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学习励志格言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中职 生理学教学 个性培养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0-0015-01
中等职业教育关键在于培养人的职业技能素质,社会的发展对人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生个性的发展关系到其在社会发展中能否适应社会需要。中等职业教育是我国职业教育中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为社会经济发展培养优秀有知识、懂技术、实践操作技能强等实用型人才的任务。中职生理学主要任务是使学生学习和掌握体护理基本知识、技术、技能和操作方法、提高生理、心理机能能力,培养学生高尚情操、吃苦耐劳、团结互助的协作精神。教学中应该更加重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和参与性能力,培养学生素质能力,使学生的创造性和学生的个性得到健康的发展,只有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成长,“教”与“学”的活动才能发挥其作用。
1.个性的特征
个性包括个性的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个性倾向性是个体对某事物占主导地位的指向性。它包括动机、兴趣、理想、信念和世界观等。个性心理特征是指个体经常、稳定地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它包括性格、气质和能力等。
影响个性形成和发展的因素,主要有遗传、环境和教育。教育因素在人的个性发展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根据生理学学科的特点,体育教学中应以激发学生对体育的动机,培养生理学兴趣和意识,发展自我动手能力为主,同时兼顾调节学生的气质和性格,以适应未来的社会生活。
2.中职学校生理教学中发展学生个性的基本要求
2.1认真识别学生的个性,正确处理个性与共性的关系。认真识别中职学生的个性特点是发展个性的前提。中职生在校期间主要是学习将来实际工作需要的理论知识、操作性强的技能。有较多的课余时间由自己支配。而且,学生入校前基础知识、技能也存在差异。因此,在教学中既有对学生统一的要求和标准,又有在其基础上使每个学生发展个性的环境和条件,使其有较强的个性能力,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要。
2.2在发展学生个性的过程中,要培养学生自我价值的意识。在培养学生自我意识时,要建立起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使师生、学生之间关系和谐,互相信任、尊重;使教材教法符合学生的特点,生动有趣,激发起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中职生成人化的心理逐渐趋向成熟阶段,过去心目中的教师权威在逐渐消失,在他们之间会重新塑造自己心目中的威信人物。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改变过去那种以权威压制学生,老师教什么,学生必须学什么的强制的教学方式。因为那样只会抑制学生的学习兴趣,导致学生厌学情绪的产生,造成学生不愿上、不想上、怕上课,对生理学失去兴趣。因此,教师要根据中职生的生理、心理发展特点,增设适合的教学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模式,激发他们的兴趣,使其在感受到精神的满足后能找到表现自我个性的“闪光点”。
2.3加强学生意志品质和能力的培养。在生理学教学中,不同的护理操作项目,对不同的参与者存在不同的困难和障碍,应在实验教师指导下,通过科学操作方法,克服困难,取得成功。只有这样才能有效于意志品质的培养。
生理学活动中不仅锻炼学生的操作能力,更重要的是在参与项目活动中,学生的自我认识能力、协同配合能力、自我学习能力、与人交往能力等等都得到培养、发挥,无疑对学生将来走向社会、适应社会、参与竞争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3.在生理学教学活动中如何发展学生个性
3.1合理安排,建立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针对中职学生生理、心理以及不同专业特点,在制定生理学教学计划,要建立师生间的良好关系,运用适合于其生理、心理特点的教材,培养学生的道德感、责任感,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磨练自己的性格,培养意识品质,进而张扬自己的个性。在教学中,不仅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注重意志品质、顽强拼搏精神的培养,还要注意引导学生在张扬个性的同时注意团结协作作风和心理品质的培养。
3.2科学引导,调动学生主体能动性。中职学校学生大多数是人生系统学习知识的最后阶段,在教学中应科学引导学生有针对性地培养自我意识,要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采取多种形式激发其自我活动的能动性,并给予其充分的信任和尊重,提供更多的自由空间,变学生被动为主动来学习。
3.3深入研究,分组教学。中职学校教学除了培养学生学习技能,加强自我锻炼意识等方面外,更应该针对学生不同的性格特点、兴趣爱好等因素,合理安排实验课教学,其中分组教学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办法。
在实际教学中,根据学生的性格、性别、操作技能等特点,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针对每个小组的特点,制定教学内容,因材施教。这样,学生可以积极、主动地参加自己感兴趣的小组进行活动,教师较易控制课的密度让不同个性特征学生的身心都能得到充分培养和发展。
【关键词】 研究性学习;护理教学;改革;基础护理
研究性学习的理念源自美国,狭义上是指学生在其教师的指导下,从社会、生活和学习中选择、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在研究的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1;广义上指学生主动地进行探索、获取的学习活动。研究性学习不仅是一种学习方式,也是一种教学方式。我校通过采取在研究性教学的基础上改革的教学模式,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了学生搜集信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交流、合作的能力,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成绩,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将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校某年级护理专业的学生30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生12例,女生18例,年龄19—23岁,平均年龄21.5岁。教学材料选用全国高等学校、卫生部的规划教材,由尚少梅、李小寒主编的《护理学基础》。
1.2 教学方法
1.2.1 教学准备 在开课之前,教师详细的向学生介绍研究性学习的目的、意义、方法及过程,所学课程的教学目标,研究性学习所要掌握的有关理论知识,使学生对此种学习方法有了初步的认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采取各种方法和途径收集大量的信息,根据学生的不同认知程度精心地设计教学过程,明确对学生的要求和教师的职责,确定出研究性学习的具体框架。
1.2.2 调整教学内容 为了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有效地提高教学成果,对教学内容作了调整。把陈旧、与临床脱节的内容进行精简,删掉过时的、繁杂的、不适用的内容2;将临床上的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及一些具有前瞻性的研究融入到教学中,充实学生的理论知识,补充教材的不足,从而提高教学的效果。
1.2.3 选择学习模式 根据不同章节的不同内容,有针对性地选择自主学习模式、实践反思讨论模式和课题研究模式。1自主学习模式,指学生围绕着一个问题或者疑难情景仔细地进行分析,有针对性地收集信息,解决问题,得出答案。如医院饮食、生命体征等章节,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可上网搜寻、查阅书籍搜集资料,获得相应的信息,然后进行整合,制作成幻灯片或者文档,在课堂上进行讲解和讨论。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和指导,纠正错误,总结不足的地方,提出改善的方法。2实践反思讨论模式,是让学生在理论实践讨论反思理论实践合理循环中,培养其实践能力,提高其创造能力,开拓其评判性思维。在进行实验课前,学生先把相关的理论知识进行预习;授课时采取教师示教和学生实践、讨论相结合的学习方法;实验完成后,学生将所学的内容进行反思,发现问题,然后通过再次实践找出解决的方法。3课题研究模式,以课题研究作为外驱力,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创设相应的研究题目,通过成功的完成课题,让学生感觉到学以致用的成就感,从而获得丰富的学习体验,让学生在体验中发现问题,在发现中解决问题。开课的初期,设立学习小组,以5—7人为宜,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教师所提供的课题,鼓励学生多选择自己感兴趣并且不太了解,研究方法简单,操作性强的课题,以保证学生顺利的完成研究。在这些课题研究总,虽然大部分都是现代医学已经研究过的了,但是对于学生来讲很多还是陌生的,通过对学生进行引导,帮助学生获得真理和规律。
1.2.4 创设问题情景 教师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知识结构基础,精心地选择问题,创设出可以吸引学生的问题模式,遵守由表及里、由浅到深、由简到难的原则3,考虑问题的吸引性、实践性、创新性、综合性。激发学生的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其感觉到问题的存在,主动、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1.2.5 建立多元化的评价系统 采用过程评价、学习结果评价相结合的多元化评价体系。过程评价中包括教师过程的检查评价和学生小组的互相评价、学生自我评价;学习结果评价由教师评价、学生自我评价和互相评价、卷面考核组成,综合各个方面进行评定,可全面地测试和评估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学习能力及素质。
1.3 评价指标 对所选的研究对象进行考试成绩分析,考试成绩分为5个层次:优秀为90—100分,良好为80—89分,一般为70—79分,及格为60—69分,
1.4 统计学分析 将所得的数据录入到SPSS数据库中,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t检验,当P
2 结 果
通过采取在研究性学习指导下进行改革的护理教学方法,学生的考试成绩显著高于教学改革前,P
3 讨 论
研究性学习不仅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也是教学方式上的重大改革4。在护理教学中应用研究性学习,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对于学生将来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我校在护理教学改革中以研究性学习为指导,为学生提供开放、多元化的学习方法,将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的发挥出来,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进而提高其学习成绩和对课程的满意度。
[关键词]高职;物业管理;课程体系;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1)45-0009-03
经过30年的发展,中国物业管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经营规模和覆盖面迅猛扩展。目前,中国物业管理企业总数达6万家,从业人员600多万人,住宅物业管理规模达到120多亿平方米。北京等较发达城市的物业管理覆盖率达70%,深圳、上海已达90%以上。市场广阔,潜力无穷,日益显示出这一新兴行业巨大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物业管理行业已逐步从产品时代演变到品牌时代,区域化管理、市场化经营、集团化发展、法制化运作已成为我国物业管理发展的趋势。物业管理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胜出,就必须创新品牌的知名度、美誉度、忠诚度,这就需要大量的高素质的物业管理专门人才。通过对人才市场的调查和近几届毕业生就业状况的信息反馈得知,物业管理行业不仅需要大量的基层服务人员,还急需大量的熟悉政策法规、善于沟通与应变、精通物业服务技能的高级复合型物业服务人才。为了更好地培养物业管理高级复合型人才,应该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进一步突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特点,做到工教相长、工学相长,按工学结合要求和职业能力标准制定课程建设方案,实现“学生在实践中学习,边工作边学习,学习的过程就是工作的过程”的教学理念。
1 物业管理行业发展背景分析
1.1 城市化发展带来物业管理发展的良好机遇
城市化是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实现现代化过程中一个不可逾越的阶段。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供的资料表明,2000年全球城市人口已占总人口的50%以上,发达国家的城市化率高达70%以上。当前,正处于城市化加速发展的阶段,将对物业管理产生很大的新需求。
1.2 政府的政策导向为物业管理发展提供了助推器
从政策方向上看,各级政府都在大力倡导和谐社会,和谐社会的重点内容是安居乐业,这就需要有舒适的居住环境和良好的工作环境,物业管理与此息息相关。从法律规章上看,近些年来,《物业管理条例》、《物权法》和各地区物业管理法规的相继出台,大大推进了物业管理业的发展和规范。针对20世纪八九十年代建设的无人看管的老旧住宅进行物业管理“全覆盖”,开展一项惠及百姓家门口的实事工程。由此,追求生活品质的人们,将开始真正迎接一个“全民物业”时代的到来。总之,物业管理业在今后一段时间内将快速发展,并最终维持在一个较高水平。
1.3 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对物业管理提出的必然要求
西方国家发展的经验表明,一国的经济越发达,其第三产业所占的比重越大,对服务业的需求也越大。我国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已经开始进入“服务型”社会,从单纯追求物质条件转变到软硬兼备的“品质”生活。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购买力越来越强,分工越来越细,服务行业也出现专业化的趋势。物业管理仅用了10多年的时间就被绝大多数老百姓认可其价值,便是一个很好的证明。物业管理不仅要有,而且还要提高质量,这是必然规律。
2 物业管理行业从业人员的主要来源分析
2.1 科班出身的管理人员
所谓科班人员是指在大学或中等专业学校的物业管理专业毕业的学生,其中甚至具有研究生学历。现在许多大中专学校纷纷开设物业管理专业,有不少学生毕业后加入了物业管理行业。这些人的长处是具有比较系统的物业管理知识,接受新事物比较快,是21世纪物业管理的中坚力量。不足之处在于,这些人员年龄比较小,缺乏实际工作经验,还需要在实际岗位上进行磨炼。
2.2 境外或国内早期物业管理企业带出来的管理人员
物业管理从境外进入内地城市,如香港特别行政区的第一太平戴维斯、怡高物业、新加坡的怡安物业等。他们最早打开了中国物业管理的大门,为我们带来了物业管理思想和服务理念。他们在国内管理物业的过程中,培养的相当一部分人成为后来其他物业管理企业的管理骨干。这种情况包括国内最早的物业管理企业,如深圳的万科物业、中海物业等,他们是中国物业管理的先头军。他们培养了一批批物业管理骨干,如今活跃在其他物业管理企业中。这些骨干大多具有较高的业务水平和管理能力,一般是这些企业的领军人物。
2.3 其他途径改行进入物业管理
通过其他途径改行进入物业管理的从业人员,如酒店管理服务行业、环保行业、信息通信行业等,都在各个行业从事相关的服务,带来了各行各业的思想文化,对物业管理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3 物业管理行业人才需求及其高职培养
根据层次高低对物业管理专业高职培养核心岗位群进行划分,一般的物业管理公司主要有五类人员:公司高层和公司部门负责人、项目经理、管理处部门主管、物业管理员、一线操作人员。前四类是管理人员,根据实际情况,也包括某些专业的客户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要求文化程度相对较高,大多要求大专以上学历和相应的资格证书,如果需要招聘,主要通过正规渠道和正式手续进行。一线操作人员以外来人员为主,文化程度要求不高,流动性大。
显然,公司高层和一线操作人员与高职院校培养目标最为遥远,可以剔除。项目经理需要很强的能力、全面的物业管理知识和丰富的工作经验,不是高职院校年轻大学生刚毕业所能胜任的,剩下的管理处部门主管和物业管理员是我们应该最终挑选的物业管理专业核心岗位群。设想我们的物业管理专业的学生通过三年学习和实习成为一个潜在的合格物业管理员,并通过一段时间的实际工作成为合格的物业管理员,有可能的话,几年之内能够胜任部门主管和项目经理的工作。总之,我们的调查发现,物业管理需要大量的高职类学生,特别是专业对口的学生,这些学生具备基本的文化素养,专业知识相对丰富,可塑性强。
4 调整专业课程体系,整体优化教学计划
高职物业管理专业要培养市场大量急需的技术类人才,必须对现有的课程体系进行调整、教学计划进行优化,构建适应时代需要的物业管理教育教学课程体系。对物业管理从业人员来讲,既要有物业管理方面的知识和能力,也要有建筑、建筑设备方面的知识和技能整合教学和课程内容,削减传统物业管理专业的课程,增加与物业属性管理相关的课程;开设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表达能力、交往能力、适应与应变能力、自学能力、创造力的课程;培养运用现代经济定量分析方法,在信息技术方面的应用能力,强化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综合运用能力的课程,同时,更多的开设突出实务操作技能培养的课程。课程体系中设置着力加强学生强化专业课程多媒体和现场模拟教学,教学实习一般要求在校外有关单位建立的实习基地进行,社会实践列入教学计划,现场教学占一定课时比例,开展“第二课堂”活动,使培养出来的学生“一专多能”。
4.1 调整专业课程体系
(1)物业管理专业技术类人才虽然管理的是物,但服务的是人,也要具备一个从业人员所需要的良好的职业素质与服务意识,因此一些公共必修课(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大学英语、计算机应用基础、体育等)和一些专业基础课(电工基础、建筑识图与房屋构造、物业管理实务、就业指导与创业教育等)同样要设置。因基础课是提供专业知识学习必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除了上述课程外,公共必修课还应设置高等数学等课程,专业基础课还应增设建筑设备工程、电子技术、建筑电气等课程。受到高职较短学习时间的限制,基础课的设置应以“必需、够用”为度,所以整个基础课的课时数只能占总课时数的35%,其中以公共必修课15%、专业基础课20%为宜。
(2)专业必修课应围绕培养目标的核心职业能力,调整为物业基本技能实训、建筑消防与给排水、电梯使用与维护、综合布线技术等理工类课程,课时数占总课时数的30%左右。
(3)多功能选修课相应加以调整,课时数约占总课时数的35%。专业选修课应根据物业管理工作岗位实际需要进行设置,例如管理学基础、房地产经营与管理、物业管理法规、应用文写作、物业管理心理学基础等课程。专业选修课应具有两项职能:第一,它使大多数学生了解本课程基本内容并掌握基本原理和常识,为以后工作中进行相关管理和沟通提供条件;第二,为想要日后从事该项工作的学生提供知识和岗位技能培训。公共选修课可开设诸如演讲与口才、商务礼仪、社区建设与管理、物业景观设计等课程,目的是为物业管理专业毕业生长远发展奠定基础。
4.2 整体优化教学计划
为确保市场需求的合格人才的培养,高职物业管理专业要遵循教学计划整体优化的原则,明确课程内容的分工,避免相关课程间不必要的重复,处理好先修课与后修课之间的衔接与配合等。譬如改变以往教学计划中将公共必修课集中设置在前两个学期的固定模式,将其分散设置在前四个学期中;第一学期主要设置专业基础课,第二学期紧接着设置专业必修课。将专业课尽量提前开课,让学生在学习劲头最足、对自己专业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很强的进校初期就接触和了解自己的专业,学习目标明确,学习的热情与主动性提高,改变目前高职学生被动学习的状态。
5 明确课程重难点,寻求有效的解决办法
高职物业管理专业要培养技术类人才,必须增加实践教学环节。“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是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要积极推行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以及“探索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等有利于增强学生能力的教学模式”。校内校外交替、工作学习交替是人才培养的革命性变革。这主要指学生通过参与企业工作过程,达到消化吸收知识和强化职业技能的目的。根据学生的职业素质现状,增加企业实训时间,强化企业实训过程中的“工学结合”是培养高技能型人才不可或缺的环节,是专业建设与改革的长期发展趋势。根据物业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特点,正常的上课时间在校内学习(实训),并集中安排学生到物业管理企业去专业见习和顶岗实习,并将此明确列入教学计划。除了目前的实训方式,尤其要大大增加理工类专业必修课的现场教学环节。通过专业见习、顶岗实习等实训特别是现场教学,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独立分析、解决各种技术问题的能力,使毕业生一走上工作岗位即能独立承担工作,最大限度满足市场对人才的需求。
要将注重技能培养、创新思维的理念贯穿教学的全过程,充分利用学生的课余时间,开展、鼓励各类有利于学生技能培养、创新思维的活动。这些活动不仅能够营造浓厚的专业学习氛围,而且对于拓宽学习知识面,促进实践经验的积累,解决教学中的难点极其有益。具体的做法有:物业管理行业作为一个处于高速增长期的朝阳产业,新的管理理念、管理模式不断出现,若让学生了解最新的管理信息,接触最前沿的管理活动,教师应首先走入实践,深入生产第一线,鼓励教师走出校门、深入企业、学以致用、开阔视野、反馈教学。将这些新信息及时提供给学生,并组织讨论,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以不同的方式参与校企合作单位的企业活动,有利于学生积累实践经验,提高动手能力。
6 贴近现实需要,寻求创新突破
依据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我们认为物业管理专业应构建基础教学、专业教学和选修教学三大教学平台。基础教学平台提供专业知识学习所必需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储备;专业教学平备项目管理处管理岗位所需要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培养;选修教学平台是为扩大学生知识面、提高综合素质,养成继续教学能力以及企业培训计划而设置的。这其中基础教育平台是专业教学平台的基础,应保持其相对的稳定性;专业教学平台是依据岗位要求而设置的,可以根据行业用人标准的变化进行动态调整;选修教学平台要提供较为宽泛的选择范围,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提高综合文化素质。尤其是在选修教学平台,要引入企业培训模式和内容,为订单教育的开展奠定基础。
7 结 论
综上所述,物业管理规模在未来几年将大幅度扩大,需要大量人员;从实际出发,我们将物业管理专业的核心岗位群界定为一般物业管理员和管理处部门主管,并通过岗位群的“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得到相应的素质、知识、技能培养需求;高职院校物业管理专业需要紧跟行业发展的人才需求,不断推进专业现代化建设,满足行业发展需要,推进物业管理行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以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总之,学校要和企业形成战略合作伙伴的关系,专业资源及信息共享,共同培养物业管理行业急需的技术类人才。高职物业管理专业如果能立足社会需求,创造条件、形成特色,培养行业所需要的技术类人才,在就业压力尚小的良好环境下,把握机遇、抢占市场,就一定能实现专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聂鹏,张承凤.基于微观层面的物业管理专业课程与教学改革[J].教育与职业,2010(4).
[2]胡芳,等.合肥市物业管理专业人才现状、紧缺问题、解决之道[J].中国成人教育,2008(2).
[3]张承凤.高职教育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J].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08,24(4):156.
关键词:认知诊断,管理信息系统,课程考核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6)22-0133-02
当前,各大高校对各种专业课的理论课课程考核大部分都是采用传统的笔试考核方式[1]。该考核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能检验学生的课程学习情况,但是往往课程考核结束后学生仅仅能知道自己的该门课程这套试题的分数,老师们也仅仅是得到全班同学的总分分布情况,而总分并不能反映出学生的对课程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和学习整体情况等。2001年, 美国通过法案“ No Child Left Behind Act of 2001”(NCLB),规定美国所有实施的测验必须给家长、老师和学生提供诊断信息。在21世纪信息高度发达的今天,本文希望通过研究更现代化的课程考核方式,为学生的学习、教师的讲授和高校的教育质量的提升提供一个教学改革参考。
《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是经济管理、信息类各专业主要专业基础课之一,它的研究、开发和应用的水映整个社会的信息化和管理现代化程度。该课程主要从管理科学的角度,研究如何利用计算机、通讯技术、运筹学等技术辅助管理决策,使学生了解信息、管理信息、管理信息系统在现代管理中的重要性,熟悉其相关的概念、原理和方法;掌握分析、设计、实施实际应用系统的方法;培养学生将计算机技术用于处理管理信息的实际工作能力,为日后进一步的学术研究和实际工作奠定基础。学生对该门课程学习情况的好坏,不仅关系到每个学生所学知识的掌握,也关系到学校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情况,甚至还将影响社会信息化管理的水平。因此,对于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教学改革研究得到了教育研究人员的广泛关注[2-4]。本文分析了认知诊断理论,并将其应用到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改革中,设计了在线的基于认知诊断理论的管理信息系统课程考核系统。
1 认知诊断理论概述
只能提供单一总分结果的测验已不能满足当前教育教学的需求。认知诊断理论的出现弥补了传统测试报告单一总分的缺陷,可提供更加丰富的测量信息,即能够测量出学生在学科知识点上的掌握情况,为教师的教学活动提供个性化的指导[5]。
认知诊断是现代测量理论的核心,它是认知心理学与教育测量学相结合的产物,是当前国内外心理与教育测量学研究的热点。认知心理学和心理测量学是认知诊断理论的两大基础。认知心理学主要研究学习过程和记忆过程机制。通过对测量任务所涉及的知识点、测量、加工过程等各认知变量做认知分析,构建认知心理学模型,使得测量理论具有心理学的特征,且其测量结果更科学和客观。心理测量学是所有测量理论的基础,也是认知诊断理论的一个必不可少的基础。认知诊断理论应用到测量理论中,从测验设计、测验项目编制、测量过程和测量结果的数据分析都需要心理测量学的支撑。
当前,认知诊断理论被广泛应用到各种测量系统中,得到了教育研究人员的广泛关注。姜月香[6]利用认知诊断技术,结合现代教育测量方法与认知心理学,提出了能够提高考试内容效度的命题方法并明确了整个命题过程,相较于传统命题方法,新方法在对考试内容的效度与对考生能力评估的全面性两方面都存在明显优势。朱天宇等人[7]针对传统认知诊断模型和传统PMF算法在学生试题推荐方面的缺陷,提出了以综合结合概率矩阵分解和认知诊断的个性化试题推荐方法。艾小芹[8]根据认知诊断评估理论和计算机网络技术设计并构建了个性化英语学习在线诊断模式和系统,对系统的需求和功能进行了分析,设计了其数据库,通过该系统,学习者可充分了解自己的学习特点,并获得有针对性的学习策略指导。认知诊断理论研究中对认知诊断模型的研究,是认知诊断理论应用到各个领域测验系统中很重要的方面。认知诊断模型是指一种对认知结构具有诊断功能的计量模型。通过评估被测试者的认知能力水平,将其认知结构进行模式化后,对其进行认知能力的诊断,可以定量地考察被测试者的认知结构区别和个体差异。
2 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知识点分类
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特点是综合性,它综合应用了专业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程,尤其是有关信息技术和经济管理方面的课程,如计算机应用基础、高级语言程序设计、数据结构、数据库、操作系统、计算机网络、管理学等。本课程主要包含以下的知识点:
(1)信息的含义:注意与数据的区别(与数据结构课程有关)
(2)管理信息系统概念:主要包含其分类、现代管理方法等。
(3)管理信息系统的技术基础:包括数据库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等。
(4)管理信息系统的战略规划和开发方法:制定管理系统战略规划的常用方法和开发管理信息系统的方法等。
(5)管理信息系统的系统分析:主要包括可行性分析,业务流程,数据流程,数据字典等。
(6)管理信息系统设计:系统设计各个环节的设计原理、要求和方法。
(7)管理信息系统的实施:物理系统的实施、程序设计、软件开发、系统运行维护及评价等。
(8)信息系统的管理:信息系统开发的项目管理、运行管理和评价等。
关键词:生理学实验教学改革
《生理学》是一门重要的医学基础课程,主要研究机体的生命活动的规律、发生机制及生理功能的调节。生理学是一门实验性科学,所有的理论知识都是来源于实验研究和临床实践,实验课是生理学教学极为重要的一环,因此,如何上好生理学实验课,是本专业教师需认真思考的问题。[1]
一、高职高专生理学实验教学的现状分析
从我校的情况看,现有12个专业都开展了生理学的实验课教学,根据不同专业,实验课的学时为6-16学时,占生理学总学时的15%-22%,临床医学专业总学时72学时,实验课16学时。实验内容的设置包括动物机能实验和人体功能实验,动物机能实验包括蟾蜍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制备、家兔动脉血压的调节、呼吸运动的调节等;人体功能实验包括ABO血型测定、人体心音听诊、人体动脉血压测定等。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发现了在实验教学中发现了以下问题有待解决和改进。[2]
1.理论实验教学脱节,重视程度不足
在实践中体会到,有些动物实验只是纯理论的验证性实验,较少考虑与临床有较紧密的联系,与临床专业学生的后续课程的学习及将来的实际工作岗位关系也不大,造成理论和实验教学的脱节,实验教学没有真正的发挥它的作用,意义不是很大,学时对实验课的重视程度也不够。[3]
2.动物实验费用较高,存在安全隐患
如实验动脉血压的调节和呼吸运动的调节等实验都会用到家兔,单价也是较高的,实验课中,以5-6人为一个实验小组,消耗一只家兔,1000多名学生的需求量的总费用也是难以承受的。而且在动物实验操作过程中,也可能会因为操作不当动物会对学生的安全带来隐患,造成抓伤或咬伤。另外,实验动物可能携带有致病的细菌、病毒或寄生虫,如果防护或操作不当,对于学生也会形成危险。
二、生理学实验教学的改革
针对上述发现的问题,为了使实验课发挥更好的作用,提高学生对生理学的学习兴趣与专业相关的技能、科学态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多方面的综合素质,因此,我们对生理学实验教学进行初步的改革与实践。[4]
1.购置先进实验设备,优化实验教学环境
实验设备是保证实验教学顺利进行和提高实验教学质量的一个关键因素。随着计算机技术应用的普及和功能的拓展,其在生理学实验上亦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学校更新升级了Pclab生物信号采集系统,在此基础上,还为所有的实验室均配备了多媒体教学设备和虚拟实验系统。先进的仪器设备和现代化的实验教学环境,为进行实验教学改革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奠定了一个坚实的物质基础。
2.实验课前充分准备,使实验课事半功倍
教师要课前提前告知学生实验相关内容,使学生有准备,提前预习,对实验涉及到的相关理论知识进行充分的复习,对实验目的、原理、方法及观察项目有一定认识,并预留思考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不仅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可以提高教师的授课效率,用此方法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实验采取分组的方式进行,每5~7人一组,让学生发扬团队协作精神,教师根据每组的不同情况,具体加以指导,达到共同完成实验的目的。
3.减少动物机能实验,使用虚拟实验系统
高职高专临床专业培养的学生是服务于临床第一线的实用型人才,因此依据人才培养目标,对实验课教学的内容做了调整,保留了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制备和呼吸运动调节这两个经典的动物机能实验,动脉血压调节这一实验由原来的动手操作变为看实验录像和虚拟仿真实验,增加了人体功能的实验,如感觉器官的检查等。通过实验教学改革体会到,这些改进更能体现实验教学与临床的合理结合,对于学生以后的专业学习和临床工作都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4.实验效果评价体系的改革
首先,出勤占实验成绩的10%。再次,实验过程和结果占实验成绩的40%。注重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对基本技能的灵活运用以及实验操作的准确性,实验操作过程充分发挥学生运用知识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在教师的指导下确保实验的顺利进行和提高实验的成功率。第三,实验报告占实验成绩的40%。实验报告是学生对整个实验内容的完成及实验过程操作情况的一个综合书面反映,是检查学生对实验了解和掌握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实验报告也能很客观的反映出学生对实驗的严谨、求实、认真态度。能促使学生主动学习和思考、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重要手段。第四,实验卫生情况占实验成绩的10%。实验结束后,要求学生应对实验台、实验器材、相关实验用品及实验室的卫生进行全面的清理和打扫,确保实验室干净、整齐,加强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总之,改革后的评价体系是多元化的,即生理学实验成绩=10%出勤率+40%实验过程和结果+40%实验报告+10%实验室卫生。实践证明,这样做收到了令人满意的效果。[5]
作者:王琳
参考文献
[1]朱黎霞, 聂 晶, 许伟. 改革生理实验教学, 加强学生能力培养[J] . 教育探索, 2002( 4) : 76.
[2]魏香,李英姿,张贵友.人体及动物生理学实验课程教学改革与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实践教学,2014,4(4),48-52.
[3]深化动物生理学实验教学改革,促进高职院校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黑龙江畜牧兽医,2014,11,127-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