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绿叶对根的情意作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ddddd
有一种情意,使人心心相印;有一种情意,让人牵肠挂肚;有一种情意,将人紧密联系……这样的情意,是绿叶对根的情意。
就如千里马被伯乐赏识的那种感恩,就如浮云游子受慈母关切的那种感动,就如雨露对幼苗滋润的那种感激……绿叶对根的情意,跨越一切,深深地,深深地,让人无止境地感慨。
绿叶对根的情意,是令人感动的奉献。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落红,即使生命凋零,也要化作春泥,用尘泥的挚爱来滋润花儿,使花儿茁壮成长。落红啊,你就如同绿叶对根的情意般,对花儿的爱,那么深沉,那么无私,那么真切,让我不由得叹息。
绿叶对根的情意,是让人震撼的付出。
《聊斋志异》中,富家小姐史连城与穷苦书生乔生的故事家喻户晓。他们之间的知己之恋,跨越了生死的界限。连城择婿,出亲自绣的《倦绣图》,征得题咏,乔生献诗:“慵鬟高髻绿婆娑,早向兰窗绣碧荷。刺到鸳鸯魂欲断,暗停针线蹙双蛾。”连城大喜,对乔生有意,私自传父亲之意,赠金以助乔生灯火。乔生感叹连城乃他知己。后来连城重病,乔生为报答知己之爱,亲手割下胸前之肉给心上人治病。“士为知己者死”真可谓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乔生对连城的情意,早已跨越尘世间平淡庸俗的爱,不计名份,不论身份,不管生死,在我看来,唯有这样纯洁的爱才配得起是那绿叶对根的情意。
绿叶对根的情意,是爱国情思的升华。
绿叶是对根的的修饰,绿叶是对根的装点,一个没有绿叶陪伴的根,将是一颗废物,如果把根比作一个人,那么,绿叶便是伴随着她的无数的良知。
诚信是其中的一片绿叶,诚乃是做人之本,诚乃是内城于己,诚实做人,诚实做事。信;就是外信于人,相信别人,别人才会相信你,所以只有诚信,才能在社会上立足,生存下去,如果你想要获得别人的信任,你首先要做到的便是诚信。
善良是其中的一片绿叶,与人为善,是我们获得美好的友谊的基础所在,心存善良,别人才会对你好,善良是美好心灵的体现,同时,也是爱的表现。
宽容也是其中的一片绿叶,宽容,可以使对方从中吸取教训。
还记得那一次-------
早晨,我来到学校,把所有的试卷都拿走出来,早读课是英语,我便把一些卷子夹在了英语书中。下了早读课,数学课代表小李开始收作业,是一张数学试卷,我把书包翻了个底朝天,还是没有见到数学试卷的影子,我急得满头大汗,忽然,一个念头闪现出来,会不会是他给拿走了?于是,我抓住他就说:“还我的数学试卷”!他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说:“什么数学试卷?”“就是昨天晚上的那张作业”!我恼怒地说。“我又没拿”,他十分委屈,“不信你翻我的书包”。我还真地去翻了,果真没有找到,我又去翻我自己的书包,后来在英语书中找到了失踪的数学试卷。
我十分抱歉地说:“对不起,我错怪你了。”他笑笑,大度地说:“早上这么急,难免的,下次注意就是了”。
我十分感动,警示自己下次不要再犯同样的错误。
一、新课标是命题的基本依据。
2009年,全国已有10个省份实施“新课改”,而2009年的高考作文命题已明确显示出新课改的方向,体现出新课改的要求,那就是要求学生“要负责地写作”、“要抒发真情实感”,作文命题则是尽可能减少对写作的束缚,为学生提供广阔的空间。
2009年高考湖北卷可以说是新课改的“急先锋”。从往年的材料作文“母语”“举手投足之间”到2009年的半命题作文“站在门口”,2009年的这道作文最大的亮点就是没有在审题上设置太多的障碍,能让人有更多的选择,有更多的情感抒发。题目选择的空间很大,考生可以实写“在教室门口”、“在朋友门口”等等,也可以虚写“在高考门口”、“在未来门口”、“在道义门口”等等,选择的立意相当宽泛,考生容易写出真情实感的作品。
还有福建的“这也是一种”,山东的“见证”、江苏的“品味时尚”、四川的“熟悉”等题目都很“宽”,让学生感到“不陌生”“有话说”,从而激励学生进行自由的表达、有个性的表达、有创意的表达。
二、回归人本和关注现实是考察的主要方向。
1、回归人本,注重体验。2009年,全国与各省(市)的作文命题,涉及的内容范围相当广,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局面。但不论怎么变,都从不同侧面体现了以“人”为本的高考题,无论是湖北的“站在 门口”,还是浙江卷的“绿叶对根的情意”都是看似容易,但写好确实不容易的题目。考生分数的高低关键还是取决于个人的“写作基本功”与“综合素养”,高考作文来不得半点投机取巧,只有平时加强基本写作训练,考试时才能“以不变应万变。”
在2010年的高考作文备考中,大家要积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准备:
一是要看准趋势、精选精练。要想学有所获,“用力就要用在刀刃上”,把那些真正能体现高考作文命题趋势和发展动向的题目作为训练重点,比如体现人文性和现实性的作文题目。
我刊曾发类似题材文章如下:2007年第1期《有所为,必有所不为》、第4期《给自己脱颖而出的机会》、第5期《动物身上的处世意趣》;
2008年第1期《真实是一种优势》、第5期《定位决定成败》、第7《寻找最有价值的位置》、第10期《等待你的黄金时间》、第9期《你只需在某一点上自命不凡》、第12期《李冰冰赢在步步为营》;
2009年第4期《胜者的法则》、第5期《不比为贵》等。
2 全国卷Ⅱ:道尔顿妈妈色盲和日本安藤发明方便面的小故事。
我刊曾发类似题材文章如下:2007年第2期《一个短语可以改变一切》、第4期《从“过失”中发现奥运冠军》、第6期《人生如豆》;
2008年第1期《幸运靠自己创造》、第4期《把绊脚石变成垫脚石》《惊喜跟着灾难悄悄来临》《把思路向前延伸一米》、第6期《伤痛也是人生一部分》、第7期《原来错误也可以如此美丽》、第9期《转过身,便是路》、第10期《这一刻不绝望,下一刻就有希望》;
2009年第4期《18秒钟抓住机会》、第5期《“荒唐”的创意》等。
3 海南、宁夏卷:诚信和善良。
我刊曾发类似题材文章如下:2008年第3期《善良的种子》、第4期《善良是一种高贵》、第6期《善良最能温暖世道》、第8期《良心的砝码》;
2009年第1期《给善,心一个容器》、第3期《孱弱的善良》、第5期《虔诚与伪善》、第6期《真诚无“指南”》《善良也需擦亮眼》等。
4 北京卷:我有一双隐形的翅膀。
我刊曾发类似题材文章如下:2009年第4期《有梦想谁都了不起》《是的,我能》、第5期《天赋只是对自信者的鼓励》等。
5 浙江卷:绿叶对根的情意。
我刊曾发类似题材文章如下:2009年第3期《父爱是双千里眼》、第3期《母亲,请站在原地等我》、第4期《不要把父母“读”成“烈士”》等。
6 上海卷:金融风暴中的我。
我看曾发类似题材文章如下:2009年第1期《你看到危机,我看到机会》、第4期《谁说金融危机就不能赚大钱》、第5期《经济危机下驾御“情绪危机”》、第6期《他们在金融危机中笑傲江湖》等。
7 辽宁卷:明星广告代言。
我看曾发类似题材文章如下:2009年第6期《代言明星莫喊冤》。
8 江苏卷:品味时尚。
我看曾发类似题材文章如下:2009年第4期《郭培:我给明星做衣裳》等。
9 福建卷:这也是一种____________。
我看曾发类似题材文章如下:2009年第1期《有一种感动叫救赎》、第2期《沉默也是一种美》、第5期《专情是一种境界》等。
第一组:①感知能力是否可以来自教育?②对于活体的科学认知是否可能?③艺术是否改变我们的现实意识?④演示是否是确认现实的唯一手段?⑤人们是否可以不受磨难而满足欲望?⑥认识他人是否比认识自己更容易?⑦你认为什么思想、发明、发现或创造到目前为止对你的人生产生了最大的影响?⑧谁是你们这代的代言人?他或她传达了什么信息?你同意吗?为什么?……
这些是什么题目?这是欧美教育发达国家,更确切地说是法国和美国近年的部分高考作文题。作为语文教师看到这样的高考作文题不知会有何感想。或许有人会说,这哪里是高考作文题?甚至还可能有人会说,这样的题目怎么可以作为作文题呢?的确,如果用我们现行的高考眼光来看,这种显得十分“另类”的题目似乎实在不能算是作文题,但它又实实在在存在于当今欧美教育发达国家的高考试题中。
看到这样的作文题,或许我们的陌生感会油然而生,因为距离我们当前的高考作文题实在遥远得很;看到这样的作文题,可能我们又会有一种熟悉感,因为它和下面的这组作文题目又似曾相识。
第二组:①学堂之设,其旨有三,所以国民,造就人才,振兴实业。国民不能自立,必立学以教之,使皆有善良之德,忠爱之心,自养之技能,必需之知识,盖东西各国所同,日本则尤注重尚武之精神,此国民之教育也。讲求政治、法律、理财、外交诸专门,以备任使,此造就人才之教育也。分设农、工、商、矿诸学,以期富国利民,此振兴实业之教育也。三者孰为最急策。②泰西外交政策往往借保全土地之名而收利益之实。盍缕举近百年来历史以证明其事策。③日本变法之初,聘用西人而国以日强,埃及用外国人至千余员,遂至失财政裁判之权而国以不振。试详言其得失利弊策。④周礼言农政最详,诸子有农家之学。近时各国研究农务,多以人事转移气候,其要曰土地,曰资本,曰劳力,而能善用此三者,实资智识。方今修明学制,列为专科,冀存要术之遗。试陈教农之策。⑤美国禁止华工,久成苛例,今届十年期满,亟宜援引公法,驳正原约,以期保护侨民策。
这是一组清朝最后一次科举考试的“笔试”部分的作文题目。
笔者既不崇洋,也不厚古薄今。但是认真比照一下这两组试题,或许我们能够从中发现一些相通甚至相同的地方。欧美教育发达国家的高考作文让我们的耳目为之一新,但是如果我们认真去审视,却发现它似乎又神似着、暗合着曾经存在了一千多年、如今已消亡一百余年且早已遭人唾弃的中国古代科举考试,而且两者间在很多地方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这不能不令人深思。是偶然还是巧合?或许都不是,而且似乎也不应该用偶然或巧合来解释这两组“既陌生而又熟悉”的作文题中的一些共性的东西。
一、作文是思想的展示
作文是思想的载体,是独立思想深厚的土壤。作文是一定要有写作者的思想的,也应该是写作者思想的展示;没有思想的作文,不管外表多么华丽,它依然只是一具空壳。
如果抛开“八股”的消极因素,那么,中国古代的科举考试只考作文,而且能够存在达千年之久,靠什么来取胜?靠的是作文里蕴含的思想和道德素养,而不单单是言语技能。笔者没有见到过太多的古代科举作文题目,但窥一斑可见全貌,仅从上面的几例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反思过去、分析当前、思考未来,是科举作文的主要内容,考查的是人的思想品格和道德素养,考查的是学子对问题和现象的自我思考,极其相似于我们今天所说的“案例分析”,并以此来评判高下、选拔官员。这其中的核心,应该就是观点,就是思想。
而我们现在的高考作文,存在着两种极不正常的现象:一是源头上的思想捆绑,即命题者和命题本身已经为学生的思想画定了一个圈,学生只能在这个特定的圈子里做所谓的“自由活动”,学生的思想展示只能是“带着镣铐跳舞”;二是作文中的思想封闭,即学生不敢在自己的作文中表露自己的思想,不敢有自己真实的想法,因为一旦自己的思想和想法超越了命题者和命题本身已经设定的那个圈子,就有可能带来灾难性的后果。就如2001年的全国高考作文,又有多少学生胆敢将“诚信”抛弃?面对2010年的高考作文“什么年代了,有鱼吃还捉老鼠!”谁敢突破“责任意识”“不能坐享其成”的思想范畴?那么,这样的作文,学生个体的思想何在?真不知道这样的作文是进步还是倒退。
不妨大胆设想一下,假如让我们的学生来写美国高考作文“你认为什么思想、发明、发现或创造到目前为止对你的人生产生了最大的影响”,他们将会怎么写?最大的可能是,尽管题目中有两个“你”在反复强调“自我意识”,要展示自己的思想,但我们的学生更多的可能还是会从对人类的进步、社会的发展等层面的作用去检索他所知道的“思想、发明、发现或创造”,并将它转嫁到自己身上,将“思想、发明、发现或创造”对人类进步、社会发展的作用替代为对自己人生的影响,从而找到一个写作的方向,确立出自己的观点,而绝少有学生会真正站在自己的立场上来审视自我,从而真正展示出自己的思想。
而反观欧美教育发达国家的高考作文,命题主要关注考生的理性认识,触及的是自我精神世界,检测的是思想素质。所以,题目本身所蕴涵的内容往往是没有定论的,需要学生在搜集整理、大量占有资料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观点和思想,只要言之有理。如果没有对自我深刻的认识,没有形成思想、个性等素质,这样的作文就无从写起。
和古代科举作文一样,欧美教育发达国家的高考作文行文开放,命题小而且实,作文命题都是从一个很小的角度切入,以问题的方式呈现,规定了明确的答题方向,表面上看限制得比较死,但却给学生创设了自由表达思想的广阔天地。而我们现在的作文命题,表面宽泛实则僵死,倾向明确却很肤浅,是将学生向早已在作文源头就圈定好的思想和价值观里赶,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很小,因而,独立的、自由的、创新的思想也就鲜有舞台。命题的画地为牢,必然会导致作文思想的苍白和虚无。
不知道我们有没有注意到这样一种现象,就是我们现在的高考作文甚至平时的作文是没有文体限制的,任何一个命题大都既可写成议论文,又可写成记叙文,还可以写成散文甚至其他;据说,这样做是出于对学生的人文关怀,有利于学生扬长避短。但是,我们还应该看到,无论是中国古代的科举作文,还是如今欧美教育发达国家的高考作文,尽管没有明确规定要写成什么样的文体或者干脆“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但基本上还是以论述文为主,以上所举的例子便是客观存在的事实,而且无一例外。那么,这一古一今、一中一外的两者在文体上的不约而同的选择说明了什么?是欧美如今的教育倒退了还是我们原来就曾进步过了?笔者认为,单就从展示写作者思想的角度来看,论述文的确要比记叙文来得更直接一些,有时候也要更鲜明一些。这或许同样能给我们的高考作文带来一点启示。
有鉴于此,我们应当有这样的认识:高考作文是思想的“阅兵场”。
二、作文是个性的张扬
作文是思想和个性的载体。作文既是展示思想的舞台,也是张扬个性的空间。但中国人做事历来讲究“中规中矩”,不越雷池,作文自然也不例外。
教育的本质就应该是个性化。尽管个性教育早已被摆到了议事日程,但学生“个性”的丧失、思想的“缺席”仍然是时下高考作文的流行病,其重要的原因是作文命题的引导功能的丧失。我们的作文命题主要以学生的视角来关注社会,旨在考查学生对他人、对外部客观世界的认识,要求的是学生“向外看”“一致对外”。当然,“向外看”也许并不见得都是坏事,学生对外部客观世界的态度和观念自然也能反映主体的精神世界和价值取向,表现主体的人文素养,同样也能够见思想、见个性,但前提条件是必须像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所说的那样“以我观物,则物皆著我之色彩”。但是,我们的作文命题“求同”的意识太浓厚,“自我”的意识太暗淡,“道德”的主题禁锢得又太严重,结果是以道德主题和“求同”原则扼杀了作文个性。像2009年浙江省的作文命题取自于《绿叶对根的情意》的歌词,其道德意图就禁锢得非常鲜明,没有了个性伸展的空间。而更多的则是这样一种作文命题,如宁夏的作文命题“善良”、江苏的作文命题“绿色生活”等等,貌似没有束缚,但实则保守僵死、大而无边,貌似人人都有话可说,但过度的宽泛恰恰成了滋生平庸的土壤,实际上没有给优秀学生留下自由发挥、张扬个性的空间。一句话,作文命题中的道德捆绑和“求同”的价值取向束缚了学生的思想,禁锢了学生的个性。
而欧美教育发达国家的作文也从道德和政治方面命题,但却不是抛弃道德,而是把道德融于个性追求之中;不主张“求同”,而追求“求异”;不是靠言语技能和道德立场来取悦读者,而是靠思想和个性取胜,立意越新,越有独到之处,作文价值就越高。其突出的一点是要求学生“向内看”,引导学生审视自我、观照自我,以“求异”来张扬个性。例如,芝加哥大学的作文命题:“假如一个平常的日子被加上了4小时35分钟,你将会做什么不同的事?”这“不同的事”不仅能看出考生对未来理想的追求,以及其中蕴含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而且能给考生提供广阔的创新舞台,引导学生突出自己的个性。至于法国高考作文“感知能力是否可以来自教育”、“艺术是否改变我们的现实意识”、“人们是否可以不受磨难而满足欲望”等命题,就更是在深刻而具体地观照自我,因为如果对自我没有较深的认识,没有关于自我的思想体系,就会陷于茫然,就将无从下手。
同样的现象还发生在中国古代的科举考试作文中。尽管科举考试的道德立意、政治主题依然非常鲜明,但命题具体实在而带有开放性,在一定的框架束缚之下仍留有较大的可供学子去张扬个性、自由驰骋的空间,如“周礼言农政最详,诸子有农家之学。近时各国研究农务,多以人事转移气候,其要曰土地,曰资本,曰劳力,而能善用此三者,实资智识。方今修明学制,列为专科,冀存要术之遗。试陈教农之策”等等。可以想象,如果没有自己的思想和个性,没有对“教农”的独到而精辟的见解,而仅仅像我们现在大多数学生那样空洞说教、泛泛而谈,封闭自己的思想,关闭自己的个性之门,那是很难脱颖而出的;而思想和个性的高下又能鲜明地看出一个人未来的发展潜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