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科研成果管理制度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高校;知识产权;管理
一、引言
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产权发展迅速,它在为社会带来巨大经济效益的同时也推动了科技的不断进步。高校在培养人才的同时也凭借着人才聚集的优势,以较为雄厚的科研实力,创造出越来越多的科研成果,形成更多的知识产权,为国家科技创新作出了更大的贡献,因此,高校正逐渐成为国家科技创新的生力军。可见,做好高校知识产权管理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样不仅能保障高校科研的顺利开展,还能促进高校科技成果的转化与产业化,从而促进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增强国家的综合竞争力。
二、我国高校知识产权管理存在的问题
随着国家对科技创新的重视以及高校科研的不断发展,高校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升,自主知识产权数量也不断增加,但在知识产权管理方面还是存在着制度不够完善,知识产权流失严重,科研成果转化率低等问题。
(一)高校知识产权管理制度不够完善,机构不健全。虽然随着知识产权重要性的日渐显现,国家对科技创新逐渐重视,与高校知识产权有关的规章制度相继出台,使高校知识产权管理工作有章可循。但从目前来看,由于对知识产权管理重要性认识不够,高校普遍还存在着知识产权管理制度不完善,机构不健全。有些高校未根据自身的科研实际制定相应的知识产权管理制度,有些高校未设专门的知识产权管理机构,而是将相关工作职责交由科技部门代行,有些高校未建立相应的奖励激励与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导致知识产权管理工作无法有效开展,使高校知识产权的综合价值大打折扣。
(二)知识产权流失严重。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的价值越来越受到重视,高校人才流动更加频繁,高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越来越多,高校知识产权流失也随之出现。主要表现为:1、人才流动导致知识产权流失。大批高校学生在校期间曾参与了大量的科学研究活动,毕业后将其所掌握的核心技术带入社会获取利益;高校教师也大量涌入高新技术企业或自主创业,带走了在校期间所形成的知识成果。2、科技成果转化导致知识产权流失。在对外技术合作、技术交流、成果转让过程中,没有规范知识产权的条款,容易造成知识产权流失。此外,高校科研人员知识产权意识淡薄,普遍存在着重技术成果轻知识产权的观念,对科研活动形成的技术成果申请专利的意识不强,不利于对知识成果的保护。
(三)科研成果转化率低,产业化程度不高。高校虽已逐渐成为科技创新的生力军,但由于各方面的原因,高校较多的科研成果仍仅处于理论层面,科研成果的转化率仍然很低,并未能形成现实的生产力产生经济效益。一方面,科研成果转化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而政府政策扶持却不够,资金投入也不足,导致科研成果转化缺乏助推力。同时,科研成果转化体制还不健全,科研成果还欠缺一个好的转化平台,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科研成果的转化。另一方面,我国高校现有的体制还没有完全与市场经济的竞争机制接轨,高校科研成果评价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科研成果评价体系缺失,科研成果的转化对科研人员的切身利益影响并不大,大多数科研人员都是只是埋头于科研工作,并未意识到科研成果转化能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从而就忽视了科研成果的转化。
三、我国高校知识产权管理存在问题的对策与建议
(一)完善知识产权管理制度,建立健全知识产权管理机构。高校首先应建立和健全知识产权管理的相关制度,特别是保密保证制度、知识产权评估制度、绩效考评制度、奖励激励制度以及成果转化制度等,从制度上保护与管理高校知识产权,同时兼顾科研人员的合法权益,激励其创新积极性,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其次,应当设立专门的高校知识产权与技术转移管理机构,如知识产权领导小组、知识产权事务中心等,同时配备稳定且专业的知识产权工作人员队伍,负责处理知识产权相关事务,以形成完整的高校知识产权管理与服务体系,保障科研工作的顺利开展与科技成果的有效转化。
1.1高校科研管理队伍良莠不齐
科研管理工作量庞大,设计的科研项目也是包罗万象,这就要求高校在进行科研管理工作的时候,要建立一支稳定的、高素质人才管理队伍。然而,在科研管理的实际过程中,部分高校的人才流动性很大,频发更换管理人员,甚至让专业讲师或者教辅人员兼任科研管理工作,加之,部分高校“轻培养,重使用”,另外,一些高校的的科研管理人员不重视自己的工作,认为自己只是办事员,受益的是科研人员,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科研管理机构沦为“传话筒”的境地,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导致高校科研管理队伍的综合素质参差不齐,严重制约着高校的科研管理水平。
1.2高校科研管理工作方法落后
高校的科研管理往往跟着科研项目流程走,缺乏对科研工作的整体规划布局,加之,部分高等院校重视教学,使得科研管理工作与专业教学以及行政管理等交杂在一起,导致高校科研管理工作缺乏自主性以及服务性。例如,在科研成果转化方面,科研成果仅仅是成果,是档案,由于科研管理工作缺乏服务性,使得科研成果不能很好的与市场需求建立联系,进行成果转化,严重制约了科研创新。另外,有些院校缺乏相应激励机制或者激励程度较浅,绩效考核与监督机制跟不上时代,导致科研管理工作者工作懈怠,团队不稳定。
2信息环境下对高校科研管理进行工作的创新思考
2.1高校科研管理工作者转变观念,树立服务意识
在如今的信息化时代,网络信息技术已经渗透到各行各业,影响着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在信息环境下,高校科研工作者必须转变自己的工作观念,树立服务意识。科研管理工作者的服务意识主要体现在科研成果转化以及服务科研人员两个方面。在科研成果转化方面,一方面,科研管理工作人员必须与时俱进,紧跟社会的发展,将高校科研管理部门掌握的大量科研成果,与社会需求相联系,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社会生产力,实现产、学、研的有机结合;另一方面,高校科研管理工作者必须认真了解以及解读国家的科研政策,在实现科研成果的转化过程中对科研成果进行必要的保护。在科研成果的转化过程中,应该充分利用现代网络技术,例如,高校在建立科研信息管理系统的时候,设置科研成果与市场衔接的中间通道,在网络上但不公布科研项目成果,标明科研成果的应用方面,使得市场能够与科研成果进行沟通;或者科研管理工作人员走出办公室,进入社会市场,积极主动地进行科研成果的应用推广。在服务科研人员方面,科研管理工作者应该利用现代网络信息技术的便捷性以及信息的全面性和开放性,积极进行科研信息的收集,了解各学科的最新研究进程,给自己进行正确的定位,把自己摆在服务位置,向科研人员提供信息帮助。另外,在制定规章管理制度的时候,多进行换位思考,对科研人员的难处进行体谅,对科研人员的疑问要虚怀若谷,“以人为本”制定合理的管理制度。
2.2高校科研管理人才专业化,实现管理信息化
科研管理工作技术性强,要提高科研管理工作的质量以及效率,就必须拥有一支专业化人才队伍以及引进现代化、信息化的科研管理技术。在科研管理人才这方面,一要,重视科研管理人员的网络技能以及综合素质的培养,在培养过程中,要强化管理人员的网络技术教育,培养他们处理解决网络故障的能力;二要,在引人才方面要主要人才的综合性以及复合性,加强网络信息技术专业人才的引进。这样才能建立一支获取以及处理信息能力强而服务意识又高的高素质管理队伍。人才是实现科研管理工作信息化、高效化的基础,信息化的管理技术是其实现途径。在引进信息化的科研管理技术方面,必须在科研管理工作机制以及方法方面进行改革创新,通过引进相关的信息化设备,积极利用网络技术进行日常管理工作的处理。例如,建立以网络技术为基础的科研管理系统,利用该系统进行学校学报的建设以及日常管理工作,在汇总以及对比分析学报中的科研成果时候,积极应用信息技术,使得科研成果报告变得多元化、非线性。另外,利用开放的科研管理系统能够对科研信息进行统计,分析出各行各业的前沿技术,做出数据统计。
2.3高校科研管理体系与评价体系的建立健全,提高管理能力
高校科研管理体系与评价体系的建立健全是科研管理工作顺利开展的保障。在管理体系方面,建立科学、高校、开放的管理体系的时候,一方面要要注意整合行政与专家两个方面管理,形成科研管理体系的优势和特色;另一方面要加强合作交流,与国内外的高校科研管理机构进行合作,建立起完善的科技服务体系,对科研成果进行转化,对科研成果转发方式进行创新改造,加速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应用。在管理评价体系方面,一方面要从物质层面进行激励,建立多元化的评价激励体系,打破平均主义,将奖罚与工作绩效进行联合,拉开收入差距,提高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另一方面,要从精神层面进行激励,对他们的发展机会以及工作环境进行改善,安排他们适应的工作强度。另外,科研人员是高校科研管理体系中的一员,制定管理体系与评价激励体系的时候也要将科研人员的科研难度纳入考虑之中,科研工作不是短期能够产出成果和收益的,甚至有以失败告终的科研项目,因此,制定评价激励体系的时候,要综合考虑多方面的因素,要将长期和短期的影响结合起来,将个人与科研项目结合起来。
3结语
一、农业科研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现状
农业科研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方面也存在许多的缺陷,如管理成本增加、预算不到位、管理不规范、公用经费超支严重、执行能力差、资金来源渠道多和行政经费有限等。但主要有一下几方面的突出问题:
(一)科研项目预算不到位
目前,一些农业科研事业单位对财务管理的思路还停留在以前,对财务预算管理观念比较淡薄,不重视年初对年度资金预算的科学制定,导致预算与实际收支相差甚远。农业科研事业单位在进行科研项目申报时,一般以课题组为主,项目预算与单位科研发展的整体需求有很大的差距,且在执行的过程中单位总控度较差,预算与实际需求差距大。
(二)配套资金落实较差
在科研项目执行的过程中,配套资金不到位的情况较为普遍,科研项目很多需要地方政府的配合,即地方政府配套资金或单位自筹资金。这主要是由以下两方面原因造成的,首先,科研事业单位的资金采用的是收支两条线的管理模式,当年事业运行支出经费来源于上缴的地方财政收入,自筹配套没有资金来源,为满足配套的需要,很多单位采取多个地方项目配套国家项目的形式,致使财务达不到独立核算的要求,在财务核算上无法单独反映配套资金的收支。
(三)监督体系不健全
科研经费管理方面的监督体系不健全,导致国家或地方不能完全度项目经费的规范使用进行全面的监控。在项目的实际执行中,受人力、财力等方面的影响,对于具体的每笔项目资金的使用情况不能很好的落实到位,无法对课题经费的使用进行全面的监管。
(四)科研单位资源共享有待完善
农业科研事业单位实验室基本属于各单位所有,其使用很少存在共享的现象,各课题组建的研究内容还存在一致性,资源分散等现象,造成其竞争优势不强。在实现单位资源最大化价值的过程中,财务核算没有制度依据,使实验室、试验用地、大型仪器等资源共享费用不能合法的进入财务核算体系。
二、提高农业科研单位财务管理工作的措施
(一)不断完善科研管理制度
要实现科研经费的有效管理,首先要有一套完善的制度来保驾护航。建立健全经费管理制度,不仅保证项目经费合理、合法使用,充分调动科研工作者的研究热情和创造力,又使得管理者在实施科研管理有法可依、有据可循。因此,把社会总体目标和科研人员个体需求有机结合起来,建立一套责、权、利相匹配的管理制度。科研管理涉及的部门应开展有效协调、统一规划、综合考虑,营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实现科研经费管理制度化、操作流程化、管理规范化。
(二)加强审计监督功能
根据国家有关科研经费管理规定,充分发挥对科研经费使用的审计监督职能,建立和完善由科研管理部门、财务部门、审计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对科研经费的使用过程开展更加有效监督。改变过去科研管理部门只关注科研成果产出,认为经费使用管理是财务部门的事情以及监督是审计部门的责任的这样一种认识。全程参与管理,从项目申报、立项审批、经费支出、成果验收、经费结算等进行管理,确保经费合理使用。
(三)提高项目管理水平,加强保护科研成果
目前存在对科研成果的侵权行为,增强对科研成果和知识产权的保护。依据国家和地方的有关精神文件,出台农业科研成果的相应激励政策,对科研成果给予相应的奖励,农业科研人员的积极性,避免高层次人才和成果不同形式、不同程度的流失;将科研成果分类,有节奏有步骤的推进大成果科研项目的不断涌现,同时为小成果科研项目的推出营造积极的气氛。
(四)提升财务风险的意识和应对风险的能力
伴随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事业单位所面临财务风险在愈加增多,所以事业单位要做到提升财务风险的意识和应对风险的能力。第一是要提高财会部门的财务风险防控能力,特别要对信贷资金加强管理,要将其管理纳入到财务资金管理统一管理中去。第二是事业单位要通过比对各项财务指标,对财务风险进行有效识别和防范,尽快建立起财务风险预警体系。
关键词:制度管理;科研管理;管理创新
一、制度视角下高校科研管理职能转变
(一)服务于高校教师科研。随着我国专业门类逐渐健全,科研管理也摆脱了原来的科研单一的科研管理模式,而是像综合的科研管理部门转变,起承担了例如科研服务、科研监督、科研系统性构建等职责,其中将高校中的科学研究者作为其首要服务的重点对象,并协助其完成各项科研工作。
(二)服务于校企合作。在传统的校企合作中主要为学生的工学交替,以人才培养作为高校与企业合作的主要的内容。而高校科研工作的不断推进,其有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成效的内在要求。高校科研工作者需要依赖企业将其研究成果转化为现实的社会效益。行业企业需要高校为其提供相关技术领域的前沿技术不断提升其生产能力。这种互动过程中,需要有相关的部门作为其连接的纽带。
(三)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高校为社会经济提供两个重要的内在动力,即人才输送和知识科研输送。人才输送是整个高校的教学内容。而知识输送则为科研工作需要承担的任务。尤其是在我国社会经济有低端制造向高端制造转型的过程中,供给侧的结构性改革需要大量的科学研究作为其主要支撑。其中的行业企业的结构性调整和生产模式的转变就需要依赖于高校的科学研究,而且由于我国地方经济发展具有区域性,因此,不同的地区需要不同的科研服务。
二、高校科研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科研管理能力较弱。高校的科研管理机构虽然有相应的管理规范和职责,但是对高校科研工作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未能对高校的科研管理工作者进行科学研究的过程化管理,也未能对其进行全程科研工作的有效监控。在社会成果孵化过程中,也未有效的构建其连接互动的管理纽带。这就造成了,由于管理的弱化使得科学成果转化效率较低。
(二)社会服务于功能不健全。高校科研管理部门的社会服务于工作是在产业结构和行业结构调整过程中与高校职能部门构建起来的。其中存在着两种关系互动模式:高校科研与行业的互动;高校科研与经济互动。高校科研管理部门在职能完善过程中,未将其信息输出作为其主要职能,因此导致大量科研成果得不到有效转化,行业和企业未能依赖现有的科研成果进行生产结构性调整,也未能有效推进区域经济的结构性转型。
(三)制度支撑能力不强。在现实的管理过程中,我国高校的内部制度构建中未能提供有效的制度作为其制度保障和制度支撑。对于高校中的重大项目存在着简单完成的“简单完成”情况,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所以制度视角探讨高校科研管理创新体系构建,减少传统科研管理模式下制度短缺、制度剩余、制度不合理等给高校科研管理创新带来的负面效应。
三、制度视角下高校科研管理创新体系构建
(一)创新型制度体系构建。我国高校现行的科研管理制度并不健全,主要为科研职能的说明和科研考核管理机制。并未构建从科研项目申报到科研项目结题等全方位的科研过程化管理制度。其中需要包括《高校科研管理的申报制度》、《高校科研管理机构的科研评价体系》等。这些制度建设将有效的提升我国高校的科研管理水平,更好的服务于科研工作。
(二)三方行为互动关系构建。高校科研管理中存在着三方行为关系主体,包括高校科研工作者、社会经济部门和行业企业等。这三者关系的维护和管理需要政府经济部门的协同管理,但是高校科研机构需要在其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尤其是科研成果的孵化过程中,需要监控成果孵化过程和科研的社会效益的转化等过程。
(三)高校科研机构的管理转型。创新型的管理机制,不仅包括了科研成果的高质量产出,也包括了自身管理机构的创新型管理模式的转变,以确保科研管理的高效。在正式组织的构建的基础上,可以构建较为松散的虚拟组织,利用信息交流的互动原理加快科研信息的高速传递,尤其是在行业与企业中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校企合作,推进相关产业的结构性转变,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
一、高校无形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 缺乏统一、专门的无形资产管理机构近年来,为了加强国有资产管理,很多高校都成立了国有资产管理部门,高校的有形资产管理逐步得到了规范,而无形资产管理始终没有得改善,缺乏统一、专门的无形资产管理部门、管理人员和管理制度,无形资产出现多头管理,各自为政,又相互交叉。职责不明确,互相推诿的状况。特别当高校合法权益被侵犯的时候,也没有一个统一、专门的管理机构代表学校出面协调解决,保护学校权益。
(二) 缺乏行之有效的无形资产管理制度许多高校自身不重视无形资产的管理,在无形资产的管理领域内,系统全面的研究和分析很少,管理方式极不科学,规章制度极不完善。大部分高校因制度不健全而无章可循,也有些高校虽然制订了一些规章制度,却存在某种缺陷,不具备可操作性。特别在产权确认制度、保密制度、开发利用制度,以及监督管理等方面缺乏合理的规定,使得在实际操作中无章可循,无据可依。管理制度的缺乏,管理工具手段的落后,制约了无形资产的日常管理。
(三) 缺乏规范的无形资产会计核算及评价体系就目前高校无形资产的核算而言,要比有形资产的核算难度大得多,核算过程更复杂。高校无形的形成过程蕴含着很多无法计量的智力资源,按现行会计制度核算,无形资产的账面价值远远低于其实际价值,造成无形资产的价值和使用价值相背离;另外,对自制无形资产的价值及投资收益的确定没有合理的核算与管理办法,这导致无形资产账外流失严重,给学校造成了不小的经济损失。由于无形资产形态的特殊性使无形资产目前缺少一套权威的、可操作性的评价体系以衡量无形资产的货币价值。因此,高校难以对无形资产进行量化管理,大多数高校对已有的无形资产未进行有效评估或评估不当,使无形资产价值得不到真实反映,容易造成流失。
(四) 高校人才资源、技术资源流失现象日趋严重随着教育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人才的合理流动已成为―种必然趋势。现在许多高校为了提升学校整体综合实力,不惜重金吸引各学科高~A31-,纷纷采取优厚的条件和待遇广泛吸纳人才,使高校教学、科研、学术上具有高水平人才的大量外流,并带走他们所掌握的有关技术工艺、学术研究、科研成果等,以致影响到学校声誉和实力水平的下降,形成无形资产流失。另外,有些科研人员因经费的原因,对其创造的科研成果未能及时办理专利申请,还有些以学校名义争取立项的科研项目,研究成果一旦鉴定,一般都成科研人员自己的成果,学校没有及时进行评估并计价人账,也造成了无形资产的流失。
(五) 科研成果转化效率有待进一步提高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使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重视科研成果的转化、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但在实际工作中,普遍存在成果转化与科研工作结合的不够紧密,成果转化效率低下,管理成本过高,部分时效性较强的无形资产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流失;还有部分学校长期闲置,科研成果鉴定完后就束之高阁,既不推向社会实现其价值,也没有能力将其转化,使这部分无形资产长期闲置存放,无法实现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二、高校无形资产管理对策研究
(一) 成立专门的无形资产管理机构为了对高校的无形资产进行综合、全面、系统的管理,高校应根据国家国有资产管理的相关规定,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成立一个具有独立性和权威性的无形资产管理部门,配备相关的专业人员和专门经费,在分管校长的直接领导下专门负责学校声誉、知识产权、高素质人才等无形资产管理工作,并对学校所有无形资产的占有、支配、收益、处分进行有效管理,彻底解决无形资产管理机构缺失的问题,使无形资产管理尽快走向规范化、科学化、制度化。
(二) 加强元形资产管理制度建设高校应根据无形资产管理现状,依照相关法规制度化,研究制定出一套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无形资产管理制度和实施办法,同时高校应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不断完善管理制度建设,使其在发生各种不同情况、问题时,能有相应的规章制度遵循,堵塞可能造成无形资产流失的各种漏洞,使无形资产管理具体化并易操作,确保无形资产的规范管理。
(三) 规范无形资产核算和评估管理高校应充分关注自身无形资产的价值,加强无形资产取得、分期摊销、对外投资转让的会计核算;应实施无形资产的监管,及时的对无形资产的未来收益、经济寿命、资本化率进行评估和确认,确保无形资产的保值增值,从动态上掌握高校的无形财富。特别是现在高校合并、资产置换等经济活动相当频繁,无形资产的运作和交易显得格外活跃,通过对无形资产的内部核算和管理,可以减少交易过程中的无谓损失。此外,加强高校无形资产评估鉴定势在必行,应尽快建立一套切实可行的评估规范、标准程序和方法,建立一套健全的无形资产评估鉴定机制,科学地确定无形资产价值。
(四) 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水平高校人才群体既是无形资产不可忽却的一部分,也是无形资产的发明创造者,高校集中了大批科研人员,有很强的科技研发能力,如果能充分发挥科研人员的主观能动性,不仅能够实现科研人员自身的价值,而且能够促进高校无形资产增值。高校应贯彻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利用自身现有的条件不断营造创新的学术环境、政策环境和法制环境,竭尽全力为他们的教学、科研创造有利条件,不断完善人才培养的人事管理制度,将科研成果转化效率与个人的职称、待遇、奖励等挂钩;以法规的形式明确国家、单位、个人三者之间的权利和义务关系,制定合理的利润分配比例,最大限度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在留住人才的同时,采取有效措施,不断引进和充实各学科优秀人才,形成较为合理的人才梯队,为学校和社会创造更多的知识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