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青年社会实践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陶行知先生曾提出“社会即学校”的观点[1]。社会实践将社会、课堂与大学生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对于促进大学生在实践中了解国情、民情,开阔眼界,增长才干、提高动手能力,认识自我,奉献他人,服务社会、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2]。使得大学生走出校园,在实践中实现未来自我定位,明确发展方向,主动适应社会发展与需求,全面提高自己,为将来更好的就业做好准备。
一、高校青年学生在实践过程中面临的问题与分析
随着社会实践的开展,大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的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一)缺乏相适应的理论支撑和指导。在临近实践时,很多高校、院系仅仅通过简单的思想动员进行实践宣传,以致大部分学生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理解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意义和内涵,只知道“社会实践是让我们去了解社会,提高自己,或通过社会实践增加学分等”,正如教师仅仅告诉学生“要好好学习”而没有告诉学习方法一样,最终学生还是不知道该如何学习,使学习成为一句空话。高校青年学生思想认识由于停留在低层次,因此其主动性和积极性都大打折扣,而所谓的社会实践动员在某种意义上就形同虚设。(二)宣传动员方式不当,宣传留死角,信息传达走样。部分高校院系采取“开大会、集中所有学生一起开会”的方式进行宣传动员,有些学生会抱有“反正少我一个也看不出来”的想法而不去参加动员大会,这就错失了对实践相关政策、要求了解的机会。此外,还有的高校院系采取“先通知各班班长、团支书等关于社会实践的相关政策,再由班干部向班级同学进行传达”的方式,导致相关信息“漏传、错传、走样”的现象发生,不但起不了宣传动员效果,反而造成学生的抵触和不满情绪。(三)高校青年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受社会环境制约。很多高校青年学生进行实践时并不被社会环境接受。大部分企业不愿意接纳参加社会实践的大学生,逃避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不愿意承担实践过程中存在风险和额外的经济支出,出现学生“欲实践而无门”的现象。(四)实践经费不足。任何一项活动的开展必须有经费作为支持和保障,高校附近实践单位有限,更多的实践平台只能在较远的地方。交通费、食宿费等一系列费用成为高校青年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教育不可避免的费用,各高校每年会对校级重点团队给予一定的经济支持,但对于人数较多的团队、实践地点在高消费区的团队就显得力不从心,可谓九牛一毛[3]。(五)社会实践重视程度不够高。部分高校对青年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教育不够重视,没有使之成为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缺乏有效的组织,导致高校青年学生在长期或短期的社会实践中追求形式主义,达不到教育的目的。(六)社会实践考评标准不健全和监督制度不完善。当前社会实践普遍存在“走走形式、照几张相片、写篇心得体会敷衍了事”等不良现象,甚至很多企业都持“高校青年学生进行社会实践就是到单位盖个公章,走走过场,也做不了啥!”的态度,对高校社会实践“嗤之以鼻”。通过“现场照片、视频、工作登记表、单位公章、实践报告、心得体会”等定性评价方法进行考核评定,无法评价实践质量,更无法判定其是否存在“弄虚作假、抄袭拼凑”等行为。
二、高校社会实践教育问题的应对策略
面对上述问题如何加强高校社会实践教育成为教育工作者的工作重点。(一)创新实践组织形式,形成社会实践理论体系。高校应该努力加强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相关理论建设,开设有关社会实践的指导课程,将社会实践课程纳入高校教学体系中,围绕“为何开展社会实践、如何有效开展社会实践”为中心,多角度分析高校青年学生实践教育的意义、现状、发展方向和存在问题等,使高校青年学生真正意识到其作用,注重实践过程中蕴含的个人道德品质养成、心灵精神培养、健全人格形成、综合素质提高等内容。(二)利用有效的动员载体,做到全动员。院系团委书记可以以班级为单位开展一对一班动员会,对于班级数目较多的院系,可以全面、细致的培训班主任、班导师和年级辅导员,通过该体系对班级作点对点动员,保证了尽可能多的学生直接接触社会实践的相关政策及要求,降低学生不参加社会实践动员活动的可能性,同时也避免了对实践政策的“漏传、错传、走样”问题的出现。(三)优化社会环境,争取政府保障。政府应出台相关政策,要求或鼓励社会各方尤其是企业在追求经济效益同时应担负起一定的社会责任,争取为大学生社会实践创造有利条件。高校也应主动与关心教育事业、关心大学生成长、愿意为教育事业作出贡献的单位、机构达成共识,建立“校企合作教育”基地对青年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思想教育和技能训练,同时提高企业、机构的社会形象和企业文化。此外,高校院系应该充分利用院系教师及校友的丰富社会资源,为学生争取更多的社会实践平台,并教育学生在实践过程中严于律己,注重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消除社会对大学生的错误认识,取得社会认可与肯定。(四)多渠道解决资金短缺现象。社会实践资金的获取应从两方面入手:高校自身投入和校外资助。首先,是学校自身投入,学校应设立专项实践经费,还可通过与有项目的教师联合申请参与当地政府的相关重点项目或单独立项,依靠政府支援。另一方面,由院系科研带头人牵头,针对研究专项与企业联合,高校提供科学技术支持,企业承担相关的资金投入,使学生在参与这些项目的实践中获得更多的锻炼与提高,同时企业也得到了相关的技术创新。此外,高校还可依托社会等公益基金支援等[4]。(五)提高青年学生实践价值认识。针对“部分青年学生重视度不够”问题,可以将实践教育与学分获得、学位获得,毕业、奖学金评定、推优甚至入党、推荐研究生、就业等联系在一起,激励其参与社会实践,在实践中锻炼成长提高。(六)建立党员实践机制。将高校青年党员的成长成才与社会实践教育有机结合,建立党员典型示范团队进行实践教育,可以带领和引导学生更好的参加社会实践。
三、结论
社会实践对于培养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有着重要的作用,除了经费、实践平台等问题之外,最急需解决的是当今大学生的思想认知。通过解决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才能做好社会实践工作,培养其积极乐观的精神,提升综合素质、获得科学文化知识才能有效解决毕业就业难等问题。
【参考文献】
[1]陶行知.陶行知全集[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594.
[2]贾斌.目前高校社会实践现状引发的思考[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2,1(5):275.
此次暑期实践活动也是为了支援西部,支持“两项计划”,由我们的两项计划志愿者潘帅学长联系,到其服务所在地开展实践,让学校里的志愿者走出校园,实践奉献,感受西部的亲切呼唤,贴近两项计划中的光荣志愿者,呼吁社会关注西部,关注西部的希望!
一、活动主题:
“传递社会关爱、锻造自强之才”
本着奉献社会,回报祖国,锻炼自我的目的.有针对性的在一些教育不发达地区展开支教活动。教授科学文化知识,人文精神,以及学校里学不到的东西(哲学,学习心理学等),开阔他们的视野,增长他们的见识。
二、活动目的:
促进学生将专业知识的学习与实践能力的培养相结合,将自身的成长成才与祖国的命运紧密相连,在服务人民的过程中提高素质,在建设和谐社会的实践中增长才干,在宣传社会主义荣辱观中受到教育,进一步加强与地方的科技合作和人才交流,进一步发挥大学生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作用。给予贫困地区的朋友们关注与帮助,丰富贫困孩子的暑期生活,让他们在贫困的时刻感受爱的温暖,让孩子了解城市及大学生活,促进孩子立志树梦,同时展现我们经贸青年志愿者的风采,同时也为丰富志愿者的社会经验,为以后更好的服务社会而努力。
三、活动对象:
四川省**市**乡**小学
四、活动准备:
1. 确定支队人员组成和分工,与团队活动目的和内容。
2.与活动单位取得联系,协商好前期的活动准备工作及活动安排(包括:接待单位的详细资料,对方联系人的联系方式等)。在可能的情况下,签定长期合作的协议书。(如果达成协议,暑期活动结束后可以带当地的孩子来学校参观)
3.将活动报予学校分团委。确定实践的大致时间、主题、行程安排、对方可以提供的条件。
4.制定本组的“组规”,强调组织纪律性和强化成员的安全意识。并对人员的工作进行合理分工,同时准备好活动所需要的资料。
5.做好住宿等日常生活的安排。
6各组员根据各自的支教课程,认真做好资料搜集和备课工作。
7 活动过程中要注意的事项:a实践过程中的车票、发票一定要保存好,以作为实践报销是凭证。b及时提出疑问和困难。
五、活动的可行性:
六、活动时间:XX年年8月5日-20日15天(不包括交通耗时)
七 、活动安排:
1 对失学儿童进行调查(包括失学儿童数目、失学原因等)。
2、走访几个较困难的学生家庭,了解他们的生活情况,包括生活水平,特别是对子女教育的态度等。
3、了解当地的经济状况,尤其是农业的发展,对当地的农民开展一次农业科普教育,不仅增长他们的农业知识,而且开阔他们的视野,让他们也了解当今国内经济的发展。
4、处于丰收农忙季节,可以帮助当地的农民收割,同时体验农村生活。
5、与当地学校建立共建基地,长期服务更能取得效果,可以在支教小学设立“才苑助学基金”,用义卖、卖废品、捐款等形式筹集物资,将募集物资运往支教地点并进行分发和整理,帮助贫困学生上学,与该学校领导商讨上课事宜,安排学生上课;
6、 对学生进行暑期作业辅导和第二课堂的素质教育。
7、 如有条件(有投影仪等设备),可组织学生定期观看他们感兴趣且有益的电影电视节目;组织村民观看科教知识电影;
8、联系疾病控制中心,向其申请卫生健康和疾病防疫知识的资料,并在支教所在地进行发放;
9、向当地小学捐助图书和体育器材(该小学图书及体育器材状况基本为零),以促进教育,(可以向企业寻求赞助,也可以向杭州较好的小学寻求联谊资助或公开募集)
10、拉娃哈哈(农夫山泉等其他企业)赞助在当地小学设立娃哈哈助学基金会和娃哈哈优秀学生奖学金。
八、具体活动计划
九、经费预算:
十、 活动的可持续发展:
十一、活动效果分析:
通过网站、电视台等形式, 扩大宣传力度, 让公众增加对贵公司的好感和信赖. 这在极大程度上增加了贵公司在学校的竞争力,树立了企业形象.
十二、项目风险:
十三、存在问题
(1) 学生没有掌握很好的学习方法
(2) 家长相对落后的教育观念:大部分当地人对教育有种天生的不重视。“学习不好大不了回家种地,也不会饿死”的思想在当地广泛的存在着。
(3) 城乡教育资源的严重不均:在城市,学生可以利用暑假参加各种补习班,或请家教来充实自己。而在农村,即便是有这种意识和经济力量,也没有可以利用的教育资源。
(4)对于电脑培训班的开设,硬件设施,场地及学员是否积极参与都是未知的。
十四、活动的后期工作:
1、活动结束后,做好工作总结报告,在四川浙江两地教电视台、学院“软件风采”报等媒体对本次活动作相关报道,并将整个支教过程以照片、光盘等方式收集整合,以录象、宣传板、海报等形式在学校轮回宣传。
2、支教结束后,对受支教小学做相关方面的正面宣传、支持,根据实际情况,争取将该小学作为财经学院的定点帮扶对象,每年派出志愿者去支教,去关怀那些小学生们。对于特困生,我们要尽力积极地为他们寻找社会各阶层爱心人士或爱心企业的资助,让孩子不会因为贫穷而丧失了发展的机会。
孩子是一个家庭的寄托,也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贫困地区的学生更需要爱和扶持。“爱人者,人亦爱之。”虽然仅仅靠我们的力量是微弱的,但是我们相信会有更多的人来关注他们,帮助他们,因为我们共同的梦想在继续------
我们真诚地希望次此“梦想在继续——XX年浙江财经学院青年志愿者协会暑期社会实践活动”能够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取得圆满成功。
演讲者:李志鹏
身为一名人民教师,我经常问自己这样一个问题:要做一名优秀的教师,应该具备的最重要的条件是什么?是优美的语言?是广博的知识?还是丰富的教学经验?在实践的过程中我发现:作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不仅要有优美流畅的语言、广博的知识、丰富的教学经验,最重要的是要有爱心。
师爱是教师对学生无私的爱,它是师德的核心,它是熊熊的火炬,点燃学生的梦想;它是指路的明灯,照亮学生前进的路程。
鲁迅先生有句话:“教育是植根于爱的”爱是教育的源泉,教师有了爱,才会用用伯乐的眼光去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对自己的教育对象充满信心和爱心,才会有追求卓越和创新的精神。全国劳模、北师大林崇德教授认为,“疼爱自己的孩子是本能,而热爱别人的孩子是神圣!”教师对学生的爱,从本质上说是一种只讲付出不求回报、无私的、没有血缘关系的爱,是一种严慈相济的爱。这种爱是极其神圣纯真的。这种圣洁的爱是教师培桃育李的感情基础,学生一旦体会到这种真情友谊,就会“亲其师、敬其师”,从而“信其道”,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教书育人就实现了其根本功能。
一、社会支持的界定与测量
社会支持的概念最早出现于20世纪70年代精神病学文献中,由一些健康医学家、精神病学家心理学家以及社会工作者等发展起来的,后来才逐渐发展到研究社会支持网络本身。
社会支持网的界定:纵观国内外关于社会支持的研究,主要从这四个角度来定义社会支持:(1)功能角度的社会支持概念界定。托尔斯多夫认为社会支持“是这样一些行为或行动,其功能在于帮助某个中心人物实现个人目标,或者是满足在某一特殊情形下的需要”(Tolsdorf)。(2)结构角度的社会支持概念界定。网络结构角度界定社会支持的研究者倾向于从社会关系和社会网络的角度看待社会支持。例如林南等人认为,社会支持是“一个人通过与他者、群体或者更大的社区之间的社会关系而得到的支持。(3)互动角度的社会支持概念界定。皮吉认为,社会支持是人们的基本社会需要通过与他人的互动得到满足的程度,维持、评价、更新是社会支持能够进行的必要阶段,也是网络存在的关键。4.接受者主官评价角度的社会支持概念界定。主观评价取向的社会支持是从主体角度出发,强调社会支持是一种主观感受,认为社会支持是人与人的间接亲密联系,这种联系是客观存在的或人们能感知到他们能与他人交流、被他们关心、被接纳、被爱、有价值感,并在他们需要时给予帮助。
结合不同角度的观点,笔者将社会支持的概念界定为个体在多层次的社会网络(个体、组织、国家)中得到的全方位帮助和支持(物质支持、精神支持、工具支持)。在社会工作领域里涉及的社会支持主要是指组织社会支持和个人社会支持,着重强调社会支持的调节或缓冲压力的作用。
二、构建灾后青少年和谐社会支持网的必要性
(一)青少年的心理特点
由于青少年时期身体的急剧变化和性生理的发育成熟,使青少年的心理特点与其他时期相比有很大差别。处理青少年问题时,我们首先要着重考虑青少年的心理特点。
1.认知能力增强。随着大脑神经系统的发育,青少年的认知能力迅速发展,观察和思考问题的能力发生了质的变化,观察能力、记忆力、想象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达到了新的阶段。
2.情绪、情感不稳定。青少年期是人一生中情绪、情感最易变化、最敏感时期。随着视野的开阔和活动范围的扩展,他们能够接触到丰富多彩的外部社会环境,促使他们的情绪和情感异常复杂多变,极易表现出冲动、幻想和自负。
3.性意识的发展。伴随“第二特征”的出现,青少年的性意识增强,对异性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们开始关注男女之间的特殊关系,积极发展已性为基础的人际关系。
4.自我的发展。一般认为,青少年时期是开始探索并检验自我心理特征的时期。青少年对自我的理解是复杂的,包含自我的诸多方面。某些青少年可能会拒绝主流文化,以标榜自我。
(二)青少年发展理论
目前对青少年期的认识理论综合起来有以下几种:生物学、病理学、心理学、社会学、社会心理学、及人类学等几种观点。本文着重介绍以下3种观点:
1.青少年期发展的心理社会观。在青少年期的主要任务就是要获得一种“积极的自我认同”。在自我认同探索中失败的青少年将会自我怀疑、角色扩散、角色混淆。他们可能会沉溺于自我破坏的、片面的事物或者活动,甚至会导致焦虑、社会责难、无法履行成熟个体的功能。
2.青少年期发展的认知观。现实与个人对其的理解不协调的时候就会产生“失衡”,就有必要做出进一步顺应。在这个时期,青少年能够建立这样的概念:每个人都能够考虑共享的“一般化他人”的观点――即社会系统,这反过来又使得带着对他人的理解而进行准确的沟通成为可能。
3.青少年期发展的社会认知学习观。社会学习理论关注的是社会和环境因素的关系及对其行为的影响。阿尔伯特?班杜拉强调儿童模仿学习的过程,即通过观察和模仿他人的行为来学习。在青少年的成长过程中,父母被列为青少年生活中最重要的成人。
地震造成的种种惨剧强烈震撼着灾区青少年的心灵,使他们承受着巨大的痛苦,严重破坏了青少年的社会化进程。这种心理创伤在短期内很难愈合,如果处理不当,在有生之年都走不出这个阴影。郑杭生将社会工作的对象界定为“那些在心理上有某些障碍和创伤的人”。社会工作重点要逐渐扩大到帮助那些有心理疾病的人和群体,使得他们能够消除心理障碍,沟通与社会的联系。此时社会工作者应该发挥重要作用,社会支持对个体的身心健康具有广泛而深刻的影响。社会支持网络可以减轻心理苦恼,预防疾病和促进康复;与具有相似特性和生活方式的人保持良好的联系能够提高心理健康。所以,帮助构建灾区青少年的社会支持网络应该是社会工作者主要考虑的方法。
三、社会支持网角度的社会工作模式的构建
青少年社会化的主要场所是家庭和学校,父母亲人和同辈群体是重要的社会化参照群体,所以社会支持网的构建要从这几个方面入手。 (下转第118页)
(一)家庭支持网络是根本
家庭教育是伴随孩子的终身教育,家庭教育直接影响孩子行为、心理健康、人格与智力发展。很多青少年在地震中失去了亲人,家庭变得不完整。社会工作者可以通过心理引导,扩大灾区青少年的社会支持网,使其能够从别处得到原来来自于家庭的支持内容。物资支持应该是最初级的层次,感情支持更难解决。对于灾区青少年来说,首先最重要的就是关怀。介入伊始,社会工作者就要给灾区青少年传达一种随时在此等候的信息、信任及无条件的非判断性的爱。就是对服务对象进行一系列的心理教育,帮助他们很好地认识自己当前的情况,接纳自己的反应,并且期待未来的良性改善。所以社会工作者可以对灾区青少年进行长期的心理干预。有关部门应该积极帮助灾区人民重组家庭,让青少年尽快获取家的感觉、减少家庭的社会支持网的真空状态,增强战胜困难的自信心。
(二)学校是实现各类社会支持的主要场所
友情支持是一种内容最生动、最丰富的支持,是一种学校支持,是家庭支持网络的一种重要补充。学校是青少年最主要的活动区域,也是社会支持资源的主要集聚地。青少年之间年龄相仿、兴趣爱好相近,通过互动,成员之间容易产生信任感。
(三)专业支持网络
关键词:社会工作;青少年;实践
中图分类号:C9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20X(2016)26-0020-02 收稿日期:2016-07-13
基金项目:此论文系内蒙古师范大学青年政治学院科研创新团队建设项目。
作者简介:尤文静(1978―),女,内蒙古师范大学青年政治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青少年社会工作、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
一、社会工作介入青少年成长教育的实践调研
1.背景介绍
内蒙古青少年社会工作服务中心于2013年7月在巴彦淖尔市临河区建立了分中心,成立以来对辖区青少年进行了随机抽样问卷调查和访谈,收集分析社区青少年基本情况和建议,评估其需求。通过补位传统教育,运用个案辅导、小组工作、社区发展等手法,开展了体验式学习、潜能开发、家庭亲子教育、人生规划指引等有别于传统教育方式的关护青少年成长的社会工作服务项目,成效显著。
2.调查目的
通过对辖区内青少年的发展水平、身心健康、学习情况、人际态度和家庭状况等方面的调查了解,较客观地掌握青少年的实际情况,使社会工作者能够为服务对象提供更加契合需求的服务。
3.调查方式
调查分为访谈式问卷调查和访谈两种方式。访谈式问卷调查主要由社会工作者按照问卷内容对调查对象进行转述解释,并按照其意思填写。访谈是拟订访谈提纲,随机抽取服务对象进行深入交流,以便获得更全面的信息,确保所得到的信息有较强的代表性和参考价值。社会工作者深入9个社区,对260名青少年进行了访谈式调查,其中男性占48%,女性占52%,本次调查青少年群体年龄段分布为13~15岁。
二、社会工作介入青少年成长教育的实践依据
通过对访谈式问卷调查及访谈结果的统计分析,我们发现青少年在自我保护、个人健康方面存在普遍性问题,特别是留守青少年的表现更为强烈。
1.青少年成长教育问题呈现多元化
(1)学习压力大。
尽管教育部门大力推行素质教育,但应试教育的阴影一直困扰着广大青少年,加之父母的过高期望,使他们承受着较大的学习压力。随着年级的升高,越来越大的心理压力造成青少年学生精神上的萎靡不振,从而导致神经衰弱、注意力分散等多种症状的出现,其中最突出的表现就是考试焦虑。
(2)亲子间交流障碍。
父母与子女缺乏双向交流,易产生矛盾。随着青少年成长中独立意识增强,他们要求有自己的处事方式,不希望受到过多的管束。而某些家长出于对子女的保护,什么事情都替子女包办,子女渴望独立与家长不恰当的好意关心产生了思想上的矛盾冲突。还有的家长因工作繁忙,很少与子女谈心,仅是定下严格的规定来限制子女的人身自由,这些都使矛盾更加尖锐。
(3)自我控制能力较弱。
众所周知,网瘾已经成为一种危害青少年身心健康的病症,它被称为“电子海洛因”,对于自我控制能力较低的孩子来说危害极大。青少年过度迷恋网络会出现厌学等现象,甚至陷入虚幻的网络中不与外界接触,使网络真的成为“逃不出的网”。
(4)生活自理能力较差。
现在的孩子在家里总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家长只要求他们搞好学习,不让他们承担家务,久而久之,子女养成了懒惰的习惯,自理能力变差,一旦离开父母,他们就会觉得生活处处充满困难。
2.青少年安全自护教育存在隐患
(1)未能形成青少年安全自护教育体系。
访谈调研结果显示,到目前为止,系统接受过安全自护方面教育的青少年不到10%。大部分青少年接受到的安全自护知识是零散的、非系统式的,使青少年在面对危险时无法做出积极、正确的反应。社会工作者在系统地组织学生做小组活动时,以专家指导和现场模拟演练相结合的方式,使学生们将所学的安全自护知识和能力及时付诸实践,有助于学生掌握安全自护知识,形成自救能力。
(2)青少年掌握安全自护知识及能力差异较大。
青少年之间由于个体及环境的差异,掌握的安全自护知识及能力差异较大。自学能力强,愿意主动从外界吸收信息的青少年能更好地掌握安全自护知识。实践调查显示:经历过逃生演习的青少年比未经历过演习的青少年掌握的安全自护知识多。然而,绝大部分的青少年没有机会参加灾难模拟演习,也没有专业的队伍对其进行素质拓展和安全自护教育的引导。
(3)青少年未能形成安全自护习惯及本能。
安全自护知识访谈中获得高分的青少年在面对面征询中承认:他们曾有过明知不对却仍去做的行为经历,如违规横穿马路。同时90%的青少年在访谈中提到如遇到灾害发生时会惊慌失措,奔逃中完全忘记自护要点。因此,要让青少年形成良好的安全自护习惯及本能,非一朝一夕之功。
3.留守青少年社会问题多样化
(1)心理健康方面。
留守青少年缺少与父母面对面沟通交流的机会,而监护人又往往无暇顾及他们的心理情绪变化,这对留守青少年的心理发展非常不利,常常引发种种负向心理情绪,如感情脆弱、自暴自弃等,长此以往会导致心理病症的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