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学问与智慧

学问与智慧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学问与智慧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学问与智慧

学问与智慧范文第1篇

北京大学著名教授钱理群先生说:“不学语言(特别是母语)就不能成为人。”语文是个人发展的基础,语文教师要牢牢站在培养人的高度,在教文中育人,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慧性”成长。多年来,我根据语文学习的客观规律,挖掘语言文字的潜力,对学生进行价值观教育,教他们珍惜学习时光,多学知识、多学本领、多学做人做事的道理,并和他们一起饱尝成长的乐趣。

一、由“小”而“大”,由“文”到“人”

语文是直接承载核心价值观的基础育人课程,它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是其基本特质,综合性、实践性是其本质属性。

1.文道统一,教文育人。我将全部语文教学改革活动,贯穿一条鲜明的主线,那就是“教文育人”。我在语文课中充分渗透“文道统一”思想,在听、说、读、写、背的训练中,在语言文字本身的意义中,挖掘其背后蕴含的深意,也就是用语言文字本身对学生进行价值观教育,使思想教育似春风化雨般渗入学生的心灵深处,达到教养与教育的和谐统一。

语文课最大的特点就是育人,每一课都是育人的好素材。比如,二年级《特殊的考试》中的主人公小白兔最终赢得了考试,我在选材上巧妙设计问题:为什么不让小熊、小猴、小狐狸赢得比赛,而是让小白兔赢得比赛?我希望启发学生思考:小白兔是洁净的化身,最容易弄脏全身。这样的巧妙构思,使小白兔讲卫生的习惯深深地落在了孩子的心上。又比如,孩子们很喜欢《翠鸟》,但如果平铺直叙,孩子们没什么印象。我在处理最后一个自然段时,让学生发现这段和前面的表达有什么不同。孩子们发现:前面三个自然段是描写,这一段是叙述。我紧接着设问:换成描写好不好?为什么?孩子们回应:那样写就强调了“翠鸟的窝很高、很远”的知识性介绍,没有情感,用叙事形式呈现内容,更能突出表达孩子们对翠鸟的喜爱。这样讲述就使得孩子们对保护鸟的认识加深了,不能伤害鸟类的价值观落在了孩子们的心上。

2.以学定教,注重实效。重教轻学是传统教学的积弊。我把从“教”出发转变到从“学”出发上来,重视对学法的研究,使教学为学生的学习服务。我努力使讲课富有情趣,引导学生形成一种孜孜不倦、锲而不舍的学习精神,同时也注重教学实效,因为效果反过来又会促使学生学习兴趣的巩固和发展。为此,我提出要实实在在地给学生一些“干货”,即教学要在“得”字上下功夫。学生学有所得,才能对语文学习产生情感和兴趣。

现在,有些课堂形式主义严重,一节课下来学生所得甚少。我常说看课堂教学要看捞了多少“饺子”,没有“干货”的课堂是没有多大效果的。我们不主张以知识为本的课堂,但也不是不要知识。语文课毕竟是语文课,字、词、句、段、语、修、逻、文这些东西总得让孩子掌握。没有工具性,小学语文的性质就说不清了。我发现学生读了不少书,但作文中却没有好词句,老师也强调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但为什么作文中很少有学生用这些句子表达呢?原因就在于老师上课搞了生硬的概念,如“这是什么句子?把什么比作什么”这类问题,概念没有被激活,表达技巧没有被理解,没有激起学生的思维,自然解决不了学生的表达问题。比如,“水田是镜子”,怎么讲?为了让学生理解消化,变成“饺子”吸收,我设问:水田是真正的镜子吗?(不是)打出“镜子”图片。镜子是什么样子的?学生说:“亮亮的”“平平的”“明明的”,再打出“水田”的图片,让学生说出水田里的水“平平的,清清的,清得可以看见事物的倒影,就像镜子能看清脸一样”。这样,句子就被理解了。老师接着说:“镜子是明亮的,能照出我的模样,水田也是清的、明亮的,能看出很多东西的影子。水田不是镜子,但像镜子。”这样,学生就得到了知识的“干货”。

3.植根文学,陶冶心性。人的生活离不开文学。文学修养是一个合格公民应该具有的文化素养。唐诗、宋词、元曲、赋,以及现当代经典文学作品,都是多年来留下的“酒”文化,有着浓厚的文学色彩,承载着厚重的人文情怀。在实际教学中,我引导学生精读课本中的名家名篇,并以名篇带动一般课文的学习。引导学生遵循“文道统一”的规律,从整体上去理解、把握课文,使学生不仅理解内容,把握课文写什么、怎样写,而且领会为什么这样写。学生从课堂教学中不仅学到了知识、技能,而且受到了价值观教育。

另外,我注意在生活中把文学教育和价值观教育结合起来,这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我抛弃了过于渲染情感的表现性语言,用接地气的话和学生交流,引导他们明理,使价值观教育落在实处。比如,我们常常看到大人们会命令孩子去捡垃圾,很多孩子以各种理由搪塞,这导致对孩子的教育效果不明显。面对这样的问题,我会用“他扔掉的是垃圾,你捡起来的是品质”这样的语言与孩子们交流,起到了很好的效果。有时,我还让学生用文学的眼光看周围事物,并受到教育。如,春天时,低年级孩子爱玩弄花草,我就告诉他们:“童话和寓言里的花草都会说话,说明它们和我们一样有情感,它们也知道疼啊。花草的生命一年就一次,我们掐了叶子,花草就残疾了,有的还会死掉。花草妈妈多么伤心啊!”这样的话语,孩子接受起来容易,他们自然就感到了生命的可贵。

我还注意重组教材,补充大量经典之作,扩充学生的阅读量,拓展学生的语文学习空间,使他们受到美的熏陶,思想得到提升。我在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生导师刘锡庆教授指导下,主编了6个年级的《阅读配餐》,让学生6年下来可以阅读300万字,内容包括了古诗词背诵、古文背诵、中外寓言、童话故事、中外现当代诗文、名人名言、成语、歇后语等。我认为语文教学要带有浓厚的文学色彩,因此,提倡学生在发言时熟练地运用古诗词,恰到好处地使用成语表达自己的意见,能在课堂上一首又一首地背诵古诗词,希望通过此种方式有目的地对学生进行文学教育。

文学味浓是打动学生的要素。平时我的教学充满优美的文学词语,极富感染力,这对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我的学生经常写诗文,有的还写章回小说。我常把学生带入文学的情趣之中,提高他们语文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语文教学的效率也随之提高。

4.着眼整体,培养能力。语文教学是个系统工程。我遵循教材编写的科学序列,有序、有效地传授知识、进行训练。对每个学期教学工作的安排,既全局在胸,又明确每堂课、每个单元、每个阶段的教学目标与教学任务。对于一堂课怎么开头,选择什么作突破口以带动全篇学习,怎样展开教学进程,怎样收尾,都有独到的设计。

在语文能力的培养上,我注重读、写、听、说、背的全面训练。“重读写轻听说”教学有一定的滞后性,从适应信息化社会的需要角度考虑,重视听话与说话训练,也就是口语交际能力训练,非常有必要。口语交际是现代人生存的重要本领,要适时训练。我观察生活,设计具有情境性的交际专题,有意识地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如《我想和你交朋友》《问路》《劝和》等,并编写了系列口语交际内容,做了多节有效的口语交际课,提高了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我在课堂上力求环环紧扣、节奏鲜明,使整个教学能“和学生的心弦对准音调”,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从“知”到“会”,由“智”生“慧”

语文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具有“中国根”的、为未来做准备的人。这种人应该是人格健全、思想独立、具有创新思维和创造精神,并且具有全球视野的人。但现实中的语文教育却存在许多问题。从形式上看,多年以来语文教学一直在重复着死板的模式,过于重视书本知识、智力活动、纸笔测验,忽视课外阅读和实践、学科思维方法、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等的培养。一句话,语文教学“少慢差费”的现象没有根本性的改观。另外,从内容上看,语文教学一学期主啃一本教科书,老师和学生多在书本上绕弯弯、兜圈圈。大量时间用于为了应付考试的追求知识本位的功利性教学,条分缕析、肢解教材就成了常事,机械重复的知识积累类作业成了语文的便饭。学生学起来乏味,没有灵性,没有生机,没有智慧。

有些学生思想浮浅,认识粗陋,创新力匮乏。多年的教学思索和实践使我逐渐认识到:一些教师对语文本质特点认识不到位,致使作者传递的思想游离文本内容,语言文字是空壳,不能触及学生的心灵。思想的训练没有真正贴紧事件中的人和事,导致骨肉分离,或者工具是工具,思想是思想。我们的课堂过多关注知识为本的内容,重复已知,很少触及知识之外的影响人生幸福的内容。语文教学应该在重视“知”的同时走向“智”的发展,从重视“会”更多地转向“慧”的生成,也就是要把学生培养成真正会思考、会学习、乐观生活的一代新人。为此,我提出了“慧性教学”的思想。其出发点是把学生看成学习的主人,根本点是“创新”,核心点是“思考”,灵魂点是“兴趣”,实质点是“发展”。也就是说,教师要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勤思、善思、能思、会思。教师要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引导他们对语文课发生兴趣,使他们的学习生动、活泼。

具体来说,“慧性教学”就是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自我元认知理解教材,用自我创造性的思维方式,精心设计教学情景和教学问题,恰当而巧妙地设计承载价值观的语言文字运用环节,使课堂处处能激起学生语言思维的火花。教师要引导学生,使他们把自己的灵气、才气和思想释放并表现出来,从而使孩子变得灵活、聪颖起来。

1.知识为本,夯实基础。“慧性教学”是以扎实的知识为基础的,它既指语文本身的知识―字词句段、语修逻文,同时也指掌握知识的过程性程序内容,即学习的本事。传授知识是根本,是基础。没有知识,就没有“智”的积累,也就谈不上“慧”的东西。知识传授要准确、过程掌握要清楚明白。例如,在教学“连连告退”的“连连”,“窃窃私语”的“窃窃”,“千岛湖是一首人与大自然合写的诗,是一个人工创造的绿色奇迹”等词句时,如果老师意思不明白,学生就更不明白了。给了学生“知识和能力”两件宝,就等于守住了基础性的东西。

2.精心设问,发展思维。教师传授知识的方法要灵活,设计的问题要富有启发性,要以学生的能力培养为核心。许多教师问题设计过于形式化、表面化。比如,有的老师把教学问题停留在“写了谁”、“说了些什么”、“是什么”、“说明了什么”等问题上,这是浅层的表象学习。《山沟里的孩子》有这样一句话:“孩子们走过这座山,翻过那座山,背着书包上学校去。野葡萄由黑变绿了,牵牛花由黑变紫了,女孩儿身上的新褂子也由黑变红了。远远近近,脚步匆匆,初升的红日拥抱着他们。”有的老师设计的问题局限于“孩子们在上学、放学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谁能用一个词语概括山沟里的孩子起得早,回家晚?(起早贪黑)孩子们走过这座山,翻过那座山,可以用哪个成语来概括?这是怎样的一条山路呢?”这些问题是以理解为主的设问,没有语言慧性的提升。如果问题落在“这些孩子给你怎样的印象?(乐观向上、不怕困难)你就是其中的一个乐观的孩子,你会说出一句这样的话吗?酸枣树由黑变红了,山石由黑变亮了……”这样,教学就抓住了语文的本质。又如《丝绸之路》有这样的句子:“牧草由绿变黄,又由黄变绿;雁阵向南飞去,又从南方飞回。一转眼,就是十一年过去了。”在理解这样的文章时,不能用煽情的配乐引读,要遵循理解―感悟―品味―表达的顺序,可依次设计问题:“这句话是什么意思?”“这句话写得很生动形象,谁来告诉老师怎样才能写出这样的句子?”这样,学生的“慧”便由“智”而生。

3.经典诵读,启迪心智。今天是倡导阅读经典的时代,但是经典的阅读缺乏教师指导,多是停留在口号上,大家对读什么、怎么读、怎么指导学生读懂、怎样评价效果等,缺乏系统研究。大部头经典书籍阅读需要精心指导,也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在阅读中积累。

我发现目前课外阅读的效果微乎其微,因此就大胆设想:过去我们的阅读量上不来是因为用教材带动课外阅读,能不能置换一下,变为由大部头经典阅读带动教材的学习,也就是把大部头经典作品引入课堂,作阅读指导。几十年不变的一学期“啃”一本书的教学方法已经不能适应教育形势发展对人才培养的要求,这也制约着我们的教育发展。我更新阅读观念,改进教育教学,改变了大一统的语文教学,形成了自己的大语文教育观。即大胆改革课堂,将原来的语文教材学习时间压缩到2~3个月。同时,将大部头书籍的阅读指导课与语言运用实践课引入课堂教学。在大部头书籍的阅读指导课上,我运用个人兴趣阅读、教师规定读书和让学生选择传统文化副本书相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恰到好处地适度阅读。低年级主要读童话、寓言,如《伊索寓言》《格林童话选》《安徒生童话》等,让孩子在童话、寓言的阅读中感受真善美,辨别假恶丑,为他们一生的发展打下精神的底子。中年级学生读一些具有浪漫想象色彩的纪实性名著,如《聊斋志异》《西游记》等,让学生感受传统文化带来的快乐想象。高年级读《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等程度深的书籍,引导学生感悟智慧,初悟人生。同时,中高年级还配以《中国成语故事》《幼学琼林》《元曲四大家作品》等经典,这有助于他们读写能力的提高。

学问与智慧范文第2篇

(一)完善学生的道德素养不论是古代教育还是现代教育,德育教育都是最主要的。古代教育强调的是明德思想,要求不教育过程中,培养和提升学生的道德素质,并且学生可以用道德规范严格要求自己。在应试教育下,中学语文教学在德育教育上是比较欠缺的,学生也承担着巨大的压力。因此,古代的德育教育内容对于现今的中学语文教学还是具有指导和借鉴意义的,可以不断地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完善学生的品格,减轻学生的精神压力,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打好基础。

(二)促进教师和学生的反思古代教育中强调的另一个内容就是内省思想,它要求学生对自己的言行进行深刻的反思,进而不断提高自己的素质。在课程改革的推进下,中学语文教师必须要注意从中学语文课程的实际出发,相应地调整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等,还要吸取古代教育智慧的精华,领悟内省思想的内涵,自觉反思自己的行为,并且及时纠错。教师也要引导学生反思,反思在语文学习中有待加强的地方,以便及时改正和提高自己。因此,古代教育智慧可以有效促进教师和学生的反思,提高了中学语文教学的水平。

(三)推进和谐的师生关系的建立在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和教师的关系就形成了,而二者的联系保证了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古代教育中强调师生平等和师生的和谐相处,并且教导学生要敢于提出和教师不同的见解,教师和学生也要互相学习和提高。和谐的师生关系可以保证教师将最全面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学生则用积极的态度消化知识,获得自身水平的提高。和谐的师生关系保证了轻松、愉快的教学环境和学习环境的形成,进而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中学语文教学要从古代的师生平等关系中获得启迪,推进和谐的师生关系的建立,建立轻松和谐的教学环境,提高中学语文教学的效率。

二、古代教育智慧在中学语文教学实践中的应用策略

(一)注重诗化教学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要借鉴古代教育智慧,帮助学生形古代教育智慧对中学语文教学实践的指导意义吉林省四平市吉林师范大学文学院李莹成正确的价值观,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古代教育中强调诗化教育,诗化教育在古代教育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就语文教育而言,中学语文教学正是像诗一般涤荡学生的心灵,启发学生的思想,所以进行诗化教学是必要的。就目前而言,中学语文教学受到现实条件的限制,诗化教育水平还有待提高。进行诗化教学要求中学语文教师引导学生正确阅读诗篇,首先要了解诗人,因为诗人是诗篇的创造者,从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和诗人的性情特点就可以分析他的作品肯定有时代的烙印,诗人的情感会跟随自己的情感变化,了解诗人之后再去阅读诗篇就可以充分读出诗人的心境和诗篇的内涵,学生的语文素养也会在不断的实践中获得提升,因此,诗化教学是有效的中学语文教学方法。

(二)进行反思教学将古代教育的智慧充分应用到现代的中学语文教学中,反思教学方法的运用可以有效地将古代优秀教育理念渗透进中学语文教学中。反思教学的具体实施方法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教师要对中学语文教学方法进行反思,改进教学方法,提高中学语文教学质量。古代教育强调教师要因材施教,也是对反思教学的强调。首先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充分的了解,并根据学生自身水平的不同采取相应的语文教学方法,其次,教师要对学生的思维进行启发,可以给学生创造应用的情境,用提问的方式启迪学生。第二,教师要注重自身素质和能力的提高,这样才能给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更好的教育学生。古代教师更是以其渊博的知识培养优秀的人才。教师要注重自我提高,还要积极参加学校培训,提升综合语文素质。第三,鼓励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要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注重自主学习。

(三)优化教学环境良好的中学语文教学环境的建立依赖于和谐师生关系的形成,因为只有这样学生才可以在轻松的环境中获得更大的成效,优化中学语文教学环境要做到:第一,教师要保持民主平等的态度,了解学生的内心,减少师生间的隔阂。第二,教师要充分的尊重学生,树立师生平等的思想观念,教师和学生要互相学习,取长补短,这样才能共同进步。第三,教师要对自己的角色进行重新的认识,用民主的态度对待学生,建立和谐愉悦的中学语文教学环境。

三、总结

学问与智慧范文第3篇

摘要:随着新课程理念的深入,教法与学法的探究已成为教育科研的重要议题,而教师教学行为的变化和学生学习方法的改善被视为改革成功的主要标志。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激活语文课堂教学,提高语文学科的教学质量,是摆在广大初中语文教师面前的一个关键问题,现对此谈几点浅见。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法;学法

近年来,初中语文教学正改变传统的单一的课堂授课形式,以学生自主参与活动为特征的语文活动课正异军突起,并以其生动活泼、切实有效而得到学生的欢迎。语文活动课的出现,是初中语文教学的一次大改革,是语文学科课程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质的有力举措,而语文教学的改革不得不引起我们对语文教法与学法的重新思考。下面就针对初中语文的教法与学法谈一点自己的体会。

1 教师要有科学的教法

新课程提倡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方式,但并没有否认传统的启发式、讲授式教学等,只是以往的教学方式太单一,不能满足不同特点、不同学生发展的要求。任何教学方式本身都是中性的,用得好是好方法,用得不好就是坏方法,它的功效发挥取决于多种因素的和谐,所以要克服形式主义。教师的教学方式在新课程教学中是否适用,一要看是否体现了新课程理念;二要看是否有利于实现教学目标;三要看是否与教学内容的性质相符;四要看是否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五要看教学技术手段的使用是否得当。所以,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扬长避短地将各种教学方式有机融合。

语文教师要做到科学的教法有两个重要的基础,首先要具备较强的一般能力,包括观察能力、记忆能力、思维能力、联想和想象能力,一般能力强,才能有好的教法运用与语文教学实践中。一个教师要使自己的方法得当,还必须具有较强的特殊能力,特殊能力强,方法才能优化,成功才有保证。作为一个语文教师,最重要的应该是具有阅读、写作的基本能力技巧,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阅读品位。

除了具备这几种能力外,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还要发扬民主,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把情感交流当做课堂教学和谐统一的溶剂,要打破教师和教材的框框,师生之间积极的双边活动,构建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教师要教给学生学会联想,推理和发现,还要善于用眼神、微笑等身体语言传达对学生的爱,激发他们的热情和求知的欲望。也要运用肯定语言,肯定学生的成绩和所做的努力,引导学生积极向上。

随着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在语文教学中,应尽量利用高科技成果为语文教学服务,全面启动声像设备,多渠道、多触点、多媒体进行视、听、说多功能训练,把学生的视觉、听觉和思维活动全都调动起来,这样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增加课堂容量,加大课堂密度,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2 学生要有高效的学法

从语文学科的性质、语文教学的特点中我们可以看到,语文课最有可能,也最需要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最有可能,也最需要学生的自学。我们可以发现并总结出学习语文的一般方法来指导学生学习。这些方法是:

2.1 重在学生自己对语言、对生活的感受。在语文学科的学习中,学生难以让教师牵着鼻子走。教师只能起点拨、启发、梳理、指导的作用,一字、一词、一句、一文都要由学生自己去反复体味之后才能灵活运用。古人提倡吟咏、朗诵,目的也是在提高对语文的感受力,通过咏、诵,溶入情感,感受会较深刻。语文课因其面广,头绪多,特别需要学生自己在学习过程中随时分析、结合、整理、融汇,特别需要独立思考、心领神会。

2.2 重在学生平时的有心积累,检查复习时的总结提高。语文知识,字、词、句,有以系统的完整的同一的形式存在的,而更多的却是以不系统、不完整、不统一的形式存在的。语文能力也一样。这就要求学生平时要有意识地积累。积累应是经过思考,心有所得之后的积累,不是随意的积累。要在思考中阅读,在阅读中思考,在思考中写作,在写作中思考。读写要字字留意,句句关心。经过思考有所得然后有意识地积累之,语文知识才会与日俱丰,语文能力也会逐年提高。

2.3 要关心生活、体验生活,关心社会、关心世事。有生活乃有语文,语文是为服务生活、服务社会而存在的。离开生活、离开社会,不能学到活的语文,有用的语文。

2.4 培养循序渐进的学习方法。学习是要循序渐进的,不懂于前就不能晓于后,对于某一学科的学习,对于其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的学习,的确是要循序渐进的;不循序渐进,基础打不好,煮夹生饭,到头来还要重煮,还要从头学起。

3 教法和学法要有机统一

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必须采取与之相适应的方法。一般来说,教法和学法是不能分割的。教法中包含着学法,学法里体现着教法,二者共处于教学过程之中。但是,教法和学法又是两个不同的教学主体,所以它们彼此又具有相对独立性,不可相互代替。

因为教学过程中的两个主体----教师和学生所发挥的作用是不同的,前者是主导,后者是主观能动性。教师的主导作用决定了“教法”改革的重要性。应试教育把学生看作接受知识的容器,教法采取注入式;而素质教育把学生看作教学的主体,教法采用启发式。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要求教师的教法必须改革。

学问与智慧范文第4篇

一、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

众所周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学生对作文写作具备浓厚的兴趣,他们就会自觉积极主动地进行探索和练习,因此教师必须注重对学生写作兴趣的培养,为此要着重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首先教师可在作文课堂上,组织形式多样的作文交流活动,鼓励学生选读一两篇自己在课下读到的优秀作文,并相互交流作文的闪光点在哪里;其次针对学生完成的作文习作,教师可选出其中较为优秀的作品并打印出来,在作文课堂上组织学生相互借阅、讨论、评议,相信当学生看到自己的优秀作文变成铅字时,写作积极性一定会得到空前的提高。

二、培养学生积累素材的能力

素材是写作的基础,文章一旦离开了素材,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素材积累的指导。首先,教师要利用好课内资源,语文课本本身就是一个思想宝库,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体味,把课文的材料运用于写作之中;其次要引导学生注意观察日常生活,生活是素材的来源,帮助学生养成随处留心观察、不断积累写作材料的习惯,同时还应引导学生观察校园内的花园,观察朝阳升起,观察街上的景物及行人等,这样经过长期的训练,学生自然就能提高观察能力;最后教师可定时组织学生走出封闭的校园,带领学生走向大自然、动物园、名人故居等,让学生在真实的活动中获得情感体验。

三、培养学生养成勤于练笔的习惯

学生勤于练笔,这是提高他们写作能力的根本途径。因此教师可要求学生养成记日记的习惯,把自己一天的所见所感记录下来,在日常生活中一旦有了灵感和感悟也要及时用语言文字叙述下来,同时教师还要鼓励学生多阅读,并做好相关读书笔记,尽可能地写写读后感等。经过长期的训练,学生不但开阔了眼界、扩大了知识面,还提高了自身运用语言的能力。

学问与智慧范文第5篇

关键词:中职语文;课堂教学;人文精神

在新的中职语文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中职语文课堂的教学模式和方式出现了本质性的发展,课堂的生命力迸发,学生越发地喜欢上语文。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还是不能很好地体会到新的语文课程的奥妙所在。这需要在教学过程中,更加重视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理解学生的自主感受,注意态度的转变感化,推动学生全方位的进步。

如何把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运用到中职语文课堂教学中,可以考虑下面几个方面:

一、侧面推敲式

在课堂教学中,语文的教育思想往往是隐形的,需要去发掘的,它会比较间接地隐含课文的主题思想和所要表现的情感,因此,这就需要老师帮助学生从侧面去理解和体会,而不是正面点明。描绘讲述的事物经常蕴含了课文所要传达的强烈的民族精神、崇高的革命操守、正确的人生价值,那么老师不能只局限于课文的内延,要利用外延来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扩大思考的宽度。可以利用文章的关键词句来体会写者的想法情感。如,在《蜀道难》这篇课文的教学中,多次出现“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感慨,那么这句就是文章的重点,老师可以顺着这句来引导学生的思考方向,加上文章悲壮、雄伟的描写,学生就能较快地理解李白描写蜀道的雄伟壮观的景色是为了抒发自己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以及自己对社会的忧愁与有心无力的感慨。

二、积少成多式

人文素质就如同语文基本内容那样广阔与博学,在语文课堂教学上要多角度、多方面地运用,不是一步到位的。通过教学,老师可以从总体的视角出发确定一个方向,在细小的角度上,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熏陶,一点一滴地聚集,最后就会在学生的脑海中形成一个总体的了解。这种方式让学生比较容易摄取和理解,让学生主动去吸收知识,慢慢消化后再继续吸收新的内容,而不是未经思考就接纳。

三、融为一体式

中职语文课堂上要以课本的内容为根本点和出发点,教育学生以课本的内容来体会文章的内涵,以课本的内容作为基本进行教学。老师由浅入深,慢慢地将内涵与知识结合起来,慢慢地完成思想教育的要求。要是脱离语文基本内容,作者的情感放纵散漫没有目标,就会导致文章主题没有了方向,所要传达的思想难以体现,让文章显得浮夸,不合实际,同时学生也很难入手去掌握和理解好文章。可以看出,这种教学方式的结果是难以达到新课堂改革的要求的。

四、言传身教式

中职高中语文教材中被选中的课文字字句句都蕴含了作者极为深刻的思想,老师要通过在讲授知识时使学生尽可能地体会和理解。为了做到这一点,老师则需最先扮演文章中的人物,尽量寻找文章里的感情主线,表露写者的感情想法。例如,在学《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时,老师在进入课室后,可以先用黑布把眼睛遮起来,然后像平时一样上课,在讲台上艰难地寻找粉笔和黑板擦,写下课文标题,教室会显得特别安静,学生为老师艰难的举止屏住呼吸,甚至有学生忍不住要上台来帮助老师找到黑板。此时,老师可以解开黑布,以自身的演示让学生体会到一个生活在黑暗中的人是多么的不方便,从而带出作者对光明的渴望与向往,进而引出作者的背景:“作者海伦・凯勒失去光明、两耳失聪,但是她身残志坚,依靠自己的坚强毅力,创作出许多优秀的作品。”透过这个方式,使学生认识到作者的坚强意志和与生命抗争到底的精神。老师激发了学生的参与情绪,培养了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节操,使得学生能更好地掌握文章知识。

这几种方式都有利于通过中职语文课堂教学来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可是有时候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比如那些诗词、散文等言语比较简明美妙,带有强烈的情感色彩。中职语文教师务必要很好地融合人文因素和理性精神,使学生在轻松快乐的环境中掌握语文知识,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健全自身的人格尊严,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参考文献:

[1]严伟.试论中职语文教学中的人文素养[J].淮阴师范学院教育科学论坛,2008(02).

相关期刊更多

学问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吉林省社会科学院

历史教学问题

CSSCI南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数学通报

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