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巨人的花园课文

巨人的花园课文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巨人的花园课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巨人的花园课文

巨人的花园课文范文第1篇

师:巨人看见孩子们在花园里玩耍,大声叱责,请把巨人叱责的话找出来读一读。(生边读边画出巨人叱责孩子们的语句)

师:读一读这三句话,联系上下文想一想:巨人说这些话的时候,心里可能是怎么想的?他说话的时候可能是什么样子的?

生:巨人说:“谁允许你们到这儿来玩的!都滚出去!”这时,他可能是瞪着眼睛,脸通红通红的,双手叉着腰,心里想:这是我的花园!你们这些小家伙怎么能随便进来,真讨厌!

生:巨人说:“好容易才盼来春天,你们又来胡闹。滚出去!”这时候,比他刚回来时更烦,样子更凶。巨人肯定在想:我孤独地度过了漫长的寒冬,好不容易才盼来春天,你们这些小家伙又来了!这时,他可能攥着拳头,唾沫飞出老远。

生:“喂!你赶快滚出去!”巨人心里可能想:这是我的地方,我已经说了不让你们进来,你还敢进来!巨人说不定已经迈开大步准备去教训这个小男孩。

师:同学们想象力十分丰富,现在请几个同学上来扮演巨人,下面的同学念其它部分。

生1:扮演巨人说这些话时双手叉腰,怒睁双眼。

生2:扮演巨人说这些话时攥着拳头,一脸凶相。

生3:扮演巨人说这些话时用手指着孩子,迈开双脚,决定去教训孩子。

师:看了以上的几个同学扮演的巨人,说说你们认识了一个怎样的巨人?

生:这个巨人太霸道了!

生:这个巨人好狠、好无情!

生:这个巨人真厉害啊!

【教学反思】巨人见到孩子们到花园里去玩耍,大声叱责。为了让同学们弄明白巨人为什么叱责,怎样叱责,教学时紧紧抓住巨人叱责的三句话展开学习,联系上下文,让学生想想巨人说这些话时心里是怎么样想的,巨人说话时可能是什么样子?不光让学生说,还(尽情地展开学生想象的翅膀)让学生把想象的情景模仿出来,学生通过语言、动作、神态把巨人这个童话人物的自私、霸道的形象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这样生动形象的表演,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童话的兴趣,又让学生理解了童话的内容。

[片段二]

师:这是个霸道、自私的巨人,如果遇到了这位巨人,你会对他说什么?

生:巨人先生,你不觉得孤独么,不感到荒凉么?严寒可能冻住了你的心。

生:巨人伯伯,果子要大家吃才甜,美丽的花园要大家共享才会快乐。

生:巨人大叔,人需要交往,只顾自己,会得自闭症的,打开花园吧!让春天回到你的身边。

师:说得真好,你们的话语会不会像春风一样吹入巨人的心中,让他发生变化呢?

生:是一个孩子让他明白了一切,发生了变化。

【教学反思】当学生已经走进了《巨人的花园》这个童话故事里,学生对故事里的巨人这个童话人物已经有了自己的看法,心里已有了许多想法,学生急切想表明自己的观点,这时创设一个情景,为学生提供一个释放心灵的平台,更能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欲望,调动学生的兴趣。

[片段三]

师:同学们都对这个小男孩很感兴趣,我们来仔细读一读重点写小男孩的第8自然段。边读边想象:小男孩面对巨人的叱责,可能会说些什么?同学们再读读第9~11自然段。(分组讨论)想一想,巨人听了小男孩的话又会说什么?然后用对话的形式模拟小男孩和巨人的对话。

生(甲):我扮小男孩。

生(乙):我扮巨人。

生(甲):伯伯,您的脸色很不好。您一定感到孤独、荒凉。是啊!长期生活在狂风大作、雪花飞舞的环境中,谁都会是这种感觉。您的花园里长期是这种情景,可花园外的村子里可不是这样的,您想过原因吗?

生(乙):没有,是啊!为什么我的花园里没有春天呢?怎么会没有春天呢?

生(甲):伯伯,花园是您的,您固执地把自己锁在花园里,即使花园再美,您一个人独享,久而久之,最终只能孤独、烦闷。打开花园吧!春天就在您的身边。

生(乙):噢,是这么回事呀,唤来寒冬的是我那颗冷酷的心啊!要不是你提醒,春天将永远被我赶走了,谢谢。

生(甲):伯伯,您看,你把围墙一拆,孩子们来了,春天也就来了。

生(乙):我明白了,没有孩子的地方就没有春天,哈哈……生活在漂亮的花园和孩子们中间真是幸福啊!

【教学反思】学生不光读童话,还在读的基础上编童话、演童话。虽然只是一个对话练习,但学生一定要在熟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才能完成,这样的安排,不仅激发了学生深入阅读课文的欲望,更激发了学生参与表演欲望,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对话练习中,学生说的不管是课文中的原话,还是学生根据意思想象的话;不管说得多,还是说得少,只要能说就行。不作过高的要求,让每个学生都能说,都有机会说,学生在角色转换中,和童话人物零距离接触,更进一步体验了童话人物的内心世界。在此项活动中,学生尽情想象,真切地感受到童话的魅力。

[片段四]

师:巨人发生了如此巨大的变化,大家想不想读一读,边读边想象画面。

生:巨人看到小孩愣住了,双眼发直。

生:巨人看到小孩明白了,双眼流下悔恨的泪水。

生:巨人看到小孩笑了,双眼发亮,高兴得像小孩一样。

师:这么幸福的巨人,大家想当吗?请带着悔恨与快乐交织的感情一起读课文的第9~10段。

师:读了以后,大家看到一个怎样的巨人?

生:一个善良的巨人。

生:一个慈祥的巨人。

生:一个幸福的巨人。

生:一个快乐的巨人。

师:学完了巨人的变化,大家了解到这采用了什么写法。

巨人的花园课文范文第2篇

一、朗读感悟,体会童话的语言特点

有的接近于诗,有的接近于小说,有的有戏剧语言的效果,这些风格使童话的语言呈现不同的特点。《巨人的花园》具有辛辣夸张的讽刺美,《幸福是什么》具有朴素无华的自然美,《去年的树》具有抒情的意境美,《小木偶的故事》具有夸张的幽默美。教学中重点指导学生读出语言的美感,读出文章的意境,读出文章丰富的情感,读出自己对课文的理解,从而感受到童话的语言文字所蕴含的魅力。如《巨人的花园》课文开头描写了花园美丽欢乐的情景,指导学生要读出欢快的滋味;当巨人看到孩子们在花园里玩耍、嬉戏时,三度大声斥责,要求一次比一次读得凶狠,一次比一次读得霸道,感受巨人的自私,无情;当小男孩用一双会说话的眼睛凝视巨人,巨人从他的眼神中读出了温情,读出了爱,巨人终于被感化时,要读出高兴的语气。通过这样的朗读指导,让学生在品读中体会作者朴实、精练、生动以及与人物个性特征的相称相符的语言,品味童话语言的独特性。

二、品味想像,走进童话的神奇意境

幻想是童话的基本特征,常常采取夸张、拟人、象征等手法编织奇异的情节,营造浓厚的幻想氛围.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充分想像,在思维和情感上走进童话的幻想世界,从而更好地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和蕴含的深刻道理。如《去年的树》,教学第一部分时,重点让学生边读边想像大树和鸟儿在一起的幸福时光,为后面理解鸟儿与树分别的牵挂和诀别时的悲伤情景埋下伏笔。作者描写鸟儿和树根、大门、小姑娘的三次对话,是为了表现鸟儿寻找树的全部过程.教学中再次让学生想像,鸟儿在途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学生在想像中激活了思维.有的想到了鸟儿可能遇到猎人的捕杀,有的想到了可能遇到狂风暴雨等,但是这一切都不能阻挡它寻找朋友的脚步.。这一想象让学生充分地体验到小鸟对友谊和诺言的忠诚.课文最后一部分,鸟儿和化身为灯火的大树告别的情景,引导学生第三次想像,想像鸟儿盯着灯火看时,可能在想些什么?想像分别重逢,却又要生死诀别的时刻,鸟儿会对大树说些什么?这样的想像将学生带到一个独特的场景中去,学生仿佛身临其境,真切地感受到了鸟儿和大树之间生死不渝的友谊,使学生的情感产生共鸣。想像把学生带进童话的意境,而童话的神奇意境让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

巨人的花园课文范文第3篇

大概意思是,有一座花园,它的主人是个巨人,他外出旅行好久了,小孩们常常到花园玩。巨人在一年秋天回来了,他看到花园里有小孩在玩耍,便大声叱责并把孩子赶走了。之后他砌起围墙,竖起一块“禁止入内”的告示牌。不久,冬天来了,巨人孤独地度过了冬天。当春天来到时,不知为什么,巨人的花园里仍是冬天。后来,孩子们又来了,巨人十分愤怒,生气地训斥他们,要把孩子赶走。可是一个小男孩留了下来,站在桃树下。巨人要把他赶出去,便骂他。小男孩没逃跑,却用眼睛凝视着巨人。他在桃树下一伸手,桃树马上发芽了。巨人最后终于终于知道,没有孩子就没春天。

熟悉了课文后,老师让几个同学表演巨人叱责小男孩时的动作。周昌杰、张志远和孙笑岚都上讲台表演过,但他们都演得不好,老师不是很满意,因为他们在演的时候一点不严肃,(实在太)老是想笑。忽然,老师说:“怎么都是男生表演,女生没一个呀?”这时,张志远对我说:“曾伊去!”我开始也是很想去,但怕不会演。我希望有个女生能代我们女同学上去表演一下,为女生们争个光。我等了好久,但没有一个女生上去,全是男生。我想了想,决定自己去。我站起来,打算走向讲台,但是我又想到自己可能演不好,连忙坐回去了。去、不去、去、不去……经过一番心理斗争,我终于去了。

来到讲台,定了定神,我学着巨人的愤怒样子,瞪着眼睛,使劲地呼吸,噘起嘴巴,肩膀还跟着一抖一抖的,想把巨人生气的神态表现出来,好多人看了哈哈大笑,有的人还对我说:“你的模样真有趣!”老师冲我竖起大拇指:“不错不错,继续!”我听到鼓励,有了足够的信心(能表演好)。我用食指指着前方,大声说:“喂!你们这帮调皮的孩子!……”哎,接下来说什么了?同学们见我忘词,要出丑了,大笑不止。我可不想在同学面前出丑,连忙定了定神,继续说:“你们快给我滚出去!”同学们笑得更厉害了,我受到他们的感染,也想笑,急忙低下头偷偷地笑了一下,之后又继续表演。我还跺了跺脚,嘟起嘴巴甩了甩手,做成赶孩子们的样子。表演完了,老师说:“曾伊表演得怎样?”“好!”同学们齐声答,掌声一浪高过一浪。

巨人的花园课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课堂教学艺术;动态生成;既定方案

有人说课堂教学是遗憾的艺术,一点儿也不假。近日,在课题汇报课上,我上了《巨人的花园》一课,让我在课堂中真真切切地感受了一丝“遗憾”。

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我根据课文特点设计了两个基点——“美丽”和“荒凉”,通过对比展开教学。以下是教学片段。

师:读完课文后,你们认为这是一个什么样的花园?

生:(学生很快回答)这是一个美丽的花园。

师:还是一个怎样的花园?

生:还是一个荒凉的花园。

师:请同学们到课文中找一找表现花园美丽的四字词语。

(学生快速地找,不一会儿,小手林立。)

生(陆续回答):鲜花盛开、草翠花开、绿树成荫、阳光明媚。

我把学生说的词语板书在黑板上“美丽”一词的右边。我的笔刚落下,我们班范毛毛同学很兴奋地举起手来,说:“老师,还有‘雪花飞舞’一词。”我迟疑了一下,心想这是“荒凉”的范畴,于是我说:“是吗?‘雪花飞舞’跟哪个词连在一起?”他说:“跟‘狂风大作’在一起。”我又作引导:“狂风大作”能表现花园的美吗?他摇了摇头说:“不能。”接着又有几个同学脱口而出:“老师,雪花飞舞的花园的确很美。”而后,我仍然把“雪花飞舞”写在“荒凉”一词的右边。当学生看到我的板书时,不由得面面相觑,一脸茫然,但我并没在意这些。接下来让学生到课文中找找表现花园荒凉的四字词语……

课后细想,我虽然按既定方案写出了板书,既尊重了文本,又尊重了学生。但是我真的做到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了吗?而我的做法不正是用自己事先设计好的方案在牵制学生,堵学生的嘴吗?这种行为极不利于学生的成长。

我们知道,语文课堂是一个教师、学生、内容、环境整合而成的动态的生长性的“生态环境”,动态生成是语文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课堂教学的重要特征,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生成来构建语文课程文化,这是一种重要的教学途径。如上例中,既然学生的回答超出了教师的预设,就不要流于形式,虚晃一枪,而是要思考出现这问题的原因:“为什么说雪花飞舞的花园是美丽的呢?”“怎样让学生感悟花园的美丽和荒凉?”从而积极地寻找应对的策略。

语文课堂上,学生作为一个现实、主动、具有创造性的生命体,带着自己的知识、灵感、思考参与课堂教学,所以,课堂不时会产生一些“意外”。教师要静心倾听,及时作出价值判断和取舍,随机应变地对课前预设的教学方案进行调整,在学生的配合下,让课堂收获精彩。

巨人的花园课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 学段特点 童话教学 实效性

童话是通过丰富的想象、幻想和夸张塑造形象、反映儿童生活,对儿童进行思想品德或介绍科学常识的一种文学体裁。现行的小学语文课本中,不管是低、中年级还是高年级,都有一定数量的童话,怎样才能教好童话呢?我认为要凸显学段特点,因年级而异。

一、低段:重词句内容,激发学习童话兴趣

低段的孩子刚刚步入小学校门,心理和智力与幼儿园的孩子相差不大,所以,在教材安排上,一二年级的课文多以童话为主,尤其是短小、浅白、与生活相关的或者孩子感兴趣的以动物为主角的童话,如《谁的本领大》《乌鸦喝水》《蜗牛的奖杯》……因为童话更具有趣味性,又通俗易懂,符合一二年级孩子的心理特征。

在教学低段童话的时候,要紧紧抓住孩子的心理特征。老师在上课时要尽量调动孩子的积极性,可以采用表演、配音等活泼有趣的形式,让孩子们了解童话到底讲了什么即可。在学习童话的过程中,要着重体会到童话的快乐,慢慢喜欢童话,爱上童话,愿意自己阅读童话。

例如某一老师在教学童话《乌鸦喝水》时,紧紧抓住乌鸦找水喝、喝不着、喝着水的内容主线,通过扮演乌鸦、反复朗读等形式,了解乌鸦喝水的过程,了解童话内容。对于乌鸦的聪明及感悟则是点到为止。同时,活泼的课堂环境、新颖的教学手段,充分调动了孩子们的积极性。

又如低年级的童话课文中有一些词语练习,如“青青的假山、绿绿的草坪、弯弯的小路”这些叠词的运用,具有节奏美。“游来游去、飞来飞去、跑来跑去”等词是反词义的对立统一运用。“懒洋洋地晒太阳、慢吞吞地说”是ABB式修饰情态的词语。这些词语让学生反复朗读之外,引导学生进行练习说话,进行迁移训练,是对学生词语的积累和运用。

二、中段:重思想内涵,学习童话特点表达

中段的孩子已经有了一定的阅读能力,也有了段和篇章结构的概念,对于文本的感悟,有了他们自己的理解。因此,在这一学段,童话篇幅大大减少,有的往往都是篇幅较长,语言多长句,故事简单却可以细细品读,蕴含一定道理和知识在其中的,如《巨人的花园》《去年的树》……

因此,在教学这一学段的童话时,可以让孩子自己去阅读童话,感知童话所讲述的故事,教师通过一个个问题的引导,引领孩子学习童话拟人化的表达特点,品读文本背后的深意,引发孩子思考感悟,使每个孩子在阅读通话后有不一样的体会和理解。

例如某老师在教学《巨人的花园》时,仅仅用了一个抓住很多描写性的词语的环节,先是学习巨人的冷酷、斥责,花园的凄惨,接着学习花园的美丽和巨人的变化,以此梳理文章内容。而后引导孩子细细品读课文,分析巨人形象,抓住巨人斥责孩子的三次话,揣摩巨人不一样的心理和情感。然后把握花园变化,让孩子自己想想小孩子对巨人说的话,然后品悟出快乐是要分享的道理。整个过程由一个个精心设计的问题组成,如行云流水般顺畅。

如有的童话类似的情节反复多次,相同的词语多次出现。可以让孩子们发挥想象自由地说一说,当然结构不变。孩子们的想象力是无限的,只要我们给予表现的机会,他们一定能还我们精彩,孩子们的创编一定会让人惊讶不已。

三、高段:重方法迁移,从课内走向课外

高段的孩子已经有了一定的分析文本的能力,同时,概括、感悟、寻找信息的能力有所加强,孩子学习语文不需要靠有趣的情节故事维系其热情。故在高段课本中,写人科普抒情的写实性的文章多了,童话则渐渐销声匿迹,只留下《卖火柴的小女孩》。

但是,在教学这篇文章时,多数老师都是多强调情节内容――这是一个耳熟能详的故事,而且高段的孩子自己能读懂;多强调情感体会――这样的思想感悟不是大纲所倡导的。多数的老师或是选择写法的教学,分析火柴划亮的场景的优美文字并进行练笔,或是进行阅读拓展,通过小女孩的遭遇和幻想,学习对比的习作手法,进行批注学习的训练。整个教学过程,将内容和情感的学习只用一个写的环节带过,重点讲解了阅读的好方法,既符合高段孩子的阅读能力,又是语文教学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更是方法教学,拓展阅读的好范例。

相关期刊更多

四川省干部函授学院学报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四川省委宣传部

世界遗产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

小溪流·儿童号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南出版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