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精神病常见护理问题及措施

精神病常见护理问题及措施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精神病常见护理问题及措施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精神病常见护理问题及措施

精神病常见护理问题及措施范文第1篇

【关键词】 循证护理;精神病;高血压;依从性

DOI:10.14163/ki.11-5547/r.2016.29.181

在我国部分患者存在对高血压疾病认知率低, 治疗率低的情况, 尤其是精神病合并高血压患者。精神病患者疾病本身原因, 自我控制能力低, 治疗依从性差, 且其长期服用精神病类药物, 以至于活动减少、嗜睡, 存在诸多高血压高危因素, 不利于患者精神病及高血压的控制[1]。临床诸多研究提示加强护理干预能提高高血压患者的服药依从性, 提高血压控制的有效性。循证护理自开展以来, 在临床诸多疾病中广泛应用[2], 本文就其在精神病合并高血压患者中应用效果进行探讨, 明确其临床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1月~2016年1月来本院接受治疗患有精神病合并高血压患者48例作为研究对象, 根据护理方式的不同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 各24例。所选患者均明确诊断为精神病合并高血压疾病, 排除合并严重心肝脑肾等基础疾病患者、意识障碍患者。

1. 2 护理措施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模式, 向患者提供饮食、睡眠及运动等方面的健康教育, 配合医生完成日常的护理工作, 做好用药护理、心理护理, 监测患者病情。观察组以循证护理理念施以护理干预, 具体如下:①提出循证问题:根据相关文献资料及临床观察, 提出并探讨相关问题。②循证支持:对精神病合并高血压的患者在对其施以健康教育中会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评估, 进而由专家小组对其施以全面分析和探讨, 制定出合理、有效的健康教育方案。③主要措施:a.认知宣教。可藉由专栏、视频录制以及讲座等形式, 为患者进行自身疾病相关知识的普及, 为其解疑, 并竭力纠正患者对疾病的错误认知。b.应激处理训练。该环节应充分考虑患者的自身实际情况, 对性格、病情有一定程度的了解, 予以有针对性的训练和指导, 可让其通过太极、音乐、绘画、散步等方式处理应激。c.用药宣教。告知患者应严格遵循医嘱, 定时、定量的服用抗精神病和降压药的效用, 对可能出现的副作用与对应的处理方式做介绍和告知。d.自我保护宣教。对患者讲解自我保护知识, 包括在发生恶心、眩晕等不利情况时的处理方式。洗澡时, 可于41℃左右的温水淋浴, 尽可能避免因水温对血压造成不利影响。此外, 服药前后30 min应避免因剧烈运动所致的姿势性低血压。

1. 3 观察指标 观察患者的服药依从性、护理满意度以及血压控制情况:采用问卷调查方式, 调查所选患者的服药依从性及护理满意度;在护理前后测量所选患者的收缩压及舒张压, 比较两组患者血压控制情况。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2. 1 两组患者服药依从性及护理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服药依从性及护理满意度分别为91.7%(22/24)、91.7%(22/24),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2.5%(15/24)、66.7%(16/24),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2. 2 两组患者血压控制情况比较 观察组患者护理前收缩压、舒张压分别为(132.10±11.23)、(88.42±4.33)mm Hg

(1 mm Hg=0.133 kPa), 护理后收缩压、舒张压分别为(116.84± 10.45)、(70.52±4.33)mm Hg, 护理后较护理前改善明显(P0.05)。观察组护理后收缩压、舒张压均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高血压是心血管内科的常见病、多发病, 容易诱发脑卒中、冠心病等心脑血管事件, 有着较高的致残率、致死率, 严重威胁人们身体健康甚至生命安全。精神病患者本身疾病因素, 存在诸多情绪改变、行为异常以及性格的改变, 精神病合并高血压患者, 面对双重疾病, 更加影响治疗的信心, 加之本身疾病影响的记忆力衰退、行为异常等原因, 不能很好地遵医服药, 对医务人员存在极大的对抗心理, 不利于患者精神疾病及高血压的控制[3]。随着循证护理模式的开展, 近年来诸多关于载各种疾病的应用报道, 提示其有较好的效果。本文就循证护理在精神病合并高血压患者中的应用进行探讨, 以明确其临床价值, 以期为临床护理工作提供参考。

本文对24例精神病合并高血压患者采用循证护理, 对患者就相关疾病知识、自我保护、用药知识以及血压的监测方面进行一系列的宣教及干预, 结果显示循证护理的观察组较常规护理的对照组, 患者服药依从性及护理满意度明显提高, 且血压控制情况较佳。进而提示循证护理在精神病合并高血压患者护理工作中的有效性。

总之, 对精神病合并高血压患者采用循证护理, 可改善患者的不良认知和行为, 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以及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提高疾病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 彭红艳, 邓仁奎, 王玲, 等.应用循证护理对精神病合并糖尿病患者的护理探讨.医学信息, 2010, 23(6):1375-1376.

[2] 高爱梅, 卢慧兰, 李红, 等.循证护理在社区中老年高血压患者行为干预中的应用.卫生职业教育, 2013, 31(2):115-116.

精神病常见护理问题及措施范文第2篇

【关键词】精神护理;安全隐患;防范措施

【中图分类号】R473.74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4-0380-02

前言: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维权意识不断提高,但社会上包括精神病人家属在内的大多数人对精神疾病的了解相当欠缺,易造成病人家属对护理和治疗的盲目干预。精神病人由于受到幻觉、妄想等精神症状的影响,常出现毁物、伤人行为,对其他病人和护理工作人员的安全带来威胁。在精神科临床护理工作中我们发现,护理安全隐患未经及时纠正往往会带来不可挽回的后果,采取完善的预防措施,则可有效地防范事故,确保为患者提供安全、健康的护理环境。我们通过对精神科护理工作中常见的安全隐患进行分析,进而制定相应的措施,以期排除隐患,保障护患双方的合法权益。

1精神科常见护理安全隐患分析

1.1患者方面

精神病患者在发病期受其症状影响,往往出现不可预料的冲动行为,如双相障碍患者躁狂发作时常伴有易激惹、打人行为,抑郁发作时又会出现自伤、自杀行为;精神分裂症患者则常伴有幻觉、妄想内容,并在幻觉和妄想支配下出现突发伤人、毁物。由于精神病人多数不具有自知力,在由家人强制住院时常与家属和护理工作人员发生冲突,或者采用绝食、吞异物等极端手段抗拒治疗。精神病患者在康复期症状基本消失,自知力恢复不全,患者能认识到自己发病时的行为给他人造成了伤害,但常由此产生负性情绪,担心出院后不能被社会接纳或会被人歧视,因此出现消极行为

1.2护理人员方面

护理人员敬业精神欠缺。精神病患者受其病情影响,不能正常沟通交流,且极易对护理人员人身安全造成威胁,导致部分精神科护理工作人员产生厌倦情绪,进而消极应对本职工作,出现机械执行医嘱、不认真观察病情、擅离职守等行为,或不严格执行安全规章制度,导致发生各种差错事故。护理人员业务水平有待提高。精神科患者治疗不仅仅是简单的服药、输液等,要求工作人员掌握精神科常见症状及处理方法,尤其对冲动、自伤等突况能进行及时有效的干预处理。精神科临床一线护理人员多为资历较浅的年轻护士,对专科知识学习不足,对突况处理的临床经验较少,观察能力及应急能力不足,导致在出现患者冲动伤人、外逃或自伤时,不能进行有效的处理。护理人员长期处于超负荷工作状态。

1.3医护沟通方面

在精神病患者治疗的过程中,护理工作人员在和患者24h不间断接触中,能更有效地发现患者病情变化情况,医护之间密切配合方能够最大程度地减少主观因素造成的错误。在实际工作中,有医生对患者病情未进行深入了解和分析,不能对患者的潜在冲动行为进行及时有效的预防,护理工作人员在护理时不能采取针对性的护理措施,导致患者伤人毁物;有时医生由于各种原因未能及时了解患者病情变化,对护理人员反映的患者情况不重视,仅凭经验进行治疗,用药过快过猛易导致患者出现恶性综合征或猝死,用药剂量过轻则导致病情迟迟不能控制,增加了科室的安全隐患。

2 精神科护理安全隐患防范措施

2.1提高业务水平,强化专业素质

作为精神专科护理工作人员,不仅要熟悉护理操作规范,掌握娴熟的护理操作技术,还要学习精神科专业知识,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敏锐的观察力,遵守行为准则,加强对心理护理能力的培养;要加强对专业理论和技能的强化学习,拓宽知识面,提高与患者的沟通能力。精神专科护理对象为处于发病期的精神病患者,要随时应对可能出现的各种意外情况。精神病患者攻击对象主要为密切接触的护理工作人员,这就要求护理人员不仅要掌握娴熟的护理能力和一定的专业知识,还要培养观察能力、应变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和敬业精神。

2.2规范护理流程,注重健康宣教

精神科护理工作除常规护理任务外,还包括每班对患者人数的清点、对患者出入院的接诊和交班、24h值班等特殊工作内容。针对精神专科护理内容的每一个环节制定科学有效的工作流程规范,如交接班制度、查对制度、送接诊制度,建立完善的护理管理体系,要求护理工作人员严格按照护理规范进行操作,如接诊病人时针对不同病情的患者遵循不同的护理流程规范,可大大减少因业务不熟而导致的意外事故。精神科护理对象在发病期不能听从护理人员指示,在对患者进行护理操作时必须严格执行技术操作规程,如发药时三查七对,对患者服药情况做好记录及时反馈给主管医生;交接班时必须清点人数、检查抢救设备,对患者的治疗做到心中有数;加强对病房的巡视,对有潜在冲动、自伤行为的患者重点关注,有意外情况及时联系当班医生进行处理,可有效预防意外事故。

2.3合理调配资源,改善护理环境

精神科护理工作繁重而风险大,且多以女护理人员为主,在工作中处于高度紧张状态,情绪极易波动,从而给患者造成不良影响。院方应从减轻护理工作人员压力源的角度考虑,首先要保证足够的护理人员在岗,然后根据各科室的实际情况结合各护理人员的工作能力,合理安排护理人员,灵活安排班次;在周末要适当增加排班,保证工作持续安全进行;对护理人员休息时间进行适当的调整,避免长时间工作带来的身心压力;针对精神病患者对医务人员怀有畏惧心理的特点,强调医护配合,要求医务人员在工作中重视护理工作人员的反馈意见,并积极协助护理人员处理各种突发事件,可相对减轻护理人员的工作压力,并促进医护人员交流,更好地为患者服务。

结语:精神科护理工作贯穿于患者住院治疗的全部过程,根据我院的实际情况分析相关安全隐患,找出积极有效的防范措施,不仅能保障护理工作人员的安全,也能有效地保障患者的人身安全,通过各部门采取相应的措施,提高护理水平和护理质量,进而适应群众对医疗服务的不断增长的要求,为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精神病常见护理问题及措施范文第3篇

攻击是任何形式的有目的伤害另一生物体,而该生物体所不愿意接受的行为。攻击行为包括:躯体攻击、语言攻击、物体攻击和自身攻击[1]。攻击的极端形式称为暴力行为,可造成严重伤害或危及生命[2]。住院精神病人由于受其精神症状或其它诱发因素的影响,常常突然发生直接伤害他人或物体的攻击行为,对患者本身、他人及周围环境可能造成不良后果。对攻击行为的识别及处理,是精神科医护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分析住院精神病人攻击行为,掌握其发生的规律、特点及心理状态,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可减少对自身、他人造成的伤害,减少医疗纠纷,维护良好的住院环境。近年来精神医学界对攻击行为的分析和护理做多方面的探讨,现综述如下。

1 患者特征

1.1精神疾病类型 住院精神病人由于受其精神症状的影响或其它诱发因素的影响,常常发生攻击行为,目前较为一致的结论是精神分裂症病人攻击行为发生率最高,达49.38%-80%[1,3],其中尤以偏执型精神分裂症分裂症更为常见(占75%)[4];其次情感性精神病,癫痫性精神障碍、分裂样精神病、酒精中毒性精神障碍、神经症、人格障碍和精神发育迟滞等均有不同程度的攻击行为发生报道。

1.2 攻击行为病人临床特征 比较一致的观点是攻击行为的发生与精神症状高度相关[3,5],最易出现攻击行为的精神症状是幻觉妄想,占所有精神主导症状的35%-45%,这类病人高度危险,他们常常有明确目标,周密计划,并且不轻易暴露自己的妄想内容;其次是情绪不稳定,易激惹、敌对猜疑、思维障碍、被强制入院、拒绝治疗及检查等是攻击行为产生的高危因素。而攻击行为发生时,97%的病人是缺乏自知力的[6],以上提示入院时表现兴奋、烦躁、情绪不稳、拒绝住院、易激怒、敌意、不合作、治疗医从性差、不承认自己有病及具有有关精神病性症状的病人易发生攻击行为。

2 攻击方式

由于精神科病房对危险物品管理较严格,病人很难得到施暴工具,所以病人攻击行为的方式主要有徒手攻击(包括拳打脚踢,卡勒颈部、咬人、扯头发、啐口水 、企图及言语性攻击,如:威胁性言语、辱骂、下流言语等)占62.01%-86.67%,其中以拳脚相加多见,言语性攻击常常早于人身攻击;其次为日常生活用品、危险物品攻击(如牙刷、口盅、痰盂、扫帚等)[3,5,7]。男病人的攻击行为多为伤人、自伤、毁物、威胁要打要杀、粗言谩骂、猥亵;女病人的攻击行为多为抓对方头发、咬人、踢人、辱骂、啐口水、摔盆碗、泼水等[8,9]。

3 攻击主要对象

由于精神科病房具有相对封闭的特点,病人攻击行为的对象多为与其有密切接触史的医护人员、病友、家属或陪护、病房工勤人员等,尤其以医护人员受攻击的频率最高,居攻击者首位,资料显示:医护人员占攻击对象的41.66%-68.3%、病人或家属及其他人员占8.34%-31.7%,在病人的攻击对象中,工作人员占首位,,而护士所占比例又最高,可见医护人员成为精神病人的主要攻击对象[7,8,10]。

4 发生攻击行为时间

据统计,住院精神病人的攻击行为发生时间多在入院后的1个月内,发生率占90%,入院1周内发生者近半数,入院半个月以内占56.67%,0.5-1个月占41%;入院1个月以上占3.33%,发生攻击行为的具体时间:白班(30.73%-37.3%),中晚班(28%)>上夜班(21.4%~49.32%)>下夜班(16.43%-19.8%)[5,10,11]。

5 诱导因素

精神病人的攻击行为除受病理因素影响外,环境因素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研究发现过度拥挤,缺少独处,闲散无事可能导致攻击行为[12]。刘克礼[13]报道过分拥挤增加攻击行为的可能性,精神分裂症尤其如此。精神病人多数不承认有病,被骗或强制住院,以及对医院环境陌生,作息制度不适应,饮食不习惯,进出不自由,有被监禁的感觉,因此产生紧张恐惧被害情绪而出现攻击行为[14]。此外医务人员的强制手段(如对病人进行保护性约束)与病人的攻击行为有密切相关[15]。医务人员服务态度与沟通方式不恰当,如病人提出的合理要求没有得到满足,说话态度生硬、粗暴或与病人争辩、有意等,环境存在可攻击他人的物品,如扫把、拖把、碗筷、椅子等均是造成病人攻击行为的因素,应引起精神科医务人员的高度重视。因此提示,病房环境的布置及执行治疗护理时,尽可能宽松一些,需全面考虑安全管理,这样可减少攻击行为的发生或至少使攻击行为的模式有所改变。

6 攻击行为发生的征兆评估

病人在出现攻击行为前常常表现为不信任他人,怀疑一切,情绪不稳,目光中露出敌意,挑剔,骂人,无理要求多,坐立不安,活动量较平时增加,拒绝住院和治疗,存在精神症状如幻觉、妄想、意识障碍等。

7 防范措施

7.1 加强病房的安全管理

良好的组织管理工作不但是一项积极的预防措施,同时也是预防攻击行为的重要手段[16]。由于住院精神病人攻击行为的突发性、危害性和不可预测性,所以建立健全的各项规章制度、技术操作规程、岗位职责、应急预案和完善安全管理,杜绝危险物品进入病房,值班人员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及认真落实岗位职责,是防范病人攻击行为的保证。

此外,创建一个安静、安全、美观、舒适、整洁的休养环境。对有攻击行为史或现有暴力行为征兆的病人安置于安静、宽敞的隔离室内,不安排竞争性的工娱活动,遵医嘱及时给予保护性约束,病人的活动在工作人员的视线范围,均是攻击行为的防范措施。

7.2 全面掌握病人的诊断、病情、治疗、护理及心理状况

要全面地了解掌握入院病人的病情,认真做好入院评估,全面准确评估病史及症状变化情况[17],对其治疗及存在的护理问题要全面掌握,根据具体情况切实落实各项护理措施是防范攻击行为的基础。及时把病人的攻击倾向告知医生,以便及时有效进行医疗处理,并认真落实交接班制度。

7.3 健康教育

根据病人病情的不同阶段,有针对性的向病人进行健康教育,如入院初期,向病人宣教住院须知、安全制度、有关检查内容及检查的注意事项;病情稳定期,向病人宣教患病的原因、症状、治疗、预后及预防,使其正确认识疾病、安心住院、配合治疗,提高治疗的依从性,并指导其学会控制情绪,分散注意力,转移攻击行为的方法,用正确的方式、方法来宣泄自己的情绪[18]。出院前期,向患者宣教出院后的注意事项如坚持按医嘱服药及其目的,参加有益的社会活动,定期复查的重要性等。

7.4“ 以人为本”的人文护理

在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宗旨中,传统的服务观念已不适应,张静怡等[19]所采用的整体护理干预方法,从社会、文化、生理和心理的需要出发,考虑病人的健康问题,解决病人的实际需要,从而稳定病人的情绪,控制攻击行为的发生,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如为病人创造与家属沟通的机会(电话联系,探望),为病人提供喜爱的食品,为病人提供展现自我的机会(读书活动、演讲、谈心得、书法,手工制作、唱歌、跳舞、仪表整理、劳动等,并给予奖励),为病人创造节日的氛围(逢节日到来有问候声及祝福声,并召开公休座谈会议等),根据冬夏季节的变化,分别为病人提供防寒保暖措施及防暑降温工作。在护理工作过程中,正确对待精神病人的言行,做到打不还手,骂不还口,尊重病人的人格,文明服务。

7.5 行为干预[20]

要重视引导病人多参加集体活动、工娱疗活动及文体训练等。如下棋、打扑克、搞卫生、做操、书法、朗诵等,这样既丰富住院生活,又能分散注意力,对病人的努力和恰当表现,给予及时的鼓励和表扬。鼓励病人强化自我,使其改变行为方式,发挥最大的潜能,培养自己逐渐表达出社会能接受的态度,并给病人提供可模仿的角色榜样。对已发生攻击行为的病人,要尽快控制场面,疏散围观病人,转移被攻击的对象,应设法转移病人的注意力的同时称其不备多人快速对病人采取保护性约束,约束前病人告知保护的目的,并严格执行保护性约束制度,以减少因隔离约束引起病人消极的一面。

7.6 注重岗前培训及在职教育,提高安全防范意识及防范措施

加强对各级各护理人员的培训及教育。培训内容有:职业道德规范,精神疾病的临床表现、接触病人的方式方法、各种相关防范措施、安全管理制度、相关法律法规学习等。经常开展各种安全意识教育和防范暴力行为知识学习,进行专业防护训练,掌握各种有效技术,包括言语、行为等综合有效措施,及时预防和制止病人暴力行为的发生[21]。

综上所述,作为精神科护理人员应牢固树立安全防范意识,全面了解分析攻击行为的特点,采取积极有效的防范措施,才能最大限度的防止或减少攻击行为的发生。

参 考 文 献

[1]王小平.攻击行为的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精神病学分册,1995,22(1):23-27.

[2]Kaplan HI l Comprehensive Textbook of Psychiatry 4th ed.Vo1.1, 1985.

[3]张有成,鹿存芝.60例男性住院精神病人攻击行为分析[J].宁夏医学杂志,2006,28(11)844-848.

[4]沈云梅,黄国秀,等.精神病人产生攻击行为的特点及其对策[J].四川精神卫生,2002,15(3):180.

[5]黄月新,许贞琼.精神病人对护士进行攻击行为的相关因素调查与分析[J].四川精神卫生,2003,16(4):247.

[6]钱志萍.精神病人攻击行为的原因分析及对策[J].中国医学研究与临床,2007,5(6):51-52.

[7]霍桂芹,党伟.住院精神病人攻击行为因素分析及防护[J].中国保健,2006,14(16):79.

[8]危雪芳,谢小青.住院精神病患者攻击行为分析及护理对策[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8,8(11):2675-2676.

[9]穆世铭,高光平.谢小青.精神病人攻击行为的临床特点及护理干预[J].现代医药卫生,2003,19(5):645.

[10]杨颖,刁俊荣.121例住院精神病人攻击行为的调查结果分析[J].中国民康医学杂志,2005,17(12):741-742.

[11]王志英.住院精神病人发生危险行为因素分析[J].中华护理杂志,1995,30(2):80-83.

[12]Davis.住院精神病人的暴力行为[J].国外医学.精神病学分册,1992,19(1):35.

[13]刘克礼.精神病房内拥挤与攻击行为的关系[J].国外医学.精神病学分册,1992,19(2):115.

[14]武艳红,郭志芳,樊献丽.住院精神病人攻击行为分析及护理对策[J].护理研究,2003,17(7):848-849.

[15]卜永霞.住院精神病人攻击行为因素分析及护理[J].泰山医学院学报,2002,23(3):298-299.

[16]于庆波.精神医学与相关问题[M].长沙:湖南科技出版社,1986:155-158.

[17]陈常玉,郭丽,陈维香.住院精神病人暴力行为特点及护理干预[J].山东精神医学,2001,14(1):67.

[18]丁宝坤主编.护理心理学.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0:145—149.

[19]张静怡,冯风莲.整体护理对控制精神病人攻击行为的防范效果分析[J].宁夏医学杂志,1999,21(9):573-574.

精神病常见护理问题及措施范文第4篇

【摘要】目的:了解精神分裂症患者缓解期心理状况,并采取有效的护理对策,达到预防和减少复发的目的。方法:采用SCL-90对缓解期精神分裂症病人的心理状况进行调查。结果:缓解期精神分裂症患者心理问题发生率占80%,常见的心理问题为强迫、抑郁、焦虑、人际关系等。结论:精神分裂症缓解期患者具有较高的心理问题发生率,采取有效地护理对策对该组病人巩固疗效、预防和减少复发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精神分裂症是以基本的个性改变、思维、情感、行为的分裂、精神活动与环境的不协调为主要特征的一类最常见的精神病,多在青壮年起病,病程具有不断发展,逐渐加重的趋势,具有发展为衰退的可能。因此,预防精神分裂症的复发,促进康复,防止衰退,是精神科医生、护士和患者、家属共同关注的问题。笔者对60例精神分裂症缓解期患者进行了定式问卷调查,针对存在的心理问题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为在我院经系统药物治疗,目前已处于缓解期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均为男性,平均年龄(35.3±6.4)岁。

1.2 方法:调查工具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均由患者自评,填表前由医师向患者说明本调查的目的和意义,以消除被调查者的顾虑,并给予统一指导语。统计学方法采用t检验。

2 结果

本组缓解期病人SCL-90各项评分与全国青年组常模比较,见表1。

由表1可见,缓解期精神分裂症患者SCL-90各项因子评分中,躯体化、焦虑、敌对、精神病性4个因子评分显著高于全国青年常模,经统计学处理具有显著性差异(P

3 讨论

精神分裂症病人经过治疗,病情缓解,逐渐向康复发展,自知力开始恢复,此时,病人的心理变化和心理负担是多样的,这与病人的知识水平、职业、性别、社会地位、经济状况及治疗程度密切相关。重症时因缺乏自知力,极少考虑今后的问题,当处于恢复阶段时,病人所面临的问题会从四面袭来,使病人感到疾病对自己生活的威胁,这对病人来说是严峻的考验,特别是社会上对精神病人的歧视和偏见,认为得精神病是不光彩的,甚至是可耻的。因此,病人往往怕社会对自己的歧视,担心自己是否能恢复正常的工作或学习,长期服药是否影响智力,以及会不会复发等等,使病人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心理负担。本组资料表明,缓解期精神分裂症患者常见的心理问题为强迫抑郁、焦虑、人际关系、偏执和精神病性等,尤以强迫、抑郁、焦虑为重。提示精神分裂症患者经系统药物治疗康复后,容易产生悲观抑郁情绪,应及时、准确地实施针对性的心理护理:①首先与病人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取得病人的信任。教育病人正确对待及处理生活中的事件,以便应付各种心理社会刺激,维护心理平衡。②帮助病人建立合理而又规律的生活制度,注意劳逸结合,积极参加适当的体力劳动和适度的体育锻炼,教会病人自我放松的技巧。③帮助病人克服性格中的缺陷,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④培养病人治愈疾病的信心,对病人的进步给予肯定和鼓励。⑤帮助病人掌握应对压力的方法,及时发泄不良情绪,以缓解其心理压力。⑥做好科普宣传工作,对病人家属及有关单位、学校、邻居等做好宣传工作,争取全社会都来关心病人,尊重病人。⑦指导病人家属建立良好的家庭环境,避免训斥病人,帮助病人按时服药,按时作息,适时复诊,预防疾病的复发。通过一系列的护理对策,可以调整病人的心理平衡,提高病人的心理免疫力,达到巩固疗效,预防复发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沈鱼.精神病学[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4.574~575.

[2] 张明园.精神科评定量表手册[S].第1版.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16~25,34~42.

[3] 金华,吴文源,张明园.中国正常人SCL~90评定结果初步分析[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1986,12(5):260.

精神病常见护理问题及措施范文第5篇

1精神科护理纠纷的原因分析

1.1患者因素

精神患者多数缺乏自知力,随时都有可能发生自伤、伤人、冲动毁物、外走、自杀等行为;有的患者故意欺骗医务人员;有年老体弱生理机能衰退,各脏器功能下降,牙齿脱落甚至猝死;抗精神病药物的副反应包括噎食和跌倒的危险等。另外由于精神病患者大多不承认自己有病,再加上受其症状的影响常有拒服药、假服药、抢药服等现象,甚至有的患者暗自储存药物进行自杀准备。

1.2医务人员因素

缺乏专业知识,特别是新分配来的非精神科专业毕业的医生、护士。因为新入职者对精神专科知识掌握不扎实,所以在工作中对患者的病情演变、精神科药物可能导致的不良后果缺乏预见性和判断力,不能及时发现患者自杀、自伤、冲动、外走等先兆;而且在患者出现兴奋躁动、自伤、自杀等行为时,常需要采用保护性约束措施,加上患者的不配合,反抗、违拗等行为,常导致患者皮肤擦伤,甚至扭伤、骨折等意外的发生,而患者及其家属本身就不接受保护性约束,如果护理人员沟通、告知不到位使其存在误解,这就更容易产生医疗纠纷。

1.3病房管理因素

大部分精神病人是被动接受治疗的。少数护理人员缺乏工作责任心,护理操作不够规范,不能严格执行查对制度、交接班制度、巡视制度等精神科核心制度;对护理文书的法律效力认识不到位,导致护理记录不及时,特别是有病情变化时没有及时记录,而有补记、重抄现象,导致记录内容不能客观、真实反映病情变化。

1.4病房环境设施因素

地面潮湿,走廊、卫生间没有扶手容易引起患者跌倒摔伤;居住环境拥挤,不能提供安静、温馨的住院环境,嘈杂的环境容易导致患者情绪不稳,易引发暴力、冲动行为;另外,病房的门窗不牢固和桌椅未固定以及重要的地方如办公室、治疗室未及时关锁或将钥匙遗留在锁眼上未取走等均易引起危险事件。

1.5危险物品未能妥善管理

危险物品是指精神病患者可用以自杀、伤人、毁物及外跑的工具,包括刀、剪、药品、器械、绳子、打火机、胶带等。

2对策

2.1提高全员护理风险管理意识

组织护士学习《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侵权责任法》、《护士条例》等相关的法律法规。由于精神病患者行为责任能力有不同程度的丧失,精神科医疗纠纷又具有其特殊性和复杂性,精神科护理行为涉及一般法律的广泛内容,同时又有它自身的特殊性。这就要求每一位护士,在提供健康服务的过程中,既要充分尊重病人的权利、保障病人安全,又要注意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因此通过推行护士风险管理的教育和强化风险管理的落实,提高护士对风险管理的认识,加强自觉学习和掌握风险处理方案的主动性,提高抗风险的技能,有效规避护理风险的发生。

2.2重视病房安全管理

护士长定期对科室存在的护理安全隐患进行分析、讨论,作出整改措施并建立持续追踪机制,直到问题的真正解决。护理管理上应制定切实可行的安全检查制度。如做到每日对病房进行安全检查、确保无危险物品滞留;每周定期或不定期的对门窗、桌椅及家具进行检查,确保设施完好;地面保持清洁干燥,有防滑措施;在走廊和卫生间增设栏杆、扶手及警示标记。

2.3提高护理队伍整体素质

护理管理者一方面要关心护士身心健康,实行人性化管理,稳定护理队伍;另一方面要加强职业道德教育,要求护士爱岗敬业,将维护患者安全和健康当作天职,工作中要不断改进与患者接触交流方式,重视心理护理等。比如,护理人员应详细了解病史,根据患者的年龄、病史(有无幻觉、妄想、自伤,冲动毁物及出走史)去使用精神检查的方法。通过与患者沟通交流及严密观察,注意收集患者语言和情感方面的信息及行为方面的异常情况,认真分析、做好评估与记录。对潜在和现存的护理风险信息进行统计,对高风险患者作出警示标识,在工作中严密监护和防范意外事件的发生,必要时采取相应的应急措施。同时要把患者精神症状、或其他躯体情况可能导致的潜在风险告知家属或签署“知情同意书”以降低风险系数。

2.4岗位责任制的落实

注重护士临床应急能力的培训和经验积累,一方面通过认真履行岗位职责,如当班者要全面掌握患者的病情,对有自杀、自伤、冲动、外走或合并躯体疾病的患者做到心中有数,加强巡视,认真分析及时报告,并详细、规范记录;另一方面通过反复培训提高护士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处理问题能力,从而减少纠纷的发生率。

2.5加强人力资源管理

对新上岗人员,认真作好岗前培训及制定科学的带教计划。医院也要根据科室情况尽量配置护士数量,病区护士长要合理排班,根据工作强度、重点时段灵活调配值班人数,以降低意外事件发生率。同时要保障护士能不超负荷运转。

2.6重视患者和家属精神病相关知识的健康宣教

健康教育是向患者及其家属提供有关精神疾病相关知识,如疾病发生原因、临床常见症状、目前治疗手段、方法及护理措施及疾病发展的结果、转归等。还要重点介绍药物治疗的重要性,如控制精神症状;预防或减少复发;促进社会功能恢复;有利于心理社会康复措施的开展。也要让患者及家人知晓并理解医院为了病人的安全实施的一些必要措施,如安全检查、保护性约束、限制外出活动等。同时也要及时将国家对精神病群体的最新帮扶政策及病人住院产生费用的个人支付比例向家属进行宣传告知。

3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