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赏析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赏析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赏析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赏析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赏析范文第1篇

一、品味赏析

探究一:送朋友高就或将去繁华之地,诗歌的感情基调会是怎样?送朋友谪迁或将去荒僻之地,诗歌的感情基调又会是怎样的?

学生通过思考,很快就能弄清,前者应该是欢快、愉悦的;后者则是惆怅、忧伤的。

探究二:这首诗属于哪一种情况?根据何在?据此推断诗歌的感情基调。

这首诗显然属于后一种情况。同学们对诗中“左迁”“龙标”“夜郎国”等词语稍加疏理,就能明白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伤感的。

探究三:融情入景、借景抒情是送别诗常用的表现手法,这首诗是通过什么景物来表达离愁别绪的?

学生也能找出“杨花落尽子规啼”。“杨花”的特性是漂泊不定,“子规”的啼声是“不如归去”,作者正是这样融情入景,借“杨花”与“子规”来抒发飘零之感,离别之恨。

探究四:这首诗作者是借助什么载体来寄托自己对友人的离愁别绪的?

学生通过探究,很快能找出“明月”,也能明确诗歌的拟人手法。

月亮本是无知无情的,但诗人通过丰富的想象,运用拟人手法,赋予月亮以人的情感,将月亮人格化了。

“明月”是古诗词中寄托离愁、抒发乡思的常用的载体,如“海上生明月”,“床前明月光”,“长安一片月”等等。“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细加分析,有三层意思:一是说自己心中充满了愁思,无可告诉,只有将这颗愁心托付给明月;二是说惟有明月分照两地,自己和朋友都能看见她;三是说,要让愁心与明月一起,伴随友人奔赴远方。

这种将自己的感情赋予客观事物,使之同样有感情,也就是使之人格化,是诗歌创作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值得同学们鉴赏诗歌时注意。

二、比较阅读

通过对课文的探究,同学们掌握了送别诗的基本的鉴赏方法,这时,我要同学们与李白的另一首送别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比较阅读,体会送别诗所表达的不同的思想感情。

知人读诗:老师向同学们介绍“孟浩然”与“广陵”。孟浩然,唐代山水田园诗人,爱好游历,是李白的好朋友。“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李白对孟浩然仰慕之极。“广陵”即扬州。“十年一觉扬州梦”,扬州是当时繁华的都会。这首诗写的是送朋友去扬州游览,那时正是开元盛世,太平而又繁荣。李白又是那样一个浪漫、爱好游览的人,所以这次送别完全是在充满诗意的气氛里进行的。通过点拨,学生很快能把握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李白心里没有什么忧伤和不愉快,相反地认为孟浩然这趟旅行快乐得很,他向往扬州,心仪孟浩然,所以一边送别,一边心也就跟着飞翔,胸中有无穷的诗意随着江水荡漾。

由景悟情:我要学生探究《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写了什么景,寄寓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学生大都能谈出探究所得:“烟花三月下扬州”,“烟花”即春花,“三月”是暮春季节,长江下游一带景色是最美好的,春水行舟,多么快意。“烟花三月下扬州”,在这样一个春花烂漫的季节,去那样一个繁华热闹的地方,那该是一件多么惬意的事啊,写景之中流露出诗人的向往之情。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赏析范文第2篇

一、知――感知友情

在引领学生理解送别诗中蕴含的离愁别绪前,一定要让学生了解当时的写诗背景和诗人的处境,也就是知人论诗、知时论诗。

如学习《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李白和孟浩然之间相投相知相惜的情谊是学生必知的。当时李白大概28岁,诗名尚小,而孟浩然40岁左右,早已名声在外,这让生性洒脱的李白格外倾慕。于是他不远千里,专程前往鹿门山谒见孟浩然,两人第一次见面便习性相投,一见如故,成为莫逆之交。于是,相约共游江夏,饮酒作诗,相投相知后,李白对孟浩然的人品与学识更是满怀敬仰。后来,孟浩然要去广陵,于是二人在黄鹤楼依依惜别。看着好友离去,李白思绪万千,欣然写下千古绝唱《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从此两人之间的友谊成为诗坛上的一段佳话。

了解了友人间深厚的情谊,才能帮助学生在景物描绘中、在字里行间里体会出诗人在朋友远离自己而去时的惆怅与留恋。

二、读――感悟友情

读,是学生理解、感悟、思考的前提,是读者与作者心灵交汇的桥梁。诗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灵动的意境美,需要吟诵;诗的语言高度凝练,加之古今汉语的差异,需要涵泳。因此,古诗教学需要读,使诗情画意灵动地闪现在学生的脑海中。

如学习《送元二使安西》这首诗,教学伊始就让学生自由地读全诗,读准字音,如指导“朝”“舍”的读音。在初读时,也可任由学生配上各种身体姿势,抒发内心的感受。在学生大致理解了诗意后,教师可对学生说:读,是最能表现情感的方式。你准备通过怎样的朗读来表现王维对元二的感情呢?在诵读与讨论中,学生纷纷认为:诗的前两句风光如画――清朗的天宇,洁净的道路,青青的客舍,翠绿的杨柳,应该读得轻快明朗些,表达出此时诗人内心虽因离别有些伤感,但色调清新的环境透露出了一种明朗且富于希望的情调。然后组织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边读边想象那雨后空气清新、绿柳如丝的意境,体会诗人的心情。学生还认为:虽然风景如画,但一想到元二此番西去路途遥远、危险重重,不知何时才能相见,所以王维的不舍与伤感都溢于言表。而且,出了阳关,不仅没有了故人,也没有了这风景,因此后两句应该读得低而深沉。在情绪铺排足够后,可带领学生进行多种形式有感情的诵读,感悟王维内心复杂的情愫。

通过吟诵、品味,读出那些字的韵和味,诗人的依依惜别之情也就信手拈来了。

三、释――补白友情

诗的语言高度凝练,有其自身的特点,这些都是学生赏析诗文、体会情感的障碍。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运用多种方式、方法,来帮助学生明了诗意、补白感情。

如学习《别董大》这首诗,初读完“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这两句后,让学生结合注释讨论开篇描写了哪些景物。学生交流:黄云千里,日暮昏黄,北风狂吹,孤雁哀鸣,大雪纷飞。教师又问:在这样的环境中送别,你会有什么感受?学生有的说:阴冷的天气,加上分手时的依依不舍,很容易让人伤心。有的说:与其说是天冷,还不如说是心里冷……教师补充道:真是“一切景语皆情语”,肃杀凄凉的环境渲染了离愁别绪。接着教师又让学生读读后两句“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问学生:理解意思后有什么感受?学生说,没有了前面的那种凄凉,反而给人一种很乐观的感觉。教师又问:从哪些地方能体会出乐观?学生交流:从“莫愁”的意思体会到高适的细心与乐观,他不愿看到好友带着伤心离去,所以坚定地说“不用担心……”;“识”的意思是“赏识”而不仅仅是“认识”,从中感受到高适的话语很温暖,天气虽然寒冷,但董大定会自信满怀,浑身充满力量。教师马上启发道:如果你就是董大,听到朋友这样真诚地勉励自己,你会怎么说?学生纷纷补白:你的话如同春天的阳光照进了我的心房,很温暖;还有学生说:有你这样的朋友真好,我不会因为离别而悲伤了……这既是对诗文的补白,更是学生们的移情体验。

通过这样的情境补白,诗中人物的情感不再局限于“依依惜别”,而兼具“赏识”“激励”“奋进”;诗中的人物形象也更加清晰、丰满起来。

四、悟――凝聚友情

古诗教学的重点不在诗句的字面意思,而在诗句背后的情味和意蕴。如何引领学生读出诗句背后的那份情、那颗心、那种味?笔者认为抓住“意象”,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引起联想,由此及彼,就能情通古人了。

如教学《芙蓉楼送辛渐》这首诗,告诉学生,其实要真正领会诗中的情味和意境,还需好好地读一读,抓住诗中的词语好好体悟。教师问:为什么是“寒雨”?学生诵读后说:因为雨是“夜入吴”的,深秋的夜晚,秋雨绵绵,让人感觉寒冷;有学生说:听着细细的雨声,诗人难以入睡,想到即将要与朋友分离,心里十分难过。教师补充:是啊,寒意不仅弥漫在烟雨之中,更沁透在两个好朋友的心头上。此时,诗人的心情会是怎样?请你们用词语来描绘一下。有的学生说,依依不舍;有的说,难舍难分;有的说,孤独寂寞。教师又问:这种感情还体现在哪里?学生答:“平明送客楚山孤”的“孤”字。教师肯定道:对。第二天清晨,辛渐即将登船北归。诗人伫立江边,遥望远处孤独的楚山,心中会默默念着什么呢?学生思考后回答:楚山啊,我的朋友走了,你知道我内心的孤独与不舍吗?有的说:朋友,祝你一路平安,我会想念你的;有的说:楚山,你知道我和辛渐的情谊有多深吗?有的说:楚山啊,你站得高望得远,一定要帮我陪伴辛渐平安回家……

以“寒雨”为发散点,引发学生思考,与诗人对话。同时引导学生用自己的心去感受,用自己的目光去凝聚,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

五、拓――铭刻友情

古诗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隔甚远,加之学生的认知水平与对古诗内涵的理解存在一定的差距,而且受篇幅的影响,与诗文、诗人相关的资料、内容不可能齐全,所以学生单靠仅有的教材内容和原有的知识体系,是无法对其进行深入理解的。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时充分开发资源,适当拓展学习范围。

如教学《赠汪伦》这首诗。此诗整体基调亲切快乐,从“踏歌声”可以感受到汪伦人未到而声先闻;从“忽闻”可推断李白离开时,汪伦可能不在家中。热情爽朗的歌声,不辞而别的随性,诗中直呼姓名的坦率,无一不表现出李白和汪伦这两位朋友同是不拘俗礼、快乐自由的人。为了让学生深入了解两人乐天派的性格和他们之间那种没有烦琐礼节的情谊,教师可进行相关故事的补充。据清代袁枚《随园诗话补遗》记载:有一位素不相识的汪伦,写信给李白,邀请他去泾县旅游,信上热情洋溢地写道:“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此地有万家酒店。”李白欣然而往。汪伦是泾县的豪士,为人热情好客,倜傥不羁。于是李白问桃园酒家在什么地方,汪伦回答说:“桃花者,潭水名也,并无桃花;万家者,店主人姓万也,并无万家酒店。”引得李白大笑。

通过拓展材料的阅读,学生脑海中有关洒脱不羁的李白、豪放热情的汪伦的形象,顿时丰满、鲜活起来,李白和汪伦之间深厚的情谊也铭刻在了学生的心中。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赏析范文第3篇

1、学习诗歌朗读的节奏,朗读与背诵前两首诗。

2、体味分析两首诗的意蕴,体会其中流露出的作者感情。

3、学习诗人豁达的心胸和对友情的珍惜。

〖教学重点

目标1、2

〖教学难点

目标2

预习指导:

1.自读五首诗,自己解决生字词,初步解决节奏的问题。

2.尽量能背诵,至少熟读。

〖教学过程

[三分钟演讲]内容以心里话为主

一、创设情境,导入 新课:

由学生自由说出学过的描写朋友之间友情的诗,教师做简要总结:我国古代描写很多写朋友之间亲密友情的诗歌,而且非常优秀,至今仍然是人们交友的一笔宝贵财富。今天先来学习一首:《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二、学习《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1、简要介绍王勃,侧重于其年少有才和英年早逝。

2、教师范读,学生齐读,抽三个学生试读,教师纠正(注意节奏)后学生自读三分钟准备背诵。

3.抽查背诵三人后齐背。

4、理解诗意:(学生思考后交流,教师抽样回答:)

A、根据注释试描述一二句的景象。

B、作者是什么方式安慰自己的朋友的?(豁达)

C、谈谈你对“海内存知巳,天涯若比邻”两句的体会。(友情)

5、自由发言:学过本诗后你有何感受?(根据学生情况,有话则长,无话则短,进行一下说话训练。)

6.小结节奏和押韵。

7.齐背一次结束本诗。

三、学习《黄鹤楼》

1、齐背孟浩然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创设情境,导入 ,简介崔颢。

2、学生齐读后教师范读,抽三个学生读,后学生自读三分钟准备背诵。

3.抽查背诵三人后男女分别对背(一方一句)。

4、理解诗意:

1).教师简析诗的意思,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本诗所写的景色和作者当时的心情。

(学生先列稿,100字左右)

2).抽查优生答后再抽中等生答。

3).教师针对好的评析。

5、点拨七言绝句的节奏:点到即止,着重让学生通过朗读体会。

6.自由发言:作者的心情可以用哪个字来概括?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情?

(多少不限合理即可)

7、总结:此诗写诗人赌物思人的感受。

四、默写两首诗:

抽查上黑板写。由同学批评。

五、布置作业

1、A类:巩固背诵两首诗并会默写名句并抄写两诗各二次; 预习下三首。

2、B类:熟练默写两首诗。不要有错误字。

3、C类:课后练2两道题。

[说课精要]以诵读为主,通过反复的朗读和背诵,来理解诗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为了训练优生的赏析能力,同时训练说话能力,也安排了对诗的感受的分析。

[教学后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诗五首(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继续学习诗歌朗读的节奏,朗读与背诵后三首诗。

2、体味分析两首诗的意蕴,体会其中流露出的作者感情。

3、学习诗人对境遇的乐观理解和忧国的思想。

〖教学重点

目标1、2

〖教学难点

目标2

〖教学过程

[三分钟演讲]内容以心里话为主

一、创设情境,导入 新课:

请一学生解释名句: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含义,由此创设情境,导入 新课。

二、学习《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1、简要介绍刘禹锡,侧重于其独特的思想。

2、教师范读,学生齐读,抽三个学生试读,教师纠正后学生自读三分钟准备背诵。

3.抽查背诵三人后齐背。(以上注意纠正学生的节奏和读音)

4、理解诗意:(学生思考后交流,教师抽样回答:)

A、根据注释试描述一二句情境。

B、作者是什么方式提醒自己的?

C、谈谈你对五六两句的体会。

5、自由发言:学过本诗后你有何感受?(根据学生情况,有话则长,无话则短,进行一下说话训练。)

6.小结节奏和押韵。

7.齐背一次结束本诗。

三、学习《泊秦淮》

1、齐读,创设情境,导入 ,简介杜牧

2、教师范读,抽三个学生读,后学生自读三分钟准备背诵。

3.抽查背诵三人后男女分别对背(一方一句)。

4、理解诗意:

1).教师简析诗的意思,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本诗前两句的写景和后两句的叙事。

(学生先列稿,100字左右)

2).抽查优生答后再抽中等生答。

3).教师针对好的评析。

5、点拨七言绝句的节奏:点到即止,着重让学生通过朗读体会。

6.自由发言:从本诗中可见作者什么样的思想和心情?你有什么看法?

(多少不限合理即可)(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7、总结:

四、学习《夜雨寄北》

1、由学生熟悉的诗句猪八戒的“ 多情自古空余恨 ”(原句是李商的多情自古伤离别)导入 ,创设情境,,简介李商隐

2、教师范读,学生齐读后抽三个学生读,后学生自读三分钟准备背诵。

3.抽查背诵三人后男女分别对背(一方一句)。

4、理解诗意:

1).教师简析诗的意思,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本诗内容(。

(学生先列稿,100字左右,老师指导)

2).抽查优生答后再抽中等生答。

3).教师针对好的评析。

5、点拨七言绝句的节奏:点到即止,着重让学生通过朗读体会。

6.自由发言:从本诗中可见作者什么样的思想和心情?你有什么看法?

(多少不限合理即可)(怀人)

7、总结:

五、默写三首诗:

抽查上黑板写。由同学批评。

六、布置作业

1、A类:巩固背诵三首诗并会默写名句并抄写三诗各二次,并准备单元测试。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赏析范文第4篇

关键词:古诗词赏析小学生诵读

中国是诗歌的王国。古典诗词是语言艺术的精华,它底蕴深厚,魅力无穷。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小学语文教学也越来越多地穿插古诗词的阅读、理解、赏析能力的培养和考查。学习和赏析古诗词能够丰富学生的知识,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但在实际的教学中发现,虽然学生有着浓厚的学习兴趣,但是因为没有有效的学习方法,只能在课堂教学中被动地理解诗词的内容和意境。为了解决学生学习古诗词时产生的畏难情绪,指导学生赏析古诗词以至于喜爱古诗词,我开展了小学生古诗词赏析方法的课题研究,并做了几点探究。

一、重视诵读,读出诗意

赏析古诗词,诵读是一个非常重要且有效的方法。朗读容易使学生集中注意力,提高学习兴趣。通常所说的“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等,都是强调诗歌教学中朗读教学的重要作用。通过朗读来进行诗词教学,可以加深学生对诗歌的理解,让学生边听边读、边学边思考,不仅可以让学生得到有效的训练,还能营造学习气氛,让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的佳境。常见的朗读方式有:教师范读、分角色朗读、配乐朗读、个别朗读、齐声朗读等。

二、注重积累,读透作品

小学高年级学生已经接触了不少的诗词作品,这些诗词是进行新的诗词赏析的基础。原有的归纳积累的知识是打开新的赏析大门的钥匙。因此,小学生一定要注重平时知识的归纳和积累。

1.要积累一些背景知识

诗词是一定时代的产物,它必然渗透着个体的鲜明的感情倾向和价值取向,必然带有时代的痕迹或烙印。要想准确地理解一首诗词,就要把它放置还原到当时的时代背景中去,放置还原到作者创作的彼时彼境中去。

2.要积累一些具有特定含义的意象

古代诗人常将自己的情感隐含在诗词意象之中,只有对意象有了清晰而深刻的认识,才能领会意象组成的意境以及意象透射出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和思想倾向,才能对诗词有全面和深入的把握。

3.要积累一些常见的典故

利用典故于自己的诗词之中,是古代诗人常用的方法,如果在这方面积累少了,理解诗词,不但会费解,而且有时会闹笑话。诗词中理解典故需要把握两点,一是典故本身的内容,二是作者用典的意图。例如,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就用了5个典故(孙权、刘裕、宋文帝、佛狸、廉颇),这些典故的运用,借用历史事实很好地表了自己的思想感情。

4.要积累各类诗词的赏析方法和技巧

了解诗词的结构和艺术手法,面对新的诗词会有切入的角度。

5.要积累名言佳句

古诗词是语言中的精华,言语简单却形象生动,往往都是言简意赅、一字千金的,寥寥几字却能让人心灵震撼,给读者充分的想象空间。积累诗歌名句,不仅能提升学生的赏析能力,而且在赏析诗词的过程中陶冶情操。

三、留心标题,领悟情感

标题或是诗歌的灵魂,或是诗歌的线索,它暗示诗歌的主旨和情感,体现诗人的匠心。如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等,从标题的“送”字可看出是送别诗。送别诗往往写的是诗人送别时所见所想所感,表达作者依依不舍之情,或抒发送友人时的离愁别绪。

四、把握意象,悟出诗情

诗是由意象构成意境,再由意境体现诗情的。意象是诗的基础,意境是诗的画面,诗情是诗的内涵。作品中所写之“景”、所咏之“物”即为客观之“象”;借景所抒之“情”,咏物所言之“志”,即为主观之“意”;“象”与“意”的完美结合,就是“意象”。赏析一首诗必须从意象着手分析意境,再由意境感悟诗情。

诗歌中的意象是诗人所写的景与物,但这些意象又不再是单纯的景和物了,而是融入了诗人的情感,使这些物象附着上某些特点,这些独特的物象实际上就是作者情感的外化。如李贺的《马诗》中,“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这两句诗,作者所写的意象是“大漠沙”“雪”和“燕山月”“钩”,它们体现出了边关的荒凉和空旷的意境,表达出了作者对边关战士一身浩气的寄托。又如,柳宗元《江雪》中的“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这两句诗的“舟”和“江雪”也有“孤”和“寒”的特点,作者孤独的心情从这些物象很容易体会到。

有时从景物的色彩也可看出作者的情感基调。暧色调自然是积极的、欢快的、昂扬的感情基调,而冷色调则就是一种悲苦的、孤寂的、冷清的基调。如王维《田园乐》中“桃红”“柳绿”这些暖色调,就暗含作者愉快的心情。因此,把握住诗歌中的主要意象和特点,就不难理解作者的情感了。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赏析范文第5篇

[关键词]古诗词;传统文化;诗意;主体地位

古诗词是我国传统文化瑰宝之一。加强古诗词教学指导,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古汉语的兴趣,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在提升语言鉴赏能力的同时,使他们更好地继承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当前很多古诗词课堂教学缺乏一种诗意的流淌,教师机械地教,学生机械地背诵,结果学生感悟不到诗意。笔者认为,古诗词教学不仅是积累,更需要的是打造诗意想象的天空。

一、找准赏析点,孤帆远影并不单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课教学中,针对“孤帆”二字,两位教师在课堂上设计了不同的练习:

教师一:

根据诗意结合自己的理解填空:孟浩然坐在船上,顺着江水东去,而李白却站在江边,久久地凝视,过去孟浩然与他的交往情景在其眼前一一呈现。他们曾一起 ,一起 ……那是多么快乐!而现在,孟浩然却要离开,在眼前有的只是孤帆,哎,想想与他再也不能 ,再也不能 ,无情的“孤帆远影”把我们的快乐都带走了……

教师二:

根据自己想象结合诗意进行填空:李白孤独地站在江边,眼前的孤帆逐渐离去。这里的“孤帆”,并不是说宽阔的长江里只有一条帆船,而是说李白眼里 ,从这里可见李白目送时间之长,与友人之间的感情至深。这时,李白心里想到很多,有 之情,有 之情……

对于这首诗来说,“孤帆”是一个赏析重点。认真品析,仔细回味就会发现这首诗中有着特殊的情感基调。王勃送别诗中“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虽有着一种豪情,但过于刚性;王维送别诗中“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多的是一种“自此一别知音少”的伤感离别,而在李白这首送别诗中,则更多的是一种浪漫,一种愉快,乃至充满诗意的想象。

这也许更多的是与诗人的个性有关。李白与孟浩然都是生性洒脱,经常到处游览风景山水。李白也曾写诗赞过孟浩然:“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而对于这次离别,到烟花三月的扬州去,这同样也是李白比较向往的地方,因而他此次送别孟浩然,其实心也在跟着一起飞翔,跟着到扬州去,跟着心潮澎湃。对于李白这个充满浪漫的诗人来说,其心境是开阔的,送别的心情是热烈的。与其说这种相送是离别曲,不如说是一首畅快的抒情曲。

站在这个角度进行赏析,李白的心情绝不是那种惆怅,更不是“无情的孤帆远影”,因此教师一设计的课堂练习中的“忧伤”与之不太适合;而教师二的课堂设计比较合理一些,相比起来也豪放一点。教师在引导学生赏析过程中,重点理解“孤帆”,并不是说整个长江上只有一艘帆船,而是说诗人眼里只有“故人”的那艘帆船,诗人的注意力和情感全部汇聚在“孤帆”上,可见这里“孤帆远影”其实并不“孤单”。

二、推敲延伸点,删繁就简是正道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课教学中,有的教师设计了如下课堂教学流程:

1.多媒体呈现地图,引导学生在地图上找出“华山之东”相应位置。

2.多媒体呈现“茱萸”图画以及相关百科知识,让学生了解茱萸的植物属性以及药用价值,解释相关古代风俗,即登高佩戴茱萸布囊。

3.品读古诗,引导学生逐字逐句品读古诗内容,理解具体诗句着重意思,其中“异乡”“倍”“逢”是理解品析重点。

4.多媒体呈现《静夜思》,引导学生进行对比,品析两首诗之间的异同点。

5.课堂小结,播放《九月九的酒》这首歌曲,引导学生跟着哼唱,并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交流说说这首歌曲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这一教学流程设计,对古诗外延进行了一点拓展,在丰富学生知识容量的同时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然而古诗词教学更多的是强调品析、领悟和体验,因而对于古诗教学最好的方式就是抓住关键内容,激发学生的想象,从而架设时空桥梁,走近诗人,与诗人进行对话。而在此案例中,第1、2乃至5点,某种程度上讲可以摒弃。毕竟短短一节课,时间有限,容量更有限,应该留下更多的时间给学生感悟体验,而通过图画呈现,歌声嘹亮,表面上看课堂热闹非凡,但是效果却不佳。

对于该诗来说,虽然有很多意象,但是真正核心、关键的内容,仅仅是一个“独”,两个“异”字。唐朝交通不够发达,人的交集圈子不广,不同地域、风俗差异较大。诗人作客他乡,一切都会感到陌生,都不够自然,这种隔膜的感觉,就是一种“异乡”“异客”的体验。而在传统的佳节时,更容易激发人的这种思乡之情,所以“每逢佳节倍思亲”。

另外,“少一人”也是该诗中品析的关键。“遥想”一次有点曲折,出乎常情。诗人不说自己思念家乡,不说不能与兄弟团聚,反而从兄弟们角度考虑,想象兄弟们因登高少一人而产生的遗憾。这种换位思考,不仅出乎常情,同时还能反衬出诗人思乡之苦,可见笔力深厚。

三、赏析关键点,看似平常最惊奇

在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秋思》的赛课中,有两位教师同时扣住三个关键词进行品析,其内容如下:

教师一:确定的关键词分别是“秋风”“意万重”“又开封”。

教师二:选择的关键词分别中“见”“欲”“匆匆”。

同样的一首诗,不同的教师,不同的体验,其选择的关键词也不同。但是究竟哪位教师更能触摸诗人诗句背后“平常最惊奇”的情感呢?

在常人看来,秋风是无形的,可以触摸,可以听到,甚至可以感受到,但是却无法看见。在古诗中,诗人却一反常态,偏偏用了“见”这一字,究竟从那些地方可以“见”到秋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思考,甚至可以发挥想象,进行填空:“树叶 、小草 、旗帜 、 ……”这样在学生眼里,原来无形的秋风,却可以随时看见。作为诗人,一个流落在外的游子,面对萧瑟的秋风,往往有着一种孤苦,一种寂寞,乃至一种思念。

对于第二个关键,两位教师分别选择的是“意万重”与“欲”。“欲作家书意万重”。虽然“意万重”表达了诗人很多的想法,见到秋风,自然也会想起很多,这令那种强烈的乡思中有带着更多惆怅。一个“欲”字则值得品析玩味,不仅能够表达出诗人患得患失的矛盾心情,同样也让这种惆怅却无法说起,无法表达。在这里,“欲”与“意万重”成了一对矛盾结合体;对此进行比较品析,可以丰富学生的想象力。

该诗最后两句:“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这里“匆匆”一词值得教师引导学生深入品析。毕竟诗人“意万重”,有话却无法表达,结果匆匆下笔,但是到了临走的时候,又想起遗漏什么,结果匆匆开封。但是真的这样理解,那么这两句倒成了实录,自然其意境也平淡了许多。其实,认真品析一下“复恐”这一词,可以发现诗人并不是真的要添加内容,而是验证诗人内心的疑惑,说明了这时诗人内心的复杂,生怕遗漏什么。这里其实与李白的“疑是银河落九天”效果一样,李白的“疑”是在“似”与“不似”之间,而张籍的“复恐”则是在“疑”而不是“必”。这里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反复品析,才能深入诗人心境。由此可见,“匆匆”一词更值得学生去品析。

古诗词博大精深,细微之别,诗境却不同。当然,具体辨析还会因古诗词不同而不同,这里不再一一列举,但是教师需要注意的是,要真正让课堂呈现诗意,最根本的还需要教师认真研读古诗,认真推敲古诗词中的每个字,引导学生跨越时空进行辨析,在提升学生语言鉴赏能力的同时有效提升其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张淑娟.浅析小学古诗词的欣赏[J].新课程(上),2016(01).

[2]潘茂魁.浅谈古诗词的有效教学[J].课程教育研究,2016(07).

相关期刊更多

中国绿色画报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国家林业局

微处理机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

吉林畜牧兽医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吉林省牧业管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