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安徒生简介及作品介绍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创造条件,让学生快乐阅读
教师要努力为学生创造课外阅读的条件,让学生在自由的空间,幽雅的环境中舒舒服服的进行课外阅读。
1.开发图书馆。图书馆是学生读物的主要来源,信息时代要求我们的学校要提高学生利用图书馆找到所需信息和知识的能力。有了图书馆,可以组织学生上课外阅读指导课,这样让学生感受到图书馆是一个学习的乐园,是遨游知识的的好场所。
2.建立班级图书库。为了弥补学生书源的不足,教师可动员学生把个人的图书暂时存放在班里,组织学生自己管理借阅。图书角设在教室一角,课间课余随时借还,十分方便。也可采用“流动图书箱”的办法,由各班干部轮流负责图书的保管、借阅工作。为了介绍图书,也可以组织学生举办图书展览,把被介绍的图书陈列出来,同时展出学生整理编写的宣传图书的资料。资料可包括图书内容提要,作者简介,时代背景等,这样就为学生创造了良好的阅读条件。
3.给学生创造足够的阅读时间。教师根据教学的需要,及时推荐合适的读物或文章,实现课内外的沟通。同时减少书面练习,增加阅读作业,为学生课外阅读提供空间和时间。除了允许学生在“早读”或“自习”时,既可朗读所教的课文,也可翻阅课外的书报,还可每周划出一、二节课时,保证有计划地开展课外阅读及指导。
4.优化读书环境。在窗明几净的教室内,装点上几幅书画作品,增添了文化气息。读书时,放上一盒优雅舒缓的钢琴曲,学生在音乐的伴随下,尽情地读书,平和的心境,互相感染,融入书海而不亦乐乎!
二、提倡“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
激发小学生阅读的兴趣,是提高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关键。阅读教学中,教师必须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要鼓励学生敢于和善于质疑。激发“乐于提问”的兴趣,变“要我提问”为“我要提问”。
在平常的语文教学活动中,有意识的要求学生看一些课外读物,组织安排一些文学业余活动,让各年级的小学生,通过具体的实践活动逐渐提高他们的阅读总量。低年级的学生,老师可以讲一些童话故事、神话故事、寓言故事……这类书本有《西游记》《封神演义》《安徒生童话集》《伊索寓言》等,丰富他们的课余生活,积累一些原始素材。到了三年级,让学生逐步接触一些现代文学作品,如鲁迅、郭沫若、巴金等文学大师的短篇文章,并在班级中开展一些相应的文学活动,可以形式多样,内容自行设计,包括叙述故事情节,说感受,讨论问题等,加强学生对内容的记忆。高年级的学生,要求适当高一点,让其慢慢接触一些中国现代和古代的文学名著以及外国文学经典名著,为以后学生持续阅读打好基础。我们让学生阅读的目的,在于让其汲取更多的文学养分,而不是去增加学生学习以外的负担,为此,我们必须得保证学生课外阅读的质与量。
三、兴趣是阅读的动力,关键是要激发起学生阅读的兴趣
学生会不会因为兴趣而读书,喜不喜欢找一些好书看,重不重视阅读,这都会影响到他们的阅读习惯。兴趣是人所有行为的原始动机,也是人产生活动行为的意识源、学生会不会去自动阅读一些课外读物,接触一定量的课外有益读物,归根结底他们有没有一种原始的阅读动机,是否具有这方面的意识,这正是我们最值得思考的地方。哪我们如何激发起学生的阅读兴趣,进而使其形成一种良好的阅读学习习惯?
1.教师本身要有丰富的文学常识,平时注意提高自身文学素养,靠自身的影响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在日常语文教学活动中随机应变,善于综合运用文学常识,使课堂教学充满情趣,也使学生因教师丰富的文学知识,流利的口才等现象产生一种敬重老师,羡慕老师“卓越出众”才华的心理反映,这种心理反映效果在无形中不自觉地起到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作用,这也是小学生“爱模仿”天性的必然。
2.开展多种相关的班级或学校大型的文学活动,通过活动满足学生在优越性上的表现欲,使学生爱动易动的天性得到释放。开展和举行一些如:讲故事比赛、演讲比赛、摘录笔记评比、速拟提纲复述比赛,心得体会交流活动等,由易而难,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开展一些不同类型的活动,更有效地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在开展活动的过程中,围绕小学生天生爱表现的特点,让每个学生都有参加的机会。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最大限度地激起学生的表现欲,强烈的表现欲促使学生产生一种自我主动阅读意识,这就是我们所期望出现的,也正是激起学生阅读兴趣的重点所在。
【教学目标】
1.会认“烘”“卧”等14个生字,会写“讨”“厌”这两个生字,理解“暖烘烘”“卧”等词的意思。
2.积累并学会运用优美词语,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体会鸭妈妈焦急开心的心情和丑小鸭的丑。
4.在语言文字训练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懂得从小要和善待人,互相尊重,对丑小鸭的遭遇产生同情心的同时,要正确认识自己。
【教学过程】
一、谈童话故事,激阅读兴趣
1.做“你说我猜”的游戏。
老师相信大家一定很喜欢听故事,而且也记住了很多的故事,今天老师就和大家玩一个“童话故事猜猜猜”的游戏。老师说,你们来猜(故事的主人公)是谁?好吗?(白雪公主、卖火柴的小女孩、拇指姑娘)
2.教师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师:看来大家看过的故事书还真不少呢!今天老师也给大家带来了一个美丽的童话故事,它就是《丑小鸭》。请大家伸出手,跟老师端端正正地写课题。
3.简介安徒生及其作品。
【设计意图:猜谜导入,激起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学生乐于参与其中,为课文的学习做好了铺垫。在介绍作者时,着重介绍了他坎坷的经历和卓越的成就,让学生了解世界文学的同时,懂得了不管碰到什么困难,只要坚持努力奋斗,一定会取得成功的道理。】
二、初读课文,感知大意
过渡:大家一定很喜欢《丑小鸭》这个故事,赶快读读吧。
1.自由读。用你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圈出不熟悉的生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
2.同桌互读。读给你的同桌听一听,比一比谁读得正确、流利。如果对方有读得不准确的地方,请你帮他指出来。
【设计意图:“三分文章七分读”,初读课文,让学生对课文的内容有一个初步的了解,能够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和团结合作的精神。】
3.认读生字。
(1)出示带拼音的生字,指名读,全班读。
(2)去掉拼音读生字。
(3)哪些字你觉得很难记?(相机复习学过的识字方法)
(4)出示生词,“开火车”读。
【设计意图:在这一环节中,识字教学从易到难,教师的激励语言始终贯穿其中,培养了学生克服困难的自信心。教师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教给学生识字的方法,引导学生主动识字,立求识用结合。】
4.学写生字“讨”“厌”。
(1)要写好这两个字,要注意什么地方?
(2)教师一边示范写,一边讲解重要笔画。
(3)学生练写,教师巡堂时强调握笔姿势和坐姿。
(4)学生作品展示,评议。
【设计意图:重视抓好写字训练,扎扎实实进行书写的指导,不走过场,通过示范、练写、评议等过程,指导学生掌握基本的书写技能,纠正每个学生的执笔姿势和坐姿,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提高书写的质量。】
5.读通句子。
“生字宝宝”藏在课文中,你能把它读好吗?(出示带有生字的难读的句子,相机指导长句的读法)
句子1:一只只小鸭子都从蛋壳里钻出来了,就剩下一个特别大的蛋。(自由练读、指名读、教师范读,生谈发现)
师小结:以后碰上这么长的句子,只要我们注意停顿,一定能读得又通顺又好听。
句子2:丑小鸭来到世界上,除了鸭妈妈,谁都欺负它。(指名读,注意轻声词“欺负”的读法)
(欺负同学的行为对吗?同学之间应该怎么相处呢?)
句子3:丑小鸭感到非常孤单,就钻出篱笆,离开了家。(全班齐读,提示轻声词“篱笆”的读法)
6.齐读课文,感知大意。
过渡:生字词和句子都读得很棒了,老师相信大家一定能把课文读得更好,下面请同学们一起读读课文,注意把课文读通顺、读流利。
(1)想一想:你知道了什么?
(2)汇报交流,师小结贴图。
【设计意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学习语言,渗透团结友爱的思想,为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打下了基础。在阅读中还能训练学生的读书、观察、思考和口头表达的能力。】
三、精读理解,品读悟情
这是一只可怜的丑小鸭,它出生在一个怎样的环境里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课文的第一自然段。
1.指名读课文,理解生词“暖烘烘”(形声字)和生字“卧”。(字理识字)
(1)理解生词“暖烘烘”。
师:这个“烘”字是火字旁,有火我们就觉得很暖,那“暖烘烘”又是什么意思呢?我们什么时候会有暖烘烘的感觉?你能说出几个像“暖烘烘”一样的词吗?
(2)学习生字“卧”。
师:在这样温暖的日子里,鸭妈妈卧在草堆里。孩子们,你们知道这个“卧”字最初的样子吗?它长得可有意思了,你们瞧,你觉得它像什么呢?
师:它最初的意思就表示人趴着休息,课文里鸭妈妈卧在草堆里,就是说鸭妈妈( )在草堆里。(生说)
师:瞧,我们祖国的文字多形象、多有趣呀!如果大家认真去学,一定会更喜欢他。
师:鸭妈妈多辛苦呀,可她为了自己的宝宝,无怨无悔,你想对鸭妈妈说什么呢?你们的妈妈为了你们的成长也含辛茹苦,那你们怎么报答妈妈呢?
(3)指导读好第一自然段。
师:鸭妈妈已经孵了很久的蛋,她多盼望能早点见到自己的孩子,她此时的心情会是怎样的呢?为什么?(指名说)带着这样的心情读读第一自然段吧!(生自由读)
师:鸭妈妈的心情可能紧张、激动、开心,还可能是别的感受,带着你们自己的理解再读读第一自然段吧!
【设计意图: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结合生活实际,进行感恩教育。字理识字的方法让学生感受到了中国汉字的魅力,体会到了汉字的变化及蕴涵的意思。在阅读理解的过程中,教师应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不以模式化的解读来代替学生的体验和思考。】
2.学习第二自然段,了解丑小鸭的“丑”。
师:在温暖的日子里,鸭妈妈迎来了她的宝宝,可是一件意外的事情发生了,从一个蛋壳里钻出了一只特别不一样的鸭子,他到底长得怎样呢?下面咱们就看看课文中的第一幅图,然后一边默读第二自然段(提示默读的要求),一边画出描写这只鸭子的句子,说说“丑小鸭”这名字的由来。
(1)默读第二自然段,画出描写丑小鸭“丑”的句子。
指名汇报,你们觉得这只鸭子长得怎样呀?(板书:丑)(出示图片,师引读)
(2)出示两个句子,进行句子对比,体会叠词的用法。指导读描写“丑小鸭”丑的句子。
师:老师请大家来读两句话,男同学读第一句,女同学读第二句,看看这两个句子有什么不一样?(指名说)
师小结:用上重叠的词,我们就感觉这只鸭子的毛特别灰,嘴巴特别大,身子特别瘦,这真是一只特别丑的鸭子呀!
(3)指导读出丑小鸭的丑。
师小结:如果把这些重叠的词读重些,我们就会感觉这只鸭子特别不一样。
(4)积累叠词。
师:以前我们也学过重叠的词,你还能说出几个吗?这样的叠词还有很多,如果我们以后写句子、说句子也能用上叠词,你的句子一定会更美!
【设计意图:教会学生朗读和默读的方法,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让学生打好扎实的语文基础。】
四、课文延伸,做好铺垫
小时候的丑小鸭特别的丑,可是长大后它变得可美了。(板书:美)课文的第七自然段就写到了它的美,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
关键词:名著导读 现状 兴趣 方法
课程改革如一缕春风,吹遍校园,也吹醒了每一位手执教鞭,立于三尺讲台的语文教师。近年来,教育部门有意识地将名著导读纳入初中语文教材,为了切实落实教师的名著阅读教学,把文学名著知识列入到中考的范围内,成为必考题。2012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要求学生9年课外阅读总量达到400万字以上,阅读材料包括适合学生阅读的各类图书和报刊。”学生的健康成长离不开阅读,在初中语文课堂中,加强名著阅读教学刻不容缓。
巴金说:“我们有一个丰富的文学宝库,那就是多少代作家留下的杰作。它们教育我们,鼓励我们,要我们变得更好、更纯洁、更善良,对别人更有用。”初中生阅读名著,接受文学熏陶,对其价值观的形成,人文素养及语文素养培养的重要意义。语文教师只有不断探索才能跟上课程改革的步伐,才能使阅读教学焕发出青春的活力。
可是,针对名著阅读教学现状,我们该如何切实提高名著阅读教学的课堂效率呢?根据笔者在名著阅读教学的研究及实践探索,以下从几个方面谈谈自己在名著阅读教学的拙见。
一、名著阅读教学的现状分析:名著阅读,想说爱你不容易
首先,学生阅读量不够。有一份在广州某中学的问卷调查显示:初一初二初三的学生中,近5%的学生几乎不看课外书,65%的学生表示偶尔会看一点课外书,经常看书的学生只占30%。笔者也在自己任教的班上做了调查,在调查中让全班同学填写自己平时阅读过的书目,45%的学生经常翻阅中考满分作文,40%的学生青睐于动漫,10%的学生沉迷于各类杂志,也将近5%的学生从来不阅读,而对于名著阅读的人数几乎为零。以上的这些调查数据显示出的中学生对名著阅读的忽略,不能不让我们对现在初中生的阅读现状感到忧虑。《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900万字近似天文数字的阅读量,又该怎么落实到位?
其次,阅读的功利性导致名著阅读的低效性。虽然名著导读成为中考必考题,但由于名著导读在中考中分值不大,并且考题不够深入,大多表面化,模式化。加上学生的学习任务重,精力有限,大多数老师为了应付考试,只让学生看“名著简介”,或者将几本名著浓缩成几张材料让学生死记硬背。应试教育的压力,让许多语文教师歪解了教育部门设置名著导读的初衷,忽视了课堂上对名著的解读和引导,学生从名著中汲取营养、开拓视野、丰富思想就更无从谈起了。
再次,阅读受到重重阻碍。很多科任老师和家长没有真正意识到阅读对于初中生的重要性,一厢情愿地以为读课文、写作业才是学习,而看课外读物就是浪费时间,不务正业,所以想尽办法禁止他们阅读。在这样的“残酷压迫”下,使得一部分原本热爱阅读的学生,对名著也只能束之高阁,敬而远之了。
最后,阅读的盲目性。近几年,受“读图时代”的影响,在偶像剧泛滥的今天,卡通动漫和言情类书籍风靡全校。一方面,这类书籍紧跟时代潮流,语言幽默,图画精美,情节简单,思想浅显,在享受视觉愉悦感的同时,又满足了阅读的。另一方面,文学名著大部分年代久远,加上语言深涩难懂,学生又缺乏人生阅历,很难读懂文学作品的真正内涵,那些名著也就无法激起他们的阅读欲望。因此,中外名著在青少年中则备受冷落。
为了改变这些现状,有的学校甚至毫不留情地将图书馆中涉及言情,动漫的书全部下架,或是在班级大规模搜查没收,这些举措或许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学生接收不易于身心健康的书刊,但这种“因噎废食”的处理方式,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学生忽视文学名著阅读这一教育难题。
二、名著阅读课堂教学的几点想法:名著阅读,爱“读”才会赢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办法不是补课,也不是无休止地拉一把,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语文学科的学习重在平时的积累,语文教学作为传承人类文明及文化的一种方式,尤其应重视阅读的积累,在阅读中感悟经典,在阅读中洗礼心灵。
1、点燃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
现代心理学之父皮亚杰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阅读名著的前提。可是由于初中生知识水平,人生阅历有限,对于年代久远的作品或者外国作品提不起兴趣。如,大多数学生对于鲁迅的作品总是敬而远之,这跟作者当时的时代背景,作品反映出的深刻思想内涵都有很大的关系。那如何点燃学生对名著阅读的兴趣呢?
首先,教师可以根据自己对作品的了解,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对名著进行深入浅出的介绍,改变学生对名著深涩难懂的印象,吸引学生对名著的注意力,点燃学生的阅读兴趣。如,在介绍海伦・凯勒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这部著作的时候,可以告诉学生海伦凯勒是美国的19世纪著名的聋盲女作家,教育家和演讲者,她凭借坚强的意志考入哈佛大学的德克丽夫学院。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完成大学教育的盲聋人。曾入选美国《时代周刊》评选的“美国十大英雄偶像”之一。而这本书可以说是海伦凯勒的自传性作品,被誉为“世界文学史上无与伦比的杰作”。通过剪短的介绍,让学生对作品有个大致的了解,并对海伦凯勒传奇的一生充满好奇,从而产生阅读兴趣。
其次,充分利用影视媒体激发学生对名著的阅读兴趣。如今,很多名著都已经搬上了荧屏,如《西游记》、《三国演义》等经典著作。教师可以在班级播放电视剧中的精彩片段,使学生更形象更直观的走进名著,感受人物的内心世界,感悟名著所蕴涵的思想。在观看过程中,也可有意识的指导学生注意对比影视作品和原著的不同,通过设计各种疑问,引导学生回归名著文本。
再次,通过举办各种兴趣小组活动,激发学生阅读的热情,推动名著阅读活动的开展。纯粹的阅读是一项枯燥而沉闷的活动,而初中生尚处于心智还未成熟的年龄,爱玩是他们的天性,所以很难能潜心专注于阅读。可如果能将名著阅读和展示学生特长相结合,在玩中读,在读中去感受阅读的乐趣,那么,名著阅读将会呈现的会是另一副欣欣向荣的模样。如,擅长画画的同学,可以参加“我为名著配图”活动,而喜欢音乐的同学,就可以参加“名著电视主题曲”歌唱比赛等等。
2、创设阅读空间,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
首先,充足的时间和良好的阅读环境是进行阅读的前提,因此,语文教师要为学生争取每周至少两节的阅读课,组织学生到阅览室阅读,给予学生充足的阅读时间和空间。另外,也可以在班级设立图书角,为阅读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也为学生的阅读提供最便捷的服务。
其次,在网络电脑普及的时代,可以引导学生开展网络阅读。网络是一把双刃剑,但如果能进行正确的引导,可以为学生的阅读带来方便。网络藏书量大,能够满足学生的各种阅读需求,这种与时俱进的方式既方便又快捷,可以大大减少了学生找书的困难。
再次,为学生树立阅读的榜样,开展阅读从教师自我做起。教师的一言一行总是吸引着学生的眼球,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他们的言行。“腹有诗书气自华”,不只是学生,作为语文老师,也应养成手不离卷的阅读习惯。然后用自己的言行,为学生树立阅读的榜样,潜移默化的影响,带动学生去阅读。这种师生同阅读的做法,比起单纯的说教有着更事半功倍的效果。
3、推荐适合学生个性化阅读的书籍
每一册的语文教材中都有安排两篇名著导读,但这达不到初中语文课程标准的规定。加上阅读是一种个体行为,每一位学生的个人喜好,以及文学审美都存在着差异。因此,教师要对学生喜欢的图书类型进行调查,根据学生的阅读喜好,推荐不同的书目,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来选择。
在七年级上册的时候,除了引导学生阅读语文教材要求的两篇名著《繁星春水》、《伊索寓言》外,还可结合初一学生的思维和年龄特性,推荐适合他们看的书籍,如《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童年》、《鲁宾孙漂流记》、《聊斋志异》、《安徒生童话全集》等等,这些书籍故事性强,情节生动,容易吸引初一学生的眼球。而在八年级的时候,可以推荐篇幅更长,思想内涵较深刻的书籍,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骆驼祥子》、《名人传》、《海底两万里》等。到了九年级,学生的知识有了一定的积累,阅读水平得到了一定的提高,这时可以让学生阅读情节较为曲折复杂,语言深奥难懂的,思想深刻的书籍,如《红楼梦》、《三国演义》等四大名著,或是《朝花夕拾》、《傅雷家书》、《儒林外史》等等。
在不同阶段推荐不同的适合学生年龄特点阅读的书目,让学生的阅读有一个由浅入深的渐进过程,也可防止学生阅读的盲目性。
4、做读书笔记,写读后感
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在名著阅读过程中,为了加深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感悟,必须要教会学生做读书笔记,培养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除了要让学生记下名著中的经典名句或精彩片段外,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写出自己的阅读感受和心得,这样不仅可以更好的提高阅读效果,也为写作积累了素材,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如,在指导学生阅读七年级下册名著导读要求的篇目《童年》时,学生写下了这样的感受:“曾经总是抱怨自己的童年是灰色的,总有读不完的书,写不完的作业。但读了《童年》,了解了阿廖沙的悲惨经历,尤其是他在艰难的条件下仍然痴迷于读书的精神,让我既感动又自责。面对生活,我们应时刻心怀感恩:感恩生活给了我们这么美好的童年记忆,感恩父母的爱时刻围绕在我们身边,感恩学习对于我们是一件如此轻而易举的事情......”还有同学写到:“当我读完高尔基的童年时,相比之下,突然发现自己的童年是多么温馨而幸福。虽然生活中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我相信,有阴影的地方背后就一定有阳光。只要你仍能保持不灭的信心,即使你眼前可能还是黑暗,即使你的生活还有悲伤,但你坚持让自己做一个善良、乐观、富于同情心的人,那么,你一定会迎来生命的辉煌!!!”可见,阅读名著对于学生思想上的教育是“润物细无声”的。而且这种教育方式相比简单枯燥的说教更来的有成效。
5、注重读书方法,浏览、精读、泛读相结合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到:“应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略读和精读是培养学生进行阅读的基本方法。叶圣陶先生说过:“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是补充;但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应用。”因此,在阅读过程中,应精读略读相结合,提高阅读的效率。
精读就是认真,精细的阅读。名著之所以能流芳百世,是因为它蕴含着极其深厚的人文内涵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如果只是浮光掠影地浏览一番,就无法深刻领悟到作品的魅力所在。尤其是名著中的重点篇目,我们要引导学生进行反复研读,通过对语言的品味,人物形象的分析,构思的揣摩,从而汲取名著的精髓。如在学习初三年语文教材中选自《红楼梦》中的《香菱学诗》一文时,就应引导学生结合文本,了解书中的时代背景,深入分析香菱的性格特点,进而把握《红楼梦》一书的主旨。
略读就是粗略的阅读。英国哲学家培根说过:“书籍好比仪器,有些只须浅尝,有些可以咽,只有少数需要咀嚼,细细品味。”要博览群书,自然不可能句句推敲,只需要略读全文,了解大意就够了。如在外国文学作品中常出现的一大段的环境描写或者人物大篇幅的心理描写,可以采用略读的方法。略读可以使学生提高获取知识的效率,帮助学生扩大视野、丰富见闻。
6、名著阅读的情感个性化引导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四项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文学名著是人类文化的精髓,里面蕴含的深刻内涵需要同学们自己深入去挖掘,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于文学作品,每个人也都应当有自己不同的感受和解读,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因此,在名著导读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发挥好导的作用,适当点拨,而不能以模式化的解读,来代替学生的个人阅读。
在阅读完《西游记》这部名著书籍时,同学们针对书中的人物形象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对于书中的四大主人公,同学们褒贬不一,有的甚至针锋相对,都对人物的喜好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在谈到孙悟空的性格时,一部分同学认为他是一个机智勇敢,聪明活泼,惩奸除恶的大英雄。有的同学却认为他高傲,自以为是,目无尊长等等。
7、阶段性的展示阅读成果
在名著导读教学过程中,为了更好的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使学生保持长久的兴趣和积极性,防止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教师可以阶段性的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展示自己的阅读成果,分享自己的阅读感受。如可举办课前三分钟,轮流让学生上台推荐阅读书目,并说明推荐理由,从而激发其他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好奇心,另一方面也锻炼了学生的胆量和口语表达。
此外,还可以阶段性地举办“我读名著”征文活动、手抄报评比、演讲比赛等等,不仅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提高学生对名著的关注度和理解度,从而有效地推动名著阅读的教学活动。
三、结语:让名著之花满堂飘香
居里夫人说:“书,就是社会。一本好书,就是一个好的社会,它能陶冶人的感情和气质,使人高尚。”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有效地组织名著导读教学,采用合适的方法,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让阅读成为一种习惯,让名著之花满堂飘香。
于漪老师说:“现代社会,人们必须有终身学习的意识与本领,学会阅读是学会学习的核心,因而,阅读能力也应放在首位。”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们还应勇于探索,善于思考,勤于总结。唯有这样,才能不断地在摸索中寻找到最适合学生学习名著的好方法,从而加强对学生课外阅读的有效指导。
让我们引领着学生,驰骋在名著阅读的原野上,让优秀的文学名著浸润着学生的心灵,陶冶学生的情操,让卷卷书香伴着孩子们健康成长,只有学生心灵的沃土丰厚了,语文之树才会枝繁叶茂。
参考文献:
[1]周植慈.初中语文名著阅读思考[J].语文天地 .2012.
关键词:图画书;民族化;文化认同;美学困境;国际视野
中图分类号:I207.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4608(2012)02-0148-06
收稿日期:2011-08-12
基金项目:教育部青年基金项目(10YJC751077)
作者简介:谈凤霞,博士,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英国剑桥大学教育系博士后210097
本土图画书创作对民族化的倡导,主要源于对民族文化身份认同的焦虑。在“全球化”趋势日益强劲的当今时代,张扬本国文化是用来抵御外来文化入侵并秉持自身特色的一条途径。当来势汹汹的外国图画书为中国孩子打开了精彩纷呈的世界图画书之“门”,深感焦虑的中国本土艺术家力争要为中国孩子打造出一扇民族图画书之“窗”。旗帜尤为鲜明的是熊亮、熊磊兄弟,他们明确提出了自己的创作理念一“绘本中国”,“要给予我们的孩子一个‘可记忆的中国’”。他们倡导并实践“民族风”图画书,不仅出自对中华民族文化深深的责任感,而且也源于满满的文化自信心。熊亮等从2005年至今一直自觉地在摸索和开拓本土图画书的民族化道路,硕果累累但也难免问题隐隐。本文立足于世界图画书视域,将熊亮等的创作实践作为主要对象,来考察中国本土图画书突围之路的成败得失。
上、“民族风”图画书的多维探索
图画书是由图画和文字有机构成的艺术,熊亮等创作民族风图画书也从文字内容和图画表现双管齐下,侧重于传统和本土性的“文化记忆”。由此出发,先后有了实践这一主张的“绘本中国”、“情韵中国”、“野孩子”系列等图画书。
“绘本中国”(2007年明天出版社)包括七册:《小石狮》、《泥将军》、《年》、《兔儿爷》、《灶王爷》、《家树》、《屠龙族》,主要是熊磊文、熊亮等图。这个系列选择了具有特定文化底蕴的民间意象为题材,并从中国古代诗性文化里发现了创作童话的奥妙即“万物有情”。熊亮在创作时将任何东西都想象成有灵性的生命,将“人的关怀”倾注于民间和传统题材之中,传达蕴于文化中的人情与人性。该系列中的第一本《小石狮》是散发着浓浓乡愁的意蕴深远之作,故事以小石狮的自述展开。小石狮见证了小镇里所有的事,眷顾着一代代人,也凝聚着一代代人的回忆。《小石狮》可以看作是中国版的《爱心树》(美国Shel Silver-stein)和《亲爱的小鱼》(法国Andre Dahan),三者都素朴地表现了“爱与惦念”的动人情愫。但《小石狮》的故事性明显不如后二者强,它更像一首诗,简单而余味无穷,其浓郁的抒情性体现了中国古典文学的抒情传统。虽然小石狮的形象不无西方卡通味道,但绘画中淡雅的墨色和苍茫的意境则显示了国画的写意风格。《小石狮》作为“民族风”图画书的开山之作,书中不少意象都具有象征意义。封面图画是小女孩提着灯笼走向小石狮的温馨而欢快的情形,小石狮代表着“家”,灯笼象征着民族风图画书能温暖和照亮中国孩子的心田、给予他们“可记忆的中国”。其他作品如《兔儿爷》、《灶王爷》、《泥将军》、《年》也都以传统民俗意象为中心,都被赋予了现代的人文内涵。《家树》和《屠龙族》则是关于中国人小“家”和大“家”的“追根”之作,后者乃是由家族到民族甚至人类的延伸。“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屠龙”这一题材在欧洲有很多,但立足于本土文化的创作者演绎了一段新的传奇。故事讲述屠龙族的后代去找龙、屠龙,结尾却发生戏剧性变化:“经过那么久的寻找,屠龙族的孩子,现在变成了最热爱龙的民族了!”作者将本民族传说和人类文明史相结合,使传统元素与现代意识相交汇,既体现了独特的民族性,也体现了超越民族性之上的人类性。绘画方面主要运用中国式的人物形象等文化图像,在画面构成的叙事节奏和格调上则借鉴了西方的明快性和由夸张笔法带来的幽默性。
“绘本中国”的名称体现了弘扬民族特色、力争让中国图画书自成一派的信心。此系列绘本的宣传语是“绘本中国,带我们回家”。“回家”一词道出了这套民族风绘本给国人带来的精神寄寓和情感归依,这个“家”是民族文化、民族艺术、民族风情以及乡村和童年记忆的寓所。该系列图画书的封面上均有两个印章——这是区别于西方图画书的中国标记,中国传统绘画向来讲究融诗歌、书法、绘画、印章于一体。其中一个印章刻的是本系列的名称“绘本中国”,另一个印章是各本书的英文题目,分别代表了秉持中国气派和走向世界的意向。“绘本中国”系列在国内首版短期内就销售一空,并且还在国外卖出了版权,这标志着民族风图画书在外国图画书称霸市场的重围中已经开始了成功的突围,也开始了向世界图画书高地的挺进,成为中国大陆本土原创图画书发展中的一个里程碑。
从“绘本中国”起步之后,熊亮在民族化道路上继续孜孜以求。为了做出有中国文化和美学意蕴的绘本,他不仅研究中国的壁画、剪纸、木雕、泥塑、版画、皮影、京剧脸谱、年画、水墨等传统艺术,而且更注重活生生的中国文化,亲赴实地去感受中国文化是怎样鲜活地存在于日常生活之中。于是,就有了此后的“情韵中国”系列六册(2008年连环画出版社)和“野孩子”系列六册(2009年连环画出版社)。“情韵中国”包括《京剧猫之长坂坡》、《京剧猫之武松打虎》、《苏武牧羊》、《荷花回来了》、《我的小马》、《纸马》等。此系列更侧重于中国传统艺术(尤其是京剧)的情韵表现,绘画风格上也有了脱胎换骨的变化,更为“中国化”。熊亮有意识地在技术、情感、表现方式上尝试“中国特色”的图画书,认为如果做出和西方一样的图画书,意义不大。《京剧猫》中,熊亮巧妙地将京剧脸谱与猫本身的花纹相结合,但其功力并非仅止于此有趣的“貌似”,他还大胆地把音乐、叙事、绘画揉合在一起,尝试画出京剧艺术独特的节奏感。熊亮把他对传统文化的理解,赋予各种有趣的形象和故事,有意识地应用中国元素,把原创性和本土性发挥得淋漓尽致,展现了传统艺术的情韵之美。“野孩子”系列包括《看不见的马》、《一园青菜成了精》、《蛐蛐与蝈蝈》、《我的理想》、《我们要第一》、《什么猫都有用》,相比此前作品,突出了草根民间意味,更关注“孩子气”。这一系列讲述的都是轻快有趣的故事,因而显得更加率真、更加鲜活,有些还不乏讽刺意味,如《我们要第一》等。在绘画上依然采用简洁的国画笔法,但不再一味讲究意境深远,而更多地追求活泼生动。此系列中,《我的理想》较为独特,文字直接来自一名乡村小学生的作文。为了与原汁原味的文字内容相匹配,熊亮在绘画上也用了一些“原始”材料——平常他和女儿收集的各种小石头,在石头上画人脸作形象,以此绘了一本图画书,使得浑朴的乡野气息扑面而来。“野孩子”系列用孩子们熟悉的自然元素来演绎简单的故事,显现着一种平易朴素的民族风,于孩子更有亲和力。
近期,熊亮又先后出版了“中国原创图画书系列”(2011年2月贵州人民出版社)和《梅雨怪》、《金刚师》(2011年4月三联绘本馆)。“中国原创图画书系列”主要是文字、传统节日故事和两本“京剧猫”,比之以往作品,没有实质的突破。而后二者则是作者的“用心之作”,他故意避开西方图画书的设计感,追求独特的叙述技巧。如采用舒缓的平行视角,有意将文字和图画分离,先看文字页后看画面,借助这种翻页法来增加阅读空间,突出“慢”的感觉——而这也正吻合了故事内容所传达的相应的中国传统哲学和美学精神。《金刚师》中不同事物对学习目的的不同理解和最后的化为乌有,显示了佛家“空”的理念。《梅雨怪》中人物对漫长雨季的承受,传达了无怨地忍受一切的宽厚胸怀。即图画形式与文字内容相呼应或相一致,并且能相扩充。《梅雨怪》中采用逐渐叠加的叙事手法,用水墨手法对雨的声色形逐层密密描画,画出了一本听得见雨声的书。从最早的《小石狮》到而今的《金刚师》,熊亮对民族风图画书的追求,从起初的中西结合到内容与绘画都愈益中国化,致力于凸现浓郁的中国文化旨趣和美学精神。
高举民族化旗帜的熊亮等以其不倦的艺术实践成为此道路上的领军人物,其创作轨迹显现了中国原创图画书寻求突围的种种探索。其成败得失对所有走民族化道路的中国图画书原创者,甚至对其他国家的同路人都具有普遍的启示意义。因为本土图画书创作选择民族化走向,在印度、伊朗等图画书后发性国家也都存在。
下、“民族风"图画书的多重困境
全球化背景中的图画书民族化道路,有其重要的开辟性价值。在本土图画书起步阶段,民族化方向召唤着一种文化复兴,也包含了创新的契机和可能,并有助于本国图画书在国际上的身份建构,是恢复民族艺术传统元气并建立底气的重要开端。本土民族化图画书力求彰显“中国风格”。加拿大学者Perry Nodelman指出图画书的“风格”是其“全部艺术因素即色彩、线条、造型和文本的结合性体现”。本土创作者发掘并呈现多种多样的“中国元素”,从内容和艺术等方面着力,使其相得益彰,构筑“中国印象”,其目的在于让中国孩子感受到本民族文化艺术的魅力,寻找民族文化的身份认同,树立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为他们打开一扇“看自己”的窗。中国风图画书也以其独特的民族风貌吸引外国孩子去了解中国文化与情韵,为他们打开一扇“看中国”的窗。民族化追求是一种“差异化”追求,是对文化“全球化”、“同一化”的一种抗争与突围。民族风图画书以其独特的风貌丰富了世界图画书创作,促成“多元化”的艺术生态。然而,这种以鲜明的民族化姿态来进行的“突围”,不可避免地会带有局限性,甚至有可能会陷入另一些不自觉的“束缚”之中,遭遇新的困境。
其一,“重”与“轻”:文化与童心的关系。
在民族风图画书创作意向中,往往是“文化”大旗当头,“童心”屈居其后。创作者的出发点直接决定其创作的特点和成就,熊亮等倡导“绘本中国”等系列,主要源于深重的文化使命感。这种在文化焦虑中萌发的创作心态,并不是理想的艺术创作心态。理想的创作心态应该是“审美的”,即心灵处于纯粹的游戏状态,这是一种无虑无碍、清明畅达的“童心”状态。若将颇有分量的“文化”放在心头,则会造成“游戏”的不自由,即陷入类似于“主题先行”常导致的“有障碍”之境。对于主要给低幼儿童阅读的图画书而言,“童心”更是必需的最理想的始发状态。如倍受孩子喜欢的日本五味太郎的《鳄鱼怕怕、牙医怕怕》、美国莫里斯·桑达克(Maurice Sendak)的《野兽国》等图画书,并没有负载深重的民族文化,表现的是具有普遍感召力的童心。文化的表情多为“庄重”,往往让孩子们敬而远之;而童心的表情则多为“活泼”,必定让孩子们喜而爱之。过于关注民族文化底蕴而忽略了童心快乐的图画书会走偏了道。以传达文化为主旨的系列图画书的集束性轰炸,容易让人产生审美疲劳,而永远能让人保持新鲜感的是这个世界上最玲珑的事物——童心。如果说民族文化是“根”,那么童心则是“种子”。“种子”也是“图画书”的一个经典喻象,日本图画书之父松居直的一本图画书论著就名为《幸福的种子》,他指出:“图画书对幼儿没有任何‘用途’,不是拿来学习东西的,而是用来感受快乐的。”就直观感受而言,“根”这一喻体形象带来的是“稳重”乃至“笨重”之感,而“种子”这一喻体形象带来的则是“轻盈”甚至“轻灵”之感;“根”往往只是“扎”于一片土地,而“种子”可以随风万里、随处安生。人生之初阅读的图画书,具有“种子”的感觉可能比“根”的感觉会更适合于小读者。这并不是说图画书不能“寻根”,而是不能一味专注于寻文化之根,否则当仅仅以回眸的姿态凝视身后时,可能会忽略了周遭其余广阔的风景,甚至可能会错失了心灵的风景,尤其是儿童包罗万象的奇妙心灵——这永远都是图画书最美妙且具有超越性的风景。
说到底,种植民族文化之根乃是大人的“一厢情愿”,对孩子而言,“有趣”——而非“文化”才是其天性所好,因为他们可以通过趣味盎然的“童心体认”来找到自我认同。所以,这里存在“大人”与“孩子”在给予和接收上的“意愿”错位。
其二,“窄”与“宽”:民族化与世界性的关系。
关于世界儿童文学的发展趋向,瑞典学者Maria Nikolajeva认为:“除极个别外,不同国家的儿童文学鲜有共同之处……虽然整个世界的信息互换日益增长,但是儿童文学却变得越来越民族化和分离化。”而“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这早已成为一个美学共识,因此选择民族化路径来突围,无疑是中国本土图画书的可行之道。获得国际图画书大奖的国外华人创作也证明了这一点:无论是美国考迪克奖的得主杨志成(其代表作有《狼婆婆》等),还是获得法兰克福书展优秀奖的陈江洪的作品(如《神马》等),从题材到画风都走的是民族化路线。此外,中国传统文化已经被外国图画书创作者所青睐,如美国琼·穆特先后获奖的图画书《石头汤》、《禅的故事》等,在内容与艺术上都借用了中国素材如人物、意象、哲学以及中国画风等。异域作者尚知借用中国文化艺术来开拓自己的创作园地,本土作者更有必要、也更有条件去挖掘这独特的资源,打开自身创作的新局面。但是,对文化的“民族性”应该有更为宽泛的理解,渗透在文字、图像表达中的语言习惯和思维方式,才是最能体现民族性和文化底蕴的精神和气质元素。若把民族文化仅落实到一些具体物象上(如灶王爷、泥将军、京剧等),那会将深广的民族文化表象化或狭隘化。
此外,领会某些特殊的民族文化有时需要一些文化经验,如要真正读懂《京剧猫》,不仅需要有对中国古典小说《三国演义》、《水浒传》等故事的掌握,而且还要对京剧舞台艺术包括锣鼓、化妆、脸谱、表演程式等元素有些了解,要不然可能只看到表面的“热闹”,不易看出个中的“门道”。需要警醒的是,本土图画书若是过于强调民族化,则有可能会把自己逼上一条窄道。如熊亮近期的“中国原创图画书系列”,用有趣的故事及传统美术元素如水墨、瓷器、剪纸等,来生动形象地介绍汉字、节日、京剧等文化知识。虽然这于普及民族文化有其可行性,但绝非图画书的制高点。再如获得2010年首届“信谊”图画书奖佳作奖《进城》(文/林秀穗、图/廖健宏),全书图案都是黑色剪纸,故事则是对一个民间笑话的改编。在父子骑驴进城的途中,作者安排了李逵、林黛玉、孙悟空等人先后出来指指点点,将原笑话中没有名姓的路人变成了各有文学出处的古典人物。虽然这些“有来头”的人物言论增加了文学色彩和内涵,但同时也设定了阅读的“门槛”——需要读者知晓这些人物典故,这于外国读者而言就更有“隔阂”。相形之下,直接取自中国民间故事的绘本《漏》(图/黄缨)则显得可亲可爱,小偷和老虎去偷驴而巧遇的故事原汁原味、童心盎然,达到了周作人所推崇的“无意思之意思”之境,即“趣味第一”,西方孩子读此绘本也都心领神会、开怀大笑。相形而言,民间故事比之民族的古典文学,更具有开放性和融通性。题材过于民族化,则其阅读群体可能仅限于本民族孩子。从民族化出发,为的是更好地抵达世界,而不能无意中将民族化建成了“壁垒”,自绝于世界。虽然特定时空领域里的民族文化有国界,但纯洁的童心无国界,因而糅合童心的民族性表达会具有更宽广的世界性。
其三,“远”与“近”:传统与现代的关系。
民族化走向的图画书创作者多青睐传统题材,但必须考虑传统与现代之间的转换问题:如何将久远、有限的传统内涵扩展为更宽广、更贴近现代生活的人文阐释?如何对有“问题”的传统内涵进行过滤、提炼、改造,使之变得恰当并焕发出超越时空的魅力?即要尽可能地将“民族的”扩展为“人类的”,从“历史的”发掘出“永恒的”。熊亮在起初的“绘本中国”系列中着眼于通过民俗来传达民族文化魅力,从以“人”为本的立场出发进行对“传统”的诠释。《年》源于“年是怪兽”的民间传说,但创作者别出心裁地写了一个关于“孤独”的故事,称“年”是寒冬里的孤独感慢慢聚积起来的一只小怪物。画家用灰色来表现孤独,用大量的红色绘出各种过年风俗,这个中国味浓郁的《年》,其内涵不是仅止于中国的民俗文化,还可以泛化为“每一个可怕的、愤怒的人心里,都躲着一个孤独的小孩,渴望着被关爱被接纳”这一人类性的价值。不足的是,作者在结尾用“打电话”这一现代生活手段来解决亘古以来的“年”的问题,这一处理方法失之简单、草率和唐突,从而削弱了意味的隽永性,显现了传统与现代“嫁接”的不和谐。《兔儿爷》中,玩具兔儿爷踏上寻找小主人的漫漫长途,穿过了从古典到现代的建筑物,暗示着历史、文化的变迁,也暗含着从传统的视角对现代都市文明的审视,这是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较成功的尝试。处理传统与现代关系的理想境界是——力求达到水融的“化境”,这需要深厚的文化功底,也需要敏锐的思想力和巧妙的表现力。
另外,总体而言,有着强烈的民族化主张的图画书创作者,往往都痴迷于也局限于传统文化、传统艺术的表现,很少会尝试现代乃至后现代的创作素材和手法。而这正是当今西方图画书发展的新动向、新途径、新收获,并且已有颇为惊人的建树。如2000年获国际安徒生儿童文学插图奖的英国Anthony Browne《公园里的声音》(Voices inthe Park),获2011年国际林格伦儿童文学插图奖的澳大利亚华裔陈志勇(英文名Shaun Tan)的《绯红树》(The Red Tree)等,都是凭其深刻的思想性和新异的表现力夺魁。其实,后现代元素也会给予民族化道路新异的刺激和启迪,促进民族风的多元发展。在这个意义上,本土图画书创作者有时要将凝视时间远处的目光收回来,巡视时间近处的文化动态,或许能从中得到开拓的新灵感。
其四,“跛足”与“共舞”:图与文的关系。
图画书是文与图的“共舞”,文与图之间相互补充、相互拓展,一起丰富地表现故事。综观近年来的民族风图画书,可以看到创作者努力在寻求文与图的共生,但对于图画书这一独特“文体”的理解还不到位,图文关系处理得不是十分妥当,主要表现为两种倾向。一是偏重于在绘画上追求精美的民族风,文字故事的构思相对平淡。熊亮、周翔等都对中国传统绘画艺术情有独钟且颇有造诣,在绘画中力求体现“神而忘形”、“知白守墨”的民族美学精神。如熊亮的《看不见的马》等绘本重印象式氛围勾画,不求细节和具体形象塑造。周翔的水粉画《荷花镇的早市》则倾心于描绘出江南水乡集市的群体性风貌,体现出中国古代名画《清明上河图》的雅趣,精彩的绘画甚至盖过了文字的神采。此外,中国原创图画书作者对古朴民风和纯真童年的“怀旧”心态,也促使他们选择“写意”风格。“写意”是中国传统艺术的独特旨趣,但“写意”会给儿童的绘本阅读带来一些阻挠。第一,写意往往带有抽象感,有时还会因象征手法带来迷茫感。比如熊亮等的《家树》里那团笼罩在家树上的白雾意象,会让小读者置身“云雾”,不明其意。第二,“写意”的画面往往色彩素雅,墨色浅淡的绘画对孩子往往缺少吸引力。第三,“写意”会冲淡故事性,如《荷花镇的早市》铺展了中国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民间早市风情画卷,但基本没有什么故事,孩子会觉得无趣。第四,“写意”的绘本还要求有一种相应的阅读状态——“静心”,但以“动”为特质的孩子往往更喜欢“动”所带来的乐趣,而不容易倾心于“静”所带来的诗意。第五,“写意”画风往往不善夸张和变形,不重细节和幽默感的传达。因此,这类致力于凸现高妙的民族艺术魅力的图画书就可能遭遇“曲高和寡”的尴尬:创作者“高位”传播,阅读者“低位”接受,儿童读者不能完全领会,甚至有可能不会全心喜欢画作中的那份高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