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教育经济与管理就业方向

教育经济与管理就业方向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教育经济与管理就业方向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教育经济与管理就业方向

教育经济与管理就业方向范文第1篇

教育经济管理是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与交叉学科,属于社会学科范畴,是公共管理一级学科下的二级学科之一。此学科主要是运用教育学、经济学与管理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教育与经济的相互关系及其变化的发展规律,研究教育领域中经济投入和产出规律、教育事业的跨跃式发展中的管理规律的科学。

培养目标:

此学科培养政治素质过硬,教育经济与管理理论基础知识扎实,能够熟练地掌握和运用现代经济学理论、管理学理论和教育管理理论及各种研究方法和技术,能够熟练地运用英语进行交流和进行研究,身心健康,毕业后能够从事公共管理、教育行政或教育财政领域的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的高层次专门人才。

就业方向

毕业后可在国家机关、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相关的事业单位等从事学校、政府微观和宏观教育管理以及企业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工作。

相关职位:

教育经济与管理就业方向范文第2篇

【关键词】 国有企业 非国有企业 体制机制

通过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单位类型选择的调查显示,大部分高校毕业生将国有企业作为首选、其次为事业单位,接下来是私有企业,再就是政府机关、外企等。但国有企业、事业单位以及政府机关占到一半以上,另外,愿意自主创业的比例只有不到10%。所以有必要对比国企与非国企在体制机制方面的差异。

1、企业性质的差异

国企是归国家所有,大多是在行业中垄断经营,资本全部或主要由国家投入,由国家负责盈亏,在多数人眼里国企还是比较有保障,稳固性强,进入国企就像端到了铁饭碗。而私企是归个人所有,完全凭靠自身经营,同时受经济影响较大,稳固性和保障性较国企差。所以更多的毕业生由于传统的求稳定的就业观念影响更倾向于选择稳定性的国企来就业。

2、薪资水平、福利待遇的差异

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在薪资水平、福利待遇方面也有较大的差别。国企对员工的保障是持续性的,而且国企的薪资水平相对高于私企的薪资水平。由于国有企业的工资制度比较规范与严格,而且有工会的监督,但民营企业的工资制度相对来说就不是很规范。比如说在国企,员工一入职就会给缴纳“五险一金”,退休后有养老金;但非国有企业在社会福利和保障体系的建立还不完善,有的甚至是空白的。许多民营企业的经营者将社保看作是企业的多余开支,不对员工参加社保。员工入职后不会享受任何社会保险和住房公积金,有的私企虽然承诺五险一金,但入职后却一拖再拖,不能有效地实行。在福利待遇方面,一般国企的员工所享受到的福利待遇比私企的员工优厚。国企中相当一部分的劳动报酬,即隐形福利,常常都是以非商品的形式无偿提供给员工的,并不进入工资。所以更多的高校毕业生会选择薪资水平、福利待遇比较高和社保比较健全的国企来就业。

3、户籍问题

目前,由于山西省户口入籍政策对民营企业和国有企业的性质不同,造成在民营企业中就业的毕业生不能落户,出现民营企业留不住人才的问题。2014年9月23日,山西省政府出台的《关于进一步做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规定:在全省取消高校毕业生的落户限制。但在实践中并没有及时落实,大多数的人才市场都表示:并没有收到有关通知取消落户限制,也没有见到相关的文件,因此,只能依照原有的规章制度,即档案在人才市场,户口才能挂靠在人才市场。而招聘时只需身份证,再加上就业后户口不能落户于就业单位,所以导致就业人员的流动比例较大。目前我省高校毕业生因户籍不落实的问题,使得就业难,工资收入低等问题更为突出。

4、激励机制的区别

在国企中,严格按照劳动法执行,实施效果良好,但是不论员工干多干少,都会有基本工资保障生活,同级别的员工一般薪资相差不大,一般不存在什么竞争,自己干好自己的份内之事,拿自己应得的工资,节假日、双休日可以自由支配,一般不会加班,工作时间比较固定,工作生活比较安逸;而非国有企业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都不健全,有些企业最低工资都没有保障,完全是多劳多得,竞争压力比较大,双休、节假日一般都会有不同强度的加班,有的则会超过劳动法所规定的时间,有的企业可能会有加班费,有的则没有,工作时间、工作强度和工作压力都较国企重。所以更多的高校毕业生会选择安逸、竞争小、旱涝保收的国企工作。

5、用人制度的区别

山西有部分非国有企业的“家族企业模式”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大学生自身的发展空间,这部分企业往往人员关系复杂、制度混乱,多数管理者滥用权力、亲疏分明、任人唯亲的现象也比较严重。高校毕业生在这部分企业中实现不了自身价值,没有发展空间。

总而言之,国有企业以其稳定、工资、福利待遇好等深深地吸引着高校毕业生。公务员、事业单位竞争太激烈,基层、“三支一扶”条件差、工作地点偏远,非国有企业不稳定、待遇差、没保障、就业歧视等等问题的存在,都导致高校毕业生不愿意去非国有企业工作。为缓解该现象和我省的就业压力,就此从几个方面提出一些可行性的、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从政府层面来讲,首先要规范私企对劳动者的保障制度,保障非国有企业员工的合理待遇。其次关于户籍问题,我省可以借鉴上海市的户籍积分制度,按居民的实际贡献来使居民享有相应的公共服务待遇。最后,毕业生的住房问题也需落实。虽然我省将高校毕业生纳入了住房保障群体,但是由于政策宣传力度不够,政策在执行过程中还存在不足,实施效果并不理想,所以在政策的宣传力度和深度上有待加强。

从企业层面来讲,要落实国有企业中的竞争机制和激励机制;非国有企业要遵循相关法规,不能钻法律空子以损害毕业生权益,落实好有关劳动法的规定,切实维护毕业生的合法权益。

从毕业生自身角度来讲,首先应该转变相应的就业观念,应结合当前的就业形势和自身实际,来把握就业机会。其次,提高自身的维权意识和法律意识,学会运用法律武器来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最后,加强政策参与度,要对政府所出台的有关就业的政策措施有所了解,尤其是涉及到自身的相关政策,以便更高效的就业。

【参考文献】

[1] 吕蕾.我国民营企业社会保障困境及其缓解对策研究[D]. 武汉科技大学.2008.

[2] 就业动态[J]. 中国大学生就业(综合版).2014.(11):32.

教育经济与管理就业方向范文第3篇

【摘 要】本文对国内外私立高校管理理念及内部管理体制特别是创办者与决策者和执行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解析,通过对比美国、日本、中国私立高校管理理念及现行内部管理体制的比较分析,探讨适合我国私立高校运营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模式。

关键词 私立高校;管理理念与内部机制;比较研究

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在不断推进,特别是《民办教育促进法》的出台使得我国的私立高等教育得到了快速发展。据统计,截止2010年,全国私立高校已达350(本研究未包含独立学院),在校学生超过一百万人,其中本科29所。私立高校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和探讨民办高校管理理念与内部管理体制问题,对私立高校如何持续发展及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美国和日本是私立高等教育相对发达的两个国家,从教育规模角度出发,美国约占1/4,日本约占3/4。比较二者在管理理念、经费来源和内部管理体制方面的异同,对我国私立高校的经营管理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私立高校的管理理念应建立在先进的管理理论基础、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念基础之上,从教育经济学角度出发,核心问题是管理的价值取向。价值取向将决定私立高校发展方向。查阅众多中外私立高校发展史折射出:私立高校的管理必须具有自身特色。特别是其管理体制按新制度经济学的观点,应有别于公立大学。私立高校应根据自身发展特点,建立完善的内部管理系统,科学设置各类、各层管理组织,清晰决策权责与执行权责的划分,融洽彼此之间的从属关系,即决策权归哪个机构,执行权归哪个机构。当然,私立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最终将直接受到经费来源的影响。在二者中,管理理念处于支配地位,管理理念决定管理体制,管理体制必须同相应的管理理念相适应。

一、私立高校的管理理念决定学校的特色发展

作为私立高校的运营与管理,必须兼备市场理念,运用现代教育经济学的教育理念坚持市场管理理论,尊重市场经济规律,找到适合自身发展的特色。在美国和日本,任何一所私立高校的运营都在从实际发展出发,注重功利主义、实用主义的价值取向,特别注重特色经营与管理,注重核算管理成本,注重管理实效。因此,私立高校建设发展的根本任务与国办高校有一定的差别,注定了私立高校管理理念必须有别于国办高校,特别是在员工薪酬制度、考核制度、关注教师成长、关注学生就业,特别是学生技能培训、社会适应能力培养、“工学”结合方面有自己的教育教学管理特色。

对于私立高校而言,时刻从教育经济学的角度出发,考虑和分析市场需求是至关重要的,在当今生源竞争如此激烈的形势下,私立高校的管理者应该坐下来认真研究对策,审时度势。教育是个大市场,但只有认清市场需求,才会选准招生宣传和定位。没有了市场,也就没有了生源,资源无从配置。私立高校管理中,必然考虑的管理特色是:教学管理模式应有别于国办高校。私立高校的招生和就业直接影响到学校的生存和发展,换句话说,就业好直接吸引更多的生源,而就业好是要教学质量来说话的。正因为招生和就业这两个市场是私立高校教育教学过程的两头,因此,教学管理全过程应体现自己的特色,努力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突显“工学”结合的特色。面对市场千变万化的需求,从招生、专业设置、教学计划、校内资源配置,到借用社会资源条件等,都需要教学管理部门为学校延续发展做出灵活及时的反应,满足随经济体制的变革、产业结构的调整、劳动力市场的变化而形成的地方、行业、企业对高等教育的多样化需求。

因此,私立高校为了生存和发展,应确立以市场为导向的办学理念,从专业设置到培养目标,始终围绕着市场的需求,使得民办高校能够灵活地适应市场的变化,及时调整专业设置和培养目标,确保生源数量和质量。

二、资金来源的形式决定内部管理体制

在美国,私立高校的经费来源形式主要有:学生学费、政府科研经费、社会捐赠。对于美国大多数私立高校来说,学生学费和社会捐赠是学校运营的主要经济支柱。在美国,为保障教学质量,学费基本都用于日常支出,不足时,部分社会捐赠也用于日常支出,剩余的社会捐赠部分购置固定资产和形成学校的发展基金。可见,美国私立高校的运营不单单依靠学生的学费,更多来源于校外的捐赠。由于社会捐赠在私立高校经济来源中占主要地位,这也决定了美国私立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模式。美国私立高校的管理者更多的是校外人士,校外资金筹措者与创办者组成董事会,可见董事会成员中,更多的是校外人士。这些董事会中的校外人士是学校与社会联系的重要纽带,也是资金筹措的主要社会关系。董事会是学校的最高决策机构,决定学校运营过程中的重大发展方向、预决算、校长聘任、社会捐赠资金的筹措等,以保证学校发展的延续。可见,美国私立高校内部管理形式上,董事会不但是决策机构,也是监督机构,在资产管理与资产所有相分离的基础上定位内部管理体制,使得校长、副校长、学院院长负责执行董事会的决策时有一定的灵活性,保证了生源质量和教学质量。

在日本,私立高校的主要经费来源是学生学费、政府补贴、社会捐赠,但社会捐赠所占比例很少,政府补贴也有限,基本依靠学生学费运营。日本私立高校的经费来源特点决定了它的内部管理体制与美国的不同。日本私立高校的管理主要依靠内部治理,较少有校外人士参与到董事会或理事会成员中。创办者始终参与到学校的运营与管理中,使得学校在经费来源有限的基础上,制定有效的发展措施,保证学校的延续发展。

在我国,私立高校的经费来源几乎只有依靠学生的学费,这种经费来源模式更多的贯穿了创办者及家庭成员的家族式管理模式,这也使得我国私立高校内部管理体制相对复杂化。我国私立高校董事会一般由创办者、投资者、对学校贡献卓越者、职工代表、聘任校长等人员组成,创办者应作为终身董事参与学校发展和制定决策,并时刻发挥对学校发展方向与重大决策的监督与管理作用。

三、我国私立高校内部管理体制定位

由于我国私立高校最初的办学经费来源非常有限,几乎完全依靠创办者自筹资金、借贷资金发展而来,有的创办者当初把自己家的住房拿出来抵押,可见办学的艰辛。因此,我国私立高校的董事会必将代表着创办者的经济利益,也包括创办过程中其他投资者的利益,特别是创办者的利益。保证创办者办学的初衷和延续发展是我国私立高校董事会的重要使命。

从比较研究可以看出,我国私立高校经费来源与国外不同,故在管理体制方面存在诸多不同。我国私立高校最佳管理体制模式在现实中并不存在,因为每所私立高校的发展受着多种多样复杂因素的制约,而且许多因素是不可预测的。但比较分析可以看出,我国私立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更适应于代表创办者最高利益的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这有利于实现各层组织之间、各层组织内部的各层人员之间都按市场法则进行权责分配与利益分配,这种权、责、绩、利(酬)、险五挂钩的管理机制,有利于学校各级人员共同谋划学校的发展。

因此,建议我国私立高校董事会聘请行业专家,为其量身制定科学完善的管理体系,赋予每个管理主体一定权责,使相关部门在权责范围内相互配合、依法有序、高效灵活的抓好招生宣传、教学管理、学生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后勤管理等各项工作。只有按照董事会所赋予的权力与承担的责任有序的履行权责,同时将各部门所取得业绩大小分别进行考核,合理分配工资报酬,真正体现出多劳多得、优劳优酬、奖勤罚懒、奖优罚劣的利益分配原则,充分调动大家的积极性,学校才会又好又快的发展,从而全面体现优胜劣汰的市场竞争机制,使得私立高校内部运营走向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教育部.2010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N].中国教育报

[2]王康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3]田虎伟等.我国教育产业的理论与实践研究[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4

[4]贾少华.民办大学战略[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

【作者简介】

教育经济与管理就业方向范文第4篇

【文章摘要】

“民工荒”和“就业难”是劳动力供给与需求不匹配的象征,本文从政府层面提出六点解决办法,以从根源上破解“就业难”和“用工荒”同时存在的结构性矛盾。

【关键词】

政府统筹;劳动力供需;结构性矛盾

目前我国劳动力市场同时存在需求不足和供给过剩的结构性矛盾,一边是“民工荒”现象从沿海地区向内地蔓延,一边是应届大学生就业呈更加困难之势,此问题的长期存在势必影响经济可持续发展,不利于社会稳定,因此本文试图从政府层面分析其解决办法。

1 充分发挥信息导向作用,加强产业、行业人才发展统筹规划和分类指导

首先,成立各级就业指导委员会,将就业工作纳入区域发展规划进行统筹安排,由就业主管部门牵头,建立劳动力市场联盟,有效整合各种就业服务资源,联手推进就业政策的衔接与落实,引导劳动力有序流动,提高用工需求的匹配度;其次,加快建立和完善公共就业服务信息网络,提高信息服务水平,切实改变信息掌握不多、不准、不及时、利用率不高的问题;再次,加强就业和用工指导服务。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围绕重点领域开展人才需求预测,定期急需紧缺人才目录,以指导劳动者求职就业和单位招聘用人,同时结合求职者的个性需求有针对性地提供指导服务。

2 调整产业结构,从根源上破解“就业难”和“用工荒”

我国传统产业比重大,用人需求不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不够,人员吸纳能力也有限,一些竞争性行业和民营性质的劳动密集型企业是大学生的主要雇主,只有不断进行产业升级,才能满足大学生自我发展需要,所以解决“两难”问题,调整产业结构很有必要。也可以增加中西部的就业,缩小城乡贫富差距,缩小中西部中小企业与东部经济的差距,带动小城镇发展以及劳动力就近就业。除了用人主体需要不断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通过调整产业结构、促进产业升级,从根源上实现经济增长和促进就业外,求职主体也要不断进行调整以适应劳动力市场,形成两者间的良性互动。

3 充分发挥就业促进政策的引导调控作用,根据就业形势及时调整

首先,根据市场需求控制专业设置,加大急需研发人才和紧缺技术、管理人才的培养力度,同时鼓励大学生利用专业优势创业,鼓励大学生在科技发明、转化科技成果方面创业,从而为经济结构调整作贡献;其次,促引大学生到中西部就业,实现就业的均衡发展。近年来我国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产业转移逐渐向中西部扩展,可以利用将在中西部就业的高校毕业生户口落在省会城市、为其晋升职称等提供便利条件等措施鼓励其紧随劳动密集型企业而西进;再次,根据就业形势的变化调整政策实施的重点和力度。在经济发展降速、企业经营困难时加大援企稳岗政策的实施力度,在企业出现招工难矛盾时加大职业培训和中介补贴政策的力度,在就业难与招工难同时并存的情况下,通过化解招工难来缓解就业难,减少公益性岗位开发和购买的数量,降低援助就业政策的投入,最大限度利用企业现有缺工岗位援助就业困难人员就业,在国家限制和淘汰落后产能、大量个体私营低端小企业难以雇工的情况下加强对劳动者的创业指导,提高创业质量。

4 发展不同层次的职业教育,提高劳动力供给匹配度

在制造业高度发达的德国,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办学比例为3︰7,而我国则恰恰相反。因此,要解决好我国职业教育“短腿”问题,首先争取通过国家立法确立职业教育的地位,使其在公共资源与生源配置上享有与高等教育同等的待遇,对各类职业高中和技工学校给予更多的政策扶植;其次,为了满足产业升级后的劳动力市场需求,可以加强职业技能教育供给,鼓励企业为确保所需技能人才的稳定来源投资或参与职业教育和培训,通过校企联合,实行定向教学、定向实习、定向就业,以提高劳动力供给匹配度;再次,建立多层次多渠道职业技能培训体系。如高职高专和技工学校应以经济社会发展对各类人才的需求为导向、职业培训机构应以单位订单和定向就业为导向、企业开办的职业培训,应以提高劳动生产率为导向。按照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要求发展职业培训,把职业培训的重点从扩充数量转向提升质量上来。

5 提高农民工教育培训投入,并加强其向“市民”的转化

我国农村劳动力总体素质不高,具有及大的开发潜力,因此为了满足产业转型升级,首先必须加强对农民工的职业技能培训,把传统产业工人培育成适应新型产业的工人,缓解目前结构性用工难问题。同时,要充分发挥工会组织参与社会管理的作用,依法推动企业建立平等协商集体合同和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发展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促进社会充分就业;其次,从“民工潮”到“民工荒”,一个重要的体制性原因是我国的城乡二元结构,许多农民工像候鸟一样一年一度在城乡之间飞来飞去,这造成了春运和招工大潮的世界奇观。因此,要从体制上实现“农民工”向“市民”和“工人”的转化,使其真正安居乐业。

6 加大对民营企业的扶植力度,解决好分配领域的突出问题

民营企业(特别是中小民营企业)一般处于产业链末端,由于经营门槛低、平均利润率低、工资水平低、员工流失率高,致使其成为受累于“招工难、就业难”问题的政策洼地,但这些劳动密集型企业往往是安置就业的主渠道,因此,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是实现充分就业的必由之路。可以综合运用财政、税收、金融等手段,加大对民营企业的扶植力度,切实将对民营企业减税让利的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尤其是在民营企业相对集中的工业园区,要统筹规划公租房、学校等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建设,为其招工留人营造良好的条件与环境,并严格执行国家“限高、扩中、提低”的收入分配政策,严格限制垄断行业工资过高增长,从根本上矫正社会平均利润率“扭曲”问题。

【参考文献】

[1]李春玲.高等教育扩张与教育机会不均等——高校扩张的平等化效应考察[J].社会学研究,2010(3).

[2]张冀.人口结构调整与均衡性社会的建设[J].人口研究,2010(5).

[3]张冀.近年来中国人口与就业热点问题研究[J].河北学刊,2011(4).

[4]陈传江等.当前劳动力市场结构性供需矛盾突出现象探析[J].改革与开放,2010(2).

[5]化解招工难就业难结构性矛盾需迈四大门槛,2012-04-18新华网

[6]大学生就业难七大问题 结构性矛盾供求错位,2011-01-30中国网

【 作者简介】

教育经济与管理就业方向范文第5篇

【关键词】教育成本,学生教育成本,措施

1导论

1.1选题背景:

随着我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各个行业都有了较之计划经济时代的不同,在高等教育领域更是如此。长期以来,由于我国是计划经济体制,高等教育领域一直是由国家财政扶持和发展,高等院校基本是将其视为非盈利性质的公共教育机构,其性质也是单一的企事业单位,纯消费性的事业,专司教育,很少考虑其资金的有效利用的问题。而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我国的高等教育体制也在不断的改革,在办学规模取得跨越式发展,迈入大众教育阶段的同时,在办学体制、办学形式、办学权限、经费来源、招生分配、科技成果转让、后勤社会化、校办产业改制等领域也己逐步与市场接轨,并从单一的事业型单位逐步转变为面向社会自主办学的独立法人实体。故由此也促进了极为必要的高校财务管理的发展。作为一个独立的法人实体良好的财务状况是得已发展的物质基础,而高校教育成本核算就是高校财务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近年来关于高校成本问题的研究出现了很多,但是大多是从高等院校的角度和社会的角度来思考交易成本的问题。而学生作为受教育的主体,高校教育成本的重要构成部分,更是具有研究的价值。下文拟从学生就学意向,学生使用教学资源,学生就业机会阐述研究学生成本对高校交易成本的意义。

1.2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方法:(1)首先是阐明高校交易成本,然后说明学生教育成本的重要性。(2)对有关高校交易成本研究进行讨论。(3)提出改革和完善高校会计制度的思路和基本举措。

2有关高校交易成本的基础性研究与理论分析:

2.1“高等教育成本”概念及其内涵

高等教育成本是教育成本的下位概念,是教育成本的组成部分,是指培养一名大学生所耗费的教育费用,应包括社会和受教育者个人或家庭直接或间接支付的全部费用。为了便于高等教育成本的分析,我们必须对高等教育成本进行分类。高等教育成本按照不同的标准可分成不同类别:按成本负担主体(按其来源)可以分为社会成本和个人(私人)成本:按成本支付者不同,高等教育成本可以分学校成本和个人成本:按成本发生是否必须直接以货币形式支付可以分为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按成本表现形态可分为货币成本和非货币成本;按成本内涵可分为综合成本和单项成本;按成本计量可分为社会平均成本和个别成本;按成本发生时间可分为学年成本和学制期成本:按成本用途(内容)可分为人员经费成本,公用经费成本,固定资产投资形成的固定资产的折旧费和大修理费,社会用于办教育的人力、物力可能放弃的收入。

为了确定高等学校培养一名大学生所需的费用,参考美国教育经济学家布鲁斯.约翰斯通(Bruce Johnstone)和王玉昆的分类法,按成本支付者不同把高等教育成本划分为直接和间接两类。高等教育成本包括三方面:

一是学校为培养一定数量和层次的学生所耗费的应由学校承担的教育资源价值,即高校教育成本,它属于会计学的概念范畴;

二是指学生在接受高等教育过程中发生的应由个人负担的维持生理需要所支付的食宿等生活消费以及书本等学习性消费,即个人成本;

三是学校公共资源用于教育而损失的收益以及接受教育者由于将时间用于求学而放弃就业所损失的就业收入,即机会成本。教育机会成本具有社会性和个人性的双重特征,对社会而言,是教育占用了公共资源和劳动力而失去了给社会带来的收入,即社会性机会成本;对学生个人而言,是学生因在学校学习而放弃个人的就业收入,即个人性机会成本。教育的个人成本和机会成本是教育总成本的组成部分。

这里三个方面中就有两个是同学生教育成本有直接的关系,

舒尔茨认为,教育成本可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提供教育服务的成本,包括教师、学校关系人员、图书馆工作人员的工资等服务成本;维持学校运行所耗费的要素成本、固定资产成本,如房屋、土地、教学设备、报废及折旧成本;维持学校正常运行的费用。上述成本中不包括诸如学生食堂、住宿、体育运动会活动等与教育服务无关的附属活动的成本。第二部分成本是指学生在一定收教育年限内所花费的成本和学生受教育期间的机会成本。前者包括学杂费、书本费、培训费及迁移费用,后者是指工资计量的学生因上学而放弃的收入。舒尔茨的这两部分成本指的是学校成本和学生机会成本,

科恩(1979)的《教育经济学》中,在“教育成本”一章中未直接给出教育成本的定义,而是采用列表的方式表述他认为属于教育成本的内容。他提出教育成本可分为两大类: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直接成本主要是学校提供的教育成本,但也有一部分是学生因上学而发生的支出,除了学杂费、书本费以外,还有额外发生的食宿费、服装费、往返于学校和家庭之间的交通费。科恩的教育成本分类理论与舒尔茨有所区别,他认为,从经济学的角度看,教育成本用机会成本来表示最为恰当,在考虑相同机会成本的情况下,教育成本还包括间接成本。间接成本主要是学生因上学而放弃的收入,学校享受的税款减免,用于教育的建筑物、土地等资产损失的收入(利息和租金)。

在世界银行(World Bank)对教育成本的分类之中,布雷(M.Bray,1996)将教育的成本分成各个主体的直接费用和学生机会成本。其中,直接费用包括政府、社区、团体、家庭及个人所支付的教育费用。

所以学生个人的教育成本其实在很大程度上是影响高校教育成本的关键因素。

2.2学生个人成本:是指学生在接受高等教育过程中发生的应由个人负担的维持生活需要所支付的食宿、交通、生活消费、购买学习用品及书籍等方面的成本。

2.3学生个人成本的核算:本文以湖南省某高校学生作为教育成本核算的主体,其成本费用核算所用数据为该生2011-2012学年度的部分财务数据。之所以选用该时间段的数据,是因为该时间段数据为反映当前该生个人教育成本的最新资料,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时效性。

2.3.1确定成本核算期间。

由于高校培养人才的周期与会计年度不同步,教育成本核算期间就不能同企业会计期间一样的划分,不能采用日历年制,而应采用学生学习的学年制,即将2011年9月1日至2012年的8月31日,作为成本会计核算的期间。

2.3.2费用的归集和分配。

要正确计算学生个人教育成本,首先应了解其成本的构成,学生个人教育成本包括:学杂费、学习(用)文具费、交通费、额外的吃穿费、住宿费、文体活动费

除了这些基本的费用的支出,我们还需要看到的是对于这位学生的机会成本的支出,也就是这位同学因为来到高校上学而付出的成本。一般来说,作为一名普通的学生在高中毕业够找到的工作行业有:保险业、采矿,能源、餐饮服务行业、服装业、公益组织、广告业、建筑业、教育,培训、零售,批发、农业、体育运动、邮政快递、运输业。其机会成本区间为:800~2000(月)。

按最大成本来计算:13,700+2,000*12=37,700(元)。

所以对于这名学生来说他要付出的个人教育成本为¥37,700。他付出的陈本已经明确,在这样的情况下,高校的教育成本的付出也就明确和清晰了许多。因为我们都知道付出和收益是成比例的。

2.4高校教学资源分配:

在学校资源分配实践中,同等原则、差异原则和补偿原则。学生付出了学费,学校对应的给与相应的教育资源,当然在中国绝大部分的高校是公立的学校,教育经费有国家财政的补贴和支持,但是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的高校越多的朝着综合化,社会化方面发展,这是一个发展的的大趋势,同时也是一个好的方向。但随着商业化的发展办学的德资源在多元的同时也走向了稀缺的方向,优秀的教育资源就会投到更能带来收益的地方,简单的来说就是学校的逐利性越来越强了,既然我们没有办法来改变一个时展的大趋势,只有在可操作的的范围内尽力,在知道了学生的个人教育成本的前提下学校合理的调配教学资源也有了个明确的指南。不再简单的依靠市场的价值规律来分配,毕竟教育是有社会属性的。

3. 改革和完善高校会计制度的思路和基本举措。

3.1加大地方政府对高等教育的扶持力度。前面已提到生均教育成本(财务成本),表面看来,高等教育成本高等教育成本的高低主要取决于收入的多少,在其他收入来源大致相同的情况下,其成本的高低就主要取决于国家财政拨款的多少,国家对高等学校拨多少钱,学校就办多少事。因此对教育的投资应与国民经济同步增长,使其对教育的投资与经济的增长相适应。不能因为教育的发展而任由其市场化,越是自由,越是需要国家支出的大力支持。以为教育的社会属性决定。

3.2适度控制学校规模,降低办学成本,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前面已提到我国高等学校长期以来,机构庞大,行政管理人员众多,一线教学人员相对不足。在高校中只有专任教师的工资等属于教育直接成本,其他人员支出均为间接费用,在保证学校正常运转的情况下应该尽可能缩减,以降低学生培养的间接成本。根据国际标准,专任教师与学生的比例一般为1:16,国内高校师生比约为1:19,这与大规模扩大招生不无关系。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2002年达到15%,2005年更是达到21%,大规模的扩招,有可能淡化了学校的办学特色,重复建设,学生人数巨增,从而形成规模不经济的粗放扩张。因此,要降低生均教育成本,一是要适度控制学校规模;二是要保留本学校传统优势专业,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争取国家的优先扶持;三是保证专任教师的数量,降低与培养学生无关的管理及其他支出;四是建立各类各项资金的绩效评价,实行经费使用的激励和约束机制,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以此降低办学成本。

3.3加大贫困生的资助力度。

对高等教育收费,实行成本补偿的初衷就是为了实现教育的公平和社会成员的机会均等。1987年以来尽管我国已对贫困学生采取了各种资助措施,如鼓励学生勤工助学,为贫困生提供勤工助学的机会;学校发放一定的特困生补助等。这虽然解决了部分贫困生的一定困难,但由于各种原因都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而且其资助的面太窄,对于多数贫困生来说,这点补助等于杯水车薪。

随着扩招,学生人数大规模增加,贫困生也增多,为了“不让一个学生因贫困而失学”,单靠国家财政资助是不够的。我国教育在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的过程中,应借鉴国外办高等教育的经验,对贫困生推行助学贷款政策,用学生将来的收益完成现在的学业,这应该是一种兼顾多方既具效率又公平的方法,只是实际操作中还有很多不尽人意的地方,一是贷款资助的比例太少,二是银行害怕担风险借款的积极性不高。

参考文献:

[1]臧秀清等.高校教育成本的构成及现状分析【J】.技术经济,2004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