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健康问题及应对措施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健词:职业健康;职业安全;管理体系
中图分类号:TD7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11-0-01
一、引言
随着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人们工作和生活素质的提高,职业安全健康已是劳动者和从业者的第一需要,我们在经济转型发展中,加强调查研究,坚持科技兴国,开展职业安全健康培训、标准制定和许可证管理等工作,推进职业安全健康事业发展。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OHSMS)是20世纪80年代后期在国际上兴起的现代安全生产管理模式,与IS09000和ISO14000等标准化管理体系一样,被称为是后工业化时代的管理方法。主要强调系统化的健康安全管理思想,即通过建立一整套职业健康安全保障机制,旨在控制和降低职业健康安全风险,最大限度地减少生产事故和职业病的发生。
二、我国职业健康安全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一些地区和单位思想观念不适应,重经济发展的GDP和企业效益,忽视安全生产和职业健康,经济发展方式粗放、产业结构不合理,工业经济大而不强,采掘、冶炼、重化工等传统产业和高危行业在经济构成中所占比重过大,加大了事故发生的几率,职业危害治理和职业健康工作滞后;由于煤炭和非煤矿山、化工等行业集约型增长能力和集约化生产水平较低,低水平重复建设,基础管理薄弱,行业管理弱化,安全投入不足,技术生产管理落后,从业人员素质差,安全保障能力不足。
2.从政府监管角度看,安全责任制不落实,缺乏有效的监督和管理。职业危害防治和监管工作职责不明确,监管机构不健全,监管人员缺乏专业知识和技能。特别是有些地区(市县)基本上没有单独设立职业健康监管机构,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人们对职业危害防治和监管的要求。
3.从企业角度看,一些企业对安全生产和职业健康工作不重视,基本上是重发展、轻安全,重效益、轻防治,企业主体责任落实不到位,没有按照有关要求建立有效的预防和控制职业危害的制度和措施,违规建设、违规生产、违规作业问题突出;甚至有的企业严重缺乏职业危害安全技术防护措施,基本上没有规章制度。
4.从劳动者自身保护方面来看,工伤保险制度对安全生产和职业病防治发挥作用不够,缺乏运用市场机制和经济手段来干预职业安全健康工作;劳动者自我防护意识较差,不了解自己的权利和责任,权益受到侵害,也难以维权。
三、进一步推进职业健康安全管理的举措
1.提高安全健康意识,营造全社会安全健康文化氛围
文化决定意识,意识决定行为。安全健康文化是人们从事安全健康活动的安全健康价值观、行为标准和物态的总和,是尊重人的生命安全,保护人的身心健康,实现人的价值理念。树立社会安全健康文化理念,提高人的安全健康素质,充分发挥人的能动性,营造良好的安全健康风气,从物质、精神两方面,从员工、企业、社会三层次,形成全系统、全过程、全方位的安全健康文化氛围、舆论氛围,引导和启发全社会重视人的生命价值和安全健康。
2.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健全职业健康管理制度
从国家层面,加快劳动安全健康方面专业法规的立法工作,修订、完善现有法律、法规,健全各领域相关的法规、技术规程、标准,依法规范企业安全生产、健康管理行为,做好职业危害申报制度、作业场所监督检查制度、职业卫生安全的许可证制度的建设工作,把安全生产和健康管理工作纳人法制化轨道,做到有法可依。
进一步完善经济政策,鼓励企业进一步加大安全科技方面的投人。通过加大科技投人来推进科技创新,从而运用更加先进的科技手段来改善目前我国的安全生产以及职业健康面貌,从而使我国的安全生产以及职业健康工作能够建立在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基础上。
3.进一步完善企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
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责任追究制度。根据目标管理原则,从企业法人、董事长等高层管理者、中层管理者、普通员工,层层制定、分解目标,逐级落实目标责任,签订责任书。
建立、完善安全生产健康管理考核标准。根据国家、部委、行业制定的《质量标准化标准及考核评级办法》,因企制宜,制定公司考核标准。
规定员工安全健康行为规范,《安全健康管理手册》,明确总要求、目标、职责等,为安全生产健康管理指明方向,做到有章可循。
建立相配套的管理制度:《安全生产制度》《健康管理制度》《事故汇报、分析、处理、调查制度》《事故应急救援制度》等重视教育培训工作,真正将安全健康管理工作纳入企业管理中。教育培训是提高员工素质、意识的基本方法和有效手段,在现代企业管理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企业管理者应增强时代责任感和使命感,以身作则,自觉学习安全生产、健康管理相关的知识、法律,提高自身意识,将安全健康管理工作纳人企业管理中,积极营造企业安全健康文化氛围,重视教育培训工作,为培训的组织、管理、资源等提供支持,确保安全生产与健康管理各项工作的有效落实。
4.加强政府职能监管
政府监管部门要建立各级监督管理的执法队伍、企业要建立专业的职业安全健康监督队伍,切实履行职业安全健康监管职责,采取有效措施,加大监管执法力度,指导和督促企业加强职业安全健康工作,逐步建立安全生产诚信机制。
【关键词】不安全因素;潜在;护理;产科;分析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1-0207-01
护理安全为各级医院均非常关注的问题,如何有效避免护理差错的发生,降低纠纷的发生率是每一个护理研究人员都关注的问题[1-2]。在产科的护理中潜在各种不安全的因素,针对这些不安全因素,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从而尽可能的防止不良事件的发生和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为此,通过对2010年6月――2012年6月期间笔者所在医院治疗的480例产妇病例进行整理,以探讨产科护理中潜在的不安全因素以及针对性的应对措施。对在护理过程中的不安全因素进行分析,针对不同的不安全因素制定相应的应对措施。总结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2010年6月――2012年6月期间在我院产科住院分娩的480例产妇的临床资料,产妇的年龄为23-38岁,中位年龄为28.5岁。134例患者实施剖宫产分娩,346例患者为自然分娩。52例患者合并有其他疾病。其中42例患者合并有高血压,8例患者合并有糖尿病,妊娠合并心脏病的有2例。
1.2方法
1.2.1护理过程中不安全因素的分析
1.2.1.1存在的护理隐患产妇生产后出血或宫腔积血未能够及时发现;产后阴道填塞纱布到时间后未及时取出;剖宫产术后患者下肢反应异常未及时发现;产妇生产时出现大出血时,护士抢救时操作不集中,出现慌乱,抢救结束后未及时补写护理记录;一般护理记录与医师记录不吻合;护士在体温单和护理记录单上未按规定随意涂改,并且护理记录的内容不连贯,语言描述不恰当;护士执行非抢救患者的口头医嘱。护士未做好家属的健康宣教,家属私自用热水袋给婴儿保温以及刚手术后的产妇保温,使婴儿烫伤。
1.2.1.2不安全因素分析①未严格执行各项护理制度和专科疾病护理常规,未按时巡视病房,观察产妇的病情,在病情观察方面缺乏主动性,对未出现的不安全因素不能预见。②在抢救危重产妇的关键时刻,护士的抢救经验不足和技术操作不熟练,不能迅速准确地配合实施抢救措施,加上缺乏统一指挥,给护理安全埋下了隐患。③护理文书记录不规范,护理记录水平不高,记录的内容不真实、不完整、语言重复、模糊及主观性强,护理记录是具有法律效应的文书档案,应该要实事求是地反映患者的病情,并且要动态的记录患者的病情变化,切不可草率填写、漏记,更不可以更改、臆造。体温单的时间记录不准确,不能反映孕妇入院时的状况,产程进展,新生儿出生或转科情况。④法制意识淡薄,自我保护意识差,未严格的按照医嘱执行制度执行医嘱。⑤健康教育工作不到位,护士缺乏沟通技巧,护患及家属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因护理工作量大、杂事多,在进行治疗操作过程中,不愿意主动与孕产妇及其家属沟通,回答问题比较简单,要注意的问题不愿向家属多次强调,不愿意做具体的指导,导致出现一些不安全的隐患。
1.2.2应对措施
1.2.2.1科室应定期组织护士学习护理部制订的各项护理职责、制度和各种专科疾病护理规,并且要求应用到临床护理中,护士长在工作中随时进行检查,并提出改进的意见。护士在工作中要严格执行交接班制度,尤其对待产妇、剖宫产手术后的患者有特殊病情变化及危重患者都要进行床头交接班,按时巡视病房,以便及早发现病情变化及护理安全隐患。
1.2.2.2根据产科疾病特点对护理人员定期进行专科知识、急救技能以及急救仪器操作规程的培训,并制订相应的抢救工作制度及各种抢救工作流程。同时定期组织学习和演练,并进行考核,重点培训、考核产科危重患者(如新生儿复苏、产后大出血、子痫、羊水栓塞等)的抢救方法及护理措施,以增强护士对安全隐患的预见性和急救水平,提高护士急救技术水平和应急能力的目的。
1.2.2.3护理文书是护理质量的重要依据,也是纠纷发生后家属极力要求查阅的首要文件之一,所以,应加强护理文书规范化管理,统一护理文书记录标准,加强与医师的沟通,避免医护记录不相符,认真按照《病历书写规范》及护理记录的要求书写、保存好资料。
1.2.2.4强化风险意识与法律意识,改变长期以来在传统的护理模式中对患者权利的忽视,加强护士的自律行为、依法护理和责任心教育。
1.2.2.5展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活动,实施人性化护理管理。鼓励护士多与患者沟通,对患者提出的疑问,应用扎实的理论知识,通俗易懂的语言进行详细说明。同时可应用各种杂志、书籍、网络等途径收集产科健康宣教相关资料,整理成适合不同层次、不同年龄患者及其家属健康需要的资料,提供给患者和家属学习,促进护患关系,避免护理纠纷的发生。
2结论
在产科的护理工作中,任何一个环节的疏漏均可能产生不安全因素,进而酿成不良后果,严重威胁产妇和新生儿的生命健康[3]。因此,护士应把母婴的安全放在首位,加强产科护理工作中不安全因素的管理,在各护理环节中为孕产妇提供安全、高质量的护理,有效的预防不良事件的发生,提高护理质量,降低医疗纠纷的发生。
参考文献
[1]曹爱枝.产科护理不安全因素及相关问题探讨[J].临床合理用药,2011,4(8B):71.
关键词 助产士 职业压力 措施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0.01.193
助产士的职业压力
护理纠纷的压力:产程中发生难产或胎心突然变化的事时有发生,产妇及家属难以接收易引起护患纠纷。一旦发生纠纷不但影响医院的工作秩序,还可能发生暴力伤害事件,同时还要承担一定的经济压力,对此助产人员提心吊胆,久之产生恐惧,对身心健康造成不利的影响。
职业暴露的危险性带来的压力:助产士在接生过程中,有可能意外接触到患者的血液、体液而导致感染。产房环境封闭,助产士因为其工作的特殊性,经常会接触较多的危险因素,从而导致与工作有关的疾病发生,危害了助产士的健康。最常见的是感染血源性传播疾病和呼吸道感染性疾病。
产科工作环境特殊:夜班时间孕产妇分娩多发,工作量大,既要完成繁重的工作,又担心发生意外。超负荷的工作,使助产士体力透支,身心疲惫,频繁的昼夜班扰乱了人体的生物钟,导致睡眠质量下降,体力不足,生活不规律,用餐时间不规律,易造成消化系统疾病,持续生活疲惫,降低自信心。
复杂的人际关系:护理工作中的人际关系比较复杂,一旦发生人际冲突,会使工作陷入困境。助产士之间、医护之间发生矛盾就不能很好地合作;护患冲突直接或间接地涉及护患双方的权益问题、健康和经济问题、人格和有关道德与法律责任问题。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会给助产士带来一定的心理压力。
对自身成就感及竞争的压力:随着科学技术的加速发展,更多的新知识应用临床,医疗仪器不断更新,它迫使助产士在完成了紧张的工作之余,还要学习。否则知识老化,难以胜任临床护理的需要,如果看不到这种压力存在,很难适应未来。
助产士的职业压力采取的应对措施
关心助产士的身心健康:医院要关注助产士的健康,在工作管理上,助产士的配备要充足,减轻工作强度,尽量避免因长期弯腰引起的腰疼,合理安排好班次,减少连续工作的时间,从而减轻疲劳。
减轻助产士的心理压力:压力一旦超出机体可承受范围,往往导致心理失衡,进而影响决策与行动的准确性、合理性,因此助产士必须学会控制压力,将工作目标分解和细化到可以实现的程度,可以消除压力。
职业暴露危险因素的应对措施:加强职业安全教育,树立全面性防护的管理理念。提高助产士对针刺伤的自我防护,规范操作行为,建立健全针刺伤的登记、上报、观察管理制度,建立医务人员健康档案,科室备好一切防护用品,对一切没有健康报告的孕妇,都要按照传染病做好防护。纠正助产士受伤后的侥幸心理,做到早期预防。
重视助产工作:提高助产士的津贴,增加夜班助产士的休息时间,适当增加人手,配备护工专门做一些生活护理。
提高助产士的素质和能力:助产士要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素质,加强业务训练,提高业务水平,注重培养自身对挫折的承受能力;视产妇如亲人,把爱心倾注于整个产程中,勤学好问,团结同事,善于接受批评,建立良好的医护、护护、护患关系。
讨 论
各级护理管理人员及助产士自身,要认识到职业压力对工作质量的影响,了解职业压力的影响因素,结合实际,采取合适的方法来减轻压力,以促进健康,提高工作质量。
参考文献
关键词:季节;心理;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2)14008601
1 季节因素对心理问题的影响
浙江省在2012年上半年以来已经出现因心理问题死亡事件十起,较2011年下半年要高出很多。据统计,季节对于人的心理变化也有一定的影响作用。又到一年春暖花开时,春天气候多变,容易影响人的情绪,大学生容易产生情绪不稳定、烦躁不安等各种问题,甚至引发心理疾病。近期,心理咨询来访学生明显增多,咨询的问题主要在抑郁症、各类神经症、情感困惑、人际交往和学习就业压力等方面。季节气候的变化是患心理疾病的一大诱因。生活单调、心理素质比较低的人在这个季节很容易得心理、精神上的疾病。总看不惯身边人的行为,即使不关自己的事却非得去管管;一言不合就大打出手,时不时感觉有人要害自己;老觉得有人跟自己说话,但是转头却发现根本没有人。心理专家表示,日照和气温变化大,会容易影响人的情绪,一些本来并不起眼的小事,赶上这个季节便会诱绪中的不稳定因素。据统计,有30%的人对天气的变化有感觉,出现种种不适症状,因此,大学生在季节转换应防“心理感冒”,特别要注意季节性情感障碍的发生。
2 季节性心理问题应对措施
正常人的情绪忧郁皆“事出有因”,通常通过自我调适,可以重新保持心理平稳。而病理情绪抑郁通常无缘无故产生,或者虽有不良因素,但是“小题大做”;症状常持续存在,甚至不经治疗难以自行缓解,还会逐渐加重恶化。有时候教师这个职业好比一座桥梁,除了传播知识以外,更重要的是能够联系师生交流,去了解学生的心理变化。主要应对措施有:
(1)班主任、辅导员注意留意班级学生心理状态,特别关注长时间情绪低落、家庭变故、失恋、特别孤僻、特别自卑、有心理疾病史、最近行为反常、承受挫折能力特别差、有重大身体疾病和就业困难等学生,陪伴处在心理危机中的大学生顺利走出阴霾,度过季节性心理难关。充分发挥班级心理委员、寝室长、班干部和学生党员的作用,多渠道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一旦发现危机及时报告。
(2)对于行为出现异常的学生,要及时告知学生家长,并采取心理干预措施,情况严重时建议家长带学生到专门医院进行就诊,及时寻求专业帮助。
(3)对已有因心理问题而重点关注的学生,特别是抑郁症、焦虑症、精神病史学生,要密切关注其心理状态、药物服用、学习情况及人际关系。
(4)各学院要组织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班集体活动,丰富学生业余生活。同时,通过主题班会等形式,教育引导学生及时调节情绪,保持良好心情,完善社会支持系统,学习之余通过听快乐的音乐、看喜剧片或参加体育活动、户外散步等形式舒缓情绪。
(5)注意饮食,在情绪上要开朗,心胸开阔,在室内或服装上多以明亮色彩示人,这样也可以给人带来好心情。
3 季节性心理问题关注方向
健康的心理是一个人全面发展必须具备的条件和基础。加强季节影响对大学生心理关注,在不同的季节采用不用的心理应对措施,因时施法。未来社会大学生心理承受能力将经受更为严峻的考验,为此,就要不断加强对大学生各方面心理素质的教育和培养,引导他们科学地走出自我认识的误区,经受住各种考验。同时高校也要充分调动各方面的资源对学生的心理给予更密切的关注,在各方面的影响基础上结合季节因素,充分研究季节对学生心理状态的影响,更好的为学生心理健康服务。
参考文献
[1]周艳荣.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J].教材料,2006.
[中图分类号] R7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4)06(b)-0173-02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是婴幼儿中较常遇到的一类急性病症,若不进行及时、有效治疗,可能并发胆红素脑病,严重影响了患儿的智力发育[1]。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发病率虽然较高,临床诊断较为容易。但是,由于家长缺乏相关疾病知识,在发病初期不能及时送医,仍造成一定的危害。因此,加强对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患儿家长的健康教育,对提高患儿疗效及有效预防疾病再发尤为重要。健康教育路径是一门研究传播保健知识和技术、影响个体和群体行为、消除危险因素、预防疾病、促进健康的科学。为探讨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应对措施与健康教育,2012年1月―2013年1月间对该院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患儿家长进行了系统健康教育,配合适当的应对措施,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该研究共纳入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患儿70例,均为该院收治入院的新生儿。患儿根据入院后干预方法不同,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35例。对对照组患儿家长进行传统健康宣教,对研究组患儿家长进行系统健康教育。研究组:男19例,女16例,产妇顺产20例,剖宫产15例,新生儿体重2 700~4 500 g,平均体重(3 778.1±487.2)g;对照组:男20例,女15例,产妇顺产21例,剖宫产14例,新生儿体重2 730~4 510 g,平均体重(3 797.6±491.1)g。
1.2 干预方法
对照组:对患儿家长进行常规健康宣教,在在入院后对每位家长进行相关疾病知识的讲解。讲解采用说教式的集体教育,内容包括临床表现、发病机制、治疗措施等。此外,患儿家长住院期间如有问题可随时联系管床护士。研究组:在入院后对每位家长进行系统性健康教育:①患儿护理:保证病房环境舒适,注意不必要的刺激。夜间加强病房的巡视,发现问题及时处理。生产后,定时对患儿口腔进行检查,及时清除患儿口腔及呼吸道的分泌物,防止分泌物进入起到引发窒息。注意对患儿口腔的清洁,防止感染发生。产妇分娩后 15~30 min 鼓励并协助产妇做到“早接触、早吸吮”,以促进乳汁及早分泌,保证新生儿对初乳的摄取。②家长心里护理:入院后即对患儿家长进行心理辅导,一对一进行疾病知识的讲解,同时安慰患儿家属,帮助建立疾病治疗的信心。在充分得到患儿家属支持的基础上,有利于本病的临床治疗。③患儿家长健康教育:主要对出院后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各类注意事项进行讲解。日常饮食中,注意食物的合理搭配,加强患儿营养。家庭中需要注意空气的流通,定期进行环境清理,防止致病微生物的滋生。
1.3 观察指标
①并发症情况:住院期间,观察两组患儿各类不良事件的发生次数,并进行统计;②疾病相关知识掌握程程度:包括对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诱因、临床表现、治疗原则、家庭急救物品及药品的准备、急救措施、急救知识、预防原则等,在患儿出院前1 d,对所有家长发放包含上述问题的调查问卷,由家长当场填写;③护理工作满意度共分为满意、基本满意、不满意三类,患者家长根据实际情况对患儿此次入院期间的护理工作进行评分;④记录患儿住院时间以及黄疸消退时间。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14.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处理,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计数资料用百分率(%)表示,组间计量资料比较采用两样本t检验,组间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患儿住院期间并发症发生率以及家长对护理工作满意率分析
住院期间,研究组患儿并发症发生率为14.29%,家长对护理工作满意率为97.14%;对照组患儿并发症发生率为20.00%,家长对护理工作满意率为82.8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随着社会的进步以及医疗事业的不断发展,目前,传统医学模式开始转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2]。在进行日常医疗的同时,人们发现,医疗的最终目的并不仅仅在于挽救患者的生命,其意义更在于治疗疾病的同时,注意患者生存质量的提高[3]。因此,在进行医疗工作时,除了药物治疗外,还应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相应的健康指导或心理治疗。系统健康教育则是在此背景下逐渐发展起来的,其重视护理人员与患者间的联系。通过护理人员实施,强化患者的系统管理与健康教育,最大程度上提高药物治疗的效果[4]。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是儿科的常见疾病,目前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清楚。已有的研究认为,该病的发生可能主要是哺乳次数少、乳汁摄入量不足引起的,可对胆红素代谢过程产生影响,增加胆红素的肠肝循环,造成血清胆红素超出生理性黄疸范围[5]。目前,临床上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首要原则是迅速降低血液中胆红素水平。若患儿进行及时、有效的治疗,本病的预后大多良好。但是,临床研究发现,仍有一些患儿会出现胆红素脑病等[6]。因此,对患儿家长进行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相关知识传授,对于控制本病的发生率有着较大的临床意义。目前,关于本病的健康教育,国内外并没有统一的指南。而传统的健康教育方式多为固定、模式化处理,对于病情变化迅速的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并不适用。系统健康教育则可以保证对患儿家长进行相关疾病知识的连续性灌输,通过护理人员与家长的共同合作,达到提高护理质量的目的[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