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豆芽的生长过程观察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培养自主探究兴趣
策略1:亲近自然,萌发意识。
为了激发幼儿对种植活动的兴趣,我把引导他们主动亲近大自然作为突破口,逐步培养幼儿从小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关心集体的良好品质。如:每天利用户外活动的时间,我和孩子们一起去种植园里照顾蔬菜宝宝,学着用小锄头,尝试除草;鼓励幼儿尝试地种一些常见易活的蔬菜,如大蒜、青菜等等。通过“认识农具、剥蚕豆”等种植活动,幼儿喜欢上了用不同的小型农具,尝试播种,坚持经常到种植地里观察蔬菜宝宝,体验与蔬菜宝宝共同成长的喜悦。幼儿在不知不觉中了解了蔬菜的生长过程,激发了幼儿主动亲近大自然。
策略2:细心观察,培养兴趣。
观察是发现问题的重要途径,在观察的过程中,幼儿会产生多种想法,萌发创造意识。观察是通往探究世界之门的第一步。在引导幼儿观察时,不能局限于一般的观察,即观察研究对象本身,除了进行观察记录外,还应该引导幼儿在观察时发现更多的问题,注意研究对象与周围的关系,并维持一定时间的兴趣。比如:在自然角里,幼儿带来黄豆放在小瓶子,倒入水。幼儿每天都来自然角观察,交谈中也能听到“我发现黄豆在水里变大了。”“黄豆长出了白白的东西。”“黄豆发芽啦!”我及时捕捉到了教育契机,设计了探究活动《黄豆芽和绿豆芽》。幼儿通过看一看、摸一摸、比一比等观察方法,对黄豆芽和绿豆芽外形特点有具体的感知。在与同伴交流自己的发现过程中,促进幼儿逐步发展良好的观察能力,同时幼儿知道豆芽有丰富的营养,要多吃豆芽菜,身体更健康。
策略3:家园合力,拓展空间。
丰富的种植探究活动蕴藏着许多智慧和活力。用启发性的语言指导幼儿,鼓励他们与同伴多交流,相互合作和协商。我有效利用家长资源,结合家长代课日,开发种植课程系列活动。如:家长和孩子一起制作的“蚕豆造型”,体验亲子创作的快乐;邀请家长为孩子讲解小麦种植方面的知识,激发了幼儿探究农作物的兴趣;亲共同收获油菜籽,发现种子像一个个小黑点,圆溜溜的,还体验收获的喜悦。活动中,既增进亲子之间的感情,提高幼儿的观察力和动手能力,又提高了幼儿有意识探究能力。
二、提升自主探究能力
策略1:发现问题――即幼儿面对感兴趣的事物,带着好奇心提出自己的困惑。如:在种植活动“收获生菜”中,幼儿发现地里的生菜在冬天低温下,已经被冻得软软的,怎么会这样呢?还有哪些蔬菜也怕冷?有什么办法能帮助怕冷的蔬菜过冬呢?我用引导性语言促进幼儿间互相讨论,大胆猜想。再鼓励家长和幼儿共同上网查阅资料等方式,激发幼儿能主动探究其中的奥秘。
策略2:大胆猜测――即让幼儿就某个未知现象、问题产生的原因或可能发生的变化进行充分的预测与猜想。如:在“奇妙的种子”的主题活动中,幼儿发现春天到小草探出了嫩绿的小脑袋,还长出了一棵小树苗来了。有孩子问:“小树苗是哪来的?”幼儿运用自己的经验进行大胆猜测,并说出自己想法。为了让幼儿记住自己的猜测,我鼓励幼儿采用统计小组记录的方法。
策略3:积极验证――即让幼儿就如何解决问题设计不同的方法,用表格等方式记录下来。如:怎样才能知道生姜靠什么长大呢?淇淇用实物如泥土、沙粒等进行记录;洋洋用统计的记录方法,他用数字和图画统计出,第一次,给生姜浇了豆渣,第二次,给生姜浇了水。幼儿将自己想出的方法画下来,然后再进行观察验证。
策略4:体验成功――即体验种植探究活动成功喜悦。如:在观察豌豆的生长变化时,每隔三至五天就和幼儿到种植园地里进行观察,从豌豆种子开始记录,用画画、情境照片、符号等方式,将观察到豌豆从生长、发芽、长高的过程,都及时记录下来,使孩子对豌豆的整个生长过程有一个直观的了解。
星期四
阵雨转多云
今天,我想观察一下黄豆的生长过程。于是,我拿来一个盘子,放入一张厚纸,抓了一把黄豆放在上边,浇上了水。再盖上一张布满圆孔的纸和一块纱布,这样豆宝宝们就可以呼吸到新鲜空气了。
2008年4月18日
星期五
小雨
今天一大早,我就迫不及待地去看黄豆。我发现水溢到最上边一张纸上来了。掀开纸和纱布一看,哇,黄豆宝宝们可真厉害,把水都吸干了耶!
我还发现,黄豆宝宝吸了水后都长大了,很饱满,像吃饱了饭似的,肚皮圆鼓鼓的。它们还脱掉了“外衣”,露出了光溜溜的“身子”。
2008年4月19日
星期六
多云转阴
今天,我又去看黄豆。黄豆终于“窜”出了嫩白色的小牙。我兴奋极了,决定要仔细观察它们。
2008年4月20日
星期日多云转小雨
下午放学一进家门,我把书包往沙发上一扔,就迫不及待地问妈妈:“妈妈,咱家有没有绿豆?我要做试验。”妈妈正在做饭,没有听到我说话。我于是翻箱倒柜,终于在一个饮料瓶里找到了许多绿豆。
我想怎样才能把这个实验做得更好呢?绿豆生长需要养料,万事想做好打好基础是关键,所以我应该挑选最大、最饱满的绿豆,才能长出茁壮的豆芽来。
我把绿豆放在一个大盒子里,细心的边翻边找,终于挑出了七、八粒又大又圆的绿豆。我又找来一个小杯子,把绿豆放在里面,把杯子里倒满了水,想:这下就等绿豆发芽了。哈哈,大功告成啦!我蹲在地上,两眼死死地瞪着杯子里的绿豆,真希望它马上就在我的眼皮底下生根发芽…
妈妈做完饭,看见了泡着绿豆的小杯子,一脸不解地问:“你这是要干什么?”我说:“做实验呗!”妈妈笑着对我说:“种子发芽是需要水,可也要适量。你这样泡着,绿豆可能会被泡烂了呀!”“那该怎么办呢?”妈妈说:“你应该用一个小盘,把盘底放上一块湿纱布,保证种子发芽需要的水分,然后把绿豆放在上面,最后再在上面盖一块湿纱布。”
我照妈妈说得把绿豆放好。心想:原来这么小小的一个实验,居然有这么大学问!
第三天早上刚一醒来,我就想起我做的绿豆发芽实验。糟了!我的绿豆可能完了,昨天晚上我上胶厂学单簧管,回来已经很晚了,忘了给绿豆洒水了。
我赶忙跑进厨房,端起盛绿豆的盘子,一看,盖在绿豆上面的纱布仍然湿漉漉的,小小的绿豆芽已经从纱布的缝隙中钻了出来,白白的,像一根根细细的银针。
我端着盘子来到客厅,把盘子放在茶几上,轻轻的掀开纱布,坐在沙发上仔细地观察起这小小的豆芽来。只见这些小小的豆芽,一个个长着圆圆的大脑袋,上面还冒出了一条细细的长尾巴,像一只只小小的蝌蚪。
我又拿出一棵豆芽,轻轻的放在手心中,仔细地观察起来。我惊喜地发现,它圆圆的“大脑袋”分成两瓣,样子很像人的左右两肺。它胀鼓鼓的,把外面的一层豆皮都给撑破了。我轻轻的把豆皮剥下来,只见两片豆瓣中间钻出了两片小小的叶子,尖尖的像一对猫耳朵,它是那么嫩,让人不忍心去碰它。脑袋下面的“小尾巴”竟然还分成两段,妈妈告诉我,“小尾巴”上面的这段是豆芽的茎,下面细的部分是根。
看着这一颗颗小小的豆芽,我想:我一定要好好的照顾它,让它茁壮成长。
几天来,下午放学一回到家里,我就赶紧去看我的豆芽,给它洒水。生怕自己一时疏忽,照顾不周,小小的豆芽便发生了意外。
这已经是第五天了,我惊喜的发现,我的豆芽又长大了。昨天长得像猫耳朵一样的小叶子,今天已经长长了,变成了“兔子耳朵”。那嫩黄的颜色现在成了浅绿,一条条叶脉清晰可见。左右两侧的“小肺片”不再是那样胀鼓鼓的,它已经有些萎缩,上面已长上了“皱纹”。它的茎本来是很光滑的,现在却长出了一层系系、密密、短短的绒毛,颜色也由原来的白色变成了淡紫色。它的根又细又长,一直伸到纱布里,好像要去寻找更多的养分。
看着小豆芽们可爱的样子,我想:真是奇怪,它们每天只是喝水,没有其它的养分,怎么能长得这么好呢?
一、拓展渠道,科学活动中材料收集的策略
1.利用生活资源,广泛收集材料。幼儿在生活中接触各种各样的生活物品,我们在实施过程中应不断引导幼儿做有心人,随时随地收集身边易得的、卫生、安全的废旧物品,设置班级“回收站”,引导幼儿在探索活动中根据需要自由选取材料,使探索活动更加丰富和深入。如中班科学活动《瓶子在唱歌》,我们提供塑料瓶和可放在瓶中的东西:黄豆、回形针等材料引导幼儿分辨声音的不同。幼儿的探索兴趣很高,已不满足于现有的材料,此时我们及时引导幼儿在“百宝箱”中自由寻找、选取自己需要的材料,幼儿在选择了不同的容器,有药瓶、易拉罐、茶叶罐、纸盒等后,在探索的过程中他们有了新的发现。将相同的物品放入不同的瓶罐中、将不同的物品放入相同的瓶罐中、将不同数量的物品放入瓶罐中,这时瓶宝宝发出的声音也各不相同。由于新材料的加入,使幼儿的探索活动进一步深入了。
除了上述材料来源外,丰富多彩,千姿百态的户外环境既是幼儿学习科学的最好场所,也是获取材料的重要场所。幼儿在户外活动的兴趣远远超过室内,在户外活动中幼儿的想象力也远远高于室内。在户外到处都是可探索的材料,如地上的水洼、野花、野草、落下的树叶、虫子等等,都可以激发幼儿的好奇,进而发展成探索行为。由此我们经常有意识地带幼儿到户外去观察,抓住每一个教育契机。在材料的获得方面我们没有只限于室内,而是积极的让材料从室内走向室外。
2.利用家庭资源,有效补充材料。新《纲要》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我们在实施过程中应积极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家园共同寻找材料,如:科学活动《有趣的镜子》,活动前有的幼儿在家长的带领下去商店参观、认识并购买各类镜子,有的家长积极引导自己的孩子寻找各种镜子,科学区成了镜子的展览会,幼儿面对各种各样的镜子,探索的兴趣和愿望油然而生。特别是哈哈镜引起了幼儿强烈的兴趣,于是我们生成了新的活动《哈哈镜》,并引导幼儿探索发现镜子的奥秘。
二、合理取舍,科学活动中材料选择的方法
1.选择与幼儿生活密切相关的材料,激发幼儿的探究欲望。《纲要》指出:“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和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幼儿已有的生活经验是探索未知的基础,因此在科学活动中我们提供给幼儿的是日常生活中经常碰到的、感知过的或触摸过的材料,由此激发幼儿对材料的探索欲望。如:科学活动《魔术箱》。我们为幼儿提供了一个用废旧纸箱自制的“魔术箱”,在里面放入幼儿生活中常见的、气味较强、触感较明显的物品,如:苹果、铃鼓、毛巾、玩具车、刷子等引导幼儿尝试运用不同的感官去探索、发现、猜测神秘袋内的物品,并讨论使用不同感官猜测物品的感受。这样,幼儿运用各种感官与材料产生了共鸣,体验到了成功的乐趣。
2.选择与幼儿爱好相适应的选材料,促进幼儿的探究兴趣。我们通过观察、询问和引发幼儿提出问题进行讨论来了解幼儿的需求和兴趣。在经过与幼儿讨论探究某种内容后,我们和幼儿一起设计、准备所需要的材料。例如:在一次猜谜活动中,孩子们为“豆芽是怎样长出来的”发生了争执。教师及时了解到幼儿的需要,鼓励幼儿说出自己的想法。有的幼儿认为“豆要去掉皮泡在水里才能长出豆芽来”,有的幼儿认为“不需要去掉皮泡在水里就能长”,有的幼儿认为“豆芽应在土里才能长”。对于孩子们的说法,教师没有正确的结论,于是提出“做豆芽菜”的想法,幼儿一致赞同。接着又为“做豆芽菜需要那些材料”展开了讨论,接着幼儿从家里找来了各种豆子、杯子、小碗等。于是出现了在不同条件下生长的豆芽,引发了幼儿不断的关注、观察和探究。
【关键词】儿童化作文 习作表达 指导 方法
“儿童化作文”是儿童心灵的自由舞蹈,是展示儿童心灵世界的窗户。它不仅是一种生命的倾诉与表达,更是一种生命的灵动写意,也是一种凭借文字的儿童个性化张扬与展示。儿童的本能、冲动、灵感、需要、好奇和愿景等常常都在其儿童化的习作中流淌出来。那么,丰盈儿童的精神世界,打造永不消逝的童年家园,实现作文与儿童的精神和言语同构共生,则是“儿童化作文”最终教学的本真。
一、记录“美好瞬间”,写意多彩生活
小诗人金今的母亲说过:“生活,为她构成了一个令她随时想象的空间,千姿百态,五彩缤纷,那里的遐思妙想是一个女孩心灵的版画。”可见,绚烂多姿的生活是“童化”作文的不竭之源,是“童梦”的发祥之地。
“童化作文”就是要让儿童回归生活。在生活中,丰富童年的体验,丰盈童年的心智,使言语表达成为他们抒写心灵世界的窗口,咀嚼品味童年生活的站台。多彩的校园生活和大自然的无字书等都是滋养儿童心灵的甘泉,把孩子带到野外去,用心聆听那风声、泉响、鸟语……这样,孩子的笔下才会有蓝天白云的美丽、泥土野草的清香,才会把情真意切的体验流注笔端。描绘出自由的童年,写意出生命之初最灿烂的阳光!
在教学中,依托校园生活,通过校园主题文化活动、课间游戏文化活动、综合实践活动作为我们“童化”作文教学开展实施的三个切入点,开发课内外立体的“飞扬童心”的系列活动。在开展系列活动中,充分尊重儿童的生命价值,要以儿童的天性为基础,构建富有生机活力的校园生活,充分利用校园生活中的教育教学资源,增强体验,丰富感受,提升审美水平,使校园不再成为一个封闭的世界,而是一个丰富多彩的精神体验时空。在体味丰富多元的生活中,感受充满童真童趣的一个个“美好瞬间”,进而悄然生成诸多生动感性的作文素材。
二、研究“生命之趣”,倾听成长之音
儿童天生是属于大自然的。一只蝴蝶翩翩掠过,一朵花蕾悄悄绽开,一缕蓝烟袅袅升起,一面岩石爬满青苔……都是在向他们悄悄传递成长的力量,渐渐地渗入灵魂和血液,获得生命的滋润。我们应以一种开放的姿态,打通儿童的生活,让儿童走进大自然。
在习作实践中,我们以大自然为载体,以实践、赞美为路径,以季节的轮换为章节,通过“赏春”“忆夏”“品秋”“闹冬”来构建习作主题;也可以通过观察,探究为主要路径,通过观察动植物生长过程感受自然的生命之趣……以此,丰富儿童感观,弥补学生体验,倾听成长之音,聆听“自然之语”,让每一个儿童都成为习作的独特经历者、体验者、探究者,使之成为鲜活、动态的习作资源。
例如五年级,我们曾让孩子们回家种豆,种青菜、栽培葱蒜等,并进行观察、记录,我们把它称之为《种植连续剧》。以下为习作示例:
绿豆成长记五集连续剧
8月17日 星期四 晴
今天天气很好,我小心翼翼拿了几颗绿豆,然后飞快地拿起杯子接了水,再把豆子泡进去,绿豆躺在水床上,边休息,边喝水,不一会儿就睡着了,我心里不停地唠叨:“小绿豆呀小绿豆,你快快长大呀!”
8月20日 星期六 晴
这几天的天气都很燥热,正如我的心情一样,有点烦燥,几天下来绿豆好像没睡醒似的,根本没有动静。今天我一看,只脱了壳,露出了一点点小尾巴,像一只小蝌蚪,不睁大眼睛看,还发觉不了呢!虽然只有一点小小的变化,但我心里也踏实了许多。
8月23日 星期二 多云
今天天气终于变了,前几天热得都快喘不过气来了。我来到水杯前一看,绿豆尾巴已经长得很长了,而且还长了一点嫩叶,当时我高兴得像吃了蜜一样甜。
8月25日 星期四 晴
今天是个风和日丽的日子,我来到水杯前看见绿豆芽已经长得很长了,嫩叶也长大了许多,而且我发现嫩叶上面叉开了,就像两座绿油油的小山一样。
8月27日 星期六 晴
今天是我观察绿豆生长过程的最后一天,我来到水杯前一看,我发现绿豆芽的茎已经变得很粗了,叶子变圆了,我非常高兴。我通过这次观察不仅知道绿豆生长的过程,而且还知道了观察事物要有耐心、恒心。
多有趣的连续剧!孩子们在培植过程中,不但增长了观察能力,还增强了表达的兴趣。一集集有趣的连续剧,配上有趣的插图,在作文栏里展出,吸引了所有同学的眼球。这些自然资源优化和开阔了儿童的习作空间,与当下的儿童生活形式“映射”和“交互”,形成生活与习作的“和谐共振”。
三、聚焦“特别发现”,表达成长花絮
儿童是感性化的人,他们的生命中有许多成人看不透的东西,对于生命,他们拥有最纯真的情感和最丰富的想象。对一只做过自己朋友的刺猬,孩子们会念念不忘,总希望在自己放走它的小土堆上与它重逢――这是儿童与自然生命的对话;淘气顽皮的孩子给奶奶的头上用彩色的皮筋扎上一绺一绺的小辫,让记性差的奶奶竟走到小店去买酱油,让大伙儿和奶奶全乐得咯咯笑――这是儿童与生命个性的对话……从孩子的生命成长出发,开发“儿童与生命,儿童与自我,儿童与亲情”的对话系列,激发和引导学生做生活中的有心人,聚焦“特别发现”,捕捉成长花絮,唤醒生活感悟,丰盈孩子的心灵,启迪孩子的成长心智,表达生命成长历程。
因为孩子对自我最熟悉,所以四年级时,我们曾利用一个月时间来写我的故事,然后订成一个《我的故事》的作文集。现摘选一生的《我的故事》系列之一:
跟你们说一个小秘密哦!我妈妈是一个很爱美的女人啊!你看,这会儿一定又坐在化妆台边化妆呢!每天一早,妈妈第一个起床,洗好脸开始化妆。“哎呀,皱纹又多了好几条,该怎么办呀!”妈妈拍着脸上的皱纹大叫起来。而我,只会钻在被窝里偷笑。妈妈脸上有许许多多的“小芝麻”,还有一颗特别大的,为了掩盖“小芝麻”,妈妈真是费尽心机呀!一会儿买“玉兰油”,一会儿买“旁氏亮采净白露”,一会儿买“玉丽持久隐形粉底霜”……多的都排起了长长的队伍。每天当我睡得正香时,会被妈妈给吵醒,一下问我穿什么衣服好看,一下问我配什么裤子,一下问我该系什么颜色的围巾,可烦了!我常常对自己说:“做一个女人难,做一个女生更难,做一个爱美的女人的女儿,真是难上加难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