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教学设计笔记

教学设计笔记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教学设计笔记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教学设计笔记

教学设计笔记范文第1篇

西师版六年级上册教科书第91-92页例1、例2。

教学目标

1.在操作、观察、思考、归纳等学习活动中理解比例尺的意义,正确计算比例尺,了解比例尺在实际生活中的各种用途。

2.在实践活动中体验生活中需要的比例尺,能读懂不同形式的比例尺。

3.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观察生活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理解比例尺的意义,正确运用比例尺的意义解决实际问题。

教具、学具准备

中国地图(大小各一张)、四川地图一张。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引入比例尺

从蚂蚁和汽车赛跑的故事引入,行同一段路程蚂蚁所花的时间要少得多,这是为什么?

二、实践操作,感知比例尺

1.生画教室占地平面图。(出示例1)

2.出示学习要求

①确定图上的长和宽;②个人独立作出平面图。③写出图上的长、宽与实际的长、宽的比,并化简。

学生自主设计教室的示意图,师巡视并指导。

3.展示学生作品,和同伴交流自己的设计意图。

4.认识比例尺

我们知道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之间存在着一种倍数关系,这就是今天要学习的新知识

――比例尺。

教师:现在同学们知道什么叫做比例尺吗?比例尺是谁与谁的比?怎么求呢?

板书: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或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

三、结合图例,理解比例尺

1.教学例2:看一看,议一议

出示例2(1)主题图:这张三峡库区平面图的比例尺是多少?它表示什么意思?

(1)同桌互相说一说比例尺是多少?它表示什么意思?

(2)学生回答。

明确:1∶4600000是缩小比例尺,10∶1是扩大比例尺,缩小比例尺前项是1,扩大比例尺后项是1,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单位是相同的。生活中像这样的比例尺还有哪些?

(3)介绍数字比例尺。

教师:1∶4600000,10∶1,1∶100和50∶1这些比例尺都是用数字表示的,我们把它叫做数字比例尺。

2.认识线段比例尺

出示例2(2)主题图。

(1)同桌互议。这和上一题有什么不一样?

(2)学生回答。

(3)介绍线段比例尺及表示的意思。

教师:象这样用线段表示的比例尺是线段比例尺,表示图上1cm,相当于实际的10m。如果我们量出了图上小红家到学校的长度是11厘米,怎样算出实际距离呢?怎么想的?

3.线段比例尺与数字比例尺的区别。

4.线段比例尺与数字比例尺的相互转化。让生将此题转化成数字比例尺。

四、总结

1这节课你学会了哪些知识?还有哪些疑惑?

2.教师总结

(1)比例尺是一个比,表示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之间的倍数关系,其结果不应带计量单位;它更不是一把尺子。

(2)求比例尺时,前、后项的长度单位一定要化成相同单位,否则比例尺无意义。

(3)比例尺前项化简为1,是将实际距离缩小;比例尺后项化简为1,是将实际距离扩大。

(4)同桌互相列举生活中的比例尺有哪些。

五、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1.某一种零件的长度是8mm.,画在图纸上的长度是4cm,求这张图纸的比例尺是多少?

2.在比例尺是的图上,小红家到县城的距离是8cm,则小红家到县城的实际距离是多少千米?

教学设计笔记范文第2篇

【关键词】彼得与狼欣赏课

【中图分类号】G63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8500(2013)03-0213-02

教学目标:

1、通过故事的讲述比,发展学生对音乐的听觉想象力。

2、巩固和运用已学过的乐器知识,提高学生对音乐的理解能力。

3、通过对音乐的欣赏,加深理解《彼得与狼》这首乐曲所表现的内容。

4、使学生懂得只要我们团结起来,勇敢机制的斗争,就能战胜凶恶的敌人。教学难点与重点:

听辨各种乐器的音色及所表现的音乐形象。

教学准备:

录音机、磁带、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方法:

1.直观法。

2.听、讲、演、想相结合。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师:同学们,大家好,欢迎你们来到音乐教室。

二、复习学过的乐器知识

1、导入

师:上节课我们认识了西洋乐器中的木管乐器,请同学们想一想,木管乐器中都包括那些乐器?

(长笛、短笛、单簧管、双簧管、大管)

教师用大屏出示木管乐器的图片。

师:他们都有哪些共同点?

(管状按键的吹奏乐器,长笛、短笛为金属制,单簧管、双簧管、大管为木制)

2、总结乐器的音色特点

师:在音色上都有哪些特点?

(长笛音色甜美,高音轻快活泼,人们把它比作乐队中的女高音;短笛、双簧管音色柔和、清悠的音色最适合表现田园风光的旋律;单簧管音色光辉华丽,表现力极为丰满,善于演奏流畅、快速的乐曲;大管是低音乐器,适合表现诙谐、滑稽,塑造丑角形象。)

三、教师小结引出新授课程

同学们说得很准确,不同的乐器有不同的表现力。在管弦乐队中不同的乐器演奏不同的音乐主题来代表不同的人物,也是根据它们的属性来表现的。今天我们就来欣赏一首用乐器表现性格特征的故事——《彼得与狼》。

1、理解交响童话的定义,简单介绍作者及其作品

文学上把植物、动物拟人化手法的故事叫什么形式?(童话)音乐上把用乐器表现人物的故事叫交响童话。

交响童话:就是通过管弦乐器演奏音乐来叙述的童话故事。《彼得与狼》是一部小型管弦乐队演奏的作品,它的作者是前苏联杰出的钢琴家、作曲家普罗柯菲耶夫。普罗柯菲耶夫对儿童有特殊的感情,在他的作品中,有不少是专为儿童写的,像交响童话《彼得与狼》、童话剧《对三个橙子的爱情》、舞剧音乐《灰姑娘》、歌曲《丑小鸭》都是享誉世界乐坛的。

交响童话《彼得与狼》写于1936年春天,是世界上第一部交响通话。故事里的每个人物都是用乐器来表现的,下面我们带着问题来欣赏一下这首音乐童话故事

2、教师放乐曲(用多媒体播放课件),并提出问题:

A.小鸟为什么要用长笛而不用大管哪?

B.猫为什么用单簧管而不用提琴?

C.鸭子走路用什么特点?

D.老爷爷讲话有什么特征?用什么乐曲表现老爷爷性格最好?

E.小彼得的性格有什么特点?听到这段音乐以后你的情绪怎样?

F.狼的本性是什么?为什么用圆号的不和谐和弦表现?

G.听了用圆号的不和谐和弦你的感觉怎样?

H_这首交响童话给了你哪些启示?

欣赏完音乐童话故事后,请同学们回答,学生通过观看童话故事,(由于是音乐童话故事并且是动画的形式播放的)所以对乐曲也很感兴趣,从而积极踊跃的回答教师所提出的问题。

3、教师出示图片请同学们填写他们的性格特点:

小鸟…

轻快、活泼

鸭子

摇摇摆摆

机智

老爷爷

严肃、唠叨

彼得

勇敢、聪明

阴险、凶恶

猎人

坚定

学生们做得非常好,最后教师小结:只要团结起来,勇敢机智的斗争,就能战胜敌人。少先队员应该不怕苦困难,敢于和坏人坏事作斗争。

四、讲演故事

1、听音乐讲故事

通过音乐欣赏和对动画的观看,教师再次播放音乐请学生边听音乐边讲述故事,使学生更深入的体会音乐童话的有趣之处。

2、听音乐分角色表演《彼得与狼》的故事

教学设计笔记范文第3篇

丁家镇中心小学    李红梅

设计说明

 1.注重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引导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切实可行的,对学生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起着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本设计通过让学生找玩具汽车数量与小人书数量之间存在的比例关系和列举比例等,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得到激发,思维得到拓展。

2.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本设计以扶代讲,巧妙地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但能理解和掌握解比例的方法,而且能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使学生的解题能力、合作能力及归纳能力得到提高。

   教学目标  

1 、经历多种方法解决“物物交换”问题的过程,体会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提高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列出含有未知数的比例,并自主探索解比例的方法,理解根据“两个内项的积等于两个外项的积,求比例中的未知项,”会正确解比例。 

3 、在生活中感受数学探索的乐趣,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使学生自主探索出解比例的方法,并能轻松解出比例中的未知项。

教学难点:

 用比例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法学法

讲授法、讨论法、练习法、自主学习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复习铺垫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有关比例的知识,谁能说一说什么叫做比例?比例的基本性质是什么?

2 .下面两个长方形的长和宽能组成比例吗?(白板出示长方形)

二、创设情境  引出新知

师讲《完璧归赵》的故事。秦王打算用什么来换和氏璧?其实这种物物交换的现象在我们现实生活中同样存在,学生举例,课前,老师就收到了这样一则信息,淘气是玩具汽车的收藏爱好者,笑笑喜欢收藏小人书,两人一商量,打算资源共享。引出新知——《比例的应用》

三、实践探究、精讲点拨

活动(一)“物物交换”,提出问题

呈现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读懂题意,并尝试提出问题。

他们经过商量,打算用4个玩具汽车换10本小人书, 14个玩具汽车,可以换多少本小人书?(设计意图:通过“物物交换”,激发学生的兴趣,接着呈现“玩具汽车换小人书”这一情境并提出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为探究新知奠定基础。

活动(二)尝试解决,体会联系

1、14个玩具汽车可以换多少本小人书?把你的想法记录在答题卡上。

2、 教师引导学生交流各自的想法,体会在“物物交换”的过程中,玩具汽车的数量与小人书的数量之间存在的比例关系。

3、学生介绍每种方法的思考过程,强调尽管思路不同,但各种方法都围绕玩具汽车个数与小人书本数之间的比例关系而展开。

活动(三) 拓展策略 列比例解答

1、教师引导:假设14个玩具汽车可以换x本小人书,同学们能否根据题意列出比例?并说说你是根据哪两句话写出比例的,你是怎么想的?

2、学生尝试列式。

3、交流汇报写出比例的主要依据。

4、学生独立解比例。

5、汇报结果。  

6、验算:把求出的结果代入比例验算一下,看等式是否成立。 (学生自主验算)

7、教师小结。解比例的关键是根据“内项的积等于外项的积”写成等式,再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

设计意图:将解比例的学习融入到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自主独立解决,然后组织学生汇报自己的解法,这样学生对新知识就会更加理解。 

四、分层练习、生生过关

(1)完成练一练1、2题

(2)完成练一练3、题

    五、拓展延伸、优化提升

教学设计笔记范文第4篇

关键词: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人教版教科书四年级下册数学广角第120页例3及部分练习。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方法,经历探究封闭线路“植数”问题特征、规律、解决方法等过程,感悟解决问题思路的多样性。

能力目标:初步学会应用重叠问题和“植数”问题的思想方法,解决一些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教学重点】

发现并掌握“棵数=间隔数”的规律、多种思路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示范图。

学生准备:学生答题纸。

【教学过程】

一、沟通新旧知识的联系

1.复习非封闭路线(一条线段)上植树的三种情况。

学生口答。(黑板出示以下3张贴图,大屏幕结合出示规律)

2.由直线路线植树转化到封闭路线植树(揭示课题)

设问1:哪一种情况最容易转化为封闭路线?

请学生上台用贴图操作,学生观察评价,教师适时引导。

设问2:转化成封闭路线后,棵数和段数有怎样的规律?

3.在这些图形中也有这样的规律吗?观察,思考,发现。

(引导学生发现归纳:封闭路线中“棵数=间隔数”的规律。)

4.练习加深:课本第122页练十第4题。

圆形滑冰场的一周全长是150米,如果沿着这一圈每隔15米安装一盏灯,一共需要装几盏灯?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1.出示例题:四(1)班参加仪仗队表演,同学们排成方阵。

(1)解决问题1:一共有多少人?

(2)重点研究问题:最外圈有多少名同学?

2.展示学生圈画的点子图,请学生说想法和算法。

预设方法:(板书)

①8×4-4 ②8×2+6×2 ③(8-1)×4 ④6×4+4 ⑤8×8-6×6

=32-4 =16+12 =7×4 =24+4 =64-36

=28 =28 =28 =28 =28

(重叠思想) (按边算) (棵数=间隔数) (不重叠) (实心―中间部分)

3.沟通几种算法间的联系,寻找最简方法。

三、精心设练,乐中求新

1.课本第121页做一做第3小题。

为迎接六一儿童节,学校举行团体操表演,四年级同学排成右图的方阵,最外层每边站了15人,最外层一共有多少学生?整个方阵一共有多少名学生?

2.火眼金睛,快速猜数。(课件出示)

3.课本第121页做一做第1小题。

48名学生在操场上做游戏,大家围成一个正方形,每边人数相等,四个顶点都有人。

四、全课小结

教学设计笔记范文第5篇

【教材分析】教材从学生比较熟悉的房屋平面图入手,引导学生认识比例尺,初步感受比例尺在生活中的应用。出示平面图后,借助图形放缩的经验和其他学习经验,了解比例尺的含义。

【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认识比例尺;能根据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中的两个量求第三个量。

2、运用比例尺的有关知识,通过测量、绘图、估算、计算等活动,学会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结合具体情境理解比例尺的意义。

【教学难点】应用比例尺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直尺,中国地图

【设计理念】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让学生充分意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要为生活服务这样一个理念。能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进一步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在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动手操作的能力。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激起兴趣

1、课件出示昆明这座城市的美景并引入:南安到昆明的实际距离大约是2400多千米,如果想去昆明旅游坐什么车?(飞机)需要两三个小时。可是一只蚂蚁从南安爬到昆明只用了5秒钟,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在地图上爬的。)那么,在地图上南安到昆明的距离是多少呢?

下面请同学们拿出自己准备好的地图,课件出示地图:从这幅地图上找出南安、昆明两个城市,用尺量出这两个城市在地图上的距离。学生操作后,汇报。师:在地图上南安到昆明距离是6厘米,我们把6厘米就称为南安到昆明的图上距离。

师:南安到昆明有2400多千米,而地图上只有6厘米,(师用手比划一下)你们知道是怎么画上去的吗?聪明的人想出了一个办法,把物体实际的长度按一定比例缩小再画在图纸上,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内容。

(设计意图:通过这样一个“脑筋急转弯”的智力游戏, 并抓住学生急于认知的心理,从生活中熟悉的事物出发,真切感受到在绘制平面图的时候,不可能按照实际的长度来操作,需要有一个科学的方法,这个问题情境既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又调动了学生探索新知的欲望。从而高效能地引入本节课内容。)

二、创设情境,探究新知

(一)、活动一:(课件出示)

六・一儿童节的时候,学校要举办一个大型的文艺汇演,想让同学们设计一个舞台。在平面图上如果用10厘米表示地面上10米的距离,那么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是多少呢?

【设计意图:用学生喜欢的活动引起浓厚的兴趣,用亲身经验走近数学,探索其中的奥秘。】

(1)读懂题目中的信息。

(学生汇报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

(2)根据题目的要求,引导学生得出10厘米:10米,并用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化简比。

【设计意图:利用已有的学习经验,学生自然会想到要化简这个比,必须要统一计量单位,这也是比例尺这个知识点重点强调的地方。】

(3)随学生汇报,板书提炼:图上距离:实际距离

10厘米:10米

10:1000

1:100

(4)揭示比例尺的含义。使学生理解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就是比例尺。

【设计意图:不把比例尺作为一个知识点让学生背诵,而是在情景中鼓励学生进行充分的思考与交流后得出结论。】

(二)、活动二:(课件出示)

师生共同搜集的生活中不同的比例尺,引导学生交流讨论,说说自己的发现。

学生小组讨论(学生积极展开讨论与研究,各抒己见。)

教师归纳为三点:

①比例尺是一个比,不带计量单位。

②比例尺的前项和后项一定是同级单位。

③为了计算方便,比例尺通常都写做是前项为1的比。

【设计意图:多角度理解比例尺的含义,使学生对比例尺的意义、形式、求法有初步了解,为解决实际问题打好基础。】

(三)、活动三:课前,老师测量了一下我们学校操场的长是50米,宽30米,现在老师就请同学们当一回小小设计师,将学校操场的平面图画在老师发给的白纸上并填好表格。(友情提醒一下:我们画图时用的单位是厘米,而已知的实际距离单位是米。)

1、学生操作、教师巡视并注意收集不同的汇报素材。

2、小组交流

师:设计好了吗?下面请同学们围绕下面三个问题将自己的设计在小组内交流一下。(电脑出示讨论题)

(1)说一说你是怎么画的?

(2)在操作过程中遇到什么问题?

(3)你是怎么解决的?

在学生交流时,教师将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情况的平面图贴在黑板上。

3、汇报;说说自己的设计方案。(你是怎么想的?)

4、引导学生进行总结归纳:已知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中的两个量怎样求第三个量。

【设计意图:让学生试着画一画操场平面图,亲身体验当设计师的感觉。在动手实践过程的中,学生可以利用比的意义、比例尺的含义等知识和解决问题的经验来解决这些问题,放手学生有利于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拓展引申,巩固新知

课件出示一中国地图。

1、找到自己的家乡。估一估家乡到北京的距离,求一求实际距离。

2、放暑假时,你打算从――到――去旅游,两地间的实际距离大约是――千米。

引导学生交流各自的想法。

【设计意图:通过一定具有开放性和挑战性的练习,既沟通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又培养了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运用所学,解决问题

1、学了本节课,你有获得了哪些知识?

2、怎样画我们教室的平面图呢?(长8米,宽6米)

引导学生交流自己的看法,自定比例尺,画出平面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