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天狗与郭沫若

天狗与郭沫若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天狗与郭沫若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天狗与郭沫若范文第1篇

关键词:郭沫若;文学创作;自我意识

《女神》是郭沫若出版于1921年8月的第一本诗集,其中的代表作有《凤凰涅》《我是个偶像崇拜者》《天狗》《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等,这一诗集有着崭新的形式与内容,开一代诗风,堪称是中国现代新诗的奠基之作,在这本诗集中塑造了自我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彰显着自我意识的觉醒。狂飙突进的无私时期需要诗人用高昂热情的浪漫主义来表现,于是郭沫若抓住这一点运用了“偏于主观”的艺术想象力进行创造,个人的郁结、民族的郁结都在作品中通过自我意识的觉醒喷发出来,于是自我抒情主人公形象成为《女神》最主要的艺术追求。

《女神》的抒情主人公首先是“开辟鸿荒的大我”――“五四”时期觉醒的中华民族的自我形象。在伟大的“五四”运动中,祖国得到新生,中华民族得到觉醒,其中的《凤凰涅》正是宣告着中华民族正在经历着涅,“死灰中更生”的历史过程,郭沫若以“凤凰”来象征祖国,也可以说是象征抒情主人公,或者是两者合一。全诗描写了凤凰死而复生的全过程,有写凤凰自焚的悲壮,还有写凤凰更生的光明世界,处处荡漾着“五四”的青春气息,蕴含着大胆的否定、愤怒的控诉、热烈的歌唱。在《炉中煤》中,用“心爱的人儿”“年青的女郎”来象征祖国,将新生的中华民族形象进行了艺术创造与表现。

这是一个具有彻底的破坏和大胆创新精神的自我形象。这个自我是崇拜自己,热烈追求精神自由与解放的自我,在《我是个偶像崇拜者》《梅花树下的醉歌》《天狗》中处处宣扬着自我,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对自我价值的肯定,人的尊严得到尊重,人的创造力得到承认,这无疑是自我意识的觉醒与解放。他在《女神》中所显示的人的精神自由状态是令人向往的、真实的、自然的,这对于压抑的中国人是破天荒的。

这是一个目光不局限的自我形象。在《女神》中抒情主人公的目光不只是局限于中国一隅,而是将眼光放远到世界与人类。在《晨安》中,“我”不仅向“我年轻的祖国”“我浩浩荡荡的南方扬子江”问候,还向恒河、印度洋、红海、尼罗河致意,这在文学史上都是具有开创性的,这样开阔的胸襟和眼光都是郭沫若创造自我意识的展现。

总之,郭沫若是继鲁迅之后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摩罗诗人,他的文学创作中对于自我意识的表现非常突出,是他的“诗是人格创造的表现”的最好诠释,也突显了中国文学的发展与进步。

参考文献:

天狗与郭沫若范文第2篇

关键词: 文艺概论 教学改革 理论 实践

培养和提升人文素养,是高校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文艺类的课程,是承担素质教育任务的重要课程。但是当今中国很多大学都从原来的培养知识性人才转向培养应用型人才,学生在选择专业的时候也更注重专业的实用性,在这样的背景下,所谓的素质教育很容易被认为是空中楼阁,看着好看,实际上落不到实处。文艺概论这样的基础课程,尤其是对于非中文专业的同学来说,更是易于沦为学生混学分的工具,真正对文艺学感兴趣的,寥寥无几。但是,文艺概论课程不可能取缔,素质教育需要落到实处。世易时移,变法宜矣。我们应该怎么样去改革文艺概论课程的教学?怎样使其应时势要求而变通,但又不失其根本?笔者做了如下思考。

一、在观念上加强从道到术的转变

在这个概念里,道应该理解为理论和思想,术是方法和途径。文艺概论是一门理论课程,从课程目标来说,要求学生学习文学艺术的一般规律和基本理论,但是,对于非中文专业的文科学生来说,以学习理论为目的,显然对他们没有立竿见影的效果和吸引力。那么,如何将无用之用转为有用实用,笔者认为,首先要进行观念上的转变,即从道到术的转变,把学习文艺概论的道改为以其道为术,使其成为学生理解文艺作品、增强人文修养的工具和途径。

在以往的授课过程中,教师以文艺概论中的理论为中心,所举的例子是为了说明这个理论,那么在以后的课堂上,教师可以用理论作为工具,帮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作品。例如在讲到文学作品中情感与理智的关系时,文艺概论中有这样的描述:在文艺作品中,情感与思想密切相连,情感应该受到理智的控制。鲁迅先生说,“我以为情感正烈的时候,不宜作诗。否则锋芒太露,能将诗美杀掉。”鲁迅:“长歌当哭,是必须在痛定之后的。”黑格尔:“啼哭在理想的艺术里也不应是毫无节制的哀号……把痛苦和欢乐满肚子叫喊出来也并不是音乐。”黑格尔:“艺术要驯服并且涵养冲动。”这些理论都是比较简单容易理解的,把这些理论理解了记下来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目标,我们能运用这些理论去理解文艺作品。教师要求学生运用文艺作品中情感和理智的关系来鉴赏郭沫若的作品《天狗》和艾青的作品《大堰河——我的保姆》。

“我是一条天狗呀!我把月来吞了,我把日来吞了,我把一切的星球来吞了,我把全宇宙来吞了。我便是我了!我是月底光,我是日底光,我是一切星球地光,我是X光线底光,我是全宇宙的Energy能量底总量!我飞奔,我狂叫,我燃烧。我如烈火一样地燃烧!我如大海一样地狂叫!我飞跑,我飞跑,我飞跑。我剥我的皮,我食我的肉,我嚼我的血,我啮我的肝,我在我神经上飞跑,我在我脊髓上飞跑,我在我脑筋上飞跑。我便是我呀!我便是我呀!我便是我呀!我的我要爆了”!郭沫若的这首《天狗》一向被誉为五四精神的代表,其中狂飙激扬的感情,通过热烈奔放的词句表达出来。抒发了诗人否定旧的社会现实、摆脱旧的思想束缚、张扬个性、追求解放的强烈愿望,集中体现出五四时期提倡科学、民主和自由的时代精神。在我们学习了文艺概论之后,我要求学生按照文艺作品中情感与理智的关系和诗歌的美学特征,重新感受一下郭沫若的这首《天狗》。学生们感觉到这首诗歌缺乏诗歌的审美特征,情感太过奔放,缺少理智的束缚,所以情感就像洪水一样泛滥,失去了美感。那是不是白话诗就容易显得简单直接,缺乏含蓄蕴积之美呢?接下来,我们举了艾青的一首白话诗歌《大堰河,我的保姆》,让学生体会,在理智束缚之下的情感表达,是怎么样体现出含蓄而深沉的美感的。

“大堰河,是我的保姆。她的名字就是生她的村庄的名字,她是童养媳。……你用你厚大的手掌把我抱在怀里,抚摸我;在你搭好了灶火之后,在你拍去了围裙上的炭灰之后,在你尝到饭已煮熟了之后,在你把乌黑的酱碗放到乌黑的桌子上之后,在你补好了儿子们的为山腰的荆棘扯破的衣服之后,在你把小儿被柴刀砍伤了的手包好之后,在你把夫儿们的衬衣上的虱子一颗颗的掐死之后,在你拿起了今天的第一颗鸡蛋之后,你用你厚大的手掌把我抱在怀里,抚摸我。……大堰河,为了生活,在她流尽了她的乳液之后,她就开始用抱过我的两臂劳动了;她含着笑,洗着我们的衣服,她含着笑,提着菜篮到村边的结冰的池塘去,她含着笑,切着冰屑悉索的萝卜,她含着笑,用手掏着猪吃的麦糟,她含着笑,扇着炖肉的炉子的火,她含着笑,背了团箕到广场上去,……”

从这首诗歌里面,我们可以在这些平白如话的诗句里,感受到诗人对他的保姆,和他的保姆对诗人所具有的深厚的感情。而这种感情的表达没有用号哭或者呐喊的方式来表达,而是用细节的描绘和平实的语言,润物细无声地把感情的流露潜入读者的心中,让我们感动。

在运用理论来学习和分析作品的过程中,相信能一箭双雕,既能让学生对理论的认知更加深刻,又能加强他们对作品的深入理解。

天狗与郭沫若范文第3篇

10月了,亲爱的同学们,你们是否已经设下了年度学习目标,正孜孜不倦地完成自己定下的学习任务呢?小编这次也领了个任务――写卷首寄语。当时,小编就想啊,都一把年纪了,还能写出十六七岁时的文字吗?小编没啥才华,没能力给这“蒸不熟、炒不烂、捶不扁”的文字穿上华丽的衣裳,砌不出藻饰的文墙,只能学点“性灵”,玩点“童真”,回归“本色”了。想来想去,脑子里竟不自觉地浮现出高中时代的一帧帧画面。人们说“岁月真是把杀猪刀”,庆幸的是,这把“杀猪刀”没有宰杀小编的高中记忆。

小编读高中那会儿,是N年到N+3年之间。那是个人人都踩单车上学的环保年代,年轻的我们从来都是交友交心,无论贵贱。杂牌单车和“永久”“凤凰”“美利达”一起攀着肩膀过红绿灯,那是常见的事。如今,“劳斯莱斯”和“11路车”的深厚友谊就是高中那会儿建立起来的。

谈起高中,小编的思绪如黄河般奔腾,似长江般绵长。你们有没有发现,高中时代的天是蓝蓝的天,我们永远是早起的鸟儿,迎着朝阳做操,津津有味地品着我们的“书虫”;我们永远是披星戴月的劳动者,在每本题集上“栽种”满各式作答才收工就寝。你们有没有也信誓旦旦地立下豪言壮语,非某大学不“嫁”,然后便在各科中寻寻觅觅各种通关的法宝。你们有没有也在心里默默唱着那首《蜗牛》――“我要一步一步向上爬,在最高点乘着叶片往前飞。让风吹干流过的泪和汗,总有一天我要属于我的天……”

噢,高中!小编想起闰土叫的那一声“老爷”――震撼心灵;想起晚读时超大声地朗诵郭沫若的那句诗“我是一条天狗呀”――搞怪百出;想起大伙一拿到“距离”这个作文题就齐刷刷地开始引用诗句“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的可笑;想起班级小品要演《等待戈多》,小编演主角戈多的无语;想起期待有点混血儿气质的历史老师讲解人物群像的迫切心情;想起想与作为交换生的美国美眉搭讪,却发现蹩脚的英语口语哽在喉咙里无法出声的痛苦;想起物理老师在黑板上随手画的曲线竟成了心形,可他居然还能面对着一张张大笑的嘴巴煞无其事地解释波峰波谷,实在定力可嘉;想起秋分那天从家里带来了生鸡蛋,想求证“秋分鸡蛋是否能立起”,到了学校却为此求证“有意义”还是“有意思”而争论不休;想起课间时分,同学们总喜欢群立于走廊之上,晒晒太阳,舒展舒展筋骨,交流出了减压哲学―― “心情好就拿出来晒晒,晾干了可以长期保存”“人有时需要马桶精神,按一下什么都干净了”……

思绪流淌,小编的高中尽是不NG的精彩,相信你的也是。

天狗与郭沫若范文第4篇

我们一行16点40分乘中国东方航空公司的飞机,经由河北正定机场向西南飞往西安,再由西安经重庆向西南飞往昆明。

我们向着太阳飞,飞向彩云之南。

天公作美,飞机起飞时,万里无云,碧空如洗,能见度极好。随着飞机发动机的轰鸣,飞机突然发威,怒吼着,尖叫着,斜刺里冲向蓝天。我的座位,正处机机翼后侧的右弦窗,一侧头就能看见窗外的风景。

我首先看到的是河北大平原――它为华北平原的一部分。这里的土地开发得很早,已经达到极致。可用“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来描绘这一地区的景观。村庄、城市整齐有序;田地、街道就像划成的格子,规规矩矩,不曾紊乱;楼房像一块块积木搭起来的,整齐地静静地排列着;这里的公路也大都笔直宽阔,各种车辆像一个个小甲虫在竞相向前。这一地区平坦开阔,令人心情顺畅。如果是在夏季,万里平畴之上,麦田金浪翻滚,青苗碧波荡漾,将是怎样一幅画卷啊!

飞机向西南飞,地势渐高。展现在眼前的是黄褐色的山区地貌,好像一幅山地地形图铺在了这里。太行山区到了。但见沟壑纵横,山岭相接,崎岖不平。在山坳里,你会看见那儿正卧着一个小小的村庄,几间屋舍,几户人家,像睡在摇篮里,安静而平和。偶见一块较大的山脚平地上,河流经过的地方,会出现一个小城镇,显示着人类的骄傲,街市的繁华。

那是什么?灰黄的山岭怎么变得一圈一圈的,像是地形图上的等高线呢?这里该进入山西丘陵了吧?这里丘陵起伏土地瘠薄,人们修建了梯田保持水土,以期获得较好的收成。在飞机上看,一座座塔状梯田简直就是一幅精美的艺术品――这便是人类改造自然、利用自然的奇观。

咦?美丽的梯田怎么变成了大块大块土地?这大块大块土地之间却又沟壑纵横,互不相连。原来是到了黄土高原。这大块大块的土地就是塬。这里的景象似乎很单调,但是这里是华夏民族的发祥地。浑厚的黄土造就了华夏民族的黑头发黄皮肤,也造就了华夏民族坚忍不拔、吃苦耐劳的性格。地面上,一场大雪还没有完全溶化,黄河像一条柔软、曲折、白亮的带子从九天飘落,舞动在这黄白相间的大塬之间。正如描绘的,“山舞银蛇,原驰蜡象”,“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只有在飞机上,你才能真切地感到它的雄浑与壮美。非大手笔,不能绘出如此壮观的景色。

飞机继续向西南飞,黄土高原不见了。大地变得严肃起来,颜色加重,起伏加大,秦岭山区到了吧?深黛色的山峦高大、挺拔、厚重,连绵不断,令人感到有一种阳刚之气,充溢在天地之间。俯瞰祖国辽阔的大地山川,我被深深地震撼了:它是那么浩瀚、深沉、凝重,人类在它的面前,是多么的幼稚、渺小啊!然而人类借助现代化工具,可以在它的头顶审视它、欣赏它,人类又是多么聪慧、伟大啊!

这时,飞机下面,有似烟似雾的东西飘过来,飞机渐渐进入薄云之中。山峦渐渐变得模糊起来,终于不见。向远方望去,只见一簇山峰从云雾里钻出来,直指蓝天。山尖上还顶着一层白雪。云雾像带子一样缠绕在山腰间。在阳光的照耀下,黛紫的山体、雪白的山峰、红白的腰带、湛蓝的天空:一个似乎触手可及的仙境就在眼前。亦真亦幻,虚无缥缈。令人浮想联翩,心驰神往。是海上瀛洲?是蓬莱仙山?是月桂蟾宫?是太虚幻境?那里有没有蟠桃之宴?那里有没有八仙聚会?那里有没有牛郎织女?那里有没有嫦娥舞袖?那里有没有吴刚伐桂?

我正胡思乱想着,飞机一阵剧烈地颠簸,使我忽然清醒。飞机进入云中,在雾气中穿行。窗外云雾弥漫,什么也看不见了。我闭目养神。时间不长,有人说飞机飞在云彩上了。我赶忙睁开双眼,果然,飞机在云海之上飞行了。我终于感到飞翔在蓝天白云之上的惬意。顺着舷窗往上面看,蓝天如碧水,深不可测;往下面看,白云似沧海,变化万端。它忽而铺成了平坦的原野,一簇簇雪白的羊群,在安详地吃草;忽而变成了咆哮的大海,惊涛拍岸,激情澎湃,如万马奔腾;忽而变成了一湖清水,静谧平静,在微风吹拂下,荡起层层涟漪。

向远处望去,云海与蓝天相接处,在阳光的映照下,出现一条五彩斑斓的彩带。雪白、绯红、绛紫、浅红、深蓝,层次分明,令人赏心悦目。“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在我的眼前,仿佛飘来了众多仙子,在天宫雅乐的伴奏下,优雅地挥起长长的袖子,款款地轻移莲步,翩翩起舞。

我正在欣赏着窗外难得一见的奇景,飞机内一阵骚动。只见窗外西北风向,天象突变,黑风滚滚,凶神般地骤然袭来!这黑煞风阴森森、恶狠狠地,就像一个巨兽,霎时间吞没了我们的飞机。窗外的美景瞬间土崩瓦解,荡然无存。太阳刚才还笑眯眯地看着我们,现在吓得不知躲到哪里去了。

飞机在恐怖的黑云中艰难地飞行了好一阵,黑风才渐渐变淡了一些。天空像笼罩着一层黑纱,什么也看不清。太阳也战战兢兢地在黑幕中露出脸来。然而,让你想不到的是,太阳少了一块,是大半个月牙形。这难道就是天狗吃日吗?原来,今天是日环食观测日,重庆一带又是最佳的观测点之一。我们太幸运了!居然在天上“近距离”地看到了日环食!飞机上一阵欢呼,一阵惊喜!我赶紧偷偷地按下快门,拍下这难得一遇的奇观。

飞机继续向西南飞行,黑云渐渐散去,太阳也渐渐恢复了她俊美灿烂的原貌。快到重庆了,飞机开始下降。这时又一个奇异的景观出现了:飞机上面是蓝天白云,下面是白云蓝天,飞机像一只矫健的苍鹰,敏捷地骄傲地在两层薄薄的云雾中穿行。白云在窗外款款飘过,从容而淡然。临近重庆,窗外的云雾变得浓密起来。最后,浓浓的云雾把飞机紧紧地包裹起来,窗外什么也看不见了。飞机徐徐接近地面,依稀看到一片城区,重庆江北机场到了。

经过两个小时的飞行,我们在重庆下了飞机。逗留50分钟后,继续向西南飞行。雾都茫茫,什么也看不真切。等到清晰时,已近云南地界。到了昆明上空,能见度很好;天上星辰闪烁,地下灯火通明。这真是“远远的街灯明了,好像闪着无数的明星。天上的明星现了,好像闪着无数的街灯。”(郭沫若)

20点20分,我们飞行的终点――昆明巫家坝机场到了。

这次飞行,我们飞过了祖国的三个阶梯地形:华北平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一级比一级高,地形地貌变化万千,蓝天白云美不胜收。这次空中之旅将给我们每个人留下美好的记忆。

赏析

天狗与郭沫若范文第5篇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在成都和重庆的共性背后,掩藏着太多的不同,这里的大学风情各异,它们以不同的办学特色安静地扮演着各自的角色,稳重而不失灵动,透着娓娓清淡的人文气息,给人一份久违的宁谧,也演绎着闲适之都与火辣山城的不朽魅力。

四川大学PK重庆大学:见证老牌学府的柔与刚

勿忘我

古朴宁谧的川大透着隐士的仙风道骨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秀丽的府河之畔,典雅的望江楼旁,川大如蓉城山水孕育出的一朵娉婷的荷花,吸引着众多学子的目光。

望江、华西、江安三个校区构成了今日的川大。秉承了成都的古朴,望江校区的典雅如它所承载的历史一样迷人,由我国著名建筑大师梁思成设计的中西合璧的行政楼是游人来到川大后重点参观的地方。借了成都天然的山和水,江安校区仿似一曲田园牧歌。江安校区的长桥全长418米,被央视称为“中国大学第一长桥”。从宿舍、食堂到教学楼、图书馆,长桥是必经之路,漫漫长桥迎送着学子们的匆匆脚步,似乎在向大家诠释一个道理:求知之路是漫长的,需要苦苦求索才能抵达彼岸。长桥的附近有座山,名曰“不高山”,山虽不高,却蕴含着深刻的哲理:无论什么山,只要能够登上去,就是“不高山”。

在静谧的川大校园里流淌着德水、沫溪、巴渠,三水分别以川大校友、郭沫若、巴金之名命名,它们平行汇入明远湖,形似“川”字。徜徉于明远湖旁陶醉,漫步在景观水渠沉思,行走在白石桥冥想;在艺术学院的楼顶张望,将江安美景尽收眼底;在不高山旁流连,艳羡成双结对的人儿;从巴渠走到德水再到沫溪,怀念巴金、、郭沫若,真可谓“躲进江安成一统,管他春夏与冬秋”。

川大的园子虽算不上什么历史名胜,但它避开了行政的烦嚣、人事的喧嚷,多了一份恬静和淡然。比起北大园子里的高谈阔论、复旦园子里的摩登现代,这个精致的园子少了那种快节奏的压力,多了几许人生的畅达平稳。巴金在这个园子里曾经带着理想,带着彷徨,体会“雾”的迷乱、“雨”的纷扰和“电”的凌厉,不知经历了多少“春”与“秋”;郭沫若也在这个园子里咏出了吞吐宇宙的“天狗”,吟出了浴火重生的“凤凰”,他是来自乐山的仁者,而这座园子让他走上了乐水的智者之途……就这样,这座园子送走了一个个离它远去的游子,它的美不在于其自身,而在于无数游子心中毕生的描绘。

川大如成都,温吞吞的,但又很有张力和潜力,它有时更像一位仙风道骨、身居闹市的大隐士,其深厚的底蕴令国内外学者叹服。

历史风云中的重大刚柔并济

“嘉陵与长江相汇而生重庆,人文与科学相济而衍重大。”巴渝之地独特的山川地貌让重大既有如山般坚韧的性格,也有如水般包容的秉性,水火相生,刚柔并济。在这个山水环顾、雾岚袅绕中滋生的山城第一学府,巴渝文化的厚重底蕴得以发扬光大,抗战文化砥砺着重大人的不屈之魂,红岩文化更是被重大人一脉相承。

重大有A(老重大)、B(原建大)、C(原建专)、D(虎溪新校区)四个校区。如果说A区校园潇洒随意、别有洞天,那么由建筑大师唐璞精心规划的B区校园则显示出严谨精致的风格,而C区小巧玲珑,D区典雅大气。

A区古色古香的寅初亭是为纪念而建的,在陪都重庆风云一时。梅岭之上,华亭有三建,从茅草亭、瓦亭到琉璃亭,但不变的是,这亭和这片香樟树林始终淡定的气韵。学子们喜欢在这里静静读书,偶有江风吹拂,树叶沙沙作响。登临主教学楼楼顶,远眺对面的青山,依山而建的各类建筑鳞次栉比,俯瞰脚下的嘉陵江,一江碧水波澜不惊,千里流淌,江中轮渡悠然穿梭,让人不免生出思今追古的情怀。

临江路的尽头,一座用坚固的昏黄色石材垒成的法国古城堡式建筑的工学院静静矗立,锈迹斑斑的铸铁窗框下刻写着“1935”,这个数字代表着一个不会说话但永远会思考的建筑的生日。这座古堡面容沧桑,所经历的故事也比其他校园建筑更让人刻骨铭心。工学院曾在日寇战机的狂轰滥炸中三次遭到破坏,伤痕累累,现在虽已修复,但新旧材质的契合线上仍有当年血与火的灼痛。而那块用残垣断墙垒筑的大轰炸纪念碑上,用阴刻的金色文字记录了重大那段烽火中的故事。

如果说川大是平原上的一朵娉婷的芙蓉,绽放着文化的光华和魅力,那么重大就是山城里的一棵雄健的大树,展示着理工大学的大气与豪迈。清江曲,渝州城,江天一色,烟水迷茫,汽笛声声呜咽,送别了朝天门码头的川流客船。雾锁楼台,千檐万瓦,美食百里飘香,岁月斑驳了洪崖洞的画柱雕栏。站在南山顶夜观重庆,这座历史悠久的古城如今神采依旧,现代与古典的气息相互交织,生机盎然。“蜀中忆,最忆是重庆,嘉陵江畔度青春。”吴冠中先生的话语犹在耳畔,字字珠玑。担负着“研究学术、造就人才、佑启乡帮、振导社会”的重任,重大人从未动摇“复兴民族兮,誓做先锋”的决心。

西南财经大学PK西南政法大学:财与法不失浪漫,齐头并进

微 光

光华柳林情意绵,商海沉浮财经梦

坐落在成都的西南财经大学曾被誉为“金融学的摇篮”,每年都有上万名学子从世界各地来到柳林(西财的新校区),住进松、梅、竹、榕、智、慧、敏、毅、诚、信园(西财宿舍楼的名称),在有“小香港”之称的东门吃小吃,在济民广场和“螃蟹”馆(体育馆,因貌似螃蟹而得名)里锻炼,在“思考者”(图书馆门前的雕塑,是图书馆的代名词)旁自习,在经世楼、颐德楼里学习,在各种社团和比赛中大展身手……日复一日,渐渐成长为商界新秀。

“黄埔沅花风雨长,光华柳林谱华章。”西财有两个校区,柳林校区是新校区,光华校区是老校区。柳林校区的盛名自然离不开柳,在与教学楼相对的柳湖岸边,柳树婀娜摇曳,扶风娇羞。柳湖旁边还开凿出了一条小河道,湖水流淌,顺着河道环绕校园行了一周,又回到原点。河道两旁和柳湖岸边一样,随意种着零星的杨柳,铺着被修剪整齐的草坪,上面安置着双人长椅。因晨昏的交替,这里也呈现出不同的风景:清晨,湖边以及河道两旁站着许多晨读的同学,不同音调的诵读声飘荡在相映成趣的湖水与柳条间,仿佛声音也被浸染上淡淡的绿;夜晚,那些情意绵绵的温言软语浮在夜的静谧里,交织成一幅恬静安然的画,没有浓墨重彩,却也赏心悦目。

而在光华校区,有一棵树不得不说,那就是明德楼前耸立着的那棵挺拔的铁树,它有着一段不寻常的历史。光华铁树是1939年由当时光华大学成都分部的师生们种下的,那一年正值时期,为了表达对抗战胜利的渴望,校长谢霖带领师生们筹资买来了一棵双株铁树幼苗在校园里种下,师生们以铁树奇特的“V”型来象征对抗胜利的渴望。铁树从屹立在光华园的那一刻开始,便默默地见证着光华园数十载的发展历程,也成为光华人坚忍不拔、不屈不挠、勇于拼搏的象征,成为光华师生爱国情怀的写照。

有着“杨柳依依,雨雪霏霏”柔美情怀,又不失历史厚重感的西财,如今是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在财经院校中排行第二。都说学财经的学生走路“夹算盘”,而西财学子的财经头脑则是在“商海沉浮”里历练出来的。若把商场比战场,学校的课堂是军事理论,那么校园比赛则是演习场,西财的校园里时刻充满了这种“战火硝烟”。西财与国际四大会计师事务所之一的毕马威合办“挑战毕马威”比赛,通过比赛、演讲、外景任务及现场问答等甄选流程,所选出的优胜者可获得暑期实习的机会;西财ERP(企业模拟经营沙盘)社团常常与知名财务软件公司合办比赛,优秀的选手会被聘为公司的讲师……这样的机会在西财随处可见,只期有准备的人。

西财立足成渝经济圈,承担起了西部财经学科国际交流中心的使命。每年它都要举办和承办具有重大影响力的学术研讨会,例如一年一度的中国金融论坛、海峡两岸会计统计金融学术研讨会等重要的大型学术会议,在国内外产生了广泛影响。除此之外,每年夏天都有千万名沉淀了四年铅华的学子投身到成渝经济圈的经济建设中。建校以来,西财为国家输送各类毕业生13万余名,被誉为“中国金融人才库”,树立了勤奋上进、敢于创新的优良口碑。

经过半个多世纪的洗礼,西南财经大学始终像一朵牡丹一样卓尔不凡,以“经世济民,孜孜以求”的大气吸引各地的学子慕名而来。

法学黄埔,钟灵学府,毓秀西政

歌乐山下,嘉陵江畔,偏居西南一隅的西南政法大学曾被称为中国法学的“黄埔军校”。在中国政法界,西南政法大学的学子一直以“长于思辨,注重理性”的学风而闻名,在苍翠的歌乐山下,学校秉承了山一般的坚韧。

西南政法大学的校园算不上大,但它是全国所有高校中为国家输送法学专业人才最多的学校。校园里弥漫着浓厚的辩论文化,在十余年的成长和积淀中,辩论渐渐发展为拥有官方和民间赛事结合、校级与学院年级论辩活动互补、竞技辩论与论坛活动相互促进的完整体系。应当说,“不唯书、不唯上、不唯师、只唯实”不仅构成了西政论辩文化尊重与挑战并存、兼容与批判精神并重的优良质素,更演化为西政特有的学术品质。其中“天伦杯”辩论赛是最代表性的中文辩论活动,它影响大、规则完善、秩序公平,在校内享有极高的地位和声誉;外语辩论则以模拟联合国活动为代表,旨在培养学生的英语运用能力;专业辩论通过模拟法庭辩论商事仲裁辩论等针对某专业领域的特殊辩论活动,让学生掌握和运用专业知识……在西政的校园里,广大学子接触和吸收到了新鲜的知识,自然就要说出自己的想法,发出自己的声音,而听到不同的见解就要去争论。唇枪舌剑的真正意义并不在分出个输赢,而在于深化了争论双方对问题的认识,锻炼了争论双方的脑瓜子和嘴巴子。所以在西政校园里,经常能看到学生三五成群地聚集在一起为一个问题争论得面红耳赤。

哲人说,理性就像月光,明亮却毫无温暖。但在西政论辩之风中,你会觉得理性是那样激烈而精彩。论辩文化是西政校园文化的名片,校园里一旦有大型的辩论赛,赛场门口就会排起长长的队伍,辩得精彩时满堂喝彩,宣布冠军时欢声雷动,优秀辩手更能“一夜爆红”。“一人智短,二人计长”,师生间、同学间的交流切磋总能使校园充满灵动和生机,而西政的论辩文化则诠释了大学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西政的最大优势就在于它得天独厚的法学教育,望着校园里那尊立在教学楼旁的独角神兽,法律的精髓要义无法抑制地在心中激荡,学子们不觉吟出“,刑也,平之如水,从水;D,所以触不直者去之,从去”这句古语。法律在西政,不仅仅存在于课堂中,更融会在西政人的生活中、观念里。面对期末图书馆自习室占座现象严重的情况,西政学生就自行修订了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西南政法大学占座法(草案)》。这些点点滴滴无不诠释了西政人对法律至高无上的推崇。

西政为学子提供了探究真理、大胆批判的舞台。西政学子的共同点便是对学校的认同和眷恋,正如一位毕业生所说:“刚成西政人时,以为自己跟西政不过是甲方与乙方的关系,离开时才发现是情深意长。”

四川师范大学PK四川外国语大学:在静默中把光阴谱写成诗

月下独酌

狮子山下龙湖岸边,邂逅笔不离书的川师人

一走进四川师范大学的校园,就感觉豁然开朗。校园里到处都是青草和花朵的清新香味,仿佛置身于原野之中,让人流连忘返。爬满爬山虎的教学楼、荷叶连连的荷塘、浓密的葡萄架把学校装扮得唯美婉约。著名的楚辞学专家汤炳正、文献学专家屈守元、训诂学专家刘君惠、文字学专家杜道先生等一大批杰出的大师为四川师范大学奠定了深厚的底蕴。

四川师大无疑是求学的佳地,位于天府之国,巴山蜀水,人杰地灵。师大校址近市临郊,得交通之便利,免城市之喧嚣。其建筑中西合璧,美轮美奂,妆饰琳琅满目,古香古色。教室宽敞,公寓舒适,图书馆万卷藏书,体育馆、实验楼媲美争娇。莘莘学子,风华正茂,芸芸教师,才气方刚。校园景点如簇,乔木林立,花草炫目,池栏溪桥,雕廊画阁,叠叠假山,竿竿修竹。暮夜小虫低吟,清晨鸟儿飞跃,骋怀冬雪春风,遣兴秋云夏月。更饶学习情趣,正好探求思索,同学商讨切磋,教师传道解惑。

校园里的龙湖如柔和的丝绸,漾起醉人的微波。在湖畔,微风摇着一抹新绿,蜿蜒小径,小桥流水,青葱枝叶,馥郁花香。晨起,在前往生态广场边的晨读林道上,有熙熙攘攘的学子奔向各自的课堂,有年过半百的老者坚持他们的晨练,有步履翩然的师长从容赴向讲堂。更让人心中钦佩之情油然而生的是,熟悉的、陌生的、新遇的、旧识的人都在自己所处的位置上全神贯注地诵读手中的书册,心无遐念,目不斜视。从他们唇中吐出的字句如珠玑,或圆润饱满,或间关莺语,或溪流淌水。从那抑扬顿挫的音调中,你可以读到他们心里的自信与从容,可以感受到他们胸中的凌云壮志,也可以嗅到祖国未来之花的芬芳。

蓉城如画,川师如诗。携一缕桂花香在狮子山顶沐浴阳光,看,沙河蜿蜒,流淌出青春浩荡;草木清澈,散发出阵阵幽香;泥土芬芳,蕴藏着知识的宝藏。狮山灵秀在清晨的阳光中纷纷苏醒,吮吸雨露,舒展身躯,蓬勃向上。层林五光十色,晴空鹤排云上,蝉儿齐声道贺,花儿溢满欢笑,美丽的校园恍如一夜入春。乘一片梧桐叶往学校龙湖更深处漫溯,听,是川师迎接它莘莘学子的心跳声,欣喜、绵延、有力。

9月金色的师大被装点得如节日一般,细致得如母亲一样――教学大楼亮堂堂,图书馆藏沉甸甸,宿舍齐整整,饭菜热腾腾。在川师,迎接你们的每一面书页都散发着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每一张面孔都刻写着拼搏奋进的昂扬斗志。这些都会轻轻触动每一个川师人的心弦。自然之美让人心怡,让人沉醉,然而川师厚重的历史渊源又何尝不彰显着它的历史之美呢?

“白山黑水,源远流长。狮山灵秀,哺育栋梁……”嘹亮的校歌又隐隐响起,时刻激励着来自五湖四海的莘莘学子。在狮山龙湖芬芳的泥土里或是凯歌高唱的枝头上,闪耀着川师最为真实的细节:每个清晨,川师人在三尺讲台上教书育人,立德树人,传道授业,孜孜不倦,或是置身于科学研究的高地笃本守心,锲而不舍,不惑清寒;每个夜晚,师大人在教室、实验室、图书馆手不释卷,笔不离书,勤学苦练,或是在办公室、教研室任劳任怨,废寝忘食,为师大能够百尺竿头更进一步而操劳操心。徜徉在时光隧道,川师人一如既往地践行着艰苦奋斗、开拓创新的精神,捭阖宇内,浪遏飞舟。

绿荫掩映下的川外秀气氤氲,静得超然脱俗

地处重庆的四川外国语大学虽然没有天府之国的滋润,但借着自身的不屈不挠,也落得亭亭玉立,格外妖娆。

川外的校园是“火炉”重庆西北角的一个孤岛,依歌乐山而建,掩映于绿树丛中,秀气氤氲,灵气四溢。山下川外,小而不拥,山上川外,大而不空,连接两个校区的便是彩云梯。很多初来川外的人观彩云梯则色变,登之艰难,却也磨炼了毅力,强健了体魄。川外人娱逸其间,方显人间烟火之气。川外处于山间,却多容貌绝殊、清颜柔婉、举止优雅、才智英敏的女子,素以盛产佳人闻名于外,所以坊间戏称川外为“中华女子翻译学院”。初闻之,觉此言不虚,久居则方知川外男儿也自有其风度。于是乎,赏心悦目观佳人、爱不释手览群书、安谧恬静享自由,此乃川外之三乐。

川外校园里的林荫路取名三花路,道路两旁是颇有年代的树木,浓密的树冠参差交织,遮蔽了整条道路。那些被树木环抱着的培英楼、宏文楼、运动场和兰苑七舍,像踩中了迷幻的陷阱,心被柔软捕获。盘虬的大树,数不清的年轮,脱落的墙与新旧房屋相得益彰。那些叫不出名字的花草任性地生长着,即使无人欣赏,也毅然决然地绽放着,有一种雄壮之美。而掩映于云山怀抱中的川外像一座沉睡在森林中的古屋,马路铺上斑驳的光影,两排大树诱人深入,老房子隐于林中,行人与万物共呼吸。细碎的阳光从树叶间投射下来,走在路上顿时有了时光交错之感。三毛说,岁月的极美在于它的必然流逝。而川外的林荫路不长,但就是这段不长的三花路,讲述了太多有关青春的故事。

似乎是静赋予了川外一种超俗的魅力。女孩们飘逸的长裙,矜持的马尾,纤柔的笑声,像一片片舒展的茶尖,碧绿着人们的心情,又像突然涌动的温馨,温暖而奢侈。心事跌宕时,只要你到小树林踯躅一会儿,心就会如小巷里的古井,但绝非阴森和肃杀,而是一种平和的静穆,它闹中取静,仍是人间。

相关期刊更多

江汉论坛

CSSCI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湖北省社会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