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实践基本情况

实践基本情况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实践基本情况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实践基本情况

实践基本情况范文第1篇

一、指导思想

本次社会实践(调查)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主题,以教材第一章第五节《科学发展观》和第十一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基本内容为中心,开展暑期社会实践(调查),加强和完善《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概论)课的实践教学。

二、目的意义

社会实践(调查)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也是我校省级教学研究项目《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资源整合与利用研究》成果大实践模式的尝试和具体应用。

通过社会实践(调查),使学生了解社会、认识国情,加深对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基本原理的理解,深化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认识,坚定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理想,增强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同时,还可以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增长才干、关注民情、服务基层、奉献社会,提高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育创新精神,使同学们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三、实施过程

1、本学期理论课结束之前,16-18周,任课老师按要求对所教班级学生进行布置;讲清楚本次调查报告的格式和题目,组织形式和具体要求。

2、暑期老师对自己所代学生进行及时辅导、沟通和交流。

3、本次调查报告的收集:下学期开学后的第1-2周,各位老师收齐自己教学班的社会调查信息反馈表和社会实践(调查)报告,进行批改并评定成绩。

四、组织形式

本次暑期社会实践(调查)活动采用学校统一组织和个人自主结合的方式进行,大多数同学可通过自主方式完成课程实践活动。学校统一组织的社会实践(调查)有两种形式:

一是学校组织的校级学生实践团队。

二是各学院组织的专业考察、科技下乡等社会实践小分队,由学院团委组织、专业教师带队指导。

以上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调查),要求学生在指导教师指导下,将概论课社会实践(调查)与专业考察、科技下乡结合进行,并按要求撰写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五、具体要求

1、全员参与。全校20XX级本科生必须人人参与本次社会实践(调查)活动。

2、就近就地进行。除了学校和各院系统一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以外,自主社会实践(调查)的同学,建议结合家乡所在的市县镇村相关实际情况进行调查。

3、社会实践(调查)要眼睛向下,充分占有第一手材料,利用所掌握的思想政治理论知识以及专业理论知识实事求是地进行研究分析,创造性地提出思考和建议。

4、调查对象必须真实、具体。为了反映本次社会调查的真实性,要求将本次调查的对象(被调查的单位、个人及地点)用图片及相关证明材料(须签字盖章)表现出来,调查报告须插入自己的实践图片,相关证明材料(须签字盖章)请填写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学生社会调查信息反馈表(格式见附件一)里。

5、自主实践的同学应及时通过电子信箱、电话加强与指导教师的交流。指导教师选取大学生社会实践(调查)较为集中的地区进行走访指导。

6、本次社会实践(调查)活动时间一般1-3周,活动结束撰写报告,报告的撰写要明确一个主题,以事实为根据,尽量做到内容详实,围绕一个中心问题展开论述(报告题目可参考下面所提供的参考选题),篇幅3000字左右,下学期开学第12周提交指导教师(任课教师)。

7、社会实践调查报告注意事项:

(1)封面、正文、封底使用相同格式,报告用WORD文档打印,可插入能够反映自己实践活动的照片,格式要规范。(封面、封底等格式见附件二)

(2)封面上需注明调查题目、个人信息、报告撰写日期等。

(3)除封面外,报告应包括内容摘要、正文、结语等。

(4)理论联系实际、观点明确、材料详实、逻辑严密、语言流畅、论据确凿、论证合理。

(5)严禁以各种方式抄袭或剽窃,一经发现该报告判零分,不给予补考机会。

8、对于未参加实践活动、未提交调查报告的学生,按旷考处理并参加下一届重修。

六、参考选题

本次社会实践(调查)主要围绕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行,参考选题如下:

1、科学发展观与我的家乡建设。

2、对你居住地人们对科学发展观理论学习和认识情况的调查。

3、当地实施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举措。

4、对你居住地农村或企业实践科学发展观存在的问题的调查。

5、对你居住地企业职工收入情况进行调查。

6、对你居住地企业以人为本理念贯彻情况的调查。

7、当地如何发展自身优势,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8、当地如何落实党的农村政策?存在的问题有哪些?

9、调查分析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0、当地农民收入与农业生产结构调整的相关性分析。

11、农村社会保障现状调研。

12、城市最低生活保障调研。

13、新形势下当地低收入群众生活保障问题的调研。

14、当地政府在正确处理先富起来和共同富裕的关系中采取了哪些基本措施?

15、家电下乡情况调研。

16、当地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有哪些重大举措?

17、调查分析某个村镇(社区)构建和谐村镇(社区)的经验与存在的问题。

18、当地经济与社会发展有哪些特色变化。

19、当地农村留守儿童问题调研。

20、调查所在地区社会治安状况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其成因?

21、当前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新特点新变化的调查。(对文化产品的消费能力、鉴赏水平、趋势等)

22、改革开放后,特别是近年来当地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和消费构成变化的过程和现状。

23、当地如何稳定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深化农村改革,解决三农问题。

24、当地如何发展第三产业,提高其在社会经济中的比重。

25、对你居住地企业节能减排情况的调查。

26、调查当地耕地保护情况(基本农田的保护情况)。

27、对当地农村的医疗合作制度调查。(参与方式、建立情况、运行情况)

28、对所在地环境保护情况的调查。

29、农村金融服务体系调查。(金融服务机构服务类型、服务职能等)

30、农村产业化经营状况调查。(当地的主导产业、农产品基地、管理制度、龙头企业、利益机制等)

31、你所在的村镇龙头企业发展情况及带动效果调查。

32、记载本地致富带头人的发展历程。

33、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情况调查。(农村道路、通讯、水电气、水利及基本农田改造、环境设施等现状与建设投资总量及结构,当地政府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等)

34、农业科技服务机构及队伍情况调查。(机构的数量、经费来源、科技人才数量、结构、工资水平等)

35、当地农民被征地的补偿标准调查。

36、被征地农民的就业和社会保障问题调查。

37、城镇新增劳动力、农村富余劳动力或下岗失业人员就业状况调查。(从事的产业、行业、职业和岗位、收入等情况)

38、进城农民工社会保障状况解决思路调查。

39、80后员工的职业特点及有效管理

40、80后农民工职业需求与工作满意度的调查

41、当地就业服务机构发展状况调查。(中介机构、社会劳动就业保障局等)

42、当地对劳动者职业技能培训、创业培训、再就业培训的措施及实施情况调查。

43、你所在乡镇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情况调查。(校舍、师资、经费保障、学杂费等)

44、当地适龄儿童入学率、失学率、辍学率情况调查。

45、当地中小学学生学习负担情况调查。(现状及改造)

46、当地农村师资水平及工资待遇情况调查。

47、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情况调查。

48、当地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发展情况调查。

49、城市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及发展情况调查。

50、对你所居住地的文化建设设施(社区或农村图书馆、文化馆、乡镇综合文化站、村文化活动室等)现状以及发展状况(国家投资、规模等)的调查。

51、对你所居住地民间文化社团(音乐、舞蹈、美术、书法、曲艺、文学、摄影、戏剧等)的调查。

52、对你所居住地志愿者、志愿服务组织情况的调查(数量、服务内容、典型事例、群众反映等)。

53、对你所居住地居民健身情况(人数、频率、设施数量、群众反映等)的调查。

54、本村矿产资源、水能资源、生物资源、特色农产品、旅游资源、特色民俗资源的开发现状及潜力评估。

55、农村环境污染类型和发展趋势及污染治理情况调查。

56、你所居住地生活环境和村容村貌改善情况调查。

57、你所在居住地人口素质情况调查。

58、调查你家乡的公民对我国基层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选举情况。(比如:选举方式、对选举的态度、参加情况、当选人员情况等方面。)

59、你所在居住地居民的宗教信仰情况调查。(包括信仰哪些宗教、比例如何、信仰程度、信仰内容等)

60、调查你家乡乡镇机构改革情况(人员构成情况、工资发放情况、办事效率情况)

61、调查村民和村干部发生矛盾(比如,土地承包过程、宅基地发放、提留征收、教育经费、公共设施建设等方面)解决的途径

62、调查当地公民权利保障情况(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等)

63、调查你所在地的厂务公开情况(哪些方面公开、落实情况、职工满意度、需要改进的方面)

64、调查当地村务公开情况(哪些方面公开、落实情况、老百姓满意度、需要改进的方面)

65、你所居住地的基层自治组织(农村村民委员会、城市居民委员会、企业职工代表大会)情况的调查。(产生、成员构成情况、有哪些职责、作用、重大事情的决定、是否定期召开代表大会?了解基层自治组织政策和法律法规情况)

66、当地法院制度建设情况调查(公开审判、人民陪审员、人民监督员、巡回审判、简易程序使用等)

67、当地群众打官司诉讼费用情况调查(诉讼费用收取、支付律师费用、仲裁收费、诉讼费的减免等)

68、当地居民学法用法守法情况调查(最关注哪些方面的法律、了解相关法律知识的途径、利用法律维护自己权益、身边法律遵守情况)

69、家乡家庭收入情况调查。(家庭收入有哪些、基本的收入、家庭成员中收入高和收入低的差距)

70、当地工资情况调查。(最低工资制度标准、当地收入高的职业、中等收入水平、农民增收减负机制、工资正常增长机制)

71、当地社会保障体系调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慈善事业等机构)

72、当地养老情况调查(养老方式、养老院建设、老年生活状况、需要解决的突出问题)

73、调查当地对困难群众救助情况(城市低保、农村五保供养、特困户救助、灾民救助、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等)

74、当地社会福利情况调查。(扶老、助残、救孤、济困等方面)

75、当地城镇医疗保险制度情况调查。(涉及的范围、执行情况、改进方面)

76、当地城镇职工住房情况调查。(居住面积、购房的承受力、困难、希望和要求)

77、创新公民服务体制,改进公共服务方式,加强公共服务设施调查。(服务型政府、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等)

78、城乡为群众和基层提供快捷优质服务的方面的调查。(服务型政府、社会管理、公共服务、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事项、简化办事程序、创新管理制度等)

79、在着力解决土地征收征用、城市建设拆迁、环境保护、企业重组改制和破产等涉法涉诉中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如何统筹各方面利益关系,妥善处理社会矛盾方面的调查。

80、对你居住地(城镇)房价及销售情况的调查。

81、在着力解决土地征收征用、城市建设拆迁、环境保护、企业重组改制和破产等涉法涉诉中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如何统筹各方面利益关系,妥善处理社会矛盾方面的调查。

82、关于完善应急管理体制机制,有效应对各种风险的调查。(统一高效的应急信息平台的建立、精干实用的专业应急救援队伍的建设,应急预案体系的健全,应急管理法律法规的完善,应急管理宣传教育的加强,公共参与自救能力的提高,社会预警、社会动员、快速反应、应急处置、整体联动的实现程度等)

83、关于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责任制的调查。(关于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宣传教育、关于法律法规政策措施的健全和完善;关于加大投入、落实责任、严格管理、强化监督的责任制到位情况等)

84、关于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的调查。(严厉打击刑事犯罪、整治社会治安、扫除黄、赌、毒;改革未成年人司法制度,加强对流浪儿童、服刑人员子女的关心教育,强化吸毒人员感化和管理,改进刑事解教人员帮教安置工作;加强公安派出所、司法所、人民法院等基层基础建设;加强政法队伍建设,确保政法队严格、公正、文明执法等)

85、家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调查。

86、当地中小学生暑假学习及生活状况调查。

87、当地社会教育机构运行及管理情况调查。

88、调查当地如何运用邓小平科技教育思想为指导、推进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

89、新农村建设中村容村貌维护和管理的具体措施。

90、新农村建设中乡风文明建设有哪些举措。

91、农民对科技致富的认识、态度和投入程度如何。

92、当地民营企业发展中存在问题的调研分析。

93、当地政府在带动农民科技致富方面的有哪些措施。

94、新农村建设中各项惠农政策(如种粮补贴、养猪补贴等)的落实情况调查。

95、当地企业发展如何实践科学发展观。

96、我看改革开放以来家乡的变化。

97、企业员工的住房、工资待遇情况如何。

98、企业员工的医疗、养老等方面的保险状况如何。

99、对你居住地人们丰富群众文化生活的调查。

100、对你居住地促进心理和谐,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情况的调查。

实践基本情况范文第2篇

一、目的意义

在全区广泛开展“千名干部下基层”活动,是贯彻落实中央、省委和市委关于学习实践活动有关要求的重要举措,是上级部门指导、支持和帮助基层工作的实际行动,是推动第二批学习实践活动向基层延伸,推动第三批学习实践活动扎实开展,更好地发挥学习实践活动整体效应的重要载体,是加强党性修养、改进作风、大兴密切联系群众之风的具体体现。通过开展“千名干部下基层”活动,有利于把二、三批次学习实践活动紧密衔接起来,使广大党员干部深入基层,深入实际,准确掌握基层实际情况,设身处地为基层和群众着想,带着感情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进一步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有利于加强上下联动、左右互动,形成工作合力,共同推动突出问题的解决;有利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帮助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干部切实提高领导和推动科学发展、维护和谐稳定、服务人民群众的能力;有利于把第二批学习实践活动形成的科学发展共识、科学发展思路、富民惠民政策、体制机制成果等进一步贯彻落实到基层,体现在人民群众生产生活中,巩固和扩大学习实践活动成果。

二、主要工作任务

1、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建议。全区各级各部门党员干部要结合本职工作,带着课题和任务,深入农村、社区、学校和“两新组织”等基层单位和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当中,了解区委、区政府决策部署的落实情况和实际效果,认真听取基层党员干部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对照本部门本单位工作职能职责,进一步明确加强和改进工作的思路和具体措施。

2、帮助抓好学习实践活动。认真指导帮扶单位确定活动主题、搞好学习调研、撰写好调研报告或走访材料、形成分析检查报告或分析检查材料,切实找准存在的突出问题、理清科学发展思路、制定整改落实方案或措施,协调帮助解决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3、帮助加强基层组织建设。认真组织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协助基层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村(居)社区党组织,不断加强“两新”组织中党组织的建设,扩大工作覆盖面,抓好党员、干部队伍建设,不断提升基层党员、干部综合素质,切实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进一步提升服务群众的本领和能力。

4、帮助解决实际困难。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委、市委和区委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和调结构、上水平、促改革的决策部署,用好用足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惠民利民的各项政策措施,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认真做好扶贫济困工作;充分利用本单位、本部门的优势,协调或投入项目、资金、物资等,支持和帮助基层单位解决发展中的实际问题;深入排查各类矛盾纠纷,努力找准矛盾纠纷症结,立足本单位、本部门实际,积极创造条件帮助解决或协调解决好群众反映的合理诉求以及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多办解民忧、增民利、化民怨的实事好事。

三、组织方式和时间安排

全区“千名干部下基层”活动通过所在单位明确基层联系点的方式进行。区直各部门要结合党建扶贫工作队、“四联四帮——党员干部大深入”和“三进六送”及“千名机关干部进社区”等活动,选择一个或多个基层单位开展活动。帮扶社区的按“千名机关干部进社区”活动的安排开展工作;帮扶村的按“四联四帮”、“三进六送”活动开展工作;村、社区所辖学校和“两新组织”由联系该村、社区的单位和各镇乡街道和区教育局党委根据村居社区管辖范围灵活安排,务必做到所有第三批学习实践活动参学单位都有干部联系帮扶。

“千名干部下基层”活动时间原则从2009年9月至2010年2月。各单位部门要根据学习实践活动进展情况合理安排时间。

四、有关要求

1、强化责任落实,精心组织实施。“千名干部下基层”活动是直接检验和衡量本单位学习实践活动是否真正取得实效的具体体现。各级各部门要认真落实领导责任和工作责任,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及时组织党员干部深入基层开展活动。同时领导干部要充分发挥示范带头作用,带头深入基层开展活动。

2、掌握工作进度,按时报送情况。各单位要于2009年11月13日前将开展“千名干部下基层”活动的具体实施方案、基本情况统计表(见附表1)、人员安排表(见附表2)报区委学习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各单位每月12日、27日须将工作开展情况(见附表3)以电子邮件形式分别报送区活动办(kxfz@)和区委区政府督查室。

3、强化督促检查,狠抓工作落实。区委指导检查组、分系统指导小组要把各单位开展“千名干部下基层”活动的情况作为学习实践活动中的一项重点督促检查内容,认真进行检查指导。要定期了解各单位开展“千名干部下基层”活动的进展情况,了解掌握第三批学习实践活动参学单位党组织、党员干部和群众对干部下基层活动的反映,总结和发现典型,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向区委学习实践活动领导小组提出意见建议。区委学习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区委督查室将根据上报情况定期对“千名干部下基层”活动进行通报。

实践基本情况范文第3篇

为扎实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根据区委创先争优活动领导小组有关文件精神,通过公开点评,充分掌握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开展创先争优活动进展情况,指出存在的问题,制定整改措施,提出努力方向,确保活动真正取得实效,现就开展公开点评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点评方式

点评对象为全局各基层党组织和全体党员。局领导班子成员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情况,由局党委书记进行点评;各处、科室、中队中层领导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情况由分管局领导进行点评;其他党员干部由本单位党组织书记进行点评,各基层党组织可利用党员大会、工作例会、支部会议等形式对党员进行点评。

二、点评内容

点评要按照创建“五个好”先进基层党组织和争当“五带头”优秀共产党员的基本要求,主要对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情况、践诺情况等内容进行点评,肯定取得的成绩,指出存在的问题和今后的努力方向,督促整改提高。

1、对基层党组织点评内容。主要包括创先争优活动组织推进情况;公开承诺事项兑现情况;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中心工作和重点任务完成情况;为民办实事好事情况;加强党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情况;存在问题及努力方向等。

2、对党员领导干部点评内容。主要包括参加创先争优活动情况;践行承诺的情况;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岗位工作和其它工作完成情况;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情况;工作作风、廉洁自律的情况;存在不足和努力方向等。

3、对普通党员点评内容。主要包括参加创先争优活动情况;践行承诺的情况;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岗位争优的情况;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情况;工作作风情况;存在不足和努力方向等。

三、点评步骤

1、自我小结。各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对照创先争优活动提出的要求,深入进行调研,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对前一段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情况、践行公开承诺兑现的情况进行“回头看”,总结成绩,查找问题,分析原因,提出设想和建议,形成情况小结。

2、领导点评。分管局领导对基层党组织进行点评,各基层党组织书记对所属党员进行点评,肯定成绩,指出存在的问题、分析原因,提出今后工作的意见建议;被点评的党组织和党员要作好领导点评书面记录。认真填写《基层党组织创先争优活动领导点评表》或《党员创先争优活动领导点评表》。

3、落实整改。各基层党组织和党员结合自身实际制定整改落实计划,扎实抓好问题的整改,能够及时整改的要及时整改,现阶段无法整改的,要明确整改目标、责任人和整改时限。并采取召开会议、媒体宣传和公示栏等多种形式,向群众公开领导点评情况和整改措施,主动接受群众监督。

四、有关要求

1、落实领导责任。各基层党组织要切实加强领导,做好安排部署,落实点评责任,抓好组织实施,确保每个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都参与到点评中来,努力实现公开点评工作全面覆盖。

实践基本情况范文第4篇

[关键词]物流管理 实践教学 体系建设

近年来,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现代物流业作为一个新兴行业正在世界范围内迅速发展,物流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我国高校物流专业发展起步较晚,常常出现物流毕业生“找工作难”与企业“招人才难”的矛盾局面,物流管理本科专业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重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而实践教学体系建设正是为这一目标服务的,其核心要素应包括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实践教学体系保障措施以及实践教学体系实施的质量评价与监控等方面,本文对此作详细阐述。

1、实践教学的内容体系建设

1.1 实践教学目标

物流实践教学目标应是培养学生较强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及工作能力。物流专业人才应能“通业务、善合作、精管理”。所谓“通业务”,即指通晓各类商品的性能及储运条件,熟悉现代物流作业流程及规范;“善合作”则指在现代物流运输、仓储、包装、流通加工、配送及物流信息等环节中,需要不同领域人员的合作与配合,要求专业物流人才具备很强的合作意识;“精管理”,即所培养的物流专业人才是以成为管理者为职业发展规划方向,并非物流产业的一线人员,要成为合格的物流管理者,不仅要具备管理理论,更重要的是要具备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具备敏锐的判断能力,具备较强的企业运营组织计划协调、人际交往与沟通。物流实践教学应达到这样的目标:通过实践教学的实施,培养学生团队合作意识,使其具备从事物流管理工作的专业能力,如物流流程设计能力、问题分析及解决能力、决策判断能力、社交能力,以确保学生能够灵活应用所学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物流企业管理实践中遇到的问题。

1.2 课程实践教学

为力促教学改革,教育部指出应构建模块式课程结构和弹性学制。实践教学改革通过对学生知识、能力与创新要素的综合分析研究,构建一个以学生为中心,以满足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个性化需求(培养目标、专业需求、知识积累、发展兴趣等),以有利于学生自我设计、自主学习为目标的跨学科立体化实验教学课程新体系。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辅相成,专业理论知识是培养学生专业能力的基础,但是理论知识转化为生产力需要在实际操作中方能显现,实践课程则需要有理论知识作为主线贯穿其中。这意味着理论课程的教学可开展与课程相关的实践教学活动。为促进学生吸收理解理论知识,一般可在授课中通过运用情景模拟、案例分析、技能训练等方式方法,借助现代教学多媒体技术,改变以往学生被动接收知识的状况,使学生能主动学习理论知识,同时加深对理论知识的认知。纵观现有课程实践教学设计,通常是将具有内在关联性的的基础课程及专业课程整合起来,分为若干能力模块,有序开展课程教学及阶段性专业实训,实训课时占一部分,以此制定严密的教学计划。如某物流学院根据物流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任职要求,参照职业资格标准,建立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核心的课程体系,其中专业体系包括基本素质学习领域、专业基础学习领域、专业学习领域、专业扩展学习领域等四个部分。

1.3 专业综合实践

专业综合实践是在专业课程有一定积累基础上,通过综合性或设计性实验来巩固所学知识,并进行模拟操作,如ERP模拟实验室、供应链管理系统、电子物流系统设计、物流管理模拟仿真等。其根本目的在于促使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发现分析问题,并能解决问题,培养物流管理专业操作技能,提高学生开发应用能力。因其综合性,通常采用项目教学的方式开展,以项目为导向,将物流各专业课程理论知识和技能串连起来,模拟真实岗位情境,如商品采购、入库、定仓、转仓、分拣、出库、调度、配送等环节进行操作。

本科阶段前三个学期因专业课程还未全面开始,一般可安排专业认知实习,通过安排每学期一两天的物流企业参观,了解物流管理职业的工作特性,接触社会对物流管理人才的需求,让学生带着疑问到课堂上寻找答案,提高学生学习理论知识的积极性。从第四学期开始,学生对物流专业有初步的认识,有一定专业知识积累,可安排一个完整周期时间(最短至少一周)进行社会调查或企业见习,以便学生将所学的专业知识能串成一个系统,而非仅是单独的知识点,~方面了解知识转化为实际生产力是如何开展,另一方面也能发现实际操作中的困难与局限,引发学生深入研究实际问题的兴趣。在第五、六学期应安排综合性专业实习,帮助学生整体认识物流企业整体运作流程,培养学生系统看问题的能力,扩大其全局观,调动自主学习主动性。第七学期,专业课程开始接近尾声,应安排一个完整周期进行实训,至少一周时间,让学生在全真模拟企业环境下,在给定企业情况下,要求学生设计物流流程,以培养其判断、决策、组织协调及动手创新的能力。

1.4 工作岗位实践

工作岗位实践一般是指顶岗实习和毕业实习两大部分。顶岗实习主要是在校外实践基地开展,毕业实习则侧重于学生到各种企业单位的实习活动。顶岗实习一般安排在第七学期,时长至少3个月,实践目标是要通过在实际工作岗位上的锻炼,让学生明晰物流岗位的相关职责,并在企业员工这一角色中提升工作胜任力,培养综合职业能力。可让学生按自身的就业兴趣方向来选择相关物流企业及顶岗实习的岗位,并给予配套校内实习指导教师,全程参与。

毕业实习一般需要安排在第八学期,为期6个月,这是学生树立良好就业心态的重要时期。学生可自行寻找相关物流企业或通过学校推荐获得毕业实习机会,实践目标为充分认识企业具体物流功能的运作、物流设施设备操作及保养,发现企业物流管理所面临的实际问题等,并最终以毕业实习报告的形式将自身在企业的各种收获记录下来,总结分析问题,提出有建设性的问题解决方案,培养综合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2、实践教学的保障体系建设

2.1 师资队伍建设

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要求教师具备高水平的理论知识和较强的实操技能,针对目前这类“双师型”教师的缺乏,可从“请进来”和“走出去”两个方面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所谓“请进来”,是指可通过系列人事政策,引导教师来从事实践教学工作。可聘请具有丰富经验的物流企业相关管理者担任实践教学辅导教师,独立开展具有较强实践性的课程,或者与学校教师联合共同完成实践教学任务,以将其经验传授给学生,充实教师队伍,建立一支高素质、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另外亦可通过成立专家指导委员会的形式,聘请物流企业骨干作为名誉教师,定期为校内师生开设专题讲座,解疑答惑。这一模式在我国台湾地区得到大力的推行,如台湾大学的兼职教师占比近40%。

所谓“走出去”,是指物流学院应在不影响教学科研工作的情况下,千方百计创造条件,建立健全机制,鼓励物流专业教师到相关物流企业或部门兼职,或让其脱产半年至一年的时间,参与物流实践工作,积累实际工作经验,在真实工作环境中体验物流工作,思考所遇到的实际问题,并通过发挥自身的理论优势,探讨研究这些问题,以提高其实践指导能力。另外,也可在带领学生实训或实习中,深入了解物流企业的工作流程,并收集丰富的实际案例,将企业真实场景引入课程,丰富课堂案例。

2.2 实验室设施建设

实验室是加深学生对现代物流理论理解、提高其操作能力的重要平台,是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纽带,实验室建设完善与否直接关系到实践教学成效高低。物流学院应根据其所设定的应用型物流人才培养目标,在现代物流核心理论及流程基础上,结合自身教育特色,参考企业实际工作环境及岗位,通过物流软件模拟与物流仿真实训的有机结合,完善校内仿真实验室建设。从培养学生能力上看,实验室建设应达到以下目的:一是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通过学生实际动手操作更好理解物流流程及基本概念,并掌握各个操作环节;二是培养学生的关键物流技术能力,通过让学生操作先进实用的物流技术设备,锻炼其操作能力;三是培养学生全面系统分析物流的能力,强化学生对物流全过程的信息、各职能模块的掌握,提升对物流应用及分析能力;四是培养学生的物流职业基本素质,通过实验室模拟、角色扮演、问题研讨等方式,让学生体验物流在企业管理中的重要性,树立物流职业人的基本素养。

一般而言,不同的实践教学目标需要不同条件的实验室来实现。从功能来看,分为纯系统演示实验室、模拟操作实验室和配备一定物流设施及技术工具实验室。纯系统演示实验室通常是多媒体教室,应用现代教学技术,向学生提供投影模拟、软件演示等;模拟操作实验室则是通过条形码、电子拣选系统、RYID技术、物流仿真模拟等形式,以配置物流系统为模拟平台,以仿真技术为支撑,实现一个整体、先进、实用、经济的现代物流综合模拟实验室,以便学生能上机模拟运输管理、仓储管理、第三方物流管理、国际货代报关管理及配送管理等;配备一定物流设施及技术工具的实验室,通过实物演示加深学生对物流工具的认识,实现从模拟到学习实际操作。

2.3 实习基地建设

实习基地一般分为校内实习基地和校外实习基地两种。校内实习基地包括校内实训中心和校办企业,其组织管理较为方便,但因投入有限,可供学生实习的种类较少,无法完全展现现代物流真实环境,也就无法给以学生真实感。校外实习基地则能够弥补校内实习基地的缺陷,真正到物流企业现场,了解企业实际需求,给予学生真实的实践环境,锻炼其专业操作技能及沟通执行等能力。校外实习基地的建立对培养适应经济发展的物流应用型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企业往往因担心引入学生实习不利于按计划进行作业,再加上宣导不足,不愿意接受学生实习或仅接受少量学生,导致工作岗位实践质量不高。目前在“产学研”机制引导下,物流学院顺势通过各种方式加强与企业联系,在互惠互利、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实现双赢的原则下,积极与物流企业或部门联系,建立合作关系,整合各种资源,通过设立专项资金或成立校友会,促成实践基地建设协议的签订。

2.4 规章制度建设

科学管理有利于从根本上保障实践教学质量,确保实践教学有序开展。制度则是科学管理的重要举措,通过实施合理、健全的实践教学管理制度,达到实践教学高水平产出。本科物流专业经过近几年对实践教学的探索,在吸收和借鉴其他以往的实践教学管理制度,建立从实践教学的组织、教学计划执行、安全管理、指导教师管理制度、实践教学考核等全过程的规章制度,形成实验室管理制度、实验室建设管理制度、校内外实习基地管理制度、教师培训学习管理制度等,以良好的制度条件保障实践教学的顺利开展。

3、实践教学的评价体系建设

3.1 对实践教学实施情况的总体评价

物流实践教学体系是一个完整的系统,评价是对其实施情况的监督及改进,它贯穿实践教学的全过程,包括对教师教学、学生学习情况的评价,以反映出教学过程中的真实情况,并采取措施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可从以下几方面对实践教学实施的总体情况进行评价(见图1)。

3.2 对实践教学参与主体的评价

3.2.1 教师对学生实践学习情况的评价

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主要是考察学生在实践中参与的态度是否端正,学生物流操作技能有无得到提升,学生整体综合素质是否得到提升,学生对物流职业认知是否有提升等。通过教师的评价及反馈,让学生了解自身理论联系实际中存在的问题,以便在教师指导下能不断进步。目前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常用的有三种类型:一是日常评价,主要是根据学生实践教学过程中每个阶段的差异进行不同评价;二是阶段性评价,教师定期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包括学生的进步与不足,并指出下一阶段的改进建议,一般在每学期的1/3或半期时间开展;三是期末评价,教师在期末针对某一学生表现情况进行讨论,并形成一致意见,指导教师在此基础上再对学生进行全面的评价,包括学生学习态度或工作态度、责任心与敬业精神、团队合作情况、工作效率及效能、职业道德给出书面评价报告。教师要保证公平、公正、客观地评价学生,教师日记是其重要的原始资料,需要记录每个学生做得好与不好的事件记录。通过测评,能全面、系统了解学生在实践教学中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学生也能从这些反馈信息中获得不断自我提升的方向。

3.2.2 学生对教师实践教学情况的评价

教师在实践教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直接影响了实践教学的效果,学生对教师的评价是实践教学评价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该评价,能检验教师领会实践教学理念的情况,实践教学让学生受益的情况。一般而言可通过教师课前准备情况、教学控场能力、教学质量、教学方式方法多样性、教师个人影响力等方面进行评价。

实践基本情况范文第5篇

关键词 高职院校;实践教学;评价;指标体系

中图分类号 G718.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2)08-0034-03

一、高职院校实践教学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科学性。科学性是构建高职院校实践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的首要原则。只有在注重科学性的前提下,才能保证评价指标能够反映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规律,契合高职院校内涵发展的要求。

全面性。评价指标要能够全面地反映高等职业教育实践教学的发展状况,不遗漏,不缺失,避免评价指标在考核实践教学的过程中出现较大的偏差。

操作性。实践教学评价指标要能够较好地运用于实际运用过程中,做到易于理解,操作流程简便。评价指标要能够较为便捷地对高职院校实践教学的现状作出评价。数据采集要简洁、快速,统计方法要易于理解和操作。

动态性。及时根据高职院校实践教学的发展状况和趋势对指标进行动态化的调整。动态性是与科学性、全面性、操作性等相辅相成的。只有注重评价指标的动态性,才能够贴切反映高职院校实践教学发展的实际情况,促进高职院校实践教学水平的提高。

二、高职院校实践教学评价指标的遴选

参考国内外有关文献资料和研究成果,进行问卷设计和调研,紧密对接高职院校实践教学的实际过程,构建科学合理的高职院校实践教学评价指标体系。

(一)问卷设计以及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在问卷设计过程中,征求学界、业界专家意见,反复修改,不断完善,力求问卷能够较为客观地反映高职院校实践教学评价的实际。

采用李克特量表(Likert scale)的5点式量表方式,依据被调研对象对于高职院校实践教学中每一项目的认可程度,划分为5个分值,依次为极为重要(5分)、重要(4分)、中等(3分)、不重要(2分)、极不重要(1分)。根据上述方法和分析进程,构建高职院校实践教学评价指标体系,见表1。

(二)评价指标体系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问卷统计分析采用SPSS16.0软件,进行二级指标的描述性统计分析。调研共计发放问卷120份,实际回收有效问卷107份。根据SPSS16.0的分析,13项观测变量平均值的最小值达到了4.07,表明高职院校实践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的整体认可程度较高,见表2。

三、高职院校实践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的指标解释

(一)实践教学理念的指标解释

实践教学理念主要考核高职院校对于实践教学活动的重视程度,对于实践教学活动开展的认识状况,衡量高职院校实践教学目标的明确程度以及实践教学定位的合适程度。实践教学理念一级指标由实践教学目标和实践教学定位2项二级指标构成。

实践教学目标,考核评价高职院校对于实践教学开展目标的制定状况。切实可行的目标对于高职院校实践教学活动的开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

实践教学定位,考核评价高职院校是否结合其自身办学水平、办学资源等状况给予实践教学合理的定位,实践教学活动的开展既要符合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规律,同时也要贴切反映高职院校自身办学发展状况,不脱离于学校的资源条件和特征优势。

(二)实践教学课时的指标解释

根据高职院校现有实践教学开设的整体情况,以专业课教师开设实践课程、业界教师开设实践课程以及学生顶岗实习等3项二级指标考核。

专业教师实践课程占实践教学课程比例,考核评价高职院校自身拥有的专业教师开设实践教学课程的情况,通过本校专业教师开课比例状况,考核本校教师参与实践课程的情况。

业界教师开设课程占实践教学课程比例,与本校教师开设比例相比较,考核评价高职院校从业界聘请的兼职教师开设实践教学课程的情况,通过比例的引导,提高业界教师开设实践课程的比重。

顶岗实习学时占实践教学学时比例,考核评价高职院校顶岗实习课时在实践教学计划中的比例情况。

(三)实践教学途径的指标解释

基于高职院校办学现状及现有实践教学资源水平情况,考核评价高职院校的实践教学课程设置、实践教学学时数量及比例、实践教学基地的拥有状况。

实践教学课程比例,考核评价高职院校开设实践教学课程设置状况,反映其在所有教学计划课程中的比例状况,促进实践教学课程比例的合理化、科学化。

实践教学学时比例,考核评价高职院校实践教学学时在所有教学计划学时中的比例状况,促进实践教学学时的合理分布。

专业平均实践教学基地数量,考核评价高职院校平均每个专业所拥有的实践教学基地数量,通过平均数的比较分析,促进高职院校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四)实践教学师资队伍的指标解释

实践教学师资队伍主要包括双师型教师、业界兼职教师、实践教学带头人等。

双师型教师比例,考核评价高职院校实践教学过程所需要的双师型的比例状况,促进双师型教师数量和比例的提高。

业界兼职教师比例,考核评价高职院校聘请业界兼职教师数量以及在教师队伍中的比例情况。

实践教学带头人数量,考核评价高职院校培养的实践教学带头人数量状况。

(五)实践教学效果的指标解释

通过学生技能考证获得率和初就业实践技能就业单位满意率两个方面测度高职院校实践教学的效果状况。

学生技能考证获得率,考核评价高职院校参加职业资格认证所获得证书的学生在全体学生中的比例状况,反映学生持证化水平,规范学生实践教学的认证化考核。

初就业实践技能就业单位满意率,考核评价高职院校毕业生在初次就业时,就业单位对毕业生已具备的实践技能的满意度状况。

参考文献:

[1]户艳辉.以就业能力为导向构建高校实践教学体系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1(24):72-73.

[2]王重鸣.心理学研究方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16-95.

Research on th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for Practice Teaching in Higher Vocational Schools

FENG Yan-fang

(Wuxi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of Arts and Technology, Wuxi Jiangsu 214206, China)

Abstract Constructing th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is important guidance to improve the effect of practice teaching in higher vocational schools, and should follow some principles including scientificity, comprehensiveness, operability and dynamics. Besides, constructing th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should take wholly reflecting the practical situation of practice teaching in higher vocational schools and guiding the improvement of their practice teaching level as the objective, select five one-class indicators including the idea, class hour proportion, approaches, teaching staff and effects of practice teaching; meanwhile, formulate several secondary indicators.

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 schools; practice teaching;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收稿日期:2012-01-16

作者简介:冯燕芳(1980- ),女,江苏无锡人,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