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方案设计问题

方案设计问题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方案设计问题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方案设计问题

方案设计问题范文第1篇

前 言

我们在进行射孔方案设计时,经常会遇到一些诸如自然伽玛曲线有问题、套补距不符、校正值不符等一系列因素,这些问题如果落实不清,将会影响射孔方案设计的准确度。为了保证射孔精度,我们必须认真对待每一处疑点,落实清楚每一个问题。下面从查找问题、分析解决问题加以阐述。

1 射孔方案设计中的常见问题

1.1标图过程中常见问题

假信号与短套管的混淆,套后深度横线误差大(大小格现象),大记号深度值有误,记号间平差超标,辅助记号错位(深度大记号无法确定)。

1.2校深过程中常见问题

套后自然伽玛曲线突变,校深时曲线对不上,补孔井所给校正值有误。

1.3计算过程中常见问题

套补距不符

2 问题分析及处理方法

2.1标图过程中常见问题分析及处理

2.1.1假信号的识别

假信号大部分容易在补孔井或侧斜井中出现,如果我们没有识别出假信号,而正常标注,射孔小队在井上施工时,测七组接箍就对不上,进而影响小队施工。出现假信号,我们该如何识别呢?如图1所示是X井的一段接箍曲线示意图,在深度为1142.30米与1152.10米接箍中间有一个深度为1147.43米的接箍,查阅图头数据没有发现有任何说明,这时就要求我们根据经验来判断这个深度为1147.43米的接箍是不是假信号。

首先,从接箍形态上分析,看这个接箍信号与其它接箍信号形态是否一致。正确的接箍信号应该是一个主峰,两个负峰。从图中可看出深度为1147.43米的这个接箍信号只有一个主峰和一个负峰,与其它接箍完全不同。由这一点判断此信号是假信号。然后在根据相临两个接箍之间的距离(套管长度)来进一步判断,由图可知套管L1(5.13米)与L2(4.67米)之和(9.80米)正好相当于一个套管的长度。因此我们确定深度为1147.43米的接箍是假信号,不需标注。最后,经过射孔小队上井施工证实了此信号确实是假信号。

总结出识别假信号的方法是根据接箍的形态和套管的长度来判断。

2.1.2套后深度横线误差大(大小格现象)

现在标图所应用的套后放―磁曲线图大部分都是数控测井仪所测的,这种图的深度都经过了深度校正,计算时以横线深度作为依据。假如横线深度有误差,则所标注的接箍数据也会产生误差。如图2所示是XX井的一段接箍曲线示意图,图中横线1与3,3与5,5与7之间的深度分别是10米,几乎没有平差,可是每相临两个横线之间(横线1与2,2与3,3与4,4与5,5与6,6与7之间)的深度却不均匀(不完全是5米),这样以横线2、4、6为依据所标注的接箍数据就会产生误差,进一步影响射孔方案的精度。

此类问题的处理方法是否有大小格现象,大部分是重新回放一张套后放―磁曲线图。

2.1.3深度计算值有误

这类问题多出现在深度计算值填写不正确,例如XXX井,在计算时通过查图,可知此井是套管头测井,其套补距为3.70米,电缆零长为11.1米,马龙头为3.69米,激磁器高为0.7米,前磁零长为0.23米,根据非原钻机测井的深度零长计算公式计算出深度计算值为18.02米,而他们填写的是818.14米。

此问题的处理结果是请相关人员重新核对后,填写正确的深度值,在进行相关处理。

2.1.4记号间平差超标

记号间平差超标是指两个相临深度记号间的平差超出允许范围。平差越大,所标注的接箍深度和套管长度误差越大,射孔小队在施工时所测接箍就可能对不上,这就会影响小队施工。

2.2校深过程中常见问题分析及处理

2.2.1套后自然伽玛曲线突变

套后自然伽玛曲线突变是指套后放―磁原图中的自然伽玛曲线在某一段校正值突然发生变化。

例如:XXXX井,校正值在1160米―1190米处发生陡变,变化了0.30米,曲线无缺失痕迹,根据经验判断是套后放―磁曲线图中的自然伽玛曲线有问题。经测井小队重新测套后放―磁曲线图后此种现象消失。

此类问题的处理结果是与相关单位联系,重新测一张套后放―磁曲线图。

2.2.2校深时曲线对不上

校深时测井解释成果图与套后放―磁图中的自然伽玛曲线在形态上有差异。

例如:XXXXX井,计算员在进行校深时发现此井套前解释成果图与套后放―磁曲线图中的自然伽玛曲线多处对不上,最后用排除法确定是套后自然伽玛曲线有问题,有可能是曲线漏测。经过重新测一张套后自然伽玛曲线图后,曲线吻合。

2.2.3补孔井所给校正值有误差

部分老井进行补孔时校正值也经常有出入。

例如:XXXXXX井,第一次射孔时所取校正值为-0.94米,现在进行补孔所取校正值为-0.34米,两次校正值相差0.60米分析校正值相差的原因主要是以前没有计算标准,校深方法也同现在也有差别。处理结果是重新取校正值。

2.3在计算过程中容易遇到的问题

套补距不符。套补距是射孔深度计算中所应用的数据之一。它的准确与否直接影响射孔深度计算的精度。例如:XXXXXXX井,射孔通知单上所填的套补距为3.10米,套后放―磁图中的套补距为3.50米,而固井通知单上的套补距为3.70米。经过核实此井实际情况是该井所下套管由外到内依次是表层套管下至93.84米,其套补距为4.7米;技术套管下至1345.73米,其套补距为3.5米;油层套管下至1631.45米,其套补距为3.10米。

此类问题的处理方法是,必须落实清楚,不可盲目使用任何一个数据。

方案设计问题范文第2篇

【关键词】暖通空调;设计方案;存在问题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和国民经济的发展,以节能环保为主的新型建筑结构不断的涌现了出来,同时暖通空调领域也出现了众多新的设计方案。面对着诸多的设计方案,由于设计角度和分析方法的不同,对于业主和施工单位所造成的认识也不尽相同。目前的空调工程中,对于设计方案和存在问题进行比较,其中还存在着明显的混乱状况,使得设计工作人员在工作中无所适从。因此,就需要我们在工作中对设计方案进行合理、全面的优化和总结,针对其中能够存在的问题加以完善和处理,进而提出相关的预防和解决策略,以期达到最佳效益要求。

1.暖通空调设计方案分析

设计方案对于暖通空调工程设计的成败关系极为重大。近几年来,伴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和节能环保要求的体不断提高,暖通空调工程已成为现代化建筑施工中必不可少的基础设施,其方案设计的优劣直接关系到工程的施工质量和效益,同时也决定着整个工程功能的发挥和室内舒适度。就目前暖通空调方案设计分析,其在设计工作中需要主要的要点有以下环节:

1.1方案可行性和可靠性

暖通空调方案设计问题是一个方向性、全局性的话题,其中不仅关系到高层建筑室内环境参数能否满足使用者要求,而且直接决定着整个工程的投资、维修、舒适度和可靠性。经过多年的工程实践总结得出,在暖通空调方案设计工作中,其设计是否合理还关系到建筑周边环境、建筑物美观性、室内可用空间等体系。因此,在设计中需要从方案的可行性和可靠性等多个不同的角度入手去总结,使得方案能够满足高层建筑使用功能要求的同时,还能够符合当前国家法律和政策的需求。

1.2方案设计的经济性

经济性对于当前的的空调设计分析是极为关键和重要的,也是现代化工程设计中最值得我们关注和重视的环节。截至目前,在经济性比较的时候首先一直的都是对于方案的使用条件、设备选用档次、室内空间舒适度、美观性等相关情况进行比较,也只有这样才能够在工作中充分的发挥出方案的经济性效益,也才能够确保整个工程的经济性要求。

2.暖通空调方案设计中需要注意的相关问题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建筑工程项目中,以很节能和环保要求为主的新型工会曾体系逐步涌现了出来,同时也给暖通空调的发展与施工带来了基础平台。根据多年的工程实践分析和总结得出,在目前的空调工程中,由于方案设计不合理、不科学造成的经济损失极为重大,这也就促使了目前工程设计中相关工作人员从多个不同的角度去总结和归纳,从而保障空调方案设计和选择的合理与科学。

2.1方案应吸收设备工种参加

现在有不少工程,在方案阶段只有建筑师埋头创造,不吸收设备工程师参加方案设计,结果建筑方案中选后设备空间没有考虑,造成设备设计很大困难。机房设在某一角落,风道拉得很远,既不经济也影响通风效果;进风口与排风口挤在一起,不合规定;管道夹层当机房使用,噪声、振动直接影响上、下客房,不但增加了消声减振的费用,还难以取得满意的效果。诸如此类举不胜举。要改变这一现实,要想适用、经济、美观地建造起现代化建筑,建筑师在方案阶段就吸收设备工程师参加设计实为当务之急。

2.2调节性和可操作性问题

暖通空调系统的容量通常是按接近全年最不利的气象条件确定的,因此系统应有较好的调节性能,以适应全年负荷的变化。调节性能好的系统方案,如采用VAV空调系统和VRV变频空调系统的方案,其一次投资通常较高,但运行能耗较小,在经济性计算和比较时应综合考虑这些因素。对于部分时间使用的办公建筑、写字楼和教学楼,设计方案应能适应其夜间不工作时的调节要求。

设计方案的管理操作方便性是用户十分关心的问题。空调系统自动化水平的提高,可以减少管理人员的数量和劳动强度,从而使人工费减少,但使一次投资增加,对操作人员素质的要求提高。空调系统是否采用自动控制,应根据实际情况和要求,经技术经济性比较来确定。对于大型空调系统和需要经常调节控制的设备较多的工程,宜采用自动控制,以减少操作管理的工作量。但自动控制系统应尽可能简化,以提高系统的经济性和可靠性。对于只有季节转换时才操作的阀门不宜采用自动控制。对于一些各部分不同时使用的建筑物或各部分出租给不同使用单位的商业建筑,系统设置应考虑分别管理控制和运行费用分别统计交纳的要求。

2.3安全性问题

暖通空调系统的安全性主要包括易燃易爆环境安全、防火安全、人员环境安全、重要设备物品环境安全、系统设备运行安全5个方面的问题。在设计弹药厂房和库房、煤矿等易燃易爆工程的通风空调系统时,安全性成为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应采取相应的防爆技术方案和措施。在设计燃油燃气锅炉房时应考虑可燃性气体、液体泄漏带来的安全性问题,应设置可燃性气体泄漏报警系统和事故通风系统,并相互联锁。防火安全问题应按照有关防火设计规范来考虑,在此不作详述。设备安全运行的问题主要包括制冷系统的安全保护、北方暖通空调系统冬季防冻、空调系统电加热与风机联锁保护等问题。在方案设计时应注意考虑暖通空调系统故障可能对室内重要设备和物品产生的不利影响,例如,重要机房、重要资料库和文物库房不应采用在吊顶设置风机盘管的空调方案,因为一旦空调水系统漏水将造成严重损失。

2.4环境影响问题

随着工业生产的迅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环境保护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而燃煤锅炉的排烟又是北方城市大气的主要污染源,因此北京等大城市对燃煤锅炉进行了严格的限制,而且限制的区域不断扩大。在这些区域内,环境影响成为了关系到设计方案可行性的一个重要因素。在设计方案选择时应特别注意环境保护要求不断提高的趋势,避免建筑物建成不久就进行改造。在空调设备选型时,要特别注意各种氟利昂制冷剂替代的进程要求,不能选用以已经或即将禁用的制冷剂为冷媒的空调产品。

方案设计问题范文第3篇

关键词:建筑方案设计;概念;原则;设计要点

1.引言

在进行建筑建造时,设计一个具体合理地建筑方案是极为重要的,如果对设计方案再加以系统地讨论和研究,会取得更为理想的建造效果。众所周知,对一个建筑物其结构方案设计的优劣,会直接影响到建筑的安全性、经济性以及所破坏的程度等。所以,作为一名优秀的建筑设计师,应当充分掌握方案设计知识,在设计前期根据概念设计的原理,选用正确的设计软件参数,设计出符合实际的建筑设计方案。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不断进步,建筑行业内也在提倡一种科学合理地建筑设计理念,并要求提高方案设计的科学性及实用性;由于建筑中策划环节的不断深入,也促使着建筑设计的方向应向着强调科学实用与注重经济效益相结合的方向发展。

2.建筑方案设计的相关概述

在建筑设计单位中,如果从其内部运行的情况来看,建筑方案设计其设计的过程可以分为几个阶段,分别是设计准备阶段、方案设计阶段、初步设计阶段以及施工图的设计阶段。对建筑进行方案设计属于设计的最初阶段,同样也是最为关键的阶段。如果方案设计得不合理,会对后续的设计工作,例如技术的设计、施工图的设计以及具体的施工建造工作造成严重的影响,即使是对其进行相关的补救工作,最终获得的效果也不大。在进行建筑方案设计时,其具体的工作也是十分复杂的,之所以这样也源于其自身具有多要素性,例如,它除了要迎合其自身诸多功能的要求,如控制造价、建筑艺术性、技术性问题以及可行性问题之外,还要考虑到城市规划、基地以及环境等的要求;此外,建筑所能使用的最大期限及将来出现的一些情况都是要予以考虑的。

3.建筑方案设计所要遵循的原则

3.1坚持和发挥建筑技术专业人员的主导性作用

在对建筑方案设计进行优化时,往往出现优化不成功甚至更加恶化的情况,导致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有很多,其中最主要的是由于非专业因素过分地干预而造成的。例如,一方面由于建设单位过分地热情参与或者领导的一些主观意愿而局限了建筑设计师的创作空间,而另一方面,一些中标单位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常常带有一种被动工作的心态,业主单位要求怎么改就怎么改,缺乏对建造工作的积极主动性等。所以,在对建筑设计方案进行优化时除了需要多方位的考虑与参与之外,还要意识到其工作所具有的专业性也是极强的。为了确保设计方案优化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建筑设计师应对来自各方面的意见及建议进行慎重的整理、甄别以及过滤,在此之后,还应运用专业的设计手段以及技术措施予以落实。建筑设计师要摒弃以往工作时的消极态度,积极地承担起优化设计方案的主导责任,发挥主导作用;与此同时,建设单位还应对建筑师予以充分的信任,使其在工作中能有充分的创作空间。

3.2坚持自顶向下、抓大放小的原则

在设计建筑方案时,应当采取自顶向下的设计策略,着力从宏观方面及总体上进行考虑,将本阶段所要完善与决策的重要事项作为重点关注的对象,以避免过多或过早地受到一些局部细节问题的困扰。如果出现一些设计节点问题或专业技术问题之时,可以考虑由专门的设计部门予以解决。

4.对建筑方案设计中注意要点的分析

4.1建筑的总平面设计

在设计任何一项建筑方案时,首要考虑的内容有很多,比如需确定出入口与室外场地及建筑物之间的关系;分析应从哪儿确定主、次出入口的相关范围;通过对人、车、建筑物三者之间关系的分析,以此确定建筑物的形状、位置等。而具体的主要人流应从哪个方向、哪个部位进入场地是建筑设计时最先要分析的内容,这也是关乎到建筑总平面布局成败的最为关键性的问题。对其进行分析的依据来源于设计计划书中的相关叙述、地形图以及文字所显示的道路状况等;此外,判断这个选择本身是否合适时,则与建筑物与城市环境之间的关系有着直接关系;其是否有机地结合并协调起来,则与建筑物自身的出入口定位以及室外场地的各种流线组织有着直接的关系,这也进一步关乎到建筑物其内部功能布局是否恰当合理。

4.2对图底关系做好分析

在对相关设计问题进行考虑时,可以适当地简化其矛盾方面。例如在对图底关系进行分析时,可以将所要设计的所有建筑房间看作一个设计要素,而将室外人群聚集的活动区域与停车区域看成另外两个设计的要素,这样进行各个划分更有利于具体地分析设计要素,而且还抓住了在这一设计阶段所要解决的主要设计矛盾。但我们还应意识到要在具体的建筑用地范围内对图底关系进行分析时,还应结合外部的环境条件与出入口方位的前提条件予以有目的的分析,只有通过分析才能更好地确定图的位置及形状。

4.3建筑场地的竖向设计

首先应对建筑场地的坡度及各出入口所连接道路的坡度加以控制,优化设计原来为坡地的地形,并尽量地利用一些场地的高差关系来减少土方量,进一步地降低建设的成本;其次,对于一些沿海或沿江地域的项目,应该充分按照当地的防洪标准来设计,而对于一些平地项目要注意采取排水的相关措施。

4.4建筑物中功能区的设计

将建筑物中的管理、使用、后勤等功能区依次与场地的主、次出入口对应起来,或者也可以进一步对建筑物进行划分与归纳,如可分为内外区或安静区、活动区这两大功能区,方便对设计矛盾进行简化。对于一些具复杂功能的建筑物,如果一开始就对所有的功能房间无遗漏地予以功能关系图的划分的话,这样只会使得我们陷入自设的功能迷魂阵当中,因为我们一时无法弄清楚这几十或成百个房间之间的内在联系,就单从表面对个别房间加以孤立地分析,会让我们失去对整个方案全局性的把握。所以在建筑物中所采取的功能分析方法应当首先从划分功能分区开始。

4.5房间布局的设计

在对建筑物中各个功能分区进行布局设计的时候,应首先确定其彼此之间的位置关系,先对功能分区进行竖向划分,再进行水平划分。在这些功能分区的房间当中,哪些应被设置在上楼,哪些被配置在下层,都是设计人员在对平面功能分区进行分析时所先要决策的;当然,这也寓意着竖向的功能分区具有一定的优先权,只有在设置好竖向功能分区的条件下,才能更好地对水平功能分区进行配置;而这两者之间又是互动的关系,也只有在这种互相调整关系的状况下,对功能分区各房间的层层布局才能逐渐敲定下来。此外,竖向功能分区要遵循功能合理、结构合理以及功能与空间形式变化相结合的原则。

4.6建筑的细部设计

首先应对个别房间的尺寸、比例进行适当地调整,使得平面设计进一步完善;同时对建筑的系统结构、防火分区、无障碍设计进行适当的检查,看其设置得是否合理,以达到完善总平面设计的目的。如以住宅区户内的设计为例,对房间门、户门、窗户等设置得是否合理,主要是考虑对家具的摆放、房间内具有顺畅的流线及采光、通风等要求是否有影响;对于厨房及卫生间的布置,要考虑到相关器具的尺度规格、摆放得是否合理,且使用时是否方便,上下水管与燃气管道其位置是否合理,通风效果是否良好,且能否确保足够的隐私性;此外,还应关注的是对室内外空调机位置的合理设置,各种水管安置得是否合理,不同房间内家具摆放得是否合理、且尺寸及使用的舒适程度是否合乎要求等等。其次,还要检查结构柱网布置得是否合理、完善,需不需要增减相应的柱子;检查防火分区的面积是否合乎规范与要求,以确定相应防火分区数量,并进一步审核其数量是否适应各防火分区的疏散要求。

5.结束语

总而言之,通过系统的分析与研究,对建筑方案设计的相关思维方法及设计程序进行相应的总结,以设计出科学合理地设计方案,从而建造出既经济又适用且不失美观效果的建筑。由于考虑到建筑方案设计在建造的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相关的设计人员一定要将设计方案做到尽善、尽美,且必要时对其进行一定的优化,才能实现理想的建筑效果。

参考文献:

[1]魏国,李楠.浅谈方案设计在建筑设计中的重要性[J]. 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1.

方案设计问题范文第4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案;培养模式;培养目标;课程设置

高职院校专业人才培养的过程是确定专业培养目标与规格,构建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实施人才培养方案的过程。在新一轮以国家示范性院校建设为标志的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中,专业建设与改革的着力点是要围绕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开展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和实践教学条件建设。而这一切理念、思路与成效最终都要落实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上。作为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核心要素,专业培养目标与规格、培养模式、课程设置、师资队伍、实践条件等,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具体实施中都不是孤立的,它们之间存在着内在的必然联系。能否理清这些关系将直接影响课程改革、师资队伍建设和实践条件建设的思路与进程,制约着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的科学性,并最终决定着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与水平。通过三年来对建设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实践经验的总结,我们认为,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编制设计中,高职院校对上述核心要素关系的处理关键要做到“四个契合”。

人才培养模式与专业培养目标相契合

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培养目标是对受教育者在发展方向及素质规格方面提出的要求专业培养目标是职业教育培养目标体系中最为基础的下属目标,直接指导专业教学计划,具有预定发展结果的目标导向和激励调控功能以及为教育评价提供依据的价值尺度功能。因此,专业培养目标是专业教育教学的预期结果,指完成一定的专业教育教学活动后,学生在认知、技能和态度三方面应达到的状态。专业培养目标在素质规格方面具体表现为方法能力、社会能力和专业能力,统称为职业行动能力或职业综合能力。培养规格是指学生在接受了三年的专业学习与培训后,所应达到的基本要求和能够胜任的某种职业领域的综合性工作任务。方法能力指有效、准确、快速地学会新知识、新技能、新经验,并能够把学到的和使用过的知识、技能、经验灵活地、创造性地应用到新的情境和行动领域之中。具体表现为:能够在没有人指导的情况下,独立学会相关知识与经验;能够认识任务结构,独立地把已获得的知识运用到特定的没有预先给定解决方法的任务中,评价问题解决方法和解决过程。社会能力指在专业要求的情境下合作、沟通与互动,最终解决问题与冲突,以及对自身和他人具有负责意识和行动能力。具体表现为:在工作领域中理解社会交往和利益冲突,能够理智地、认真负责地与他人讨论,达成共识,形成解决方案。专业能力一是指直接与职业有关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实践中形成的如对材料、装置、工具、机器等的操作技能);二是指知识的迁移;三是指知识的应用。在培养目标所涵盖的上述三种能力中,方法能力是基础和核心,没有方法能力,无法习得社会能力和专业能力。“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人才培养模式是实现专业培养目标的路径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是指高职院校在一定教育理念指导下,各专业围绕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对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进行系统思考与设计而形成的比较稳定的专业教学活动的结构样式和运行方式,包括专业办学理念、专业培养目标、专业课程体系、人才培养途径、培养模式运行保障等要素。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有以下几个含义:第一,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要以一定的教育理念作指导。教育主体对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的定位,对人才培养模式所包含要素及其结构的确定,对整个培养过程的设计都体现了教育主体的教育理念。第二,人才培养模式体现的是整个学程系统性的人才培养活动,包括“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和“谁来培养人”的全过程,因而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既包含着目的性要素,也包含着技术性要素。第三,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是人才培养的核心,培养目标与规格定位是决定不同类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关键特征。第四,人才培养模式的主体是专业培养计划,包括课程体系,课程教学计划的实施、监控与评价。第五,人才培养模式不是自然形成和随意变化的。人才培养模式是为了达成培养目标,在遵循教育教学规律的基础上人为设计的,在人才培养的实践中不断得到完善,最终形成比较稳定的结构样式和运行方式。一个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一旦形成,要保持其相对稳定性,不可随意更改。

培养模式与培养目标的关系非常密切培养目标是专业设置的出发点和归属,是制定专业培养方案、确定课程设置的前提。准确的专业培养目标定位给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反过来说,选择最佳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是实现专业培养目标的保证。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变了,培养模式也将随之发生变化;如果人才培养模式的变化不能适应培养目标的变化,就会制约人才培养质量,无法实现人才培养规格。

人才培养方案与人才培养模式相契

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是指高等职业院校为实现高等职业教育一定的培养目标,并围绕目标组织起来的比较稳定的教育教学活动的结构样式。人才培养模式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要具体化为人才培养方案,才能在人才培养的实践中得到运行和实施。人才培养方案(亦称教学计划)是根据专业培养目标而制定的有关课程设置、教学环节、生产劳动、军事训练、课外活动等内容及其顺序、时数安排的教育教学指导性文件。人才培养方案是人才培养模式的文本形式,其编写要围绕人才培养的三个核心问题——“培养什么人”、“怎么培养”、“谁来培养”,对专业人才培养的逻辑起点、目标与规格、内容与方法、条件与保障等进行描述和设计,并遵循以下几点要求:

要素与格式的规范性与完整性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指导专业人才培养的纲领性和实施性文件,要素齐全和格式规范是培养方案编写的基本要求。人才培养方案的主体部分包括专业定位、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学制与招生对象、课程设置、教学组织与管理、教学实施、考核与评价等要素;支撑部分包括专业调研材料、人才培养模式设计、课程设计、教学制度与条件建设、专业核心课程标准等要素。

培养目标定位的准确性与区域性专业培养目标定位的依据是专业调研结果,通过调研确定相关职业岗位群对从业人员的综合职业能力要求。准确的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模式构建提供了可靠性依据。同样的专业在不同区域的高职院校中培养目标有所区别,体现出区域性特点。例如,同样是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分别设在东北和闽南,培养目标就有所区别,因为工程施工的气候环境与质量标准要求都有所区别。

人才培养方案的创新性与个性化高职院校属于区域性高等学校,为区域经济社会产业发展和技术进步提供人才和技术服务是区域性高校办学的出路。不同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不同,支柱产业和重点产业不同,对人才的规格、层次提出不同的要求。这些不同要求在区域性高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设计中要有所体现,这就是创新,就是个性,最终反映在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创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人才培养实践中。

另外,人才培养模式的运行和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都有赖于专业教学团队、实训实习环境、校企合作机制等相关条件和制度作保障,因此,还需要理清课程设置、师资团队建设、实训实习条件建设与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的关系问题。

课程设置与专业培养目标相契合

课程指课程计划中规定的所有教学科目及其进程的总和,即为实现专业培养目标而规定的全部教学科目及其在课程计划中的地位和开设顺序、进程安排及其达成标准的体系的总称。课程设置指对一个专业的全部教学科目、教学内容及其进程所进行的体系组合和科学安排。从专业教学的角度看,人才培养方案是对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进行系统化思考与设计之后,编制而成的专业教学活动的具体安排;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只有依附于课程设置,它才变得“有骨有肉”。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要靠系统化的课程与有计划的教学活动来实现。课程作为学校的产品是为实现培养目标服务的,课程设置取决于专业培养目标,因此,课程设置要与专业培养目标相契合,每一门课的课程目标都要体现对专业培养目标的支撑作用。在当今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的形势下,高职院校在课程设置上需要厘清三个问题:

专业培养目标是高职院校课程设置的根本依据如今大家都在讲,高职的课程改革要打破学科系统化的课程体系,那么,为什么要打破普通本科教育的课程体系呢?根本原因就在于本科与高职的培养目标不同。高等职业教育是培养学生从事某种职业的高级专业化教育,以传授各类专业技术及相关理论为主要内容,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现场的高级技术人员、高级管理人员和高级操作人员,而不是培养某一学科领域的学者和学科专家。要实现高职的人才培养目标,必须实施与这一培养目标相契合的课程。

课程设置与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相契合高技能人才在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现场以“转化”和“推广”设计方案、科研成果为职责,示范、组织、带动一线工人执行设计方案,把各种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培养具有方法能力、专业能力和社会能力的高技能人才,即胜任某一职业领域典型工作任务的高技能人才,必须实施与这一培养目标相契合的、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工学结合一体化的课程,即把学生的学习内容设计为工作任务,把学习过程设计为职业行动过程,让学生通过工作实践、工作任务的完成实现学习,这种课程也叫做学习领域课程。通过一门学习领域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学会完成某个职业(或专业)的一个典型工作任务;通过全部学习领域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获得从事一个职业的资格。

如何构建与专业培养目标相契合的课程学习领域课程作为一种课程模式,是以某职业的一个典型工作任务为基础的专业教学单元,它是从具体的“工作领域”转化而来,常表现为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综合性学习任务,其基本特点是保证工作过程的完整性。学习领域课程不同于学科课程,它来源于具体的职业行动领域,是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综合性学习任务。这种课程体系的构建,需要采用专门的课程开发方法与技术。目前,可以采用世界上先进的职业教育课程开发技术——工作过程导向的“典型工作任务分析法”(BAG)和“实践专家访谈会”(EXWOWO),通过整体化的职业资格研究,按照“从初学者到专家”的职业成长的逻辑规律,重新构建学习领域模式的专业核心课程体系。

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条件建设与课程设置相契合

课程的实施,首先依赖于师资队伍,师资队伍是课程实施的人力资源保障;课程的实施,还依赖于一定的教学条件,教学条件是课程实施的物质保障。因此,课程设置与实施的需要是师资队伍建设和教学条件建设的根本依据。高职院校专业建设区别于本科院校学科建设的性质和特征,决定了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在设计师资队伍、教学条件时更强调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建设和校内外实训实习教学场所建设,并与课程设置相适应。

首先,高职教育的学习领域课程不同于学科课程,它是职业工作领域的具体化,是跨学科的与企业生产活动和经营活动密切相关的综合性教学项目。这种教学项目的实施,一方面,像过去那样,只靠单科教师是无法实现的,必须依靠教师团队的力量共同承担;另一方面,教师仅仅具有学科与专业理论知识也是远远不够的,更要具有专业操作技能和企业工作经验,才能指导和带领学生完成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综合性教学项目,所以,要求师资队伍要专兼结合、教师要提升“双师”素质。

其次,高等职业院校的专业课程体系一般由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专业拓展课等三个不同的课程类型构成,不同门类的课程体现不同的课程模式,像过去那种“粉笔加黑板”的普通教室、多媒体教室、学科实验室等已经无法满足这些门类课程实施的需要,必须建设多元化的教学实践场所。这种多元化或表现为实践场所的功能上,或体现为实践场所的性质上,或落实在不同建设主体和建设地点上,而关键是与课程的设置与实施相契合。

再次,对师资队伍建设、实践教学条件建设、课程设置要进行整体性的思考和系统化的设计。专业建设涵盖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师资队伍建设和实践条件建设等要素,在抓住专业建设根本问题和主要矛盾的同时,三方面的改革实践也应该遵循三者内在的逻辑关系进行整体性的思考和系统化的设计。但事实上,三个方面的建设从时间进程上往往表现为齐头并进、不分先后。在师资队伍传统的教育教学观念没有转变、新的理念没有形成的阶段就开始了课程与教学改革,在没有搞清楚课程应该如何设置之前,就已经着手大规模地开展实训基地的规划与建设,致使课程与教学改革和实训条件建设都存在相当的盲目性。

总之,从新形势下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建设与改革的重点和方向看,高职院校专业建设者一定要立足于传统观念的更新和建设理念的转变,在编制和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时,在宏观思考、中观设计和微观实施上有一个全方位的把握:专业培养目标定位是什么;为了实现培养目标应该构建什么样的培养模式,设置什么课程;为了模式的运行和课程实施需要组建什么样的师资队伍和教学团队,建设什么样的实习实训条件,等等。只有理清了这些问题与关系,才能避免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盲目性、片面性和孤立性;在此前提下所编写的人才培养方案才能真正成为指导专业教学的纲领性文件,专业建设与改革才能取得预期成效。

参考文献

[1]刘春生,徐长发.职业教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2]彭元.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方案设计问题范文第5篇

关键词:建筑工程;方案;设计;问题

经济的快速发展为建筑行业的进步注入了强劲的动力,我国建筑行业经过多年的努力,至今为止已经取得了十分显著的成绩,但长期以来由于在建筑设计方面的经验及管理方面还存在较多的问题,使得工程设计成为我国建筑行业发展中面临的一个共性的短板,如何采取有效的措施来弥补并改善由建筑方案设计方面的问题引起的不良影响,成为了现阶段我国建设设计工作发展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首要任务。加强建筑工程质量控制,注重工程施工质量水平的提升,应当从工程建设的源头上需找问题,而建筑方案设计作为影响工程整个生命周期的重要因素,加强建筑方案设计问题的分析和研究,是提升工程质量的必要手段。

1 我国建设方案设计中常见的问题分析

建筑方案设计的合理与否关系到工程施工的组织方式、管理方式、技术应用、成本节约等各个方面的目标是否能够很好的实现。本文基于对我国建筑设计行业的充分调查和认识,认为以下几个问题是我国建筑方案设计过程中较为常见的问题。

(1)建筑防火设计不够严谨。消防是工程建筑设计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专业,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建筑消防设计的趋向规范化和完善化,现阶段的建筑防火设计在理论设计方面有了较大的进步,但在实际运用方面,却暴露出了许多问题和不足,其中最主要的几个建筑防火设计问题为:第一,以地面为分界线的建筑上下部位之间缺乏必要的防火分隔设施,根据《建筑设计防火规范》的规定,在建筑物地面上下部位之间应当设立隔离带。而针对这一规定,在实际设计过程中没有很好的落实的建筑设计中去,这一建筑防火设计问题较常见于设有地下室的民用住宅或者是多层住宅中。第二,高层建筑中预留的变形缝设计的较宽,在过去的建筑工程设计中,设计师往往对变形缝的处理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使得变形缝上下连通,具有十分强大的拔火作用,甚至在一些建筑的变形缝处理过程中出现了易燃材料,这些无疑都增加了建筑火灾发生的隐患。

(2)总平面图设计的深度不足。在以往的建筑项目施工图审的过程中,发现总平面图设计问题数量达到整体设计问题数量的90%甚至更多,这些问题大多集中在中小型设计单位。这些总平面图大多设计深度不足,往往只对建筑单体平面进行了粗略的定位,而对建筑单体之间的间距,建筑中的道路布置以及道路坡度、宽度、转弯半径等必要的设计内容没有进行详细的设计和说明。

(3)等强度替换设计问题。等强度替代设计问题对工程后期施工质量的影响较大,等强度替代问题在建筑工程设计中的集中表现为钢材匮乏情况下对施工过程中所用钢筋结构混凝土中的钢材的等强度代换设计等,在代换的过程中,常常优先考虑具有相等强度的材料进行替换,虽然这样能够很好的满足强度要求,但却很难同时达到建筑对抗拉性能等其他的一些机械性能的要求,因此,采用等强度替换设计,常常会因为兼顾了一点而无法满足其他多点,给工程后期施工带来较大的质量和安全隐患。

2 有效应对建筑方案设计过程中常见问题的对策

针对以上建筑方案设计中存在的问题,本文认为要想提高工程建筑设计的质量,从而有效的为工程质量的提升贡献力量,应当采取以下措施:

2.1 加强设计人员专业素质能力的培养及责任意识的建设

建筑方案设计的科学合理与否直接关系到建筑物后期的使用性能和安全性能的发挥,良好的性能发挥需要设计人员具备扎实的专业功底和强烈的质量责任心。总结以上问题,从设计人员专业素质的提升和人员责任心的加强方面完全可以有效的避免。因此,在日常工作中,企业应当对设计人员有计划的制定周期固定的,内容涵盖全面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培训,并在培训的过程中不断灌输质量观念的重要性,让员工切实的体会到责任心的重要性。通过企业培训,着眼于使员工养成自觉学习新知识和新技能的良好习惯。

2.2 不断提高建筑设计工作中的质量意识和加强技术指导

建筑行业的快速发展,使得市场上企业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为了更好的以质量优势取胜,工程设计单位应当不断重视对设计工作质量的重视,自觉在从事建筑工程方案设计的过程中提高员工质量意识,树立强烈的质量责任感和忧患感,使得员工在工作过程中,自觉对每一个工程设计细节认真考量,力争在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要求的前提下,做到高于标准水平,力争卓越水平。另外,无论多么优秀的工程设计,只有通过工程施工表现出来,才能体现其真正的价值,因此,为了确保工程施工对设计的透彻体现,设计单位应当加强与施工单位的沟通和协调,重视工程施工前的现场技术指导工作。例如,在纺织建筑物裂缝问题方面,设计人员应当对楼板端口处预留分割缝的位置和尺度对工程施工人员进行详细的指导,通过这种技术指导可以减少许多质量问题,从而使得工程设计方案的价值得以淋漓尽致的体现。

3 结语

问题和创新是行业进步的重要途径,建筑行业要想取得良性健康的发展,就离不开对已有问题的解决和新技术的应用。建筑方案设计是建筑行业重要的组成部分,重视对建筑方案设计问题的研究和分析,探讨有效完善方案设计的有效措施,不仅对整个建筑行业,而且对单个建筑企业来讲都是十分必要的。只有不断的发现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并对其进行持续的改进,才能期待工程施工质量的切实提高。

参考文献:

[1] 黄毅敏.消防电气设计及工程实践中若干问题的探讨[J].建筑电气,2007(118).

[2] 蔡柳青.建筑方案设计的程序与要点[J].现代物业(上旬刊),2011(04).

[3] 潘国明,陈跃,胡凯.建筑方案设计方法探析[J].低温建筑技术,20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