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文明礼貌用语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在俄语课堂上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谈,往往都把注意力放在语言本身的对错与否上,而忽视了另外一个重要方面——如何挑选那些在一定的交际场合下能更充分地表达思想,而又使交谈对方欣然接受的语言手段。不够恰当的交谈无论是同本国人,还是外国人都会引起令人不快的后果。
学习语言的目的在于交际,不论是面对面的交谈,还是其它形式的思想沟通,人们对于那些得体的言语总能笑而纳之。随着社会事业的发展,现在人们更多地使用电话交谈,但是我们在打电话时总能发现有许多人不注意打电话时首先应该问好,打完电话时要道别,对别人的帮助要表示感谢。说话时不注意自己的语事调,甚至在公共场所大喊大叫,诸如此类不文明现象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屡见不鲜。当然,我们说培养学生的文明礼貌不仅仅局限在交际中,还要培养学生尊重他人,关心他人,在这方面教师的言传身教对学生有着很大的影响。如果平时教师对学生不是善意地帮助和教导,而是简单粗暴地呵叱批评,或者表面上温文尔雅,实际上对学生莫不关心,那就一定不会收到好的效果,因为在学生的心目当中教师是崇高的、是榜样。我们强调对人要友善温和,谦恭有礼,这些并不排除原则性。正相反,能够讲真话,善于使用那些不影响对方情绪的表达方式,使对方能愉快地接受所谈内容,这些正是我们的目的。这样的培养过程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而要经过长期的训练,因此在课堂上我们经常提这样一些问题:МожнолиВыразитьэтумысльболеевежливо?Вежливолитакговорить?Почемунесовсемвежливозвучитэтовыражение?等等。使学生在学习语言知识的同时,不断增强使用更为恰当的文明礼貌用语的意识,完成学习——掌握——习惯这样一个过程。
目前国内外普遍使用的中学俄语教材为发展学生的口语能力编写若干情景会话,训练学生在不同的场所同各种人交际,不但情景选得好,而且给了许多不同的表达方法。如何使用这样的教材,使学生能开口说话的同时培养他们使用那些更为贴切逼真的语言材料,的确不是一个简单问题。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就有这样的体会,比如人称代语Oн,Oна对学生来说再熟悉不过,但有时学生却不能正确使用。课堂上我们让一学生介绍他们的班长,他是这样叙述的:
Оннашстароста.Оноченьстарательноучится.Оннепропустилещёниодногозанятия.Онзаботитсяонасипомогаетнамвучебе.Ясчитаю,чтоондостоиныистароста.
介绍完后我们向全班提出问题:这个学生对班长是否有礼貌?学生们发现该同学在叙述中一次也没有称呼班长的名字,全部用人称代词来称呼他,这样做显然对班长不够尊重。通过这样的提问,在以后类似的叙述中学生们都注意了这个问题。俄语中还有一些句型的使用虽然表达了同一个意思,但是听起来语气的生硬和委婉程度大有区别,对这些句型进一步的讲解,有利于学生发展口语,表达自己的想法。
当学习“城市、交通”这一题目时,我们给学生布置这样一个情景:你来到一个陌生城市,向不熟悉的过路人询问如何去公园。学生们说出了各种不同的问法,就句子本身而言都没有错误,但是①句使用了动词命令式,②句使用了“请”一词,从而缓和了请求的语气,③④句则是更为有礼貌的请求,因为没有动词命令式的形式。这样的对比讲解使学生注意在与人交往中应造成一种互敬互爱的气氛,而选择那些恰当的表达方式正是造成这种氛围的重要手段之一。
人们在日常的交往中往往可以表现出不同的人际关系,这种人际关系可以是友好善意的、敌对的、平等的,或者不平等的。我们每天都要和社会上不同的人打交道,比如乘坐公共汽车,去商店买东西等,在学习这些情景时,我们不但应该教会学生用外语讲述如何买票,如何乘坐公共汽车,还应该教会他们用外语给老年人让座,帮助别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使学生认识到,文明礼貌的言语总是伴随着一些善意的行为,应该做到言行一致。
中学俄语课本里还有许多图画,让学生按图进行会话练习,有的学生在演练“借书”时没有向图书馆员问好,也没有说“谢谢”、“请”一类的词,走时也没向图书馆员道别。当我们指出这些之后,学生在后来编写的对话中注意了这些问题,听后使人感到心情舒畅。在讨论对话语言本身对错的同时,我们引导学生得出这样的结论:
1)当你说话时,要尽量避免使用那些让对方感到不愉快的词语。
2)要耐心地让对方把话说完,不要打断对方的谈话。
3)自己的谈话不要惊动周围不相干的人。
4)尽量使自己的谈话语调友好和善,做到彬彬有礼。
当演练“打电话”这一情景后,学生们自己得出结论:
1)开始打电话不要忘记问好。
2)请求别人帮助不要忘记使用“请”、“谢谢”、“打扰”、“请原谅”等词。
一、学习礼貌用语。渗透文明礼貌的思想内涵
古人云:增人一言,重如珠玉;伤人一言,重于剑戟。可见语言文明所具有的重要性。在日常学习、生活、交往过程中,我们教师十分注重引导幼儿使用“请”“您好”“谢谢”“对不起”“没关系”“再见”等礼貌用语,并要求做到“三会”,即会使用尊称,对长辈不直呼其名,不给他人起外号;会使用谦让语,如“对不起”“没关系”“麻烦您”等;会在一定场合使用问候语,如“早上好”“晚安”“再见”等。文明礼仪的教育内容以幼儿园礼仪为主,以幼儿的一日生活活动为主线,其中包括:入园、晨检、排队、早操、盥洗、进餐、睡眠与起床、户外活动、离园等等。应帮助幼儿学习基本的礼貌用语,将文明礼貌的思想深入到生活、学习、交往的各个环节,做一个懂事、礼貌的好孩子。
二、创设良好环境,营造文明礼貌的氛围
良好的文明礼貌环境可以潜移默化地促进幼儿文明行为习惯的养成。为此,我们要从以下几方面为幼儿创设良好的环境,营造文明礼貌的氛围。
(一)利用环境创设让幼儿感知文明礼貌教育
幼儿园要围绕“开展文明礼仪教育”这一主题来创设园内环境,在楼梯、过道、活动室外墙等醒目处张贴文明礼貌宣传语,如“请”“你好”“早上好”“再见”“对不起”“没关系”“谢谢你”等,以图文并茂的形式让孩子们学习,每天念一念,并落实到自己的行动中;布置文明礼貌主题墙,有效地促进了幼儿文明习惯的形成。
(二)利用榜样的作用,让幼儿主动使用礼貌用语
幼儿的特点是爱模仿,尤其喜欢模仿他尊敬的人。他们常常观察老师和家人,并自觉不自觉地模仿他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因此教师要注重言传身教,利用各种教育手段为幼儿树立正确的榜样。在日常生活中要求幼儿做到的,教师必须首先做到,教师平时要特别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每天来园或离园时主动向同事、家长、小朋友问好和告别,接待家长及来园客人做到热情礼貌,处处为幼儿做出学习的榜样;在幼儿成长的过程中,家庭是第一生活场所,幼儿家长的行为习惯对幼儿的成长也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幼儿的文明礼貌教育中,就需要家长能够配合幼儿教师,共同为幼儿打造一个文明礼貌的环境。
(三)利用生活学习经验让幼儿感知文明礼貌教育
幼儿自己的经验也是学习文明礼貌的源泉。因此,教师要有目的对幼儿的行为加以引导。针对生活中发生的一些小摩擦,比如不小心打翻了别人的杯子,不小心踩到了别人的脚,大多数孩子都不会主动向别人表示歉意,喜欢用身体行动来处理问题的现象,教师要以此为切入点对幼儿进行文明礼貌的教育,并结合自身经验和鲜活事例引导感化幼儿。
通过这些日常的渗透,孩子们能够评定别人行为的好坏和自己的模仿,从而积累了经验,学习掌握了文明礼貌的方式。他们学会了见面主动与人打招呼,学会了热情礼貌地交谈,学会了尊敬老人、孝顺父母。
三、以教学、游戏活动为载体,培养良好的文明礼貌习惯
(一)通过故事、儿歌等形式,激发幼儿讲文明有礼貌的意识
故事、儿歌是幼儿非常喜爱的文学形式,容易使他们理解和接受。平时讲故事时我有意识地挑选那些教育幼儿有礼貌的故事,并富有表情地讲给他们听,引导幼儿说出故事中的礼貌用语,让幼儿扮演故事中的角色,学会用礼貌用语对话。在讲故事的同时,我也教孩子朗诵儿歌,如《有礼貌的好宝宝》《老师早》等。有些孩子朗诵儿歌后对我说:“老师,我也要做个有礼貌的好宝宝。”听故事,朗诵儿歌,激发了孩子文明礼貌的思想意识。
(二)通过游戏,让幼儿学会使用文明礼貌用语
幼儿喜欢玩游戏,很容易融入游戏的角色当中。为此,我还将孩子们的礼貌教育寓于游戏之中。尽量创造条件开展角色游戏。例如幼儿在玩“娃娃家”时,他们会主动划分出不同的角色,有的扮演爸爸,有的扮演妈妈,有的扮演宝宝。游戏前提示幼儿,在娃娃家里做爸爸妈妈的要爱护孩子,孩子要对爸爸妈妈有礼貌。孩子们在玩积木时要求他们小组合作,大家一起动手搭建出自己喜爱的东西来。孩子们几个人一起搭积木,边搭边商量,各种想法融合在一起,经常会创造出让成人都意想不到的造型来。孩子们还不断地交换角色重复进行游戏,礼貌行为得到了良好的练习。
为了使礼貌用语产生行为效应,让幼儿真正养成习惯,我指导幼儿将游戏中对角色的礼貌要求迁移到早晨入园、课间交往、家庭生活、社会活动之中,鼓励他们时时刻刻这样做,渐渐地养成一种良好的习惯。
四、积极倡导家园共育。将礼貌教育融于日常生活之中
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发挥着各自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幼儿园和家庭应该携起手来,内外结合,共同参与到孩子的文明礼仪教育中来。我们要求家庭与幼儿园教育保持一致性、持续性。’
【关键词】幼儿 文明教育 育人氛围 礼貌习惯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6-0126-01
一、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
幼儿园的环境直接关系到师幼文明习惯的养成。我国著名的儿童教育家陈鹤琴认为儿童应该有良好的环境,他说“小孩子生来大都是好的,到了后来,或者好,或者变坏,这是环境的关系。环境好的,小孩子就容易变好,环境不好的,小孩子就容易变坏。”可见,环境对幼儿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尤其是小班幼儿好模仿,老师、家长、同伴、周围环境都是他们重要的学习资源。
1.利用环境创设让幼儿感知文明礼貌教育
为了给刚入园的小班幼儿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我们在教室内外环境布置上围绕的主题就是 “文明礼仪”。墙壁上那“助人为乐的小花猫”、“活泼可爱而又热情好客的小白兔”等动物形象深深吸引着幼儿,感染着幼儿。我们还在教室门口开辟了“讲文明、懂礼貌的好宝宝”的专栏,每月进行“礼仪宝宝”的评比,根据孩子们的行为表现,利用环境创设来进行礼貌教育,使孩子们在生活中不知不觉地接受教育。
2.利用榜样示范让幼儿感知文明礼貌教育
幼儿的特点是爱模仿,尤其喜欢模仿他们尊敬的人。他们常常观察老师和家人,并自觉不自觉地模仿他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所以我们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要求幼儿做到的,我们首先要做到,要用自己热情、礼貌、友好的态度去影响幼儿。同时要求家长要仪表整洁端庄,谈吐举止文明礼貌,处处做孩子的榜样,尽量给孩子提供一个文明礼貌的生活环境。当孩子们早晨向我问好时,我总是热情给予回答,并摸摸他们的头,抱抱他们,孩子们会很高兴,觉得老师是多么喜欢他们,以后会更加主动地跟人打招呼。
3.利用生活学习经验让幼儿感知文明礼貌教育
幼儿自己的经验也是学习文明举止的源泉。因此,教师要有目的对幼儿的行为加以引导。每天我都要把新的发现告诉小朋友。如:我发现幼儿午睡后穿衣服的时候很有礼貌,就及时将情况告诉全班的小朋友“今天小朋友们起床后,我发现了超超对小小说:‘请你帮我系一下背后的扣子好吗?’,然后说了声‘谢谢!’,小小对超超说‘不客气!’,真是讲文明懂礼貌的好孩子!”只要幼儿有文明礼貌的行为我都会告诉小朋友自己的新发现。渐渐地,孩子们通过评定别人行为的好坏和自己的模仿从而积累了经验,学习掌握了文明礼貌的方式。他们学会了见面主动与人打招呼,学会了热情礼貌地交谈,学会了尊敬老人、孝顺父母。
二、以教学活动、游戏活动为载体,让幼儿养成良好的文明礼貌习惯
1.通过故事、儿歌等,萌发幼儿讲文明有礼貌的意识
故事、儿歌是幼儿喜爱的文学形式,并且为他们理解和接受。平时讲故事时我有意识地挑选那些教育幼儿有礼貌的故事,并有表情地讲给他们听。如给孩子讲了“四个好朋友”的故事后,问小朋友:“小花猫、小黄狗、小公鸡、小白兔好不好?”他们都说好。我又问:“为什么说它们好呢?”引导幼儿说出它们都有礼貌,我又让幼儿扮演故事中的角色,学会对话。表演完后,我又提议给四个好朋友贴上大苹果,因为它们都是有礼貌的好朋友。小朋友们一致同意,并高兴地拍起了小手。我趁机说:“你们要向四个好朋友学习做有礼貌的孩子,老师也给你们贴大苹果。”在讲故事的同时,我也教孩子朗诵儿歌,如“有礼貌的好宝宝”“老师早”等。有些孩子朗诵儿歌后对我说:“老师,我也要做个有礼貌的好宝宝。”通过听故事,朗诵儿歌,萌发了孩子们有礼貌的思想意识。
2.通过各种游戏活动,让幼儿学会使用文明礼貌用语
幼儿喜欢玩角色游戏,为此,我还将孩子们的礼貌教育寓于游戏之中。尽量创造条件开展角色游戏。比如开展娃娃家、百货超市、小餐厅的角色游戏中,让孩子学会接待、让座、倒茶,启发幼儿排队买东西,遵守公共秩序,并会使用礼貌语言“请”、“谢谢”“欢迎光临”等来与“服务员”、“售货员”怎样交往。 “爸爸”“妈妈”要关心“孩子”,“孩子”要尊重、体贴“爸爸、妈妈”等等。孩子们还不断地交换角色重复进行游戏,礼貌行为得到了良好的训练。为了使礼貌用语产生行为效应,让幼儿真正养成习惯,我指导幼儿将游戏中对角色的礼貌要求迁移到晨间入园、课间交往、家庭生活、社会活动之中,鼓励他们时时刻刻这样做,渐渐地养成一种良好、礼貌的习惯。
三、将礼貌教育融于日常生活之中,巩固文明礼貌习惯
为使幼儿的礼貌行为成为一种自然而然的习惯并巩固下来,我还将礼貌教育贯穿于幼儿日常生活的各个环节。在日常生活中,我不会错过任何一个机会,观察孩子们在活动中的表现,抓住每个教育契机,巩固他的礼貌行为。如:喝水时不小心撒了别人一身;上洗手间时争先恐后、吃饭时碰翻了别人的碗;睡觉时和别人说话等等,这些都会产生矛盾,这就需要老师随时随地培养幼儿礼貌用语。让幼儿真实地体会到礼貌行为才是解决争执的最好办法,才能与小朋友愉快共处。当我发现幼儿不太会使用协商的办法来处理与同伴的关系时,我就创设一些条件促使幼儿与他人协商。如:幼儿每次从户外活动后进教室常常出现拥挤的现象,我就有意识地站在活动室的门口,开始时孩子们从户外进活动室宁肯从空隙挤过去,也不同我商量请我给他们让道。后来我就有意识地问站在我后边的小朋友:“你要走过去,可我正在门口站着,你该怎样请我让开呢?”孩子开始和我商量了:“老师,请您靠边一点,我要过去。”我立刻表扬他:“你说得多好呀!本来我站在这里是有事的,但是你这么有礼貌地和我商量,我应该叫你先走过去。”有时我也有意识地为小朋友主动让道,并使孩子明白我的意图向我致谢。多次的练习使孩子学会了如何与同伴商量着解决问题,进教室拥挤的现象减少了,而且常常会听到“你先走吧!我等一会儿。”、“谢谢你”、“不客气”等文明礼貌用语。
一、启蒙:及时引导
现在的幼儿大多都是独生子女,从小就受到过多的呵护甚至溺爱,往往习惯于以自我为主,缺乏一种特定场合之中的规范行为及必要的礼仪修养。幼儿有没有礼貌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培养”出来的。礼仪知识在最初阶段是需要灌输的,要引导幼儿发现在我们身边中存在文明礼仪方面的优点和不足,了解礼仪在生活中带给我们的快乐。通过幼儿与家长和老师自编及收集礼仪儿歌、礼仪故事的过程,幼儿就会感受到哪些是礼仪,礼仪都有哪些行为。例如学会感谢。收到礼物是件开心的事,但幼儿常忘了道谢。如果你的小孩当着送礼人的面拆开礼盒,该及时引导他说谢谢。如果礼物不是当面给的,家长可以和小孩一起挑一张美丽的卡片,可以引导他在卡片上画画并送上祝福和感谢。
二、浸润:点拨提醒
作为家长必须具备正确的认识,具备持之以恒的信念,尽量避免在教育孩子时表现出随心所欲,随性情而定。高兴时,可以让孩子蹬着鼻子上脸,百般纵容迁就;心情不好时,则又吼又叫,以至打骂。不讲原则,不讲理智,不讲科学,凭着感觉走。家长应该在自身的带领下,让孩子体会到文明礼仪是一种贯穿终身的教育,得时刻牢记。有时候,父母为了顾及面子尽量以温和的态度提醒孩子注意自己的行为,可是越是这样,孩子越是不能确立礼仪意识,越是不注意文明礼仪。小孩过分调皮,特别是有客人来家里时,对客人不礼貌,甚至放肆,活生生一个“小顽童”。学会“叫人”是幼儿的基本礼仪。邻居家的小孩今年五岁,在家里活泼好动,可出了家门就沉默寡言。有一次遇见熟人,叫他问候一声,他就是不说话。出现这种情况,跟平时文明礼仪行为教育不点拨不提醒有很大关系。幼儿已经学会用“叔叔”“阿姨”“阿婆”等称谓打招呼了,家长就可以在节日聚会时及时教育幼儿如何正确称呼亲戚,遇见熟人时,家长应及时提醒让幼儿问候。让幼儿会使用并且坚持使用“请”“谢谢”“对不起”“不客气”等礼貌用语。
三、示范:言传身教
在日常教育活动中,都有向幼儿进行礼仪教育的良好契机。作为幼儿教师或者家长要主动使用各种礼貌用语,给幼儿做一种良好的榜样。营造一种良好的礼仪教育的氛围,作为家长同样也要示范,帮助幼儿树立礼仪意识,抓住每个机会,对幼儿进行指导、教育,就会对幼儿正确使用礼貌用语、展示礼仪行为产生很大的帮助。平时,成人在家庭、学校、生活会中都比较随便,有可能很少使用礼貌用语和遵守礼仪规范。但是在培养幼儿礼仪意识,这一点是非常必要的,因为幼儿时时刻刻都在潜移默化地受成人的影响。
家庭教育对幼儿文明礼貌行为习惯的养成起至关重要的作用,而文明礼貌行为习惯的内涵丰富,它实际是一个人人文素养的部分外显,是幼儿成人后社会交往中必备的做人素质。
四、可塑:养成习惯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养成习惯”。幼儿期正处在个性及品性形成发展的重要时期,在文明礼仪方面具有极大的可塑性,所以,平时一定要关注幼儿文明礼仪的习惯养成。幼儿在懂得了初步的礼仪后,有的幼儿能持久坚持下来,有的幼儿坚持一段时间就又遗忘了。所以,需要不断地强化文明礼仪意识,不断地树立新的文明行为。如:在班上专门设立了一块文明礼仪区域,将每个幼儿的照片贴在墙上,每天帮他们记录自己的成绩与进步,一周下来进行小结,看谁是最讲文明礼貌的好宝宝。开展这样的活动,既能促进幼儿文明礼貌的养成教育,又能让他们从小有一种积极向上的心态。一个好习惯养成还应该让幼儿觉得:这是老师和家长盼望的,大家特别希望有这个礼仪好习惯,这对幼儿的发展很有用。礼仪意识有了明显提高,文明礼仪好习惯多了,才是一个好幼儿,才可以多交朋友。不能肤浅地认为文明礼貌习惯就是几句文明用语的使用,几个文明礼貌习惯的表现,要将文明礼貌习惯的意识内化到幼儿心中,并生成幼儿的人文素养的一部分,幼儿将会终身受益。
[关键词]礼貌 力量 支点 教学
正如阿基米德需要有撬起地球的支点一样,通常教学“礼貌的力量”(教科版《思想品德》七年级第十一课《交往有艺术》第一节《礼貌的力量》)时,也需要“力量”的支点。不管教师教学预设的多么全面,多么富有新意,但听完后,总觉得整节课的学习,有“礼貌”的“量”,而无“礼貌”的“力”。即教学中,老师让学生清楚了基本的文明语言和基本的文明行为,也适当地让学生学习如何适用文明语言以及践行文明行为,但这终究是一种“要我”去“礼貌”的讲授式的教学,而不是“我要”去“礼貌”的引导式教学行为。因而,学习完之后,总给人一种“力”不从“心”之嫌,“礼貌”缺乏“力量”的支点。
如何才能给“礼貌的力量”以支点呢?再读课程要求:
新课程标准要求:知道礼貌是文明交往的必要前提,掌握基本的交往礼仪与技巧,养成文明礼貌的行为习惯。
教材教学三维目标要求: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讲究文明礼貌,养成礼貌待人的习惯。
能力目标:学会与他人和谐相处,初步掌握基本的人际交往礼仪与技能。
知识目标:认识礼貌是文明交往的前提;了解文明礼貌的基本要求。
以上新课程标准和教材教学三维目标要求看,要体现新课程改革《思想品德》课教学由“知识本位”转向“育人本位”“发展为本”思想,就要把情感、态度、价值观作为优先目标;能力作为组织教学内容的主导目标;知识作为支撑上述目标实施的基础,真正体现知识、能力、态度、品质的有机整合。亚里士多德曾说:“对德性只知道是不够的,还要力求应用或者以某种办法使我们变得善良。”实际教学中要力图突出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实现,努力从认知上说服学生,从情感上打动学生,从态度上改变学生,从价值上观引导学生。对“礼貌的力量”的学习要达成这样的教学目标,关键的支点就在于要明确“礼貌”的实质内涵。也就是必须明确,在人际交往中“敬人即为礼”。礼貌待人,就是要在人际交往中,示人以“理解与尊重”,这样在让学生明白“为什么”(文明礼貌的作用)、“怎么样”(在人际交往中要语言文明和行为文明及与人为善的态度)之前,先让学生知道“是什么”(礼貌待人就是要示人以“理解与尊重”),思想逻辑才有支撑的起点,语言行为才有附着力。因为人与人之间只有相互尊重才能友好相处!
因为有“理解与尊重”,人际间才有集体存续发展可能。中国具有五千年文明史,素有“礼仪之邦”之称,礼仪文明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社会历史发展起了广泛深远的影响。
因为有“理解与尊重”,当代人际间约定俗成了“请”、“您好”、“谢谢”、“对不起”、“再见”“十字”“五句”基本的文明礼貌用语。常用这些基本文明礼貌用语,让个人显得“绅士”起来、文雅起来。
因为有“理解与尊重”,社会才会和谐与共。对社会规则的遵守,既是保护自己,也是维护他人的安宁;对自己行为的约束,既体现自己的文明素养,也是对他人劳动成果的珍视,只有这样,才文明自己,又和谐了社会。
因为有“理解与尊重”,国际之间才有友好往来的基础。不同国家与民族有着自己的民族文化和风俗生活习惯,只有在理解和尊重的基础上,才能实现其友好交往。
综上,只有在明晓了文明礼貌的实质内涵的基础上,并通过一定的规范的形式表现出来,礼貌的力量才会有显现的立足点。
之所以一个“请”字让语言委婉而有礼貌;一声“谢谢”和“别客气”,让人倍感温暖和富有语言魅力;一句“对不起”和“没关系”能化干戈为玉帛等等,就在于其间深含的“理解与尊重”的基本人际交往的内涵。同时,恰当的面称以及微笑等语言行为,才增进了人际情感、融洽了人际关系;礼让与对老幼等弱势群体的扶助与关怀,才能彰显社会文明的进步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