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新型城镇化工作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经历了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速度最快的城镇化进程。但在传统城乡二元体制影响下,城市与农村、经济与社会、人与自然等方面还存在一些不协调的问题。推进新型城镇化,正是着眼于我国发展全局,破解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补齐发展短板,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坚实基础。
推进新型城镇化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战略举措。城市是各类要素资源和经济社会活动最集中的地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实现现代化,必须抓好城市这个“火车头”。推进新型城镇化,就是要充分发挥城市的集聚功能、辐射功能和引擎功能,通过以城带乡、以工促农,推动农村和农业现代化,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从而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奋斗目标。
推进新型城镇化是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城乡一体化的内在要求。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中,我国城乡差距虽有所缩小,但差别仍然较大。推进新型城镇化,就是要突破城乡体制壁垒,消除城乡二元结构,优化城乡空间布局,构建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促进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城市产业经济向农村辐射、城市优质资源向农村流动、城市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城市文明文化向农村传播,进一步缩小城乡差距,推动城乡共同繁荣发展。
推进新型城镇化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引擎。在经历了长期快速发展后,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转型迫在眉睫,社会转型刻不容缓。城市是人才、科技、金融、信息等高端要素的集聚地,也是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发展高地,是带动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引擎。推进新型城镇化,就是要不断优化高端要素配置、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有效扩大社会需求、增强内生发展动力,在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推进新型城镇化是提高居民生活品质、全面改善民生的主要途径。在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日益强烈。城市拥有较为完备的交通、通讯、信息等基础设施,集聚着大量教育、医疗、卫生、文化等优质资源,是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空间载体。推进新型城镇化,就是要持续改善基础设施,发展社会事业,完善社会保障,提升城市功能,同时增强城市对农村的辐射,促进农村新社区建设,促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提高城乡居民生活质量和生活品质。
新型城镇化战略的提出与实施,表明我们党对城市化的思想认识和发展方式有了重大转变,在发展理念上从以物为主转向以人为本,在发展路径上从城乡分割转向城乡统筹,在发展格局上从偏重大城市转向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在发展方式上从外延扩张转向内涵发展,在发展动力上从投入推动转向创新驱动,在发展步骤上从追求速度转向积极稳妥。
坚持以人为本,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同志早在2006年浙江省城市工作会议上就提出,要积极鼓励和引导人口城市化。在去年底召开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城市的核心是人。以人为本揭示了新型城镇化的本质要求。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关键是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着力提高城镇人口素质和居民生活质量,既要创造物质财富,又要创新精神财富,让城乡居民过上物质富裕、精神富有的现代文明生活。
坚持城乡统筹,形成以城带乡、以乡促城、城乡互促共进的发展格局。指出,城镇化必须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城市工作必须同“三农”工作一起推动,形成城乡发展一体化的新格局。推进新型城镇化,就是要立足统筹城乡发展,把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和区域发展作为一个整体,科学筹划、统一部署、协调推进,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推动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坚持因地制宜,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强调,要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科学规划城市空间布局,走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市化道路。推进新型城镇化,必须顺应现代城市发展新趋势,找准现代化城市建设新方向,适应城乡居民对生产生活生态改善新需求,科学确定城市发展模式,创新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的理念,突出城市群主体形态,合理布局城市空间,推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
坚持节约集约,提升城镇化发展的质量和水平。明确指出,要不断提升城市环境质量、人民生活质量,提高新型城镇化水平。提高城镇化的质量和水平,必须把城市发展与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结合起来,使节地、节水、节能、节材等措施落实到各个环节,按照严控增量、盘活存量、优化结构的要求,推动城市集约发展,提高资源节约和集约利用水平,努力建设环境优美、生态良好、宜居宜业的现代化城市。
坚持改革创新,推动城镇化可持续发展。多次强调,要充分发挥改革创新对城市发展的推动力,让创新成为城市发展的主动力,释放城市发展新动能。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将面临各种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解决的根本办法仍在于深化改革。通过改革创新破除城乡二元结构,释放城市化潜力,提高城市化活力,增强城市对周边地区的带动力,促进城乡之间产业发展互补、基础设施共建、信息网络共联和社会民生共享。
坚持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要有历史耐心。深刻指出,推进城镇化既要积极、又要稳妥、更要扎实,方向要明,步子要稳,措施要实。这明确了推进新型城镇化的科学方法和具体步骤。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既要有满腔的进取热情,更要有足够的历史耐心,不贪一时之功、图一时之名,急于求成。要遵循城
市化发展的客观规律,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因势利导,使城市化成为一个顺势而为、水到渠成的发展过程。“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我国城市化也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然而,纵观我国城市发展现状,在规划、建设、管理、环境和公共服务等方面还存在不少短板。新时期推进新型城镇化,必须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新理念,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力求扬长补短,着力提高质量和水平。
强化尊重规律,突出以人为本,建设共建共享的“公众城市”。指出,城市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必须认识、尊重、顺应城市发展规律。城市化是包括人口职业转变、产业结构调整、土地空间转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关键是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有序让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人口市民化。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正确处理人口、产业、用地之间的关系,做到城市发展以产业为支撑、城市扩大与经济相适应、人口集中与承载能力相匹配,努力建设一个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共建共治共享的“公众城市”。
强化空间布局,突出功能定位,建设集约增长的“紧凑城市”。强调,要科学规划城市空间布局,实现紧凑集约、高效绿色发展。城市空间布局,不仅是城市内部要素的构成和组合,还包括城市之间空间结构和形态。一个城市不仅要合理选择规模大小和产业发展,还要科学确定在城市群中的地位和作用。要统筹空间、规模、产业三大结构,科学规划城市空间布局和功能定位,努力建设“紧凑城市”。从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出发,突出城市群主体形态,发挥大都市引领和带动作用,强化中小城市特色优势,促进城市间产业协作和社会协同发展。
强化转变方式,突出创新驱动,建设科技引领的“创新城市”。指出,要依靠改革、科技、文化三轮驱动,增强城市持续发展能力。在当前资源环境压力加大情况下,城市发展必须从要素投入推动向创新驱动转变。要统筹推进土地、财政、教育、就业、医疗、养老、住房保障等领域配套改革,集聚人才、信息、技术等创新资源,培育企业、院校、机构等创新主体,完善激励、评价、竞争等创新机制,创造公正、公平、开放的创新环境,不断释放城市发展新动能,提升城市建设新能力,增强城市凝聚力和辐射力。
强化生态建设,突出人居环境,建设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强调,城市建设要以自然为美,把好山好水好风光融入城市。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不仅是乡村居民的追求,也是城市居民的期盼。要统筹生产、生活、生态三大布局,把握好城市的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的内在联系,科学规划城市的生态绿地、地下廊道、透水铺装、植被草沟、洪水调蓄等系统工程,大力推进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建设,实现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把城市建设成为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丽家园。
(一)以规划为龙头,坚持规划指导建设
1、牢固树立“重规划,促发展”的理念,根据当前的发展态势,进一步完善完善全镇总体规划体系,把全镇87.5平方公里全部纳入集镇规划,突出“交通先行”原则,优先保障重点建设区域、项目的规划需求,通过项目靶向规划,确保项目的科学布局,以及更好的融入长株潭经济圈。
2、加强项目详细规划的编制,做好以__集镇商业街、__市__镇花卉苗木交易中心、等项目为代表的各个项目的详细规划,严格做好规划指导建设。同时在各类项目建设中,加强土地管理与城建管理力度,形成建管并重,规划先行的机制。
3、健全村民建房图纸库,为村民提供美观、科学的建房设计图,进一步提升村民建房的品位;及时为村民建房办理好《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和《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确保规划选址合法;做好私人建房放、验线工作,确保按规定点;严格控制立面设计,确保建设不变样。
4、严格依法执行规划,进一步加强规划法制建设,严肃依法执行规划。严格执行规划定期巡查制度,明确专人负责项目“一书三证”的办理、全程监督域内的各项建设,及时制止违章建设行动,加大对违章建筑的查处力度,保证规划全面实施。
(二)围绕城乡一体化规划,积极推进项目建设
1、继续推进仙人湖项目建设。完善金科天湖新城市政配套设施建设项目。农贸市场建设、下水道管网建设、人行道建设、污水处理厂、集中供水、泄洪渠改造工程、道路硬化、绿化、亮化工程、垃圾处理厂、汽车站、加油站等。
2、推进__商业街的建设,商业街的打造给__镇居民交通及经济建设带来更大实惠,更快推进__镇小城镇建设的发展。加快配合项目的手续报批、征地、拆迁、安置及移苗腾地。项目管网设施、人行道、市政道路、两厢房屋等市政配套设施工程。
3、加快落实__镇花卉苗木交易中心一期项目的建设,全面完成花卉苗木中心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
4、完成__镇公租房及配套设施建设、敬老院建设、__3.5万伏输变电工程项目建设。公租房拟建36套,建筑面积约1500平方米,及相关配套道路,配套污(雨)水管道,配套电力线路及配电设施。新建敬老院宿舍、活动室、办公室、餐厅及配套生活设施,新建面积约3000平方米。__3.5万伏输变电工程项目建设新建主变1台,35KV线路1回等配套线路工程。
(三)加强城镇经营,盘活土地资产
垄断土地市场,储备土地资源,按照规划以及当前发展的要求,进一步加强和规范土地市场管理,配合完善好__商业街,花木交易中心一期等项目用地的相关手续,盘活项目用地资源,同时以柏新公司为载体,对全镇范围内投资商已有意向的、重点基础设施周边的土地(如互通接线两厢土地)以及当前各村、各单位所拥有的闲置土地资产加强控制,并包装成项目对外招商,最终形成“统一储备、统一招商,统一供应”的土地储供机制,同时通过项目运作,拓展融资平台,进一步蓄足城镇发展能量。
(四)强化集镇管理措施,实行建管并重
加强镇容镇貌管理,进一步建立健全管理制度,理顺管理机制,在2015年城管、环卫队伍建设的基础上,安排专人组建城管、环卫队伍,专门负责集镇秩序、卫生的管理,设施的维护,卫生费的收取等工作。坚持整治与教育相结合,加强日常督查,加大门前三包、车辆停靠、户外经营、花木装载管理力度。全力抓好集镇的绿化、美化、亮化和序化。同时进一步加强城管、环卫队伍的建设力度,逐渐分离城管、环卫职能,争取形成一支以城镇管理、环卫监察为职能的专业城镇管理队伍,对全镇的秩序及环境卫生实行专职化、专业化管理。
另一方面广泛宣传普及卫生方面的知识,提高居民自觉维护街道卫生、秩序,公共设施的素质,并积极开展文化创建活动,深入开展文明单位、文明居民等创建活动,使小城镇真正成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阵地和载体,在整个社会发展中起到龙头示范作用。
(五)积极探索新机制将人民满意集镇工作与城建工作有效结合
1、进一步提高对推进新型城镇化统计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增强做好统计工作的责任感。推进新型城镇化统计数据是一个城镇功能和综合承载力的体现,也是检验我们工作成绩和差距的标尺。各单位要切实强化该项工作,探索建立科学、高效的数据收集、统计、上报长效工作机制。各单位应指定专人负责按时提供相关数据;实行领导负责制,各单位上报的推进新型城镇化统计数据必须经分管领导以上签字并加盖单位公章后上报。
2、按时、按质上报统计数据。各单位上报的统计数据要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并注意数据的逻辑性、关联性,对统计概念要全面理解,不要漏报或错报统计数据,全面真实及时的反应我县城镇建设水平。
3、建立统计工作台帐,保持推进新型城镇化统计队伍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各相关单位统计人员平时要注意收集、汇总相关数据,做好日常统计工作;并积极创造条件组织统计人员参加相关培训和学习,提高他们的业务水平。要选择素质高、业务好的人员承担统计工作,并保持统计人员的相对稳定。
4、建立全县推进新型城镇化统计工作网络。各相关单位于5月28日前把负责推进新型城镇化统计工作的人员名单、联系电话、QQ号报县推进新型城镇化领导小组办公室(县城乡规划建设局)。
5、建立月报、半年报、年报工作制。各相关单位除做好全省统一要求的年报和半年报等常规统计工作外,要按照附表要求和内容按时报送月报、半年报和年报。报送时间为:月报表、季报表于每月(季度)末前8天、半年报为半年末前13天、年报为年末前13天报送。各单位将报表报送或传真至县推进新型城镇化领导小组办公室,以便统一汇总及时上报。
6、建立信息报送制度。各单位在报送有关报表的同时,应将本部门开展新型城镇化的进展情况、经验、做法、措施、成效、照片及时报送。该文字材料除月报外,每季度末为必报内容。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园林景观设计;策略
新型城镇化是以城乡一体、城乡统筹、生态宜居、产城互动、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园林景观设计是坚持以人为本,以统筹兼顾为原则的推进城镇化建设的重要环节,也是建设功能完善、生态文明、环境友好的城镇化的必然要求。
1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园林景观设计面临的机遇
在以往的城镇化建设过程中,由于片面注重追求城市规模扩大、空间扩张,致使城市文化不清晰、规划理念不切实际、公共服务发展滞后,园林景观设计与绿化配置水平较低,人居环境适宜度不高。
随着社会健康快速的发展,在当前全面推进社会主义小康社会的建设中,国家适时提出了“新型城镇化道路”的发展部署,并在积极制定《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规划2011~2020年》;河南省政府制定的《关于深化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实施意见》(豫政[2016]62号)明确提出:有序推动农业人口向城镇转移落户等28条实施意见给群众带来实实在在的获得感。2016年河南省政府工作报告中重申新型城镇化仍是重点工作,并积极投身制定本地区城镇化建设发展规划,城镇园林绿化则作为城镇化建设重要环节来抓。
由此可见,园林景观设计在推进城镇化中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赢得了较好的机遇。
2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园林景观设计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近年来,随着风景园林建设步伐的加快,新型城镇化的建设也呈日新月异之势,但两者的有效且完美结合方面则暴露出一些问题:
2.1 注城市形象,忽视了尊重自然
生态基础设施建设的原则是尊重自然、因地制宜,只有这样才能节能环保。事实上是城市建设让城市的自然湖泊、河流、山林沦为建设用地,而在城市内部却为打造景观进行大量的开湖堆山、构筑“假山、假水”的人为景观,违背了新型城镇化风景园林建设的原则。
2.2 抓绿化指标,忽视了绿化品质
衡量城市绿化水平的重要指标主要在于绿地率及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因此,在城市的绿化建设方面则出现单一追求绿地面积,而对屋顶绿化、垂直绿化等不纳入绿地面积指标计算的绿化建设力度相对较弱。另一方面,为节省绿化资金,多数只进行低层次的草坪绿化,没有呈现乔、灌、草相结合的复层绿化。
2.3 求绿化形式,忽视了生态效应
风景园林建设不但有自然生态效应,更要有社会生态效应。现实的情况是一些城市的园林建设只追求绿化的形式,搞“森林式”、“花园式”密植。一方面植物没有相应的生存空间,成活率降低而造成浪费;另一方面挤占了本应有的公共活动空间,使得空间缺乏质性、多样性,降低了城市公共空间的质量内涵。
3 解决园林景观设计中存在问题的举措
3.1 因地制宜,科学制定园林绿化规划
在制定园林绿化规划的过程中,应充分发挥城镇功能,坚持因地制宜,充分结合地区的生产、区位、生态实际,兼顾人本原则,以服务居民为目标,完善居住区与产业集聚区间防护绿地林地建设。
3.2 结合现有生态环境,拓宽园林绿化范围
新型城镇化建设虽然已经在园林绿化工作中做出了一些努力,但无法满足城镇化建设的步伐、人民群众的需求,滞后现象严重。因而,在推进城镇园林绿化工作中,要根据已有的市政设施布局,结合现有的生态环境,以及具体的环境条件进行园林绿化设计,对于园林景观的需求只能通过规划、新建距离居住区适中的公共服务园林景观。
3.3 合理布局,打造特色园林绿化空间
当前城镇居民对于区内园林景观、绿化景观的需求增长快速,不合理的绿化布局难以满足群众的需求。因而,在城镇园林绿化设计中要合理布局、远近结合,充分满足群众需求,努力结合地区实际。在条件许可的城镇,可充分结合城镇文化特质,打造特色的园林绿化空间。
(一)土地城镇化快于人口城镇化
城镇用地粗放低效,“摊大饼”式的城镇扩张方式,使得城镇建成区面积增长远高于城镇人口增长速度;农村居民点用地增加速度高于农村人口减少速度。一些地方过度依赖土地出让收入和土地抵押融资推进城镇建设,加剧了土地粗放利用,浪费了大量耕地资源,威胁到国家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
(二)城镇空间分布与资源环境承载力不匹配
城镇规模结构不合理,雾霾等“城市病”问题日益突出,城市服务管理水平不高,在东部地区,部分城镇密集地区资源环境问题日益凸显,在中西部地区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强地区,城镇化水平较低,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发展不平衡。一些城市空间无序开发、人口过度集聚,重经济发展、轻环境保护,不注重公共服务,公共安全事件频发,城市管理运行效率低,公共服务供给能力不强,增加了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成本。
(三)不健全的城镇化进程中机制体制,也阻碍了城镇化发展
目前实行的城乡分割户籍管理、土地管理、社会保障制度,以及财税金融、行政管理等各项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固化着已经形成的城乡利益失衡格局,制约着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阻碍着城乡发展一体化。
二、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对策和建议中国正处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进程中的经济转型和体制
转型时期,把握好人的发展和城镇化的关系,坚持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发展理念,不仅要以城镇居民为本,更要以农村居民为本,要把统筹城乡发展、缩短城乡差距、逐步实现城乡一体化的新格局,以及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推进城镇化建设的根本目标。
(一)坚持把以人为核心贯穿于新型城镇化始终,就必须坚持以人口城镇化为首要任务
建设新型城镇化的过程,是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在城镇化工作中的必然要求和具体体现,坚持以人为本,着力提高人口城镇化水平,切实维护好农业转移人口的合法权益。我国是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在这样一个发展中大国实现数以亿计人口城镇化的深刻社会变革,就必须把以人为核心摆在首位,强调提高人口城镇化水平和质量,维护好农业转移人口的合法权益。历史上世界城市化浪潮衍生的人口膨胀、交通拥堵、环境恶化、资源短缺、住房紧张、就业困难等“城市病”,也为我们城镇化建成敲响了警钟;我国过去几十年倾向以物为主的城镇化实践,只讲土地城镇化,不重人口城镇化,城镇规模结构不合理,城乡差距日益拉大,城乡生态环境日趋恶化,使各式各样拼土地、拼资源、拼成本的圈地造城运动愈演愈烈,造成资源和环境的压力等时刻提醒我们要坚持把以人为本贯穿于新型城镇化始终。
(二)坚持把以人为核心贯穿于新型城镇化始终,必须坚持以多元并行为主要路径
我国人口众多、地域广大、东西部区域发展不均、城乡差距明显等特点,决定了我国的城镇化进程无法简单遵循一种模式进行,必须选择多元并行的发展模式。首先,布局应多元化。按照国家“两横三纵”宏观战略布局,要在我国的中西部和东北等有条件的地方,依靠国家规划引导和市场的力量,逐步发展形成若干的城市群,使其成为带动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发展的重要增长极。从各地区位优势、现实大势和未来趋势出发,因地制宜,上下衔接,抓紧编制各地区域性城镇化规划。其次,推进模式应多元化。实现数以亿计人口的城镇化,发达国家单一型、集中式的大城市发展老路肯定走不通,必须按照以人为核心的要求,走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重点发展中小城市的新路,必须推进建立开发区、新区、新城、旧城改造、乡镇产业化等多种模式的结合。再次,主体应多元化。坚持政府主导、市场主体、社会参与的思路,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共同推进城市化进程,努力培育和壮大城镇化发展的市场化、多元化主体。
(三)坚持把以人为核心贯穿于新型城镇化始终,必须坚持以产业发展为重要支撑
推动新型城镇化的发展需要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相应的产业作为支撑,否则,新型城镇化建设就只能是空中楼阁。城镇化的本质是一个自然的历史过程,是与经济发展相伴而生的客观现象,在新型城镇化战略思想的指导下,全国各地产业发展均面临着依据自身条件和外部环境进行产业更替、产业挖掘、产业优化、产业培育和产业升级等单一策略和组合策略的选择。从另一方面讲,坚持以产业发展为支撑,也是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的题中应有之义,因为就业是民生之本,只有让进城农民稳定、充分就业,才能正真的使农民市民化,优先发展基础产业,大力发展主导产业,适当保护弱质产业,积极调整衰退产业,形成工业、农业、服务产业、文化旅游产业等不同的城镇产业带动类型。
(四)坚持把以人为核心贯穿于新型城镇化始终,必须坚持以生态集约为基本原则
随着新型城镇化的逐步推进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人们对城镇化过程中的生态环境和生存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在新型城镇化的进程中,人口向城镇的大规模集聚,必然导致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中期工业化的阶段性特征,以及面临的巨大城镇化历史任务,要求我们必须走绿色、低碳、循环、集约、智能的城镇化发展新路,不可能再走过渡依赖资源开发和投资拉动的发展老路,要求我们要注重生态保护,注重资源集约,同时要彰显城镇自身的人文历史,突出城镇历史文化传承和创新,协调环境,资源和人口之间的关系,打造新型宜居城镇。
(五)坚持把以人为核心贯穿于新型城镇化始终,必须坚持以城乡一体为根本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