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南京大专院校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英文名称:Journal of The National Library of China
主管单位:文化部
主办单位:国家图书馆
出版周期:季刊
出版地址:北京市
语
种:中文
开
本:16开
国际刊号:1009-3125
国内刊号:11-4099/G2
邮发代号:18-251
发行范围:
创刊时间:2000
期刊收录: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期刊荣誉:
联系方式
随着招生规模的扩大,摄影与影像专业的毕业生也呈逐年增长之势。科学家预言,21世纪最有前途的两个行业是信息产业和文化产业。而摄影与影视产业正是信息产业和文化产业间的纽带,是两者有机的结合。摄影与影像既是纯艺术产业(文化产业),同时又具有广泛的应用功能(信息产业)。它是集资金密集型、科技密集型与知识密集型于一身的重要文化产业,是21世纪开发潜力巨大的朝阳产业,在全球文化产业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
摄影与影像艺术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国民经济的日益发展,作为当今社会应用最广泛、传递最快捷、关涉经济发展和人们精神生活最为普及的一种行业,受到极大关注与重视。摄影与影像艺术因此成为对全球贡献最大的视觉艺术门类之一。目前,我国摄影与影像从业人员大约有近万人,这个数字与摄影影像发达国家相比还是较少的。
目前在这近万人的队伍中,具有大专和本科学历的专业人员比例很小。摄影人才的匮乏,尤其是兼通艺术与技术的复合型影像人才的不足,已经成为制约中国摄影、影像业发展的关键要素。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西安美术学院版画系摄影专业,浙江大学、南京大学、哈尔滨师范大学等大学摄影专业的设置,为社会培养了多层次的摄影专门人才。而这些远远不能满足当今读图时代市场对影像相关人才的需求。社会对摄影、影视专业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摄影与摄像行业在国内应用范围广泛,大到新华社、中央电视台、文化部、中国文联,小到每个基层企事业单位与社区文化站等近十万个相关行业。
就辽沈地区而言,仅各类大小新闻媒体、影视机构、群文机构、艺术研究院所、大专院校等企事业单位大概有千余所,市场对人才的需求量极大。随着中央文化体制改革的深入,文化事业向产业化与商业化转型,走向企业管理模式,文化人才流动增大,这使得文化艺术行业就业呈直线增长。以新闻行业为例,从以前的新闻行业只有几名摄影记者到数年前的数十名报外联络员,再到如今的以稿(片)论酬,自由摄影人这个行业才开始真正出现。
如果不是事先介绍,你无法把眼前这个人,同一个资产过亿的公司总裁联系起来。
樊燕成,是个低调的人。他说,把事情做好、把人做好就行,不要太高调太张扬。以至于,社会上对钱康复器材公司的报道几乎没有,网上搜索算得上宣传的报道也就两篇,显然,作为国内目前康复企业的领军人物的钱康复器材公司,这一点颇让人费解。
一个低调的人
樊燕成的确是低调的。
他的低调,不是刻意为之,而是隐藏于点滴的生活之中。一件深棕色的休闲夹克,罩上一件深蓝色的圆领毛衣,一副白边眼镜,简单随意,又不失儒雅。他不刻意地穿着修饰,就像普通的路人,虽身价过亿,但是他没有亿万富豪那种逼人的气息。低调随意,是樊燕成骨子里的性格,没有掩饰,没有矫揉造作,他就是他,一如既往。
他的生活很简单,简单到两点一线,家和公司。家住在无锡,每天早上7点钟起来,路上花一个小时,8点钟到公司,开始一天忙碌的工作,晚上随意在外面吃些东西,回公司继续工作,直到10点。当然也有偶尔的应酬。一天24小时,他有近16个小时都在办公,他说,事情太多了,有时候也会觉得累。觉得累了的樊燕成,不去泡温泉,也不去KTV,他喜欢游泳,从小就喜欢,一个人,静静地游,有时候会想一些事情,有时候让大脑处于空白,他很享受那样的时光。
他的低调更在于他对成绩的态度。他做了很多好事,但很少宣传自己,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把事情做好就行。“把事情做好就行”别的都不重要,对于名利,他很淡然。樊燕成做的是康复器材,主要的对象是残疾人。他说因为这个工作性质,他得以有机会了解很多残疾人的生活状况,他同情他们,希望尽自己的努力能帮到他们。多年来,他一直在资助困难的残疾儿童。前年开始,他通过基金会捐助了100名残疾儿童,每年每个残疾儿童1800元,连续6年,另外从他公司直接捐助的也有50多个。樊燕成说,以前资助残疾儿童都是散的,通过基金会可以形成一个系统,是这项系统工程的开始,各地残联把需要帮助的残疾人的名单报给基金会,我再通过基金会帮助他们,以后每年捐助的人数都会增加。
就在前不久,樊燕成去宁夏出差,看到一个家庭中两个孩子都是脑瘫,家里很困难,他当场决定每年给他们5000元,连续5年。我以为这会是一个很好的故事,就进一步追问,希望能得到一些细节,可是他说,我也记不清楚了,只记得他们家庭困难,我当时看了心里很难受,就捐了,别的没多想。很简单,很纯净的想法。又一次印证了,樊燕成的确是一个低调的人,他对自己所做的善事聊聊几句,很有些“敷衍了事”。
在记者的一再追问下,得到了这些简单的事迹材料,可是樊燕成和他的钱康复器材公司所做的慈善事业远远不止这些,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因为使用钱康复器材受益的已达1000万人。只是所有的慈善事业都没有正面报道过,樊燕成觉得低调一点好,他说我也是从这个事业挣的钱,一年拿个几百万是微不足道的。
随着捐赠越来越多,樊燕成说他会有一种满足感,他坦言,现在什么都不缺了,挣钱对他来说已经不是最终的目的,而当他看到残疾人,因为他的捐助改善了生活,从不能走到能走,从不能上学到能顺利地毕业,这是一种成就感,是金钱买不来的,是赚多少钱都无法替代的。
一项高调的事业
做人低调的樊燕成做事却不低调。经过10多年的发展,从一无所有到现在,净资产1个多亿,批准用地5.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3.2万平方米,年生产能力近12万台件,现有员52268人的公司,从零销售,到现在年2个亿的销售额,其中的挫折和艰辛都深深埋在樊燕成和与他一起打拼直到现在的钱公司的员工心里。他们不提成绩,更不提困难,但是从樊燕成温和的语调,我们听出了一个企业家的勃勃雄心,还有对残疾人深深的同情和拳拳的爱心。
钱康复器材有限公司地处江苏省武进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临太湖,依长江。它正凭借独特的管理理念和文化内涵,打造中国康复器材研发、制造、销售、服务、培训为一体的新型专业企业。目前已拥有19个系列近300个品种的产品,在国内的市场份额超过60%,已经成为国内康复器材生产的龙头企业。随着企业对研发能力要求的不断提高,公司加大了与大专院校建立产学研对接的步伐。“在确立合作后,公司负责提出新品研发的方案,各类院校进行研发,实行成果共享。”产学研模式的初步探索可谓一炮打响,南京大学捧着项目来了,复旦大学抛来了橄榄枝愿意与企业长期合作,东南大学也表达了与企业一同研发新品的强烈愿望……众多大专院校看上了钱,纷纷开始“联姻”。公司开发新品的力度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增强,每年都有2~3个高端产品问世,已拥有自主研发的专利10余件。
“2015年中国要实现全面小康,这个小康不小康主要还是要看弱势群体有没有达到小康水平。大部分健全人已经达到小康,如果残疾人弱势群体没有达到小康,就谈不上全社会的奔小康。以后无障碍的发展会很好,”樊燕成说,“我相信以后国家也会投入很大精力去发展这个事情,我也看中了这个市场。”于是他又成立了江苏钱无障碍器具发展有限公司。
苏州顶裕节能设备有限公司坐落于风景秀丽、设施完善、投资环境一流的江苏吴江汾湖经济开发区。该公司致力于研发、生产、销售玻璃钢风机等质量过硬、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节能减排型风机,产品广泛应用于电子、机械、化工、生物等各类行业。
近年来,在董事长林耀朋先生的精心经营下,苏州顶裕节能设备有限公司走上了一条由院士专家引领、面向科技成果转化、为用户打造“量体裁衣”型高效节能风机的高科技发展之路,公司去年实现销售额1.65亿元,税收增长率达50%以上,在全国同行业中销售量排名第三,是江苏吴江市纳税大户、专利示范单位、江苏省高新技术企业,公司拥有博士、研究生20多名,拥有多项专利,目前公司正与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一批知名高校牵手合作,筹建院士工作站,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科技基础和人才支撑。
在采访中,林耀朋告诉我们,统计显示,目前与风机配套应用的电机耗电量,占有全国总发电量的一定比例,在这种背景之下,风机节能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目前市场上使用较为普遍的是110KW功耗的风机,但是苏州顶裕公司生产的风机只需90KW功耗就能达到运行要求,节约了20KW的电耗;即使是沿用原来110KW的电机,但如果通过改善风机性能,降低输出的电流值,同样也达到了节能的实际效果;即使保持原有的电力输出,但如果根据实际情况涉及改变风机的输出参数,风量增大或风压提高,在某些行业也可以达到提高产能的成效。众所周知,节约了电能就等于降低了电力需求,减少了发电量,从而达到减少矿产资源的开发而实现节能的目的,因此,风机的节能减排对整个工业生产的节能降耗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林耀朋向我们举了具体的实例,阐述了苏州顶裕公司风机产品的节能效果。他说,高效节能风机一般具有两大特征,第一是高效,即风机既能满足配套设备的运行需要,又能使用电量最小,在江西某草甘膦项目中,一期与二期项目分别采用了苏州顶裕公司的设备,在同样功率的情况下,顶裕风机的实际运行性能要高出传统风机10%以上;在宁波钢铁公司的一项技改项目中,苏州顶裕公司的风机为宁波钢铁公司热扎厂重新设计和改造了通风冷却系统,通过风机的电力耗损计算得知,每年可以为其节省200万元的电费,而整体改造成本只有400万元,也就是说两年时间全部收回了改造成本,节能率却达到30%以上,目前苏州顶裕公司的这一技术项目已经申请了专利。第二是低噪音,即噪声小于85dB,苏州顶裕公司为了实现风机的低噪声,创造性地运用计算机程序优化风机机壳型线,增加“#”型加强筋,改善叶轮流道,设计合理叶片安装角,从而减少了涡轮噪声,大大提高了叶轮气动性能。
在日常生活中,风机的应用十分广泛,每个企业的自身技术能力,包括自身的创造能力和研发能力的不同,产品所针对的应用点也有所不同。董事长林耀朋告诉我们,在高端风机技术领域方面,一般是应用在航空、航天和一些特殊场合下的压缩风机;中端风机技术领域,应用在冶金、电力、建材、水泥等方面的大风量、高压损、高温运行风机较多;低端风机技术领域则以民用风机为主,总体而言,风机的产品层次差异很大,竞争也比较激烈。但是,苏州顶裕风机为了增强市场的竞争力,则从科技创新入手,不断推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节能降耗产品,近年来受到市场的广泛青睐。苏州顶裕公司抓住国家大力推进产品创新和技术创新契机,不断加快企业转型升级步伐,在国家、省、苏州、吴江等各级政府的关心下,特别在江苏吴江汾湖经济开发区管委会的直接指导下,加快由“苏州制造”向“苏州创造”转型升级步伐,公司进入了对整个废气系统进行设计和安装的新领域,与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高校合作,在风机技术上做出多次技术创新,反复验证其产品的正确性,在验证其功能性完全达到设计要求后还及时申请国家专利,用知识产权保护公司的研究成果,在风机配件的选择上进行严格的测试,同时还建立并完善了采购供应商的评选和支援体系,确保顶裕公司生产的风机产品质量绝对可靠、安全、稳定。
关键词:古典文献数据库公共古典文献数据库文献检索服务系统
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为古典文献研究的现代化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其贡献是有目共睹的。然而,计算机技术在古典文献研究中的运用仍然存在着极为严重的缺陷也是不容回避的。笔者近几年来主持并直接参加设计“e书库”数据库的过程中,感到有必要将自己的一些想法提供给正在设计有关软件的计算机专业人员、愿意使用该类软件的专家学者们参考。
一、我国古典文献数据库建设的历程
自古以来,历代学者对古典文献整理与研究一直沿袭手工操作的方式,然而自上世纪80年代后,计算机技术开始涉入到古典文献研究中,对传统的古典文献整理与研究方法(自然也对一切需要使用古典文献资料的专业研究)起到了极大冲击。
首先简单回顾一下计算机技术在古典文献研究领域内发展的历程。上世纪80年代初,我国一些图书馆、大专院校及科研机构陆续开始大规模地利用计算机设计并建立数据库。大致说来有两类数据库,一类是书目数据库,一类是文献数据库。南京图书馆于90年代初率先建立书目数据库,对读者检索有关书目起到了极大的帮助。之后,各地图书馆纷纷效尤,类似的书目数据库很快就普及了。虽说至今各地图书馆的书目数据库的检索方式,仍存在机读编码格式不统一的问题,然而书目数据库提供的方便快捷的查询功能,对读者来说无疑是一件大好事,具体到学术研究来说,至少为研究者提供了一个比较方便的查找有关古典文献的实用工具。
在建立书目数据库的同时,一些大专院校与科研机构开始研发各自的文献数据库。从数据制作格式来说,大致可以区分为两类,一类是图像格式,即将按原著内容扫描成PDF图像文本,另一类是元数据格式,即录入文献文本内容(或扫描并转化为电子文本)导入数据库,并转换成可阅读与检索的数据库机读格式。一般说来,无论是PDF格式还是元数据格式,它们数据库容量都较大,也提供了较为原始的检索方式,为学术研究提供了不小的帮助。从上述两类制作格式的数据库来说,PDF图像文本可以直接阅读图像文字,但总体说来不太适应古典文献整理与研究的需要。而元数据格式较为精致,初步具备了较为方便的常用的功能,可以检索、作卡片等等。
古典文献数据库从收录的文献内容来说,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类目数据库,即按“类”收录有关图籍,如经学类、史学类、文学类以及甲骨文、金文或出土文献资料、石刻资料等等,另一类是综合数据库,如《四库全书》、《四部丛刊》、《国学宝典》之类数据库。
大陆最早的古典文献数据库是河南大学的《宋人笔记检索系统南宋主要历史文献》,建立于1987年。之后,各种数据库纷纷涌现,比较重要的有南京大学、河南大学、苏州大学联合研制的《计算机甲骨文信息处理系统》、中国社会科学院《全唐诗》、《先秦魏晋南北朝诗》、《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十三经》、《全唐文》、《诸子集成》等数据库、北京大学《全宋诗》数据库、南京师范大学《全唐五代宋词》数据库、四川大学《宋会要辑稿》数据库(与海外合作)等等。港台古籍数字化起步较早,均采用繁体字形式。1984年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开始研发《汉籍全文资料库》,香港中文大学则有《汉及以前全部传世文献》、《魏晋南北朝全部传世文献》、《竹简帛书出土文献》数据库等等。其中《竹简帛书出土文献》收录《马王堆汉墓帛书》、《武威汉简》、《睡虎地秦墓汉简》、《银雀山汉简》、《居延汉简释文合校》及其它散见简牍共140多万字的竹简帛书出土文献,价值颇高。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数据库主要是提供给本单位研究人员使用的,当然也有部分数据库对外开放,为其他研究者提供一定帮助。虽然这些数据库有种种限制,但它们无疑为古典文献的研究(当然包括其它专业的学术研究)提供了方便。之后,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各科研机构、大专院校、各地方的图书馆、以及其它数以百计的网站向用户提供收费或不收费的古籍文献检索服务,甚至还提供古籍文献的下载服务。显然,这些工作的开展,为学术研究的现代化提供了极为有力的支持。至今为止,据笔者所查索到的除科研机构、大专院校、各地图书馆数据库之外,提供各种文献下载的中文网站至少在200个以上,其中就有不少古籍文献下载的网站。这些古典文献数据库或有关网站的建立,确实为古典文献整理与研究乃至其它学术研究提供了极有价值的帮助。
二、目前存在的问题
当然,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在古典文献数据库大量涌现的同时,一些潜在的问题与数据库本身的缺陷严重地制约着古典文献数据库的正常发展。
从古典文献数据库技术发展角度来说,笔者认为大致经过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PDF图像文本数据库,其数据来源主要是以扫描方式获得,形成PDF图像文本。这种图像文本优点是直观,与原书分毫不差,但它的缺点是功能极其单一,仅可供浏览图像和简单地检索书目。虽然第一阶段的数据库功能极少,但毕竟能方便而直观地阅读文献了,因此引起了学者们广泛的兴趣。必须指出的是,由于功能太少,这类数据库难以进一步发展。
第二阶段是元数据数据库,以香港迪志公司投资、书同文数字化技术有限公司设计、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四库全书》、书同文数字化技术有限公司设计、万方数据电子出版社的《四部丛刊》、尹小林《国学宝典》、南开大学永川公司的《二十四史》,以及大陆、港台等大专院校或科研机构制作的较大型的数据库为代表。它们的优点是具有较多的基本功能,如检索、卡片、打印等功能,有些还附加了日历查询、字典、音乐背景等附加功能。然而,它们都不允许对数据库内的文本错误进行修订、没有图表处理能力、不提供功能升级服务(某些软件提供所谓新版本,实际上只是增加一些文献文本,并未真正提升软件服务功能)。而且由于各自为政,开发者大都采取自定义方法来自造非常用的生僻词,因此各种数据库之间字库不能相互兼容。这一阶段的古典文献数据库也有吸收第一阶段数据库有图像的优点,如上述提及的《四库全书》就附有图像,以利研究者核对文字。该阶段绝大多数数据库注意到版权问题,但仍有一些数据库在版权上出现较大问题,乃至引起法律纠纷。
计算机技术广泛地涉入文科研究领域,各种古典文献数据库纷纷建立,当然给古典文献整理与研究的现代化提供了极其有利的帮助,然而,在笔者看来,目前计算机技术在这一领域中的运用形成纷乱无序的“战国时代”,有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否则将会影响或说削弱计算机技术在古典文献研究(乃至其它学术研究)中巨大作用。对此弊病,笔者拟作一概述,企望引起有关部门、数据库开发者及使用者的重视,以期真正使计算机技术对古典文献整理与研究起到更大的促进作用。大致说来,主要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缺乏整体领导与规划,国家投资与收益不对称。当然,首先应该看到,国家有关部门已经着手做了一些规划,也实施建立一些比较大的古典文献数据库,如2002年10月,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受科技部的委托,牵头联合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国家图书馆、上海图书馆、中科院图书馆、北京大学图书馆等单位,启动了我国数字图书馆标准规范建设项目。这一项目的目的就是力图建立我国比较统一和规范的数字图书馆标准,自然也会对建立古典文献数据库有较大的借鉴与参考的价值。又如北京大学《中国基本古籍库》、上海图书馆《古籍影像光盘制作及检索系统》等等,也由国家有关部门投入大量资金,而且已经启动并完成了部分内容。不过也应该强调,由于国家没有制定出一个比较符合国内数据库发展状况的真正有价值的规范体系,因此这些项目的承担者仍是各自为政,数据库之间并不能兼容,不可能形成技术“合力”。再从所取得的社会效益或说实际使用价值来看,也不尽人意。因为至今为止建立的各种数据库仍人为地设置许多障碍,无法使它们实现较大的使用价值。数据库由国家投资,收益自然应该归国家,或者成为不收费的公益数据库,但目前收益既不归国家,又未能成为公益数据库,这不能不说是个极大的遗憾。实际上,数据库制作者无偿利用国家投资进行了开发,制作完成后却获得相当丰厚的收益,使人感到有“国家投资,个别单位图利”的印象。笔者不反对交纳一定使用费用,但收费单位一定应该说明收费后去向,绝不允许产生国家投资而由个别单位乃至某些个人得利的情况。
其二,开发商嗜利忘义,数据库错误严重。除上述由国家投资开发的古典文献数据库外,还有一些有一定技术实力的软件开发商加入到古典文献数据库的开发中来了。比较而言,各科研机构、大专院校及各地图书馆建立的古典文献数据库质量较高,而开发商则很少关注数据库中的文献质量。我们承认确有少量开发商制作的数据库质量较高,如迪志公司开发的《四库全书》之类,然而象《四库全书》这样的数据库确实凤毛麟角,难以寻觅。我们发现,甚至有些开发商仅仅是把文本进行文字扫描导入,疏于校对,因此文本错误百出,难以卒读。由于利益驱使,绝大多数开发商都以“独自开发”为己任,数据库设计相互保密,互不兼容,使用户深感不便。这些问题已严重地影响到古典文献数据库的正常发展了。
其三,热门文献数据重复,冷门文献数据罕见。虽说目前数据库品种繁多,但由于考虑到使用者对文献内容的需求,因此许多开发者热衷于开发那些热门数据,而一些比较冷门的文献则鲜有人问津。实际上,冷门的文献并非是没有学术价值的文献,只是使用人较少而已。因而,目前不但数据库中文献内容重复现象极为普遍,甚至同名同姓的数据库也有不少,如《四库全书》就出现了武汉大学版、上海人民出版社版等数种不同版本。且不说那些数量繁多、质量也不甚高的数据库浪费了多少人力物力,其实也使用户陷入无可适从、欲舍不能的境地。用户往往为了某些少量文献内容不得不购买和安装整个数据库操作系统,而且这些庞大的数据库大量占据硬盘空间,导致计算机运行速度大为减慢。而那些允许网上检索的文献数据库又往往容量极大,上网检索者多,导致“交通阻塞”!
其四,技术关卡重重,难以互相兼容。各开发者既鉴于不同开发目的与技术条件,又为防止他人解密,因此在开发过程中在数据库某些程序中人为设置技术障碍,以保障自己利益不受损害。自然,开发者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保障本身利益不受损害是无可非议的。然而也由于人为地设置了障碍,却使各种文献数据库之间不能兼容,无法形成合力,先进的技术反而成为技术壁垒。实际上,这一情况大大浪费了宝贵的人力资源与财力,对古典文献的开发与利用有百害而无一利。另外,由于技术壁垒,在古典文献数据库的文字方面更导致许多问题。我国古籍常用汉字大约为4万余个,这还不包括超过2万个异体字及数千甲骨文、金文等古文字。然而我国目前在计算机上采纳的国标字库(GB)和扩展字库(GBK),两者相加也只有27000余字,这与我国古籍常用汉字数量相比,实在差距太大。因此,如此小的字库与需求相比确实是捉襟见肘。为了弥补这一缺陷,一些软件设计者就采取在自定义区自造字(乃至占据字库中扩展B的位置)、有些也用图片方式来填字。而这些自造字、图片字,拷贝到WORD文本之后,由于内码位置的差异就变成其它字了,从而导致文本错误。
其五,功能单调,难以真正为科研服务。建立较早的古典文献数据库功能比较单调,只能做些简单检索、拷贝,没有更为先进的功能,不能适应学术研究的需要。后来的一些古典文献数据库也存在类似问题,例如《四库全书》的检索功能,虽说可以采用添加“作者”、“书名”等限定条件,但检索结果只是罗列一排出处,无法直观地了解检索到的具体内容。而且《四库全书》也没有提供更多的功能给用户,因此这一巨大的工程仍远远不能满足用户的需求。况且这一数据库目前已经“定型”,不再继续开发,使用户对此深感遗憾。而其它古典文献数据库设计者的思维大多仍停留在“文本之争”当中,重复着原来设计思想的错误,没有更多地开发为科研服务的有效功能,因此在笔者看来,这一做法显然不可能真正摆脱古典文献数据库目前面临着的困境。
其六,学术圈地,使人心有余而力难用。解放后,一些国家级出版社化费了极大的精力,组织专家点校了不少重要古籍,为学术研究的发展作出了极大贡献。然而时至计算机时代的来临,却出现了“版权”的问题。一些制作者忽视了国家有关版权法规,直接利用了一些出版社的成果来牟取经济利益,理所当然地会产生版权纠纷。笔者以为,保护版权是每个学者乃至每个公民应尽的责任,根本毫无讨价还价的余地。然而问题是,现在一些出版社由于各种原因,没有对自己已出版的点校过的古籍进行开发,而愿意开发这些古籍资源者却无法涉入其中,导致他们处于既想开发这一宝藏又无法回避版权问题的尴尬境地,这就使众多需要使用者望洋兴叹。如果有关出版社不愿授权,那么想要开发这些古籍者只能返回到没有标点的原始文本中去。这种情况确实使每一个希望使用古典文献数据库的用户感到极其失望,而且严重影响了古典整理与研究的现代化进度。
上述种种现实情况,已经是制约计算机技术对古典文献整理与研究支持的瓶颈了,如果不解决这些问题,计算机技术即使再发达,恐怕也难以对古典文献整理与研究予以真正意义上的支持与帮助。
三、如何解决古典文献数据库存在的问题
古典文献数据库存在的问题是十分明显的,那么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以利学术研究(当然包括文献研究)的迅速发展?笔者以为现在应该设计和开发出新一代文献数据库的软件。按照笔者设想,这代软件应该以建立能自由升级的公共古典文献数据库为目的,是一种以提供强大功能为主、彻底解决版权问题的数据库,实际上是建立一个规模巨大的功能相对完善的学术研究资源库。所谓公共古典文献数据库是综合性数据库,只能由国家有关部门作为主要规划者,它应该尽可能地包罗我国传世古典文献、碑刻资料和出土文献等。在此基础上允许建立适应每个研究者研究范围的个性化的文献检索服务系统。个性化的文献检索服务系统是指每个具体研究者所拥有的安装在各自计算机上的文献检索服务系统,它拥有一定数量的适合自己研究的范围的古典文献文本。其实,各个研究者并不需要一个“包罗万象”的规模极其巨大的数据库,即使象占据6至7个G硬盘的《四库全书》,具体到一个研究者真正需要的内容并不是全部,而是其中一部分内容。
问题的关键在于公共古典文献数据库与个性化文献检索服务系统两者之间的技术“契合”,即两者互相兼容的程度。公共古典文献数据库应该与个性化文献检索服务系统有所区别,公共古典文献数据库应该侧重于文献数量的完善、完备,而个性化文献检索服务系统则应该考虑其功能强大。因此,从本质上说,公共古典文献数据库应该是一个统一的设计比较周密、与其它个性化数据库在技术上能实现良好兼容的的数据库;而个性化文献检索服务系统应该是“百花齐放”式的但必须能与公共古典文献数据库兼容而非各自为政的小型数据库。两者关系是源与流的关系。鉴于此,笔者以为目前应该从两个层次上来解决问题,一是尽快建立公共古典文献数据库;一是继续开发个性化文献检索服务系统。
根据笔者近几年的实践,感到要解决这些问题并非不可能的。其实只要认真对目前计算机技术在古典文献整理与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作一分析与梳理,重点突破一些瓶颈问题,应该说是能解决上述这些问题的。那么怎么才能突破上述这些瓶颈呢?笔者以为以下几个方面是值得考虑的。
其一,加强总体规划,建立公共古典文献数据库。作为一个具体单位来说,谁也没有可能建立一个包罗万象的古典文献数据库,因此,这只能由国家有关部门组织人力物力来完成。其实,就目前来说,国家投入资金并不少,但由于制度原因,只是向某些重点院校或科研单位、向重点项目投入巨资,而这些单位建立起各自为政的古典文献数据库、期刊数据库,虽然也为学术研究作了一些贡献,但不可否认的是,由于各自设计思路不同,相互之间不能兼容,已经妨碍到数据库进一步发展了。以笔者愚见,国家有关部门应该主动负起责来,加强领导,重新考虑古典文献数据库的立项问题,组织力量、投入资金,真正建立起一个规模巨大、能为绝大多数研究者利用的公共古典文献数据库。同时也应该考虑所立项的古典文献数据库与其它数据库(如现代文献数据库、当代文献数据库、期刊数据库等)之间的兼容关系,只有这样,或许若干年之后就能建立起一个价值极大的能真正为学术服务的公共古典文献数据库,乃至包罗一切文献的数据库。当然,就公共古典文献数据库来说,可以进行适量收费服务,但主要仍应该定位在“公益”上,不以“利”为主,这样才能真正建立一个有价值的公共古典文献数据库来。
其二,数据库内容与文献检索服务系统分离。这个问题与上述问题是紧密关联在一起的,如果不能真正做到数据库内容与文献检索服务系统分离,那么目前“列国纷争”的面貌是不可能真正解决的。
我们知道,一个古典文献数据库实际上是两大部分组成的,一是古典文献数据库内容,即数据库所包括的文献文本,二是对这些数据进行管理的文献检索服务系统。其实目前所见有关古典文献数据库都是“两者合一”,即既包含一些文献数据内容,又有具体的操作服务系统。事实上,这些古典文献数据库在功能上明显存在缺陷的。就目前古典文献数据库管理形式来说,一是网络管理,一是个人管理。前者是网络数据库,一般是单位所拥有的数据库,即我们所说的网络版,后者是安装在个人电脑中的个人版。就功能来说,网络版没有必要具有卡片、文本修订、书签等个性化的功能,个人版应该具有做卡片、文本修订、书签、文献管理等个性化的功能。就文献数量来说,网络版自然力求文献内容丰富,尽可能包罗文献文本,而个人版实际所需要的文献数量是根据各自研究需要而定的,因而强行“规定”使用所有文献内容并不值得肯定。就文献内容来说,网络版与个人版都应该允许不断地增加其数据库文献内容,但不同的是,网络版应该是只增不减,而个人版应该允许用户根据研究需要自由增减文献内容。
在笔者看来,应该从单纯的文本内容竞争的思维中解脱出来,进入以文献检索服务系统竞争为主,文本竟争为辅的体系,或许是解决古籍文献数据库的出路。也就是说,擅长计算机技术的开发者(开发商)应该注重文献检索服务功能的开发与完善,而具体文本的整理可由研究学术的专业人士来完成。这样,开发者就可能开发出比较成功的文献检索服务系统,而数据库中的文本也由于专业人士的加入而能大大提高文本的准确率,然后合成为一个规模较大的公共古典文献数据库。当然,输入和整理古典文献文本可以采用投标(或以申报项目形式)来确定,规定统一格式,要求保证文本的正确率达到一定比例,完成后再分别导入这一公共古典文献数据库中;经过若干年努力,最终能形成一个规模巨大、适应于学术研究的公共古典文献数据库。我想,采取这种措施不但节省了大量重复投资,真正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而且一旦建立起这个规模巨大的公共古典文献数据库,可以解决了目前数据库泛滥、文本错误太多、重复劳动等弊病,而且真正能做到广大学者对古典资源“共享共有”。
在此基础上,各个开发商可以力求开发学者们个性化的文献检索服务系统,它无须考虑文献文本内容,但必须功能强大、操作方便,并与公共古典文献数据库完全兼容,学者们通过“购买”文本或其它方式来方便地组建自己的数据库,这样或许会给学术研究带来真正的方便。
还须补充的是,我国的古典文献中有大量表格与图片,而由于技术原因,目前所有古典文献数据库都没有导入原著的表格与图片,极个别数据库有少量图片也是不能检索,这是目前众多古典文献数据库的重大失误之一。其实只要真正化力气去探索,这个问题是不难解决的。因为笔者曾作过设计并反复试验,只要设计合理,图片与表格不但可以导入数据库,而且都是可以在数据库中进行检索。
其三,加速确定字库方案,以利数据库健康发展。当然,要真正解决公共古典文献数据库问题,还必须解决字库问题。目前,国家虽然组织专家在论证有关字库问题,然而由于进程不快,远远落后于当今计算机技术发展的需要。按照笔者的看法,应该建立一个以Unicode字库为基础的、适应汉语古籍需要的、并与国际接轨的真正有中国特色的字库。这就需要抓紧工作,迅速落实扩展字库B的内码。同时根据我国汉字的具体特点,对自定义区域的6400字的内码配置也应该有所规范,这样才能使汉语字库统一问题落实到实处。如果真能做到如此,那么就能真正解决目前古典文献数据库之间字库互不兼容问题。
与字库相关联的是字体问题。古典文献数据库应该考虑到古代文献对文字的特殊需要,笔者以为凡是古代文献数据库中的文本应该保留繁体字,以防繁简不分而导致文义偏差。就目前计算机技术来说,解决这一问题是毫无困难的。其实用繁体字输入文本早已不是问题,而扫描古籍文本再转换成文字的技术也十分成熟,如北京书同文公司的“数码翰林”OCR识别系统,应该说是极有价值的识别软件,对绝大多数繁体文字能够正确识别。如果能再进一步加以改进,使扩充字库数量并与Unicode字库兼容,那么古代文献的文字识别问题是可以得到解决的。应该强调的是,古代文献以繁体字导入数据库,但应该允许在数据库中自由进行繁简转换,换句话说,若需要使用繁体字时,文本可以保留繁体字,而需要简体时,可以十分方便地转换成简体,这样就适应用户对繁简体的不同需要了。
其四,彻底解决古典文献版权问题。这是困挠计算机古典文献数据库建设的重要难题之一。自然,这一问题要真正得到落实确实存在相当困难的,因为版权保护工作任重道远!不过,即使困难再大,古籍文献数据化的发展的潮流是不可能停止的。笔者以为,有关出版社在维护自身法定的版权权益的前提下,应该从大局出发,在收取一定数量的报酬前提下,允许制作有关古典文献的数据库,以利学术研究的发展。至于报酬多少可以也应该实事求是地酌情商定,国家有关部门应该主动与那些出版社协调,亦可将目前大量分散投入到各课题中的资金中抽出部分来补偿有关出版社,双赢互利,以求突破版权瓶颈,早日解决这一棘手的问题。
与此相关的是古典文献电子文本的版权问题,这也是个极难处理的问题。因为用户若贪图小利,版权意识不强,不愿化费代价使用电子文本,就容易产生“盗版”问题,如此就使得制作古典文献电子文本者的正当利益大受损失。按笔者设想,如果真正能够由国家有关部门主管古典文献数据库建设工作,那么就可以设想建立公共古典文献数据库规定导入数据库的文献文本都给予一个“统一编号”,没有统一编号的文献就不能直接导入公共古典文献数据库和个人使用的文献检索服务系统中,也就是说,个人使用古典文献电子文献必须化费一定的代价才能取得使用权,这样就可以保证制作古典文献电子文本者的一定收益,防止版权意识不强者侵权使用。同时由于古典文献电子文本都有了统一编号,那么也就可以防止某一具体文献文本重复录入的问题。即使有部分重复,古典文献电子文本也可以在用户选择过程中优胜劣汰。
其五,建立公平的交易平台。建立庞大的公共古典文献数据库当然需要投入巨大的资金,而这种古典文献数据库自然不是每一个普通研究者购买得起的。在笔者看来,大专院校、科研机构应该在经济允许的前提下购买有关数据库,以供教学、研究之需。当然也应该允许个人在交纳一定数量的经费后,自由上网使用这一数据库,并允许购买(下载)一定数量的古典文献文本,自行导入各自的文献检索服务系统,以利建立个性化的有实用价值的数据库。如果真能做到这样的话,那么就将会促进学术研究的迅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