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结婚典礼程序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般人的结婚不一定讲究仪式,但现在不少人结婚也常常会安排一个仪式,他人也会表示贺谢。仪式一般可依照下列方式安排。
[范例参考]
范例一 程序表
*先生
1.结婚典礼开始;
2.来宾入席就位;
3.主婚人、证婚人、介绍人就位;
4.新郎新娘就位,鸣炮、奏乐、散花;
5.证婚人宣读结婚证书;
6.主婚人致辞;
7.介绍人讲话;
8.来宾讲话;
宜窒直家
订婚之敬
世共昌
枚谐连理
9.新郎新娘向双方父母三鞠躬,向主婚人、证婚人、介绍人及来宾三鞠躬;
10.新郎新娘相对鞠躬;
11.新郎新娘交换结婚礼物;
12.向新郎新娘献礼、献花;
13.礼成开宴。
范例二 贺词
l.贺嫁女
于归之敬 出阁之敬 出闺之敬 宜室直家
2.贺订婚
订盟之敬 文定之敬 秦晋之敬 订婚之敬
3.贺结婚
喜仪 扇仪 捷仪 百年好合 百世其昌 新婚之喜 永结同心 荣谐伉俪 枝谐连理 鸾凤和鸣 龙凤呈祥 百年鸾凤
4.贺娶媳妇
新翁之喜 萱堂之喜
走婚之恋,简化了爱的形式 上个世纪,在中国传统道德观念里,还很难接受婚前“走婚”“同居”这类的词语。而今,以对婚姻负责的态度作前提,年轻人的婚前同居已经司空见惯,而一些中老年人也纷纷选择婚前“走婚”,谨慎面对婚姻大事。
今年52岁的林大叔和44岁的周阿姨,没有办理结婚登记,周末却把亲友叫到家里,举行了一场小型的“结婚典礼”。林大叔之前经历过两次婚姻,十年前,第一任结发妻子去世后,和一位丧偶女士登记结婚。可婚后不久,两人吵架不断,林大叔无奈给对方18000元的离婚补偿,第二段婚姻不到1年就结束了。
5年前,林大叔和周阿姨相识相爱,虽情投意合,感受爱情幸福的春风,但结婚问题,两个人始终都感到困扰,财产问题和家庭关系,成为双方顾虑的焦点。这第三次婚姻,林大叔格外谨慎,俗话说“再婚有风险,重组需谨慎”,为了避开再婚“风险”,他们决定,不领证直接结婚。每到周末,周阿姨回她自己家,林大叔和子女们团聚,没有履行法律程序,而今已满5年的走婚生活,他们都觉得很幸福很满意。他们约定:举行一场小型的结婚典礼,把直系亲属都请来。
尽管有人对中老年人走婚提出异议,但林大叔这样的都市“走婚族”坚持认为:我们有权选择自己认为合适的、方便的婚姻方式,社会应该给我们这种选择的权利,应该理解走婚族的心结――在情感上伤过一次的人,身心更脆弱,再婚万一不合适,再离婚会伤人害己,万一出现不和谐,走婚让双方都轻松以对,留有退一步选择的机会。
登记后“走婚”缓冲,幸福又有安全感 70岁的王大爷是位退休干部,老伴去世后一直独居生活。三年前,在老年中心认识了丧偶的何阿姨,他们一起学习、读报、交流心得,非常投缘。为了避开双方子女都担忧的家产旁落问题,他们商量好财产互相不掺和,开始走婚生活。经过几个月的磨合,两人情投意合,便登记结婚了。但是问题很快也就出来了,两个人一个是南方人,一个是北方人,首先在饮食上就特别不一致。吸烟成瘾的王大爷“谈戒烟色变”,何阿姨由于前次婚姻爱人患肺癌去世的阴影,无法和“烟枪”和谐相处,而且闻到烟味就呕吐。何阿姨喜欢熬夜看电视,王大爷喜欢“日落而熄(灯)”,晚上七点就钻被窝,早晨4点就出门锻炼;王阿姨零点睡,三四点正“睡得欢”……几十年的生活习惯和方式已形成,再伟大的爱情遭遇“超骨感”的现实都会被冲淡。突然走到一起,朝夕相处,他们非常不适应。
两位真心相爱的老人,商量对策,想到心灵沟通很默契,以前相处的方式都挺满意,便约定每个星期一起生活三天。王大爷在这走婚的日子,扛着烟瘾“只爱老伴儿少爱烟”。何阿姨也在这两三天“日落而熄(灯)入睡”。一桌饭菜,做成南北混搭,然后再各自回自己的家,或与各自儿女相聚。两位老人满意地说:“这样挺好,我们不天天见面,正好产生了距离美,互相还有些想念,感觉不错。”老两口觉得,没有财产利益的掺扰,就没那么多猜忌,爱情更纯洁,走婚很幸福。
有人说:走婚给各自足够的自由空间,保持神秘感和吸引力,相聚时把好的一面展现给对方,会使爱情之树常青。而反对方的观点也不无道理:相爱就要互相包容接受,再牵手更应依偎相伴,互相照顾。儿女不在身边,老夫妻偶尔相见,万一谁病了、遇到困难了,身边连个报信的人都没有,一方生病了怎么办?这样走婚玩浪漫让人觉得不着地气……
走婚也需以诚相待 48岁的刘荣心情很糟糕,面对不是自己的家,住在一起的男人也不是法律意义上的丈夫,“走婚同居”让她心里不舒服不踏实,充满了憋屈。
刘荣离婚10多年,现在儿子大了谈恋爱了,为了给儿子“腾房”,她决定再婚,才认识了比自己大3岁的老付。老付经济条件好,两人感觉还不错。但是,老付的儿女提出反对意见,他们担心老付的财产被刘阿姨惦记,既然没有一起生儿育女的任务,还不如就一起简单搭个伴儿,结婚意味着责任啊。老付心里也有点儿打鼓,他是需要有个伴儿照顾自己,可是,要是有什么“后患”就不值了。刘荣接受了老付提出的“走婚计划”,每周的五、六、日这三天为她的走婚日,到老付家住,其他时间回自己家。刚开始,刘荣觉得还可以。老付家的物质生活条件很好,老付开朗温情,她觉得很温暖。可是,几个月后,刘荣就觉得有些别扭了:在老付家,她做饭的口味、时间的安排都得依着老付,老付的儿女偶尔来也总是像“监督员”一样检查,总提出新要求,这让刘荣觉得如同“受辱保姆”。为此,二人经常争执。老付喜欢参加活动,结交异,拥有数不清的中老年粉丝。半年多的走婚,让宅老太刘荣觉得毫无安全感。2014年底,她住院了,老付竟然两星期都没露面。出院后的那个周一,她拧开老付的家门,竟然目睹了他和一个浓妆艳抹的女驴友亲密!刘荣大闹一场,女驴友也委屈地摔门而去!老付见哄劝无效,气呼呼地说:“你是我什么人啊?我就喜欢走婚,你看不惯,现在就走。”原来,儿孙满堂的老付竟以走婚之名玩着多角恋游戏!
刘荣被气得头皮发麻,她不能接受被老付轰出家门,继续忍气吞声地凑合,心里又难过,也许早晚会被老付“驱逐”,她后悔没有拿到那纸可以保护自己的“结婚证”。一个月后,她终于走出了这个“走婚”的家,宁可孤独到底,坚决拒绝走婚!
跨越登记结婚程序的“走婚”,一方生病另一方可以不管不问;一方出轨,另一方又“无权”干涉;在家庭琐事中互相猜疑……这些问题让老年人的“走婚同居生活”非常脆弱,不要说共同经历风雨,彼此相扶相伴,连最起码的彼此信任,各尽家庭义务都无法保证。
老年“走婚”,几多无奈几多忧 “走婚”折射出的中老年人婚姻困境值得深思:赵先生的老伴病故,儿女常不在家。史女士和赵先生的结婚决定遭到赵家子女的反对。他们怀疑她对老父的财产“有所企图”。史女士同意赵先生把身后的房产权、现有的存款提前分给儿女,同时答应对外自称“保姆”,并“同居不领证”,就这样,直到赵先生因脑梗塞病故。史女士被其子女以“赵家名贵字画遭窃”。
著名律师张志勇提醒 “走婚”的老年人:“走婚”虽然可以排除因再婚引发的房产、财产等分割问题的纠纷,但不领证的“走婚”并不合法,不受法律保护。一旦出现意料不到的问题,双方更为“怨结”难解。
新人职业:果农(男方)、菜农(女方)
【文本选摘】老少爷们儿们、姑娘婶子们、三小子四丫们:
大伙别吵吵(当地念平声)、别唠了,老孙家的婚礼这就开始了。
噢,今天让我当这个主持人,我是电线杆子绑鸡毛——掸(胆)子大了去了,反正我脸大不怕砢碜,砢碜还有寒碜挡着(砢碜、寒碜都是难看的意思),老少爷们儿们、姑娘婶子们、三小子四丫们捧场,别让我这老脸挂在电线杆子上……(人群里不知谁接了句:“你那满脸褶子,挂上去不成了猪尿泡了!”引起一阵哄笑)正经点、正经点,不分个场合地方,怎么这么没正形呢?
现在,我宣布,孙正先家的大小子孙百、百、百什么呢?平时叫大愣子都叫惯了,这大号也忒难念了……(人群里又有人说了:“你不认识那个字就说不认识,遮什么遮?人家叫孙百赢!”又是一阵哄笑)他妈的,二狗子,你净起哄!
孙百、百赢、刘玉娟的结婚典礼现在开始!放鞭炮!
1000响的鞭炮放完了,奏乐!
娘家客(当地发音Qiě)、喜家也是东家客入坐。
孙百、百赢新郎、刘玉娟新娘入场!
山青葫芦地青瓜,今天媳妇娶进家。按老规矩,现在先拜天地,行礼!二拜高堂,行礼!夫妻对拜,行礼!
山青葫芦地青瓜,今天女儿进婆家,下面请娘家客代表讲话。(讲话略)
山青葫芦地青瓜,今天孙正先老公母俩乐开了花,你们瞧孙大头的眼睛都成了席篾儿拉的了。现在请孙大头、噢,不对、不对,大头,别骂我,说秃噜嘴了。今儿得叫你大号,现在请孙正先讲话。(讲话略)
山青葫芦地青瓜,今天小两口最得(DěI)笑哈哈。大伙看大愣、不,又说错了,得叫孙百赢,看他嘴咧得像瓢似的,让这小子说说是怎么把媳妇骗到手的。(讲话略)
现在,我宣布[主持人太投入了,一激动、一使劲,假牙随着“布”字冲出了口,急得他满地找牙,找到后顾不得擦擦上面的土,麻溜儿(马上)塞进了嘴,不顾人们的哄堂大笑,继续主持]孙百赢、刘玉娟的婚礼结束,小鸳鸯入洞房!
(洞房里还有一系列程序,主持人还要继续主持)
现在由娘家、婆家的嫂子开包、摞(当地发音Luó)被。
让娘家哥哥往箱柜里撒钱——向东撒,东边财源滚滚来;向西撒,西边财源滚滚来;向南撒,南边财源滚滚来;向北撒,北边财源滚滚来;向上撒,东西南北的财源一起来。
下面,由娘家侄儿挂钟。抱着、抱着,把大侄儿抱着举起来。挂上了、挂上了。钟儿响滴答,小鸳鸯听着点儿,晚上睡觉别睡过了头,白天别误了点儿出工挣钱。
娘家侄儿挂门帘儿,挂上了、挂上了。门帘儿一挂,小两口儿晚上好好休息,白天有劲大干四化。
大侄儿挂钟、挂门帘儿辛苦了,赏钱200万(实际是200元)!
结义村的藏族婚俗有求婚、订婚、挑选良辰吉日、举办婚礼和婚后的 “回门礼”(即婚后三个月,新婚的小夫妻要回娘家住几天)几项。由于婚礼是结义村藏族人生礼仪中非常重要的仪式,因此举办婚礼当天,除了亲朋好友要来表示祝贺外,本村的所有村民也都会来帮忙,主人会盛情款待所有到来的人。整个婚礼仪式要延续三天。第一天,婚礼准备阶段;第二天是正式的婚礼仪式;第三天则要邀请所有相帮的亲戚朋友吃饭,表示感谢。婚礼的第二天是最重要的,所有的婚庆仪式都要在这一天完成,包括送亲、迎亲、结婚典礼、篝火晚会唱跳“仪”(弦子)和“卓”(锅庄)。如果新人是邻村的,结婚才会将所有的仪式过程都过一遍,如果这对新人的家乡相隔很远就会省掉送亲、迎亲这两个环节。
本文所写的就是婚礼第二天时所用的仪式歌舞音乐,由三部分组成,即“勒”“仪”和“卓”。“勒”是贯穿于整个婚礼仪式的习俗歌,曲调丰富;“仪”和“卓”是结婚当晚所有宾客和亲朋好友通宵达旦的主要歌舞娱乐形式。
一、勒
(一)“勒”在婚礼仪式中的运用
“勒”是结义村藏族非常重要的习俗歌,曲调分为长调和短调。长调的旋律起伏较大,拖腔较长,装饰音较多,节奏也十分自由,短调的旋律则紧凑短促。“勒”是一种纯歌唱性(没有舞蹈)无伴奏的音乐形式,且只能由男子进行吟唱。民间艺人们聚在一起的时候,常常以吟唱“勒”来进行交流和竞赛,一问一答,一唱一和。在礼节上,必须在引唱或问唱结束后方可对答或答唱。“勒”贯穿于整个婚礼的送亲、迎亲和婚庆典礼的整个过程,现按照这三个场合分别加以介绍。
1.送亲
结婚当天,由男方家组成的迎亲队“百巴”(由男性组成)和伴娘会早早到新娘家准备接新娘,这时由女方家组成的送亲队“巴继”(也只能由男性组成)则会坐在女方家里的上八位(火塘边的正位)开始与“百巴”用“勒”进行对歌。在对唱时,“百巴”用较长的长调演唱,而“巴继”则会用更长的长调进行对唱,为了节约时间,不错过良辰吉时,“百巴”们也会尽量选用短调进行演唱。在这一过程中,“巴继”会演唱“勒”来询问:“今天是个良辰吉日,你们给新娘的父亲带来了什么?给新娘的母亲带来了什么?给新娘的兄弟姐妹带来了什么?”“百巴”则用“勒”回答道:“给新娘的父亲带来了上等的美酒,给新娘的母亲带来了上好的茶叶,给新娘的兄弟姐妹带来了洁白的哈达。”在对歌的同时,要把早已准备好的物品一件件放到所有人面前,以此来表达迎亲者的诚意。“百巴”不仅要用歌的形式来回答“巴继”提出的问题,还要用歌来赞美和夸奖“巴继”,这样“巴继”才会起身。“巴继”也会有意刁难“百巴”,这已成为婚礼中的传统习俗。
在这一环节结束后,女方的长辈们会用吟唱的方式对新娘进行教育和祝福,“成年后的羚羊即将离开母亲开始自食其力……。”歌中用比喻的手法把新娘比作羚羊等动物,带有悲伤的离别之情。在经过“祷告歌”“起坐歌”“告别歌”之后,父母及长辈们给新娘献上哈达,表示祝福。新娘在拜别灶神和父母之后,在大家的簇拥下走出家门。
在送亲时,不论是故意刁难迎亲者,还是对新娘进行教育,问答都用短调进行吟唱,所吟唱的歌词可以不断变化。如“起坐歌”:
雄鸡报晓已三遍,天神的雄鸡已打鸣,上界的天神请起坐,人间的雄鸡已啼鸣。首席的父老请起坐,姻缘的雄鸡已催程,送亲的使者请起坐……
2.迎亲(智慧的比拼)
迎亲的曲调较多,都是对答或对唱。当所有人簇拥新娘走出家门时,“巴继”不再吟唱短调,曲调改为长调,欢快、诙谐。对于“百巴”来说,由于时间紧迫,他们不愿意耽搁太久,因此“百巴”继续用短调进行对唱或对答。在这一过程中,遇山唱山,遇水唱水,遇桥唱桥。有时,“巴继”所问的问题,“百巴”答不上来或是答得不满意,“巴继”则会停下不走,直到“百巴”的回答让他们满意才会继续前行。从新娘家到新郎家这一过程中,“巴继”可以随意停下进行歌唱,而“百巴”则要认真聆听,以便更好地进行回答。每次回答“巴继”的提问时,“百巴”都会边吟唱边脱下狐狸帽,手捧哈达弯下腰,诚恳地邀请对方向前走。到达男方村寨后,将会由另一拨迎亲队(藏语称“炯呀”)接替之前的“百巴”继续进行对唱。进门时要唱“进门歌”,到家要唱“卡垫歌”,入座要唱“入座歌”。新郎则会穿着盛装,在家人及伴郎的陪伴下在院子内手捧鲜花等待新娘的到来。
在整个迎亲过程中,按顺序大概需要以下一些歌曲,如“启程歌”“拦路歌”“过桥歌”“进门歌”“攀梯歌”“卡垫歌”“入座歌”等等,这些歌曲都是固定曲调,而歌词则可以随意编唱,主要考验双方的应变能力和智慧,如:“启程歌”和“卡垫歌”。
“启程歌”:
问:今日途中有露水
今日启程到何方
今日打晌在何方
今日歇息在何方
答:今日姻缘之路无露水
今日启程将到达东方
今日打晌在姻缘河边
今日歇息在姻缘之乡
“卡垫歌”:
问:三种卡垫铺家中
虎皮卡垫该谁坐
豹皮卡垫该谁坐
氆氇卡垫该谁坐
庸仲卡垫该谁坐
答:虎皮卡垫是上师的宝座
豹皮卡垫是英雄的宝座
氆氇卡垫是送亲者的宝座
庸仲{1}卡垫是新人的宝座
请宾客及新人快快入座
3.婚礼典礼
结义村的结婚典礼在藏语中称“直尚”,所有前来参加婚礼的宾客及亲朋好友在享用过午餐后都要参加这一仪式。典礼仪式一般都会安排在院子内或房屋的二楼楼顶(藏族房屋的特殊结构,二楼楼顶多为露天大阳台,用于晒谷物,可容纳百人)进行。座位的安排也有一定的讲究,它是按照老少尊卑的顺序盘腿入座。吟唱的顺序亦有规定,必须由长者首先开始吟唱。如果时间充裕,长调和短调都可以演唱,也可对唱或齐唱。这时吟唱“勒”的种类非常之多,有“宗勒”,“宗”意为聚或会,即相会和欢聚的歌;“希勒”,“希”意为愉快欢乐,即愉快欢乐的歌;“追勒”,“追”即“追布”的简称,意为宾客,指宴席歌;“邛勒”,意为酒歌。这些歌曲均可随意吟唱,歌词可自编,多为祝福、寄托之意。
有的长者抑扬顿挫地吟诵“得舍”(吉祥如意)和“当舍”(语速相当于平时说话,但是有一定对仗,只能由一人说,可随意编词)中的“婚礼贺词”进行告诫与祝贺。双方亲友都要对新人进行告诫,同时向新人敬献哈达表示祝贺和祝福。
最后亲友们边唱“庸勒”边将吉祥的物品,如放有五谷的容器、各种水果和青稞酒等从楼上“请”到家中,这一过程叫“庸色”,意为将福气请进家中,这时“巴继”和“百巴”也要齐唱“庸勒”表示典礼结束。
(二) “勒”的音乐特点
“勒”的曲调分长调和短调,长调的旋律起伏较大,拖腔较长,短调旋律则紧凑短促。由于“勒”是藏族古老的音乐形式,而且与藏族传统的礼仪习俗相关联,因此音乐形态较为固定,学唱难度较大。如今,在结义村能够完整演唱“勒”的人已不多。“勒”的第一句普遍为衬词,如“啊”“哦”等,是为了引起听众的注意,第二句开始唱主词,表达歌的主题。下面是一首短调的“勒”,歌名为《焉撒九几》。
谱例1
《焉撒九几》是“勒”在婚礼的送亲和迎亲过程中最常用的曲调,为带偏音si的六声角调式,由四个乐句组成,后两个乐句是前两个乐句的变化重复。旋律的运行是音阶式的级进上行和下行,旋律呈抛物线形。大量的二、三度滑音和前倚音使歌唱的连接自然。同时该歌曲还运用了“顶针格”的旋律发展手法,使前后乐句环环相接,连绵不绝。歌曲中常用的衬词为“啊”“啦”“健钡龋在这一段中更多的是为了提醒对方。歌曲中许多字之间的拖腔都较长,速度缓慢,以散板和自由延长音为主,这也是为了让歌者有自由发挥的空间。
二、仪
(一)“仪”在婚礼中的运用
“仪”是藏语的音译,意为载歌载舞的游戏,是一种用乐器“弦子”伴奏的歌舞艺术。因其伴奏乐器汉族称为“弦子”,故得名“弦子”或“弦子舞”。藏族称乐器弦子为“兵庸”,它是藏族的胡琴,构造和二胡相近,只是琴杆和拉弓较短。结义村的“弦子”以前是由当地人手工制作,现在多是在市面购买。弦子的琴筒是用木头挖空而成,外蒙羊皮或牛皮,琴弦与弓弦均用马尾制作。演奏时大姆指挂在栓于琴杆上的线或哈达上,用腰带把弦子固定在腰上边奏边舞。“弦子”可以用于伴奏歌舞也可独奏,它是藏族男子普遍喜爱的民间乐器。
“仪”是结义村藏族婚礼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是在晚上婚宴后举行。“仪”一般是在室外进行,主要由中、青年男女各半围着篝火唱跳,男子拉起“弦子”,女子则甩起水袖,载歌载舞。
“仪”的曲调非常丰富,有的舒缓悠扬,有的轻盈流畅,有的欢快跳跃,有的粗犷豪放。“仪”的题材也非常多,有赞颂曲、迎宾曲、宾客曲、挽留曲、辞别曲、相会曲等等。曲调不同,唱腔也不同。
“仪”无严格的先后顺序,但是最后必须以演唱“扎西巨”结束。一般由“仪瓦”(序曲)、“思仪”(迎宾)、“宗仪”(相会)、“尕仪”(情歌)、“堆仪”(赞颂)、“帐仪”(离别)、“挂仪”(挽留)和“扎西巨”(祝愿吉祥)组成。
“仪”开始时,先由男子用“弦子”演奏一遍旋律,接着再由男子边唱边跳,女子则要重复男子的唱词。一曲结束后,再由女子领唱,男子重复女子的唱词。这样的对唱会由结婚当天晚上持续到第二天早晨,直到唱完“扎西巨”之后结束。“仪”的歌词有古典的,但更多的是即兴创作的。歌词常用对偶、排比、叠句等修辞手法;文字规整、凝练,语音抑扬顿挫,富有音乐感。如《宾客曲》:
来自遥远的他乡,朝着巍峨的高山,年轻漂亮的舞伴,我绕着高山攀登;
舞伴牵着宝马,迎接等在高山,朝阳般的青年,幸福相会高山。
即使山顶被大雪阻挡,即使山脚被河水隔断,我虽没有日行千里的骏马,也将冲破征途上的重重险阻。
翻越雪山走来,饮着雪水走来,为了与你相会,不曾感到艰辛。
“仪”的舞蹈动作比较开放,女子的水袖是一大特色。舞蹈的基本动作有点摆步、双扭步、垫步跳、双绕手、单扭步、左右摆腿、前进点步、辗转、前踏后撤步等组成。
(二)“仪”的音乐特点
“仪”是语言、音乐和舞蹈三者完美结合的艺术典范。其唱词的语言如诗般优美和抒情,音乐的节奏规整,旋律流畅,舞姿大方舒展,刚柔兼备。
“仪”的音乐多为2/4拍或4/4拍,以不带半音的五声音阶为主,偶尔也有采用含fa 和si音的带半音的六声音阶。以羽、徵调式为主,商调式和角调式次之。这和“仪”的伴奏乐器“弦子”的定弦有一定的关系,“弦子”的定弦多为re 、la 弦和 sol、re 弦。乐曲一般为单乐段的结构形式,多为两个乐句,而三乐句、四乐句、五乐句组成的乐段结构基本也都是在两个乐句的基础上衍生出来的。歌词有六言、七言、八言等,有些首尾有衬词。“仪”的旋律进行以级进和小跳为主,四度的跳进为辅。在快速的歌舞段中,除了骨干音的跳进以外,其余的旋律多为三度和二度的级进。音域一般在十一度之内,偶有十二度和十四度的。例如《相聚歌》就是一个音域十一度的具有对比性乐段结构的歌舞曲。
谱例2
《相聚歌》是一首六言分节的歌舞曲,由三个乐句组成,两段歌词。歌曲为带偏音si 的六声羽调式。旋律以二度和三度的级进为主,辅以四度的跳进。速度先慢后快即第一段歌词是以优美抒情的方式进行演唱,而第二段则突然加快,在藏语中称为“吉桑加”,表示该乐曲即将结束。这种形式是“仪”类音乐中最常见的一种艺术表达方式。
三、卓
(一)“卓”在婚礼中的运用
“卓”为歌舞之意,是藏族传统的歌舞艺术形式之一,汉译为“锅庄”,可分为“卓仁”和“卓通”两种。“卓仁”,即慢板锅庄,拖腔较长,曲调徐缓,节奏自由。“卓通”即快板锅庄,节奏鲜明而紧凑。“卓”一般在房内跳,主要由中、老年人围着房内的中柱跳。“卓”的歌词一般比较完整严谨。“卓”按照表演的顺序分别为“庸卓”“仪瓦”“唔卓”“思卓”“宗卓”“堆卓”“仪切卓”“巨卓”“帐卓”“刮卓”“染巴”“迷浪”和“扎西巨”。
“庸卓”是“卓”准备开始时所唱跳的一种艺术形式,多为祝福和吉祥之意。在“庸卓”开始之前,男子先坐在家中的上八位(女子不能同坐),女子手捧哈达和青稞酒唱“庸乐叙入”(邀请之意),而男子坐在上八位唱“庸乐嘎雄”(表示高兴),之后男子才会起身同跳。“庸卓”现在只有结义村附近的几个藏族村寨才有,其他藏区业已失传。
“仪瓦”的演唱表示“卓”的正式开始。“仪瓦”也必须由男子先开唱,当男子唱完“仪瓦”之后,女子才可以领唱。之后的顺序则是“唔卓”(客人领唱)、“思卓”(迎客)、“宗卓”(相聚)、“堆卓”(赞美)、“仪切卓”(伤感)、“巨卓”(寄托)、“帐卓”(辞别)、“刮卓”(挽留之意,一般天要亮时吟唱)、“染巴”(休息)、“迷浪”(祝福祈祷)、“扎西巨”(吉祥如意)。而“染巴”和“迷浪”只能由男女双方的一方进行吟唱,但是不进行对唱,一般男子唱“染巴”,女子唱“迷浪”,“扎西巨”则为结束调,也只能由男子开头领唱,女子一般重复跟唱。这与“仪”相同,唱完“扎西巨”后表示“卓”结束。每个程序的“卓”都有十多个甚至数十个曲调,但唱跳必须按顺序进行。
“卓”注重章法、沉稳有力,很少像“仪”那样欢快跳跃。因此在云南藏区有“欢乐的弦子(仪),庄重的锅庄(卓)”之说。“卓”的歌词和曲调也都比较完整,且固定不可随意更改。歌词中善于运用排比和比喻相结合的手法,表现的主要是对美满爱情和幸福生活的憧憬。“卓”的曲调也非常多,仅流传在结义村的就多达上百种,其中有七十多首的旋律相对独立,而歌词则多达上千首。因此人们是这样赞美“卓”的丰富性和多样性的。“天上有多少颗星,卓就有多少调;山上有多少棵树,卓就有多少词;牦牛身上有多少毛,卓就有多少舞姿。”
(二)“卓”的音乐特点
“卓”的曲调普遍为两个乐句组成的单乐段结构,而且第二乐句往往又是第一乐句的变化发展。另外还有部分以单乐句重复组成的一段体结构,还有根据内容与感情表现需要重复或加上衬腔而形成三乐句或四乐句的乐段结构。下面这首《庸卓》就是一个由三个乐句组成的歌曲。
谱例3
这是一首六言的《庸卓》,为五声羽调式,由三个乐句组成。旋律进行以级进为主,四度和五度的跳进则增加了音乐的跌宕感,然而顶针格手法的运用,又使整个音乐完美的融为一体。这首《庸卓》现在只有在结义村周边的藏族村落才会有与婚礼仪式相结合的完整演唱。在婚礼中,男方与女方都重复演唱这一旋律,由女方先开唱,有邀请男子一起舞蹈之意,男方所表达的则是欣然接受。
从音乐的本体来看,结义村藏族的婚礼仪式歌舞音乐还保持着较好的文化传统,“勒”是纯歌唱的智慧比拼,“仪”和“卓”则是欢乐的歌舞,还保持着诗、歌、舞、乐的四位一体。其音乐以五声羽、徵调式为主,带si或fa 音的六声调式也较为常见,但si和fa 音多为经过音和装饰音。音乐的结构以单乐段为主。旋律进行以级进和小跳为主,大跳为辅,音乐发展常常采用顶针格的手法。
从传统文化的角度来看,仪式音乐作为婚俗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是人类精神活动的产物,是人类生活的真实写照,和当地的文化历史有着必然的联系。从上可以看出,结义村藏族的婚礼是在欢乐的歌舞中进行的,几乎每一个环节都配以相应的歌舞。优美的歌舞既是对新婚夫妻的祝福,也是藏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一种向往。音乐与婚礼相辅相成完美融合。我们可以通过婚礼音乐来了解他们的婚俗,继而来认识他们的历史和文化。
参考文献
[1]编委会编《迪庆民族文化概览》,《迪庆民族文化概览(维西卷)》M,云南民族出版社2008年版。
[2]斯那农布、泽仁尼玛编《德钦藏族民间歌曲选》,云南民族出版社2009年版。
[本文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古代云南与内地音乐文化交流史》(12YJA760057)和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明清俗曲”在云南的传播研究》(YB2013093)的阶段性成果。]
孙明跃 南京艺术学院2012级中国传统音乐专业博士,云南民族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
摘要:婚姻习俗,作为婚姻的表现形式,一直都被人们认为是人生礼仪中的一种大礼。笔者主要从家乡婚俗“六礼”: 相亲、订婚、选日子、嫁娶、回门等来讲述婚俗的。
关键词:婚俗;相亲;订婚;选日子;嫁娶;回门
中图分类号:K8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3)10-0000-01
引言
婚姻习俗,作为婚姻的表现形式,一直都被人们认为是人生礼仪中的一种大礼,也是人类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在笔者主要是以自己的家乡――山东省临沂市临港区坪上镇七里沟村为例,试论农村的婚俗。我的家乡婚礼仪俗大致沿袭了中国传统婚姻礼仪“六礼”――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的基本程序,但名称、做法又有一些差别,显示出其地域文化的个性特征。
一、相亲
所谓“相亲”,就是通过“媒人”介绍,男女双方见面相识,如果感到满意或一见钟情,则会发展为“恋人”。
在农村(本文的农村特指我的家乡),一般青年男女到了21、22岁左右,父母即命媒说亲。宋代吴子牧《梦梁录》记载:“然后男家择日备酒礼诣女家,或借园圃,或湖舫内,两亲相见,谓之相亲。”这里记载的相亲形式就是男女双方家长之间的会面。若中意则请人查男女“生辰八字”,按十二属相和“金、木、水、火、土”五行推算,五行相生,八字相合等若不相克便选择吉日“下聘传柬”,订下终身。由此看来,这一阶段应包括“六礼”中的纳采和问名。
二、订婚
纳吉相亲之后,订婚进入订阅程序。订婚,民间又称“传启”。 在六礼中称为“纳征”,通俗点讲,就是男方在女方应允婚事后,通过向女家送财物的方式,使婚姻关系得到正式确定。
(一)下聘礼
下聘礼等同于婚姻缔结的承诺,聘礼的程序分为“放小定”和“放大定”,放小定,又称“文定”,出自,《诗经・大雅・大明》:“文定阙祥,亲迎于渭。”放小定的主要是男家向女家赠送相对简单的订婚礼物,如酒、肉、米、面等主、副食品;四季衣服等。放大定,也叫“过大礼”或者“换帖”。放大定主要是男方向女家送聘礼和男女双方交换婚书两项。放大定的内容:“三金”: 项链 ,耳环,戒指。
(二)“登记”
“定婚”后紧接着就是“登记”,“登记”后,双方就成为合法“夫妻”了!但也有逃避“登记”而直接举行结婚“典礼”的!一般被称为“事实婚姻”,也是违法、无效婚姻。“十年修得同船渡,百年修得共枕眠。”领了“结婚证”,按理说双方就应成为合法的夫妻了!但是,在我的家乡似乎只有举办了“结婚典礼”才算是真正夫妻,才算真正有了“家”。
三、选日子
两家缔结婚约后,双方开始就忙于筹备婚事了,等到准备就绪,就选择一个好日子成婚。何时是好日子大多是算命先生根据两人八字来诹合的。这道程序在周公所订的“六礼”中叫“请期”,即男家送聘礼后又托媒人“请”女家择定迎娶的时间,故民间称“选日子”。请期的依据是“择吉”。古人既然认为婚姻关系的确立乃“天作之合”,所以结婚的日期与时辰也应顺应天时才会有好结果。
四、洞房的布置和嫁妆的置办
男女双方定妥了吉日良辰,喜庆大典的一应准备工作随之开始。
男家要做的头一件事,便是为儿子娶媳妇准备新房。新房的重头戏就是铺床,是一种兼备祝吉与求嗣礼俗。铺床是在结婚前一晚上有夫妻俱在儿女双全的妇人操作。首先按既定方位安放婚床,程序是:铺毡褥、展床单、折被衾、放枕头、红红绿绿,满坑满谷,像是办嫁妆展览。除了装扮新房外,还要贴大红喜字。这些喜字不仅要贴在大它使得整个家庭处处洋溢着喜庆的气氛。
喜日子确定之后,女方也要准备嫁妆的,嫁妆包含着日常生活用品和新娘出嫁当天所穿的嫁衣,主要包括嫁妆的多寡取决于女方的经济条件,女方家一般都会把嫁妆、嫁衣置办的体面些。
五、嫁娶
在哭哭闹闹、吹吹打打中,“喜日子”终于来到了。今天首先开场的重头戏是婚前礼俗中最重要亦是仪式程序最为繁琐的“迎亲”。
迎亲也叫“亲迎”、“接新娘子”,是古代婚姻“六礼”中的最后一项,其基本定义就是新郎亲自来到新娘家迎娶新娘。迎亲是婚礼的重头戏,新娘被新郎接到家里,这也是婚礼正式开始的序曲。
婚礼一大早晨,男女双方家里就开始忙碌起来,因为有“抢头”一说。那意思就是娶亲要越早越好,过日子和别人家相比也能争个先。女方要起来让婚庆公司的化妆师给盘头(盘头包括化妆、盘头发、穿婚纱),大约需要两个小时左右,女方家人也忙着准备。
待到事先都约好的娶亲时间,男方家的婚车与迎亲的人就来到新娘的家了。新郎进了屋,手里是拿着鲜花来的,或是玫瑰,或是百合。他把鲜花献给新娘。鲜花送完了,接下来,新娘要在新郎家来人拿来的金盆里洗脸,洗脸盆里放着厚厚一层银色的硬币,装满清水,新娘只要比划几下做出洗脸、洗手的动作即可。接着新郎新娘两人要吃长寿面了。新娘家煮好两碗面条,加上两个荷包蛋。此时吃面条取之又长又顺溜,是讲究过日子舒心、两人长寿的意思。荷包蛋象征着新郎新娘以后的日子和和美美。再接下来就是新郎、新娘给女方父母敬茶,同时新郎改口喊爸妈。岳父岳母会包一个红包给新郎。然后,新郎新娘登上婚车,此时,新郎要给新娘换新鞋。一表示新娘离家嫁作人妇,便不会带任何属于女家的东西到夫家,寓意将以后的生活交托于丈夫手上。接下来发车时,此时由新娘的嫂子对着婚车的方向泼新娘的洗脸水,意思是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从此,新娘是别人家的了!
新娘跟着新郎坐着婚车,一溜烟儿就来到了婆家。有乐队奏乐,放鞭炮,显得热闹红火。过门时,新娘脚不能着地,要踩红地毯,这样做的原因是出于在民间观念中,天有天神,地有地煞,结婚是人生中的大事,如果新娘的脚与地接触,会冒犯地下诸神,最好的办法即是铺上红毯子。
进入洞房后,就开始闹洞房了,民间有“新婚三日无大小”之说。所谓闹洞房,也就是来宾贺客可以不讲礼法,对新娘新郎恣意戏谑取乐,进行一场新房中的狂欢。闹洞房时,要新娘新郎做出一些动作来,如当众拥抱、接吻、或接近于此的事。洞房嬉闹完,然后就做酒席,男人一桌、女人一桌、大人一桌、小孩一桌分开坐。菜肴是请专门的厨师做的,一般有12道菜,有鱼有肉、有素有荤、有热有凉、有馒头有米饭等。期间新娘新郎首先给男方父母敬酒敬茶,新娘对新郎的母亲要改口叫妈妈,对新郎父亲要改口叫爸爸,这是第一道风俗。当然这是有红包拿的,红包里的钱也是有讲的,大多会选个一千零一块钱或者一万零一块钱,暗示着是婆家千里挑一、万里挑一才选了新娘的。然后要一桌一桌地向来宾敬酒敬茶、是请各位来宾吃好喝好、喝好吃好,来宾对新婚父母说几句祝福的话并赠上礼金。
六、回门
回门:又称“三朝回门”。旧时汉族婚姻风俗。即成婚后三日,女婿携礼品,随新娘返回娘家,拜妻子的父母及亲属。在民间俗称“回娘家”。此为婚事的最后一项仪式,有女儿不忘父母养育之恩赐,女婿感谢岳父母及新婚夫妇恩爱和美等意义,一般,女家皆设宴款待,新女婿入席上座,由女族尊长陪饮。新婚夫妇当日返回。回门结束后,婚礼仪式才宣告圆满完成。
结语
自古至今,婚姻习俗在人们的社会生活里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随着时代的变迁,有繁有简,但始终都保留着婚姻“六礼”的基本模式,虽然其中有名称、时间、内容的改变。
参考文献:
[1]钟敬文.民俗学概论.上海文艺出版社,2009.9.
[2]鲍宗豪.婚俗与中国传统文化.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11.
[3]李楠、陈伟璧等.中国式结婚.青岛出版社,2006.9.
[4]丛书编委会编撰.中国婚俗文化.外文出版社,2010.
[5]刘达临.婚姻社会学.天津人民出版,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