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教师知识要求

教师知识要求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教师知识要求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教师知识要求

教师知识要求范文第1篇

【关键词】应试教育 素质教育 知识结构

一、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是把所有的学生培养成为协调发展、基本素质健全的人的教育。实施素质教育是人终身发展的需要。当今世界,人类面临的是信息万变的时代。在这样的时代里,“一劳永逸地获取知识”已成为神话,一如既往地生活已经不可能。这样,教育需要做而且可能做的就是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和做人奠定足够的底蕴。素质教育不是对教育的分类,也不是一种教育模式,更不是一种教育制度 ,强调的是一种基础、一种素养、一种做人的哲理、做事的能力和做学问的功底。实施素质教育的前提就是要有教育思想的转变。有什么样的思想就有什么样的教育行为和实践。为了实施素质教育则必须有以下观念的转变:从以教师讲授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主体参与为中心;从片面追求升学率转向对全体学生的教育;从眼前教育转向终生教育;从封闭式教育转向开放式教育;从学校教育转向学校、家庭、社会的整体教育。

作为教师,首先,要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其次,要具有一定深度和广度的专业理论知识,有较好的教学组织、科学研究、教学技巧等方面的能力。要调整教育内容,教育内容是由教育目标确定的,而学生的素质结构又是由教育内容来确定的。因此,调整教育内容就成了开展素质教育的基点。所谓调整,首先根据对人的基本素质的需求补充和丰富教育内容。其次,删减重复、过时、无用的内容。课程内容在强调基础性的同时,必须注意综合性和实践性。注意最新信息的采集和新科学、新技术的引入、强调动口、动手能力和手工操作能力的培养。

二、物理教学的特点及现状

1.物理教学的特点

中学物理作为义务教育必修的一门基础课程,如果不突出物理学科的特点、不突出与物理特征相关的物理教学的特点,实现物理教育的目标只能是一句空话。下面就是从物理教学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中学物理教学的几个特点:物理学知识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特征;物理学知识紧密联系实际的实践性特征;物理学知识的抽象思维性、科学美的特征;物理学方法严密的逻辑性特征;物理学知识和物理学史明晰哲理性特征。

2.当前物理教学存在的问题

⑴思想陈旧。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从实际教学看,违背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认识规律。重理论轻实践,学生活动除书面作业外,动手实验几乎一片空白;第二是教学中教师主导有余,学生主体不足,不是因学论教,而是因教论学,教师独霸讲台,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学生学习积极性。最后,是缺乏教育学生学的全面观念,只重书本知识,忽视学生道德水平的提高和全面素质的培养。

⑵方法落后。反映在三个方面:注重教死书、念死书,形成学生念死书的习惯,不注重学生素质能力的培养;注重演译忽视归纳,从理论到实践,忽视物理现象和物理实验;满堂灌彼彼皆是,启发式鲜为人知,没有在教会学生学习上做文章。

⑶效果低下。表现也有三个方面:首先是达不到大纲要求,40%以上的学生获得知识不系统、不深刻、不牢固;其次,教师对物理厌教使绝大多数学生没有对物理感兴趣;最后,是学生动手能力差,实验观念薄。

以上物理教学中的问题,和当前大力提倡的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全体国民素质相违背。这些问题的存在不利于素质教育的实施。为顺利实施素质教育,培养高素质人才,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必须对物理教学进行深化改革。

三、对中学物理教师知识结构的要求

1.物理教师要有宽广的基础理论和较深的专业知识

作为中学物理教师,我们应积极应对物理新课程带来的挑战,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以适应物理新课程的实施。具体而言,新课程从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以及专业情意等三个方面对中学物理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

⑴物理学科专业知识

丰富的物理学科专业知识是物理教师搞好教学所必备的先决条件之一。中学物理教师应具备的学科知识包括物理学科的体系框架、物理学科中各逻辑知识点的内容以及物理学科所需要的技能知识等。面对新课程,中学物理教师对物理学科知识的掌握应达到以下三个不同层面:首先要对物理学科知识的完整体系有一个比较清楚的理解,能够正确熟练地掌握物理学中的每个概念和原理;其次要了解和掌握与物理学科内容有关的背景知识和材料,以加深对本学科教育教学的理解;还要了解物理学科产生和发展的背景知识及其学科发展的趋势,以便教师可以从物理学科发展与人的发展、社会发展的关系出发,开展更为有效的教学活动,促进学生对物理学学习的主动性。

⑵物理教育学科知识

新课程十分重视物理知识的教育价值和育人功能,目的在于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展学生的个性。与传统的物理教育理论重结果、轻过程的观点相比较,新课程强调教学既是一个认识过程,更是一个发展过程。新课程要求中学物理教师不仅要懂得教什么,而且要懂得怎么教,还应明白为什么这样教,能运用教育理论来指导教学实践,完成对学生的合理教育,促进学生的发展。新课程要求中学物理教师应具备以下教育科学知识:普通教育学、物理教育学知识、普通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知识、物理课程论知识、物理教学论知识、教育测量与评价知识、教育科研方法知识等。

⑶一般科学文化知识和工具性知识

物理新课程的实施需要教师具备雄厚的科学文化知识。科学文化知识是指具有当代科学和人文发展的基本知识。人文发展的基本知识是指对人文学科即哲学、语言学、文学艺术、历史等方面的知识有必要的了解和把握。专家们一致认为,工具性知识应包括外语、计算机语言与操作、现代教育技术知识。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工具性知识已成为教师学习和获取新知识的必要条件和重要手段。只有工具性知识掌握好了,应用起来才能得心应手,否则就寸步难行。

2.全方位的能力素质

能力是教师专业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名教师,拥有较多的知识积累,并不意味着他就具有较高的执教能力。面对新课程中学物理教师应具有以下能力:

⑴教育教学基本能力

具备较强的教育教学基本能力,是教师顺利完成教育教学的根本保证。教育教学基本能力是指运用教育法规、教育学、心理学、学科教学论等基本理论,指导并创造性地从事教育与物理教学的基本能力。包括教育教学过程的设计与操作能力、组织管理能力、课堂讲授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书写能力、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能力、教学设计与创新能力及对学生进行评价的能力。

⑵交往与合作能力

教师的交往与合作能力是顺利实施新课程必不可少的条件,只有教师具备了一定交往与合作能力,才可能有效地指导学生之间的合作,否则,对学生的指导便是一句空话.

⑶物理观察与实验能力

为了全面推进物理新课程的实施,特别是为了能开展正常的实验教学,中学物理教师除了应掌握必要的物理实验技能外,还应该对实验在物理教学中的意义和作用有正确的理解,对物理教学实验设计的基本原理和组织学生实验的方法与技巧有基本的了解。新课标要求学生能自己设计实验来验证某一个问题的正确性,因此,必须要求教师的实验知识丰富,实验操作熟练,灵活。在学习“气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之前,我先让学生观察鹰和其他各种鸟的翅膀的形状,他们都和飞机的机翼有什么相同之处,这样有了对比学生学这节课的内容就简单,容易多了。

⑷运用物理思想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物理学的思想方法是其他学科所不具备的,如物理学时空观、物理学物质观、物理学方法论等。运用物理学思想方法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是物理教师与其他学科教师区别的标志之一。物理教学本身的改革要求我们在教学中渗透和融入新的物理学的方法论以与新课程、新教材的要求相适应。因此,中学物理教师应具有较强的运用物理学思想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⑸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在新课程中,教师应学会掌握筛选、吸收、利用各种信息的方法,如了解国内外教育发展的最新动态,了解本学科发展的最新进展,从而把握学科发展、教育发展乃至社会发展的脉搏.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更新、重组自己的知识结构,从而达到更加胜任教育工作的要求,提高自己的信息素养,以便有能力对学生进行指导,发展学生多方面获取信息的能力,适应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对人的要求。

教师只有勤奋好学、力求上进、不断追求新知识,才能不断发展,才能教出勤奋好学的学生。唯有这样,教师的教学水平才能更上一层楼,中国教育的明天才会更加辉煌。

【参考文献】

1.课程教材研究所:《中学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九年级物理》,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2.吴中任:《中学教师心理素质研究与养成训练》,广西民族出版社, 1998.7.

3.袁桂林:《现代教育思想专题》,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6.

4.朱慕菊:《走进新课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4.

教师知识要求范文第2篇

关键词:历史课;课堂教学;素质教育;历史课教师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21-372-01

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在历史教学中对教师的素质要求应侧重以下几方面:

一、改革及创新的意识

现代社会发展推动着教育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教育从理论观念上、办学体制上、考试评估上、课程教材上、教学方法手段上不断推陈出新。历史课堂教学的改革则出现了推理式、辩论式、程序、图示等多种多样的教学法。改革与创新意识已成为现代历史教师应具备的重要素质。

改革教材内容呈现方式。激活学生思维现行历史教材的部分内容设置深奥而缺乏趣味性;部分内容设置过于枯燥;教学易受教材的束缚。因此,我们在历史教学中首先应抓住同学们的心理,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将更多更丰富的内容引入课堂,不要将学生认为“冗长”和“缺乏生动感”的结论、结果告诉他们,应通过讲故事、看图片、史料介绍等方式给他们展示更多的历史现象,把思维的空间留给学生,让他们用自己的思维去思考,并得出结论。用联系今天讲述昨天的方式,结合时事热点将历史课上的前卫而具有现代气息的观点介绍给学生,只有这样,才会使学生充满兴趣和了解的欲望、才能使历史课程符合时代的需求。教师对课堂训练进行点拨讲评时也要讲究科学性和有效性。既不能面面俱到,每条题目都逐一讲解,浪费学生大量时间,也不能仅仅是报答案,不做任何解释。而应当对一些共性问题进行集中讲解,注意分析原因、点拨解题方法,做到举一反三。对于个别学生的个别性错误,可以个别辅导。当然对训练中出现的问题,也可让学生自己分析,查找原因,培养学生自我纠错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从训练中捕捉信息,发现问题,及时弥补,提高训练的有效性

二、应具备再学习能力,提高多方面的文化素质

要成为受学生尊敬、欢迎的历史课教师,需要有过硬的本领、渊博的学识去征服学生。要做到这点就需要教师要有更高的目标追求,要投入更大的精力,精通学科知识,充实和更新业务知识,做到教一知十或教一知百,从而加强自身素质建设。如今单是知识结构就要求教师有意识地打破学科间的壁垒,关注本学科及相邻的、交叉边缘学科的最新进展,以达到"一专多能、博学多才"的水平。终身教育已不是一种口号,教师必须用"一桶水"对付学生的"一碗水"。因此应坚持多渠道、多形式的再学习,努力跟上时代的步伐。

要想教好历史课,,就要不断学习教育理论,积极参加教改和教研活动,研究和总结经验,不断拓宽知识面。作为历史课教师,应多读文史类书籍,还要多关注科技新发展和当前国际形势。为此要多读书、勤看报,坚持每天必看新闻联播和手机报、勤写读书笔记、勤作资料卡片。这样讲起课来,才能左右逢源,得心应手,巧譬善喻,发人深省,有利于诱发学生进行思考探索的兴趣。教师的知识越广泛,学生学习所付出的时间和劳动就越少,才能真正地把学生吸引到历史课上来,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

历史教师除了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以外,还应具备其它社会科学方面的知识和自然科学方面的知识。并且要有敏锐的思维能力。教师思维能力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对学生素质的培养。

历史教师除了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以外,要利用研究性学习.提高历史教学的有效性,研究性学习不同于真正的科学研究,它强调的是学生对研究过程的一种感受和体验。另外,由于学生受个人文化知识积累程度的制约,搜寻资料来源也有限,学生之间必须团结协作,将信息资源共享。

三、准确、丰富的语言表达能力

历史教师的语言既要准确无误地表达教学内容,又要丰富生动,紧紧抓住学生的心。历史事件的发生常常具有一定的情节性,对于基本历史史实的讲述,可以抛开教材,融入教师的声情语调,用趣味性的、幽默的语言像讲故事那样进行绘声绘色的描述,把学生带入教师所设定的历史时空中,而对于难以理解的部分,如历史事件的横向比较、经验教训的总结等,则运用简练、严谨的语言加以阐

教师的幽默能力分为语言幽默能力和形体幽默能力两种,即能够运用丰富、生动、形象、准确的具有幽默气息的语言调控课堂,完成传递知识信息和释疑解惑;能够运用表情举止及具有象征意义的无声语言传递知识信息,调控课堂,组织学生学习活动。

四、发挥历史学科的德育功能,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

教师知识要求范文第3篇

【关键词】中职 会计 教学模式 改革

职业学校会计专业应培养什么样的学生,应该怎样去培养这些学生呢?在国务院召开的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指出:要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办学方针,根据市场和社会需要,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根据《决定》精神,要培养出具有一定的实际操作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现代高素质会计人才,要坚持“手脑并用、做学合一”的教学原则,突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职业技能训练。要深化职业教育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教材、学制安排等,都要适应企业和社会需求,着眼于提高学生的就业和创业能力。教学内容要注重学以致用,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培养企业需要的人才。

一、传统会计教学的不足

传统的会计工作,主要是对已发生的经济业务进行归类、汇总、分析、记录,也就是《会计法》中提出的核算和监督,强调记账方法以及工作的合法性、合规性和真实性。反映在教学中,主要存在下列问题:

1.课程设置不科学。传统的中职会计教育通过设置会计原理、工业企业会计、商品流通企业会计、预算会计、管理会计、审计、财务管理、会计电算化等专业课程,偏重于教授会计专业知识。但从会计专业整个课程体系分析,专业课比重较大,基础不扎实,知识结构不合理,知识面不宽,主次不清,内容重叠。因此,不适应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要求,必须进行调整,以适应经济发展快速多变的趋势。

2.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中心。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采取注入式、满堂灌的做法,教师负责讲,学生负责记。学生思维闭塞,被动学习。导致教学出现了这样的怪现象:教师“填鸭式的满堂灌”,学生“上课抄笔记” “复习抄笔记” “考试背笔记”“考完扔笔记”。所以,这样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过于强调教材,以教师为主体,不符合现代教育理论。

二、改革会计教学模式,适应素质教育

1.培养通用性会计人才,调整会计教育的学科体系。据对有关企业的财务负责人调查所知,对会计实务工作者而言,除会计知识外,相关知识的重要性依次为税收、金融、管理学、法律知识。一是构建素质教育体系,应包括职业道德素质教育,科学文化素质教育,会计专业知识素质教育以及社会公共关系素质教育等方面,加强公共基础课程教学,包括数学、外语、文学、经济法学、计算机科学、管理学、公共关系学等,拓宽与专业知识相关的教学内容,包括税收、证券投资、国际贸易、统计、市场营销、金融等。二是优化理论教学体系,本着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的原则,增加基础理论、基础知识的比重,便于学生从源头上理解会计学,从而做到举一反三。三是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建立起在实验设施、手段、内容、管理都现代化和规范化的会计模拟实验室,使实践教学自始至终贯穿于会计教学的全过程,同时建立与企业长期的合作关系,以企业作为教学实验基地,真正实现理论和实践的有效统一。

2.更新会计教育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首先,对会计课中的理论问题,可采用文章研讨、小组讨论等互动式的教学方法。开课前,先由教师提前提出问题,要求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参考书、专业杂志等进行研讨,写出书面小论文,课堂上组织小组讨论,选出代表发言,最后由教师总结。其次,广泛开展会计案例教学。会计案例教学既注重理论教学环节,更注意实践教学环节,它来源于会计与理财工作的典型素材,是会计与理财实际活动的仿真和模拟,提供的是形象生动和具体真实的感性知识,在课堂理论教学的启示下,促使他们勤于思考,将所学的各门理论知识融会贯通于会计实际工作,巩固已学知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再次,运用计算机多媒体辅助会计课的实务教学。计算机多媒体教育技术将现代的音像技术和计算机技术融为一体,把许多诸如数据的、文字的、图片的甚至是理论的、现象中的环境用形象的、直观的画面来表达,扩大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这样,通过实践教学,可以使学生清晰、灵活地掌握了错账更正的教学内容,开拓了学生思维,增强了感性认识,使理论与实践融为一体。

教师知识要求范文第4篇

【关键词】科学教育 教育智慧 教师

一、问题的提出

知识更新、技术创新已成为21世纪社会文化的核心,具有创新精神的科技人才成为国家竞争力的关键。在教育社会化背景下,人们越来越不满意传统教育的狭隘功能,并对传统的经典学科分类式教育产生了质疑,认为在教育目标上应以传授知识技能为主扩展到关于学生态度、价值观、方法、能力、行为、习惯等多方面的整体性发展,强调在课程、教材、教学、考试等方面进行相应的改革。

在教育、科学、社会三大因素的带动下,现代科学教育从传统学科教育的变革中应运而生。科学和教育的关系是一种在社会总体目标限定下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随着中学科学教育类课程的开展和实施,对传统的教师角色与教师教学方法提出了全新要求。本文拟通过对中学科学课程的特点来思考其对教师教育智慧的要求。

二、科学教育的含义

1.科学教育的内涵。目前对科学教育尚无统一定义,其内涵随着科学在整个人类社会中地位作用的变化而变化。从学校教育的角度把科学教育定义为:科学教育是一种通过现代科技知识及其社会价值的教学,让学生掌握科学概念,学会科学方法,培养科学态度,且懂得如何面对现实中的科学与社会有关问题做出明智抉择,以培养科技专业人才,提高全民科学素养为目的的教育活动。[1]

就我国科学教育现状来说,从只强调科学知识的传授转向方法的训练和实践能力的开发,侧重对学生参与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在目前多个不同版本的中学《科学》教材中,科学教育内容主要包括:生命科学(生物学、植物学、生理学),物质科学(化学、物理学),地理、宇宙和空间科学(地理学、天文学、空间学)。在初中阶段,主要帮助学生建立科学的精神、态度与价值观,开始较为系统地学习科学知识、技能、方法,形成科学探索能力,基本养成良好的科学行为与习惯。在高中阶段,则要求学生基本具备科学精神、态度与价值观,比较系统地掌握一定的科学知识、技能与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探究能力与较为成熟的科学行为习惯。

2.中学科学教育课程的特点。科学教育由于目的的现代化与综合性,使其课程体系从形式、内容到教材体系都具有新变化。较传统分科课程,中学科学教育课程特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课程目标与内容的综合性。传统分科课程虽保障了各学科体系的相对完整,但将各学科彼此孤立起来,学科之间的联系甚少,学生习得的知识也是相对分散的。中学科学教育区别于分科课程的一大特点,在于其课程目标与内容的综合性。具体表现在:

目标体系是综合的。科学教育无论是传授知识的内容,还是教会学生科学的方法和技能,甚至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态度和观念上,都较好的达到了新课改对教学目标提出的要求。正是知识目标、行为目标、情意目标三者的结合,使得科学教育更具综合性特点:知识目标注重融多科知识于一体,形成相对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能力目标强调提出科学的一般方法和综合能力,不仅要发现问题,更要解决问题;情感目标要求在科学教育课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问题意识及学会学习的能力。

课程内容是综合的。科学课程打破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等学科界限,统整选择和组织科学课程内容以形成一种综合课程形态,突出科学的整体性和各门学科之间的相关性,并可以根据需要不断扩展,增加新型学科和边缘学科,广泛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而减少课程门类,有效避免科学知识的重复。

(2)课程设计将任务组织、内容与过程结合。不同于以往以知识为中心,按知识的逻辑体系展开的传统教学设计,中学科学课程是在教学内容和过程的设计上以任务来组织教学,并将教学内容融于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在课程设计中,用于组织教学的各种问题有时是与多个学科相关的,有时是将科学、人文、社会联系在一起,需要学生通过实践才能解决的,以此推动教学活动的展开。学生在完成这类任务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学会了相应的知识和方法,提升了对问题解决的体验,培养了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树立起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从而在这一过程中得到成长。

(3)教学过程中以学生的“学”为主线。所谓以学生的“学”为主线有两层意思:其一指以学生学习的心理过程为主线,即在科学教育中,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发现”不是相对于前人的,而是相对于学生自己是未曾见过的。学生在这种发现中将增强发现的信心和兴趣,提高发现能力,并增多未来发现、创新乃至创造的机会。其二,体现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性,在学习过程中学会学习,使学生学得有趣轻松,以提高学习质量。中学科学课程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及认知过程组织课程内容和教学过程:提出问题创设情境;引起学生兴趣,形成探究动机;通过洞察、分析、比较提出假说;进行选择;最后从事操作,验证假说得出结论。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通过充分实践,学会探究,学会发现,进而学会学习。

三、中学科学教育与教师教育智慧的关系

智慧是在知性、理性、情感、实践等多个层面上生发,在教育过程和人生历练中形成的应对社会的一种综合能力系统。智慧不能像知识一样直接传授,而是需要在获取知识、经验的过程中经由教育的悉心呵护以不断得到开启、丰富和发展,[2]它是人类完善自我的永恒追求,也是教育的永恒追求。

教育智慧分为理论智慧与实践智慧两个层面,表现为教师从事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的表现力和创造力,是教师有效开展教育教学实践活动的基石。[3]教育智慧之于教育,体现为教育的一种品质、状态和境界。从理论层面讲,教育智慧是教育情景中的智慧性行动,是教育者在知性、理性、情感、行动等方面所形成的一种综合智能。从实践层面上讲,教育智慧主要表现为教师对于教育教学工作的规律性把握、创造性驾驭和深刻洞悉、敏锐反应以及灵活机智应对的综合能力。[4]教师的教育智慧包含显性知识与隐形知识,其中隐形知识是核心部分,涉及教师的自我知识、策略性知识、情境知识、教育信念、人际知识等。

联系中学科学课程的特点与教师教育智慧的内涵,二者关系在于:一方面教师在科学教育中发挥创造性作用。教师的职业魅力在于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不断创造教育并进行教学反思。教师对传统分科教学的反思促使其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不断创造新模式,科学教育的产生是反思传统学科教育的结果。同时,科学教育的发展依靠教师不断开拓与创新,其课堂的生成性和开放性促使教师对教学不但要进行教学后的反思,更要在教学前、教学中就展开反思。另一方面,科学教育也为教师教育智慧提供了增长的空间。中学科学教育在课程和教学两方面都是开放生成的,它赋予教师自主选择学习教学方法、安排教学进度的权利,这为教师因地制宜地展开教育提供了便利之处,教师可以利用科学课程的弹性空间积极参与、深度钻研、大胆创新,以积累经验、增长智慧。

四、科学教育对教师教育智慧的要求

1.科学教育的综合性要求教师的知识结构既专又广。常言道:“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自己要有‘一桶水’。”科学课程的综合性要求教师从原来只承担一门课教学的“单一型”向能胜任多项教学任务的“综合型”转变,在专业学科方面有较深的造诣,了解和熟悉本专业的最新研究成果,不断丰富自我知识。根据卡特尔流体智力与晶体智力理论,由于年龄的原因教师流体智力已达到高峰,但晶体智力会随年龄的增长而上升,教学经验的积累、生活阅历的丰富都有助于教师知识广度的扩展与判断力的提高。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不断发展晶体智力以更好的适应科学教育的要求。诚然,要求教师为适应科学教育课程的要求而成为“全才”,精通多门学科也是不合理的,但教师也应该尽量对多门学科有所涉猎,打通学科之间的联系,以更好地适应科学教育综合性的要求。

2.科学教育的课程设计对教师教学策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科学教育教学的过程中,由一个与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来引发教学,更能激起学生学习兴趣和求解动机。科学教育课程对教师的策略性知识和情境知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教师决不能只做“传话筒”把专家所编写的教材灌输给学生,而应遵循引导性原则,在学生学习过程中为其指明学习方向、范围和重点,让学生通过自己的独立探索去获取知识,发展智能,以达到教学目标和要求。这是科学教育过程的一个关键环节,直接影响教学的质量与成效。对此,教师应做到:

(1)联系生活实际,精心创设疑难情境,提出符合学生“最近发展区”的问题,使学生有目的、有方向的开展学习。在确定教学任务与目标之前,首先依据初中生和高中生各年龄段不同认知发展水平、学习能力确定其现有的水平以及借助教师的帮助可以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根据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距,来创设问题,形成教学目标。知识本身是不断发现的过程,事实上,所有高深的知识都是由最简单的日常现象一步一步发展而来的。[5]教师应树立“没有什么比成功的体验更能孕育成功”的理念,在教学中设置若干重点难点,尽可能多的给学生提供实践机会,把对创新精神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提高统一起来,引导学生思考,使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成功的意蕴。教师要求学生探索的问题,应尽量为多知识源,学生要通过分析、组合变换才能解决的综合问题,或者是需要通过新知识的学习实验,分析处理数据,经过推理才能解决的设计性问题,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八年级科学《土壤中有什么》一课中,根据初中学生的认知水平,教师应由浅入深地逐个提出问题:首先在半开放式小组合作学习中探究土壤中是否有水,然后让学生独立思考方案以解决土壤中是否有空气的问题,最后采用全开放式的自主探究法探究土壤中是否有无机盐。这样由浅入深逐个设计问题,采用不同的探究方法,可以让不同水平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所发挥和收获,从而更好地达到课程目标。

(2)从一成不变地制定教学方案,变为灵活地制定教学方案。教师机智的行动总是即刻的、情境中的,教学机智是教育智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在长期实践体验、感悟和实际经验基础上形成的一种超乎寻常的、出类拔萃的临场发挥能力。[6]科学教育课程本身为教师教学带来了弹性空间,需要教师在理论和实践中锻炼磨合自己以不断提高教学机智水平,具备良好的组织管理能力、快速反应能力和合理的应对能力,面对复杂多变的教育情境和具体的教育问题能够灵活处理,动态把握学生学习进程中的亮点和生成点。如学生在进行土壤有水实验时,在盖小烧杯的表面皿上放一些水以加快土壤里释放出的水蒸气液化,这可能是教师预先没有想到的,所以应及时抓住这个亮点,为学生创新思维而喝彩。

(3)内容与过程相结合,要求学生在“做”的过程中学习。传统的学科教育是一种“读”科学的教学――上课记笔记、下课背笔记、考试考笔记,学生关心的是考试分数高低、排名先后,对学习和科学没有兴趣。科学教育要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关键在于“做”,即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认知过程。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亲自动手动脑去观察、记录、收集、整理、实验、讨论问题。教学组织形式上,教师要意识到在面向全班的集体教学与个别教学形式之间还有中间形态的活动方式,组织各种小组活动,将兴趣相近的学生组织在一起,或将有各种不同学习特点的学生组织在一起,以便他们相互学习和切磋,促进学生之间的共同探研和相互帮助。同时,教师应增强对学生学习能力的信心,意识到创造力、创新精神存在于每一个学生身上,关注每一位学生,运用不同的组织形式使每个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只有这样学生获得的知识才是切身的感受,同时更有利于情、意、行目标的实现。

3.以“学”为主线要求教师重新进行角色定位。威望存在于随和交往当中,尊重存在于平等相处之中,教导存在于相互研讨之中,[7]这涉及到教师怀有怎样的教育信念和人际知识。良好的师生关系能使教师的注意力集中在一个“导”字上。中学科学教育本身充满了探究、创新的意蕴,因此要摒弃对学生的强制手段。任何一种发明创造都是在宽容、理解的氛围中产生的,学生获得心理上的安全感才能大胆自由地完成科学教育课程交给的“任务”。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角色定位应从以往的权威角色向更注重师生关系平等、给予学生方法指点的指导型角色转变。教师主要任务是安排好适当情景,引发学生学习动机,使学生由“观众”变成实际参与者;职责在于创设情境并教会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学生动手过程中为其指点方向,而不是简单告知问题的答案。相信学生与其说是一种行为,还不如说是师生交往的方式,把以教师的“教”为重心转移到以学生的“学”为重心。教师的作用主要体现在指引学生的发展方向,控制学习进度,促使学生充分发挥认知活动的主观能动性,调动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积极性,而不是包办代替学生学习。另一方面,还应根据学生的需要来不断调整自己的方向,教师在学生眼中不再是高不可攀的知识传授的权威,而是可以寻求感性和理性的帮助对象。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自己发现问题、研究问题,由此获得的知识有也不再是静态的和被动的。

综上所述,中学科学课程自身的特点为教师的教学带来了弹性空间的同时也对其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不但要重新审视自己在教学中的位置、重新打造师生关系,而且需要不断发展教育智慧,扩展自身的知识结构,不断提高教学能力并更新教学理念,充分利用科学教育的平台,发展自身的教育智慧,使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来自自我成长的快乐。

参考文献:

[1]顾志跃.科学教育概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16.

[2][4][6]田慧生.时代呼唤教育智慧及智慧型教师[M].教育研究,2005,(2):50-57.

[3]吕秋芳.谈素质教育中教师的角色定位及智慧要求[J].北京电子科技学院学报,2002,(2):51-55.

教师知识要求范文第5篇

一、要求语文教师建立五种教学理念

1、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观念。古语道“一日为师终身为父”。近几十年来,专家提倡“师生平等”学习方式也由变原来教师讲授为主的学习形式转为以教师为主导,学生活动为主线的课堂教学模式。新课程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流、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 既然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那么,教师就理当努力在 “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去发展学生的能力体系和人格体系。

2、建立学生全面发展的观念。“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最高宗旨与核心理念。长期以来,选拔人才的标准只有单一的高考,因此,大多教师施教的目光往往聚焦在少数“尖子生”身上。而在新课程的教育理念中要求教师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要用发展的观点认识学生。提倡用积极乐观的眼光和态度来估计学生的天性,坚信每个学生都是可以塑造的;同时应认识到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教育活动就是要依据和顺应这些规律和特点,因材施教,使学生全面发展。

3、建立学习方式转变的观念 。中国教育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课堂上教师“重灌输式讲授,轻探究式教学”;重有限知识的“学会”,轻无限知识的“探索”,忽视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也就缺乏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互动。新课程所倡导的学习方式是: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这也是实施新课程最为核心和最为关键的环节。因此语文教师要切实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1)、自主学习。自主学习就是“自我导向、自我激励、自我监控”的学习。它能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对所学东西感兴趣,并觉得富有挑战性,感觉到自己正在做有意义的事情,能从学习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2)、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既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团队意识和集体观念,又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能力。 (3)、探究学习。探究学习是从学科或现实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调查、信息搜集与处理等探索活动,解决问题,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4、建立教师之间紧密合作的观念 。在以前教学活动中,教师大多数是单独备课讲课,“单打独斗”。新课程提倡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而综合能力的培养要靠教师集体智慧的发挥,新课程的综合化特征,需要教师与更多的人、在更大的空间、用更加平等的方式从事工作,教师之间将更加紧密地合作。因此,教师必须学会与他人合作,与不同学科的教师交流经验,取长补短。在新课改教育模式中,教师集体的协调一致、教师之间的团结协作、密切配合显得尤为重要。

5、建立教师终身学习的观念。 现代教师所面临的挑战,要求教师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不断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进行研究、反思,对自己的知识与经验进行重组,这样才能不断适应新的变革。必须认真学习现代教育理论,特别是素质教育、创新教育和基础教育改革等方面的理论。还要学习学科相关领域的知识。由于课程内容和课题研究涉及多门学科知识,这就要求教师要改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使自己具有更开阔的教学视野。

二、要求语文教师转变五种教学行为

语文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的教学行为必须根本转变,这样才能主动适应并投入新课程改革,才能真正落实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总目标,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新课改的要求,实现以下几个方面的教学行为转变。

1、以教师教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学为中心。传统教学中教师是课堂的中心,教师牵着学生走,学生围绕教师转。长此以往,学生习惯被动地学习,学习的主动性也渐渐丧失。这种教学法,是不利学生的潜能开发和身心发展的。新课程倡导教师在教学中应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作用,它要求教师从学生实际出发,设计课堂教学方法,从而保证教法与学法相得益彰。

2、以注重知识传授转变为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传统教学中注重的是知识的传授。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以人为本,它突出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协作的能力,发展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在教学过程中思维得到训练,能力得到发展。

3、以注重教学结果转变为注重教学过程。“重结果轻过程”是传统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弊端。重结果就是教师在教学中只重视教学的结果,有意无意压缩了学生对新知识学习的思维过程,忽略知识的来龙去脉,导致学生死板教条,降低了教学的质量。重过程就是教师在教学中把教学的重点放在过程上,放在揭示知识形成的规律上。新课程倡导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揭示知识的发生过程,暴露知识的思维过程,从而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思维得到训练,能力得到发展。

4、以统一规格的教学模式转变为个性化教学模式。统一规格的教学模式,压抑了学生个性和创造力的培养,导致现行课堂教学中的许多问题和矛盾的产生。新课改要求我们去关注、去研究学生的差异,以便找到个性化教学的科学依据,构建适合学生个性化发展的教学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