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国土资源科技管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范文第1篇

【关键词】 国土资源 科技管理 科技支撑体系

国土资源事业是高科技行业,加快广西国土资源科学技术发展,充分发挥科技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中的支撑引领作用,既是落实国土资源部“科技兴地”战略的需要,也是保障广西国土资源事业健康发展的需要。

一、广西国土资源科技管理现状及问题

1、广西国土资源科技创新能力

近年来,国土资源部组织全系统积极承担国家科技计划、国土资源部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国土资源大调查等部专项以及各地方科技专项项目,在土地、地质、矿产等进行科学研究和技术攻关,取得一大批优秀科研成果。经过汇交总结,“十一五”期间共计1881项成果,其中,各省(区、市)相关单位汇交成果867项,占46。1%,广西汇交成果95项,占省(区市)汇交成果总数的9。1%,排在各省(区市)汇交成果的第二位,但是广西地质资料图文数字化率并不高。

从获奖情况看,“十一五”期间,国土资源科学技术奖共评出一等奖37项,二等奖301项。其中,各省(区、市)国土资源厅(局)获奖数为111项,占获奖总数的32。8%;广西获得一等奖1项,二等奖10项。

从申请国家专利情况、科技著作出版情况、核心论文等方面看,广西国土资源部门的科技创新能力不够,还需要进一步提升。

2、广西国土资源科技研发投入情况

2012年,国土资源部门投入科技研发经费38.9亿元,科技研发项目3016项,国土资源项目平均经费129万元。

2012年,广西国土资源部门141个项目中,19个部级项目,经费1153万元,项目平均经费61万元;区级项目56个,经费2420万元,项目平均经费43万元;本单位项目66个,经费9577万元,项目平均经费145万元。从项目数看,主要是本单位项目,区级和本单位项目较多;从项目经费看,以本单位项目经费为主,占总经费的72%。广西国土资源科技研发主要以本单位项目为主,其次是区级项目,没有国家级项目。

3、广西国土资源领域科技管理制度建设现状

从国土资源部科技管理制度看,在科技规划计划、科技创新、项目管理、成果管理、科技人才管理、科技推广等方面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科技管理制度体系。广西国土资源部门在国土资源部和广西区委的领导下,在科技管理制度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制定了《广西壮族自治区国土资源2006―2020年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广西壮族自治区国土资源“十二五”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科技项目管理办法》等一系列法规制度,但尚未形成科技管理的制度体系,需要进一步完善。

4、广西国土资源部门高层次科技人才队伍状况

从国土资源高层次科技人才培养情况看,广西国土资源部门在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部科技创新人才工程、省级科技人才等高层次科技人才培养方面与其他省区市相比,还有一定差距。

课题组对广西14个地级市中的9个地级国土资源部门进行了调查统计。从科技管理方面看,广西国土资源部门实际科技管理人员多于所设岗位数,科技管理人员学历层次相对较高。课题组同时调查了四家相关单位,这4家单位的人员总数为617人,实际科研人员数为327人,占人员总数的53%。其中,本科以上有231人,占科研人员总数的71%。可以看出,广西国土资源部门科技研发力量主要集中在区级国土资源部门所属事业单位。

5、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情况

为进一步加强国土资源科技创新工作,积极开展野外科学研究,国土资源部门建立第一批野外科学观测与综合研究基地84个,其中,广西地区有4个野外科学观测与综合研究基地,占基地总数的4.8%。

按照《国土资源科普基地推荐及命名暂行办法》和《国土资源科普基地标准》,国土资源部门自2009年以来,已在全国设立了两批共计105个国土资源科普基地,其中,科技场馆类有36个,资源保护类有61个,科研实验类有8个。广西国土资源科普基地总计有2个,即广西地质博物馆和中国岩溶地质馆,均为科技场馆类科普基地。

二、科技支撑体系建设总体目标及框架

在充分分析广西国土资源科技工作存在的不足及需求形势的基础上,根据国土资源“十二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的总体部署,以科学技术的支撑和引领作用为指导,以建立国土资源现代化管理体系为核心,以国土资源日常工作需求为切入点,构建科技支撑体系建设总体目标及框架。这既是落实“富民兴桂”,“科技兴地”的重大举措,又是节约集约利用国土资源“破两难、促转变”的重要保障,也是促进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高队伍科技素质,提升管理水平,实现国土资源管理科学化的有效途径,意义十分重大。

1、总体目标

以国土资源领域重大科技问题创新研究和实践应用为核心,深化国土资源科技管理改革,构建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和保障体系。全区国土资源科技创新能力显著提高,高新、成熟技术得到广泛应用。全系统工作人员的科技素质全面提升,科技拔尖人才大量涌现。建立与区国土资源工作相适应的科技工作新体制、新机制,促进全区国土资源工作的现代化。

2、科技支撑体系框架

广西国土资源科技支撑体系,包括“一个平台、三个体系、四个领域”。“一个平台”,指广义上的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即物质与信息保障系统、科技制度体系、科技人才队伍三个方面。“三个体系”指科技创新体系、科技管理体系和科技投入体系。“四个领域”指重大专项、重点领域、前沿技术和基础研究(见图2)。

(2)创新人才引进机制

根据广西人才引进相关政策,建立健全国土资源人才引进机制。大力推进人才、智力与项目相结合的引才方式,建立国土资源重点领域人才特聘专家、访问学者制度,鼓励用人单位采取咨询、兼职、项目合作等形式,吸纳人才和智力。围绕国土资源重点领域,开展人才需求预测,建立国土资源人才信息平台,急需紧缺人才供需信息。

(3)积极开展国际国内交流与合作

积极选拔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到发达国家培训、培养和国内先进省份挂职锻炼,在实践中培养高级复合型人才。利用广西的区位优势,加强与东盟国家为重点的国际合作。鼓励广西企业到东盟国家开展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加强国际合作,力争境外找矿有大的突破,培养一批国际型创新企业。

【参考文献】

[1] Asheim B.T,Isaksen A.:Regiona linnovation systems:The integration of local“sticky”and global“ubiquitous”knowledge[J]. Journal of Technology Transfer,2002(27).

[2] Poter M.: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 of nations[J].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98(2).

[3] 广西壮族自治区国土资源厅:强力推进信息化建设,全面提升国土资源管理水平[J].国土资源信息化,2012(2).

[4] 国土资源部:中国国土资源统计年鉴(2000-2011)[M].地质出版社,20011.

[5] 国土资源部科技与国际合作司:“十一五”科技与国际合作工作总结与“十二五”工作思路汇编[S].2011.

[6] 姜琳、朱欣然:我国矿业权市场化程度评估[J].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08(11).

[7] 鹿爱莉、谢承祥:我国矿产资源可供性分析工作现状与建议[J].中国矿业,2009(5).

[8] 马晓河:区域经济发展:两个轮子一起转[J].市场论坛,2012(4).

[9] 田凤鸣:为广西经济社会发展提供资源保障和优质服务[J].南方国土资源,2012(1).

[10] 汪民:信息化与国土资源管理工作的现代化[J].资源・产业,2001(3).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范文第2篇

【关键词】基层国土资源;管理问题;管理对策

一、基层国土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来,我国政府对基层国土资源管理工作非常重视,相关的体制也在不断进行调整,目前已可以确定的是使用垂直管理的方式进行管理,并且出台了许多相关政策法律,我国的基层国土资源管理水平与之前不可同日而语。但是,我国当前基层国土资源管理还是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体制不够健全

目前我国基层国土资源的管理方式实际上是双重管理,上级国土管理部门要求下级国土管理部门保护一定辖区,主要为国土资源的矛盾纠纷以及农田、地质灾害.矿产等方面。如此一来,基层的国土管理部门不但要对自己辖区进行保护,还要对政府规划地区进行保护,因此,一部分的管理人员还需要兼任村支书、.驻村.招商等工作。

(二)执法不够严格

基层的国土管理部门执法不严格主要体现在农村地区的工作上。一般情况下,基层的管理人员按照政策法律要求违法人员停止违法活动时,都会有一部分人出面说情,导致管理人员的工作无法有序开展。另外,基层管理部门无论是在工作上,还是在住行方面,都非常依赖当地政府,因此基层的国土管理部门非常容易受到地方政府的干扰,很难保持独立与公正。这种情况尤其体现在政府出面建造的国土资源项目,难以正常使用职权,工作非常难进行。

(三)管里人员不够完善

目前的基层国土资源管理人员体系结构非常混乱,不但有退役后的安置人员,还有一些非专业人员,这些人对基层国土资源管理工作的了解程度较低,专业的技能也较为缺乏,难以有效地发挥自己的职能。这种情况也导致基层国土资源管理工作的效率降低。

二、基层国土资源管理问题对策

(一)明确基层国土资源管理责任

若要使基层国土资源管理工作能够有效开展,各个部门之间就必须要有明确的责任,来保证可以完美地执行基层国土资源管理的各项制度。目前,笔者认为可以先做好三个工作:

1、要重视国土资源的保护,管理目标的责任要明确,对管辖区域的规划工作要先完成,保证基本农田的面积,对公然违法的行为要明确制止并且进行惩罚。另外,可以将辖区的保护结果纳入个人工作绩效中,根据工作绩效的好坏决定奖惩。

2、树立节约集约观念,对国土资源保护的相关政策法律要认真贯彻,处理好村庄整理与集镇之间的关系,积极统计区域内的存量土地,处置好住房建设问题,保证基础房屋建设的合理。

3、积极推进土地开发工作,使新的有效耕地面积不断增加,最终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强化集成土地整理的宣传和教育,提高基层土地管理和控制的认识水平,进步减小土地资源管理的阻力。

(二)做好与上级相关机构的沟通工作

目前,基层的国土资源管理工作是最难的一个点,也是最重要的一个点。基层国土资源管理的核心是国土所,国土所的任何政策都会对基层国土资源管理工作造成影响。在这种情况下,基层国土资源管理部分就要对自己的工作进行汇报,在迎合政府政策的同时,也要活得上级国土管理部门的支持,做到信息的正常沟通。另外,上级的国土管理部门在对基层的国土管理部门进行绩效考核时,应当征集当地的意见,为后续国土资源管理工作的开展打下基础。

(三)处理好国土资源发展与基层民众利益之间的关系

社会若要发展,就免不了需要征地。而征地则恰恰是最容易出问题的一个项目,因为征地会出现很多纠纷,如补偿、土地上的矛盾,严重的甚至会出现斗殴事件导致出现伤亡,这将会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使政府形象大打折扣的同时还影响到了社会的安定。对于这种情况,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要进行高度重视,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在保证了政府政策与制度正常实施的同时也要保证民众的赔偿合理,使国土资源管理工作能够有效、正常地进行。

(四)普及基层机构,健全基层人员

目前,基层的国土资源管理机构较少,很多地区甚至都没有国土资源管理机构,另外,基层的人员素质也良莠不齐。对于这种情况,笔者认为,在队伍建设方面,应该成立一乡一镇一所,既每个乡每个镇都有一个国土资源管理机构,如此一来就可以更加有效的对辖区进行管理,也可以提高工作的效率。另外,对于人员素质良莠不齐的情况,笔者认为应该及时进行调整,首先要从根源解决人员的素质问题,就是要在人员聘用的时候就把好关,拒绝专业素质不强的人员加入;其次,要对当前的从业人员进行定期的专业培训,将从业人员的素质和能力进行提升,从而实现基层国土资源管理工作效率的提高;最后,将工作的效果加入到绩效考核,以工作效率决定惩处,提高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三、结语

加强基层国土资源管理规范化建设,使基层的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焕发生机,使基层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能够紧随社会发展的需求已是迫在眉睫。上级领导在对基层管理人员的工作进行关心外,还需要对他们的日常生活以及难题进行帮助。在工作上给予指导可以提高管理人员的工作效率,在生活上帮助管理人员可以激发管理人员工作积极性,这对基层的国土资源管理建设都有非常大的帮助。另外,上级要帮助基层实现队伍整理有新的突破和质的飞越,将队伍稳定下来,并且不断提高专业素质,提高工作效率。

参考文献:

[1]于洋.基层国土资源系统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4.

[2]王岚.对完善省级以下国土资源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研究[D].兰州大学,2008.

[3]孙华荣.滨海经济开发区国土资源局矿产资源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山东大学,2010.

[4]袁国华,周伟,郑娟尔,王世虎.创新国土资源工作 促进贫困地区发展――贵州省贞丰县基层国土资源管理调研报告[J].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14,11:19-23.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范文第3篇

>> 我国土壤污染防治立法研究 日本土壤污染防治制度对我国的借鉴作用 我国农村土壤污染现状分析及防治对策研究 浅谈我国土壤污染及其防治 浅析我国土壤污染防治法 关于土壤污染防治的立法思考 浅议完善国家土壤污染防治立法 浅议我国土壤污染的危害及防治 我国土壤污染问题现状及防治措施分析 试论我国土壤污染的现状及防治对策 探析土壤污染防治与法制完善 浅谈我国农业用地土壤污染分析 改善我国农用地土壤污染现状的法律构想 我国环境中的土壤污染检测手段分析 我国农业土壤污染现状及其成因 探究土壤污染与我国农业环境保护 探讨土壤污染与我国农业环境保护 浅谈土壤污染的防治措施 浅谈如何防治土壤污染 土壤污染的危害与防治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8]王娅.推行农村清洁生产迫在眉睫――访全国政协委员朱玲[J].环境经济杂志, 2016(4):2628.

[9]王权典.生态农业发展法律调控保障体系之探讨[J].生态经济,2011(6):115121.

[10]桑东莉.论我国农业用地土壤污染防治的法律保障[J].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2004(4):5457.

[11]于华江,侯静.农地污染防治的法律问题研究[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06(6):3536.

[12]严厚福.再也不能重蹈覆辙――新农村建设中农村环境保护立法和执法问题[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7:238.

[13]宋才发,向叶生.我国耕地土壤污染防治的法律问题探讨[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6):3033.

[14]任洁,王文美,黄智明.加快实施农业环境保护条例的若干浅见[J].福建农业科技,2003(6):3133.

[15]张昕,杨芳.产业承接地农地土壤污染防治法律根源及因应对策[J].西南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2628.

[16]罗吉.我国土壤污染发展立法研究[J].现代法学,2013(11):6869.

[17]汪再祥.中国土壤污染防治立法述评[J].法学评论,2008(3):3839.

[18]蔡守秋,李建勋.土壤污染防治法论纲[J].河南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3):8283.

[19]郭巍.环境立法将有较大的发展[N].中国环境报,20071030(4).

[20]李建勋.论土壤污染防治法[C]//2007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论文集.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236238.

[21]周在娟.科学的整体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认识论之根[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2):1721.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范文第4篇

关键词:真三维 地籍 产权 研究

中图分类号:P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5)07(b)-0000-00

1 地籍管理现状

目前我国城镇地籍管理是以宗地为基础的二维平面地籍管理方式,主要记载国土资源在二维平面空间的信息。二维基础数据已覆盖了全国大部分省市,而且在应用上形成了较完善的体系。以地表权利为核心的地籍,其理论基础是同一宗地在垂直方向上的权籍一致性。在二维平面空间,通常采用投影方式或根据建筑面积分摊方式,将三维权利实体投影到二维平面上,以投影或分摊的方式来代表其权益范围进行登记。

2 存在的问题

随着城市和人口的不断集聚,城镇人地矛盾日趋紧张,为集约用地,土地利用的立体化趋势越来越明显。以地表为核心的国土权利法规和地籍管理方式,已经不能满足人们对三维空间的占用与使用,特别是当与同一土地表面、地下相关的空间归属权不同时,基于二维地表的传统土地登记和地籍系统将无法清晰的界定土地的权利空间。几个使用者共同使用一块地并且相互之间界线难以划清的情况定为一宗地,称为共用宗地。大多数的共用宗地只是在水平面上无法划清界线(如地下管线、高层建筑),比如在对城市中林立的高层建筑进行内部权利划分和管理时,利用二维空间数据难以满足应用需求。一方面国土主管部门无法对其权属进行清晰管理,另一方面权属界定由于没有明确的保障,引发了很多权属争议事件。

3 地籍管理新要求

国土资源是一个多维度、多空间的概念,包括了土地、矿产、地质风貌及其所承载的基础设施和生产生活环境。还有其他很多领域,涉及到地表、地上及地下,如城市土地立体利用、立体地价评估、空间权、地下空间权的使用等,都必然会涉及到土地的三维特性,也有必要在国土资源管理中得到反映。从税收地籍、产权地籍和多用途现代地籍的演变过程可以看到国土资源利用模式变迁的轨迹,但这个变迁过程仅停留在国土资源平面利用的范畴。从资源利用效率来看,国土资源利用由粗放型逐渐向集约型转变,这个变化也必然要在国土资源管理中得到体现,而直接体现这一变化的方式就是建立三维国土资源模型。

4 三维技术

目前三维市场主要有三种主流三维构建模式:传统建模、三维实景(街景)、全景真三维建模。

全景真三建模通过航空摄影的方式获取多角度倾斜影像和激光点云数据,快速自动化的建立地面三维模型,真实反映城市三维影像,作为近几年快速成熟的新技术,其真实、完整、高精度三维数据受到越来越多地理空间信息应用单位的追捧。在全景真三维影像建模生产工艺中机载激光雷达技术(Lidar)技术该技术保证数据精度的关键。机载激光雷达技术是集成激光测距技术、计算机技术、惯性测量单元 (IMU) /DGPS差分定位技术于一体,该技术在三维空间信息的实时获取方面产生了重大突破,素有“精度之王”的美誉,作为近几年在测绘领域快速获取空间数据的新型技术,成为三维城市建设的一把利器。激光扫描对天气情况要求低,雾霾天也可以进行作业,这在国内当前天气环境下无疑是最好的选择,其高精度的特点也保证了三维数据精度的可靠性,长久以来三维建设因为没有测绘精度保证,三维应用都停留在展览、显示等层面,没有深度的行业应用。全景真三维技术也真正解决了长久以来三维数字城市建设“中看不中用”的尴尬局面。基于三种主流的三维技术本身特点,针对大量国土资源土地登记、征收、出让、开发等管理要求,全景真三维建模无论在是数据的精度上保障地籍权属清晰界定、土地登记管理,还是在为其它各部门数据共享、构建国土管理”一张图”,都有先天的技术优势。

5 真三维国土资源管理

5.1 二三维地籍管理

随着城市聚集效应加强,土地利用强度越来越大,城市空间向立体化利用延伸,各综合性大楼、建筑综合体、地下停车场、地下商场、通信设施等遍布地上、地表、地下空间,由于分层开发利用,造成分层属性不同的权利人,给当前基于二维宗地的地籍管理制度提出了挑战。

采用二维地籍与三维地籍的混合管理模式,二维地籍登记中不能解决的复杂权属情况则能够通过三维系统进行登记,形成二维宗地平面与三维体宗地的混合管理方案。

5.2 不动产登记

我国的不动产登记是由土地、房屋、水利、海域、林业及农村承包土地。组成的。目前土地登记制度中存在着大量的土地利用状况登记缺失状况。诸如商业高层建筑内部权属信息复杂、建筑顶部建造的通信设备、日益增多的电缆设施等。

建立基于倾斜影像和Lidar的真三维模型,lidar直接获取模型三维坐标,三维登记地籍图通过界址点、界址线、界址面描述宗地的立体几何特征,并具有明确的方向性,三维宗地以体宗地为基本单元,用体积度量,精确描述立体空间中的三维产权体。按照不同楼层的实际情况进行地籍登记。通过这种方式将建立三维地籍库,反映三维产权体的基本情况,相比传统二维地籍库的信息要丰富许多,能够清晰的界定地表、地面、地下立体空间的权利。如图1所示。

图1数据库连接

5.3 三维地籍综合管理

利用三维地籍库,系统能够进行综合查询,实时准确的掌握任意体宗地的平面和空间土地登记情况,当输入土地使用者名称时,系统会自动切换到需要查询的宗地,用三维立体图像展现积宗地土地利用情况,并采用列表方式显示土地使用者名称、土地坐落、宗地面、土地证号等信息。同时,该功能还能显示共用宗地中土地使用者的基本用地信息,如宗地分割登记情况,当鼠标指向小区内某栋建筑物的任意区域时,系统就会自动告知该土地使用者的名称、分摊土地面积、土地用途、土地使用期限等主要信息。该功能将实现空间产权的清晰化管理,能够真实反映土地利用的空间分布情况。

5.4 地籍动态监管

通过实时动态监控系统,能够自动跟踪和监控新增建设用地审批项目,审批地块颜色会随着项目的进展而变化,清晰地显示建设项目获批后,宗地空间内部建筑物及权籍信息的变更过程,在建设方案的建筑高度、容积率等指标与登记信息发生出入后,系统将自动报警,真正有效地实现了对土地利用审批项目的全周期、立体化监管。

6 结语

全景真三维地籍管理作为国土行业最新的信息化手段,按照地理三维坐标组织管理空间信息,将地下、地表、地上等要素的空间信息和属性信息进行准确划分界定,生成真实的三维场景,为建立城市空间信息与国土资源管理登记提供了高效的三维模拟平台。基于三维可视化环境的土籍登记、信息查询统计分析,为业务部门和各级领导提供精细化的工作平台和科学的决策支持,极大提高了国土部门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为城市经济发展和建设发挥着巨大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 艾东,朱彤.土地立体利用与三维地籍[J].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07(24):130-131.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范文第5篇

关键词 土地利用 分类体系 产业结构

中图分类号:F121.3 文献标识码:A

土地利用分类是指在一定区域内,根据土地用途、土地利用方式等将土地划分成不同的利用类别。合理的土地利用分类是土地调查和管理的基础,是调整土地利用结构、优化产业用地布局的重要依据。

一、我国土地利用分类体系研究进展

我国对土地利用分类研究最早的是1937年金陵大学教授卜凯在其发表的《Land Use in China》一书中提出来的,他通过汇总各地农业报告构建了以农业分类为主的土地利用分类体系。其后,任美愕教授于1942年提出了将土地分为6大分类的体系。目前国内影响较大的分类体系主要有以下几种:

1、1984年国家农业区划委员会制定颁布的《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技术规程》,其中包括耕地、园地、林地等8个一级类、46个二级类;

2、1989年原国家土地管理局依据土地用途差异制定的 《城镇地籍调查规程》,其中包括农用地、商业金融用地、工业仓储用地等10个一级类、24个二级类;

3、1993年原国家土地管理局颁布的《城镇土地估价规程》中规定的用于评估基准地价的土地分类体系;

4、199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规定的3个一级类,12个二级类的土地分类体系。

在上述四个土地分类体系中,应用最为广泛的体系有两个,一个是1984年颁布的《土地利用调查技术规程》,另一个则是1989年颁布的《城镇地籍调查规程》。这两种土地分类基本满足了当时土地管理的要求,符合了经济发展的要求。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开放,第三产业得到迅猛发展,原有的土地分类体系已不能满足城市用地发展的需要,因而2001年国土资源部在上述两种分类体系的基础之上,对其进行了统一归并,制定了试行版的《全国土地分类》,以便于对城乡土地实行统一管理。但是由于新的《全国土地分类》实施必须以城镇和村庄地籍调查工作的全面完成为前提,对于尚未被打开的城市、建制镇和村庄则需要一个过渡期,因此针对这种情况2002年国土资源部了过渡期适用的《全国土地分类》,该分类体系中依然采用三级土地分类体系,但是二级地类由原来的13个减少到10个,三级地类由71个减少到了52个。

二、我国土地利用分类存在的不足

随着我国经济和城市化发展的不断加快,土地需求急剧增加与土地稀缺的矛盾日益突出,为了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保障国家用地安全,2007年我国开展了第二次土地调查,并于8月10日了新的《土地利用现状分类》,该分类体系根据土地管理的需要,对原土地利用分类进行了归纳和划分,形成了包括12个一级类、57个二级类的分类体系。该分类体系由原来的三个层次变为二个层次,并增加了如商务金融用地、文体娱乐用地、科教用地等与第三产业有关的用地类型,使土地利用分类逐步趋向合理完善。但仍然存在一些不足:

1、分类界线模糊化。现行分类体系取消了农用地、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的三大分类结构,不利于识别各种用地的属性,如坑塘水面、水工建筑用地等用地应划为农用地还是建设用地不能明确的指出;

2、重农业而轻二、三产业用地。现行分类体系中农业用地分类依然比较详细,而二、三产业用地分类却比较粗糙,目前在城市中出现的“底层商铺+上层住宅”等用地情况,在现行的土地分类中无法找到合适的用地类型,这不利于对产业用地的划分,不利于产业用地的合理规划与布局;

3、分类标准不协调。该分类体系由于主要用于土地调查,服务于土地管理部门,因而缺乏与农业、林业、经济、统计等部门分类标准的协调统一,从而容易造成数据应用中数据统计口径不一的尴尬局面。

综上所述,虽然现行土地利用分类体系比以往的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是由于过分强调其在土地利用调查中的作用,而忽视了其在产业经济发展中的应用,因而仍有很大的局限性。

三、产业用地分类体系构建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以及城市经济发展速度不断加快,城市建设用地不断扩张、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调整,使得建立与产业结构相适应的土地利用分类体系已非常迫切。目前我国产业采用三次产业的分类方法,与国际分类方法比较统一,因而本文产业用地分类体系的构建仍以此为基础,结合我国曾经使用及现行的土地分类方法,构建了基于产业的土地利用分类体系(见表1)。

该分类体系从我国土地利用的现状出发,将不同的土地利用类型加以分解和归纳,构建了包含第一产业用地、第二产业用地、第三产业用地和备用产业用地的产业用地分类体系。其中该分类体系将农村居民点和建制镇从住宅用地中分解出来,将农村道路从交通运输用地中分解出来,一起归并到了第一产业用地;将独立工矿用地和盐田划为第二产业;将未利用地分成可开发土地和不可开发土地两类,作为备用产业用地;而其他的土地利用类型则作为第三产业用地。

四、结论

从产业结构的角度构建新的土地利用分类模式,符合了我国经济发展的要求,为研究产业结构与城市土地利用结构的互动关系提供了理论依据,但是由于不同时期我国土地利用分类体系的差异,造成有关土地数据的统计口径不一,使得获取存在一定的难度,导致该体系分类还存在一定的不足,这将作为今后进一步研究的重点和难点。

(作者单位:华中农业大学土地管理学院土管研究生0904班)

参考文献:

[1]宋小青. 基于产业发展及其用地关系的土地利用分区研究―以长株潭城市群为例.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08(3):51―58.

[2]吴 亮,濮励杰,朱 明. 中日土地利用分类比较.中国土地科学,2010(7):77―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