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外发加工

外发加工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外发加工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外发加工范文第1篇

2008年3月1日,由中国海关总署颁布的《海关总署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对加工贸易货物监管办法〉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正式实施,此次《决定》的出台,将会对拥有外发加工业务的加贸企业产生很大影响,企业需及时掌握。由于新法规刚刚执行,在操作层面上可能还将遇到一些问题,我刊采访了海关总署加贸司及保税监管司司长何力,他对本《决定》进行这样的解读。

何力告诉记者,《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对加工贸易货物监管办法》(海关总署令第113号,以下简称原《办法》)自2004年4月1日正式实施以来,对于统一规范保税加工业务管理、促进加工贸易健康有序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加工贸易的迅猛发展,原《办法》在某些方面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因此在充分考量现行外发加工监管现状和问题的情况下,结合保税加工监管作业流程再造改革的进度,本着“有效监管、高效运作”的原则,海关总署对原《办法》进行了修改并于2008年1月14日以海关总署令第168号了《决定》。《决定》的出台是以海关管理的转型升级适应并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具体举措,受到了基层海关和加工贸易企业的广泛好评和普遍欢迎。

与原《办法》最大的区别

《决定》与原《办法》的最大区别在于进一步明确和规范了保税加工货物外发加工管理制度,包括:重新定义外发加工、实行对经营企业的单边管理、取消主要工序不得外发的限制性条件、明确外发加工保税货物经海关批准可以不运回等。

《决定》对外发加工业务管理做出了更明确的规定,更加贴近海关监管和企业经营实际,有利于统一和规范海关执法标准;在简化外发加工行政许可的同时,也更加方便企业操作,集中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对外发加工进行了重新定义,更明确、更规范;二是取消了主要工序不得外发加工的限制性规定,更合理,更具操作性;三是外发加工货物经海关批准可以不运回本企业,更简便、更切实。总体而言,对加工贸易企业更为有利。

对于为什么《决定》要对外发加工业务管理进行重新明确这一问题,何力做了这样的说明:“这主要是由于原有的外发加工管理模式既不利于海关监管和执法,也比较容易使企业运营处于被动。由于外发加工属行政许可审批项目,在原有的管理模式下,企业若要开展外发加工,必须先向海关提出申请,由海关审批。而海关审批同意与否的主要标准之一就是外发加工的环节是否为主要工序。实践证明,这一做法一方面会导致海关执法不明确,由于加工贸易行业面广、产品复杂,难以界定什么是加工的‘主要工序’,轻则影响执法效率,重则造成自由裁量权过大影响公正执法;另一方面,不仅影响了企业的办事效率,而且由于主要工序的难以界定,难免造成企业的困扰。实际上,由于企业加工能力和特点的差异以及市场细分的趋势,在不同企业间进行工序上的转移,既是加工产业发展的客观要求,也符合延长产业链、提高保税加工增值水平的国家产业政策原则。基于以上原因,《决定》重新明确了外发加工管理的相关规定,特别是取消了‘主要工序不得外发’的限制性规定。”

《决定》取消了原《办法》第二十五条对“主要工序”的限制,以适应企业正常经营发展的需要,同时,在第二十三条增加了“按照外发加工的相关管理规定办理”的表述,确保海关仍能有效监管。

《通商》:《决定》修改了原《办法》的具体哪些内容呢?

何力:《决定》涉及对原《办法》五条七款内容的修改,具体如下:

一是修改了原《办法》中关于外发加工的定义。

原《办法》第三条第十一项规定“外发加工,是指加工贸易企业因受自身生产工序限制,经海关批准并办理有关手续,委托承揽企业对加工贸易货物的某道工序进行加工,在规定期限内将加工后的产品运回本企业并最终复出口的行为。”新《办法》修改为:“外发加工,是指经营企业因受自身生产特点和条件限制,经海关批准并办理有关手续,委托承揽企业对加工贸易货物进行加工,在规定期限内将加工后的产品运回本企业并最终复出口的行为。”

对外发加工定义的修改主要是考虑到除了生产工序限制外,现实中更多是因企业生产能力不能满足国际市场旺季需求,或者因订单数量多和单票订单无法拆分而需要外发加工,对此海关如果不予批准外发加工,企业为维持市场和追逐利润,往往采取擅自外发加工方式。为此,新《办法》除生产工序限制外,对于企业出现紧急履约等情况的,经海关批准企业也可外发加工。

二是调整了外发加工的适用条件和管理方式。

由于加工贸易行业繁多,产品加工工序复杂多样,尤其在现代联合生产的情况下,对于生产链条比较长的行业,工序的主次只是相对而言的,同时,在对“主要工序”标准的认定上,企业与海关存在较大差异,海关又没有明确可执行的标准,导致现场海关难以统一规范执行。基于上述情况,《决定》取消了原《办法》第二十五条对“主要工序”的限制,以适应企业正常经营发展的需要,同时,在第二十三条增加了“按照外发加工的相关管理规定办理”的表述,确保海关仍能有效监管。

三是明确了外发加工货物经海关批准可以不运回的原则。

对于外发加工环节产生的大量毫无价值的边角料或有毒有害的边角料及副产品,如果企业仍需将这些货物运回,不但增加企业生产成本和社会环境成本,也增加了海关监管的难度,因此,为尊重企业生产实际,《决定》将原先“应当运回”的表述修改为:“外发加工的成品、剩余料件以及生产过程中产生的边角料、残次品、副产品等加工贸易货物,经经营企业所在地主管海关批准,可以不运回本企业。”

四是为与相关法规、规章相衔接,完善了核查、行政处罚等相关条款。

其一,为与《保税货物核查管理办法》相衔接,删除了原《办法》第三条第一款(十二)项有关核查的定义。其二,为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行政处罚实施条例》相衔接,修改了原《办法》第四十二条的表述。

“此外,海关为了确保《决定》的落实也做了相应的配套工作,”何力说,为配合《决定》的实施,海关总署将同步制发执行通知和对外公告,明确外发加工业务管理的流程、收发货管理、税收保全以及经营企业的责任义务等内容,同时通过建立信息化管理系统加强对外发加工的监管。

外发加工范文第2篇

关键词:境外加工贸易;原因;有利因素;政策建议

2006年我国的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了209,407亿元,出口总额为9,693.41亿美元,其中5,105.61亿美元为加工贸易,进料加工贸易和来料加工贸易占总出口的百分比分别为:43.51%和9.88%。两者占我国加工贸易的比重已经达到了53.39%。这说明加工贸易在我国的对外贸易中已经占据了绝对的主导地位。

对于如何深化发展加工贸易的地域选择上,大多学者都认为可以将我国的加工贸易的区位向中西部转移。但随着我国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等政策的出台,并没有使得我国的加工贸易的地域结构发生较大的改变。珠三角和长三角依然是我国加工贸易的主要地区,如表1所示:

由表中数据可以看出,在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初期和现在,加工贸易的主要区域仍然集中在我国沿海的东部和南部地区,而且占比有所增加。因此,在中西部地区发展加工贸易并不容易实现。笔者认为,应当利用我国的加工贸易所积累的优势,发展境外加工贸易,为我国的加工贸易开创一条新路。

从商品的直接出口到直接投资是一个国家的企业所采取的一种传统的国际化进程。这一过程大体可以分成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一般商品输出,企业通过出口,逐步建立世界范围内的销售网;第二阶段是境外生产,企业通过在国外投资建立自己的生产单位,形成国内外统一的管理体系;第三阶段是建立跨国公司,以世界市场为基准,采用全球性总体战略,以整体最经济为标准进行全球范围的投资和生产决策,以取得最大利润。目前我国企业所开展的境外加工贸易是一国对外直接投资发展模式中的初级形式。

1我国发展境外加工贸易的原因

1.1应对比较优势的丧失

在我国沿海地区,经过20多年的发展,当地的工资水平已经有很大幅度的提升。再加上国家农业政策的调整,取消农业税,加强农村城镇建设和进行农村医疗改革。越来越多的农民工有离开城市,返回农村的倾向。特别最近猪肉及其他农产品价格的上涨,带动了农民农业生产的积极性。这样将会导致我国发展加工贸易地区的劳动力数量的减少和劳动力成本的急剧上升。

我国在现阶段也可以通过在东南亚,南亚,东欧等一些劳动力成本比我国还低的地区发展加工贸易,利用别国的成本优势和我国在加工贸易发展中积累的其他优势相结合,促进加工贸易的更好发展。

1.2应对反倾销,绕过贸易壁垒

国际贸易中的贸易保护主义日益盛行。各种名目繁多的非关税贸易壁垒手段层出不穷。特别是自2001年我国加入WTO以来,我国商品的出口遭受到越来越多的反倾销指控和调查。目前,我国已成为WTO成立以来遭受反倾销指控最多的国家。由于加工贸易两头在外的特点,特别是将主要市场放在国外,使得加工贸易的产品,对国外市场的依赖程度更高。因此,一旦受到反倾销后所遭受的损失会更大。与此同时,国际社会区域一体化的蓬勃发展(例如欧盟和北美自由贸易区等),由于区域经济一体化所产生的贸易转移效应,再加上区域内一些国家同样也具有劳动力成本的优势,以及原产地的保护手段的使用,使得我国对这些地区的出口越来越多的被区内的一些国家所替代。这种情况使得在国内一味地发展加工贸易已经不能有效地促进我国宏观经济的发展。

发展境外加工贸易则可以通过在不同国家或地区的投资来避免此类问题。发展境外加工贸易可以通过在其他国家设厂来完成某些产品的部分生产环节,能够避免使这些产品遭受到来自其他国家针对我国制造的产品所进行的反倾销指控。同时,许多区域经济体内的发展中国家也有许多的优惠政策以吸引外资。

2我国发展境外加工贸易有利因素

2.1利用人民币升值的契机

目前人民币已经较大幅度地升值,但距理想价位还有一定的差距,还有进一步升值潜力。在这种背景下,国内轻工纺织服装、小机电等产业通过开展境外加工贸易,将一些劳动密集型产业向其他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转移,可以节约我国企业的投资成本。但我国企业与许多国外企业相比显然实力不足,即使是大型国有企业其核心竞争力也不强。所以,对我国企业来讲成本优势是各种竞争优势的最集中的体现。总的说来,通过境外加工贸易的投资能够充分挖掘人民币升值的潜力,促使我国外贸结构升级和国际分工地位改善。

2.2资本技术优势的逐渐显现

经过20多年加工贸易的发展,我国已经在发展加工贸易方面积累了一定的资本和技术优势。相对于欧美等发达国家来说,我国并不具备相对的技术或资本的优势。但相对与东南亚和东欧的一些国家,我国在技术和资金上尚具有一定的优势。我国的企业可以通过在这些国家和地区投资,利用当地的一些优势,结合企业自身具备的资金和技术优势,能够促进我国企业更好地发展,而且能进一步巩固自身的优势,树立自身的形象。

3发展境外加工贸易的政策建议

(1)对于发展境外加工贸易,我国政府应该积极地支持和放松管制。主要体现在:建立完善的法规体系,统一管理;简化相关的手续,缩短审批时间;改进现有的外汇管理体制,使企业能合理有效地调配外汇的使用;加强对企业相关的金融支持,为企业在海外建厂提供相应的资金信贷或提供相应的补贴。

(2)加强对企业的提供有效的信息服务。政府应该为企业在当地投资提供相应的经济、法律、环境、行业、教育水平等相关的信息和对相关企业的进行信用调查等。这样能使企业在较短时间对投资国的整体环境有较深刻的了解。这样可有效地降低企业投资的风险。政府有必要建立相应的机构以有效地提供相应的信息,同时通过此机构也可加强境外投资企业间信息的交流,有效地积累成功企业的经验和吸取企业失败的教训,以指导更多的企业“走出去”。

参考文献

[1]李洁.亚洲加工贸易发展特色及启示[J].经济纵横,2005,(9):52-54.

[2]蒋丰.我国加工贸易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金融经济,2006,(4):159-161.

[3]张秀娟,曾勉.对我国企业开展投资型境外加工贸易的几点建议[J].商场现代化,2005,(10):11.

外发加工范文第3篇

一、实事求是,客观估价我市承接产业转移工作现状

当前,随着国际、国内宏观经济形势的变化发展,世界性产业转移和区域性产业转移已经成为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必然趋势,新一轮产业转移的时代浪潮正席卷全球。从中部地区来看,等地承接产业转移工作力度很大,专门出台了一系列促进承接产业转移工作的许多优惠政策和措施,形成了非常浓厚的工作氛围。比如新余市,这个原本不起眼的城市,充分利用承接产业转移的机遇,大力吸引外来资本,提出打造太阳能光伏产业基地,力争到年全球市场份额突破20%,来势异常逼人。从省内来看,各市州正在加大承接产业转移工作力度,特别是等地工作力度很大,追赶的势头非常强劲。全球的产业转移浪潮和周边城市承接产业转移的态势对我们承接产业转移工作形成巨大压力,但同时也为我市实现又好又快、跨越发展带来了历史性的机遇。我们必须正视承接产业转移工作的现状,客观估价我市在新一轮产业转移中的工作态势。综观近年来我市承接产业转移工作,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特点:

一是承接产业转移成效显著

近来,我市高度重视承接产业转移工作,充分调动各种社会资源,切实加大了承接产业转移工作力度,承接产业转移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目前,全市已承接科技、新材、饮料等一批来自等沿海发达地区产业转移项目,还有食品、集团、电子等一批产业项目已基本达成转移意向,产业转移项目主要涵盖劳动密集产业、精深加工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加工贸易产业和服务外包产业等方面,所有承接转移项目基本符合“两型社会”建设的要求。承接加工贸易和服务外包来势良好。月,全市承接的加工贸易完成进出口4.42亿美元,同比增长43.8%,超过一般贸易增速9个百分点,占全市贸易总额的12.4%。其中,承接的加工贸易完成出口3亿美元,同比增长50.1%,超过一般贸易出口增速12个百分点。全市承接的加工贸易进出口、出口、进口资金额均占到全省总额的60%以上。承接的服务外包产业发展迅速。据初步统计,截止月,全市共有50余家服务外包企业专门从事离岸外包业务,营业总额近1亿美元,现已建立了以中软国际、新宇等为核心的软件出口外包联盟,拥有一批了解、欧美市场,具有一定规模,占有一定市场的服务外包企业。目前,我市承接的服务外包业务是以直接接单和高端业务为主,大多数IT服务外包企业特别是对日服务外包企业,一般都在海外设立了市场和技术支持机构,进一步延伸了服务外包产业链条。

二是承接产业转移区域集中

我市在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特别注意加大对传统重点区域的协调工作,承接产业转移的区域相对比较集中。比如,外资引进主要集中在香港,月引进香港投资7.74亿美元,占全市实际利用外资总量的60.5%;内资引进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月全市共引进东部沿海地区产业转移资金147亿元,占全市实际到位省外境内资金的80%以上。同时,我们不断优化三次产业引进外资结构,有选择、有重点、有针对性地加强对引进产业转移项目的甄别和筛选,对一些高污染、高能耗的项目设置了门槛,目前,全市三次产业利用外资比重为5.5%、65.6%和28.9%,房地产业利用外资持续降温,月同比下降33%。

三是承接产业转移招商引资效果明显

今年以来,我们以承接产业转移为目标,积极参加或举办了“第三届中部博览会”、“沪洽周”、“招商会”、“生物产业大会”以及“全国工商联知名企业家行”等重大招商活动。并采取小分队招商、网络招商、一对一招商等形式,广泛开展产业集群和服务外包产业项目的推介洽谈活动,取得了明显成效。据不完全统计,全市通过招商共签约工业项目68个,签约资金达410亿元。同时,我们突出引进产业转移项目。据初步统计,月,全市工业项目实际利用外资7.82亿美元,同比增长120%,占全市实际利用外资总量的一半以上,其中引进的产业转移项目资金占有相当大的比例。

尽管我市承接新一轮产业转移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存在问题和不足仍然比较明显。

一是承接转移产业的发展规模偏小。目前,我市承接的加工贸易企业数量不多,仅占全市有进出口实绩企业总数的5%,加工贸易规模不大,仅占全市进出口总额的十分之一,且产品配套能力弱,没有形成带动行业发展的产业链。承接的服务外包企业由于起步较晚,企业标准化建设落后,抗风险能力弱,国际营销经验不足,在服务层次、交付水平、承接能力等方面与先发达地区仍有较大差距。

二是发展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资料显示,目前我市进出口通关天数远高于武汉、南昌等中部省会城市,加工贸易的行政成本和物流成本较高,服务外包产业发展氛围不浓以及在业内知名度不高,航空港等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和服务外包产业载体平台仍不很完善,制约了我市承接产业转移。

三是专业人才较为缺乏。尚未建立大规模、专业化的人才培训机制,人才外流严重,人力资源结构不合理,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紧缺,已成为我市加工贸易和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这些问题的存在,亟待我们采取切实有效的举措逐步加以解决。

二、突出重点,整体推进我市承接产业转移工作

发展加工贸易和服务外包是承接产业转移、加快发展开放型经济的重要战略支点。加快承接产业转移,目标和重点就是要加快发展加工贸易和服务外包产业。为此,我们要按照新型工业化的要求,突出工作重点,整体推进我市承接产业转移工作。

(一)加快发展加工贸易

加工贸易主要是指经营企业进口全部或部分原辅材料、零部件、元器件、包装物料,经加工或装配后,将制成品复出口的经营活动。加工贸易是一种“两头在外”的产业,发展加工贸易可以通过“大进大出”的方式参与国际、区域经济大循环,提高全市经济外向度,在更大范围、更深层次上参与国际、区域分工。同时,可以通过大力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关键设备和原材物料,延伸生产链条,形成一批特色产业集群,优化我市产业结构。也可以充分利用外资,有效扩大出口,迅速提升新型工业化水平。国内外实践表明,发展加工贸易是推进新型工业化、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最有效、最便捷的途径。下一步,我们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加快推进我市加工贸易发展。

1、要大力构建完善的支持体系

一是抓好政策落实。国家和省里已经相继出台了扶持加工贸易的有关政策,全市各级各部门要抓好落实。今天会议后我市将出台《关于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发展加工贸易的若干意见》等扶持政策,各有关部门要按照《意见》的要求,结合部门工作实际,进一步完善出台相应的实施细则。各区县(市)要也要比照《意见》,完善扶持操作办法,落实配套资金。

二是健全工作网络。要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从战略性、全局性的高度,把承接产业转移、发展加工贸易作为推进新型工业化的一项重要内容来抓。各区县(市)、园区要建立健全长效工作机制,形成领导挂帅、分工负责的工作格局。同时,要加强商务、海关、检验检疫、税务、外汇管理等部门的沟通协调,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定期研究解决问题,形成部门联动的工作机制。

三是加强平台建设。继续做好向商务部汇报,争取尽早获批全国加工贸易梯度转移承接地城市。争取国务院尽早批准设立金霞保税物流中心和国家出口加工区。对已获批的外经贸平台要加快建设、完善配套,切实发挥其承接产业转移,促进加工贸易发展的作用。

2、要着力构建成熟的招商体系

突出地域招商。认真研究等发达地区产业转移的特点,切实做好现有外资企业的招商引资工作,积极承接外商的转移投资和再投资项目。鼓励区县(市)和园区面向沿海发达地区开展小分队、一对一、点对点的加工贸易专题招商活动。引导各工业园区明确产业定位,及时掌握产业转移信息,主动与沿海地区和境外的工业园区结对,实行驻点招商。突出优势招商。切实抓住“两型社会”建设的重大历史性机遇,按照大河西先导区产业战略发展布局的要求,着力打造高新技术产业的承接基地,加快发展科技含量较高的技术密集型、资本密集型加工贸易。升级招商。着力引进“两头在外”的出口型、“配套协作型”加工贸易项目和“大进大出”的集约增长型机电产品项目,尤其是带动性强的龙头企业以及为其配套的项目。注重引进和建立研发机构,通过增强产品研发能力、创新能力来巩固、提升加工贸易水平。同时,还要进一步创新其他招商引资方式,高度重视专业化招商,不断提高招商效率。

3、要积极构建优质的服务体系

加快实现口岸“大通关”。密切商务、口岸、海关、检验检疫、铁路等部门的协作配合,通过认真分析研究我市出口货物的走向和流量,科学制定铁海联运、江海联运方案,落实“属地报关、口岸验放”的通关模式,在近期内打通从到的货运“五定班列”,切实降低加工贸易物流成本。切实加强企业调度。各级商务部门要建立重点加工贸易企业月调度制度,重点联系加工贸易年出口上一定规模的企业,及时帮助企业解决协调问题。同时,有选择性扶持一批成长性能好的加工贸易企业,培育产业中坚力量,充分发挥重点企业的龙头带动作用。努力优化政务服务。将加工贸易合同审批全部纳入政务中心窗口办理,简化审批程序,严格实行限时审批制度。积极尝试项目审批制试点,年进出口额1000万美元以上的加工贸易项目,纳入市政府服务的“绿色通道”,强力推进重点项目的落户。

(二)大力发展服务外包

服务外包主要是指企业为降低成本、提高效益,将生产或服务的非关键部分转让给本国其他公司或海外公司承担的一种经营方式。服务外包是全球新一轮产业转移的主要形式,是拓展吸收利用外资的崭新途径,与传统制造业相比,它具有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吸纳就业强、技术附加值高等明显优势。资料显示,年,国际服务外包总值高达1.2万亿美元,未来几年还将以30—40%的速度增长;我国软件与信息服务外包产业的市场规模也达到了152亿美元,增长率达到22.6%。面对服务外包产业如此巨大的市场空间,要想尽可能多地分得这块“经济蛋糕”,必须充分发挥“中国服务外包基地城市”的比较优势,进一步依托园区,积极引进国际知名的服务外包企业,加快培育和壮大本土服务外包企业,拓宽服务外包“接单”渠道,培育具有特色和国际竞争力的服务外包品牌,力争用5年的时间,跻身全国服务外包十强基地城市之列,为我市推进新型工业化、建设“两型社会”装配上“绿色的引擎”。

一是要做好产业发展规划。在按照全市《关于加快发展服务外包产业的若干意见》的要求,高起点高标准规划和发展服务外包产业,明确将服务外包产业作为我市新的经济增长点来培育,作为现代服务业的重点产业来发展。按照这一要求,聘请专业机构编制全市服务外包产业发展总体规划。

二是要培育产业发展载体。借鉴大连成熟的“官助民办”经验,按照“规划引导、市场运作、企业投资、政府支持”的项目运作思路,以“两型社会”建设为契机,以现有园区为基础,有选择、有重点地建设服务外包产业园,高水平建设服务外包发展载体。运用先进的园区管理理念、运营模式,建立具有专业化水准的企业服务体系。政府通过营造环境、配套政策等,充分调动企业积极性,推动服务外包企业开发建设和招商引资,吸引更多的服务外包企业来创业。

三是要拓展服务外包市场。结合的产业现状和具体实际,着力发展高端的服务外包业务,积极拓展面向等发包量大、服务附加值高的离岸发包市场,同时承接以经济圈为重点的境内服务外包业务。

四是要推动服务外包产业持续发展。扶持有一定基础的服务外包企业做大做强,积极培育服务外包龙头企业。鼓励市内外包企业积极开拓国际市场,拓展离岸服务外包业务。支持企业组织联合机构或委托专业中介机构,承接服务外包订单,向我市服务外包企业发包。此外,针对我市ITO业务以市场为主的特点,加强与相关部门衔接,力争下半年开通至的直航航班,为服务外包产业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三、强化措施,确保我市承接产业转移取得实效

承接产业转移是一项事关全局的系统工程,牵涉面广,政策性强,工作量大,必须统筹兼顾,强化措施,形成发展合力。

1、要加大宣传推介力度。要借助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传媒,广泛宣传发展加工贸易和服务外包的优惠政策、主要做法和典型经验,以此来提升作为中国服务外包基地城市的品位和整体形象。要积极引导各级干部、社会各界学习加工贸易和服务外包知识,采取邀请专家学者作辅导报告、开设专题知识讲座和开展知识竞赛等形式,努力在全市营造学习加工贸易和服务外包知识的良好氛围。要加大服务外包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依法保护加工贸易和服务外包企业合法权益,提高全社会投身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积极性。要组织参加服务外包专业展会,积极申办2009年全国服务贸易博览会,创建专业服务外包门户网站,不断提高我市加工贸易和服务外包产业在国内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2、要加强部门协调配合。要全面推进我市承接产业转移工作,各级各部门必须要打破条块分割和部门界限,建立良性互动协调机制,共同推进我市加工贸易和服务外包产业快速健康发展。商务、经委等部门要把发展加工贸易和服务外包产业摆在突出位置,充分发挥组织、协调、服务等职能。财政、税务、金融证券等部门要认真兑现财税优惠政策。先导区、高新区、经开区以及各区县(市)园区要充分发挥平台、载体功能,切实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大环保、物流、通关等公共配套建设,促进加工贸易企业和服务外包产业向园区集聚。其他各相关部门要加强交流,密切协作,加快形成推动我市加工贸易和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强大工作合力。

3、要拓展资金投入渠道。加大财政扶持力度,参照省里的做法,设立我市发展加工贸易和服务外包专项引导基金,健全加工贸易和服务外包产业扶持长效机制。要加大向上争取资金力度,引导加工贸易和服务外包企业用足、用活、用好国家和省里的优惠政策,积极争取中央、省专项资金,把加工贸易和服务外包产业做大做强。进一步加大引资力度,搭建加工贸易和服务外包产业招商引资平台,采取技术合作、股份转让、参股经营等形式引进战略投资者,缓解企业资金不足瓶颈。加大合资经营力度,鼓励现有加工贸易和服务外包企业抱团发展,成立产业联盟,整合资金力量,增强企业竞争力。加大市场拓展力度,支持加工贸易和服务外包企业组织联合机构或委托专业中介机构承接服务外包订单,拓展企业发展空间。

4、要加快培养引进人才。整合高等院校和中等职业学校教育资源,采取奖励、专项补贴等的措施,挖掘培训潜力,为加工贸易企业培养专业技术熟练、综合素质高的工人。支持、鼓励高等院校、职业学校加强与加工贸易企业合作,开展“订单式”培养,为加工贸易企业输送专门的高级工人。积极推动与国际、国内知名软件学院和培训机构的深度合作,力争IBM、微软等世界顶级大公司来设立实训基地,为培养更多的适合服务外包产业发展需求的高级人才。尽快将服务外包高级人才纳入全市重点吸引人才范围,通盘考虑引进软件、财务等高级人才,并为引进人才提供良好的生活、工作环境,用一流的发展环境和浓厚的创业氛围留住人才。

外发加工范文第4篇

1试验

1.1关键设计参数

1.1.1外加剂设计关键技术要求C35设计关键点:C35混凝土应用于楼板混凝土工程,高层施工环境下,楼板作业面积超大,中间支撑柱较多,混凝土泵出后只有人工搂爬作业,无振捣辅助工具,造成混凝土施工过程中中间阶段性暂停次数多而长。因此,要求混凝土有大的流动性、长时间的扩展度保持性同时不可太过粘稠,以适应人工铺平作业。C60/C50设计关键点:C60/C50应用于墙体与巨型柱,需考虑混凝土高抛浇筑作业和实体密实度,需要混凝土有大的流动性且有一定的粘聚性。

1.1.2高性能外加剂关键组分P3——巴斯夫保坍母液,源自巴斯夫SureTEC技术,是经过特别设计的聚合物,可用来提供超长时间的扩展度而不损失凝结时间也不影响强度发展。在初始一小时内对混凝土工作性能没有增强的效果,可以更加自由搭配减水组分。F1——巴斯夫粘度调节剂,源自巴斯夫RheoMATRIX技术[1],通过使混凝土内水分子形成立体网状结构控制混凝土状态,能够有效改善混凝土的流变性能,即提高混凝土的整体包裹性,适当增加塑性粘度,但不显著影响混凝土流动性(低屈服值)。

1.2原材料C60、C50配合比试验所用水泥为P•II52.5水泥,矿渣粉为S95;粉煤灰为Ⅱ级;试验所用砂为中区天然砂,细度模数2.5~2.8。试验用石为最大粒径20mm的连续级配精品碎石。C35配合比试验所用水泥为P•O42.5水泥,矿渣粉为S95;粉煤灰为Ⅱ级;试验所用砂为中区天然砂,细度模数2.3~2.5。试验用石为最大粒径20mm的连续级配精品碎石。高性能聚羧酸减水剂:固含量25%,内含三类聚羧酸母液进行叠加组合,另外含有适量调凝组分和巴斯夫专利混凝土粘度调节剂辅助控制混凝土工作性能。拌合水为自来水。

1.3试验方法试验方法主要依据:GB8076—2008《混凝土外加剂》;GB50080—2002《普通混凝土拌合物性能试验方法标准》;GB50081—2002《普通混凝土力学性能试验方法标准》;JGJ/T283—2012《自密实混凝土应用技术规程》。

1.4试验选型过程

1.4.1混凝土配合比混凝土配合比见表1。保持每组混凝土配合比不变,分别研究外加剂对拌合物工作性能控制能力和力学性能表现。

1.4.2混凝土性能要求新拌拌合物性能要求C60/C50:3s<T60<8s,4h区间内流动度650~750m。4小时区间内混凝土无泌水、工作性能不可以有大的波动C35:4h区间内流动度600~750mm,且混凝土无泌水、低粘度,工作性能不可以有大的波动。混凝土力学性能要求:C60/C50混凝土28d平均强度达到120%;C35混凝土28d平均强度达到115%

1.4.3高性能外加剂选型试验试验温度:38℃,湿度:55%。选配巴斯夫母液分为减水、均衡和保坍型三种,编号成三种型号PCE母料和两种BASF专利辅料以备测试。P1——主控外加剂减水率和1.5h内混凝土工作性能。P2——辅助外加剂减水率和3h内混凝土工作性能。P3——初始基本无减水率,控制2~6h混凝土工作性能。F1——控制混凝土稠度、流动速度、防止离析、泌水情况出现。F2——控制混凝土凝结时间且保证不影响混凝土和易性和力学性能。(1)选型第一步分析客户混凝土要求,研发重点在低胶材配合比C35的适用配方,首先依据C35配合比要求配制适宜的配方,以确定保坍和缓凝皆合理的外加剂组分并验证强度富余值,之后微调至适用多配合比的配方。通过前期试验摸索,得出以下配方可以满足C35配合比要求,配合比见表2。并验证C35/C60配合比混凝土4h内工作性能,工作性能试验结果见图1。发现表2的配方针对C35配合比完全满足要求;针对C60配合比有滞后离析现象,外加剂降掺10%,但之后初始工作性能不足。(2)选型第二步根据第一步选型试验结果,抓住调整重点,通过设计P1(上调波动10%)、P3(下调波动10%)母料组分以扩展范围,推测出合理满足多配合比要求的配方,并验证个配合比4h内工作性能,详见表3、图2。由上述四组的试验对比可见,聚羧酸外加剂M4配方可同时满足混凝土多配合比工作性能要求。

1.4.4配方复核试验(1)高性能混凝土的拌合物性能针对聚羧酸外加剂M4配方分别配制对C60、C50和C35进行模拟高温下新拌性能验证和力学性能验证,试验结果见图3。C60混凝土的工作状态见图4。聚羧酸外加剂M4配方配制的混凝土新拌浆体均达到饱满程度,和易性与粘聚性性能良好,4h内无任何泌水或离析的现象。掺用此外加剂的前提为保障三个不同强度等级的混凝土配合比可同时在高温下达到高层泵送和性能保持的目的。经过拌站生产试泵后,通过泵压监控和现场取样测试,其完全满足高层泵送要求。(2)高性能混凝土的力学性能对不同强度等级的混凝土的抗压强苏进项试验,实验结果见图8。(2)高性能混凝土的力学性能从后期的抗压强度的监控数据来看,不同等级的混凝土强度满足率R28d(C60为121%,C50为124%,C35为156%)均完全满足设计要求。

2现场生产监控

针对上海中心大厦工程的混凝土,在施工现场进行生产监控,分别进行了同日多车、同车多次等不同情况下的工作性跟踪,于2013年08月26日19:00~23:35,环境温度为39~35℃,对应的混凝土工作性情况见图6~8。上海麦斯特建工根据长久在大项目工程上的经验,对本公司高性能外加剂进行大量试验与合理搭配,研发出了MasterGleniumSky8325产品完全满足了上海中心工程在特殊条件下对混凝土性能的要求。在实际工程的混凝土生产、运输、泵送、浇筑以及力学性能跟踪上,也验证了MasterGleniumSky8325产品的优异性能。

3结论与展望

外发加工范文第5篇

关键词:农产品加工业;国际;发展

中图分类号:F326.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992(2010)02-008-02

农产品加工业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产业,也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来源,多数发达国家都非常重视农产品加工及其深度利用技术的开发,把农产品产后的贮藏、保鲜、加工放在农业的首位。目前发达国家80%以上的粮食和50%以上的果蔬实现了工业化转化,工业食品的产值占到整个食品产值的80%-90%。改革开放后,我国农产品加工业取得了巨大成就,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正在不断缩小,但是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我国农产品加工业还必须加快发展步伐。总结分析世界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趋势以及国内外发展差距,预见今后一段时期我国农产品加工业的重点发展方向,对于我国农产品加工业的持续快速增长具有重要意义。

1国外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现状及方向

1.1 企业规模超大型化

发达国家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多以超大规模的形式发展,其中很多企业为跨国企业。如荷兰著名的CSM公司是一家大型跨国公司,专业生产和销售食品配料和粮食,业务涉足全球100多个国家。再如乳业第一巨人法国达能公司的年销售额为60亿欧元,帕玛拉特公司年销售额也达到60亿欧元。这些超大型企业或企业集团的特点是:跨国、跨地域生产经营;产品涉足食品各个类别;拥有世界化的品牌。

1.2 投入比例大,技术、装备水平高

各国政府不断加大对农产品加工领域的公共基础投资,特别是企业纷纷投身于农产品加工领域,并不断加大投资,成为投资的主体。

以大型国际性企业为代表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已经或正在将很多高新技术应用到农产品加工业中:

1.2.1 农产品精深加工及综合利用技术。如菜籽、棉籽、豆饼等饼粕的脱毒及氨基酸、蛋白质分离提取技术;苹果和柑橘渣、皮提取香精、色素技术等。

1.2.2 功能保健食品加工技术。如蜂乳中活性物质的分离技术、蚂蚁体中草体蚁醛提取与纯化技术等正在成为各国研究开发的重点。

1.2.3 植物性蛋白提取加工技术。目前研究重点主要集中在大豆蛋白的提取与加工上。从其他植物资源如棉籽和菜籽饼中提取植物性蛋白的技术将使人类受益更多。

1.2.4 生化技术。酶技术、微生物技术是目前及未来生物技术在农产品加工中应用的两个主要方面。

1.2.5 计算机、自控、微电子等高新技术。比如,现代图像识别技术的发展和完善,将使水果、蔬菜的挑选、分级依靠计算机来自动完成;利用现代检测、控制和计算机技术,可以实现对农产品生产加工过程的远程控制。

1.3 产、加、销一体化经营

发达国家通过产前、产中、产后相结合,促进农业产业化的健康发展。目前已实现了农产品产、加、销一体化经营,具有生产基地化、加工品种专用化、质量体系标准化、生产管理科学化、加工技术先进化及大公司规模化、网络化、信息化经营等特点,产生了像瑞士雀巢、美国菲利浦―英里斯等跨国公司。如荷兰的马铃薯育种、栽培、贮藏、加工和销售有一整套合理的体系,从育种开始就充分考虑产后加工利用的要求,根据用途来选择种植的品种,对生产者和用户都有利。

1.4 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完善

目前发达国家对产前、产中、产后诸环节实行标准化管理制度,其食品生产已从最终产品检验为主的控制方式,转变为生产的全程质量控制。发达国家的绝大部分农产品加工企业拥有科学的产品标准体系和质量保证体系,多采用GMP(良好生产操作规程)进行厂房、车间设计,对管理人员和操作人员进行HACCP(危害分析及关键控制点)上岗培训,并在加工生产中实施HACCP规范及ISO(国际标准组织)9000族系规范。

2我国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现状

2.1 产业地位逐步提升

近年来,我国农产品加工业持续快速增长,总量不断扩张。目前全国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各类农产品加工企业达6.7万家,实现总产值3.6万亿元,工业增加值0.9万亿元;在全部工业结构中,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占25%,工业增加值占25%,产品销售收入占24%,企业单位数占34%。“十一五”以来,农产品加工业产值年均增长速度为6%,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率达8%,与国内生产总值基本保持同步增长。

2.2 企业数量逐渐减少,平均规模不断扩大

近年来,我国农产品加工业的企业组织结构不断改善,按照现代企业制度培育出了一批大中型骨干企业。2007年食品加工企业总数为10,413个,平均每个企业产值为4,588万元,与1996年相比,企业数目减少了1/3,但个体规模增加了4倍。国内出现了一大批农产品加工企业集团,如双汇、伊利、蒙牛等。

2.3 区域优势产业集群初步形成

近年来,我国农产品加工业的空间集聚程度逐渐提高,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主导产业集群,很多地方出现了由众多农产品加工企业按照专业化分工组成的特色县、特色乡和特色村。如河北、河南的优质专用小麦加工和肉类加工,黑龙江的优质大米和大豆加工,湖南、四川等省的水稻和饲料加工等。

2.4 技术、装备水平有所提高

近十几年来,我国农产品加工业的技术、装备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微波干燥(杀菌)设备、低温超微粉碎设备等数百种新设备相继问世并投入使用,膜分离技术、微胶囊技术等众多高新技术也逐步应用到了生产中。

另一方面,我国农产品加工业的技术、装备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目前我国农产品加工业达到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的加工机械仅占5-10%,整个行业落后发达国家20-25年。

2.5 与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距

其一,从总体上看,我国农产品加工比重低,处在初加工和粗加工阶段,精深加工及资源综合利用程度较低。目前我国初级农产品加工率仅在20%左右,其中二次以上的深加工还不到一半,与发达国家80%甚至90%的加工率相差甚远。

其二,从食品工业产值与农业产值的比值及加工深度来衡量,我国均处于非常落后的位置。目前发达国家食品工业产值与农业产值的比值为2.0-3.7:1,发展中国家为1:1,而我国仅为0.4:1;发达国家的农产品加工深度为95%,发展中国家为50%,而我国仅为30%。

3我国农产品加工业的未来发展方向

3.1 广泛建立优质专用原料培育、生产基地

建立适宜加工要求的优质专用原料基地对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方面要根据我国市场需要及加工品质的要求,引进、筛选、选育适宜的加工品种;另一方面要对目前农业种植结构进行调整,改变传统的“二元种植结构”(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为适应不同层次市场和加工要求的“多元种植结构”(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加工作物、饲用作物等),建立专门的区域化优质专用原料种植基地,并实现基地的标准化与规模化。同时,还要建立大宗粮食作物加工品质数据库和加工品质评价体系,保障加工专用优质原料的有效供给。

3.2 逐步提高农副产品综合利用水平

农副产品的综合利用能使农产品增值,并可充分、合理地利用农业资源,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目前国内豆粕生产量为500万吨、棉籽饼生产量为200万吨,但用于转化为食品的数量不足1%;同时国内每年还有30万吨玉米蛋白粉、近100万吨米糠和麦麸蛋白尚未开发。由此可见,我国农副产品综合利用潜力巨大,具有广泛的开发利用前景,应是今后农产品深加工的发展重点

3.3 应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产品加工业

应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实现产业升级,是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根本出路。一方面应高度重视基础研究与应用基础研究,提高农产品加工业的科技水平;另一方面应积极引进、推广、应用高新技术(如生物技术、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等),并加强国外先进设备的消化、吸收和国产设备的自主开发。同时,要把能否产业化,以及产生效益的大小作为衡量高新技术应用的重要依据。

3.4 建立与国际接轨的标准化体系和全程质量控制体系

目前我国多数农产品加工企业的技术和管理水平较低,没有采用发达国家现已普遍实行的GMP、HACCP及ISO9000管理规范,致使我国产品难以进入国际市场。尽快建立、实行与国际接轨的标准化体系和全程质量控制体系,对提高我国农产品及其加工产品的竞争力,全面迎接入世后面临的挑战具有重要意义。

3.5 实现传统食品的工业化生产

发展传统方便的工业化食品是人民快节奏生活方式的需要,有利于人们摆脱繁重的家务劳动,真正从“一日三餐”中解放出来。全国居民每年饮食消费额约为1.6万亿元,农产品加工应围绕以传统食品为主的“餐桌经济”大做文章。传统食品工业化发展的重点是传统主食工业化,传统肉食工业化和传统豆制品工业化。■

参考文献

[1]P.r. Kumar and S.K. ha:“WTO and Internal Factors Which Impact on the Oilseed Economy of India.” United States Department of Agriculture, OCS-0104-03, March 2004.

相关期刊更多

中译外研究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央文献翻译研究基地

中国诗歌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国诗歌》编辑部

百花洲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文天地出版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