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

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

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范文第1篇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几分之一的分数,会正确地读写分数。

2.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通过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观察、比较、描述等活动,理解几分之一的意义。

3.感受主动参与,合作交流的乐趣,培养自主探究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理解几分之一的意义。

教学难点:理解只有“平均分”才能产生分数,建立几分之一的表象。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师:中秋节的时候,老师给两个小朋友带来了一些礼物。(课件:情境图)我们来帮助他们分一分好吗?4个苹果怎样分给两人?2个香蕉怎样分?

生:每个小朋友分2个苹果,1个香蕉。

师:每份都分的同样多,数学上把这种分法叫平均分。只剩最后一块月饼了,还能分给两人吗?你打算怎样分?

(用米尺演示分一分。)

师:同学们真善解人意,想把一块月饼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能够分到多少呢?

生:一半。

师:把一块月饼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它的■ 。(板书。)

师:不过这一半该怎样用数表示呢?

生1:■。

生2:0.5。

师:一般数学上我们会用■表示。(板书:■。)

师:听说过这样的数吗?像■这样的数在数学上有它的名称:分数。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几分之一的分数。(板书:分数的初步认识。)

【设计意图:创设有趣的生活情境,从整数到分数。利用课件演示把“一半”由一个具体的量抽象成一个数。引导学生理解分数的含义,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观察操作,探究新知

师:注意观察,我们把这块月饼平均分成了几份啊?

生:两份。

师:仔细看这一半(课件:闪烁)正好是两份中的几份?

生:一份。

师:平均分,两份中的一份。(课件:■写法)这就是■的写法,跟老师一起写一下:(板书:写作■)先写中间一短横,表示平均分,再写下面的2,表示平均分的份数,最后写1,表示其中的一份。这个数会读吗?谁来读?

生:二分之一。

(全班齐读:二分之一。)

师:同学们,这份是月饼的■,那这份呢?

生:也是■。

师:也就是说把一块月饼平均分成两份,每一份都是这个月饼的■。

师:刚才我们是怎样得到月饼的■,和同桌轻声说一说。

师:你能用手中的正方形纸把■表示出来吗?

(生动手操作,折一折。)

师:谁愿意展示一下你的作品,说说你是怎样表示出■的,那没有涂色的部分呢?

生1:先折一折,然后把它的■画上斜线,用阴影表示出来。

生2:没涂色的部分也是正方形

的■。

师:还有不同的折法吗?(粘贴到黑板)图形相同,折法不同,为什么涂色的部分都是正方形的■呢?

生1:因为都把正方形平均分成了2份,涂色部分就是它的■。

生2:每一份都是它的■。

小结:无论是一块月饼,一个图形,只要把它平均分成两份,每一份就是它的■。

【设计意图:从强化“平均分”入手,让学生初步建立二分之一的概念和表象。在理解分数概念的基础上提高学生数学表达的准确性,突破教学的重点。引导学生会正确读写几分之一的分数。】

师:如果把一块月饼分给4个小朋友,应该怎样分,每人分到多少呢?

生:把一块月饼平均分成4份,每人分到它的■。

师:这里的4表示什么?1表示什么?

生:4表示平均分的份数,1表示取其中的一份。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动手、动脑、动口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几分之一的含义。在数学实践活动中,主动构建数学知识。相同的图形,不同的折法,提升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三、 知识的迁移和拓展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已经和■、■成为了朋友,你还想认识几分之一?

生1:■。

生2:■。

生3:■。

师:同学们,想不想像刚才那样,用一个图形把你想认识的几分之一表示出来?(课件:选一个你喜欢的图形,用阴影或分数表示出你想认识的几分之一。)

(师巡视,选取学生的作品粘贴到黑板上。)

师总结:同学们,我们看看他们的作品,有同学折出了■,有同学折出了……还有的同学用不同图形都能表示出■。像■,■,■……这样的数都是分数。(板书。)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主认识更多的分数,结合观察、操作、比较等数学活动,将知识进行适当的迁移和拓展。引导学生学会和同伴交流数学思考的结果,体会不同的图形都能表示出■,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四、联系生活,拓展延伸

师:让我们一起到生活中去看看,说说下面的图形让你联想到了几分之一?

生:有8小块,我认为是■。

生:我认为是■。

生:如果从中间平均分就是■。

师总结:同样一块巧克力,观察的角度不同,联想到的分数也不同。

师:猜猜这是谁?

师:这是老师家的宝宝,她一岁半了,其实我们在人体中也能找到有趣的分数。你能估计出她的头部大约是身高的几分之一吗?(课件演示)

师:再估一估,老师的头部大约是身高的几分之一?

师:你们几岁啊?猜猜你们的头部大约是全身长度的几分之一呢?

生1:我猜是■。

生2:我认为头部大约是全身长度的■。

师:课前老师查找相关资料,10岁儿童头部大约占身高的■。

师:看视频中的动态画面又让你联想到几分之一?(多美滋广告)

生:有8个小男孩分蛋糕,我想是■。

生:蛋糕切成了4块,我认为是■。

生:我认为是■。

【设计意图:使学生体会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进一步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兴趣。渗透猜想、验证的数学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数感。】

五、总结

师:同学们,看来观察的角度不同,联想到的分数也各不相同。其实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还藏着许多的分数。只要同学们善于观察,会发现生活中到处都有数学。

板书:

分数的初步认识

把一块月饼平均分成2分,每份是它的■ 。

写作:■ 读作:二分之一

像 ■,■,■ ……这样的数都是分数。

反思

“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课是小学阶段一堂必不可少的概念课,为我们以后学习的小数认识、性质及分数的意义等教学内容奠定基础。下面我想就这节课设计时的一些想法以及教学后的反馈情况,谈谈自己的体会与思考。

1.联系生活、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刚上课,我创设了一个十分贴近儿童生活实际的教学情境――中秋节分月饼。4个苹果、2个香蕉能平均分,那1块月饼能不能平均分?经历了一系列数的变化,引入问题。在分月饼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分数产生的必要性,经历分数产生的过程,强调“平均分”是分数的本质特征。学生在分蛋糕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产生了要学习一个新的数的需要,产生了积极探究的情感。

2.动手操作、自主探索、体会意义

这节课,我将动手操作贯穿始终,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经历学习的过程,学生通过折一折,涂一涂,说一说等活动,进一步探究分数的意义,使学生获得直接的感官认识。本节课我创设了两次的动手操作活动。在认识■时,学生通过分月饼初步感知了■的意义后,我引导学生用长方形纸表示出■,让学生从实物上升到抽象图形的认识。同样一张长方形纸,学生的折法不同,所呈现出的这张纸的■也不同,通过这种方式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拓展学生的思路,进行思维训练。同时让学生感悟,尽管折法不同,只要平均分成2份,其中的1份,就是它的■。

第二次动手操作是从正方形、长方形和圆中选择你喜欢的图形创造几分之一,并用分数表示出来。在活动中,学生自主认识更多的分数,结合观察、操作、比较等数学活动,将知识进行适当的迁移和拓展。体会不同的图形都能表示出■,学生初步体会单位“1”的不同,使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得到提升。

通过两次动手操作,经历手脑并用的过程,建立起清晰鲜明的表象,从而使抽象的数学概念形象化、具体化, 进而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数学语言表达能力。

3.应用生活、拓展延伸

(1)练习题中,我出示了我家宝宝图片,让学生猜猜她是谁,调动了学生的兴趣。然后引导学生体会,我们在人体中也能找到有趣的分数。让学生估计出我家宝宝头部大约是身高的几分之一,再估一估,老师的头部大约是身高的几分之一。学生通过猜想估计、验证的数学学习方法,培养了数感。

(2)(多美滋广告)看视频中的动态画面又让你联想到几分之一?

学生体会到观察的角度不同,联想到的分数也各不相同。

4.教学中的不足之处

(1)不要急于完成预设的教学环节,给学生自主体会探索的空间和时间。

学生在分月饼的时候,第一个学生就说对了正确的方法平均分,又有学生提出了,我还有不同的分法,还可以横着切,斜着切,竖着切。为了急于引出月饼的■,我直接做总结,无论怎样切,同学们都想到了要平均分给两人。每人将分到月饼的多少呢?课后我认为此处学生完全可以自己概括出分的方法。

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范文第2篇

【关键词】善教者必善问诱导反思

提问在课堂教学中起着情趣、导思等重要作用。善教者,必善问。教师何时何处问什么,会直接影响教学的效果。学生在教师的提问中学会反思,即在“师问”中反思。“师问”就是通过教师在课堂中的提问来点拨、启迪学生反思。

一、在无意处追问,在关键处发问,诱导反思

日常教学中,常见到这样的现象,学生在教师的组织下,顺利地进行一些数学活动,教师很满足这种“无疑”的状态,教学“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时,引入1/2+1/3后,教师可以提问:“这两个分数的分母相同吗?分母不同的分数能不能直接相加?为什么?”这样设计的提问问在了知识的关键处,有助于学生理解为什么要通分的算理,为学生的思维指明了方向,也有助于学生反思。这比“1/2与1/3这两个分数有什么特点”的提问要问的明确具体。

二、在梗阻处引问,在认知偏差处追问,诱导反思

当学生的思维发生梗阻或进入认知偏差地段时,教师的一句引问往往能使学生产生“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教学“倒数”时,有学生会自然认为“倒数就是倒过来的数”,学生凭借自己的认知经验,用生活化的语言表达了对“倒数”这一概念的初步认知。可以说这是模糊的,也是不全面的,更是不准确的,但对于学生来说,这又是实在的,是他们认识的起点。教学过程其实就是要激活、重组、积累、提升学生的已有经验,教师可在学生认知的梗阻处引问,让学生将模糊的经验变得清晰、紊乱的经验变得有序、错误的经验变得有价值起来。面对学生“倒数就是倒过来的数”的回答,教师可以在偏差处追问中让学生自己反思,如逐步抛出几个问题 “12、29这样的整数有倒数吗” “0.12、0.75这样的小数有倒数吗”。学生在回答这两个问题的过程中,感悟到原先认识的不准确和不全面,产生寻找正确定义的渴望。

三、在初步时探问,在规律探究处设问,诱导反思

学生初次接触某一知识或方法时,适宜放慢速度,不妨在难点处以探问来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提一些引导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一步步地找到答案或者总结出结论;也可提一些有启发意义的提示性问题,让学生在教师的提示下,自己去寻找答案,实现知识的顿悟与内化。在规律的探求处设问,可促使学生在课堂中积极思考,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维学习新知识,得到新规律,从而感受到学习的乐趣。教师要鼓励学生自己去揭示问题、探索知识和规律,体会一个探索者的成就,让学生获得自主探索的成就感。巧设提问让学生由疑惑不解,进而积极思维,到最后豁然开朗,如此递进,将会达到更加完美的学习效果。

四、在关键处点问,诱导反思

小学数学学习内容中,有些概念比较抽象,加之学生缺乏生活体验,所以理解起来比较困难或记忆力不够持久。教学时,教师可在关键处进行提问,以突出重点。如“数对”的概念,在学生初步掌握了用数对表示点的位置的方法后,结合方格图,教师可提问:“数对(5,7)和(7,5),表示的是同一点吗?”还可以引导学生观察表示同一列或同一行或同一行的几个点的位置的数对,提问他们从中发现了什么,以加深对数对概念的理解,同时还培养了学生观察、比较、抽象概括的能力。

五、在语言评价处激励,诱导反思

要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教师激励性评价同样起着积极的作用。教师的评价对学生来说,应该是一种赏识、一种启发、一种帮助、一种激励、一种人文关怀,既要关注和赏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与能力的提高,又要关注和赏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运用方法的优良行为,更关注和赏识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积极表现。教师在课堂上要多说些提醒性、激励性的评价语,以对学生巧妙点拨、无痕引导,如“能不能说清楚”“说对了但说得不全” ……要多来些赞美的鼓励性评价,如“非常善于联想”“很不错”“哎呀!真了不起”“太棒了”等,以此将学生的学习情绪调适到最佳状态,使学生产生积极的心理倾向,从而让“学生在课堂中学会反思”成为可能。

有效的提问,能促进师生间的有效互动,及时地反思教学信息,提高信息交流效益,从而大大增强课堂的实效性。本文是从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反思能力的角度来思考教师的提问,要坚持“学生提问”与“教师提问”相结合的双线并进的课堂提问方式,以达到在课堂中培养学生反思能力的目的。

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范文第3篇

一、问题透视

[案例1]教学目标指向错误

一位教师执教《圆的周长》时,把教学目标定为“1.使学生认识圆的周长,了解圆的周长的含义;2.引导学生探索圆周率推导过程,知道圆周率的意义,掌握圆周率的近似值;3.帮助学生理解圆的周长的意义,理解并掌握圆的周长公式,并能正确计算圆的周长;4.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概括和动手操作的能力;5.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这教学目标粗看起来既有知识目标,又有能力与情感态度方面的要求,但仔细推敲就发现,教学目标中的“使”、“引导”、“培养”、“增强”、“帮助”等行为动词,它们的主语都是教师本身,而判断教学有没有效益的依据是学生有没有获得具体的收获,而不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做什么、怎么做。

[案例2]教学目标模糊笼统

一位教师在执教《角的认识》时,制定 “初步认识角,认识它各部分的名称,学会用直尺画角;在活动中培养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学生能够知道身边有角,了解数学和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以及创新精神”这些教学目标。

这些教学目标虽考虑了教学方方面面的内容,但过于笼统、模糊。比如具体达到什么要求才能说明学生“初步认识了角”?观察能力、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良好学习习惯到底指什么?创新精神能否在本课实现?这种目标反映了设计者在确定目标时,对本课教学到底要达成什么样的要求并没有明晰、具体的认识,难以操作。

[案例3]教学目标脱离实际

三年级一位教师在上《几分之一》时,先创设情境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分数,然后把一个图形对折,涂色得到二分之一,再通过涂一涂等活动让学生观察三分之一、四分之一等分数特征,接着就给出定义“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一份的数就是几分之一”,最后让学生比较两个几分之一的大小,并总结“分子相同的分数,分母小的反而大”。

由教学过程可见,教师把知识目标定义为“理解几分之一的意义”及“能根据分子和分母的特征比较几分之一的大小”,而整数到分数是数的概念在第一学段中的一次扩展,编者的意图只要达到“学生在具体情境下初步了解分数的意义;学生通过观察、借助直观图来比较几分之一的大小”。显然这位教师没有认真领会编者的意图,脱离了学生的实际,人为地拔高了教学目标。

二、反思与策略

1.目标的主语——学生

教学目标是教与学双方合作实现的共同目标。它表现为教师教学活动所引起的学生终结行为的变化。由于学习任务是要学生完成的,学习效果是要学生实现的,行为变化的主体是学生,因此目标表述的主语应该也是学生,而不是教师。比如“在具体情境中认识圆的周长”,“探索圆周率的规律,理解和掌握圆的周长计算公式”,“在合作中提高观察图形的能力”,这样表述的教学目标才能突出其以学生为主体的要求。

2.目标的基石——清晰

陈述教学目标是对教学活动中学生预期的学习行为结果做出具体说明,因此在制定目标时需要的是清晰具体、实实在在。比如“分辨什么是角,并能举出身边角的例子”,“能够说出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直尺画角,并标出各部分名称”,“能结合学具直接或间接比较角的大小”,“感受角在日常生活中广泛存在”……这样的目标就能使师生双方都明确教什么、学什么、怎么学、学到什么程度。

3.目标的价值——切实

有效的教学目标必须体现教学价值,要体现价值就要立足学情,切合学生的学习需要,过高或过低的教学目标都会影响学生学习的成果。以“分数意义”的教学来说,课标在第一学段目标定义为“利用动手操作的方式,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掌握分数的大小比较方法和分数的简单加减法”,提出的学习目标是“初步认识了解”;在第二学段则是“知道分数是怎样产生的,理解分数的意义,明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这里提出了“知道”、“理解”、“明确”等不同的要求。两个学段从直观认识到抽象概括,层层深入,循序渐进,反映了课程内容螺旋式上升的思路,这样的目标才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范文第4篇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4A-0087-01

众所周知,差错除了有启发功能外,还具有刺激、警醒、比较、免疫等功能。教师如果能机智地利用差错,以差错为新契机,也许会收到“柳暗花明”的意外惊喜!下面,笔者结合“分数的初步认识”的教学,对课堂教学中的差错资源利用“三部曲”进行探讨。

第一部:预知差错课前设——为有源头活水来

备课时,要求教师对教材深入钻研、挖掘有价值的问题,特别是对学生可能出现的“差错”要做到心知肚明,并根据课堂教学进度,选择最佳时机予以“设伏”,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入设伏圈,从而被“疑似病例”所惑,导致“马失前蹄”——出错。尽可能让问题一次性的“药到病除,永绝后患”,避免今后人道主义的援助——补课。教师的这种“使坏”行为,当然不是为了让学生品尝出错的尴尬,而是为了成就“尴尬的精彩”。

[片段一]:在初步认识分数后,出示判断题“把一个圆分成2份,每份一定是这个圆的12吗?全班形成对立阵营,顺势展开辩论赛。

生1:对的。我把圆分成2份,这份是不是圆的12?(边折边说)

生2:那你们看,我是不是也把圆分成2份。(一份很大,一份很小)

生1:(想了一会)也算吧。

生2:这是圆的12?

生1:呵呵,我们好像忽略了什么?

针对学生“平均分”在理解上易产生偏差而预设:“把一个圆分成2份,每份一定是这个圆的12吗?”抛给学生,很自然地使一部分的学生上当,促使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处,从而积极主动地去讨论,去验证这句话的对与错,并以一种动态生成的方式——辩论赛,把双方纠缠的问题步步推向逐渐明朗。错误在此激活了课堂,激活了学生的思维。

第二部:即时差错课中抓——万紫千红总是春

当不幸“邂逅”课堂中的“意外”时,不应置之不理,更不该喝斥责骂。“教师”的使命要求每位教师必须以阳光心态来对待,积极应对、敏锐捕捉,并通过自身的教学机智,抓住可利用症结,以此为新的教学契机,调整教学,将“意外”转化为一种有效的教学资源。

[片段二]:在认识12这一环节,由学生自选图形,折出图形的12。反馈时,“意外”发生了。

生1:王老师,我同桌折的不是12。

生2:我不小心折成14了。

师:很有创意嘛,能跟大家说说14是怎么折的吗?它表示什么意思吗?

生2:……

师:除了能折12、14,还有没有别的折法?

(学生兴致盎然地折出了18、13、15、16、110……)

先认识12,再认识其他的几分之一,既是教材的安排,也是教师的预设。但教学显然让一位爱表现的学生给打乱了,缄默?责备?片段中,当“意外”发生时,教师顺应生成真诚鼓励,化紧张为轻松,化消极情感为积极情感,使每个学生都想一展身手,激起空前的创造热情,由此丰富的分数一一产生。“一不小心”却收到了“万紫千红”的功效。

第三部:针对差错课后思——柳暗花明又一村

有些知识点经教师再三强调、叮嘱,可差错还是反复在学生的作业或考试中“借题发挥”。对此,如果我们光指责学生“榆木脑袋”,不但于事无补,还会打击学生的学习自信心。当差错出现时,教师首先要向内归因,反思我们的设计或方法是否出了问题。

[片段三]:课尾,呈现一道拓展题:

羊村举行跑步比赛,喜羊羊、美羊羊、懒羊羊分别跑了各自全程的12,可喜羊羊却说自己得了冠军,这是怎么回事?

生1:我认为喜羊羊说错了。

师:说说你的理由。

生1:因为都是12,应该一样快。

师:大家同意他的看法吗?

(全班同学举手赞同)

师:可问题是喜羊羊并没说错。这又是怎么回事?

(学生面面相觑。最后,只能在铃声中不了了之。)

得意设计,凄凉收场,是哪里出错?深入反思,首先发现此题脱离实际生活,跑步比赛应该是等距离间进行,而硬生生地要求学生接受这种不平等的比赛方式,显然是不合理的;其次要求学生在初次接触分数的情况下,用逆向思维来判断实际距离,更有“拔苗助长”的嫌疑。通过反思,将练习改作比一比、估一估:羊村举行跑步比赛,喜羊羊、美羊羊和懒羊羊分别跑了全程的几分之几?12、13、14。通过线段图的比较,既培养了学生的估测能力,也进一步让学生理解了分数的意义。

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范文第5篇

【关键词】反思;教学过程;教学内容;学习活动

数学教学反思,是指教师借助于对自己教学实践的行为研究,不断反思自我对数学教材、学生学习数学的规律、数学教学的目的、方法、手段以及经验的认识,以发展自我职业水平,努力提高教学实践合理性的活动过程.

那么,反思什么?我认为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一、对教学过程的反思

对教学过程的反思包括对教师的教学决策过程、教学行为过程、教学结果、教学技能与技术有效性的反思,也包括对数学教学实践中的一些问题进行反思.

例如,在“分数的再认识”教学后,对这一课的教学过程进行反思,取得了很大的收获.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过“分数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再认识分数的完整意义.通过教学,我认识到:“再认识”应该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分数的意义,二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于是在第二次的试讲中,我这样安排“拿铅笔”的环节:先让三名学生想一想:准备怎么拿?然后,学生“拿铅笔”,其他学生提出疑问,全班讨论,最后,验证汇报、得出结论.这样设计,似乎也完成了教材的安排,而在研讨中,许多教师对“拿铅笔”提出了质疑,认为过程单调、人数太少,体现不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学生结论的得出并没有亲身的体验.

调整:在分小组动手拿铅笔之前,增加了一个“猜一猜”的环节,即“先让学生猜一猜每个小组拿出的铅笔支数可能会怎样”,与后面“提出问题”的环节起到相辅相成的作用,也为后面的“小组讨论、验证汇报”起到激发学生认知冲突的作用.

这个“猜”的过程,看似轻描淡写,但却出乎意料地引爆了课堂的气氛.在又一次的试讲中,这种认知冲突的确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学生的参与非常积极,与最初设计相比,更充分地利用了教材主题图,真正达到了“再认识”的上升.

通过教研,引发了我对“画一画”的进一步思考.此前我的理解仅仅停留在从整体到部分,欠缺了从部分到整体这一思维过程.而“画一画”环节,就是让学生借助直观图形,体会从部分到整体,这是一次逆向思维的训练.有了这种认识,我在又一次的试讲中把“画一画”环节放置在“说一说”之后,这样,使学生对分数有了全面的理解.

整个教学过程的设计,让学生亲自参与到学习活动之中,从动手、动嘴、动脑各个方面调动学生,使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之中,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达到了学习的目的.

二、对教学内容的反思

教材作为教学内容的载体,是教师进行反思的重要环节,教师要对教学内容的选择、编排特点、教材变迁、知识的呈现形式、教材的加工处理、例题习题的选择和功能等进行反思.

在四年级下策“歌手大赛”教学中,初读教材,给人的感觉是很简单.因本节教材是承接了三年级的学习内容,由于教师对知识点的渗透,很多学生对于数位知识已经有了认识,加减计算就很简单了!但真正走进课堂并非想象中那么轻松.

本节课,加减混合计算的简便计算是难点.本章节的简便计算不同于以前的简便计算,形式主要是a-b-c=a-(b+c).算理可以用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来引导学生认识,但想突破这一难点,仅按教材教学显得单薄.于是我又设置了一个教学情境:利用在超市购物与在小商店购物进行对比.超市购物是先算商品总价,再买单.例如,8-(3.25+0.75+2.05).而在小商店,可以一样一样地来买:8-3.25-0.75-2.05.这样学生参与其中,真正体会到两种不同的算法的实质和不同,顺利地突破难点.

三、对学生学习活动的反思

对学生及其数学学习活动反思,不仅要对学生的个性差异、数学学习基础、影响学生数学学习的因素、学生数学学习活动过程、数学学习失败的原因、数学学习结果评价方式等进行反思,而且还要对学生数学学习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各种问题进行及时反思.

在六年级“欣赏与设计”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创设“我是个性设计师”学习活动,让学生充分地展示自己的设计才能.

教学步骤如下:

(一)欣赏美丽的图案,感受图案的美和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教材首先呈现了四幅图案让学生欣赏.教学时,让学生观察后说一说,这些图案是由哪些基本图形组成的,怎样组成的,让学生感受到圆在图案设计中的作用,提高分析图形的能力.

(二)运用平移、旋转、对称的现象观察、探究美丽的复杂图案

从学生的已有的知识基础出发,让学生感受到对称图案的美,体验到复杂的图案可以用一个简单图形经过平移、旋转或对称得到.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究、交流,真正地做到把课堂还给了学生.

(三)模仿练习.在练习本上模仿书上三幅用圆设计的简单图案

颜色的搭配也是使图案变漂亮的重要环,同时也是审美能力中不可或缺的能力,在这一环节中让学生先独立思考自己的搭配方案,再通过小组交流让学生相互交换意见,进一步完善自己的设计,最后,通过模仿练习、评一评等活动,为后面设计比赛打下基础.

(四)开展设计活动,交流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