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圆柱与圆锥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每当学到圆柱与圆锥这一单元时,学生就会出现各种问题,而且测试成绩往往不够理想。虽然很多人认为圆柱与圆锥这一单元结合实际演示与操作,应该比较容易理解,但是从理解到综合应用还有很多路要走。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特总结出本单元八个易错点:(1)计算始终是学生的弱点,特别是本单元有“3.14”参与的大量小数计算。(2)圆柱侧面积与体积公式混淆。(3)圆柱与圆锥的三种关系混淆。(4)圆锥体积公式及逆运算不易理解(漏掉三分之一)。(5)圆柱表面积计算(有盖无盖的区分)。(6)圆柱底面积、侧面积、表面积与体积的区分。(7)单位转化问题。(8)等积变形问题。
二、解决的办法
1.在上个学期学习圆的周长和面积的时候,就让学生在反复的计算中记住3.14乘某个数字所得的得数。这一点在学习圆柱和圆锥时尤为重要,并且每天坚持做一些类似于:3.14×1.5,3.14×2.52,3.14×25×40的题目,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让学生熟能生巧。
2.结合实际操作帮学生区分圆柱的侧面积与体积公式。圆柱侧面积公式演示:让学生想象手里拿着一个圆柱,然后用食指尖绕圆柱底面一周,再做火箭发射状,表示底面周长乘高。圆柱体积公式演示:让学生用手面做出摸圆柱底面状再做火箭发射的动作,表示用底面积乘高。
3.数形结合解决圆柱与圆锥的三种关系问题。
(1)等底等体积:因为等底,所以圆锥要想和圆柱等体积,就不能长胖,只能长高,让学生想象在等底等高的基础上,圆锥像竹笋一样“长高”到原来的三倍。
(2)等高等体积:因为等高,所以圆锥要想和圆柱等体积不能长高,只能长胖,让学生想象在等底等高的基础上,圆锥底面积“长胖”到原来的三倍。
4.学生在初步计算圆锥体积时,应严格按照先写公式,后列式的格式书写,而且列式时一定要按照公式的顺序,即先写三分之一,再写乘底面积,最后写乘高,避免学生漏乘三分之一。在已知圆锥体积求高时,一定让学生先写出原来的公式,看着原来的体积公式进行逆运算,即用体积先乘三再除以底面积。
5.应多出一些综合性的题目,提高学生对圆柱不同知识点的区分运用能力。如,一个圆柱形铁皮盒有盖,底面半径2分米,高5分米。
(1)如果在盒子侧面贴一圈商标纸,至少需多少纸?(求侧面积)
(2)某工厂要做1000个这样的盒子,至少需多少铁皮?(求表面积)
(3)如果用一个铁皮盒装水,最多能装多少毫升?(求体积)
6.多练习上题中第三小题这样的问题,让学生养成做题前先检查单位是否统一的习惯。
7.借助橡皮泥帮助学生理解等积变形问题。先让学生捏出圆柱的形状并测量底面直径和高求出体积,再把刚才的圆柱捏成圆锥,测量底面直径和高求出体积,比较圆柱和圆锥的体积是否相等。在做此练习时,可以顺便复习圆柱与圆锥的三种关系问题。
三、取得的效果
我是一个没有目标的人
一直以来,对于学业,我都是没有什么目标的。
小时候,我喜欢科学,不过仅限于读完几大本《十万个为什么》;喜欢法律,只限于追着《法律讲堂》看;喜欢历史,也仅限于模仿《百家讲坛》中易中天的讲解。上了初中,我对考高中没什么概念,甚至在初三学习最紧张的时候去参加信息技术兴趣小组,学习了C语言。待上了高中,我依旧浑浑噩噩,属于重点班里的另类,整天沉浸在自己的喜好里。
就这样懵懵懂懂地往前走,等到高考前,我发现自己不再是那个另类,而是年级前十名的常客。而最后高考,我名列全省前三百名。
这是一个没有明确目标的我所做到的,如果真要说有什么目标的话,那应该是无愧于自己的极限。
没有目标,但我有行动
直到很久之后我才想明白,小时候那些漫无目的学习的东西,给了我对科学、法理、历史的敬畏,对学习有了宏观的认识;初中学习的C语言也让我在高中的信息竞赛中拿到省三等奖,为我后来参加自主招生提供了便利。
虽然没有目标,但我不放弃任何一个完善自己的机会。在学习生活中,每一个错误都有其产生的原因,我总是努力去抓住暴露出的问题,或制作错题集,或加强记忆,或回归定义,让那些“顽疾”在一次次的训练后祛除。
虽然没有目标,但我不会因为惰性而轻易放弃明明可以做到的事情。就像那佝偻者承蜩,专心磨炼自己的技术,将自己的水平发挥至极限,而不是耗费时间在脑海中勾勒理想大学的图景。
好的心态,让我成为更好的自己
没有谁是一帆风顺的,那些高高在上的状元也曾有过折戟沉沙的经历,而我也无法避免。虽然也曾遭遇挫败,但我在高考路上从未停下过脚步,把提高自己当作一种美好的追求,把学校的排名抛之脑后。
高三时,我突然有了前所未有的压力,毕竟高考是场淘汰率极高的考试,平时我自由散漫惯了,高压下成绩难免波动。考得最差的一次,是我落到全班倒数第三名。在知道成绩的那一刻,我的脸色苍白,额头都沁满了汗。
镇定思痛后,我深感“事出反常必有妖”,在关键时刻,无论如何我也不能慌。那段时间,我除了用运动减压,每天都去跑步,还养成了“观棋者”的心态,借力于老师,让老师帮我分析试卷,点醒处于迷茫状态的我。
相比于身边的同学总是用名校目标来激励自己,我显得更加的淡定。因为我知道名校目标能让自己更有动力,也能成为牵制自己步伐的阻碍。管它是“985”还是“211”,我只要在高考考好就行了,不管去到哪里上大学,我都能过得开心,有一番大的作为。
现在想起来,这样的心态让当时的我得到了莫大的安慰,也让我顺利度过高考,成为一所名校的大学生。
《孔淑芳双鱼扇坠传》的本事来源,一般认为是嘉靖年间《西湖游览志余》卷二十六《幽怪传疑》,但是万历刻本《稗家粹编》收录的《孔淑芳记》也应该是它的主要参考资料。《孔淑芳双鱼扇坠传》的成书,主要是模仿和拼凑瞿佑《剪灯新话》里的《牡丹灯记》、《滕穆醉游聚景园记》等篇而成。《宝文堂书目》所著录的《孔淑芳记》不应是话本体《孔淑芳双鱼扇坠传》,而是文言小说体《孔淑芳记》。
【关键词】 孔淑芳双鱼扇坠传》 《孔淑芳记》 《剪灯新话》 《宝文堂书目》
《熊龙峰小说四种》中的《孔淑芳双鱼扇坠传》,就是《宝文堂书目》所著录的《孔淑芳记》,其本事来源是嘉靖年间《西湖游览志余》卷二十六《幽怪传疑》,已是学界定论[①]。但是万历刻本《稗家粹编》收录的《孔淑芳记》的出现,对此无疑提出了挑战。
一、《孔淑芳双鱼扇坠传》、《幽怪传疑》、《孔淑芳记》三者的关系
嘉靖年间田汝成辑撰的《西湖游览志余》卷二十六《幽怪传疑》所记徐景春故事全文仅有181字(无标点)。我发现,胡文焕于万历二十二年甲午(1594)撰序的《稗家粹编》卷六“鬼部”也有《孔淑芳记》篇,全文500字(无标点),其书为海内外孤本,现藏国家图书馆。《古今清谈万选》卷二《孔惑景春》亦记此事,文字与《稗家粹编》非常接近,四处文字多出(见加[ ]部分):.
其一:年二十余,[丰姿魁伟,绰约有声,]善吟咏,美风调。
其二:时当暮春天气可人,[春服既成,阳春惠我以佳境,大块假我以良辰。]命仆携酒。
其三:美人行且[吟曰:“路入桃源小洞天,乱红飞处遇婵娟。襄王误作高唐梦,不是阳台云雨仙。”吟成,]叹曰:湖山如故……
其四:径之女室,[设肴酒对酌西窗下,相与论诗曰:“唐人喜作回文,近时罕见。”景春曰:“玉人柔情幽思,谈笑为之。若予辈荒钝,无复措辞。”美人笑曰:“请一题。”景春曰:“四时题可也。”美人即席赋诗曰:“花朵几枝柔傍砌,柳丝千缕细摇风。霞明半岭西斜日,月上孤村一树松。”(右春)“琼回翠簟冰人冷,齿沁清泉夏井寒。香篆袅风清缕缕,纸窗明月白团团。”(右夏)“芦雪覆汀秋水白,柳风凋树晚山苍。孤灯客梦惊空馆,独雁征书寄远乡。”(右秋)“天冻雨寒朝闭户,雪飞风冷夜关城。堆红兽炭围炉暖,浅碧茶瓯注茗清。”(右冬)景春叹其敏妙,即濡毫和曰:“芳树吐花红过雨,入帘飞絮白惊风。黄添晓色青舒柳,粉落晴香雪覆松。”(和春)“瓜浮瓮水凉消暑,藕叠盘冰翠嚼寒。斜石近阶穿笋密,小池舒叶出荷团。”(和夏)“残日绚红霜叶赤,薄烟笼树晚林苍。鸾书可恨羞封泪,蝶梦惊愁怕念乡。”(和秋)“风卷雪篷寒罢钓,月辉霜柝冷敲城。浓香酒泛霞杯满,淡影梅横纸帐清。”(和冬)美人亦称善,徘徊久之,]遂荐枕席之欢,共效之乐。[②]
按:此处添加,第三处和第四处的诗词全部出自《剪灯余话》中的《田洙遇薛涛联句记》,而第四处最明显,几乎没有做改动:
一夕,与洙论诗曰:“唐人喜作回文,近时罕见。”洙曰:“惟夫人柔情幽思,谈笑为之。若予荒钝,无复措辞。”美人笑曰:“请试命题,以求教益。”洙遽曰:“四时词也。”美人即赋诗曰:“花朵几枝柔傍砌,(下略)” 洙听罢,叹其妙敏。将濡毫属和,美人曰:“正所谓木桃琼瑶,敢望报乎。”洙答曰:“真乃是白雪阳春,难为和耳。”亦赓四韵曰:“芳树吐花红过雨,(下略)”。
可见,《古今清谈万选》卷二《孔惑景春》条是在见于《稗家粹编》的《孔淑芳记》的文字基础上,移取《田洙遇薛涛联句记》的诗而成。按照编辑体例,《稗家粹编》很少改动,尤其是诗词,一般都予以保留。而《古今清谈万选》“辑录前人作品而有所修改,往往插增诗歌”[③]。所以插入的诗词应该是《清谈万选》作者所为。然而《田洙遇薛涛联句记》中田氏和薛涛乃文人风流,俱称才子才女,作回文诗斗才在情理中,但在《孔惑景春》中,景春是商人,而孔氏亦是常鬼,添加的回文诗似乎不合二人身份。
另外,邻居林世杰的名字,《古今清谈万选》和《稗家粹编》也一致,但是《孔淑芳双鱼扇坠传》和《西湖游览志余·幽怪传疑》都作张世杰。
所以,《稗家粹编》本所收《孔淑芳记》与《古今清谈万选》卷二《孔惑景春》应是同一祖本,但是《孔淑芳记》本文的产生年代比《孔惑景春》要早。所以下文仅取《稗家》本进行分析。
将《幽怪传疑》、《孔淑芳记》和《孔淑芳双鱼扇坠传》(从上海古籍出版社《古本小说集成》本)的前部分进行比较:
《幽怪传疑》
《孔淑芳记》
《孔淑芳双鱼扇坠传》
弘治间,旬宣街有少年子徐景春者,春日游湖山,至断桥时,日迨暮矣。路逢一美人与一小鬟同行。景春悦之,前揖而问曰:“娘子何故至此?”答曰:“妾顷与亲戚同游玉泉。士子杂遢,遂失群,惘惘索途耳。”景春曰:“娘子贵宅何所?”答曰:“湖墅宦族孔氏二姐也。”景春遂送之以往。及门,强景春入曰:“家无至亲,郎君不弃,暂寄一宿,何如?”景春大喜,遂入宿焉。备极缱绻,以双鱼扇坠为赠。明日,邻人张世杰者见景春卧冢间,扶之归。其父访之,乃孔氏女淑芳之墓也。告于官,发之,其祟绝焉。
徐景春,临安富室徐大川之子也。年二十余,善吟咏,美风调,经营之业颇精,山水之兴亦高。时当暮春,天气可人,命仆携酒,出游西湖之上,南北两山,足迹殆将遍焉。时日落西山,月生东海。唤舟至岸,兴尽言旋,信步而归。至于漏水桥侧。俄见美人随一青衣而行,云鬟雾发,绰约多姿,望之殆若神仙中人也。景春顾盼间,神魂飘散,叹世人之罕有。美人行且言曰:“湖山如故,风景不殊,时移世换,令人有《黍离》之悲。”生趋然揖之曰:“娘子何以独行,知其景趣?”美人曰:“妾与女伴同行,踏青游玩。士女杂沓,偶尔失群。欲乃取路而回,迷踪失径。”景春扣其姓氏居址,美人曰:“姓孔,小字淑芳,湖市宦家之女也。家事零替,父母早亡,既寡兄弟,仍鲜族党,止妾一身,与玉梅侨居于西湖之侧耳。”生称送之,美人笑言:“官人可能顾盼,敝居咫尺。”生女并肩而行,极其欢昵。径之女室,遂荐枕席之欢,共效之乐。而景春之仆乃先归焉。父母恐其或醉倒街衢,或投于楚馆,将往寻觅,不觉谯楼起鼓,僧寺鸣钟。城门既阖,不得出访,忧惶至晚。侵晨又起,与仆俟问,杳无踪迹。是日偶有邻林世杰经商而归,行至新河坝上孔坟之侧,忽闻茔内似有唏嘘之声,前往观看,只见景春俯伏于地,似醉如痴,寻知其为鬼所魅也,急救回家。备言前事,父母惊喜。景春卧病月余而瘥。是日往彼踪迹之,有亡女孔氏淑芳之碑在焉。呜呼!此女阳气未终,兴妖作孽,然使景春遇之而无恋之心,则邪不犯正,俦克尔哉。
话说弘治年间临安府旬宣街,有个富翁姓徐名大川,娶妻戴氏。俱(以)[已]五十有三,(正)[止]生一男,名徐景春。其年二十有六,善调诗韵,经营为业。其时春间天气,景物可人,无以消遣。素闻山明水秀,乃告其父母,欲往观看。遂吩咐琴童,肩挑酒罍,出到涌金门外,游于南北两山、西湖之上,诸刹寺院、石屋之洞、冷泉之亭,随行随观,崎岖险峻,幽涧深林,悬崖绝壁,足迹殆将遍焉。正值三月之望,桃红夹岸,柳绿盈眸。游鱼跳掷于波间,宿鸟飞鸣于树际。景春酒至半酣,仰见日落西山,月生东海,唤舟至岸,命琴童挑酒樽食罍,取路而归,还了舟银,迅步而行,至于漏水桥侧。琴童或先或后,跟着徐生。徐生忽然见一美人,娉婷先行,侍女随后。其女云鬟绿鬓,绰约多姿,体态妖娆,望之殆若神女。怎见美人好处?词云:
秋水横双眼,春山列两眉。芙蓉面仿海棠姿,却与舞风杨柳斗腰肢。琢削冰为骨,妆成雪作肌。不须傅粉抹胭脂,可爱自然,颜色赛过西施。
徐生观之,神魂飘荡,叹赏人间罕有,世上无双。美人亦眉目留情,依依不舍,忽言曰:“湖山如故,风景不殊,时移世换,令人有《黍离》之悲。”徐生趋前揖之曰:“娘子何以独行,知其景趣?”美人笑曰:“妾与父母同行,踏青游玩。至于玉泉寺内,王孙公子,士女佳人,出入纵横,观赏池中金鲤,踊跃纷纷。其时失群于父母,欲取路回归,不想迷踪失址。遂尔落后。”生问姓名居址,美人曰:“妾姓孔,小字淑芳,湖市宦家之女,排行第二。家事零替,父母与兄同居,仍鲜族党,只妾一身,与玉梅侨居于西湖耳。”生称送之,美人笑曰:“官人可能垂盼,敝居咫尺,同行何如?”生欣然,并肩而行,极其款昵。
至晚……饮至数杯,即挽生就寝,与生枕席之欢,共效之乐。
……
孔淑芳排行第二;有双鱼扇坠情节;发冢祟绝。确实是《孔淑芳双鱼扇坠传》的本事来源。但文字过于简单,且无徐景春父亲名字。在《孔淑芳记》中,尽管没有双鱼扇坠和发冢等情节,邻居的名字也是名同但姓不同,但是小说的情节描述更加接近,而且有徐景春父亲和婢女玉梅的名字。无疑,《孔淑芳双鱼扇坠传》也受到了《孔淑芳记》的影响。
再看《幽怪传疑》中没有的一段:
父母恐其或醉倒街衢,或投于楚馆。将往寻觅,不觉谯楼起鼓,僧寺鸣钟。城门既阖,不得出访,忧惶至晚。侵晨又起,与仆俟问,杳无踪迹。(《孔淑芳记》)
【关键词】跌倒坠床 危险因素 预防措施
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515(2011)7-179-02
1 临床资料
从2008年1月―2010年12月我科意外跌倒坠床的患者13例,年龄46-78 岁。其中,脑梗塞偏瘫者坠床3例,跌倒6例,帕金森病患者跌倒2例,癫痫者跌倒2例,造成头皮擦伤2例,头皮血肿1例,胫骨骨折1例,各类皮肤擦伤及淤青9例。
2 跌倒坠床危险因素分析
2.1 年龄因素 年龄是神经内科住院患者跌倒的重要因素[1],患者各相应器官因年龄增长而退化,如认知功能减退及感觉反应能力不佳等,因此,随着年龄的增加,跌倒的发生率也增加。
2.2 环境因素 环境因素是引起老年人跌倒的重要因素。对医院环境不熟悉,路面不平太滑,地面有积水,光线较暗,不适宜的辅助行走器等,稍有不慎就易跌倒。
2.3 疾病因素 脑梗塞致患者偏瘫、感觉障碍、麻痹、肌力低下、视力障碍、听力障碍、意识障碍等容易造成患者跌倒坠床,脑卒中偏瘫患者跌倒发生率为14%―39%[2]。
2.4 药物因素 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的药物,特别是镇静催眠药、麻醉镇痛药是发生跌倒的显著危险因素,降血糖药、降压利尿剂、抗血小板聚集剂,抗心律失常药、抗癌剂等,增加了跌倒的发生率。
2.5 心理因素 患者自尊心太强或对自身能力评估过高,对危险性认识不足,不愿意麻烦家属或护理人员,事事亲而为之,增加了跌倒坠床的机率。患者担心跌倒的心理可以限制其活动,降低活动能力并导致功能缺陷,跌倒的危险性随之增加。
2.6 护理人力资源相对不足 夜间相对于白天而言,护理人员相对不足,巡视病房的时间间隔长,以至于不能及时发现或满足患者的需要。
3 预防措施
3.1 评估危险因素,确立高危人群 患者入院后由主管护士根据《跌倒坠床危险度评估表》进行评估,评估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①年龄,70岁以上评价为2分;②即往史,发生过跌倒、坠床、昏迷等,达其中一项评价为2分;③身体障碍,骨、关节异常、听力、视力障碍、麻痹、感觉障碍等,达其中一项评价为3分;④精神障碍,痴呆、意识混乱、梦游状态、判断力低下、行动不稳等,达其中一项评价为4分;⑤活动状况,使用轮椅、姿势异常、卧床不起等,达其中一项评价为4分;⑥药物应用,使用镇静、、降压药、降血糖药等,达到其中一项评价为1分;⑦排泄,尿频、入厕障碍、大、小便失禁等,达其中一项评价为1分。合计:0―7分危险度I有可能发生跌倒坠床的可能,8―16分危险度II容易发生跌倒坠床,17分以上危险度III经常会发生跌倒坠床,根据评估结果采取必要的干预措施。
3.2 对跌倒坠床高危患者加强安全管理 (1)对昏迷、烦躁、偏瘫、认知行为改变、70岁以上老年患者安装床档,必要时给予保护性约束,运送患者时使用约束带。(2)对高危患者做到心中有数,加强巡视,做好交接班。(3)使用安全内容警示卡,如“小心跌倒”、“小心坠床”等,随时提醒患者。(4)做好患者生活护理,将常用的物品放在方便拿取的地方,防止取物时跌倒。(5)安排高危患者住在临近护士站的房间,以便观察,提供必要帮助。(6)对高危患者要定时检查评估,填写检查评估表。
3.3 加强对患者及陪护人员的安全教育 必须向高危患者及家属告知可能跌倒的危险性,做好有关防止患者跌倒方面的健康教育,如将呼叫器放于易取位置,穿大小合适的鞋,选用合适的助行器,入厕时须有人陪同,偏瘫患者由健侧边的床缘上下床,改变时应遵守三部曲:即平躺30秒,坐起30秒,站立30秒,再行走等。
3.4 对患者做好心理护理 对自尊心太强者要向其讲清楚跌倒坠床的危险性及不良后果,对于担心跌倒者给予鼓励和帮助,克服恐惧心理。
3.5 提供安全的就医环境 保持病房及走廊的光线充足,地面平整干净,若地面潮湿的地方应放置写有“小心路滑、防止跌倒”的警示牌;卫生间、浴室需放置防滑垫,病区走廊安装长条扶手带,卫生间、浴室用垂直的扶手带;病床的高度以病人坐在床沿脚能够到地为宜;引导病人熟悉病区环境,通道不应有障碍物。
3.6 加强巡视,增加夜间、中午薄弱时段的人力资源。
3.7 将患者跌倒坠床防范管理纳入风险管理范畴,严格执行跌倒坠床的应急预案及处理程序,提高护士防范意识。
4 小结
预防患者跌倒坠床是护理工作中需要重视的一个重要环节,每一个护理人员要用爱心、耐心、细心和责任心,根据患者病情进行护理。安全性是护理服务的一个至关重要的质量特性,对于患者来说安全即是确保患者的健康或恢复健康,否则损害的不仅是健康甚至危及生命[3],这是我们工作中永恒的主题,作为临床护士应引起高度重视和警觉,树立患者第一,安全第一的服务理念。
参考文献
[1]汝惠萍内科住院患者跌倒因素分析和护理措施,上海护理,2008,(3):36-38.
(江苏省海门市实验小学,226600)
一、课前分析与思考
“圆锥的体积”是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内容。教材首先出示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让学生直观估计圆锥的体积是圆柱的几分之几,然后通过实验验证猜测,探索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的体积关系,最后用数学式子表示实验结论,得出圆锥的体积公式。这样的编排,意在引导学生经历“猜测—验证”的过程,从而在学到知识的同时,积累探索的经验,培养学习的能力。但在实际教学时,往往存在这样几个问题: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是教师(教材)给出的,学生在教师(教材)的要求下进行猜测及实验;操作方式(不管是用水还是用米倒来倒去)也是教师(教材)提示的,学生只是照做。也就是说,学生的思维是封闭的,学生的“牛鼻子”始终被教师(教材)的无形的“绳子”牵着。
对此,有教师提出在实验验证环节提供尽可能多的不同大小的圆柱和圆锥,当各个小组做出的实验结果不一致时,
再引导学生质疑和交流,从而找到规律并总结出求圆锥体积的公式。这样的教学更具实验味、探索味,但问题是:这样大范围的实验是否有必要(即圆锥和圆柱的底和高不完全相等的情况,是否一定需要通过实验,才能证明它们之间没有直接关系)?课上做这样的实验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学生的确经历了过程,但学生的思维得到提升了吗?
面对这些问题,我思考:课上做实验到底是为了什么?我们怎样做实验?这节课除了让学生经历“猜测—验证”的数学学习过程,还能让学生学到些什么?能不能做到在节约时间的基础上,让学生既明白做实验的必要,又充分经历实验的过程,同时还在思维水平上有所发展呢?
细读教材,我发现相关练习中有这么一道题:
判断下面(图1)的圆锥与哪个圆柱的体积相等。(单位:cm)
很明显,在研究圆锥的体积时,教材注重分析圆锥和不同圆柱之间的关系:不仅仅是与圆锥等底等高的圆柱,还有等底而高是圆锥三分之一的圆柱、等高而底是圆锥三分之一的圆柱(注:上述题目中,第二个圆柱底面直径与圆锥底面直径是3倍关系,故面积是9倍而非3倍关系,所以这个圆柱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故下文笔者对此作了改编)。数学本来就是研究数量之间关系的一门学科,所以,我决定对这道题进行适当改编,从“圆锥与不同圆柱之间的关系”入手,教学《圆锥的体积》这一课。
二、课堂实践与收获
(一)在“选择关系”中萌生转化思想
师(出示一个圆锥)今天我们要研究圆锥的体积。按照我们以前研究图形的面积,研究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等方法,你觉得应怎样研究圆锥的体积?
生转化成圆柱。
师为什么不转化成长方体或正方体?
生圆锥和圆柱最有关系,底面都是圆形的。
师(出示各种圆柱,如图2)
如果要研究这个圆锥的体积,你选择哪一个圆柱呢?
(大部分学生选择第①、第②个圆柱,理由是:第①个圆柱与圆锥等底等高,第②个圆柱和圆锥等底。
少部分学生选择第③个圆柱。没有学生选择第④、第⑤个圆柱。)
师(对选择第①、第②个圆柱的学生)为什么这样选择?
生这样可以把圆锥的体积转化成圆柱的体积。
生第④、第⑤个圆柱的数据和圆锥的相差太远,应该没有什么关系。
师没有什么关系?我想你的意思是,如果底和高是任意数据,那么不同的圆柱和圆锥的体积就会有不同的关系。这样就找不到规律,也就总结不出求圆锥体积的公式了。是这样吗?
生是。
师那第③个圆柱不也和圆锥有密切联系吗?高相等呀。
生底不知道。
[说明:首先,提问“你觉得应怎样研究圆锥的体积”,旨在激活学生思维,使他们自觉地想到用转化思想。接着,提供不同底和高的圆柱,让学生选择,实际上是引领学生对转化的进一步思考。选择的过程是思辨的过程,也是理性分析的过程。通过选择,排除了与圆锥的底和高没有直接关系的圆柱,既能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也使接下来的实验操作更真实、更简洁、更有效。]
(二)在“猜测关系”中提升空间观念
师那么,你们选择的这些圆柱的体积与圆锥的体积有什么关系呢?请猜一猜。
生圆锥体积是第①个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圆锥体积和第②个圆柱体积相等。
生我觉得,圆锥体积是第①个圆柱体积的二分之一。
[说明:猜测实际上是学生对圆柱与圆锥关系的进一步思考。这里的猜测,仅仅是在直观观察的基础上,根据自身经验的初步估计,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也为后续的实验做了心理上的准备。]
(三)在“验证关系”中理解体积公式
师下面我们就来做实验,看看大家的猜测是否正确。
(由于学具种类及数量的限制,大部分小组研究的是和圆锥等底等高的圆柱。实验分两次。第一次,主要让学生感知一共倒了3次,那么圆锥体积是和它等底等高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从而验证猜测的正确性,并提炼出圆锥的体积公式,进一步明晰圆锥和等底等高圆柱体积之间的关系。第二次,实验重新开始,当倒了1次后——)
师请仔细观察,此时所倒的水变成了什么形状?和圆锥有什么联系?
生水是圆柱形的。
生水的底面积与圆锥的底面积相等,水的高是圆锥高的三分之一。
生体积相等。
生就是黑板上的第②个圆柱。
师看来这个圆柱和圆锥的关系不一般。它们之间有这样的关系:(边板书边说)圆柱和圆锥等底等体积,圆柱的高是圆锥高的三分之一。
[说明:如果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仅仅放在让学生通过实验感知“V=1/3Sh”这条公式上,那是远远不够的——很多学生通过自学,早已知道这个计算公式。我们的重点应该放在圆锥和与它相关的一些圆柱的关系上,如圆锥和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之间的关系,圆锥和与它等底等体积的圆柱之间的关系,圆锥和与它等高等体积的圆柱之间的关系。这里精心设计了两次实验,第一次是落实学习重点,让学生感知圆锥体积公式的正确性;第二次是突破学习难点,让学生感知等底等体积的圆柱和圆锥的关系。这样,能够让学生站在更高的角度看待圆锥的体积。当然,作为“圆锥的体积”的第一节课,对圆锥和与它等高等体积的圆柱的关系不作研究,因为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比较抽象,无法通过实验直观地看到。]
(四)在“运用关系”中提升几何直观能力
(在练习环节,教师先后出示了2道具有挑战性的问题。)
问题1小明在写圆锥体积公式时,这样写道:V=1/3(Sh)。你知道他为什么要加上一个括号吗?
生他想提醒我们,这个表示的是什么。
生是与圆锥等底等高的圆柱的体积。
师对应的是黑板上的哪一个图?
生第①个圆柱。
师这样的圆柱是怎样的呢?请想象一下。
(学生开始想象、比划。)
生如果黑板上的第③个圆柱的底面积正好是圆锥底面积的三分之一的话,就是这样的圆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