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安全预防工作经验总结

安全预防工作经验总结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安全预防工作经验总结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安全预防工作经验总结

安全预防工作经验总结范文第1篇

2019年上半年设备部在公司领导的正确领导及各部门大力支持下,按照公司的生产目标,保证安全生产、节能降耗、设备安装、设备改造、设备检修、设备维修、安全管理等工作,为公司上半年的生产任务顺利完成提供了保障。总结如下:

2019年上半年工作总结

一、做好设备维护、检修工作

1、设备保养:按每月制定的设备检修计划、在不影响生产的前提下每天对设备进行日常巡检维护有故障及时处理。实行预防为主、维修为辅的检修原则。在日常工作中,加强设备的基础保养,并设立设备区域负责人,采用定点、定期、定人检查、使维护保养人员掌握设备的运行状况。设备的检修保养与日常维护相结合。

2、设备维修:对各车间设备出现的故障要快速的排除故障、尽量不出现托修现象;设备出现的重大故障隐患与车间协商,安排合适的时间增加人员加班加点组织维修。通过实行设备计划检修、把以前的设备故障抢修转变为设备预知性维修,从而最大程度的利用设备和发挥设备效率。

二、做好设备技改工作

积极配合生产部门提出的各项技改任务,逐步落实整改到位与满足生产的需求;对在生产中发现故障频率多的设备、积极探索、收集资料大利的改进,确保公司的生产任务顺利完成。

三、改造项目与新安装项目:

1、维修小线砂箱20套。

2、焊发货托盘359个

3、焊各车间除尘系统斜爬梯9处。

6、新真空泵安装止回阀5个。

7、配合数控加工中心厂家安装数控加工中心4台。

8、改造涂装车间烤漆房进风口2个。

9、改造涂装车间面漆流水线进风口2个。

10、配合铸造设备厂家安装机械手机械手1台。

11、配合除尘设备厂家安装小线浇铸除尘设备一套。

12、整理电炉加料机电源线、加装电缆卷线筒一个。

13、北车间楼房架设95平方电缆线150米。

14、安各车间电表8块。

15.更换宿舍楼道LED人体感应灯50盏。

四、工作中存在的不足:

1、机械设备没有跟踪到位、安排的工作有时缺少落实。

2、维修人员和电工在工作中缺少工作技能和V法设备、行车的维修经验。

2019年下半年工作计划

1、努力为生产服务在有保证生产的前提下、我部精心管理和维护、各车间的设备设施。

2、在完成设备维修工作管理的同时,加强制度的落实和考核、促进三级点检、设备、以及其他设备管理工作的全面展开。并通过推行预知性和计划性设备定修,扭转2019年上半年故障时间长、设备维护靠抢修的被动局面。

3、2019年下半年加强设备工作、积极展开五定、每次定修都会安排项目,保证设备的每一个运转部位都得到良好的,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

安全预防工作经验总结范文第2篇

[关键词] 消毒供应中心;安全隐患;分析;护理

[中图分类号] R197.32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2)08(a)-0155-02

消毒供应中心是一个面向全院供应各类无菌敷料、器械以及其他医用无菌物品的关键科室[1]。消毒供应中心担负着全院各临床科室的污染物回收、清洁灭菌以及再次发放等工作,是全院无菌物的供应站,同时也是全院污染物的集中站[2]。因此,消除消毒供应中心的安全隐患是提升全院安全质量标准的重要环节。本院针对消毒供应中心的特点总结以往工作经验制定出相应的管理措施,经实践验证具有良好的管理效果,现将具体情况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供应室从业人员共计7名,其中,男3名,女4名;年龄21~48岁,平均(46.78±5.62)岁;主管护师1名,护士3名,助理护士1名,技术工人2名;学历:大学本科2名,大专2名,中专1名,高中2名。实施前1年中清洗器械件数为15 600~23 454件/月。实施后供应室从业人员无变化,器械清洗件数约为35 000件/月。

1.2 方法

1.2.1 管理措施 根据以往工作经验总结出导致安全的相关因素,主要包括设备仪器管理、从业人员的职业素质、消毒灭菌物品质量以及工作质量等因素。根据相关因素制定出相应的护理措施并执行。

1.2.2 评价指标及方法 依据消毒供应中心18项质量评价指标统计两组质量合格率。临床科室对消毒供应中心的满意率调查,向全院各临床科室发放问卷调查对消毒供应中心的满意率。

1.3 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 18.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比较采用卡方检验,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实施前后共向临床科室发放问卷204份,实施前后各102份;共回收有效问卷204份。实施后消毒供应中心质量合格率明显高于实施前(P < 0.05);临床科室满意率也显著高于实施前(P < 0.01)。详见表1。

3 讨论

3.1 安全隐患分析

3.1.1 设备仪器的管理 消毒供应中心中最主要的医疗设备是高压蒸汽灭菌设备。在使用过程中的操作不规范、设备保养不到位、监测未定期执行以及小故障未能及时排除等均可影响设备的安全运行,从而造成安全隐患。

3.1.2 人员职业素质 消毒供应中心从业人员对于消毒供应中心的专业要求未能给予足够的重视,在执行相关操作的过程中发生简化流程等情况,导致安全系数降低。另外,从业人员身体基本素质偏低,学历水平较低且参差不齐,接受与操作能力相对较低。个别从业者责任心不强,满足现状,缺乏进取精神[3],在工作中易发生偏差,导致日常工作中存在着较大的安全隐患。

3.1.3 消毒物品的质量因素 清洁的质量未达标,随意简化或更改操作流程致使污渍、锈渍以及微生物清洁不彻底;清洁消毒后的包装物质量不达标,包装材料的质量、清洁度等不合格,包装后未按要求标记等;物品的装载与存放不达标,未按要求摆放,存放超过有效期,存储条件不达标等;灭菌物品的监测不严格,仪表不精确、橡皮垫密封不严、冷空气排出不净、灭菌时间设定有误以及压力温度未达标等。

3.1.4 工作质量因素 各项管理制度不完善、措施不健全、安全教育环节薄弱、业务技术的培训松懈、预防交叉感染措施不全面等均导致了工作中安全隐患的发生。

3.1.5 职业风险 消毒供应中心是全院污染物的集中处,因此从业人员的职业暴露风险极高,其中,锐器伤风险为74.5%左右,患者药液、体液感染风险约为6.7%[4]。

3.2 管理措施

3.2.1 建立健全相关操作规程与规章制度 将消毒供应中心的管理科学化、标准化、规范化,制定出各岗位的岗位职责及监管制度,量化各项职责标准,采取集中培训与自学相结合的方式,使全部从业人员对相关要求与标准达到熟练掌握程度,通过定期检查与非定期抽查的方式确保制度要求的真正落实[5]。对于高风险仪器与设备采取专人负责制,并建立起保养维修档案。

3.2.2 加强从业人员职业素质培训 定期进行专业技能与职业道德培训,使全室人员熟练掌握并从思想上真正引起重视;同时开展职业素质评比,将评比结果与绩效工资相挂钩,提高从业人员的积极性与重视度。

3.2.3 加强质量监控 确保灭菌物品的质量,建立起质量控制小组,不定期对各岗位进行质量检查,发现问题后及时指出,并定期召开质量分析会,对发现的质量问题与安全隐患进行通报并提出整改方案。

3.2.4 加强从业人员防护 向从业人员详细说明职业防护的重要性与必要性,避免因怕麻烦、赶时间等原因出现防护不到位从而引发从业人员的职业风险[6]。进行危险操作时必须按照相关规定穿好防护服,避免被灼伤或感染。

[参考文献]

[1] 易显林. 浅谈消毒供应中心的管理[J]. 实用中医药杂志,2010,26(4):271.

[2] 闫晓东,张喆,郭凤玲. 消毒供应中心的职业危害及防护[J]. 中国实用医药,2011,6(16):274-275.

[3] 李薇,董春莲,郭亚波,等. 浅谈消毒供应中心安全隐患管理[J]. 中国健康月刊,2011,30(1):230-231.

[4] 廖春华,崔彩萍. 新管理模式下消毒供应中心人员职业安全的探讨[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11,33(3):393-394.

[5] 莫敬先. 消毒供应中心医院感染隐患分析及控制措施探讨[J]. 中国医药指南,2012,10(9):290-291.

安全预防工作经验总结范文第3篇

关键词 道路施工 危险源 控制

中图分类号:TU714 文献标识码:A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道路施工项目近年来呈现上升的趋势,道路施工安全是道路施工的重要环节。如何很好地确保施工安全是施工的关键,而做到这些需要很好地辨识施工工序的危险源,针对危险源来明确施工安全防护措施。

0引言

危险源是可能导致人身与财产安全的危险因素或者是有害因素。具有突发性和不可预知性的因素成为危险因素,在一定时期内具有累计损害作用的因素一般称为有害因素。道路施工管理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目标就是对道路系统中的危险源进行识别,从而合理控制道路施工安全。道路施工的危险源较多,一般在根据事故发生的特点,把危险源分为两大类,即意外的能量释放或有害物质的泄漏的第一类危险源和生产不当或受约束而导致的第二类危险源。第一类危险源一般指在道路施工过程中,能量的意外释放,或能量载体的意外释放而导致的危险源,比如自然天气的意外发生,如地震、海啸等等。第二类危险源一般是指危险物质被破坏时所发生的危险事故,这类危险如果在限制了危险物质或能量时,危险事故时可以避免的。比如人的失误、器物故障等等。一般而言,事故的发生往往包括了第一类和第二类危险源,第一类危险源是第二类发生的前提,两类危险源相互关联。因此,在危险源的辨识方面,首先必须清楚辨识第一类危险源,然后再辨识第二类。现实情况中,有时候,第一类危险源是无法预测和完全避免,所以一般主要通过减少和消除第二类危险源来较好地避免事故的发生。

1 道路施工危险源识别的方法

道路施工危险源的识别方法很多,如调查法、经验总结法、事故树法和故障树法。

1.1 调查法

一般是指通过现场查看、与现场负责人和相关施工人员交谈、查阅施工记录、调研各类信息,进行总结分析,从而识别和预测危险源。

1.2 经验总结法

通过历来的工作经验通过分析施工过程中各项任务所涉及的危害,或者通过编制安全工作检查计划,对道路施工工艺过程进行严格审查,发生现场工作人员、施工工艺、标准化流程进展情况来识别道路施工的危险源,并找出控制危险源的方法。

1.3 事故树分析

在故障树的基础上发展起来,将施工过程进行分项,严格运用逻辑推理分析施工过程中危险与安全的发展进程,预测事物发展结果,深入揭示事故的直接原因和潜在原因。在道路施工过程中,这种方法具有非常严格的逻辑基础,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法。

1.4 故障树分析

也是将施工过程进行分项,分析已经可能发生的或已经发生的安全事故情况,探究与事故发生的原因,寻找事故发生的规律,从而识别道路施工过程中存在的危险源。

2 道路施工危险源的控制原则

2.1 危险源控制的一般原则

危险源的控制有一个一般原则,首先是以尽可能地降低和消除危险事故,实现安全施工为目的进行危险源控制。以预防事故发生为主,制定事故发生的应急措施,随时跟踪,随时应变,对极其危险的工作要适当禁止。整体而言,控制危险源的原则要注重轻重缓急,重大的危险源应该立即整改,中度危险源应该在一定的期限内整改,对轻度的危险源要保持监督,对非常小的危险源,应该保持常规管理。

2.2 危险源控制的评审原则

评审道路施工危险源管理是项目施工管理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危险源的管理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随着项目开展,危险源的危险级别,危险源的类型,危险源的分布情况都会发生一定的改变。基于这种情况,对危险源的管理需要及时调整、评审和修订,以确保危险源管理的有效性和全面性。一般而言,我们可以考虑在以下的时机进行及时评审:

(1)在道路施工项目开展之前

(2)在重要施工环节开展之前

(3)在特殊施工环节开展之前

(4)在新设备、新工艺、新技术使用之前

(5)在施工项目与计划安排有重大变化发生时

在实施定期按计划对项目评审时,应注意到对危险源辨识是否充分,是否存在新的危险源,在对危险等级进行评定的时候,对风险的程度是否合理,在对危险源控制是,采用的措施是否合理是否有效,是否需要创新危险源控制措施。

2.3 危险源控制的预防原则

预防危险的发生是危险源控制的核心思想,一般是事故发生之前,就采用适当的管理措施和安全事故技术来预防事故发生。一般的方法有:

(1)制定目标,合理组建机构,职责明晰;

(2)制定管理制度、工艺流程、技术指导等的具体文案;

(3)加强定期监督、测试、检查;

(4)提高员工安全素质,定期安排学习培训;

(5)积累管理经验,学习先进的预防措施。

3 危险源控制的方法

控制危险源可以通过技术措施来实现,也可以通过管理手段来实现。

3.1 技术控制措施

技术控制措施包括距离防护、危险源隔离、防护设施完善、闭锁危险触发、警告警示全面,施工现场根据危险源的情况尽量采用上述技术,对危险源实现控制、防护和转移。一般而言,工艺过程中的危险源控制技术和安全措施是非常重要的两个部分。

(1)工艺过程的危险源控制技术基于道路施工的工艺过程,依据安全标准对施工设备,包括电气设备和机械设备、材料构建的危险属性,如电、热量、压力、强度等进行控制,对设备设计安全保护装置,防止和避免因为设备或材料构建的失控导致安全事故。另一方面,加强紧急情况下的控制功能,比如电机的过电自动保护,机械设备的紧急停运功能。

(2)安全措施是指一些安全实施手段,如施工现场的消防设施,如消防通道、消防车、灭火器等。实时监控系统来监控危险源,检测危险源的相关参数,检测报警系统,检测防范设施等。

总之,只有当我们积极采取技术措施来进行危险源控制,才能减少和有效预防一部分管理失效所带来的危险源事故发生。

3.2 管理控制方法

一般而言,管理措施的失效极容易引起安全事故。这包括安全管理制度的执行与完善,所有道路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技术能力水平,安全执行机构的执行能力,事故安全演练,施工单位对事故应急预案等,基本包括四个方面。

3.2.1建立完善危险源管理的制度方法

建立完善的规章管理制度包括安全生产责任制,危险源管理执行细则,安全操作的标准化流程及以及操作的培训制度,实时检查的制度,危险工艺流程的审批制度,对紧急情况的处理原则及事故考核的管理制度。

3.2.2重视日常管理的实施效果

日常管理包括日常安全值班,安全检查,操作规程的日常检查情况,安全操作的实时记录情况等等。实践表明,做好日常管理对危险源控制有非常明显的管理效果。

3.2.3建立安全管理信息实时反馈制度

信息反馈能及时处理发现问题,在第一时间断绝危险源的发生。信息反馈包括建立信息反馈方法,对检查中发现的安全问题,按相关规定执行信息反馈,并做好修整记录,一旦反馈中发现危险源隐患,及时报告项目管理领导,进行相应处理。

3.2.4制定危险源管理考核办法

对危险源管理的各个环节都制定相应的考核标准,对认真定期严格完成危险源控制管理工作,对没有安全隐患或没有造成危险事故的进行相应的奖励,对安全工作不认真,管理不规范,执行不严谨,甚至由于工作疏忽造成危险事故的进行严格的处罚。

3.3施工人员安全管理方法

施工人员的安全操作对控制危险事故非常重要,能较好地控制第一类危险源的触发。因此有效地控制人为失误,及时发现不同类别人员的失误危险源,对工作人员进行安全强化教育。

3.3.1加强教育培训,增强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加强管理领导层及项目实施人员的安全技能的掌握程度,对跟危险源接触紧密的管理层的相关领导和工作人员加强教育与培训,培训的内容涉及:道路施工危险源管理的意义,如何清楚辨识危险源,如何对项目施工安全进行标准化操作,危险源的日常管理工作和紧急事故处置工作等。

3.3.2施工过程中安全操作标准化

在道路施工过程中,根据每个工种所涉及的危险源,结合工艺特征,制定完善的的安全操作标准化流程,撰写文案指导书,该文案指导书应该依据道路施工进度和实际的反馈状况进行相应的检查和修改,通过专业指导使项目施工标准化流程真正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 冯浩.在役城市公路隧道的事故及风险识别[D].重庆:重庆大学,2007.

[2] 任宏,兰定筠编著.建设工程施工安全管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3] 任福松.公路施工企业的风险管理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10.

[4] 梁耀峰.建设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09.

[5] 李真.建筑施工企业风险评估模型构建研究[D].保定:河北大学,2010.

[6] 张印玉.通过重大危险源控制提高建筑安全管理水平[J].建筑安全,2006(2).

安全预防工作经验总结范文第4篇

化工厂安全感想文章一

为期不多的安全培训即将结束,作为公司的一员,我受到很大教育,感受很深。对自己的职责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感悟。

要强化安全生产的管理工作,一要牢固树立“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思想,这是安全生产的工作方针,也是长期安全生产工作的经验总结,必须不折不扣地贯彻执行,而且要把“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工作方针上升到讲政治、促发展、保稳定的高度,深刻认识抓安全就是抓发展,抓安全就是抓稳定,抓安全就是保护生产力的道理,并正确处理好安全与生产、安全与经营、安全与效益的关系,在正常生产组织过程中必须遵守有关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加强安全生产管理,建立、健全安全生产制度,完善安全生产条件,确保安全生产;二要加大事故隐患的查治工作,防范各类事故的发生。安全生产预防工作一定要经常化,要坚持预防为主的工作方针,做好安全事故的隐患排查工作,积极鼓励职工帮助查找、发现事故隐患,要认真落实安全生产检查工作,安全检查是落实责任、规范管理行为、发现事故隐患、促进隐患整改和减少“三违”的有效手段,通过制度化、规范化和专业化的安全检查和隐患整改,积极有效地消除生产现场存在的各类事故隐患,把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三要加强宣传培训教育,严格执行三级安全教育,保证员工具备必要的安全生产知识,熟悉有关的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安全操作规程,掌握本岗位的安全操作技能,未经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合格的人员,不得上岗作业。培训教育是提高职工安全素质,杜绝“三违”的有效途径,以三级安全教育为基础,从安全生产方针、安全法律法规、安全管理制度、安全操作规程、安全防范技能和意识等方面入手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工作,全面提高职工的综合素质,有效的减少,甚至杜绝事故的发生。

其次,我们还要做好消防安全工作,一是要加大对消防安全工作的管理力度,定期组织消防安全检查,查处并整改消防安全隐患,切实把消防安全工作与生产经营管理工作相结合,确保各项工作能顺利进行;二是宣传教育要到位,通过开展消防安全知识培训和消防演练,提高员工的消防安全意识,提高职工在火灾事故发生时的施救和自救能力;三是制度措施要到位,要根据有关消防的法律法规,结合分厂实际制定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制度和措施,并严格抓落实,保障消防安全的各项工作能正常有序开展。四是消防器材配备要到位,配备足够数量的消防器材并定期对消防设备进行检查和保养,对到期的器材及时换药,以备发生事故时能及时启动,为消防安全工作得以顺利开展提供硬件保障。

安全是企业的永恒课题,“安全为了生产、生产必须安全”,安全生产事关企业的稳定和职工的生命安全,工作任重而道远,我们只有把各项工作长抓不懈,消除隐患以防为主,才能保持安全生产良好局面的长期稳定。

化工厂安全感想文章二

事故已然发生,伤者正在接受着痛苦的治疗,这次事故又一次给我们敲响了警钟,让我们从事故对当事人所造成严重深切感受到它的无情和残酷,他的人生因此而改变,他今后的路不知该如何的走下去。

通过事故的学习,我在为他感到惋惜和同情的同时不仅在想,造成事故的原因是什么,我们该吸取什么教训,从而避免重蹈他的覆辙呢?从本次及历次事故来看,事故现象虽有不同,但导致事故都与当事人的主观因素有着较大联系,说白了,就是“三大敌人”在做怪。纵观人们的实际工作中,“违章、麻痹、不负责任”现象确实存在,当上级来检查或是要求严格些,下边就收敛些,否则,风头一过就又放松了警惕。些次事故主观上即当事人安全意识淡泊,麻痹大意所致;客观的原因诸如:工作负责人不负责、许可人许可随意,监护不到位,危险点分析不足等等。

保证安全,首先就是要严格遵守各项规章制度,这是保证安全的首要前提,如果我们的每一项工作都做到有章可循,有章可依的话,事故发生几率必然会大大减小,如在一项具体工作中,工作前,认真进行危险点的分析,办理工作票,做好安全措施,开好班前会,将各项制度履行到位,也就是把环境的不确定因素、物的不安全状态、人的不安全行为造成事故的可能性隆到最低。

其次要提高思想意识,这是保证安全的根本。此事故中当事人的工作经验不可谓不丰富,技术水平不可谓不高(听说是位高级技师),但还是出了问题,就是因为他思想上有了松懈,才犯了这样的低级错误,阴沟翻船。提高思想意识,即:开展形式多样的安全思想教育,牢固树立“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思想,把“三不伤害”确实贯彻到工作当中,变“要我安全”为“我要安全”,使安全深入人心,平时工作提高警惕,多注意观察员工的精神状态,发现不利因素及时调整。

学习心得另外,加强对规章制度及业务知识的学习,努力提高业务技能,这是安全的重要保证,《安规》、《两票三制》这些都是保障我们工作安全顺利开展的法宝,对此无论是管理者,还是我们员工自身都应自觉的认真学习,掌握。业务知识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没有它,我们工作就好比初生的孩子不会走路,难免碰壁、摔倒。为了使我们的工作更得心应手,不致于盲人摸象,我们必须不断的学习,以适应变化更快的知识需求。

安全预防工作经验总结范文第5篇

关键词:砖混结构;墙体裂缝;原因分析;工程对策

引 言

砌体结构在我国已经有几十年的历史,自砖混结构出现以来,凭借其施工管理简便、取材容易、造价便宜等优势迅速得到人们的青睐,目前已经成为我国建筑工程中较为常见的墙体结构形式,且适用范围较广,据相关数据统计,我国有80%左右房屋建筑均为砖混结构构件。但由于温度变化、地基基础发生不均匀沉降等原因导致砖混结构建筑物普遍存在墙体裂缝问题,随着我国建筑行业的快速发展,建筑工程建设规模不断扩大,墙体裂缝问题也越来越突出。墙体裂缝问题轻则影响房屋建筑的美观或者渗漏水,严重的话会降低整个建筑结构的整体承载力、持久性与稳定性,甚至导致坍塌等重大安全事故。因此加强砖混结构墙体裂缝成因,积极采取有效的预防及控制措施对于减少或避免裂缝危害,提高建筑结构使用性能及效益显得尤为重要。

1 砖混结构墙体裂缝的主要特点以及形成原因分析

1.1 由于温度变化所致裂缝

(1)裂缝特点。①顶层较严重,越往下层越轻。这类裂缝在长宽比较大的建筑物顶层女儿墙上或者两端内外纵墙上,一般外观为水平形态,“X”型、“八字型”,且大部分裂缝相互对称。一般在再建建筑物的两端会常见“X”型以及正“八”字裂缝,有的时候出现在一端,严重的话裂缝可能可能会发展延伸至房屋两端1/3纵向长度范围,逐渐向下层延伸、发展。这主要是由于顶层墙体对钢筋混凝土构件的控制约束较小所致,而下层的楼板在室内,一年四季的温度并不会出现较为显著的变化,且由于上部墙体的竖向荷载是钢筋混凝土构件的伸长变形摩擦力大大增加,因此下层出现温度裂缝较少。②端单元重中间单元轻。建筑屋面由于温度变化发生变形时,会以圈梁以及屋面板的中心点为基点逐渐向纵横向伸展,纵向产生的变形累加到端单元才可以释放,导致所承受的温度应力最大的是端单元墙体结构。

(2)裂缝成因。建筑材料在受到外界温度影响时,由于自身热胀冷缩的物理性质会产生一定的温度效应,由于不同的材料,温度影响系数也会有一定差异,导致各种材料之间形成一种相互制约的温度应力,一旦产生的温度应力超过砌体结构的抗拉、抗剪强度,便会导致裂缝产生。同时建筑材料、屋顶保温隋况、施工质量以及室内外温差等因素都决定着温差裂缝形成的严重程度,比如如果砌体砂浆的标号过低,没有达到设计要求,则会形成严重的温差裂缝。

1.2 由于地基基础发生不均匀沉降所致墙体裂缝

(1)裂缝特点。这种裂缝主要分布于建筑物下部,并逐渐向上延伸发展,常常呈现水平裂缝、竖向裂缝、“八字型”或倒“八字型”。一般对于长宽较长的建筑物而言,两端沉降过大,极易导致两端下部开始逐渐向上延伸至上部时,会形成倒“八字型”字裂缝,当然也可以突破底层中部窗台,形成由上至下延伸的竖向裂缝。一旦建筑物中部出现较大沉降,也会导致由下部沿着房屋两端向上,形成正“八字型”裂缝,相反,若中间部位发生均匀沉降,但左右两边下沉过快,会导致整体出现沉降平衡失调,形成竖向裂缝。若窗台下角的纵横墙交点处发生过大沉降,大多数情况下会形成上部较宽、下部较窄的竖缝,少数情况也会沿窗台下角出现水平裂缝。

(2)裂缝成因。通常情况下,地基基础由于上部结构的承载荷载会发生一定沉降,出现变形,由于砖混结构的整体刚度性能较低,地基基础承载力相对不足,不能很好的调整这些地基沉降落差,会产生相应应拉力,尤其是在砌体结构强度比较薄弱部位,产生的剪应力以及拉应力也会有所不同,一旦砌体整体结构的抗剪强度以及抗拉强度小于变形应力时,即会导致墙体发生裂缝。经过笔者的工作经验总结,建筑物基础深度、地基基础的土质条件差异较大、建筑物平面形状恢复较为复杂、相连构件的刚度存在较大差异、未设置必要的沉降缝或设计不合理以及地基基础属于软基础等等原因都是可能引起基础发生不均匀沉降。

1.3 结构性裂缝

裂缝成因。在房屋建筑结构设计时,由于未合理设计构造,遗漏了结构荷载计算,荷载较大的构件并未设计合理的构件截面,导致砌体的承载能力大大降低。同时若砌体结构施工存在质量问题,比如组砌不符合要求,砂浆以及砌筑用砖的等级较低,砌体结构整体有“通缝”,组砌砂浆以及砌筑不够饱满等原因都会降低砌体结构的承载力。其次由于施工需要在砌体内埋设各种管线,各种管线穿过墙体时对砌体结构的整体性会有很大的破坏力,使砌体截面积大大减少,导致砌体存在“通缝”,并不符合相应的施工要求。

2 裂缝预防及控制措施

2.1 温度裂缝控制措施

①屋面伸缩间距可适当减少。应预留存预制屋面板的墙体、板边圈梁以及板端的伸缩缝;屋面圈梁的伸缩缝间距应

2.2 地基不均匀沉降的预防措施

首先在设计结构前应做好地质勘察工作,勘察报告应确保真实、详细、全面,严格按照相应的设计规范进行设计,综合考虑施工的土质条件,若土质性质差异较大,或者房屋相邻部分的结构刚度、高度、地基基础处理方法等存在较大差异时,应在相应的差异部位设置必要的沉降缝,并细化为长度、刚度较具体的几个小单元。根据相关规定要求,沉降缝应>5cm,最高可>12cm(屋面较高情况下)。应合理设计建筑体型,整个平面形状应尽量整齐、简单,而纵墙在拉通的过程中应注意不要出现凹凸复杂或转折多变的现象,尽可能避免整个建筑的荷载出现较大差异。同时应适当增加门窗洞口外的刚度性能,尽可能连接门窗洞口的钢筋混凝土过梁和内墙钢筋构成连续过梁结构,提高整个房屋结构的刚度。

2.3 结构性裂缝预防措施

若荷载较大,但是构件的截面尺寸有一定的限制,应该加强砌体的配筋,增强砌体的整体强度,同时也可以加强砂浆以及砖的强度等级,可以在屋架支座以及大梁等处加设钢筋混凝土垫块,通过对结构进行正确的设计和计算,可最大限度的提高砌体的刚度。

综上所述,砖混结构是我国目前建筑工程施工中最为常见的建筑结构,但由于其自身的性质,极易产生各种裂缝,是导致建筑行业进一步发展的主要瓶颈,在很大程度上也影响人们的正常使用。砌体裂缝的预防和控制是一项繁杂的系统项目,涉及到方方面面,应积极引用各种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最大限度的避免墙体发生裂缝。

参考文献

[1]《砌体结构设计规范》(GB50003-2011).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