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新农村如何建设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从1970年初开始的15年内,韩国农民收入大幅度提高,有7年农民人均年纯收入超过城市居民。1980年以后,韩国农民的消费水平也超过了城市居民。现在韩国的农民减少到全国人口的6%左右,新村运动也升华为新国家运动。
新村运动开始,韩国政府向每个村无偿提供钢筋和300袭水泥,后来政府以惠农贷款、支农资金等方式提供,民间企业也提供了资金与物质支持。前15年总体上政府、民间、农民投入比例为57:32:11。进入1990年以后则主要由政府来提供支持。融资,主要得益于农民合作组织的建立。农协银行与农业银行合并,成立农协银行,为农民提供比商业银行低息的贷款,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农村金融体系。
韩国新村运动一开始由政府主导,叫“官主导”,后来韩国学者们发现这样有很多弊端,没有真正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后来通过改进,逐步过渡到政府和民间共同主导,叫“官民一体”。再后来就变成“民主导”,完全由非政府组织和机构负责组织、协调、宣传和评价,这就是新村运动中央协议会。
韩国新村运动在初期存在着中央各部委不参与、不协调、不合作的问题。最终,韩国政府建立了中央各部委统一领导小组和工作协调机制,定期研究、监督和评价。此外,还设立了由学者广泛参与的咨询组织和咨询报告制度,各大学都先后成立了新村研究所。各媒体积极配合,每天重点报道农民和农村变化的真实情况。公务员也通过与农民一同培训,耳闻目睹了农民的困难,扭转了盛行的局面。
韩国新村运动的最重要的理念是“我们能做”,“干,就能成功”;农民靠自己的勤劳致富。始终以农民为主体的创造与建设运动,激发了全体国民参与。
教育是核心
对于韩国的新村运动,专家一直强调:新村运动的核心是新村教育。当年的农村修路、建房、提高农民收入和福利早已完成,如今仍在进行农民培训和新村教育。韩国新村运动中央协议会研修院每天车水马龙。其最具特色的是农民参与讨论的培训,也有专家、学者授课,还有牧师、和尚讲课。但最重要的还是农民自己上台讲述致富事例和亲身感受,并通过双向讨论共同取得进步。
论文关键词:新农村建设,农机安全监理,存在的问题,解决措施
1 新农村建设中农机安全监理工作在新农村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地位
1.1 能够保证农村区域的农机安全
农机安全监理工作是农业机械主管部门遵循一定的法律法规以及一定的行政规定对农业机械及农机手进行安全监督管理的,负责做好该辖区内农业机械牌证的核发和驾驶、操作人员的培训、考试、考核及证件发放工作;组织完成辖区农业机械及驾驶操作人员的安全技术检验和年度检验、审验工作,做好农业机构及驾驶操作人员转籍、过户、变更、报废、延期检验、审验的报批和年度检审签证工作;组织抓好辖区农机安全法规的宣传教育、安全知识竞赛和安全生产大检查,调查研究、总结推广农机安全生产先进经验,按规定组织机手开展安全月、安全日活动;按国家的有关规定,对辖区内的农业机械及驾驶操作人员实施安全监督检查,纠正和处理违章行为,依法调查处理农机事故,及时上报重、特大农机事故快速报告,负责向人民政府或政府部门报告重、特大农机事故隐患,按规定统计上报农机事故报表;做好农业机械及驾驶、操作人员和农机事故档案管理工作,建立健全农业机械及驾驶、操作人员管理台帐和检审登记台帐; 制定乡、村农机安全目标管理责任制,负责与乡(镇)签订农机安全监理目标管理责任书,并组织实施,监督、检查,指导乡、村做好农机安全监理各项工作;对乡、镇监理员的行政执法进行监督,并纠正违规办理业务的行为。确保农村区域的农机安全。具体表现为,农民在购买农业机械后,立即进行注册登记,并主动参加乡(镇、街道)机站组织的农机安全操作培训,进而正确且熟练掌握农机安全操作技术。
1.2 有利于农机的可持续发展
农机安全监理工作的开展能够有效协调农村区域的发展,不出现类型偏差和数量偏差,能够充分保证农机拥有者的收益,并且有利于实现新型农机在农村生产中的快速推广,有利于实现农机的可持续发展:一方面,将积极做好汇报、协调工作,争取县委、政府的重视,取得有关部门和各级的支持配合,努力营造良好的外围工作环境。另一方面,进一步整合各乡(镇、街道)农机站的力量和资源,实行大分工、小合作,努力形成齐抓共管的良好格局。
2 新农村建设中农机安全监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2.1 农机安全监管体系不健全
县级农机管理部门没有纳入参公管理和农机监理机构编制少、人员不足。当地政府又将农机安全责任落在行业主管部门头上,使监管人员左右为难。按照层层签定安全责任书的要求,县乡一级的监管更加为难,机构调整后农机站合并为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农机安全员形同虚设,并多数为兼职,履行的主要工作任务不在安全上,基于多种原因,安全工作只是流于形式、走过场。而实际工作中各县执行起来又千差万别。对于基层很多农机监理战线的同志来讲,心里都很茫然,有种无所适从的感觉。目前农机、公安交警两部门管理还存有尚未理顺的问题,小论文多数机手购买农兼运的拖拉机,农忙时在田间地头作业,农闲时上路跑运输,他们中间大多愿意去农机部门办理相关牌证手续,而农机部门却无能为力,有的地方甚至出现农机部门不该管而不得不管,交警部门由于警力不足,该管而管不过来的被动局面。
2.2 农机安全监理经费严重不足
由于县财政困难,县级农机安全监理经费争取了多年想列入财政预算,多次被政府拒绝,县财政连保人头工资都困难,根本没有钱来增添交通、通讯、事故处理设备,技术检测设备几乎是空白,由于工作经费紧缺,严重影响农机监理工作正常开展。
2.3 农机执法手段薄弱
拖拉机分布在广大的农村,点多、面广、线长,有些地方交通条件差,安全隐患很多。难以形成对拖拉机的全面监管,致使拖拉机无牌行驶、无证驾驶、逾期未年检、达到报废年限继续使用现象大量存在,加之安全意识较差,不愿意积极配合,逃避管理,“黑车非驾”现象越来越多,造成农机管理难、执法难。
3 农机安全监理建设问题的解决措施
3.1 加强重视农机安全监理工作
安全是责任,领导是关键,落实是保证。将进一步加强对农机安全生产工作的领导,筑牢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安全生产责任网,强化各层级的责任意识和工作落实,推动工作的有序有效开展。严格做到农机安全监理责任到人,农机安全监理任务明确,农机安全监理职责权限清晰,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一是逐级签订安全生产目标管理责任书,明确工作责任,落实任务目标,做到目标到岗,责任到人;二是进一步完善措施,有效杜绝了事故迟报、漏报和瞒报的现象;三是加强了制度建设和对安全生产工作的督查、检查及工作考核;四是实行了农机安全生产“一票否决”制,切实把农机安全工作落到实处;五是要优化监理手段,积极引进先进的农机检测方法,保证农机安全检验的科学性,切实为农机安全提供保障。
3.2 加大经费投入,提升装备水平
硬件是基础,软件是保障。在创建活动中,要在着力打造一流软环境的同时,切实加大经费投入,不断提升硬件装备水平,使之与新形势、新任务相适应。基本实现设备的标准化、现代化。拥有满足监理工作需要的理论考试和驾驶技能科目考试设施,监理行。
3.3 健全服务管理体系
一是乡镇农机站要完善人员配置;二是要构建一个完善、适合农村地区发展、操作性强的农机安全管理体系,并且为了保证农机安全管理体制的有效实施,应将其纳入法律监管渠道进行监管,保证农机安全监理工作的有序开展。此外,农机安全监理机制的健全还需要当地政府出台与之相对应的配套政策,一来便于农机安全监理工作在农村区域的开展;二来法律政策的出台对农民的行为具有一定的约束力且更具信服力。
3.4 加强创新能力和示范基地建设
结合新农村建设中农机安全监理工作实际状况,在确定农机安全监理的多项重点工作,并且在保证质量完成农村监理工作任务的同时,还需要积极探索新农村建设中农机安全监理工作的新思路,强化新农村建设中农机安全监理工作的新措施;其次,并进一步加强农机维修、培训、合作社及安全监理等方面的示范基地建设,在每项农机化新技术推广及业务工作中,都要培植1~2个在全市乃至在全省有一定知名度的农机化示范基地。服务管理体系不完善,新农村建设中农机安全监理工作的开展过程中必然会遇到各种阻碍,但是经过城镇化建设和国家机构改制,新农村建设中农机安全监理工作已经日趋完善,因而各项农机安全监理工作也逐渐步入正轨。
4 结语
综上所述,通过对新农村建设下农机安全监理的开展探究,发现新时期下农机安全监理工作的开展一直面临诸多挑战,如何优化农机化事业的健康运转也一直是农机安全监理执法部门长久以来思考的重点难题。但无论农机安全监理工作怎样开展只有秉承着“以人为本、为农服务”的工作原则,才能真正将农机安全监理工作落实到新农村的建设中,才能解决农机安全监理工作开展过程中遇到的一系列难题。当然,为了保障新农村建设中农机安全监理工作的有效运转,必须完善农机安全监理体制以及制定一系列的农机安全政策。
参考文献
[1] 白毅芬.论新形势下如何搞好农机安全监理工作[J].农业开发与装备,2014(11):9.
[2] 王美云.简述新形势下农机监理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化农业,2013(5):55-56.
[关键词] 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必要性 艰巨性 对策
[中图分类号] [S-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3)09-0003-01
一、当前加强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首先,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智力支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力军是新一代的农民,科学的不断发展和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是基本的要求。现在,在我国大多数农村的农民文化素质不高,思想和科学技术水平跟不上时代的需要,也就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提高农民文化、知识、科学、技术水平,从而使得农民文化素质不断提高,这是新农村建设的关键。因此,丰富文化生活,发展农村人的文化,为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现在已经成为了新农村建设的关键。
其次,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新农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重要载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在精神文明建设中,农民具有双重的身份,一方面是受益者,同样也是参与者,在这种形式下,农民之间在自娱自乐中会不知不觉的熏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且它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
有趣的、丰富多彩的群众性文化活动能提高新一代的农民的生活质量和丰富农民的精神生活,让乡风更文明、更和谐。在我们国家当前的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中,这些都是完全可以实现的:
首先,农民的文化态度的转变。随着中国工业支持农业,农村的经济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农民生活水平提高,广播、电视、互联网、手机和不断扩展的信息获取渠道使得农民参与社会生活,了解社会市场多元化,社会教育也变的更加广泛。逐渐富裕的农民也开始转变观念,不断的追求健康、向上、丰富的文化生活。华西村是一个经典的模型。
第二,在农村文化活动的范围正在扩大。近年来,基层党委和政府主要通过各级党校、农舍、农业广播电视学校、现代远程教育等方式为农村党员、干部和大量的农民进行技术培训和优质文化的传播,得到了多数的农民的赞同。我们国家的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可以利用这些文化活动的位置,传播知识的“大学校”,信息汇总的“交换台”,技术推广的“农技站”,民情收集的“前哨所”,它可以充分发挥其作用的文化载体。
第三,农村文化特色突出,文化和教育功能突出。文化是民族的特色,在中国文化的原生态倡议下,在传统的农村项目中注入时代气息,自我指导,不断突出文化特色。新农村建设对农民的文化知识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利用农业广播学校,通过“阳光工程”的科学和技术教育,如培训等多种形式,改变农民的心态,提高综合素质,成功培养新一代的农民的专业技术,从而使得农村生产力得到发展。
二、当前加强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艰巨性
首先,小农意识根深蒂固。经过了几千年的封建社会,许多农民固守“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狗窝”的落后思想,“生死有命,富贵在天”也使得农民缺乏竞争意识和开拓创新精神;“等,靠,要”的思想比较严重,合作意识比较淡薄、单干思想严重,这也是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中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第二,问题是复杂和多样化的。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利己主义的传播和其他负面的影响在社会上比较严重,在一些农村地区也无法避免。在这些消极的想法的影响下,一部分农民道德观念丢失,对错善恶不能很好的区分,黄赌毒等丑恶现象在农村也有重现的可能性。由于社会财富的分配不均,涉及房屋拆迁、土地调整、农业发展之间的矛盾等,薄弱的法治意识使得农民经常使用围攻基层组织、聚众哄闹等暴力手段来解决冲突。这也成为在精神文明建设中新的挑战。
最后,随着退耕还林,控制放牧,使广大农民多数外出务工,分散居住,导致大部分的农村地区尤其是偏远和落后的村庄人口稀少,年龄老化。存在广泛的“低教育、贫困、年长、新人缺乏”现象。
三、加强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对策
开展农村形势政策教育、培训。开展形势与政策教育,指导农民自觉贯彻党的路线政策,在思想和行动上统一到中央的精神,这是他们为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任务。促进民主法治,指导农民更新观念,增强自立、竞争、效率、风险和创新意识。实施公民道德建设,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思想道德建设是精神文明建设的中心内容,加强农民思想道德建设,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精神文明的基本任务。并且要贯彻执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的教育。
开展诚信道德教育和实践活动,推出致富典范和道德模范,倡导社会主义义利观。重视农村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构建学校、家庭和社会三方相结合的农村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体系。普及科学技术知识,推进农民增收致富。普及科学技术知识,增加农民收入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以农民群众易于理解、接受、参与的方式宣传与农民群众生产、生活紧密相关的科学常识,帮助农民摆脱迷信和愚昧,自觉抵制“”等歪理邪说。结合农业结构调整,开展有针对性的、务实有效的、通俗易懂的农业科技知识培训,帮助农民切实获得发展致富的本领,做到技术人员到户、科技成果到田、技术要领到人。
发展群众文化,满足农民精神文化需求。农村文化生活对农民思想、道德和精神世界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首先要加强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各类群众文化,做好送书下乡、电影放映等活动,结合地域和民族特点,开展形式多样、各具特色、农民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为新农村农民提供更多更好的文化服务。培养农村文艺骨干,鼓励他们传承民间艺术,传播先进文化。
开展农村生态环境建设和移风易俗活动,提高农民生活质量。随着农村经济发展,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生态环境问题也越来越关注,解决乱倒垃圾、乱堆粪便、乱建房屋、乱设摊点等问题,适应新农村建设的需要,加强农村道路、通讯、电力、环卫等基础设施建设。保护好土地、森林、地下水等自然资源,开展植树造林,制止乱砍滥伐。
参考文献
关键词:乡镇文化;文化建设;措施
中图分类号:G2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4)23-0195-01
一、当前农村文化站工作的现状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农村和政治、经济、文化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我国农村文化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对照构建和谐社会和新农村建设和要求,仍存在不小的差距。农村文化的滞后,导致封建迷信,腐朽没落的黄色、黑色文化沉渣泛起,死灰自燃;农村的刑事案件增加,人们的思想水平下降、法律意识淡薄、精神生活空虚。具体问题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文化投入匮乏,文化设施短缺。文化活动与经济紧密相连,离开了经济,农村文化无从谈起。由于集体经薄弱,制约了农村的文化活动。由于文化设施的短缺,农村的老年人谈天喝茶搓麻将、青壮年劳作经商打扑克,从而诱发了赌博现象的产生,败坏了村风民风。
2.文化队伍失散,组织机构薄弱。农村文化活动开展是否红火,重要的一条是要有一支好的队伍和一批热心的文化骨干。但目前的一些农村缺少这样的一批“领头羊”,青壮年普遍外出打工,一部分有头脑、有文化的拥有一技之长的文艺人才纷纷外流,从而导致村民自发组织的文化群体失散。加之在农村文化要作的指导思想上也存在着“重提高,轻普及”、“重热点,轻基础”、“重比赛,轻活动”的倾向,少数地方政府急于出,对农村文化工作的考核,每年都有拿多少奖的硬性指标,压得农村基层文化单位喘不过气来,对日常的农村文化工作只得疲于应付,被动交差。
3.农村文化活动缺乏吸引力,封建迷信沉渣泛起。其实,农村文化处于这样尴尬的境地,并不奇怪。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农村生活水平的改善,广大农民的欣赏水平也逐步得到提高,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审美嗜好和欣赏习惯。加之电视、网络等现代娱乐方式的日益普及,为他们的文化生活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机会。一些地方疏于农村文化的管理,村民闲着无事,热衷于求神拜佛。有了钱,就修庙建祠,让一些丑恶的污染了社会环境。个别地方“”等也乘虚而入。
二、乡镇文化站如何有效地推进新农村和谐文化建设的措施、对策
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这就要求我们,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的过程中,必须推进和谐文化建设,将和谐文化的技术层次、制度层次、观念层次,与新农村建设紧密结合,用新的适应新农村建设的观念,观念推动农村生产力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建设先进的生产关系和优良和发展环境,引导农民在告别贫穷、走向富裕的同时,告别愚昧,走向文明,实现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推动农村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大大提高农村和文明程度。
1.加强文化队伍建设,提高创新意识。乡镇文化专干为活跃农村群众文化生活、推动农村精神文化建设立下了汗马功劳。政府要顾全大局,增加文化事业经费的投入,稳定和加强文化以队伍,为乡镇文化站的工作人员创造一个必要的工作环境。并且要有计划地培养一批有真才实学的文化站专干队伍,为群众文化事业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要切实加强对农村文化专职人员的培训,努力提高他们的业务素质,不断增强其自主创新的能力。另外,还要大力加强农民业余文化队伍建设。农民是文化建设的受惠者,更是文化建设的生力军。只有最大艰度地把农民吸纳到文化队伍中来,才能更好地摸清农民群众的文化需求,提高农村文化自觉创新的科学性和针对性。
2.因地制宜抓好农村文化设施建设,建立农村文化网络。加强文化设施建设,是开展文化活动的基本条件,也是农村文化工作的关键发。在当今,有些乡镇存在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忽视精神文明建设的现象,作为文化站的工作人员要有对文化事业高度负责的精神,要努力争取领导对文化的重视,加强文化设施建设。要根据乡镇农村人口布局、地域特点、经济条件,有计划地创建一批具有实用价值的文化设施,也可以利用现有的文化设施进行改造。同时,要发挥“点”的导向作用,开展网点结对,采取“抓大带小”、以强扶弱的策略,根据幅射效应,带动文化力量较弱的村落。
【关键词】:农田水利; 水利建设; 新农村
中图分类号:TV5文献标识码: A
农田水利是发展农业生产、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基础设施,是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重要条件,是改善农村生态与环境的重要保障。加强农村水利建设既是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举措,也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
一、我国农田水利设施的现状
中国位于亚洲东部,地势西高东低,季风气候明显。降水季节集中,年际变化很大地区分布不均。东南沿海地区年降雨量约1800mm,西北内陆不及200mm。水资源主要来自大气降水,年平均总量为28100亿m3,居世界第六位。中国雨热同步的气候条件、江河的丰沛水资源及江河中下游的广大冲积平原,都给中华民族的繁衍发展带来了有利条件。但水土资源的开发也伴随着与水早灾害的斗争。人口的增长又增加了对水土资源开发的压力,人均占有水资源量仅为世界人均值的四分之一。特别是水资源与土地资源的分布不相协调,南方水多而耕地少,北方水少而耕地多。如长江及其以南地区,江河径流量占全国的83%,但耕地只占33%;长江以北地区,耕地占全国的67%,但江河径流量仅占17%。我国大部分地区降雨的年内和年际分配不均,必须建设必要的水利设施予以调节,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基础性工作和保障条件。
二、当前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长期以来,我国农田水利建设对农业生产乃至国民经济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但农村水利基础设施薄弱、总体投入不足、机制不活等问题日益突出,其现状难以适应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综合多方面因素,导致农田水利发展滞后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建设标准偏低,老化严重。
现有水利工程大部分修建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且排灌标准很低,目前功能普遍衰减。既造成排涝能力弱,农田积水无法排出,又导致提灌能力差,不能满足灌溉需要。
2.保护意识淡漠,疏于管理。
由于投入不足,导致的只建不管、重建轻管及水利设施带病运行的问题比较普遍,使得众多小型水利设施功能丧失殆尽,农业自然灾害频发,严重制约了农业经济的发展,影响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业现代化建设。
3.重经济轻水利,投入不足。
随着农业生产经营体制的变化,对农村小型水利建设的重视程度和投资投劳力度逐步弱化。实施农村税费改革以后,投资投劳数量逐年减少,农村小型水利建设步入低谷。随着农村绝大多数强壮劳动力的转移输出,农村小型水利投劳结构发生很大变化,村以下小型工程投劳的组织难度明显加大,实行“一事一议”筹资筹劳后,筹资筹劳总量有限,能够投入农田水利的资劳微乎其微。
4.农民兴办水利的积极性下降。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粮价已经放开,特别是中国加入W T O后,外国的农产品已经占领了我国的部分市场,加之农民增收缓慢,种田的积极性不高,使兴办农田水利工程的积极性也有所下降。
三、加强农田水利建设的对策建议
建设现代新型农田水利,任务十分艰巨。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搞好农业综合开发,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举措按照可持续发展战略和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加强农田水利建设要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措施:
1.广辟筹资渠道,加大资金投入,调动群众积极性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政府的财力有限,必须依靠广大农民的力量,发挥农民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而作为政府应该积极建立良好的制度激励机制,通过利益诱导,吸引更多的农民、企业或社团参与到水利设施建设中来。认真贯彻落实"谁投资、谁建设、谁管理、谁受益"政策原则,制定相应的法规、政策,保证农村集体将一定比例的积累资金用于农田水利建设,激发他们自觉投资投劳参加建设的积极性,引导农民和社会各界增加对农田水利的投入,广泛鼓励、吸纳社会资金办水利,努力促进投资主体多元化,确保水利事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2.将农田水利建设与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结合起来
实现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要求。水利系统提出由工程水利向资源水利,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转变,坚定不移地走可持续发展水利之路这一全新治水理念。近些年农田水利建设中生态水利、环境水利、景观水利、城市水利等亮点频现,都充分体现了“人水和谐”的理念。特别是在小流域综合治理和河道综合治理中,推广了“一河清泉水、一条经济带、一根产业链、一道风景线”的治理模式,许多水土流失治理区变成了山川秀美的观光风景区,将河、沟、渠建设成"清水长廊"、“绿色长廊”、“亲水乐园”。
3.大力普及节水灌溉技术
将农田水利建设与节水工程建设结合起来大力推广应用喷灌带。发挥喷灌带投资少、使方便、水压要求低,便于管理的优势,逐步在果园和已成片开发建发的农田中推广。积极发展大棚滴灌,实现大棚膜下滴灌化。搞好渠道、河道浆砌防治工程,进一步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同时尽快研究制定有利于节水灌溉发展的经济补偿政策和计划用水、节约用水的管理制度和实施方案,提高农民节水积极性。
4.重视人才队伍建设和农田水利科学的研究
搞好农田水利建设,离不开一支高素质的农田水利从业者队伍。要通过各种形式加强对水利员的培训,切实让他们掌握新科技、新知识、新技术,增强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此基础上,逐步建立健全符合地区实际的小型农田水利队伍建设管理制度,建立健全水利合作组织发展的框架体系。另外,重视农田水利科学的研究,建立适应当前农村体制、经济发展水平和地区特点的农田水利技术支撑体系,使人才和技术更好的为农村、农业和农民服务。
农业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巩固和发展农业的基础性地位是我国一项长期战略任务。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三农问题”是重中之重,而农业基础薄弱和水资源总量不足又是制约农村经济发展和农业生产效率提高的主要因素。加大农田水利建设, 深人进行农田水利建设发展战略研究,统筹解决好“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