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高技能人才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高技能人才 实践能力 解决问题 校企合作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745(2013)06-0059-01
一、高技能人才的特点和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
对于高技能人才需要具备条件首先第一方面就是“高技能”,高技能是相对初、中级技能人才存在的更高一级的人才,对于实际技能的掌握和在企业的发挥作用有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高技能人才还要有非常高的综合能力,也可以称之为“高素质”,相对于一般技能人才不同的地方在于不局限于操作技能上的突出,对于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难题要有解决的能力,尤其是遇到的突发问题,在关键生产环节要突出作用。
目前高技能人才严重短缺,大多数中、高职院校针对学生培养都是以中级工为目的,而企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不断加大,对能够从事高新技术的运用与维护的复合人才需求十分迫切,所以高技能人才的培养也要跟上社会需求的供应。
二、高技能人才需掌握的能力
高技能人需掌握的能力有以下几点。
1.高技能人才要掌握与职业岗位配套的专业知识结构。
在企业中实际解决难题的时候离不开理论的支持,所以高技能人才不可以和一般操作工人一样只知道如何去做,同时也要知道为什么这样去做,这样才可以分析与解决问题,所以丰富的理论知识是分析问题时所必要的。
2.高技能人才的动手实践能力一定要强。
对于中、高职院校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学生。一定要在进入企业前取得相关专业的高级技工证,具有长时间实践经验。在企业中遇到问题后分析问题的基础上,通过动手实践解决问题。企业中遇到的问题是:研究分析问题的专业人员动手能力弱,普通劳动操作者理论知识掌握甚少。造成遇到问题后,研究分析人员不能解决实际操作,告知操作人员后他们又不理解,分析问题的人员与实际操作人员发生沟通障碍。而高技能人才在有丰富的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有很强的实践能力。对于问题的解决可以单独完成。也可以和其他高技能人才组成团队,通过良好的沟通顺利解决问题。增加了工作效率。
3.高技能人才要有良好的再学习能力
社会是不断发展的,工艺与技术也是不断更新的。所以学生毕业后的职业生涯中经常会遇到知识的延伸与不断更新变化的新事物,所以高技能人才只有在不断的再学习之中才能更新知识储备,跟上企业生产和发展的脚步。也就是说高技能人才要掌握自主学习能力,扩大知识的延伸,适应企业要求的变化。高技能人才应具备在短时间内掌握新知识的能力,这个能力是企业迫切需要一线员工掌握的。
三、中职院校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方法
1.师资队伍的建设
对于高技术人才的培养,首先要培养出能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教师,所以学校需要一批具有高学历和高技能的教师队伍,才能为高技术人才的培养提供强有力的前提。学校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培养具有理论实践能力的教师团队。高技术人才的培养的前提是教师队伍的建设。教师队伍需具备的条件有:(1)教师需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2)丰富的理论知识及专业内不同学科领域的扩展(3)长时间的实践经验以及企业培训(4)具有实际参加生产的能力(5)较强的实际生产管理能力(6)具有高级技师证
2.专业课程的设置
对于高技能人才的培养,专业课程的设置一定要根据人才的培养方向制定出合理的,目标明确的,规范的课程计划。对于中、高职院校要提高学生学习目标,首先要以更高层次的高级工为学生培养目标。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教学模式。有些学校重理论轻实践,有些重实践轻理论。这些教学理念都是不规范的。对于理论与实践,两者都是非常重要的。要达到“知行合一。才是培养高级人才所需要的教学理念。理论与实践需要紧密的结合,衔接得当。课程的设置要避免重复又要将关联的知识点有机的结合。通过采取先进的教学模式摆脱束缚,让学生积极参与进来,围绕高级技术人才的培养为目标,培养出企业需要的人才。
3.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实现高级人才的培养
校企合作,是学校与企业建立的一种合作模式。通过与企业合作的,针对性的为企业培养人才,注重人才的实用性与实效性。校企合作是一种注重培养质量,注重在校学习与企业实践,注重学校与企业资源、信息共享的模式。这种合作方式使高技能人才培养具有明确的方向性,企业所需要的高技能人才可以通过学校与企业合作定向培养。企业通过一部分生产线引入学校,这样既可以为学校提供先进的设备,又可以在技能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为企业的生产加速。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可以为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创造更加完善的硬件条件与软件条件,是实现高技能人才培养的一个不可或缺的有力保证。
四、高技能人才培养所遇到的问题
1.高技能人才的价值没有受到重视。
总体来看,大多数高技能人才的待遇不如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技术工人在企业中没有优势,严重影响了高技能人才在企业中发挥作用的积极性和自我学习的动力。
2.重学历轻实力
这也是很多企业的弊病,在招聘中本科、研究生的待遇从起始到工作进入正轨都相对于中、高职院校有明显的优势,即使单位中的本科生、研究生为企业创造的贡献很少的情况下也是如此。很多企业中的高学历员工存在靠学历吃老本的状况,使得高技能人才的工作待遇因学历问题而得不到公正的待遇。工作量大,解决的问题多,为企业的贡献多,反而得到的待遇因学历问题比付出少的员工要少,这样造成高技能人才的心里失衡,造成会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3.高级资格等级,低级实践能力
现在大多数的中、高级技能培养陷入了“应试教育”的一个怪圈,技工证的取得只需要背诵一些题目,或者完成一些简单的已知实践题目。这样造成很多人持有高级技工证但是到了实践之中感觉无从下手。还有一点就是缺乏实践的人和高技能人才同样持有高级技工证,这样对于企业选取高技能人才就显得非常困难了。
高级能人才是各个企业所需求的必要人才,但是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复杂性与长期性也是客观存在的,在高技能人才的培养中既要重视量的跟进,也要重视质的保证。要通过有效的方法培养高技能人才,解决人才培养中遇到的问题,会使得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有序并趋于完善化的进行,最终跟上市场的脚步,符合市场的要求。
参考文献:
[1]宇. 高技能人才培养的调查与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 2009.02
【关键词】双核型;高技能人才;培养;教学模式
为适应职业教育的改革发展,2006年学院全面启动一体化教学改革,经过几年的探索,确定了“双核培养、内涵发展”办学理念,以培养具备良好的核心职业素养和核心职业技能的“双核型”高技能人才为目标,打造学院的技能人才培养特色。笔者从教学角度围绕“双核型”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进行了如下思考、探讨。
1 “双核型”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概念阐述
1.1 核心职业素养:学生胜任职业工作所必需的基本素质,既是基本的生存技能又是基本的发展技能,包括与人交流、与人合作、解决问题、信息处理、数字应用、自我提高、创新革新等能力和良好的职业道德、人文素养,健全人格等内容,因专业不同而各有侧重。
1.2 核心职业技能:学生胜任职业工作所必需的专业技能,指在特定的方法引导下有目的、合理利用专业知识、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能[1],包括工作方式方法、对工作工具的使用以及对工作材料的认识和应用等技能,具有鲜明的专业特点。
2 “双核型”高技能人才培养教学模式
核心职业素养与核心职业技能培养在教学环节应该相互交融,在教学环境、内容、方法、评价中融为一体。
2.1 建设“职业化”育人环境
学校的育人环境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引导、熏陶和教化的作用,要大力建设利于学生成长的“职业化”学习环境。第一,紧紧围绕职业素养教育来进行实训文化建设,开展工业文化进课堂活动,以市场为导向主动与工业文化对接,将企业的质量、安全、责任等要求融入教学中,使学生得到工业文化的熏陶和职业素养的培养。第二,围绕职业技能培养进行实训环境建设,按照企业生产流程科学布置实训设施设备,营造企业实境,采取企业化管理模式,以员工标准要求学生,使其在“工作中学习、学习中工作”,不断提升其职业技能和职业适应能力。
2.2 开发“工学结合项目化”课程
“项目化”课程即从“双核型”人才培养目标出发,以工作任务为课程设置与内容选择的参照点,以项目为单位组织内容并以项目活动为主要学习方式的课程模式[2]。第一,对职业岗位能力进行分析,对实际工作任务进行提炼,以工作过程为向导来序化知识技能,创设具体工作情境,建构知识与工作任务的联系。第二,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职业成长规律,从本职业的基本工作内容入手,逐步延伸至本专业的系统知识技能。第三,以工作任务为驱动,围绕工作任务的实施过程组合知识、技能,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生在具体工作实践中构建自己的综合能力。第四,以典型项目为载体,让学生在综合化情境中完成完整的工作过程,实现“工作即学习、学习即工作”,培养其“核心职业素养、核心职业技能”。
2.3 筛选“典型化”的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要根据行业、专业发展,围绕双核能力培养进行科学筛选,体现职业“典型化”特性。第一,符合职业标准基本要求,教学内容即紧密结合生产工作实际,又不脱离职业标准。第二,以岗位需求为主体,围绕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筛选专业知识、技能,形成一个以综合能力培养为主体,突出技能和岗位要求的教学内容体系。第三,便于学生获得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为终身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第四,提炼出企业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及时充实到各专业教学中,使教学内容紧跟社会经济、技术发展的步伐。
2.4 “校企互动”的教学方式
积极开展校企合作,充分利用学校、企业的优势资源,共同培养技能人才。第一,合理划分教学阶段,由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轮流对学生进行指导,使学生通过学校―企业―学校的循环交错学习,不断提高专业技能、专业素养。第二,学校建设“生产性”实训基地,进行企业化管理,开展工学交替式学习,提高学生职业适应能力。第三,聘请行业、企业管理专家、技术人员与学校骨干教师,成立专业教学指导专家委员会。在制定培养方案、编制教学大纲、确定教学内容、开发专业教材等方面深度合作,实现教学与生产有效对接,提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针对性、适用性。促进专业的健康发展。
2.5 “多元化”的评价模式
为了全面保证人才培养质量,应遵循需求性、发展性、合作性评价原则,建立“多元化”技能人才培养效果评价模式。第一,技能人才的评价标准,应当强化市场标准,紧跟社会、企业的需要,结合行业新发展,贴近企业实际,以得到社会、企业的认可。第二,技能人才的评价范围应包括知识、技能、素养三个方面,涵盖校内学习、企业实习等各个阶段。每个阶段的评价内容有不同的侧重点,主线以综合职业能力为重点,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做到全方位地评价。第三,建立多元评价机制。引导学生自我评价,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规范学校评价,完善人才培养质量监督评价体系,用制度来规范教育教学活动。突出社会评价,通过毕业生评价、企业评价、职业资格认证等多种形式,保证评估效果的客观性和科学性。
总之,“双核型”高技能人才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学校为学生提供学习的平台和氛围,让学生能够真正地、自主地进行探索、表达和发展,在实际行动中提升自己的知识、技能、素养,形成综合职业能力,最终在社会生活、工作中会学习、会做事、会共处、会生存。
参考文献:
关键词:技工院校;高技能人才;培养;问题及举措
近年来,各地大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出台一系列人才培养的优惠政策,并通过开展职业技能竞赛,推进高技能人才的培养选拔。笔者从事职业教育多年,也实践辅导了一批又一批学生参赛。近些年参加电焊工、钳工比赛的学生成绩显著,获得了可喜的战绩。近两年参加数控技术、机电专业比赛的学生虽说也取得一定成绩,但获奖人数少、成绩相对下滑,尤其是从现代制造业数控技术专业的比赛项目来看,暴露出技工院校教育教学的问题,已成为技工院校高技能人才培养不可忽视的重要课题。
一、存在的问题
1.技能专业师资整体业务水平偏低
笔者所在的院校是一所县市级技工院校,近几年由于数控技术发展较快,学院接收了两名专业院校的数控专业毕业生任教,开设数控技术及应用专业和数控加工技术专业。由于多是年轻教师,又多是教普通车工转行过来的,日常教数控专业的老师业务水平偏低,且教师队伍培训、培养滞后,直接影响了教学质量。从参赛的学生来看,选手对数控设备性能、刀具材料以及数控加工工艺参数掌握不全面,操作中出现对刀错误,发生撞刀事故。其原因主要是日常教学的数控专业老师水平有限,也与学生实际操作少、心理紧张等有关。
2.新工艺信息闭塞
笔者学校是走在同行业院校前列的一所院校,在省、市级职业技能竞赛中层层夺魁,部分教师满足现状,靠一套成熟的经验吃老本,墨守成规、固步自封,殊不知社会发展之快、同类院校竞争的激烈。由于对外界形势估计不足,造成信息不灵,新知识、新工艺信息闭塞,影响了院校发展。3.硬件投入不足,设备设施差虽说所在技工院校近两年对先进的数控设备加大了投入,基本条件建设得到改善,增添了几台数控车床,但与兄弟院校相比硬件投入仍有差距,日常学生动手机会偏少,对刀具、材料和切削用量难以掌握,参赛选手多是一项训练,仅熟悉一种设备,对其他型号和操作系统的设备根本不了解。受经济、资金限制,院校的办学实力不仅受到影响,数控专业的发展也受到制约。
4.受师资力量的制约,团队精神难形成
近几年来,数控技术发展迅速,新工艺日新月异。重点院校几位老师围着一位参赛选手培养,有理论的、有指导实践操作的还有专门提供信息的,而县级技工院校一位老师围着几位选手转,学生操作水平难提升。重点院校选手设备先进齐全,可以学习掌握多种数控技术,而县级技工院校只有学习一个型号的数控专业技术,跟不上时展的步伐,因此参赛时难以形成团队优势,靠单打来竞争竞赛名次,缺乏综合能力。
5.安全生产意识不强,处理事故能力差
在潍坊市举办的职业技能竞赛中,技工院校的选手刀具、量具摆放紊乱,乱扔现象较为普遍。加工时有的伸头去看,不按照操作进行,粗加工、精加工混用一把刀具,虽完成加工要求,但加工尺寸超差。这种种现象的发生,暴露出日常操作不严谨,缺乏安全意识和产品加工质量意识。
二、建议措施
在全社会重视制造业技术的今天,加强数控专业高技能人才培训就显得尤为重要。
1.质量强校、特色立校,提高学院教学管理水平是加快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根基
根据本地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化发展的实际要求,调整优化专业设置,加快发展面向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专业,以服务产业转型升级为主线,以大项目、主要产业为服务目标,为社会经济发展培养实用型、创新型高技能人才。只有坚持为经济社会发展,为劳动就业服务的办学宗旨,扩大办学规模,提升办学档次,突出办学特色,形成院校品牌,才是加快高技能人才的根本保证。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师资业务水平,是加强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前提条件
师资队伍是个长期系统工程,需要长期抓,更需要长期培养。一是要从教学人员的地位、待遇、技能水平等方面做文章,创建长期的培训体系及师资办法;二是建立一支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精干高效、理论实践“双师型”师资队伍,必须有计划地安排岗位培训和在职学习。特别是数控专业的现代教育理论学习。必须开展教学改革的研究,并及时将研究成果应用于教学实践中。目前,技工院校面临生源不足的困境,既要想方设法解决招生难,又要加强内涵建设,苦练内功,提高院校办学层次及管理水平。
3.提供政策支持,加大院校投入力度,推动技工教育快速发展,是加快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有力保证
技工院校要长期有序发展,光靠自身能力,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不断更新换代的条件下规划新计划,调整老专业设置,在短期内解决不了机械加工类专业设备、场地投入问题,需从政策的层面制定发展规划,合理进行院校及专业布局,长期对教学条件和教学设备改造更新。政府部门在制定政策时要给技工院校提供更多的机会和空间,在资金上、待遇上、政策上向技工院校倾斜。
4.打造人才高地,广揽高技能人才,是加快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关键措施
关键词:高职教育 培养目标 理念转变
中图分类号:G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2)12(a)-0-01
1 技术技能概述
“技术”一词最早可追溯到西周时期的《百学连环》一书,意思是为了实现生产或者是非生产过程中所需要的经验和手段与方法的总和。顾名思义,技术即为熟练,即在某个艺术或者是行业领域内为了提高生产效率和减轻人的劳动量所采用的方法和技能;同时技能还是人们运用经验和知识使得任务得以顺利完成的一种活动方式。将技术按照活动方式的外显性和内显性来具体分类,可将其分为心智和动作技能两种。从传统观点上来分析技能和技术,我们可以得出来,技术可以涵盖技能,且比技能高一个层次。但同时赋予技能“人化”技术,正是因为技术才能真正体现出来技术的价值。也就是说,技术和技能之间所存在的不是层次的关系,而是伴生的、随动的、互动的,由此得出,技能是对技术的开显。
2 技术型人才与技能型人才比较
目前较为一致的人才类型划分方式就是工程型、学术型、技能型和技术性四类。我国的职业教育所培养的大多是技能型和技术型人才。技术型人才的描述为在一线从事技术设计、改造和革新的技术人员。在他们身上有着一定的理论基础和专业知识,与工程师相比理论水平较低,注重在实际操作中运用多方面的知识和较好的应变能力解决困难,拥有较好的人际组织能力和实践工作能力。技能型人才也可以称作操作型、技艺型人才,指的是具备专业知识,主要依靠操作技能来具体操作社会生产和实践活动。2011 年,在《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文件中明确提出:“中等职业教育是高中阶段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重点培养技能型人才,发挥基础性作用;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重点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发挥引领作用”。由此可以得出,高技能型人才是当前高职培养人才的目标。
3 高职院校高技能型人才界定
“高技能型人才”即为具备高水平技能的技能型人才。当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培养人才的目标就是具备较高的综合性素质和较为精湛的技能,再经过生产劳动的磨练最终成长为高技能人才。高技能人才分为以下三类:第一种是技术技能型,指的是技艺高超技能精湛,能够独自解决操作难题,实现劳动上的创新。在工作中,对于一般技能工作人员能够予以指导,处于技能人才的高端层次,这一人才主要分布在制造、加工和服务等领域。第二种是复合技能型。这一人才能够与时俱进的了解这门技能的发展方向,信息处理能力较高,不断学习新技术和新知识,有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合作意识和现场管理能力较强,能够不断进行创造性的劳动。第三种是知识技能型。这一类技术人员指的是具备较高的知识和理论水平,又拥有高水平的操作技能。不仅能够将个人所掌握的理论知识用以指导实践,还能够创造性的开展工作。他们一方面能够较好的适应产业升级,尤其是一些新能源新技术的发展需要,另一方面在高新技术产业和一些新兴职业领域中也能够得到较好的发展。
4 从“技术应用型人才”到“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转变的依据
4.1 符合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方向
高职院校从“技术应用型人才”到“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的转变,首先反应出了这一理念更能紧贴高职教育的办学方向。在以往的高职教育中,“技术型人才”一直是其培养目标,虽说与“技能型人才”仅仅一字之差,但在强调重点上确是失之千里。技术型人才指的是身在生产一线主要从事组织和管理工作,同时处理在操作过程中所遇到的技术问题;高技能人才既强调个人技能,重点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和动手能力;又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综合能力,更为注重创新精神的培养,应当说,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才更为符合高职教育的办学方向。
4.2 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
相较于之前高职教育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来讲,“高技能人才”的培养理念更符合经济发展的需要。目前,在我国的产业制造中,仍然以中低技术为主,缺乏自身的核心技术。在所需劳动力方面,以农民工和低端技能人才为主,而我国面临的产业升级方面的转变则致使高技能人才严重缺乏,已经成为了制约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和产业升级的一个巨大“瓶颈”。因此,在此情况下,迫在眉睫的工作就是培养大量的高技能人才。与发达国家相比较,截止到2010年,我国技能劳动者总数量为1.12 亿人,其中技师和高级技师的比重仅为5%,在技能劳动者总数中,高级技工数值仅为20.5%。而发达国家中,劳动力比例中技术工人占据75%以上,高级技工比例为30%~40%、由此可见,我国与发达国家相比相去甚远。在加工、制造、能源、建筑以及环保、电子、航空航天等领域,高技能人才短缺现象更为严重。
4.3 有利于职业教育体系的建立
“高技能”主要是在层次上对技能进行的划分。高职教育的目标就是培养学生掌握高级技能;而中等职业教育则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初级技能,二者属于在同一教育类型中的不同层次上的教育,而这一划分方法也使得高职和中职在人才培养目标上更为清晰。为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指明了发展路径,更有利于将中职和高职教育衔接起来。另外,纵观我国的经济发展趋势,高技能人才也是十分缺乏的。因此,高职教育培养高技能人才的责任任重道远。
5 结语
国家应高度重视技术培训教育工作,并将其上升到“技术立国”的高度来认识。从此出发,完善职业教育体系,真正体现出其作为高等技术教育的本质内涵。所以说,转变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理念,不仅是顺应时展要求,更是对高职教育自身的改革与完善。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Z].2011-09-29.
[2] 陈寿根.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定位需要厘清的几个问题[J].教育与职业,2008(11).
[3] 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Z].2011-06-02.
当前,武汉铁路局铁路高技能人才的培养,还存在着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对高技能人才的培养重视不够。有的单位认识还停留在片面追求安全生产和运输效益上,不能正确理解高技能人才对安全生产的作用。送培学员职名较低,名不副实,达不到送培要求。培训单位师资知识陈旧,与现场脱节,不能满足培训需要。培训教学模式单一,学员学习积极性不高,影响培训效果。这些现象都是对高技能人才培养的认识不足。
第二,高技能人才培养、评价、使用、激励等环节没有形成有效联动机制,导致高技能人才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影响高技能人才的成长。有些运输单位反映,部分职工在工作中,技能已经达到高级工以上水平,但由于受工作年限、学历等限制,不能参与评价,不能被认定相应的职业资格。还有些职工虽被鉴定为高技能人才,但受单位人员编制的制约,不能被聘为高技能人才。这些同志的能力和才干没有得到应有的体现,成长受到制约,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受到严重影响。高技能人才评价应该作为岗位使用与待遇的依据,并能够激发职工主动参加培训,提高技能。但在实际工作中,高技能人才的培养、评价、使用与待遇尚未有效联动。
针对以上问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高度重视高技能人才的培养
本世纪头20年,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加快推进人才强路战略,大力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高超技艺和精湛技能的铁路运输高技能人才,稳步提升铁路工人队伍的整体素质,是增强铁路竞争力和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铁路局的重要举措,对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营造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社会氛围,对于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要提高认识,坚决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牢固树立科学的人才观,不断增强做好高技能人才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把高技能人才工作作为加快推进人才强路战略的重要内容,开创铁路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新局面。
2 建立与铁路现代技术相适应的师资队伍
师资队伍建设是提高高技能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证,建立一支高学历、高技能的“一体化”和“双师型”的师资队伍是培训机构一项重中之重的任务,培养一批高水平的学科带头人是当务之急。经济结构的变化必然引起人才结构的变化,人才结构的变化必然导致从事职业教育结构的变化,职业教育结构的变化必然促使教师队伍的调整。从当前职业教育师资队伍现状来看,“一体化”和“双师型”的师资队伍尚未真正建立起来:重理论轻技能的现象还很普遍;传统职业教育理念仍根深蒂固;从事单一工种或简单工种的专业教师还相当多;只图眼前专业教师队伍够用、实用,专业教师建设缺乏前瞻性;注重培训机构一般实习技术装备的建设,而忽视与现场建立紧密型的实习教学基地建设;重视师资的学历水平提高,而忽视专业教师技能水平的提高。所有这些都阻碍了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健康发展,给铁路持续稳定发展带来隐忧,更不要说赶超世界先进水平了。高技能人才培养要上新台阶,必须加强专业教师队伍建设。
3 以创新的办学模式培养高技能人才
3.1 “订单式”教育培养模式。“订单式”培养模式,即由送培单位根据单位实际情况,需要培养成为什么样标准的人才,提出订单,由培训机构按照送培单位提出的要求进行培养。教学计划由送培单位和培训机构双方共同制定,根据岗位要求,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素质要求确定培养方案,构建理论和实践教学体系,在教学组织上可以采取分段式教学。在师资配备上,来自一线生产岗位的教师应占较大的比例。这种订单式教育培养模式,可以做到高技能人才在选人送培、培养过程、教学效果的有机统一;同时,按订单要求培养的学员,由于其既了解生产单位的实际,又熟悉生产单位的生产过程和产品工艺流程,提升职业岗位能力迅速,较容易达到高技能人才的培养要求,到单位后才能真正成为一名独当一面的高技能人才。
3.2 在课程体系建设上,按照高技能人才培养的要求加大改革力度。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是培训机构能否培养出满足铁路发展需求人才的决定性因素,也是培训机构教学体系改革的难点和重点。课程建设必须具有先进性、科学性。
3.3 在教学内容上,要反映培养目标及人才规格的要求,要反映当今铁路生产力水平和科学技术水平,要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并体现因材施教、个性充分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教学要求。铁路运输飞速发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教师必须及时更新和改革教学内容,整合优化教学内容,及时吸收本学科领域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广泛汲取先进的教学经验和教改成果,努力体现铁路发展和科技进步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做到教学内容与生产实际的紧密结合。
4 建立高技能人才的培养、评价、使用、激励等有效联动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