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新中华德育故事

新中华德育故事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新中华德育故事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新中华德育故事

新中华德育故事范文第1篇

草原文化作为文化的门类,具有时代性、地域性和民族性特点。随着历史进程由多民族的人民集体创造的文化,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中。其实草原文化在历史上早已存在。与匈奴、鲜卑、蒙古族等民族共同创造的以游牧生产生活为核心的多元文化的总称。游牧文明不仅是一种生产方式更是一种地域文化形式。这不仅与游牧生产生活有着紧密联系还与游牧民族的价值观,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审美追求、传统习俗、精神与思想结构的文化载体。

游牧文明起源于古代北方少数民族,尤其是以“马背民族”而闻名的蒙古族。客观现实的生产生活环境造就民族的生存意识及思维习惯。认识源于生产生活实践。在漫长的文化形成进程中,游牧民族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使用的生产生活用具使形成了特有的思维方式和传统习俗。这也促进了游牧文明的形成。游牧民族最善于驯养牲畜。因此选择了大规模游牧的生活方式。在游牧生活中,牧人与乘马在生活实践中渐渐形成了有机统一的整体,而“人马合一”的牧民形象及其形象艺术张力随着时代的发展形成了一个经典的草原文化意象。而马车的创造和广泛使用又为游牧生活开启了新的文化形式,开创了游牧生活方式。

蒙古族的传统居所,毡包及蒙古人最具特色的民族服饰及其饮食习俗等构成了草原文化的基本要素。游牧民族的游动性生产生活方式决定了传统游牧文明的口传文化特点。尤其是蒙古族的英雄史诗是诗化的游牧民族史。这也是草原文化所独有的特征。蒙古族从13世纪初以来一直保有异族联姻的婚俗。这一风俗是蒙古族具有开放性精神的最好的例证。勤劳勇敢的游牧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用智慧和双手创造了瑰丽的草原文化。

宣传和发扬草原文化精神必须明确理解游牧文明的传统特点。如草原英雄主义精神,崇尚诚信的思想,草原贸易精神、草原开放发展精神,草原生态保护精神等等。

游牧文化中的英雄崇拜精神源于游牧生产生活环境。为抵御外族的侵扰,游牧生活需要独立的头领施号发令,对保护族群、畜群、家园、领地的目的。这一社会生产生活需求下产生了游牧社会中的英雄式主人公。英雄这一称谓在游牧社会中就是威严崇高的代名词。英雄主义崇拜是蒙古族游牧文化中的永恒话题。

诚信是一种文明水平,代表文明社会的价值观念。诚信是一切人类经济活动和社会交际的基石。同样是不同民族之间实现公平竞争最基本的行为的基本要求。蒙古族的价值观以信义为核心,崇尚诚实。以诚信指导自身言行举止。游牧生产生活的不确定性,战事常态化的社会环境中蒙古族人民只有秉承诚实守信的信念才能在生产生活中掌握和交换精确的社会生活和自然生产的信息和客观实际情况从而总结生产生活规律感知新生事物。在漫长的游牧生活发展进程中,用文字记录的法律条文和约定俗成的传统乡规民约及丰富的训诫词来启示、教育子孙。以灵活生动地方式来传承民族文化习俗达到教育启示子孙后代的目的。

马克思认为未曾定居的游牧民族与发展城市贸易精神有着相反的特点。游牧生产生活方式决定了游牧民族因生产生活用具的现实需求与其他民族群体需要建立长期而稳固的协作交换关系才能保障生产生活的正常发展。对外族的供给有较大的依赖性。

游牧民族以游牧为单一的生产方式。畜牧业是唯一的经济来源,是游牧生产生活的全部内容。蒙古族生存发展离不开与外族的互惠互利的贸易交换。成吉思汗为刺激发展边贸曾颁布命令,对外国使节及外交事务种确立互不侵犯,对外贸商人所经之处提供衣食住行等多方面的便利条件。并支持和鼓励蒙古族商贸团体远赴其他民族和国家商贸活动。上述举措对蒙古族诚信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对蒙古族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壮大有着现实意义。

游牧民族赖以生息的游牧生产生活方式影响下蒙古族有了开放性的品格。这是由畜牧业生产的四季轮牧生产特点所致。当时的社会条件下,只有四季轮牧才能保证牲畜一年四季都有适合生长的饲草及安然生息环境。每一季度的迁徙都具有开创性特点。牧民持续更换牧场的过程就是不断开拓创新的进程。为生存发展牧民必须具备开拓精神以适应时刻变化的生产生活的自然社会生活环境。因此游牧民族生产生活的迁徙性特点、单一性生产方式决定了游牧民族交际的外向型思维方式。以确保生产生活的持续发展。尤其是在战事集中的历史时期充足的供给保障显得尤为重要。广阔无垠的原野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方式赋予游牧民族宽广的胸怀和包容的品质。有着萨满教信仰的蒙古族群众的心目中长生天有着永远无法战胜的超能量,长生天也可理解为自然万物,因此蒙古族对保护草原生态环境有着虔诚而坚定的信念。

蒙古族这一思想信念一方面是萨满教影响,另一方面源于蒙古族自身的生产生活方式有着必然联系。游牧民族认为自身从自然获取的一切,例如衣食住行用等生存必需品,乃至自己的生命都是长生天和大地给予的,畜牧业生产发展离不开自然环境。蒙古族草原生态环境的意义不仅是生活环境那么简单而是生产生活中唯一的“工具”。因此热爱自己的自然生态环境这一意识形态以融入了民族的血液里,渐渐成为了民族的传统意识形态。从心底反对伐木毁林、严禁在河水中洗衣物、严禁私自打猎,尤其不允许到处挖坑盗洞。在迁徙新营地前会精心整理旧营盘上的,填埋灶坑、修饰草场以期来年这片旧盘依然水草丰美。蒙古族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存理念、习俗及思维意识汇集而成的文化被称之为人类崇高精神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