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韩寒后会无期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微博推广贯穿电影全流程
相比此前其他电影,《后会无期》更加重视微博,从决定拍摄后就在微博上启动推广,并贯穿立项、筹备期、拍摄期、制作期、宣传期、上映期及上映后的各个环节。
在微博上,《后会无期》导演韩寒及其他主创拥有海量的拥趸,仅韩寒的粉丝就超过4000万,陈柏霖、王珞丹、冯绍峰等主创的粉丝加起来也超过5000万,再加上《后会无期》的官微、马达加斯加等微博矩阵,该电影拥有的是“亿级别”的粉丝受众基础,为电影的口碑热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庞大的粉丝矩阵也为电影在微博上带来广泛的关注,当韩寒通过微博正式对外公布自己执导的电影《后会无期》即将开机拍摄后,迅速吸引了人民网、中国娱乐报道等多家媒体官微同转发报道,该条微博互动量也超过30万。在电影的筹备期,韩寒在微博上晒出女儿照片,网友纷纷表示“被萌呆”,瞬间成为微博上的“国民岳父”,该话题一度冲上微博热门话题榜首,也让粉丝们对电影形成更多的期待。
与其他电影不同的是,《后会无期》在开拍时并没有开会,而是选择在微博逐一曝光演员。结合演员剧照、人物海报逐条公布演员名单,既能吸引演员粉丝关注,又能增加网友期待感。在公布某一演员后,韩寒、演员和《后会无期》的官微就展开联合互动,据统计,韩寒公布演员阵容的8条微博,共引发超过70万次互动。该剧成功塑造了“狗微博”,剧组为参与演出的“狗演员”马达加斯加开设了微博,并申请了认证,成为微博上认证的第一个“狗演员”,马达加斯加的每条微博都有近千次的转评赞,并成为微博网友持续热议的角色之一。
多形式互动提升营销效果
话题运营贯穿了《后会无期》的微博营销全程,除了主话题#后会无期#以外,影片还在微博上制造了多个话题#帮小马达加V#、#后会无期大解读#等周边话题形成强大的阵营,为《后会无期》话题的持续火爆打下基础,直接聚合了微博上关于电影的讨论内容,让粉丝更容易在微博上获得影片的相关内容,仅#后会无期#的话题阅读量就已经超过25.2亿。
在话题矩阵的基础上,《后会无期》通过微博产品功能祭出组合拳,吸引大量网友参与互动。作为影片的主题曲,《平凡之路》选择在微博首发,这首由朴树久别歌坛十年后的作品一就引爆了80后人群的集体情绪,让“刷屏”成为缅怀青春的出口。歌曲后很快攀升至新歌榜第一名,并在7小时内获得了100万的试听量和4.2万个赞,这一速度也打破汪峰2013年《生来彷徨》9小时创造的百万试听记录。韩寒歌曲的微博也被转发超过25万次,互动量超过50万次,这都给电影带来了巨大的关注。
此外,在整个《后会无期》的营销推广过程中韩寒共使用了16次粉丝头条为电影海报、预售、主题曲、倒计时等进行造势。宣传期期间的10条海报微博中,有3条使用了粉丝头条,效果是其他微博互动量的4-10倍。同时,《后会无期》投放了5次顶部通栏广告,进一步提升了人群覆盖。可以说在《后会无期》的营销推广中,微博商业产品发挥了重要作用。
微博口碑数据影响电影票房
电影首映日票房通常决定着上映后的排片量,已经成为电影营销发行过程中最被重视的一环。对首日票房的营销可以有上映倒计时、影票预售等多种方式。其中,票务预售会直接带动首日票房,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影片上映后的排片占比,已经成为各大影城的重要排片参考。
除了跟各大票务网站进行合作,《后会无期》上映前在微博上发起预售活动,4小时内卖出了1万张电影票,受欢迎程度由此可见一斑。与之相应的是,《后会无期》上映首日势头强劲,排片36.86%居第一,并最终获得7650万元的票房。以文艺片来看,这比张艺谋《归来》首日3000万元创造的国产文艺片首日票房纪录翻了1倍。
电影上映后,用户口碑将对票房走势产生重要影响。此前,微博已经推出了电影点评功能,组建了专业的微博点评团。从《后会无期》等多部影片来看,微博点评与电影票房存在着非常强的正相关关系,微博点评分数较高、提及量较大的影片,最终票房成绩往往也更加理想。研究发现,微博点评与国产影片票房的相关系数较高,票房与打分人数的相关系数达0.68,与评分的相关系数达0.64,而与提及量的相关系数达0.61,均属于强相关关系,相比之下,豆瓣点评三个相关系数分别为0.25、0.36及-0.32,呈弱相关或负相关关系。
有趣的是,这两个在图书资本市场各受认可的青年作家,在电影处女作上均成为了“吐槽话题”,《小时代》被认为是超长MV和超长PPT,而被寄予厚望的《后会无期》遭到了“这简直就是WORD”的尖刻评价,可见两位作家对影像剧情操控的乏力感。 在郭敬明《小时代3》上映一周后,韩寒的《后会无期》上映,同样启用高人气明星阵容,也同样在争议声中取得了高票房。
作家当导演的前例虽然并不多,但也并非绝无仅有。恐怖大王斯蒂芬・金的小说被改编了无数次,成功之作比比皆是。1986年,他自己曾经执导过一部电影《火魔战车》,并且还亲自客串了其中一个角色。这部电影投资约900万美金,票房成绩则为700万美金,IMDB的评分仅有5.4分。那次不成功的导演经历显然让斯蒂芬・金丧失了对这行的兴趣,之后,他宁为编剧不为导演,比如,去年的美剧《穹顶之下》就由他本人担当制作和编剧。
但如今中国的情况和1986年的美国显然不可同日而语。郭敬明、韩寒虽然身份是作家,但他们更像明星―对于社会大多数人来说,他们的衣食住行、言行举止、恋爱婚姻都比他们作品本身更引人关注。在上海电影节的新浪潮导演论坛上,郭敬明抒发了自己的“电影商品观”。他说,现在不是父辈那个常常挨饿的时代,而是一个大家在日餐、法国菜之间有足够选项的时代。《小时代》看到了这些新影迷的需要,“这种需要就像房间里的大象一般明显,谁先看到了,谁就能成功。” 一大拨中国作家对当导演跃跃欲试中:刘恒已经签约,麦家准备翻拍《暗算》,刘震云正期待悬赏。
而韩寒也从另一个角度看到了当下的市场需求,他拍摄的《后会无期》没有来自于他任何一部小说,而是来自于他自觉波澜壮阔的脑洞,人们发觉韩寒也并不比郭敬明的格局大多少,两个人都不负责表达时代,而专注抒发自我,郭敬明热爱物质生活,而韩寒则讲着荒蛮青春和中年危机。
1、这句话意思:去不管过去多少年,将来有一天我们终会在次相遇。这句话出自《后会无期》。
2、《后会无期》是一部由韩寒担任编剧及导演,由冯绍峰、陈柏霖、钟汉良、王珞丹、袁泉、陈乔恩联合主演的喜剧爱情冒险公路电影,讲述了几个在东极岛长大的年轻人决定重新选择自己的前路,在他们横跨大陆的自驾旅途上的传奇经历与际遇让他们有了各自不同的命运归宿的故事。
3、后会有期:是一个汉语成语,读音为hòu huì yǒu qī,指以后有见面的时候(用在分别时安慰对方)。出自元代乔吉的《扬州梦》。
(来源:文章屋网 )
一、身份认同:同代人效应
《致青春》、《小时代》、《后会无期》这三部电影最引人注目共同点是,它们都是由“半路出家”的明星导演来执导的。无论是来自北京电影学院表演系的赵薇、经营着最世文化发展有限公司的郭敬明,还是赛车手兼作家的韩寒。一开始,他们的本职都不是导演,我们不能草率地评判这些半路出家的明星导演是否真的具有专业水平来执导一部电影,但是不可否认的是,赵薇、郭敬明和韩寒等人带给电影的最大影响是导演身份的明星话题效应。当年红遍亚洲的“小燕子”赵薇被认为是中国大陆娱乐史上第一个流行文化的偶像,她的形象在中国观众心目中有着无可超越的影响力,征服了早期中国电视剧相当数量的观众。郭敬明以作家身份出道十多年,拥有很多的青少年粉丝,且经营着以《最小说》、《最漫画》为主要产品的最世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有着较为成熟的文化产业运作模式。而另一位话题人物韩寒,在80后、90后当中更是有着非凡的影响力,无论是作为作家、赛车手还是所谓的“国民岳父”,韩寒无疑都有着巨大的号召力。这三位导演的明星身份吸引着潜在的粉丝观众,这实则是将偶像崇拜转化为一种身份认同,也即是“卡里斯马”权威效应:通过个人魅力来感召他人或激发他人的忠诚。赵薇、郭敬明与韩寒的影响力主要集中在80后和90后一代人。而这一代人刚好处于一个寻求身份认同和代际差异的阶段,因此,对偶像的好奇与崇拜指向了对其电影的关注与消费,从而完成了自身的一个价值认同与身份肯定。这种身份认同不仅有别于代际差异,甚至在同一代之间也存在着很大的分歧。例如在著名网络社区“知乎”上,对于一个关于“你为什么去看《后会无期》”的调查类问题,“因为不想韩寒输给郭敬明”的回答获得了1879个赞同,高居第一。可见在符号认同意义上,“韩寒”和“郭敬明”完全替代了电影本身,成为了观众选择的衡量因素。其次,演员阵容的年轻化也是此类电影吸引观众与建立身份认同感的重要方式。
虽然赵薇的《致青春》启用新人居多,但是主要男性角色的扮演者赵又廷、韩庚却是名声颇大的青少年偶像。《小时代》的演员阵容则一直是该片进行宣传营销的噱头,来自的靓男美女们组合成了一道“银屏美景”。与之相似,韩寒的《后会无期》选择了与《小时代》演员阵容相对应的另一批青年明星:陈柏霖、冯绍峰、王珞丹,等等。此外,这三部电影都十分重视电影歌曲的积极影响力:赵薇主打“王菲献声”这一卖点;《小时代》歌曲由郭敬明亲自填词,苏打绿、吴亦凡等献唱;《后会无期》亦是引入当下正红的邓紫棋和沉寂十年但影响力巨大的朴树。导演、演员、歌曲,这三大因素构成了电影吸引观众身份认同的重要艺术手段。同时,这些因素作用之下的电影本身也变成了一个具有符号性意义的标签,如果观众不去影院观赏电影,甚至无法参与到同代人关于这些电影的讨论之中。由此,由电影制造方营造出来的“代际身份感”逐步被观众接受和内化为自我的认同。“具有明显的青年亚文化性的电影正在崛起。这些电影通过影像执著地表达着他们这一代人的价值观和意识形态。”“他们有更多形而下的、物质的梦想。他们更在寻找和树立自己的青年亚文化、青年意识形态代言人和青年文化偶像。”②相比于一般电影的娱乐性,现象级电影通过观众不自觉的自发持续性关注、观看、话题的讨论和争议,拥有了超出一般娱乐性质的身份标志性。对于中国传统戏曲来说,现象级电影所拥有的年轻观众市场却正好是目前传统戏曲行业所缺少的。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作为传统文化的戏曲在受众方面逐渐走向尴尬的局面,固有的戏曲观众不断流失且老龄化严重,而习惯了“爆米花加可乐”的许多年轻观众则难以接受传统戏曲这种艺术形式。虽然电影与戏曲不同的表现形式决定了戏曲在一定时期内难以实现“影院式”的大规模传播,但这不应该成为制约戏曲发展的桎梏。如何激发年轻观众对戏曲的兴趣,如何扩大戏曲的传播影响力,是传统戏曲要进行发展的一个关键突破口。现象级电影在“身份认同”方面给予了我们一定的启示:要注重利用潜在的影响力,将之转化为一定的吸引力。在可操作层面具体举例来说,我们可以从注重戏曲传播的地域性来入手。各地都有本地的地方戏曲,而地域性戏曲是该地域民族文化的结晶,传统地方戏曲的传播应该首先由本地开始。同时,本地的潜在观众也是最多且最容易吸收的。将戏曲与地方文化传播相结合,不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舞台演出方式传播不便的影响,也有利于增强当地文化认同感,与此同时,还有利于培养新一代受众群体。例如,可以在中小学素质教育活动中开展戏曲欣赏活动、将国学活动与戏曲活动相结合,扶持大学戏曲社团的发展与演出项目、在各类学校开展戏曲文化专题讲座等等,这些举措都能有效促进戏曲主动融入本地青少年和青年人的学习生活,扩大潜在的观众范围。
二、主题与风格:青春与怀旧
在对电影的定位和后继宣传营销上,这三部电影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青春”作为标签。这既是对电影美学类型的准确定位,也是对潜在观众审美期待的一次诱导。青春电影着力于人物的成长过程,通过剧本创作与演员演绎的高度镜像化还原生活,营造出熟悉又富有感染力的情节与场景,使得观众在观影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将自身情绪投入到影片中,引发一股“怀旧”情思。而完成这一场“青春”的再现,最核心的元素就是“爱情”与“成长”。
赵薇在接受时光网独家采访时说到,《致青春》是要“彻头彻尾拍一个我们大陆人的青春史”。影片中的青春史是通过郑微与林静、陈孝正之间的爱恋纠葛来表现的。“它的主线叙事采取了‘英雄的旅程’的变体——‘女英雄的爱情冒险旅程’的模式来展现郑微与陈孝正的爱情或者说是郑薇的爱情冒险之旅。爱情加冒险为爱情片注入了新的吸引力、新的生机。”③电影《小时代》系列亦是通过男女主角之间的爱恨等戏剧性的情节来延展三部电影之间的内容和长度。虽然《小时代》中的爱情观被一些评论家不断诟病为“对物欲和美色的炫耀完全是恶趣味”,④但是其巨大的票房成绩却无形中隐射出了当下青少年不健全的爱情观。《后会无期》中爱情虽然不是主要线索,却是塑造江河、浩汉等主角形象的关键点:通过刘莹莹爱情的断裂与苏米爱情的回归,让两位男性主人公最终走向自己的人生道路。其次,情节之外的环境氛围亦十分重要。追忆青春的逝去,感慨今夕的对比,这是三部电影在主题上的相同之处。《致青春》中上世纪90年代的校园氛围,《小时代》中上海都市化的景象,《后会无期》中“在路上”的设定,无一不是迎合年轻观众的记忆。《致青春》为了能够更好地给观众营造一种上世纪90年代的校园氛围从而诱发怀旧思潮,剧组尽量从细节和环境上进行还原。
赵薇在一次采访中谈到,为了拍大学的外景“需要找将近二十个学校”,需要把一些被拆掉、被废弃,或者已经变成仓库的地方通过镜头剪切拼凑成一个上世纪90年代的大学。这些细致逼真的还原最终俘获了观众的心,以71758万的票房成绩成为中国内地总票房历史排名第14名,成为总票房排名前20名中唯一的一部青春题材电影。就传统戏曲而言,沿袭前人流传下来的戏曲美学风格固然重要,但是时代与现实却在召唤着戏曲做出新的尝试。例如,近年做出类似尝试并取得成功的有白先勇主持制作的青春版昆曲《牡丹亭》。青春版《牡丹亭》的剧本从五十五折精简到二十九折,以简御繁,同时在舞台布景和服饰风格等方面都在继承的基础上进行了革新。最重要的是,在主要演员的选用上,全部选取了年轻演员。“他(指白先勇)选择了苏昆的‘小兰花班’,又亲自选定了年方二十出头的俞玫林和沈丰英来担纲主演柳梦梅和杜丽娘这两个角色”。“《牡丹亭》是一曲青春爱情的颂歌,是以爱唤回青春和生命的颂歌。所以,必须要以青年演员来体现它的青春气息,以青春和爱情的美来吸引青年观众,培养新的观众”。⑤演员、剧本、舞台的革新,使得《牡丹亭》在风格上为之一变,同时,“至情”的主题表达也得到了凸显。青春版《牡丹亭》在大陆和港台地区大受欢迎,同时也在世界各地进行了巡演,无异于一部戏曲界的“现象级戏曲”。细思其中缘由,实则是满足了当代观众的审美需求。传统戏曲要想在当下发展,亦需注重主题与风格两方面的调整,在保留戏曲核心精华的同时注重借鉴当代艺术的手法,从舞台布景、演员、剧本等方面着手进行调整。
三、观众的价值取向
电影评论家钟惦棐曾说:“电影美学的时代使命和历史使命,既要从银幕上去寻求,更要从银幕下受其感染的观众中去寻求”,“我们的电影美学一刻也不能脱离我国的广大观众。这是我们的电影美学意识中最根本的意识”。⑥这三部电影在票房上的成功曾经引起评论界的震动,多数研究成果都从“大数据”、“新媒体营销”、“符号消费”等角度进行分析,而少有学者切实探究这票房收益背后反映出的观众价值取向。实际上,这三部电影之所以能取得现象级的效应,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它们对观众价值取向的精准把握。追溯至上世纪90年代,冯小刚以国产电影贺岁片系列开创了中国电影的商业时尚潮流,异军突起般地成为第五代导演群体中的另类。而如今,赵薇、郭敬明、韩寒等年轻导演的崛起,“已经真正掀翻了中式商业片的孤寂的独行侠形象,而改换成群体竞相鼓荡时尚流的新形象”,并且加速“朝向电影的原初时尚性或商业性本义回归”。⑦把握“时尚性”正是现象级电影得以成功的关键。以郭敬明的《小时代》为例,郭敬明为了把握观众对电影的兴奋点和偏好,会重点关注与电影相关的话题热度、百度指数的参数、相关网站的搜索量和点击排行,同时分析观众的年龄、性别、教育背景、地域分布等等指数。“数据大到一定数量,你就能看出大家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比如谁出场得到的尖叫声最多,哪个镜头被讨论最多,你就知道原来观众喜欢这个”。“在后面的电影里,你就会把观众喜欢的部分保留下来,再拼命强化它,不喜欢的部分你就去改掉它”。⑧通过数据的分析,把握观众对于时尚性的需求和具体关注值,再由此修改后续影片的故事侧重点,这正是《小时代》上映以来,三部影片票房居高不下的重要原因。现象级电影中另一个重要的观众价值取向,则是症候性。王一川在讨论现象级电影时对其做出了几种分类:“闺蜜”、“底层梦想”、“境外超生”、“留”、“青春怀旧”、“文化热点”、“粉丝”等。⑨这个分类只是依据目前所出现的几部现象级电影简要划分的,还有值得细致讨论的地方。“以新千年来中国电影的整体格局衡量,这些影片明显缺乏类型(化)的成熟标识,在古装商业类型大片和常规类型电影中,小成本投资大量拍摄的各类喜剧片、恐怖片以及类型片化的‘主旋律电影’之外‘各异其趣’”。⑩但从目前这几个分类来看,这些类型基本迎合了当下社会的大众心理和现实矛盾,电影成为了社会症候的一种反映。这种症候性,既可以是以电影内容本身来描写刻画现实症候,如《后会无期》、《杜拉拉升职记》等反映年轻人生活,又可以以电影这种存在作为一个症候的反映,如《致青春》是80后追忆校园生活的一个契机,《小时代》是90后、00后对于成人世界的一种不成熟幻想。
这些症候问题先于电影而存在,电影只是以此为材料及时地进行了艺术上的挖掘和加工,逢迎了一场“集体无意识”的狂欢。因此,这几部现象级电影才能以其本身的题材吸引一大批的观众,诱发流行文化趋势。反思当代传统戏曲,“时尚性”与“症候性”正是其所匮乏的。传统戏曲虽然依附于古典戏曲艺术,但在“时尚性”、“症候性”上未必不能进行一些尝试。在剧本创作上,可以编写一些更贴近生活的现实题材,如《变脸》、《死水微澜》等剧本都是观众比较容易接受的好作品。在音乐上,也可更加贴近当代观众的审美需求,如将戏曲唱腔与通俗唱法相结合的代表性作品:《前门情思大碗茶》、《唱脸谱》、《故乡是北京》都带有浓厚的戏曲韵味。新世纪,在“中国风”这一流行文化趋势下,此类作品更是颇多,如采用旦角唱法加以演绎的《新贵妃醉酒》,副歌部分就吸取了京剧的声腔艺术。将传统戏曲与流行文化相结合,也是促使戏曲艺术发挥其影响力的一种手段。此外,我们还可以在戏曲服饰方面加以推广,借汉服流行之风,推动戏曲服饰与时尚设计界的结合,使戏曲服饰中的精华与优秀之处在其他领域得到保留和传承。“现象级电影”事实和话题的出现,新的年轻导演群体的崛起和时尚商业电影的集中爆发,事实上反映出我国电影理论和评论界走到了一个新的转折点上,我们需要思考如何根据目前中国电影的现状,在理论层面做出合理的回应。“现象级”电影不同于一般电影的重要一点在于接受者,正是基于对接受者的重视和把握,才使得这些电影拥有成为“现象级”的物质基础——票房。
名人在宣传期刷杂志封面,曾是时尚生活方式类杂志最大的陋习。每到电影宣传期,大导演和大明星就开始在各个杂志封面出现。以至于到后来一个艺人没有新电影上映、没有新代言也没有演唱会却上了杂志封面,反会被认为是件怪异的事。这股风气也开始向其他类型杂志蔓延。原因很简单:名人(尤其是有曝光需求的名人)需要露出;而杂志需要名人来撑场面、卖杂志。
其次是小心翼翼的解释:我相信我们呈现出的韩寒和其他人物类、时尚类的杂志有所不同。为此我们上海站两位优秀的同事卢华磊和唐晓园做了不少努力。我收到修改完的最后一稿时,邮件显示发送时间是凌晨4点多。
我们在编前会上确定的主题是韩寒如何学习同商业世界共处。所有的“文艺青年”终归是要面对现实世界的。而商业就是最大的现实。韩寒在1980年后出生的一代人中属于佼佼者和幸运者行列。他很早就俘获了名气和一定程度上的利益,而且始终保持着相对骄傲的姿态。但即便是他,也还是要去面对“现实”这件事。就好像《麦田守望者》中的霍尔顿・考菲尔德。年轻时,凭借着单纯的骄傲、对世界的不屑和聪明的俏皮话就能够博得满堂喝彩。但霍尔顿也要长大。如果霍尔顿的故事有续集,很有可能就是一个中产阶级的人生。
韩寒是如何同他的商人朋友们打交道的,可以反映出他如何看待商业世界,如何学习做商业,并将商业作为实现自己“理想”的手段。我们的记者在报道中写道:“这是一种建立在熟人关系上的商业合作。于冬对《财经天下》周刊说,大家都是很熟的朋友,韩寒拍片子需要一个制片人,那就是方励;需要一个发行人,那就是我‘于老板’。”但仅仅这么看韩寒同这两位电影商人的关系,又失之简单了。报道中提到,一开始片场所有人都对韩寒直呼其名,但是方励每次开会都会称韩寒为“导演”。方励帮助韩寒确立了“导演”的权威。“导演”是个职业称呼,做“导演”,就应该得到“导演”应有的尊重和权威,自然也应该履行“导演”应该履行的职责。朋友关系的问题是很容易混淆各自权责。从这个细节来看,方励显然没有。保利博纳的于冬愿意给《后会无期》3.5亿的保底票房,我相信他不是给“朋友”韩寒的,而是给他看好的“导演”韩寒的――我们的报道中提到,于冬将韩寒同《阳光灿烂的日子》时期的姜文相提并论。
韩寒自己也在接受我们采访时说:“商业是一个非常正面的积极的向上的词汇,完全没有必要去避讳它。”这是对待商业的理性的态度。当然,现在我们还不知道《后会无期》是否能像韩寒和他的商人朋友们预想的那般,取得商业上的巨大成功。如果它并没有设想中那样收获巨额票房,而他们仍能持这种态度,那就证明他们真正在以理性的态度做一件同商业相关的事。这样的话,即使暂时未能征服商业,我相信以韩寒的聪明程度,未来也会。
在我写这篇文章时,另一件受到媒体行业瞩目的事,是上海《东方早报》新媒体项目澎湃的正式上线。围绕着这个定位为时政与思想的原创新媒体项目,也有诸多争论。在我看来,澎湃的处境其实和韩寒的处境有共同之处:一个早先的“成功者”如何面对新的现实。
现实的残忍之处在于,它其实是完全不在意你之前的那些小小成功的。所以,韩寒必须要证明自己能够和电影世界的商业规则共处,并且能用票房来证明自己――如果韩寒不仅仅是想做一个小众电影导演的话;而澎湃也要证明自己能够在一个习惯了免费、拷贝和快速阅读的互联网媒体世界,能够找到盈利模式生存下去,还能不断发展。当然,同时他们也都还要证明,自己可以在坚持原有的骄傲的同时做到这一点。对于韩寒而言,是保持他的“文艺腔”和对现实的敏锐与嘲讽;对于澎湃而言,是要坚持高质量的原创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