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教师职业的行业现状

教师职业的行业现状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教师职业的行业现状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教师职业的行业现状

教师职业的行业现状范文第1篇

一、“双师型”教师在职业教育中的作用

职业院校的教育改革状况、教育特点以及学生的生源状况,要求职业院校必须通过一定的途径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与实践技能,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管理水平,采取有力措施改革以往的教学模式,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让学生更易接受,这样才能适应新形势下职业教育发展的需求。所以职业院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关键在于“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有一支优秀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职业教育能更快更好发展的必要条件,很多职业院校都把加强“双师型”教师的培养作为学校发展的内在动力。

二、“双师型”教师发展现状分析

当今职业院校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建设师资队伍,整体师资队伍的素质也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升,但专业课教师理论和实训分离的情况仍然存在,教师结构仍然不合理。特别是 “双师型”教师,距离专业课教师60%这一要求还有很大差距,且专业分布不均。优秀的“双师型”教师所占比例亟待提高。尤其是对提高“双师型”教师的教学组织和管理能力方面普遍认识不足、重视不够,影响了教育教学质量,并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三、“双师型”教师的培养途径

“双师型”教师必须具备相应的专业理论知识、操作技能和较强的课堂组织管理能力。现阶段,职业院校的“双师型”教师主要是原专业理论课或实训教师通过参加专业培训,获得专业资格证书,再通过所在院校的严格筛选后而来或从上一级职业院校录用具备毕业证及职业资格证的毕业生作为“双师型”教师。无论哪种类型的“双师型”教师,都应该在以下方面加强培养,提升其综合能力。

1.教师进厂,锻炼实践能力

为了更好地了解企业状况,使所传授的知识技能更具F实性, “双师型”教师必须定期到企业车间、一线进行顶岗训练。特别是刚毕业的年轻教师,专业实践经验缺乏,学校应该安排其顶岗实习一年以上,使其专业实践能力得到切实的提升;而其他教师,可以通过轮流的方式,不定期地到企业见习或顶岗,也可以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定期与企业开展技术交流、技能比武等活动,使教师始终拥有一线水平的实践操作能力。而且,通过进厂与一线工人的交流,使教师在专业领域深度和广度上得到提升和拓展。

2.教师教学能力的培养与提升

随着当今科技的迅速发展,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先进的科技手段、设备在教育教学上的应用,使得教学方法、教育手段时刻发生着变化,专业教师尤其是“双师型”教师应该通过参加一系列的、集中的培训等方式不断提升教学水平,以适应新形势的发展。可根据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培训方式,安排不同的培训内容,并积极参加国家及省市各级培训项目。将学校要求与教师培养结合起来,具体的途径有以下几方面。

一是安排专业教师参加各级部门组织的专门培训。为了提高专业教师的课堂组织管理能力,学校可以定期安排教师,特别是缺乏教学实践经验的青年教师,参加各级部门组织的有关培训。教师通过听专家讲座,系统地学习教学中的组织、管理能力,科学驾驭课堂的能力,切实提高教学能力。

二是校内举办有关教育教学能力的大赛。学校可以以定期举办教育教学能力大赛的方式,让每一位教师充分重视教学能力的提升。

教师职业的行业现状范文第2篇

论文摘要:通过对物理专业师范生多年教育实习情况的分析,总结了实习生由于教师职业技能的缺乏,直接影响了教育实习的效果。同时,分析了实习生教师职业技能缺乏的原因,找到了提高师范生教师职业技能的途径.

教育实习是高师院校教学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合格教师的一个重要环节,是为培养师范生形成独立教育教学能力的一门课程,也是一种教育实践活动川。同时更是培养师范生从业能力、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然而,根据笔者的了解,我院物理专业实习生在近年来的教育实习过程中,教师职业技能提升不大,特别是面对新一轮教学改革的开展和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他们对中学物理教师的素质提出的新要求缺乏了解,直接影响了教育实习的效果和今后的从业。因此,对教育实习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反思与研究,分析实习生教师职业技能缺乏的原因,对于提高他们的职业技能,提高今后的教育实习效果,促进高师教育改革,己成为师范院校和广大教育工作者普遍关注的一个重要话题。这是一项非常紧迫而具有现实意义的课题。

1.教师职业技能对教育实习的影响

1. 1.在课堂教学方面

由于大学、中学对教学内容的要求不同,加之对中学教学内容不熟,因此,许多实习生明显感觉到,自己在学校学习的专业知识与中学内容有些脱节,在课堂教学中很难把握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致使在课堂教学相关环节的设计方面欠缺合理性。

1. 2.在板书板画方面

由于平时师范生在这方面注意不够,在课堂上容易出现板书写错、板书设计不规范、不合理等现象,特别对于物理专业实习生来说尤为突出,如图形、图像画不好将导致讲解相关知识点或练习题时讲不清楚。然而,这些问题的存在对中学生的学习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1. 3.在教学语言方面

部分实习生由于地域差异,方言严重,普通话不够标准,语言表达能力较差,语句常带有语病,加之初上讲台,教态不自然,致使许多学生都不适应,很难听懂。于是就不想听,从而大大降低了教学效果。

1. 4.在教具制作方面

物理教学往往需要利用一定的教具进行演示或讲解,而他们在教育实习过程中都显示出教具制作方面的无能为力,致使在教学上许多能进行直观讲解的内容缺乏直观性,学生于难理解。

1.5.在教学手段方面

许多物理专业师范生都不会运用各种先进的教学手段进行辅助教学,基本上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致使许多知识点费了很多劲也未讲清楚。

这一系列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教育实习的效果。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并不是实习生的专业知识不够,而是由于实习生对中学教学内容不熟,还体现了实习生的教师职业技能的缺乏。

2.师范生教师职业技能缺乏的原因

2. 1.部分师范院校缺乏科学合理的职业技能课程设置

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在信息技术迅速发展的影响下,部分师范院校的办学方向更倾向于计算机方面的课程,以适应社会要求和满足学生的兴趣。这在相当程度上忽视和削弱了师范性课程的教育力度,有些涉及教师职业技能培养的教育学科课程少之又少,基本上还是教育学、心理学、教材教法等“老三门”课程。虽然部分师范院校也开设了相关的职业技能训练课,比如:书法课、普通话课、职训课等,但是在课时的安排上又大幅度减少,且实际重视程度不够,或只是重视毕业时的竟聘上岗,如我校的说课练习等,但上岗后往往是后劲不足。

2. 2.职业技能训练课的任课教师缺乏中学教育实践经验

职业技能训练课的任课教师中,虽然有相当一部分是搞教学法的,但普遍还是存在缺乏中学课堂教学的实践经验,尤其是缺乏对中学教育最新动态的了解。而有的师范院校,在任课教师的配备上也缺乏合理性,如:有的上教育学、心理学等课程的教师,并不是专门研究教育教学理论的专业人员,他们缺乏对专业课程内容的掌握,而有的上专业教材教法课程的任课教师则对教材教法、教育学、心理学等理论知识知之甚少,更不用说会对学生进行实践性的教育了。在调查中发现,在讲述《教育学基础》课程第七章第二节《课堂教学设计》的内容时,老师讲解一些概念和要点之后,就让学生自行学习,而学生对学习枯燥的理论知识又没有多大兴趣。如果任课老师在讲授《课堂教学设计》内容时,适当地穿插一些有关中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或者是讲解一些如何应对课堂中遇到的突发问题等,这样就能很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直接影响授课的效果,这无形之中影响了师范生职业技能训练的效果。

2. 3.中学教师缺乏指导实习生发挥教师职业技能的经验

教育实习是师范生唯一较为正规、较长时间的职业技能训练的实践机会。在实习过程中,实习生都有专门的中学任课教师指导,然而,有许多中学任课教师并没有专业教材教法、教育学、心理学等课程的教学经验,他们在指导实习生发挥教师职业技能方面就有些薄弱。例如,在实习过程中,有的实习生问及指导教师:课堂教学相关环节的设计是否需要写成完整的教案,通过审阅合格之后再上讲台。而有的指导教师虽有丰富的课堂教学经验,却说不清楚具体有哪些课堂教学环节,因此,对实习生提出的相关问题也就忽略了。要是实习学校的指导教师在经过相应的培训之后再来指导实习生,那么,实习生将会有很大的收益。因此,这个因素也会在相当程度上影响师范生教师职业技能的培养。

2. 4.“老三门”课程实质上未能充分发挥其作用

部分任课教师在“老三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学生普遍反映存在教学内容空洞、陈旧、乏味,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单一的现象。许多教师在授课时只是一味地讲解理论知识,并不重视学生的实践训练。例如,拿我们物理学专业来说,学生反映大三下学期开设的《中学物理教学法》和大四上学期开设的《中学物理教材分析》这两门课程,虽然有专业的教师任教,但都是在给学生传授一些理论知识,唯一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训练机会就是让每个学生准备十到二十分钟的演讲稿到讲台上练习试教,虽然也有收益,但并不明显。因此,部分学生建议老师讲解大量有关中学物理学习的方法和解题的技巧,可是,老师却说由于多年没有上中学物理课,自己也缺乏这方面的经验,许多知识点很难把握。因而,教材教法这门课程还没有充分发挥它的作用,没有从根本上取得效果,这也成为师范生教师职业技能缺乏的因素之一。

2. 5.师范生自身缺少对教师职业技能的训练

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他们要学习很多专业课程,学习负担很重,三笔字、普通话的练习时间确实很少,而有的学生要准备英语过级考试,要准备考研究生,他们每天都在读英语单词,看语法书,看专业书,做高等数学题,所以,时间对于他们来说十分宝贵,分秒必争。而且,还有些学生则认为职业技能训练是一个额外的负担,除规定的训练时间外,都不愿意花专门的时间去训练,且每次规定的练习也都敷衍行事,不认真去读、写,或者根本就不去练习,根本达不到训练的目的。由于疏于训练,职业技能也就相当缺乏,以致于影响教育实习的效果。

2. 6.师范生缺少学习先进教学手段的机会

随着现代化教育手段进入中学课堂,利用幻灯片、投影仪、电影、无线电广播、电视、录音、录像和电子计算机等多媒体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已经在中学课堂教学实践中日益走向普及。而作为未来的教师,他们必须学会驾驭这些先进的教学手段,并运用自如,才能有效地引导中学生学习,才能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得心应手地开展各种教学活动,胜任教师一职。然而,在教育实习过程中,大多实习生都采取了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很少有实习生运用投影仪、计算机等多媒体进行辅助教育、教学活动。问津才知道,有许多师范生都不会运用各种先进的教学手段进行教学,加之部分实习学校没有相应的多媒体教学设备,实习生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的机会大大减少,得不到适当的实际训练。

在讲述高一物理第二章第八节《自由落体运动》这节课,当讲到频闪照片时,由于书本上的图例中显示的是一连串的小球,许多学生就误以为是同一时刻不同小球的运动位移,加上书上的理论解释过于简单,这让学生一时之间难以理解。试想:如果实习教师采用计算机多媒体课件来演示教学,就可以清晰地表象出一个小球下落的动态效果,这能使学生获得更多丰富、鲜明的直观表述,从而让学生易于接受。由此可见,师范生缺乏先进的教学手段也会给教育实习带来一定的影响。

3.提高师范生的教师职业技能的构想

通过分析师范生教师职业技能缺乏的原因,我认为提高师范生教师职业技能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3. 1.更新指导思想,促进高等师范教育和基础教育的配套改革

高等师范教育的生源来自中学,毕业后,他们的主要就业渠道是中学,因此,高等师范教育必须重视和深入研究基础教育的实际情况,主动积极地进行自身的教育改革,以适应基础教育的新形势。高等师范院校要制定相应的政策,采取有力的措施,激励教师及有关人员加强对基础教育改革的研究,特别是要创造条件,促使担任中学课程教学论教学的教师深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第一线。我们学校从这学期开始,已提出了新要求:要求每位教学法教师每学期必须到中学听4节课,参加2次教研活动。当前,要着重研究新世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培养目标的变化、课程结构的调整、国家课程标准的制定、课程实施与教学改革、教材改革、课程资源的开发、评价体系的建立和师资培训以及保障支撑系统等一系列问题,研究我国中、小学从学科本位、知识本位向关注每一个学生发展的历史性转变,以利于在高等师范教育中全面突出师范性,培养符合基础教育实际并深受欢迎的创新型、素质型师资。  3. 2.改革教学内容,调整课程体系,增设技能训练课

目前,师范院校的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虽与综合大学有区别,但总体看来,师范性的特点体现得还不够,教育学科课程单一、课时偏少。师范生意识不到自己的学习与未来职业的关系,意识不到当一名教师究竟需要何种能力和技巧,正如已经毕业的师范生所说:“学过的没有用,有用的没学过。”要想改变这种状况,一是要把有关的教育学科课程贯穿师范专业学习的各个学期。这些课程包括教育学、教育哲学、普通教育学、学校管理学、班级管理学、健康教育、高校美育等,其中一些应作为必修课程。二是要解决好“处理教材的能力偏低”这个突出问题。中学教材教法课的设置必须加强,增加课时,提高教学质量。让师范生在中学教学经验丰富的老师的指导下,通览中学教材、熟悉中学教学大纲的机会。这样,师范生就能在走出学校大门之前,就对将要教授的中学课程有一个较为全面的认识,明确该课程的教学目的及要求,了解重点、难点。另外,还可以通过布置师范生撰写某些内容的教案,配合教育实习,试教某些章节,及早取得经验,提高实践能力。三是把教师职业技能训练课始终贯穿在师范生在校期间的学习。如,一年级上学期开设普通话训练课,并让学生在潜意识里就养成说普通话的习惯,经常营造学习普通话的氛围,让普通话比较好的那部分学生带动另一部分普通话较差的学生。一年级下学期开设演讲课,演讲的内容不要泛泛而定,要具有教师的工作特色,可以选择主题班会、时事讲话、模拟家访、批评犯错误的同学等作为演讲的内容;二年级主要开设书法课,写好“三笔字”。粉笔 字、钢笔字是教师最基本的技能,在授课中,不仅要教会怎样写好字,还要教会如何辅导中学生写好字;三年级主要开设现代教学技能训练课,提高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的能力,如,制作幻灯片、制作电子课件、制作教 学光碟等;另外,也可以开设有关练习写教学计划、写教案的课,有助于在教育实习过程中运用自如。四是加强中学物理教法实验的训练。中学物理教法实验对于中学物理教学有很重要的作用,教学中,结合实验讲解是中学物理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手段。因此,院系对中学物理教法实验应引起足够的重视。五是在《中学物理教学法》和《中学物理教材分析》中,结合教学实际,加强对教材的分析和处理内容,使物理专业师范生更好地适应现行中学物理教学工作的要求。

3. 3.进一步加强师范生专业技能的训练

目前,多数师范院校十分注意“三笔一话”等基本技能的培养与训练,但在现代教育技术技能方面,由于受重视程度、具体措施、设备条件以及学生个体差异等种种因素的影响,实习生的实际运用水平参差不齐,极少数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捉襟见肘,降低了课堂教学的质量。因此,应在加强师范生专业技能的训练的同时,大量开展有利于培养师范生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的课余活动。一是开展有关师范生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的有关讲座、讨论会等,以弥补课堂学习的不足。如,由于物理学科的特殊性,普通话的水平不能只依据普通话水平测试的成绩,还要加强规范的物理语言的训练。二是提倡师范生自己组织到中小学进行观摩学习,也可以组织指导中小学生开展课余活动,如,帮助他们举办演讲比赛、文体活动、办黑板报等,这样,既能丰富师范生自己的课余生活,又能学习指导课外活动的技能,为今后的教学工作打下基础。三是加强课件制作方面的相关软件的学习。多媒体作为一种辅助教学手段,己经被广泛应用,所以对相关软件的学习是必不可少的,如Powerpoint2003中文演示文稿、FrontPage2000网页制作、Photoshop6.0图像处理等。四是举办有关“教师职业技能大赛”的活动,如,演讲比赛、“三笔字”比赛、“课堂教学设计”比赛、“多媒体课件”比赛、“教具制作”比赛等,以增强师范生自我训练教师职业技能的自觉性。五是开展以“我心目中的教师形象”为主题的综合训练活动,让师范生通过讲、写、画、礼仪等一系列的活动方式,来塑造他们心目中的教师形象,以此塑造自己的形象,使自己更加具备教师的风格。

3. 4.将教师职业技能训练、教育实习与学校的其他工作结合起来

教师职业的行业现状范文第3篇

【关键词】职业院校 “双师型” 卫生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9B-0054-03

自2008年以来,我国把发展职业教育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而最近,更是提出了“中国制造2025”和“工业4.0”的宏伟计划。可以预见:职业教育,在中国,遇上了历史性的发展机遇。

发展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尤其是“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必不可少的极为关键的一环。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要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和实训基地建设,完善符合职业教育特点的教师资格标准和专业技术职务(职称)评聘办法,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制定促进校企合作办学法规,促进校企合作制度化。

文件颁布后,全国各职业院校掀起新一轮“双师型”教师讨论和建设的热潮。但从走访我省近几年多所院校及查阅公开发表文献来看,整体上并没有取得实破性的进展。

一、“双师型”教师的基本内涵

传统上认为,“双师型”教师是指具有较强的教学能力和专业理论水平,获得教育系统领域颁发的教师资格证书,又有本专业或相应行业的职业资格证书的教师,或有从事本专业实践工作经历,又具有较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的专业课教师。

教育部高职专业质量评价等级标准及内涵中指出,双师素质教师即“双师型”教师是指:具有讲师或以上教师职称,又具备下列条件之一的专任教师:

(1)有本专业实际工作的中级或以上技术职称(含行业特许资格证书);

(2)近五年中有两年以上在企业一线从事本专业相关实际工作经历,或参加教育部组织的教师专业技能培训获得合格证书,能全面指导学生专业实践活动;

(3)近五年主持或主要参与2项应用技术研究成果,已经推广并带来良好效益;

(4)近五年主持或主要参与2项校内实践教学设施建设或提升技术水平的设计安装工作。

二、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目前的主要做法及效果

毫无疑问,“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是实施科教兴职的重要一环。国家在《教育部关于“十一五”期间加强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指出:“到2010 年,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规模达到 150万人,其中专业课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中持有相关专业技术资格的人数要在 50%以上”,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也明确提出:“要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和实训基地建设”。

整理分析发现,目前“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主要做法有三种:

(一)培训

包括国家级、省级、市级、校级的一些培训。请一些业内的专家对各院校主要教学骨干进行集中培训。如黑龙江省职业院校护理专业教师培训基地对来自全省5所职业院校的15名教师在黑龙江省医院进行了为期6个月的临床实践培训。个人认为这是对”双师型”教师培养的一次重要实践。

这种培训由于受到资金、场地、人力资源、参与方热情、以及培训对象素质等因素的制约与影响,尤其是一些培训基地缺乏更多的“实操性”的机会和“实景式”的场所(许多培训基地设在院校内且规模、设施有限),有一定的重返“黑板上种田”和“纸上开机器”之嫌,故决定着对“双师型”这种实践性很强的培训效果不会太理想,不可能也不应该成为“双师型”教师培养的主要方式和途径。

但一些针对某个专项或专题的培训质量还是较高的,也是可操作性强的能迅速提高局部教学能力的办法和途径,如上文提及的黑龙江省职业院校的护理专业教师专项培训。

(二)“顶岗轮转”或“聘请兼教”

“顶岗轮转”是指院校方选派专业技术人员到企业进行轮岗或顶岗;“聘请兼教”是指从企业聘请有丰富生产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到院校兼任教师。这是目前较普遍的解决“双师型”教师队伍不足的主要方法和途径,也是国家鼓励和提倡的,尤其是后者。

这种做法怎么样呢?

实际情况是“看起来很美,做起来不顺”。

由于院校、教师、企业三方没有一个更高层面、更深层次、更大保障力度的协调机制,所以,一方面组织专业教师到企业“顶岗轮转”,往往最后沦为一个三方都不乐意的事。另一方面,从企业聘请有丰富生产实践经验的人员到院校方任兼职教师,最后也常变成“无奈+无力”的事。

下面以卫生职业院校的做法为例。

由于师资不足院校常在寒暑假才能安排教师下医院或生产企业,这会造成教师在下企业的同时不能更好的兼顾家庭,丧失假期,收入下降(绩效及其他)等。另一方面,下到企业后由于行业法规等主客观因素教师并不能真正“顶岗”,而“轮岗”又要与年青的实习、进修生甚至自己的学生争“学习机会”,场面十分尴尬。所以,教师是不积极的。这是其一;而院校由于所选派的教师积极性不高,培养效果不理想,自然也难言满意,这是其二;企业方面由于合作层面多出于双方协商,还必须考虑生产法规、企业效益等诸多因素,加上下派专业教师因上述原因不积极,故也是不满意的。这是其三。

以学校属三甲医院办学为例,即使有院长兼任校长并大力支持和推进,仍被以上问题所困扰,无法做到三方满意。况且目前一般卫生职业院校(普通高校除外)都没有自己的附属医院,即使有大多也是以医务室或门诊形式存在。

再来看“聘请兼教”情况。

聘请的医院等企业的兼职教师由于现实原因总是把生产任务作为第一要务,加上现代的企业竞争,他们本身的工作任务大多都较为繁重。另一方面聘请方给的报酬和激励目前来看多半难有足够的吸引力,故医院、企业方及兼职教师都是不够积极的,甚至最后有些派出方最后只能选派一些年青的技术人员来应付了事。

而兼职教师由于以上主客观原因投入到教学的时间、精力有限,再加上教学经验、技巧不足等,故教学效果也是难令院校方满意的。

而更深层次的原因是校企方由于合作层次低,保障措施少,管理制度缺乏刚性,故对三方也只能是“无奈+无力”的事。

(三)“自行提高”

“自行提高”是指有“双师”提高意愿的院校教师作为主体自行通过学习、进修、培训等方式进行“自我提高”。院校方出于各方面考虑,仅对上述教师采取一定的鼓励和支持措施,如外出进修请假给予批准支持,提高学历予以一定补助,“双师”相关考试予以一定工作量减免等。

这是院校方采取的一种较为保守的态度和做法。

这种做法对提高本校“双师型”教师队伍结构是有帮助的,对提高学校整体教学质量是难令人满意的。

以上是目前职业院校对“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三种主要做法,总体效果欠理想,没有太多成熟经验可复制和推广。

三、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遇到的主要困难

主要为三个层面的困难和问题。

(一)国家及行业层面

1.国家和行业还未能对“双师型”教师建设中遇到的法律、法规障碍进行一个有效的梳理和修订,未能形成政策层面上的清障和支撑

以卫生职业院校较有代表性临床专业的“双师”教师为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第十四条规定,“未经医师注册取得执业证书,不得从事医师执业活动;同时规定在医疗、预防、保健机构中试用期满一年以上才能参加医师资格考试。”这就意味着在卫生职业院校从教的临床专业教师如果是从高校毕业后直接到职业院校工作(中职学校80%教师为毕业后直接分配到学校)的话是不符合参加医师资格考试条件的,在今后到医院“顶岗”也就不具备法律法规基础了。

再有就是即使取得了医师执业资格,还必须在医疗服务机构注册才能执业,而在现有的法规里医师注册机构是不包含卫生职业院校的。

2. “双师型”教师的标准没有得到业界广泛认可,评价体系未有效建立

如教育部高职专业质量评价等级标准及内涵中指出,双师素质教师即“双师型”教师是指:具有讲师或以上教师职称,又具备下列条件之一的专任教师:(1)有本专业实际工作的中级或以上技术职称(含行业特许资格证书);(2)近五年中有两年以上在企业一线从事本专业相关实际工作经历,或参加教育部组织的教师专业技能培训获得合格证书,能全面指导学生专业实践活动;(3)近五年主持或主要参与2项应用技术研究成果,已经推广并带来良好效益;(4)近五年主持或主要参与2项校内实践教学设施建设或提升技术水平的设计安装工作。

如果按此标准,则职业院校的“双师型”教师是少之又少的,即使目前的笼统标准持“双证”即算,职业院校的“双师型”教师还是严重缺乏,这在多篇文献里有被提及。目前的现状是各职业院校的“双师型”教师标准及评价体系“各成一统”。

另一方面,取得“双师”资格的教师也没有在工资福利、职务晋升、实践教改等方面得到充分肯定,这将从根本上抑制各方 “双师” 教师建设意愿。

3.保障激励措施未有效完善

如上文提到的几个关系到校、企、教师三方的切身利益及现实问题,必须由上级有关部门和国家出台政策和措施来保障和协调,否则是很难解决的。

主要关键点有三:1.保障和解决“顶岗、轮岗”期间的教师的福利待遇、休息时间、政治待遇。2.保障和解决校、企方在下派或互派专业人员到对方交流过程中所面临的包括人事、培训、经费、考核、管理等棘手难题。3.如何有效激励校企方有更强的合作意愿以及激励更多的专业人员向“双师”素质转变。

(二)院校、企业层面

主要关键点有三: 1.因派送“轮岗”人员引起的工作安排难题。如部分专业或科组的专任教师只有1-2人或者平时已经处于满负荷甚至超负荷工作状态,离开后就有可能导致部门工作难以开展。2.校企交流人员之间、校内“轮岗”与非“轮岗”教师之间的利益协调难题。这考验领导的管理水平和决心,必需找到合理平衡点。3.对“轮岗”人员的考核与管理难题。

如上文提到,因缺乏国家及上级部门的有力支撑,故制订的管理制度缺乏刚性,所以遇到了较多的困难。

(三)“双师”教师层面

主要困难是“双师”教师在提升过程中如“轮岗”等会影响家庭、劳务收入下降和支出增加等,还有更关键的就是提升后地位待遇得不到充分肯定而影响“双师”建设积极性。

从以上三个层面的困难和问题看,国家及行业主管层面是主要的,后二者会因此而迎刃而解。

四、对策与思考

(一)尽快进行相关法律法规修订,为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改革向纵深发展扫清障碍

主要包括《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里提到的“要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和实训基地建设,完善符合职业教育特点的教师资格标准和专业技术职务(职称)评聘办法,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制定促进校企合作办学法规,促进校企合作制度化”的相关法律法规。

立法具有滞后性,但将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也将起到指挥棒的作用。

(二)加大投入、多层联动,尽快形成“社会尊职重教,行业良性互动、教师热身投入”的良好局面

我们欣喜的看到每年国家都在加大对职教的投入。按区域分布的重大实训中心的建成和免学费、助奖学金制度的形成,都为“职教春天”的到来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大国工匠”也历史性的搬上了权威媒体《新闻联播》,我们对未来“社会尊职重教”充满信心。

法律法规的修订是滞后的。春风已经吹起,战鼓已经擂响,业界及广大从业者应积极响应国家号召,顺应社会发展潮流,尽早做出相向调整,以把握先机,顺利迎接“职教春天”的到来。

除了加大软硬件、资金的投入,主要应做好以下几点。

1. 行业主管部门应认清形势,潮流不可逆,加强对部门内企事业单位、院校的统筹、协调和指导,以市场化为导向,提供协调沟通平台,制订奖励、激励措施,提出目标方向,为业界互动提供良好的环境,从而为“双师”队伍建设提供适宜大环境,也为国家立法决策提供依据。

2.在法律框架内制订出有利于“双师型”教师的职称评聘、升职加薪、教改技改等方面的优惠政策,从而为“双师型”教师正身立名,为职业教育发展提供源源不竭的人才动力。

3.加大对技能型人才的尊重、扶持、奖励力度,尤其是高级技能型人才和做出重大贡献或者有重要影响的技能型人才,为全社会尊重职教、尊重技能型人才作出表率、树立榜样、营造氛围。

我们难以想象在看到八位国师级的“大国工匠”后,其中有近半数生活清贫,甚至买不起房,然后还能引起社会对“大匠”们的太多的向往和尊敬,也难以想象这样的“大匠工况”会形成全社会“尊重职教”。

4.院校企业方也应在上级主管部门指导下认清形势,革新观念,增强市场化意识,突破“双师”教师建设是“上级的事,教师的事”的思想禁锢,深刻认识“以教促学,以学促教,以产促学,产学结合”的辩证关系,为“双师”教师建设铺路拱桥、鼓励支持,从而为“双师”队伍建设提供良好的微观环境。

总之,职业院校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职业教育的重中之重,是发展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关键要素,需要高规格、多层次、多部门下大决心、联合为之才能办好。

【参考文献】

[1]廖林楠,林杰. 论校企合作模式下护理专业“双师型”教师的培养[J]. 课程教育研究,2014(15)

[2]封银曼. 河南职业教育校企合作问题与对策研究[J].卫生职业教育,2014(10)

[3]刘方遒,张志勇. 卫生职业院校临床课“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分析[J]. 中国职工教育,2013(12)

[4]李学军,郝亚超. 中职学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现状分析及方法探索[J].职业技术教育,2013(3)

[5]叶敏.我国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培养机制探索[J].成人教育.2009,(10)

教师职业的行业现状范文第4篇

本文作者:李春玉孟雪工作单位:通化师范学院

(一)师范生对教师职业认识不到位1.高师生对教师职业的理解仅仅停留在理性的层面上,缺乏真实的感受。对教师的理解仅仅是“教书育人”、“传道、授业、解惑”、“教会学生思考、教会学生学习”等等,其原因在于师范生对教师职业情感缺乏完整的职业认知基础,这种职业情感的持久性是随着职业认知的深入而发生变化的[4]。由于高师生缺乏扎实的理论储备和丰富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因而出现了职业认知水平低,科学认知与实践体验脱离的状况。2.学生受外部社会和传统观念影响。在他们看来教师行业与许多其他行业相比,无论是在经济收益还是在社会地位彰显方面都存在显著的差异。从事政府行政、企业等工作会比教师得到更多的权益。师范生普遍认为教师的社会地位与其社会贡献、经济回报不成正比,对教师职业认同停留在经济待遇、职业声望和社会权益上,这使得师范生对教师的职业认识产生了片面和错误观念。在部分师范生的潜意识里根本不存在教师职业意识的概念。(二)师范生对教师职业的价值认识存在偏差1.师范生对教师职业的认识不全面。师范生对教师职业的特点、教师的社会角色和社会职能(包括社会地位)等都存在不同程度的认识模糊,甚至不清楚。很多学生把师范教育当作是可能的谋生途径,这将导致其对职业价值的取向及评价标准发生功利性的变化。2.师范生从教意愿普遍淡簿。首先,师范生对教师应具备的素质、能力等认识不清,对教师的尊重不够,对教师工作的理解和支持力度欠缺。其次,教师工资待遇不高在市场经济引领下的物质生活中,人们逐渐对教师职业产生排斥心理。再次,由于学校合并、及其师范院校大学化,示范性被淡化,影响师范院校的师范学习氛围,继而影响师范生的教学氛围,这些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师范生教师职业意识的形成。(三)师范生存在心理困惑1.自我认识不足。师范生缺少了解自己的意愿,对自己未来的生活没有准确的定位,所以很难规划自己的职业。另外师范生缺乏对实际学校生活和教师职业的理性认识,他们对教师职业、学校教学情况与学校文化、师生关系等的认知一般都来自书本、各种媒体及自己的想象,使得他们害怕面对现实。2.职业认同不够。师范生的职业认同主要是指思想上对教师职业的认可,由于商品经济的冲击,教师待遇问题影响了师范生立志做光荣教师的志愿,而现在的大学生往往把经济待遇是否优厚当作重要的条件来考虑。所以对于从事教师行业存有顾虑。

(一)改革师范生的选择和入学方式,优选对教师职业有兴趣的教师后备力量人们只有对某项职业有兴趣,才会从内心激发起对该职业的强烈追求和探索欲望。目前,我国师范生的选择和入学方式仍旧以高考笔试成绩为主要录取依据。现在的高校师范生,除了20%的学生具有“师范情结”外,很多学生是非本意入学。这些学生本身对教师职业并无兴趣,将来的就职意向基本上都倾向于非教师行业。教育事业要获得良好的发展,需要具有崇高职业理想的终身从教者,而非毫无职业理想的匆匆过客。因此,改革当前师范生的选拔方式势在必行。高师院校实行提前单独招生:重视选拔过程中的面试等,将优秀的、热爱教育事业的学生筛选进高校储存教师的后备力量。(二)完善师范教育课程体系与教师资格认证制度,激发师范生学习的积极性在课程设置方面,教师职业技能的训练要渗透于各科教学,特别是教育类课程,同时还要有必要的专门训练课程给予保证。教育理论知识与学科专业知识必须由实践性知识(即教育教学活动中解决具体问题的知识)来整合,才能内化为师范生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职业技能。师范院校应反映中小学教育的现状和趋势,而不是单纯考虑某一课程的系统与科学。专业技能类课程的设置即要提升师范生的隐性软件技能,可以考虑设置专业学科课程;针对学生普遍对基础教育现实不甚了解的情况,组织学生通过假期社会实践活动对基础教育进行实地见习、调研。总之,在追求学术性的同时,更要突出师范性,科学的布局课程体系。未来我国师范教育课程改革的趋势是:优化基础课程、深化专业课程、强化教育课程,使师范教育的课程朝综合化、板块化的方向发展,以培养更多具有综合素质、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提高教师资格认证的“门槛”要求,或许能更好的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三)分阶段分系统引导帮助师范生明确教师职业的发展目标和过程经过访谈和了解发现有部分的学生,虽然对教师职业怀有极高的热情,但苦于不知道该怎样一步步去接近教师的角色,他们感觉到很茫然。此现象产生的原因主要是学校没有对师范生教师角色成长进行系统的引导。师范生的教师角色成长一般都要经历彼此紧密相关的四个阶段,即职业定向阶段、角色假想阶段、角色观摩阶段和角色转换阶段。在学生学习的不同阶段,学校引导的方向和措施应该有所侧重点。比如角色假想阶段,教师角色对于师范生来说还只是一种虚拟的自我想象,在他们模糊朦胧而又充满理想色彩的自我假想中,理想的教师形象多半为进入师范学习之前的自己的幼儿园教师或中小学教师中的某个所喜爱的教师。假如没有绝对鲜活而有魅力的新权威加以取代,他们仍然会按照师范教育前的“直觉式”理解构造自己的教师角色形象。综上所述,师范生的职业意识关系到该生是否能尽快适应自己的工作,关系到师资培养的质量,关系到未来社会公民的素质。“影响师范生职业意识形成的因素是多方面,社会、家庭、学校、个体等,培养师范生的教师职业意识并非一墩而就,要从多环节,多层次,多角度,多方面进行,并要做到经常化、制度化[5]”。因此,在培育师范生的职业意识过程中,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形成尊师重教的社会风尚是重要前提,完善师范院校的教学及管理,建设积极的校园文化是重要保障,师范生自身对教师自我认同的建构是关键,对其培育应在综合考虑各种影响因素的基础上,为其提供合适的土壤。只有不断加强师范生的教师职业意识的培养,才能使教师的职前培养真正取得良好的效果,才能真正地促进学校培养目标的实现和教育质量的提高,才能真正地为我国培养出一批又一批优秀的教育人才。

教师职业的行业现状范文第5篇

论文摘要:教师职业压力大是当前教育界一个比较普遍的共识。教师职业压力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由于教师这一职业的特殊性,应该高度关注教师职业压力问题。文章描述了教师职业压力的现状,从多方面分析了教师职业压力形成的原因,提出了缓解教师职业压力的应对措施。

一、教师职业压力的现状

当今中国社会的发展正处于一个多重转型相叠加的时期:经济体制在转变,社会体制在转型,道德规范在转换,也是一个充满竞争的现代社会。教师肩负着教书育人的重要责任,并且在社会的进步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职业压力普遍存在于各行各业中,而教师职业的特殊性,也使教师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尤其在当今不断深化的教育改革的形势下,国家和社会都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更加重了教师的负担,增加了教师的压力。

教师职业压力过大可以说是一种心理疾病。教师体验到的职业压力,在教师的心理与行为的各个方面,使教师的心理、生理、情感、认识、行为等方面将会发生很大的变化。在心理方面,易焦虑,情绪异常。在生理方面,经常产生疲劳感,缺乏精力,对疾病的抵抗力下降。在情感方面,易情感失常,体现为职业观热情和动力的丧失。在认识方面,自我效能评价下降,体会不到成就感,产生职业厌倦。在行为方面,职业压力大的教师会行为冲动,减少与学生的交往,易与学生发生冲突,同时对工作失去兴趣,工作积极性低。

据重庆晚报联合重庆市政府公众信息网进行的“重庆教师职业压力与心理健康大型调查”结果显示:1117位老师参与此次调查的教师中,近80%的教师每天工作10小时以上感到累,88%的教师生理健康状况不佳,46%的老师表示,最大的压力来自“所做的工作不能得到客观公正的评价与回报”。

几乎参与调查的所有老师都表示目前在工作中出现倦怠。据统计,有38%的老师出现了中度工作倦怠,41.7%出现了比较严重的工作倦怠。而对于抑郁的心理问题,绝大部分的教师找不到有效的手段来减压,近90%的教师遇到压力选择“逃避”和“消极等待”。

调查显示,有64.2%被调查的教师对工作不满意,63%的教师甚至还表示后悔选择这个职业。仅有12%的老师表示学校曾提供过心理知识培训与辅导,这远远跟不上需求。

据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组织与人力资源研究所和新浪网联合进行的“2005年中国教师职业压力和心理健康调查”中数据显示:(1)超过80%被调查的教师反映压力较大;(2)近30%被调查的教师存在严重的工作倦怠,近90%存在一定的工作倦怠;(3)近40%被调查的教师心理健康状况不佳;(4)20%被调查的教师生理健康状况不佳;(5)超过60%被调查的教师对工作不满意,部分甚至有跳槽的意向。

由于教师这一职业的特殊性,教师的职业压力还会对教师的教学和学生身心发展造成不可估量的不良影响。所以笔者认为应该高度关注教师职业压力问题,详细了解教师职业压力产生的各种原因,并从多方面采取有效措施缓解教师的压力,给广大教师“减压”,更好地完成教书育人的本职工作。

二、教师职业压力的形成的原因

造成教师职业压力的主要因素有:应试教育、工作负担、角色职责、社会地位、学历职称和教师自身等六个方面。

(一)应试教育因素

虽然目前国家和社会在不断地推广素质教育,但是多年来应试教育的影响以及教育资源的短缺,使得升学考试的成绩仍然是各个中小学的主要成绩。高校中各种的资格考试,例如英语、计算机等也是高校评比的重要指标,学生就业的重要参考。因此教师面临的考试压力绝不亚于那些面临升学考试的学子们。

(二)工作负担因素

对于教师来说,每天并不是简单的8小时工作制,除了正常的上课任务外,还要进行课下的备课、修改学生作业和对学生进行课外辅导等,基本上每天的工作时间都在10小时以匕。

(三)教师角色职责因素

教师职业角色压力可以说是教师行业特有的压力源。教育教学过程是一个复杂的人际活动的过程。教师的工作对象是有思想感情、有主观能动性的各种的人,这一特点决定了教师工作的复杂性。现在的大中小学生接触面广,获取知识的渠道多样化,他们可以借助网络、报刊等信息渠道获得大量的课前知识,学生成为多种文化资源的占有者,教师职业的权威性不断削弱,威信受到了一定的动摇和影响,教师会感到紧张和不安,因而产生了相应的压力。另外,教师职业角色具有多重性和角色冲突的特点。教师工作的性质决定了教师要扮演多重角色,比如学生知识的传授者和管理者、学生的朋友、教育科研人员等。正因为教师扮演着如此多的角色,所以当角色无法协调时,角色冲突也就产生了。当教师不能很好地实现多种角色的转换,就会造成了心理矛盾和冲突,加重心理负担。

(四)社会地位因素

我国正处于社会变革期,社会的变化对教师的生活和工作冲击很大。不乐观的地位、工资和职务提升前景也是教师职业压力产生的原因之一。教师的经济地位是在教师整体地位中权重最大的一个层面,而经济收入低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教师的社会地位,甚至影响他或她在学生中的权威性。

(五)学历科研职称因素

教师学历层次和教学科研成果是衡量高校综合实力的重要方面,所以学校及其教师都非常重视。

当前社会,对教师的学历要求越来越高。所以教师要通过不断的培训、进修、读研和读博等途径不断更新知识。广大教师的日常工作是教育教学。但是在教师的职称评定中,除了教学成绩外,学历因素和科研因素都占很大的评定因素比例。教师为了评定职称,除了提高学历层次外,还要通过承担课题,等方式承担繁重的科研工作。否则不但能影响职称的评定,还能影响教师个人的职业发展。所以学历职称因素对教师产生了不小的心理压力。再加上评定职称过程中的一些不正之风,致使教师心理压力更加严重。

(六)教师自身因素

教师自身的人格因素也会产生很大的影响。每个人的人格特征都不尽相同,每个教师的人格特征也是如此。教师个体自身的人格特征对职业压力的产生也有直接影响。教师人格特征中往往存在一定的不良因素,如怯懦、自卑、孤僻、狭隘、名利思想、患得患失、追求完美、性格内向、敏感等。因此在处理日常工作时经常会处理不当。在面临同样的压力时,具有这样人格特征的教师往往不能采取适当的方法处理,容易造成教师自身的心理压力。

另外一些教师的自我心理调控能力不足。每个教师都会面临各种的压力,有的教师能采取积极的办法去应对并缓解,而有的教师自我心理调节能力差,所以难以摆脱压力。长期的压力积累以后,进而影响心理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