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在困难面前作文

在困难面前作文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在困难面前作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在困难面前作文

在困难面前作文范文第1篇

在人生的道路上,谁都会遇到困难和挫折,就看你能不能战胜它。战胜了,你就是英雄,战胜了,你就是生活的强者。

不久前,我在市里上奥数课,每天都是姐姐来学校接我。一天放学后,我在校门口左等右等没有找到姐姐的踪影,着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团团转。可是,五分钟过去了,又是五分钟过去了,姐姐始终没有来。我都要急哭了,心想:是不是姐姐忘了接我?我要自己回去吗?如果在这里一直等,不知道要等到什么时候呢。可是,自己回去……我摇摇头,不行,这里离家很远,我在这里,人生地不熟的,要是遇上坏人就麻烦了。可是,只有这个办法了。我在心里暗暗地为自己鼓了鼓劲,迈开大步向车站走去。

车站越来越近了,这时候,恰好来了一辆公交车,我像每天一样,到车上刷卡,然后找一个座位坐下。那时是冬天,天黑得早,我向窗外看,一棵棵树伸展着枝条,可我看来却像是一个个张牙舞爪的妖怪;车里很暖和,还开着暖风,可是我怎么觉得一阵阵发冷?车上的人们都在做着自己的事情:玩手机、看报纸……可是我怎么感觉到车上的每一个人都是坏人呢?我哪里也不敢看,什么也不敢做,只能低下头看自己的脚尖,竖起耳朵听着售票员报站名,生怕自己坐过了站。这时,我听到一个声音说道:“电子城小区,到了。”我赶紧跑下了车。抬头一看,姥姥家的住宅楼已经近在眼前,于是,我一路小跑到了家。

经过这件事情,我懂得了:困难有时候就像一只纸老虎,轻轻一碰,它就倒了。不要把困难放大,在困境中再坚持一下,踏踏实实走好眼前的路,你会发现:原来所谓的困难也不过如此。

后南仓小学

在困难面前作文范文第2篇

——题记

蛾在沉默了一冬之后,终于把生命的壮美展现在人们面前,在生命初期便锻造了坚韧的性格。依迷花在沉默了五年之后,终于将竭尽生命毕生心血的花儿托出,令世人赞叹、惊奇。多少奇妙的故事啊,自然间的生物面对困难,挺起胸,高唱生命的赞歌,我们人类更是在困难面前铸就了不朽的历史!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壮士行,易水寒,铁骨铮铮,正气浩然,喋血秦王阁。”在那个艰难的年代,当头的国难,民族的使命都压在你的身上,你却没有退缩,背后的芦花在风中摇曳,你无悔地倒在秦国的殿堂。你的故事却被世人传唱,荆轲,一位在国难中挺胸的人,放弃生命,实现永恒的价值!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你曾多次携长剑,走田夷,为王进谏,却一次次被人排挤,眼看小人当道、报国无路,你毅然挺胸,以自己的正义之躯作最后的赌注,汩罗江畔的那一掊沙土,两行忧郁的足迹,见证着仰天长啸的你,“沧浪之水清兮,沧浪之水浊兮”。你已随着时间流逝,而你为正义挺胸的精神永远驻足在人们的心间,那片片青青的竹叶寄托着对你的敬仰,屈原,一位在正气面前挺胸而立的人,几次忆及,洒下多少热泪。

时间就是如此的无情,匆匆摧毁了一切又构建了一切,我们只能在时间的记忆中,守望过去产,回顾沧桑,为壮士之举感动,在生活面前挺胸是多么的可贵,是多么伟大的壮举啊!

古人的壮举激励着前人,鼓舞着后人,它告诉人们生活的困难是上帝的败笔,不但要将它修正,而且要上帝加倍赔偿!

在困难面前作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E课堂;初中语文作文教学;研究

目前作文教学存在着较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如很多学生对写作持畏惧、抗拒、无措等消极态度,写作陷于机械模仿、文采缺失、虚假浅薄的境地,作文指导难以实现在课堂上的实时互动,老师批阅后让学生修改重写,一来一往耗时,低效等。

2012年3月,江苏省教育厅在小学教学开展“E课堂”试点,揭开了“E课堂”融合到教学活动中的序幕,而后E课堂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大面积推广,教育的信息化带动了校园的整体现代化,先进的“E学习”平台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也给作文教学注入新的活力。

一、作文E课堂的特点与优势

所谓“E课堂”,就是利用电脑、交互式平板电视等硬件设备,把学生从传统的学习模式中解放出来,让学习变得轻快。

作文E课堂相较于传统作文教学优势明显,依托internet的开放性、便捷性、交互性等特点,将教师指导写作,学生收集材料、编辑文本、作品展示,师生多向交流评价等功能整合起来,突破作文教学的时空限制,形成集作文指导、创作、交流、自学为一体的作文教学平台。“E课堂”改变了写作教学方式,拓展了教学容量,拓宽作文教学活动的外延,把学生放到课堂教学的主体地位,调动每一个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作文教学活动中。

二、在作文教学中引入E课堂的做法

在开展作文E课堂教学前,教师要完成作文教学资源的开发整合、典型例文储备、指导方案、相关素材与作品链接等工作,构建纵横向立体的教学资源平台。

纵向,是指E课堂丰富的内容层次,是教师根据教学大纲要求和学生情况对写作教学内容进行的序列化资源建设。如我们在七年级平台上建立了“让叙述更顺畅”“叙事要完整”“把事写具体”“叙事有波澜”“呼应伏笔小技巧”“学会渲染”“真情炼就好文章”“抓住人物特点”“细节让人物更生动”等教学页面,教师可按序列进行渐进的写作训练,也可随意就其中一个写作内容进行教学。

横向,是指打开任一内容窗口,相应的版块构成一个完整的课堂过程。一个相对完整的作文E课堂流程分为以下几个版块:

激发动机(教师预设写作情境,提出写作话题)占有资料(学生登陆互联网收集、提取相关图文、视频资料)发散构思(学生对资料进行分析、取舍,构思作文框架;教师选取典型构思,相互启发)写作指导(学生可利用“写作导航”版块寻求写作方法,也可借助“美文范例”启发思路,教师适时进行全班或个别指导)即时写作(学生在线写作,教师个别辅导)交流(作品到“写作园地”版块,学生互相阅读,教师选择作文切换到大屏幕当众批改,对写作中的共性问题进行评析)互评互改(生对同伴作文提出评改意见,根据师生建议修改自己的作文。票选当堂好文章,延伸至课外,再评再改再交流。)

完整的作文E课堂教学虽耗时较多,但教学效果相当不错。笔者以九月的一堂写作课为例,教师先播放阅兵视频片段与采访老兵的新闻,调动学生写作情绪,后顺势提出作文题目《凋零不是死去》,请学生就题目内涵与写作立意提出看法,学生思维的火花互相碰撞,课堂氛围十分活跃;接着学生在网上搜索自己需要的相关资料,有两位学生看到有的抗战老兵或悲或壮,有的沉寂几十年,生活艰难直至生命无声凋零的文字、视频材料时,发言者几度哽咽,很多同学眼噙热泪;丰沛的感情使写作充满张力,学生围绕对历史的尊重与纪念、抗战精神的传承、中华民族的过去未来等主线,创作顺畅,观点鲜明,事实充分,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三、作文E课堂给师生带来的转变

通过作文E课堂的开展,教师的角色、学生的学习方式等发生了很大改变。

教师从原来课堂中心的讲解者角色转化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在写作活动中,教师帮助学生学会分析、甄选写作资源,学生遇到困难时及时给予指导,教师成为学生作文读者中的一员,不再是唯一的裁定者。

E课堂也带来学习方式的变化。每个学生都享有网络平台带来的平等地位与自由,既是作者又是读者,评判他人文章也接受别人的评价,学生的作文表达了自我,也走向对话、指向交际。“作文本质上是一种以文字的方式进行对话的交往活动。因此,作文走向对话,就形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倾诉与倾听,也使作文真正走向敞开心怀的真实与真诚。”另外,E课堂突破了时间与地域的限制,在教师面前学习与在课堂外学习没有本质区别,这极大地增加了作文课堂的时空延展性。

开展一段时间的作文E课堂教学以来,在学生身上我们看到了很多有趣的变化,这或许就是E课堂带来最直接最有益的影响。如因作文面对广泛的读者,自觉压力,努力展现出最佳水平;与老师同学平等对话,多向交流,写作日趋主动活跃;常因同学在论坛区就某个问题展开的激烈讨论而不由自主地投身到头脑风暴中;带动家长也关注、参与到课堂之外的E作文教学空间。

总之,作文教学E课堂给教师、学生带来新的课堂体验,使原来枯燥低效的作文课焕然生彩、成效斐然,因此,“E课堂”成为作文教学值得研究、体验、深入的选择与趋势。

参考文献:

[1]王宇飞,刘志恒.论数字化校园的建设及其应用[J].中国教育信息化,2008(18):72-75.

在困难面前作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 名著 阅读 教学 困境 对策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4)03-071-02

初中语文新课标,要求学生广泛阅读各种类型读物,而且课外阅读总阅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每人要阅读两至三部文学名著;要学生学会欣赏文学作品,并且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并能初步领悟作品的思想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迪。新课程语文学科人教版教教材设置了“名著导读”环节,教材中的“名著导读”为教师教学和学生的阅读提供了“导”,引导学生读懂读好名著。名著阅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显得越来越重要。为了激发学生对名著阅读的兴趣和实现新课标对名著阅读的要求,从而提高学生语文水平,培养学生终生阅读习惯。本人针对农村中学名著阅读教学现状进行了多年的探讨,在此谈谈自己的一些不成熟的看法。

一、农村中学名著阅读教学面对的困境

农村中学的语文教学中,名著阅读教学已成为头等难题。以前作文教学是头等难事,现在名著阅读教学取而代之。

首先,名著之所以成为名著,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经典名著是人类思想、智慧和情感的结晶,它汇聚了人类语言的精华,是人类文化艺术的宝贵遗产。但是,很多名著(尤其是初中阶段荐推荐阅读的部分名著)的内容却与现在学生所生活的时代有一定距离,导致学生对作品的内容理解比较困难,学生的认识水平也影响他们对名著的理解,从而导致学生不喜欢名著阅读,对名著产生“无厘头”的感觉,进而对“深奥”的名著望而止步。例如人教版教材推荐的《水浒传》,虽说是白话文小说,可由于成书年代久远,学生扫除语言阻碍就得花许多“力气”。

其次,初中生阅读存在浅层次、功利性现象。初中生的课外阅读一般都是一些“文化快餐”或作文选编等,这些浅层次的、功利性的读物往往占据许多初中生的课余时间,而对名著的阅读、鉴赏、审美能力的欠缺,往往严重影响学生进行名著自主阅读。而农村中学的学生阅读水平更堪忧,相当部分学生基本是放弃阅读的。本人任教初一时对所教班级进行问卷调查,能知道初中阶段推荐必读名著的学生所占的比例还不到三分之一。教师在课堂上向学生说明名著阅读的重要性,要求学生自行准备教材推荐的名著读本,三翻五次地强调,书还是没有办法凑齐,经过许多波折,在每周的阅读课时,书总算是做到人手一本。至于名著阅读教学中要求学生拥有几本名著就更是“任重道远”了。在农村中学中,因书籍问题就有很多班级难以正常开展名著阅读教学。

还有,教师的名著阅读教学也存在功利性。相当部分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只是停留在名著的“导”,导读发生了异化:一是教师把从主要内容、阅读感受、人物形象及对应的典型情节和性格特征等几个方面的简单资料印发给学生,要求学生背熟以应付考试就行了;二是在组织“名著导读”教学前,没有认真制定好计划,没有设计好教学的目的、内容与方法,只是照着教材的“名著导读”宣讲一番就开始让学生阅读名著,接下来就没有下文了,至于学生有没有读,或者读成怎样就不得而知;三是教师在课堂上大讲特讲,把初中生当作大学生对待,而把名著文本搁置了,忽略学生个性自主阅读。这样的名著阅读教学导致学生对名著的热情消失殆尽,甚至对名著阅读产生畏惧或厌烦的心理。

由于名著内涵的深奥与学生的认识水平的肤浅,教师在名著阅读导读上的“异化”,师生阅读存在功利性,就算教师在课堂上进行了导读时说明了要求,地处农村的学生却很难真正对名著文本进行深入阅读,最后只能不了了之,陷入困境。名著阅读教学也就成为“吃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

二、农村中学名著阅读教学的对策

农村中学名著阅读教学面对如此严峻的局面,单凭简单的一两次导与要求已不可能解决问题,教师要转变观念,把名著阅读教学纳入语文教学的一部分,与作文教学、文言文教学等教学环节对等,视作一个重要的语文教学环节。整个名著阅读教学的过程应包含:名著导读,名著阅读,阅读检查,品味提升,最终达到养成终生自主阅读习惯。把名著阅读教学作为完整的语文教学体系的一部分,就如我们过去对待语文课本的教学一样,把课本的篇章作为语文教学的典范,而名著确实是学生个性化阅读的最好素材。新教材中“名著导读”教学环节的设置,也是意在突破中学生课外阅读的困难,让学生养成终生阅读习惯。因此,农村中学的教师要遇难而进,不断地探索,名著阅读教学也同样可以开出灿烂之花。

名著阅读教学要以“激趣”为首要任务。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阅读的最直接动力。农村中学的学生由于自身的水平制约,学生难以对名著产生兴趣。本人曾做过一项问卷调查:喜欢看课外书的同学不多三分之一,能自主进行名著阅读的的同学就寥寥无几。学生没有兴趣的名著阅读只是敷衍了事,收不到什么阅读效果,“激趣”在农村中学的名著阅读教学中尤其显得重要。首先,教师要在同学之中树立喜欢阅读名著的形象。教师的读书兴趣与习惯直接影响着学生读书的兴趣与习惯。教师在进行名著阅读教学之前一定要对该部名著进行阅读,哪怕你之前已读过。在与学生共同阅读过程中,教师要在学生面前“卖弄”一下读书的心得与乐趣,在与学生分享的过程中感染学生喜爱阅读名著。其次,“导读”教学侧重点应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从真正意义上走进名著文本。“激趣”的手段方法有很多,在了解学生之后,针对不同的作品采用不同的方法,抓住名著丰富内涵中的点滴闪光点向学生投石问路,就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学生的阅读兴趣也会随之而来。

例如,在导《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时,选用一段赵忠祥在“我的一本课外书”中谈到对《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评价,针对新时期的青年朋友进行解读,让学生从名人的阅读经验中产生阅读兴趣;在导《骆驼祥子》时,组织学生观看电影;导《水浒传》时,请同学利用长假期观看该电视剧,让学生从感观上产生兴趣;导《繁星春水》时,请同学收集写作背景及作品解读资料,在疏理知识中产生兴趣。

此外,还可以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多引用名著中的人与事,让学生感受到名著的存在。例如在教育学生读书的重要性可以利用《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的主人公保尔一生对书的不离不弃,正是书中的知识为其思想成长提供源泉;又如在谈及挫折时,引用鲁滨逊流落荒岛的困境,一步一步地寻求解决办法,最终获得成功;在讲授课文《我的母亲》时,引《繁星春水》中的有关母爱的诗句“母亲啊!天上的风雨来了,鸟儿躲到它的巢里;心中的风雨来了,我只躲到你的怀里。”作为新课的导入。

名著中的丰富内涵与我们平时生活是相通的,只要在平时的生活、学习中多提及相关的名著内容,学生多角度感受名著的魅力,减弱学生对名著的陌生感,学生对名著就不再觉得遥不可及。

学生对名著产生兴趣,只能说明名著阅读开了好头,并不能说明学生就掌握了名著,由于名著的深度与学生阅读水平产生矛盾,造成很多学生中途放弃名著阅读,不能坚持看完整部作品,再者就是看完了作品也不知作品写什么,怎样写,造成学生有读,却是“水过鸭背”不留痕迹。教师对学生的阅读跟踪监督与推进又是名著阅读教学顺利进行的关键。

授之以“鱼”得先授之以“渔”,推进学生名著阅读先要授予学生最基本的名著阅读的方法与技能,培养学生的良好的阅读习惯。本人结合农村中学的实际,谈谈一些具体做法:1. 阅读名著要根据不同文体进行不同阅读方法指导。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初中生要求掌握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文体的阅读方法,初中阶段推荐必读名著中也就是这几类,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把掌握到的文体阅读方法应用在名著文本阅读中,从中取得收获。2. 培养学生边读边“注”的良好阅读习惯。圈点批注是一种阅读习惯,用在经典的名著阅读中尤其重要。圈点的操作很容易,但学生会产生不知圈点什么,所以要教会学生圈点要求与目的。批注的内容应包含:一是知识性的内容;二是阅读即时的看法与感悟,也可以说是阅读的灵感,引导好学生充分利用这一灵感,这是语文阅读水平提升的重要途径与训练“场所”。3. 查找阅读资料,加深学生对名著文本的进一步理解。由于学生的个体认知经验有限,通过查找有关的资料,可以补充学生的认知不足,从而使其理解更加丰富、正确和全面,学生对名著阅读信心也会倍增。

掌握了基本的阅读方法,还需要有一套完整的检查落实的监督措施。只有检查落实,才能让学生(特别是农村中学学生)实实在在地对名著文本进行阅读,名著阅读教学才能顺利开展。例如,阅读过程要求学生采用“圈点批注”的阅读方法,开始时,老师需要每天布置阅读任务,作为当天的语文作业,并进行检查,检查时就看学生对文本的圈点批注情况,及时掌握和监控学生的阅读情况,完成得好的在班上进行展示,及时表扬,有针对性地推进名著阅读教学顺利进行。经一段时间后,则采用每周检查一次的办法。再过一段时间,成立名著阅读学习兴趣小组,以点带面,学生参与对圈点批注的检查,引导兴趣小组学生超前阅读,并编写阅读题作为班级的名著阅读作业。让学生参与名著阅读推进工作,起到师生共同参与、管理的作用,学生以“主人翁”的感受参与到名著阅读推动中去,这对名著阅读开展就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又如,利用晨读开展名著阅读,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自主朗读文本,教师也可组织学生背诵名著中的优美语段,而语段主要来源于学生的摘抄内容,既可督促学生认真阅读精选摘抄,又可进一步丰富学生的积累,并使之成为名著阅读的常规活动,这有利于名著阅读的顺利开展。

再如,每周设置一节名著交流课,让学生针对过去一周的名著阅读内容进行交流,通过交流,既可检验学生的阅读情况,又可加深学生的阅读认知,避免学生阅读名著“水过鸭背”。交流会提倡师生同读,教师与学生一起成为名著的读者,在一起交流的过程中营造愉快的阅读氛围,大大增强了学生阅读名著的动力。

在困难面前作文范文第5篇

——武汉市社会福利院实习报告 02031003

(一)实习情况综述

2004年3月5日至5月21 日,在武汉市社会福利院康复区开展了为期十周的社会实践活动。

我们选择武汉市社会福利院,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以前作义工时,我与这群因为上天自己的失误而先天残疾的孩子联系在一起建立了友好的关系。2002年10月我随“社会工作者协会”到武汉市社会福利院,第一次见到他们。他们或为跛脚、或为侏儒、或为智障,有的脸上有大面积覆盖性红斑、有的有严重的皮肤病,和我们一样高贵的灵魂就这样被包裹在扭曲残疾的躯壳里,浸泡在浑浊的神经里。生命以这种形式出现,督促我们去珍惜自己的健全。至少,我们该把在空虚和抱怨中虚掷的时间,分给他们一些。

另外,我们了解到他们的实际困难:即其中十位年龄在13——18岁不等,文化水平在小学三五年级之间的残障少年(智力正常),无人授课、无处求学;同时,他们在自我认知、文化知识、社会生活技能等方面存在欠缺。 针对这一情况,我们制定了总体实习计划:先联系我校附小彭英校长,动员小学生捐课 本、习题集、工具书、课外读物等一百余本。

然后,以作义务老师的方式,,与他们顺利地建立专业关系。工作方法上,我们一行九人平均分成三个小组,分别于周五、六、日前去实习;以小组活动与个案工作结合、辅导与管理相配合的方式。我们的目的是:运用社会工作的价值方法和技巧,使青少年偏差行为得以纠正,在协助他们形成正确自我认知的基础上学会学习、学会交往;最终学会自我管理,即他们自觉、自动和自主改变自己的行为。

(二) 交流中的感触

第一:满足的心

刚去的时候,康复区宛若一张被定格的照片:房屋、假山、路边的行道木,溶为一体似地一动不动。干净的庭院内无人走动,走道两边的长椅上零零散散地坐着一些人——他们都保持着固定的姿势:翘腿的、低头的、打瞌睡等等,相互之间没有任何交流

我们刚一进门,他们立即都站起来,同时几乎把眼睛和嘴张到最大,表现出喜出望外的神态。然后纷纷跑开了——不是跑向我们,而是边跑边向屋里没有出来的人大喊,然后一起站在屋檐下看着我们。

我们主动走上前和他们聊天、发书、作游戏,气氛很快活跃起来了。他们送了我们一串串漂亮的纸鹤和纸心。走的时候,我把东西放在所长的办公室里,忘记拿出来了。我很为难地对小鱼(一个15岁的女孩,坐在人群中她可以瞬间抓住人们的视线。沉默淤积的忧郁气质,丝毫掩盖不了骨子里的宁静与自信;清秀的脸始终舒展着浅笑,真诚而不招摇.;只是,走动的时候原本平整的路变地不平了)说:“这样好吧,一会你帮我把东西拿出来,下次来我再带回去好吗?”

同伴也应和着说:“算了,算了,下次再说吧,我们还要赶时间。” 小鱼说:“不能算的,不能算的,话时会笑的眼睛在声音沉寂的一刹那归于忧郁,深邃的眸子在我和同伴之间游移。她舒展的眉头始终漾着的笑意,也被紧张俘虏了。

似乎如果我们不回去拿的话,她就会哭。一直不喜欢说话的女孩樱,一直摇着我的手,并且目光扫向一个工作人员(办公室钥匙在她那),然后再定定地盯着我。后来她陪我要来钥匙的时候,围着我们的几个少年,脸上都露出了如释重负的轻松笑容。 回来的时候,心情很沉重。害怕他们靠着我们,我们转身离开他们跌倒在地的伤痛,害怕我们没有能力教会他们如何自立。

二, 驿动的心

由于对“人生发展的阶段”了解欠缺,我们就下意识里把他们定位为脆弱的“儿童”。

首次去的时候,我专门买了一本《幼儿折纸》在宿舍里学折纸技术;同伴专门补习了童话,试图用“卖火柴的小女孩”对之进行熏陶,企图用“小二郎”对之进行感染,从而拉近距离。而那天,他们的折纸技术令我乖乖地当起了小学生;我们的故事却令他们乏味,他们甚至没有表现出最起码的好奇——鼓励我们把故事讲下去。

有的趴着睡觉,有的哈欠连连,问到他们是否故事,他们只是不置可否地笑。显然,他们还不习惯撒谎。更有甚者,而后来爱说话的孩子也总是若有所思地点头、摇头回答我们的问话,后来他们干脆用哑语进行交流。

直到看到看到小姑娘在高校某男生走后,冒雨跑到大门口傻傻站立的表情;看到小男孩与“外来小女孩”(福利院有老人公寓,这些小孩一般是老人们的孙辈,周末的时候来看望他们)搭讪时的调皮;听到午饭后,小女孩在宿舍里打着、闹着、叫喊着“XX是XX的”,当然,说的是我们都知道的名字。我们明白了自己犯了多么可笑的错误——他们是进入青春期的少年,而不是儿童!于是,我们开始毫不避讳地聊偶像剧,讲校园里的事。

如果下肢不残的话,小昕是一个漂亮的小女孩。她在意识到自己漂亮的同时,也意识到自己的残疾,这令早熟的她极其敏感切且有一种破坏倾向。一次,某公司的人给他们带了好多食物,每人还有几枝康乃馨,几个小孩接过之后就把它们丢在一边。而小昕则把花瓣一个一个撕下来,一枝接一枝。我把其余的几枝也拿给她,后来她笑着撕完了。当我问到她以后想干什么的时候,她一副无所谓的神态对我说:“嫁人呗!”

课外时间,我们让他们带我们逛整个福利院、陪他们打篮球、在他们宿舍瞎侃等等。我们努力以这种方式营造一种大家庭的氛围,让他们在相互了解与沟通中学会交往、学会生活。

第三,温柔的心——我省下肉来喂猫

男孩小苏——一个养猫的男孩。开始去的时候,他也把我们看成参观的人了,非常不配合。每次都是把他硬拖到课堂上,后来他明白我们工作性质后,还经常介绍书让我们带回去看,比如漫画版水浒传、黑色幽默、科幻故事等;天热的时候,他一边拿着我的水杯找有水的热水壶,一边说“灌满了,路上喝。”;更有甚者,他还送小猫给我们。

那是幸福的猫——一只母猫和四只小猫的毛永远都是干净整齐。而且,小苏还把自己伙食里的肉挑出来喂猫;门口一直挂着小干鱼,小苏说那是托别人买的(他们每个月可是只有10块钱的生活费啊,一日三餐免费)。当然我们没有要,我们还是不自信自己可以养活一只小猫。实习结束那天,我们看见一群人围着一只受伤的鸟,才发现另外一个秘密:老猫几乎每天早上都会抓到鸟,其他人说它玩了一会就把它吃掉,S没有否认。我想那只被众人围着的鸟应该不会被吃掉吧!

第四:坚强的心

1:病痛的时候我想到了死

小羊是一个很懂事,甚至有一点早熟地孩子,她患有严重的皮肤病,粗短的直发丝毫掩盖不了头顶的疮疤,大片的红点点从脸脸一直覆盖到后背,许多红点上隐约有白色的脓包。

她很有音乐天赋,一次某高校的学生看她们的时候,她一首歌唱过之后教室里有短暂的沉静。那是在咀嚼伤悲、是在酝酿眼泪。后来,在一个同学在带动下,我们欢呼雀跃地笑了,泪水才没有流出。

但是她一直闷闷不乐,在我们再三地询问下她流下了委屈的眼泪。原因是她怕疼,她的皮肤病要用激光治疗。她说:“每次我一进去他们就按住我,我就哭,我怕啊!” 后来她说自己曾经都想过死,因为生活没有意思。女孩!一个外表“丑陋”而歌声甜美的女孩,想到了死!

实习快要结束的时候,我们在闲谈的时候也会去揭她的“伤疤”。

“你脸上的伤是什么时候长的?”

“是因为小的时候,父母把我扔进一个比较脏的地方”语气平静地像是在讲述别人的事。

“哦,”我们准备给她一个发泄怨气的机会然后心理疏导“那你是不是很怨他们啊?”

“开始的时候是的,”说着她把头转向一边,“不过现在我想他们肯定也有自己的苦衷。”

从她的眼神和语气里我知道,她的话像外交辞令而不是肺腑之言。一个14岁的女孩要合理化社会的不公平待遇,要给父母这样的宽容?!实质上这种宽容是一种更深层的自我压抑,那是多少次疑问、多少次期盼、多少次无奈之后而无奈地自我解脱呢?许多时候最难过的是,明明白白地掌握了一种理论,可是用在自己身上又接受不了,在她身上我看到了这种尴尬。

2,我讨厌他们打乱了课堂

小鱼是一个上劲的女孩,她抓紧一切时间学习。一个周六我们正上课的时候,某高校的学生前来参观,我们就动员他们去和大学生玩,许多人都矜持地坐着不动。当我宣布下课的时候,一直温顺的小鱼居然憋红了脸重重地收拾文具,然后悻悻地走开。原因是下午两点,她和老人公寓的老爷爷(院方帮忙联系的)约好了去练书法,下午不能上课了,而那些不速之客又打乱了上午的学习安排。

小鱼还经常去老年大学那边练电子琴,刚学两个星期,书法已经相当不错了。后来她主动申请外出上学,现在在武汉某电脑外语学校上学。走之前她给我看《圣经故事》,封面写着“何XX送给XX钊,X年X月X日”;下面还有图画——一把刀、一个箭头指向一条鱼、一个新日期。她说那是别人送给小钊的,小钊去那个电脑学校上学,就转送给她了。小钊是刀,她是鱼,她还说她看完的时候也会送给其他人的。

3,拒领工资

每次开饭的时候,都会有一个一袭白衣、五官端庄、20岁左右的女孩为他们打饭。我一直以为她是工作人员,后来才知道她是从那个电脑学校学成回来的。她向我们讲述了这么一件事。一次她去一家饭店应聘,因为没有把自己的缺点暴露出来,她得到了那份工作。可第二天老板把她辞了,说:“这样的人,我不能要!”然后让会计给她一天的工资。她拒绝了那一天的工资,因为老板伤害了她的自尊。

我们一直不知道她的缺点在哪,后来她去洗手的时候我们才发现她没有左手,但是看她为孩子们打饭时的娴熟与麻利,我们相信她完全可以胜任那份工作,然而老板在乎的不是这个。

注:每次有人来的时候,小鱼和小苏都是大家的重点关心对象。某部队女兵集体认“小鱼”作妹妹,即节假日接她过去;小苏是院里重点培养对象。因此他们就比较优秀。

(三)案主的问题

在十周的实习中,我把他们的问题主要归纳为以下三点:

1:身体的缺陷、社会知识和情感教育的先天不足,使他们产生很深的自卑感,这是他们产生性格障碍的主要原因。

院方对他们的总体评价是:懒惰、没有上进心、自私、不会与人交往、不会关心人等等。这些为一个成人定性的词语,却用在孩子身上。环境在不能为他们提供应有的爱、自由和关怀的情况下,丝毫没有降低对他们的苛刻要求。的确,他们都表现出了不同程度的自我封闭性和对外界的防备心理,这造成他们不会交往、不会关心他人。这是因为在生活中他们很少受到来自道德、宽容、励志等方面的关怀和教育。

有一个女孩樱:清瘦、娇小、总是面含微笑。每次,她会指着我们身上蚊虫叮咬处、结疤的伤口等温柔地比划一番;走路时,她喜欢拽着我的手贴着我走;我们坐下来时,她就站在身后给我们辫上各种可爱的发辫,然后幸福地笑。只是,去了几周我们从来没有听过她说一句话。

有一天,我们在她们宿舍玩了好久之后,我对她说:“你给我辫辫子好吗”她重重点头,然后要往我身后走,我拉住了她:“不要点头,告诉姐姐,说‘好’好吗?”

她迟疑地张了一下嘴,还是羞涩的点头。

“不能说‘好’吗?”我假装生气地嗔怪她。

“好——”那个字拉了好长的音,声音如被卡了的磁带一样,时高时低地在空中打颤。她不喜欢在生人面前说话,是因为声带的缺陷。后来她还是怯生生到不敢开口,经过几次强化训练,我们可以顺畅地开玩笑。

显性的自卑,是不想在外人面前暴露自己的生理缺陷;隐性的自卑,来源于没有爸爸、妈妈、没有正常孩子该有的一切。

2:对外界的向往与缺乏“自我认知”之间的矛盾

他们需要自由的空间,让生命沿着自己的纹路延伸。因为青少年期,是自我观形成的重要时期,这定他们以后会成为什么样的人。他们都希望走出福利院,然而当我们问他们今天想干什么时,竟然都说“没想过”和“不知道”。他们的理由是,院里领导不让他们瞎想,想也没有用。

除了院方的管制,另一个重要的原因是:除了电视报纸,他们没有机会接触外面的世界。教他们写短文时,我让他们描述一下淋雨的感觉,他们都在摇头。“有过这 种体会吗?”“没有。”“看过雨吗?”仍是摇头。对于自然现象都生疏若此,何况社会?

我告诉他们你怎么想,你不说别人永远不会知道,更加管不了。如果不想的话,即使现在就把你们放出去,又能干什么呢?我们给他们一个星期的时间大胆设想,下一周去的时候,我们要知道答案,这是作业。我们发现他们的理想也是缤纷美丽的,比如唱歌、画画、学古筝、厨师等。我们通过这种方式,帮助他们逐步树立自我意识,至少让他们明白他们是独立的人。

3:“半隔离”状态的生存状态,使他们处于“心理无依”的状态。

他们每人都有用作业本自制的通讯录让我们填,上面有:姓名、地址、电话三栏。他们会说出一些陌生的名字,问我们是否认识,那些都是曾经去看望过他们的大学生。女孩小昕,经常让我们带信给我们学校的一个女生,还会把别人送给她漂亮的风铃转送给那个姐姐。后来我们问她:“你是不是很喜欢XX姐姐啊,怎么每次都问她啊?”她说:“是啊,因为我写了好多信,只有XX姐姐给我回信了。”

只要有电话响起,教室里就会出活跃起来。离电话最近的人跑慢一点,大家就高呼:“XX,快,快啊!谁的电话?”电话接通的时候,他们都自觉地保持安静,是谁的电话,谁就在大家羡慕的目光里幸福接听。谈话的内容大家共享的,原来他们的快乐来地那么简单!

(四)开展残疾少年社会工作的构想

目前,我们的社会缺少足够的空间和宽容去接纳残疾人。我们的同情和怜悯,从某种程度上隐含着排斥——似乎他们生来就是被同情的,而不是参与创造和分享 “正常社会”的一分子。这种成长环境就如脆弱的玻璃器皿,稍微的外力就会使之支离破碎,个人的才智也会在废墟中老化。要想在短期内根除社会偏见是不可能的。那么,当务之急就是要他们正视自己“身体残疾”的事实、树立“意志不残”的信念,以客观平和的心态迎接异样的目光、适应环境。

社会连结理论认为:当一个人感受到社会道德和社会秩序对他的重要性,了解到社会上多数人对他的期望时,他就与社会有了一种连结。同时,要想让他们在这种情况下适应环境,需要有强大的后盾,使他们与社会发生连结。家的教育就是爱与责任的传递,在实习的过程中,我们以家的形式,赋予生命一种顽强的自我修复功能在废墟中挺立。

1\童话——安置心灵之家的“宅基”

小时侯,童话的缺席是一辈子都弥补不了的。它扼杀了孩子没有负担的期望,也关闭了孩子用自己的眼光观察世界、用一己的思维来创造世界的窗口,那样的童年往往残疾。以后的补偿最多是借尸还魂式的徒劳,终不得精髓。因此,开始的时候,我们鼓励他们回忆自己听过的童话故事。我们也挑合适的童话故事对他们进行教育。

2.一个有组织的群体,分工明确地一帮一或一帮几——小屋的基本“架构”

生活在公共环境中,心灵的的慰藉就缺少私有源泉;人们通过某种拥有,认识到自己的价值,家的可贵之处在于它是孩子独有的私有财产。我们根据文化程度,把他们分成3个小组,每周五、六、日,分别去三个人,一人负责一个小组,为他们上课、解答问题等。当其中个体有问题时,我们就进行单独谈话。

我们经常问他们一些漂亮饰物和照片的来历,他们就自豪地介绍照片中的自己,幸福地回忆与哥哥姐姐们在一起的经历。爽朗的笑声溶解为灿烂面孔的旁白,那种神态驰骋球场的体育健儿拿着奖杯奔向球迷。这时他们会感到有人是专门为他们而去的。

3.赞美和鼓励——进入小屋的“门”

如果说可爱的赞美字眼对一个人的人生是重要的,那么在一个人的人生之始尤为重要。我们对他们的生活自理能力、漂亮发辫、条理清晰的作文、敏捷的思维等进行赞美,以此逐步树立起他们的自信。当我们要求他们写日记、保持安静、不打架时往往以奖励为借口,每每都会收到很好的效果。当每次许诺之后,我们都在同学中收集适合的衣物带过去。

4.以宽容和教育做保证的自由犯错的空间——小屋的“床”

成长意味着犯错,成长渴求着自由与宽容。因此,他们需要一种力量来正确地引导他们,帮助他们去嫁接一些、舍弃一些,而不是生硬地切割。

有的时候,他们会把分给小伙伴的食物拒为己有、把作业做的乱七八糟、把同伴打的哇哇大哭、其中一些人看不起那些有智力障碍的人。开始的时候,我们对这些很反感,可是自己在这个年龄段做错事后,还蛮横地摔门而去,而每次妈妈都会默默地做好我喜欢的饭菜等着我迷途知返啊。一个人犯一次错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别人一次也不肯原谅他。理请自己的头绪以后,我通过“换位思考”的方法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值的庆幸的是他们很听话。有了床之后,即使屋子没有建好也可暂作休息。

5.任意喊出需要与失望的自由——小屋的“窗”

如果说童话给了孩子们自由幻想的空间,那么我们该为小屋装上这么一扇窗——任其任意喊出自己的需要与失望。他们有权利在现实生活中争取童话唤醒的梦想;即使我们满足不了那些要求,孩子也可以在被拒绝的空间里慢慢融入现实。

6集体的监督与安排——小屋的“公安”

自发的助人活动很难长期坚持,因为自觉性的养成,离不开初始阶段集体的监督与鼓励。我们该有这么一种集体存在,它就是保障小屋安全的“公安”。而专业社会工作者的诞生,使这种可能成为现实。周末和节假日,经常有高校学生、社会慈善人士去参观,如果能够有效地利用志愿者,使志愿活动成系统、成规模,将会受益无穷。

(五)实习的意义

由于实践经验的不足和理论知识的欠缺,“实习”解决问题的功能没有充分体现出来。突出体现的是“实习”作为“第二课堂”的教育功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在专业认同方面:

与案主的正式接触中,我们认识到专业工作与一般助人活动的实质区别,从而对自己的专业有了客观全面的认识。一般助人活动的随意性,决定了它缺乏严密的组织性、前后相继的系统性、解决问题的彻底性,它是一种插入式的人文关怀。

对于“义工”来说,志愿活动疏导了自己助人的意愿,满足自己了解弱势群体生活状态的需要。对于受助者来说,他们享受了一种探望式的关怀。活动结束之后,便各自回到原有的生存状态中,对改变他们的弱势群体地位没有本质的作用。

如果说“志愿活动”是可以随便排列的卡通画面,那么“社会工作”就是设计动画片;如果“义工”过年的时候送给小白兔成筐萝卜,“社工”既要送给他们萝卜籽,还要教会他们种萝卜的技术;如果说“志愿活动”传达了社会对弱势群体进行人文关怀的信号,表达了社会接纳他们的至诚意愿,那么,“社会工作”要做的是把这种美好的意愿落到实处。

对于社会工作者来说,社会工作是一种渗透,是一种要为案主的未来长久的幸福负责的系统工程。它“助人自助”的工作理念和对案主生存状态的神入,从一开始就决定社会工作没有轻松和真正的开心可言——在案主的问题解决以前。

第二,对自己的再认识:

幼时被父母遗弃。有人说,看一个人的人品如何,看他对穷人的态度即可;我认为,从一个社会对生活不能自理者的态度中,也可以瞥见其文明程度。一个健全的社会,该为一切成员提供健全灵魂的空间,提供维护生命尊严的条件。体会到这一切的时候,我明白了作为社会工作专业学生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相关期刊更多

宁夏教育科研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宁夏回族自治区教育厅

温州文物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温州博物馆

中国卫生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