐、《在寒冷的腊月的夜里》的押韵语调等[3]。可见,中国古典诗歌传统始终像一位守护神注视着穆旦现代诗的发展,使其能融合中西,更显稳健和成熟。
参考文I:
[1]高秀芹,徐立钱著.穆旦苦难与忧思铸就的诗魂[M].北京:文津出版社,2006:9.
[2]陈林.穆旦研究综述[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1(2):257.
关键词:牡丹;食用;发展
“春来谁做韶华主,总领群芳是牡丹”,“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这些诗词都是颂扬牡丹的观赏价值。实际国色天香的牡丹全身都是宝,除观赏外,还有药用、食用等价值。近几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牡丹的食用和保健功能更是被挖掘出来,对牡丹产业化的形成起到了推动作用。
1 牡丹的食用之历史
早在秦汉《神农本草经》中记载:“牡丹味辛寒,一名鹿韭,一名鼠姑,生山谷。”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牡丹是中国的传统名花之一,对牡丹的认识是通过食疗和药用价值开始的。1972年在甘肃省武威市柏树乡考古发现的东汉早期圹墓医简中,有用牡丹治疗“血瘀病”的处方,这是迄今有关牡丹的最早文字记载。牡丹的根皮称“牡丹皮”,简称“丹皮”,含有多种药用成分,通过食疗可防治—些心脑血管疾病[1]。
据史料记载,牡丹真正的食用始于五代。《复斋漫录》中说:“孟蜀时礼部尚书李昊,每将牡丹花数枝分遣朋友,以兴平酥(兴平地方的一种糕点)同赠。清《养颜录》载:“牡丹花瓣,汤焯可,蜜浸可,肉烩亦可。”明清以后,牡丹食用品的种类日益增多,有糕点花酒、菜肴和茶,配料和制作方法也逐步完善。牡丹花制作饮食,不仅有丰富的营养,而且在加工制作过程中,无论是滑炒、勾芡还是清炖,牡丹浓郁的香气终久不变。
2 牡丹的食用之发展
2.1 牡丹酒 牡丹全身是宝。根皮不但是一味中药,而且可以制成牡丹酒等保健食品。用牡丹酿制的牡丹酒,色味醇正。用丹皮泡酒,有活血通络、滋补的功效。山东菏泽采用高新技术,把牡丹花精制成国画牡丹系列果酒,填补了我国一项空白。
2.2 牡丹油 我国是一个食用油料消费大国,油料作物种植多元化是发展方向之一。牡丹是多年生木本植物,一次种植多年受益,且极少打药施肥,农民劳动强度低。油用牡丹的种植近几年在菏泽悄然兴起。2004年,牡丹籽经中国林科院分析,富含人体需要的氨基酸、维生素、优质蛋白、多糖和多种不饱和脂肪酸,极具开发价值。2006年,牡丹专家赵孝庆将压榨好的牡丹籽油送到中国林科院,经化验证实:这种以牡丹籽仁为原料,经压榨、精制等工艺而成的金黄色透明油状液体,不饱和脂肪酸含量竟然高达92%以上,其中α-亚麻酸占42%,多项指标超过被称为“液体黄金”的橄榄油。现在,牡丹油产业化正在形成,牡丹油也成为游客来菏泽的必带品。
2.3 牡丹茶 具明·薛凤翔《毫州牡丹史》记载,毫州人春天剪牡丹芽,用泉水泡掉苦涩味后,晒干煮茶,清香特别,香味永久。现今据中国科学院等单位对牡丹花瓣和花粉的化学测定结果表明,牡丹的花瓣和花粉中含有多种有益于人体的营养物质。含有的13种氨基酸中有8种为人体所需,且含量较多;还含有多种维生素、糖类、黄酮类。还有多种酶,7种常量元素和5种人体所需的微量元素[2]。牡丹花瓣制成花茶,有润肺清热的功效,常当药用。其中采自大白茶树或水仙种的短小芽叶新梢的1芽1~2叶制成的白牡丹茶,是白茶中的上乘佳品,茶中富含人体所需的氨基酸、茶多酚、矿物质、多种维生素及锌、硒等微量元素,具有生津止渴、清肝明目、美容养颜等诸多功效,是绿色健康饮品。
另外,牡丹花粉中含有多种营养成分,开发美容和保健品有大潜力。牡丹花还可提炼天然香精用做糖果等食品业。菏泽牡丹有关研究机构和医学专家,选用牡丹的根、茎、叶、花瓣等原料,经上浆、烧汁等工序,制成“牡丹菜”系列,不仅色香味俱全,还具食疗药用功能。
3 开发食用牡丹的意义
牡丹具有丰富的品种资源,先进、成熟的栽培应用技术,历史悠久的文化底蕴,然而牡丹每年只能开一次花,且花期较短,观赏价值虽高,但用于园林绿化其景观效果有限,大大影响了牡丹的发展。而“民以食为天”,食用能大大拓宽牡丹的应用领域,发挥其全身价值,促进牡丹产业化的形成,且其天然优质的食用价值更能为人类的健康做贡献。
(收稿:2013-05-12)
参考文献
[1]陈俊愉主编. 牡丹[M]. 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4.1
A:一个对自己有信心的孩子,内心会充满独立面对世界的力量,做事积极主动,在陌生情境下也不容易退缩。反之,一个缺乏自信的孩子,往往相对消极、胆怯、依赖性强,难以承受挫折。从小培养孩子自信的心理素质,对他们今后的人际交往、成家立业都影响深远。
自信的养成离不开孩子对自我价值和能力的良好情感体验以及积极的自我评价,如果日常教养过程中妈妈不注意自己的言行,会很容易扮演宝宝自信“杀手”的角色:
剥夺孩子的成长机会 当宝宝表现出要自己吃饭、穿衣等独立做事的愿望时,妈妈依旧要求代劳,这无异于告诉宝宝:“你不行,这些事你还做不了!”宝宝接收到的信息则是:“我太弱小了,我不行!”
总拿孩子做比较 喜欢拿宝宝与其他孩子比较,不加掩饰地表达自己的羡慕或失望情绪,甚至当着孩子的面说些“你看人家嘉嘉,跳舞跳这么好,你什么时候能跳得像人家一样好呢”之类的话。妈妈过分关注孩子的短处容易让孩子对自己的长处视而不见,不利于建立对自身能力的信心。
爱否定孩子 孩子做错事或者某件事做得不符合妈妈心意时,就对孩子的整个人做出否定性评价,说些“你怎么这么笨?”“就知道你什么都做不好!”之类的话,由于孩子的自我评价受成人的影响较大,这类信息会对孩子产生消极心理暗示。
要求过高 对孩子要求过高,总是对孩子提出其难以达到的要求,长此以往,孩子就会觉得自己什么都做不好,无法成为很棒的孩子。
看不到孩子的进步 不给孩子提供发展潜能的机会,甚至不善于发现孩子的点滴进步,让孩子无从增强自己的实力,也看不到自己的闪光点,就会难以建立起真正的自信心。
木鱼石是寒武纪中期地质时代,浅海中经化学沉积形成的一种珍贵的矿产资源,距今约5.5亿年。因它特有的粉晶细晶结构和纹理清晰流畅酷似木纹,也称之为木纹玉。产于济南市长清县境内,俗称“还魂石”、“凤凰蛋”。据《本草纲目》记载,木鱼石系珍稀中药材,其性甘平无毒,有定六腑、镇五脏之功效,久服有强力、耐寒、不饥、轻身、延年不老之神奇疗效。经实验室鉴定,木鱼石含有偏硅酸、锶、钼、锂、锌、硒等10多种对人体有益的微量元素,有很强的保健和美容作用。
就是在这个好山好水好风景的地方,散养着一群快活又自在的“稀奇”黑鸡。它们每日游走于山林草丛间、小溪水流旁,采食着山中的木鱼石、柏籽、草籽、昆虫、中草药,喝着纯天然木鱼石山泉水,呼吸着柏树林的新鲜空气,每天定时收听音乐,保持着自然的生活与产蛋规律,下出了天然有机的乒乓Q有机鸡蛋。
乒乓Q的名字来源也很有意思。济南维康庄园的邵利告诉记者,乒乓球是中国的国球,他们要做鸡蛋中的“国蛋”,“Q”是英文单词“queen”(女王)和“quality”(质量)的首字母,要做鸡蛋中最有品质的“女王”。
木鱼石鸡蛋的原理,类同母亲孕育胎儿,孕期所摄取的营养物质直接关乎胎儿乃至出生后的健康。同理,母鸡在产蛋期间所吃的食物直接关乎所产鸡蛋的质量。同样众所周知的是,鸡没有牙齿,吃东西都是囫囵吞下,需要啄食沙石,用来帮助消化食物。养殖人员利用鸡的这一特性,使木鱼石的微量元素转化到鸡和鸡蛋里,野山鸡下的鸡蛋中锌、铁、硒的含量是普通鸡蛋的4倍,而且是国内唯一一种含锶的鸡蛋。蛋黄厚重,蛋清黏稠,有利于人体膳食营养。更称奇的是蛋壳光亮、坚硬,就像鸡蛋里长了“骨头”。
维康庄园上千公顷树林中放养的名贵山鸡(八宝黑鸡、黑乌鸡)、野山鸡,借助技术人员多年积累的专业知识和强大的技术优势,以先进的饲养管理经验与疫病预防措施,杜绝了鸡群疫病发生,让维康人可以理直气壮地说“乒乓Q”绝对不含抗生素、色素和激素。
――萨日娜
今年1月2日,长篇电视连续剧《闯关东》在中央电视台黄金时间播出,引起广泛关注。剧中“文他娘”的扮演者萨日娜更是以其出色的表演获得了观众的一致好评。可这位从26岁就开始演“母亲”的演员却笑着说:“天下母亲演不尽,演了这么多年,最难演的还是生活中的母亲,因为生活没有剧本……我很满足我是个母亲,不管是在银屏上,还是在生活中。”
从银屏到现实,萨日娜是如何成为一个满足的母亲呢?让我们一起走近这位银屏“母亲专业户”――
“母亲告诉我:
做母亲是门学问”
1995年,26岁的萨日娜出演了她人生中的第一个主角――电视剧《牛玉琴的树》中的牛玉琴。这是她从16岁考进上海戏剧学院后第一次出演主角,也是她20岁毕业后第一次站在片场――这之前,因为外形不够靓丽,萨日娜一直被导演们拒之门外。
当萨日娜毫不犹豫地答应出演“牛玉琴”时,连导演杨阳都有些不解。因为这个角色需要剪去头发,还要到风沙弥漫的陕北黄土高原体验生活,而戏份却只有2集。之前已经有40多个演员拒演了。可萨日娜却不计较这些:“不就是把头发剪短一点吗?没关系!”
虽然一口应承下来,可萨日娜的心里还是有些忐忑不安,自己从小在呼伦贝尔草原长大,对黄土高原的生活完全没有概念,万一演砸了,自己的演艺生涯说不定刚开始就要戛然而止了。
萨日娜的担忧并没有逃过母亲叶•娜布琪追随的眼光。身为国家一级编剧的她放下繁忙的工作,连夜坐火车从包头赶到萨日娜身边,带她去上海散心。母女俩在街头随意地走着,不知不觉来到了上海戏剧学院门前。看着校门口来来往往的学生,妈妈微笑着对萨日娜说:“当初你就是从这进去的,那时几千个女孩争8个名额。当时你爸担心难度太大,你外形条件又不出众,所以一直劝你放弃。倒是你,初生牛犊不怕虎,倔强地要考,说艰难不艰难只有亲历了才知道,有实力也没什么艰难的。没想到最后还真让你给考上了。事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真是没说错呀!”母亲鼓励的目光,让萨日娜信心陡增,她一把拉过母亲:“妈,我们回去,我现在就去陕北!”
就这样,萨日娜来到了偏僻的陕北农村,和女主角原型――牛玉琴一起生活了两个星期。两人一起担水、撒种、扶犁,一起上山植树造林。由于当地严重干旱缺水,萨日娜整整两个星期都没有洗脸、洗头,丝毫没有因为自己是演员而要求搞特殊。萨日娜的辛劳很快得到了回报,电视剧播出后,观众反响热烈,她本人也因此获得中国电视剧最高奖项――飞天奖。
得奖后,萨日娜打电话给远在包头的妈妈报喜,并撒娇地追问妈妈当时怎么知道当时她内心的担忧。妈妈在电话那端爽朗地笑:“傻丫头,做母亲可是一门学问呢。将来你做母亲就能体会了。你就慢慢琢磨吧!”
同年,《中国月亮》的导演邀请萨日娜出演片中的女主角――一位善良、朴实的农村母亲彩云。看过剧本后,萨日娜没有爽快地答应,而是犹豫不决起来,因为这个角色要从十几岁演到五十多岁,年龄跨度很大,对年轻的萨日娜来说难度不小,她心里实在没底。
关键时刻,又是妈妈的一句话打开了她的心结:“做女儿和母亲是女人的自然属性,是天性,只要你用心体会,没有什么演不好的!你3岁时就会给一岁的妹妹喂饭,这就是母性,就像你的名字一样(蒙语中‘萨日娜’就是山丹丹花),草原上的山丹丹花到季了,自然而然就会开放!”
果真,萨日娜的这次出演非常成功,观众给了她一个评价:萨日娜扮演的母亲最本色、最深情!而这种普遍的认可,也使得找萨日娜扮演母亲角色的导演越来越多,她成了中国银屏的“母亲专业户”。后来每每谈及此事,萨日娜总是自嘲:别人做母亲前都是一纸空白,经验度为零,我做母亲前却已是经验丰富,为“母”老到。
“女儿教会
我做母亲的责任”
1999年12月25日,萨日娜的女儿出生了。因为长期在外拍戏,陪伴女儿的时间有限,所以,心怀愧疚的萨日娜非常宠爱女儿,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里怕飞了,对女儿无条件地百依百顺。女儿稍大一点后,萨日娜这种无限制的溺爱很快暴露出了它的害处――小丫头娇气、任性,三四岁了,衣服要人穿,饭要人喂。
女儿的这些毛病让萨日娜头痛不已,却又狠不下心来“修理”。萨日娜的妈妈得知情况后,寄来了一张萨日娜5岁时的照片,相片上稚气未脱的她站得笔直,像个小大人一样拉着妹妹的手。萨日娜顿时明白了母亲的苦心。女儿和她一样,都是来自辽阔的大草原,如果不能承受风雨,女儿将来怎么能成为翱翔于草原上的雄鹰呢?
自此,萨日娜调整了自己的心态,认认真真地做起“合格母亲”来。为了“治好”女儿的毛病,萨日娜将她带回了呼伦贝尔草原,让她和草原上的孩子们同吃同住,一起生活,一起放牧。萨日娜想让女儿知道并不是所有的孩子都像她那样幸福。可起初小家伙并不买账,不仅不接受教训,还向萨日娜抱怨:“他们的爸爸妈妈每天都可以陪着他们,可你们呢?我不要你们演戏,就要你们陪着我!”看着女儿倔强的小脸,萨日娜的心一阵一阵揪心地痛。所谓三岁看老,再这样下去,这孩子可就要毁了,她太不懂得父母的辛苦了!
一番思量后,萨日娜决定带着女儿拍戏。她想让女儿看看自己的父母究竟是怎样辛苦工作的。2004年,萨日娜正在青岛拍摄电视剧《大染坊》。由于染坊这一特殊场景需要蒸汽弥漫的效果,摄影棚内时刻燃放着烟饼,所有的工作人员都戴着口罩。出镜演员们常常呛得眼泪直流,还得装出一副若无其事的样子。剧中饰演“沈远宜”的青年演员孙俪有一场跳海自杀的戏。时值初冬,海风异常干冷,剧组的全体人员都穿上了厚厚的棉衣,唯独孙俪为了表演,穿着薄薄的戏服在海水里浸泡了将近半个小时。当导演喊停时,她已经冻得说不出话来了……看着这一幕幕,初谙人事的小丫头惊异地张大了嘴巴……
这之后,小姑娘开始懂事了,也慢慢学会了理解父母。当萨日娜拍完戏疲倦地回到家里,她还会乖巧地端杯水给妈妈。当朋友们夸萨日娜教女有方时,萨日娜却说:“我也从女儿身上学到了如何承担母亲的责任。”
女儿4岁时,望女成凤的萨日娜就给女儿报了钢琴班。起初,她只是想培养一下女儿对音乐的兴趣,可学了两年后,萨日娜坐不住了:考级,为以后入学争取加分!为了能一次通过,整整半个学期,萨日娜每天监督女儿弹那几首考级的曲子。乖巧的女儿虽然听话地弹着,可时间一长,心里难免有些疙瘩。这天,她怯怯地提出换首曲子弹,可萨日娜冷着脸一口回绝了:“不行,必须弹考级的曲子!要不然就考不过了。”
2006年7月,像千千万万个家长一样,萨日娜顶着炎炎烈日,带着女儿来到北京市青少年活动中心参加钢琴考级。在焦急地排号,并等待了两个小时后,女儿终于从考场出来了,小小的身体费力地钻过层层叠叠的人墙,顾不得擦擦脸上的汗水张口就问萨日娜:“妈妈,我考过了吗?”看着女儿紧张得有些发白的小脸,萨日娜突然一时语塞,心痛得说不出话来。才6岁的孩子却过早地承担了如此大的压力,这对女儿来说太不公平了。
萨日娜一把搂过女儿,替她擦去脸上的汗珠:“只要你尽力了,过不过无所谓。妈妈一样为你骄傲!”萨日娜的话让女儿惶恐的心立刻放松下来,小丫头挣脱妈妈的手,像小鸟般地飞奔着和小伙伴们去玩了。
从这一刻起,萨日娜就下定决心:再也不把女儿塞进这种愚蠢的桎梏里了,女儿也应该像草原里的那些孩子一样,享受飞翔的自由!做母亲的,只要好好陪伴在身边就行了。
2008年2月1日,萨日娜应邀去大连做节目。本来她打算节目一结束就立刻赶回北京陪伴女儿,可漫天的大雪把她困在了远离家人的大连,这一困就是一个星期。2月7日,大连机场刚刚临时开启,萨日娜就急匆匆地买了第一趟飞机票。出于安全考虑,同行的工作人员极力劝阻:“萨老师,安全第一呀。反正已经耽搁这么多天了,再急,也不在这一时半会儿呀!”可萨日娜坚定地摇了摇头:“不行,我原本说好过年时带女儿去玩的,母亲不能言而无信,我一定要赶回家好好弥补弥补。”
当飞机冲出大雪的包围,回到阳光灿烂的北京后,萨日娜一把抱住前来接机的女儿,又是亲吻又是流泪,同去接机的丈夫见状,瞅着她笑:“瞧你,不就一个星期没见么?搞得像刚经历过生离死别似的。”萨日娜得意地昂起头:“我是母亲嘛,你不会懂做母亲的心的。”
“角色给了我真切的
母爱体验”
有了母亲的一路教导和与女儿一同成长的经历,加上天生的禀赋与勤奋,萨日娜的演艺事业越做越大,越做越好。
2005年年底,萨日娜接拍了人生中又一部比较重要的作品――《母亲是条河》。在剧中,萨日娜扮演了一位农村母亲,含辛茹苦地把丈夫的私生子培养成留美博士及著名科学家。这部戏的拍摄过程非常辛苦,萨日娜常常一天要赶拍好几场戏,以至于片子拍过好长一段时间后,她还沉浸其中,久久不能自拔。萨日娜的丈夫抱怨:“你人回来了,心却还在那里。”
的确,萨日娜深深地被这个角色打动了。她在日记中感叹:“我想,在看这部戏的时候,我们知道了母亲为我们曾做过什么;在看完这部戏的时候,我们都该好好想想我们该为母亲做些什么了!”
萨日娜真切地发出了这样一番感叹后,马上行动了起来。因为姐妹俩都在北京生活,萨日娜很早就把父母从包头老家接到了北京,一家人生活在一起享尽天伦之乐。可是每逢思乡心切,两位老人都坚持要回包头看望仍在那里生活的老母亲。为了不耽误女儿们的工作,两位老人从不要她们陪伴。萨日娜虽然心有愧意,但也没有太上心。这次拍片之后,萨日娜乘着没有戏份的空档,急冲冲地赶回了北京,邀请两位老人一起回包头看望80岁的外婆。萨日娜的话让妈妈又惊又喜,当下一家人就收拾行装出发。看着孩子们一涌而来,老外婆惊讶地瞪大了眼:“家里好好的呢,没出什么事儿!”萨日娜坐到老人家身边,地抓过她的手:“姥姥,我们就是想您了。就只兴有事才来,不兴我们想您来啊?”“能来!能来!”萨日娜嗔怪的表情逗乐了老人,老人家紧紧握着孙女的手,一面把满脸的皱纹笑成了一朵,一面又背过脸去擦眼泪。
从包头返京之后,萨日娜立即收拾行囊准备赶赴片场。看着女儿忙进忙出,萨妈妈满心内疚:“都是妈妈耽误了你的正事,害得你休息的时间都没有了!”萨日娜放下手里的包,轻轻地拥过母亲,拍拍她的背:“我很高兴啊,圆了三代母亲的相聚梦。”
2006年,萨日娜又接拍了电视剧《闯关东》,这次依然是扮演一个母亲――文他娘。虽然之前已经演过无数的母亲,但萨日娜仍一如既往地用心地琢磨角色的每一个细微心理与每一个细节动作。因为过于投入,在一场“朱家二儿子朱传武在中牺牲,尸体被运回家”的戏中。萨日娜抱着“儿子”,哭得天昏地暗,完全忘了这是在拍戏。后来,“朱传武”从担架上坐起来,轻轻拍了拍萨日娜的肩膀:“娘,别哭了,导演已经喊停了!”可萨日娜还是停不下来,依然泪流不止。
因为这颗火热而真诚的心,萨日娜成了大家的“娘”――戏内戏外,剧组里的人都亲切地叫她“娘”,尤其是几个孩子,更是与她亲热异常。有一次萨日娜领着“儿媳妇们”在黑河买东西,听到“儿媳妇们”亲切地叫她“娘”,店老板大为疑惑:“你这么年轻就有三个儿媳妇?”萨日娜哈哈一阵大笑,得意洋洋地说:“这都是我儿媳妇,我有‘五十多’了呢!”虽然电视剧杀青之后,剧组就解散了,可萨日娜还经常给“孩子们”打电话,电话里都是一口一个“娘”。几个小年轻笑着打趣:“你就不怕我们把你喊老啦?”萨日娜也笑:“不怕不怕,当娘的这种感觉可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