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大学生管理条例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Abstract: To understand the concepts of employment of students with different educations,this paper investigates 755 college students in some universities in Jiangxi province and analyses the datas using SPSS statistical software and finds that sutdents with different educations have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values and employment outlooks.
关键词: 大学生;学历;就业观
Key words: college students;education;employment outlook
中图分类号:F24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11-0229-02
0引言
就业观是人们对与就业有关问题的基本看法和基本观点。对于一个高智商的大学生群体来说,其在大学校园学习的过程中和社会因素对其的影响,使这个群体中的每个成员已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就业观,将使他们对就业环境、职业与待遇的选择和取舍产生一定的影响。本文为了了解大学生的就业观,以便对他们进行就业指导时能针对性地开展就业教育工作,而自拟调查表,调查和分析了大学生的就业观,现将调查与分析结果报道如下:
1调查样本与内容
在江西省南昌地区高校中调查了1所二本高校,1所三本高校,1所高等专科学校,1所高等职业技术学院,调查对象为在校全日制大学生812名,调查内容包括学历层次、学生性别和学习专业,将专业分为理科、文科和工科三大类;自拟问卷调查表,将就业观拟定为30个不同调查项目。本文仅分析不同学历大学生的就业观。
2调查与分析方法
将要调查的项目自拟成问卷调查表,培训调查人员,由调查人员将问卷调查表现场发给每个被调查对象,进行现场问卷调查并当时收回调查表。将调查资料输入计算机建立SPSS(Statistical Package for the Social Science)数据文档,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分类并进行χ2检验[1],分析大学生的就业观在不同学历之间的差异在统计学有无显著性意义。
3调查与分析结果
本次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812份,收回812份,回收率为100.0%,其中有效问卷755份,有效率为92.98%;二本学生283名,三本学生188名,专科生284名;男生313名,女生442名;理科219名,工科270名,文科266名。
4讨论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高校大规模扩招后,大学生就业的形势日趋严峻。但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因素是多方面的,特别是近年来金融危机对大学生就业产生了更大影响。大学生就业难除了与国家提供的就业岗位的总数,大学生就业的供求关系,大学生自身的知识结构和能力是否能适应社会需求等有关外,同时还与大学生择业观念和就业观的正确与否有着密切关系。从表1与表2分析结果可以看出,少数大学生认为自己所学的专业不理想有95人(占12.58),或对自己所学的专业是否有发展前途抱着迷茫(不知道)的态度有55人(占7.28),这140名大学生都认为自己所学的专业是影响自己就业的主要因素(见表2),在高等专科学校中的学生表现为更突出。但绝大多数大学生对自己所学的专业认为尚可或是理想的,影响自己就业的因素主要与自身的能力和素质有关。
不同学历大学生个人就业观显示出有显著差异(见表4)。大学生的就业观不仅是他们在职业选择上表现出来的种种心态, 而且是他们自我价值取向在职业选择领域内的某种表现形式。多数学生择业看重工作环境和条件,其中专科生所占比例最大,择业时看重经济收入和待遇者,主要是二本大学生,从中显示出不同学历层次的大学生的就业观的差异,其差异在统计学上有极显著性意义(P0.05),说明不同层次的大学生都想发挥个人才华和能力,应使自身价值得到社会认可,发挥个性,追求真理,尽力挖掘自己的潜力,施展自己的本领,而表现出来的是一种自我实现型。把表3与表4联系起来分析,755个学生中有218个学生择业看重经济收入和待遇,不足三分之一的学生这种自我实现表现出来的价值取向是金钱,工作薪水带来的物质享受,把自我价值取向建立在经济的基础上。个人价值观是后天形成的,它在形成的过程中,社会、家庭、学校等群体对个人价值观的形成起着关键的作用,由此可见,学校还应加强对大学生个人价值观的教育,正确引导,在大学生中应树立正确的个人价值观和就业观。
在调查中发现不同学历层次的大学生,就业时拟采取的就业方式绝大多数是表示要靠自己,被调查的755名大学生中有639名抱有这种态度,表明当代大学生有着一种自食其力的心态,这是良好的一面。但认为靠父母帮助就业的65名大学生中,高等专科学校的大学生有29名(占44.6%),也许是高等专科学校的大学生认为自己学历低,在校学习的文化知识和专业知识不够,不能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而依靠家长帮助自己就业有关。
从表6、表7、表8分析结果表明,大学生就业存在偏面性,多数大学生希望在沿海城市或省会城市就业[2],进事业单位,从事管理或专业性工作。这些大学生都存在就业理想化的心态, 实现自我价值的愿望强烈,对社会、对自己未来的生活存在着许多美好的向往,有着比较强烈的就业动机[3]。但因为他们不能正确地认识社会, 客观地评价自己,把就业简单化、理想化,对自己就业的定位往往偏高,认为只要找到“公家”的铁饭碗才算是就业,自己面子好看,名誉和地位双丰收;大学毕业后在私营企业、非国有公司、自己创业等不能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不能实现个人价值等错误观念,而影响了部分学生就业。
总之,大学生的就业观的主流是好的,多数大学生都把自己个人价值取向定位在应能发挥个人才华和能力上,自身价值应得到社会认可,但在就业观上存在偏面性、理想化。大学生是否有正确的就业观,将会涉及整个社会利益的重大问题,他们对职业的选择, 直接关系到国家、集体和个人的利益,乃至关系到社会的和谐发展。因此,对大学生的就业观应加强指导和教育,是当今高校面临的一个新课题。
参考文献:
[1]余建英,何旭宏编著.数据统计分析与SPSS应用[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3:141-172.
【关 键 词】大学生 时间管理 现状 问卷调查
古人云:“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由此可见时间是一种珍贵和稀缺的资源。那么何谓时间管理?时间管理(time management)是指在时间消耗相等的情况下,为提高时间利用率和有效性而进行的一系列的活动,包括对时间进行有效的计划和分配,以保证重要工作的顺利完成,并能及时处理突发事件或紧急变化。时间管理理论的发展有一个逐步演变的历史,早期的时间管理主要体现在利用一些便利贴、备忘录和记事本将一天或一定阶段所要做的重要事记录下来,此后的时间管理方法则逐步注重计划性,人们往往利用商务通等电子手段来计划和安排事情,通过制定近期、中期、长期的目标来分配自己的工作重点,这一时期的时间管理方式注重完成工作的时间和工作量,应用在学生学习上则注重完成学习任务的时间和数量。现今的时间管理则更注重生命因素的均衡发展,要求将精力放在最重要的事情上,时间的帕金森定理表明,工作往往会自动膨胀地占满所有可用的时间,因此,应该把最佳的时间用在最重要的事情上,所谓“好钢用在刀刃上”。可见,做好时间管理不仅要注重个人的管理,注重产能,更要善于将时间投入与自己目标相关的事情上,从而达到效果、效率、效能的“三效”统一。大学四年生活是我们人生最宝贵的学习阶段,直接关系着我们未来的发展。如何有效地利用时间、进行合理的时间管理是摆在很多大学生面前的困惑。通过调查发现当代大学生在时间管理方面存在种种问题,普遍存在浪费时间现象,分析存在问题的原因,并试图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引导大学生合理规划自己的时间,提高时间管理能力,为未来更好的融入社会、实现自身价值打下基础,本次课题就是针对大学生时间管理现状所做的调查报告。
一、调查对象及方法
本次调查对象是全日制在校大学生。但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就以浙师大为例进行抽样调查,针对不同专业不同年级共发放问卷100份,回收有效问卷96份,回收率达96%。问卷的内容是有针对性地问大学生时间管理的一些问题,一般采取三至四个问题供学生选择。通过问卷调查,基本能反映当代大学生时间管理现状。调查得到的数据笔者进行了仔细和细心的统计,并对其进行相关的分析。
二、调查结果分析
1.75%大学生认为自己存在浪费时间现象
很多大学生都承认自己存在严重的浪费时间现象,轻易地让时间溜走。一般初到大学他们都壮志雄心觉得自己一定得好好学习,充分利用大学时光。但是往往不懂得怎样进行时间管理,于是迷茫地度过了大学生活。明显的时间浪费现象主要有长时间沉迷于网络,或者逛街等,隐性的时间浪费现象主要是有些大学生似乎每天都是忙忙碌碌的,可是他们自己都不知道自己真正做了什么和得到了什么,尤其很多忙于学生会各种工作和活动而忽略学习的重要性。很多同学做事缺乏条理和明确的目标从而导致迷惘,在迷茫中荒废掉了宝贵的时间。于此相对应的则是75%的大学生觉得自己的大学生活不充实,只有少数的5%的人认为自己的大学生活很充实。
2.51%大学生对时间管理方面知识有一点了解
关于大学生对于时间管理方面知识的调查了解中可以看出大约一半的人有一点了解,25%的大学生表示从未了解过,24%表示了解一些。这表明大多数大学生对时间管理有一定的认识,但缺乏深入和全面的了解,甚至还有一小部分表示从未接触过。由这个问题进而问到学生是否自己有过时间规划过,调查显示77%表示偶尔有,只有21%的学生表示一直有,2%的学生从来没有,这个问题可以看出大学生在管理自己时间上缺乏一种坚持,或者自己没有正确分配时间导致无法长久持续下去,因此加强对大学生时间管理知识的宣传和教育已是非常必要和重要了。但是在问到时间管理的重要性上90%的大学生认为是非常重要的,这也在另一个方面反映出广大学生知道时间管理的重要性,只是缺乏一个系统的学习和指导。
3.关于大学生自己认为无法合理管理时间的调查分析
关于这个问题的调查中可以看出45%的大学生觉得自己没有这种规划的习惯,48%的大学生觉得个性不喜欢被时间限制,7%的大学生认为是学生工作等其他活动导致的。仅仅通过这个问题并不能很好的反映出当代大学生无法合理管理时间的真正原因,需结合以上问题调查加以综合分析。
从整个问卷调查来看对于大学生浪费时间、无法合理管理时间的原因主要总结了一下几点:
第一,缺乏自觉性。目前大学生的日常活动具有盲目和随意的特点,在纷繁复杂的课堂之外,在选择休闲活动时缺乏主见,往往是周围流行什么,他们就追随什么流行风过后又感空虚无聊和失落郁闷等。大部分学生的活动基本处于盲目状态,对自己的时间缺乏规划和管理,更谈不上开发。很多学生都存在懒惰思想,对于制定好的行动计划,往往因为自己的懒惰而使计划付之东流。可见,引导并帮助学生勤于思考、学会总结,善于通过各种方式锻炼学生的意志力具有重要意义。
第二,时间结构不合理。据调查,时间用于专业学习之外,大学生花费大量的时间在“睡懒觉”、“室内闲谈”、“上网聊天”、“娱乐玩耍”等方面,有意义的活动时间过少;社会活动中小圈子交际活动过多浪费了时间和精力。
第三,对时间管理了解不够。很多大学生也知道时间的重要性,但对时间管理概念很模糊,不懂得一个具体的时间管理规划。并非所有大学生都不愿规划使用自己的时间,大约77%承认自己偶尔有时间的规划,但是调查发现,他们当中的很大一部分人的问题在于对时间规划不尽合理,缺乏时间管理方法和技巧的训练。实践表明,尽管大学生自由支配的时间相对充裕,但他们当中不少人用于娱乐休闲时间远超过用于课余学习的时间。因此,我们应当有针对性地帮助一些大学生合理规划好自己大学时光,使他们的大学生活既丰富多彩,又能保证他们获得学业上的成功,为今后走向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具体对策
(一)明确自己的目标
时间观与人生相关联,一个人的人生观决定他的时间观。一个人将一生的时间当做一个整体时,首先必须考虑它的起点。也就是说,我们必须选好目标,明确在什么地方使用自己的时间。当我们明确自己的人生方向时,我们才能正确对待时间,把握时间,利用时间,成为运筹时间的人。确定目标有如下原则:目标表述必须具体;目标必须有量化标准,目标的标准必须是可以达到的;目标必须有时间限度;目标的结果必须经得住时间的考验
(二)制定合理的计划
制定有一个合理科学的计划至关重要。首先可以为自己列一个清单,把自己要做的事情一一写下来,自己就可以清楚地看到自己手头上的任务,同时,我们应该分清楚必须做的事情和不必须做的事,知道什么是紧急事,什么是重要事,从而合理调整时间。在此基础上,我们还要将事物分段,做一个长期规划,一步步向目标迈进。计划的安排应合理、科学,尽量不要让你的时间浪费。应该说明的是,不浪费时间并不是把所有时间都用来学习,也不是说打球、洗衣服等时间都是浪费。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理节律,呈周期性变化,这就是所谓的“生物钟”。受这种变化的影响,我们的体力、脑力就会出现高峰和低谷交替出现的起伏现象。有的属“早起型”,有的则是“晚睡型”。所以,我们就要找出对自己来说价值最高的时间段,也就是学习效率最高的时间段,把重点的、难度大的事情尽量安排在这一时间内去完成。这样做所花费的时间不长,但往往能够取得最佳的效果,做到事半功倍。当然,在低谷的时间则应安排适当的运动和休息。制订计划还必须强调的是,必须按自己的特点自己制订,不能仿制别人的计划,那样就没有任何意义了,而且往往还会适得其反。
(三)合作执行计划,跳出紧急误区
在事物区分的基础上,一个好的计划会让生活变得更充实,但必须保证计划的可行性并加以落实。大学生应根据事情的轻重缓急来适当取舍,在有限的时间里完成最有意义的事情。在执行计划时,则应该努力克服困难,避开环境影响。当然,我们在区分紧急的时候,也要注意不要进入所谓的紧急中。“重”和“急”是不一样的概念,人们往往去做急的事情。但是,大部分急的事情其实是不重要的。因此,不要把全部的时间拿去做那些紧急的事情,而要去做真正重要的事情,以便保持平衡。很多同学会苦于自己制定的计划无法长期执行,在这里特别指出的是在执行计划中可以加强同学之间的合作,可以选择一至两个平时在一起较多时间的同学,各自熟悉彼此的时间管理计划,然后一整天结束之后相互监督各自的执行情况,如完成的很好可以相互约定一起去放松自己的心情之类的事情,这样提高完成计划的积极性。
(四)进行计划执行后的思考及修正
计划执行后我们需定期检验自己计划是否合理,是否取得阶段性的成果,及时地总结经验,如发现存在一些问题应及时加以修正,以利于下一步计划的制定。
虽然每天只有二十四小时,但你只要细心观察,节约点滴时间,你是可以拥有比别人更多的时间的。比如说,如果我们把看电视、上网这些浪费掉的时间省一些出来,我们就可以做很多事情。大学是容易迷失的时候,所以时间管理是我们健康成长的关键,时间管理的原则要求我们节约时间,爱惜时间。节约时间很重要,但是提高个人时间利用效率则更重要。只有提高个人时间运用效率,我们才真正地合理利用了时间。时间对于每一个人都是公平的,要想保质保量地完成工作任务,就要守时惜时,发挥每一分钟的最大功效。
参考文献:
[1]黄希庭,张志杰.青少年时间管理倾向量表的编报,2001,33(4):338-343
[2]黄希庭,张志杰.论个人的时间管理倾向[J].心理
关键词:高校管理权;学生权利;冲突;协调
一、高校管理权与大学生权利冲突的现状
1、高校管理权与大学生财产权的冲突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28、29条规定。学校有维护学校正常教育教学秩序,保护学生人生财产安全。并基于该目的对学生进行管理和处分的权力和权利。与此同时,财产权作为宪法和法律明文规定的权利,大学生个人拥有的合法财产理论上不易成为学校管理权处分的对象。但现实生活中学生的在课堂上玩手机、平板;日常宿舍中热得快、电饭煲等有一经查处给予没收使学生的财产权屡屡被学校的管理权所侵犯。
2、高校管理权与大学生人身权的冲突
在学校,学生有权进行评教活动,但学校却利用自己的自主管理权把学生的学习活动都限定在一定的框框内。大学生在学校生活学习,高校有保护大学生人身安全的义务,对高校大学生不可以体罚、人格的歧视,这些都是大学生人身权的一部分,也是高校管理中需要十分注意的方面。
3、高校管理权与大学生隐私权的冲突
学校对学生违纪的事实、处分结果张榜公布、是学校将学生的分数公布于众等等,这些都是高校管理权与学生隐私权冲突的事实。大学生大部分为年满十八周岁的成年人,他们的隐私权在法律条文上是有保障的,但是学校有权制定一定的规章来规范学生的行为,且出于安全考虑,这也是不可避免的,从而产生冲突。
二、高校管理权与学生权利冲突的原因
近年来,高校管理权逐步自主化,虽然我国法治建设不断深入,学生的维权意识也有所提高,但还是出现了学生的隐私权、财产权、人身权等受到侵害的现象。原因何在,我想还应当从以下三方面进行分析:第一方面、高校对学生行使管理的正当性及其权力限度。学生进入学校就是为了受教育,而教育的目的就要要求高校享有对学生的管理权。但是高校的管理权也是要有限度的,不可以侵害学生权利为代价;第二方面,由高校管理与学生之间的权限造成。就高校管理而言,高校管理体制的不健全、不规范、高校管理者的法律意识淡薄,这些都是有可能造成高校管理权侵害学生权利的原因。而在我国,随着经济的发展学生的法制观念逐渐提高,但目前为止高校与学生的法律地位尚未确定,关于高校管理权与大学生权利保护的法律少之又少加之学生权利受侵害后法律救济渠道又不畅通,加剧了高校管理权与学生权利的冲突;第三方面,在对近几年关于高校管理权与学生权利冲突的案件中,发现以下问题:1、高校对学生做出的处分畸重;2、高校的管理行为有程序瑕疵;3、学生权利义务的分配不合理;4、高校自制的校规校纪不规范,有与法律及规章相抵触之嫌
三、高校管理权与学生权利协调的建议
高校管理秩序是我国秩序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权利保护也是法治进步的重要板块。怎样才能在高校管理权与学生权利中寻求一种平衡,我提出以下建议:1、改革高校管理模式。转变“管理本位”为“学生本位”的观念,切实为学生考虑;提高高校教职员工的法治观念和法律意识,减少工作当中的疏忽;逐步完善大学生参与高校管理的制度,从制度上减少冲突;2、高校学生权利保障应当遵循的原则,高校学生权利保障应当遵守尊重学生权利原则、坚持法律优先原则、坚持正当程序原则、坚持按照正当比例原则;3、逐步完善立法。虽然国家在维护大学生“学位授予和学位证书的颁发方面”有一些法律法规,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列》、《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暂行实施办法》、《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关于审定学位授予单位的原则和办法》等,但在具体保护大学生的权利问题上仍存在非常多的问题;4、规范内容及制定程序的完善。在修改的过程中对影响学生重要权利的事项实行法律保留同时高校管理活动程序应当完善,最好应当让学生参与校规的制定;5、提高在校生的法律意识,更好地维护自己的权利;6、严格依法管理,依法治理;7、疏通救济渠道。 完善教育系统内部的申诉制度;扩大行政复议范围;建立教育仲裁制度;健全教育司法救济制度;成立专门的非政府组织——大学生权益保护协会;8、加强对高校管理权的监督;9、平衡两者的权利,创造和谐校园。对高校管理权的限制应该是有限度的;对大学生的权利诉求也要进行必要性考虑。
结语: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和政治体制改革的深入,我国依法治国的步伐正逐步加快,公民的民主、法制观念也日益增强。在这种形势下,高校逐渐从一个封建家长式的管理者向现代服务式的管理者转变,高校学生的权利意识也逐步提高。然而受传统办学模式影响,高校管理理念过渡缓慢,加之高校管理方面法律滞后,暴露出高校管理权与学生权益相矛盾的问题。对高校行使管理权过程中的问题及我国大学生权利保护的现状进行分析,提出建设性意见有利于我国教育的发展,有利于高校更好的行使管理权也使学生的权利免受侵害。(作者单位:河南省新乡市河南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朱孟强.我国高等学校与大学生法律关系研究. 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年
[2]马鹰. 高校管理权与学生权利冲突分析[M]. 河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年
[3]张金辉.高校自主管理权与大学生权利的冲突和平衡 [J];河北法学;2011年02期
作者简介:翁文艳,中国浦东干部学院领导研究院教授,美国麻省州立大学教育领导系访问学者;吴智育,河北师范大学法政与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通讯作者;刁静,电子科技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心讲师。(上海/201204)
*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的新途径研究”(项目编号12CKS044)和上海市“阳光计划”项目“积极青年发展视野下大学生领导力培育模式的研究” (课题编号112YG14)的研究成果,并获国家留学基金资助。
摘要:将以价值观为核心的大学生领导力作为分析框架,本研究发现当前我国大学生在价值观上呈现出一些特点,如诚信上的知行分离,虚心态度与服务意识不足,合作关系难以建立,较少重视团队目标等。研究还发现,学习过领导力的大学生具备更积极的价值观,更强调患难与共的诚信与责任,更擅长合作与助人的友善关系,更重视团队价值和民族使命感。建议将大学生领导力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一门拓展课程,作为高校价值观教育的一种新途径。
关键词::大学生领导力;以价值观为核心;实证调查
一、 研究背景
领导力是21世纪学习、工作与生活的必备技能。它强调在发挥影响力的过程中遵循诚实、正直等价值准则并在行为上体现社会责任感。[1]帮助学生发展诚信及坚强的性格以使其成为领导者,已成为高等教育最具挑战性的重要目标之一。[2]国外大学生领导力教育的实践表明,培养领导力可促进大学生树立合作、服务、责任、奉献等积极价值观。[3]美国高等教育标准促进委员会所制定的大学生领导力培养目标包括价值观、能力、知识三个维度,以价值观为总目标导向,以知识为学习的基础和前提,以各种各样的个人品质和能力素质作为培养目标的主体内容,社会责任感是大学生领导力价值层面的核心素质。[4]可见,培养大学生领导力,不是要强化学生的“官本位”意识,而是要培养和提升他们在以后的职业领域、工作岗位上的影响力以及服务他人、团队合作与沟通等人际交往能力[5],并强调社会责任感等价值核心。
我国高校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的主阵地,承担着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使命,需要适应时展的新要求和学生生活的新特点,不断地丰富教育内容、创新方式方法、激发学生学习进步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学生认同和养成价值观的过程与他们从自我走向社会的亲社会行为的养成过程有关,属于从小我到大我的社会性成长过程。针对90后大学生在价值观方面强调自我中心和实际利益的普遍倾向,大学生领导力教育从学生自我能力提升的实用角度出发,通过培育以价值观为基础的重要人际影响力,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奠定基础。本文采用大学生社会责任型领导力量表对全国6所高校的1200名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从实证角度发现我国大学生在价值观上呈现出一些特点,学习过领导力的大学生具备更积极的价值观,试图为高校价值观教育提供新思路。
二、 研究设计与方法
(一)以价值观为核心的大学生领导力分析框架
目前世界各国大学生领导力教育中运用最广泛的理论是美国高等教育研究所针对大学生群体提出的大学生社会责任型领导力理论。[6]该理论是由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高等教育研究院(Higher Education Research Institute)提出的,认为社会责任型领导力是“有目的的、合作取向的、以价值观为基础的引领社会的积极改变”的过程。该理论专门针对大学生群体的发展,整合了服务型领导、变革型领导、合作型领导等强调道德伦理要素的领导理论,形成以价值观为核心的代表性理论,成为当前美国高校大学生领导力教育中最具影响力、用最广泛的模型。该理论强调两个核心原则:一是强调领导力发展与社会责任感紧密联系,强调领导力是通过激发变革、改善社会来促进公众的共同利益;二是领导力发展需要提升每一个人的自我认知能力及与他人合作共事的能力。
通过社会责任型的领导力发展,致力于帮助学生在以下七种价值观方面有所发展。这七种价值观是该理论的核心要素,可分为个人价值观、团队价值观和社会价值观三个层次。个人价值观包括自我认知、言行一致、承诺三种价值观。团队价值观包括合作、共同目标和礼貌地解决争论三种价值观。社会价值观,也是社区价值观,包括公民责任感(或社会责任感)这一最为重要的价值观。在学生身上发展上述三个层次的七种价值观,反过来又促进了第八种价值观――积极改变,即为了公众的共同利益而促进社会的积极改变。这些价值观之间形成相互关联、相互促进的格局,共同构成了促进社会积极变革的社会责任型领导力的发展的模型,该发展模式非常强调学生在领导过程中的积极实践。本调查采用的大学生社会责任型领导力量表围绕这8个维度的价值观设计了68个题项,这8个维度成为本文的分析框架。见表1。
(二)研究对象
课题组于2014年3-5月采用随机便利取样方法选取东、中、西部高校各2所,并在选定高校中选取文科或理科院系各1个,从中选取大一、大二、大三、大四年级的学生各50名,每所高校共计200人。采用无记名团体施测方式,共计发放问卷1200份,回收有效问卷1159份,回收率96.6%。在被调查的大学生中,东部高校为381人(32.8%),中部高校为391人(33.7%),西部高校为388人(33.5%),地区分布基本均衡。其中男生526人(45.4%),女生633人(54.6%),基本符合目前大学在校生女生比例略高于男生的总体情况。其中大一284人(24.5%),大二305人(26.3%),大三299人(25.8%),大四271人(23.4%),被调查大学生出生年龄在1990~1995年之间,是典型的90后青年。调查样本在各年级分布基本均衡。文科或社会科学专业大学生538人(46.4%),理科或自然科学专业大学生621人(53.6%),基本均衡,符合我国在校生理工科学生略多于文科生的总体情况。被调查大学生成长地区在农村的573人(49.4%),城市383人(33.0%),都有过的203人(17.5%);独生子女的492人(42.5%),非独生子女的667人(57.5%)。据此样本的调研数据结果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全国在校大学生的总体情况。
(三)研究方法
采用大学生社会责任型领导力量表作为研究工具[7],对我国大学生领导力的现状进行分析。该问卷源自美国,已被国内研究证明同样适用于我国大学生,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8][9]
调查问卷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基本信息”,内容主要为大学生的各种特征及是否学过领导力的情况;第二部分为“大学生社会责任型领导力量表”,共68个题项,采用李克特五点计分量表。量表共分为8个维度,包括:(1)礼貌地解决争论;(2)自我认知;(3)改变;(4)合作;(5)言行一致;(6)共同目标;(7)承诺;(8)公民责任感。量表整体α系数为0.941,每个维度和每个题项的α系数均为0.94左右,显示该量表的信度良好。
采用描述性分析,比较领导力8个维度的均值,得出大学生领导力各个维度的现状。采用频数分析,看大学生总体在相应的价值行为或态度题项上所达到的水平。由于正态分布或方差齐性不能满足T检验的要求,因此采用非参数检验中的秩和检验(Mann-Whitney 检验),检测学习过领导力的大学生在领导力行为(含8个维度)上是否与从未学习过领导力的大学生有差异。零假设是两类大学生的领导力行为相同。P值指Mann-Whitney 检验的渐进显著性(双侧)水平,P
三、结果与分析
(一)我国大学生领导力的现状
总的来看,大学生领导力量表中8个维度依据均值的高低依次为:礼貌地解决纷争、改变、共同目标、自我认知、公民能力、合作、言行一致、承诺。进一步分析大学生领导力量表中8个维度68个题项的百分比,分析大学生在相应的价值行为或态度上所达到的总体水平,发现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1.自以为真诚,但因缺乏自信、自省、自知而导致知行分离
言行一致是指思想、情感和行为的一致性,是真诚待人的基本表现。调查发现,大学生总体上重视真诚、正直的价值观,有85.8%的大学生同意或完全同意“我是一个真诚的人” 的题项,有79.3%的大学生同意或完全同意“对我而言,别人认为我正直很重要” 的题项。但只有刚过半数的大学生认为自己的行为与信念相符(57.1%),能容易坦诚自己(53.2%)。仅仅三分之二(68.8%)的大学生认为自己在思想和行为上一致。总体上看,大学生在言行一致上比较欠缺,这与我们强调要加强大学生的诚信教育的一般看法也是一致的。
准确客观地自我认知,是培育价值观的基础,一个不能认知自我、无法建立自信的人是无法建立一套合理的自我价值体系的。调查发现,仅49.7%的大学生认为很了解自己,58.5%的大学生认为自己很自信,24.8%的大学生认为自省很难。自我认知是实现其他价值的必要条件,是驱使自我采取行动的价值、态度和情绪的认知和自觉。大学生总体上不了解自我、缺乏自我反省的能力,因而不能建立足够的自信,这些都会阻碍他们构建诚信、正直、友善等符合道德伦理的自我价值体系。
2.在思想上有合作的态度与意愿,能尊重他人并分享自己的观点,但在实际行为上不擅长合作且缺乏虚心态度
合作包括包容不同文化、善于沟通、表达与倾听,能够建立互相信任的关系。礼貌解决争论包括倾听、沟通、谈判、对话的能力。
调查发现,85.9%的大学生愿意为了共同目标和别人一起努力,81.1%的大学生表示信任合作伙伴,79.0%的大学生认为自己乐于听取别人的意见,75.7%的大学生认为合作会带来更好的结果。82.4%的大学生认为自己能尊重别人的意见而不是独断专行,80.8%的大学生认为讨论能激发创造力。然而,仅有67.3%的大学生认为自己乐于接受别人意见,57.8%的认为自己在别人眼里是很善于合作的,49.3%的J为自己在合作中能发挥重要作用。可见,大学生总体上能尊重他人而不是独断专行,能积极地参与讨论,与他人分享自己的看法。但在实际合作行为上自认为不擅长合作,不擅长接受他人的意见,觉得自己对团队的贡献和作用没有得到其他人的认可,这也许与之前大学生的自信度偏低且比较自我有关,所有这些特征都会影响大学生建立友善、合作、互惠的人际关系。
3.态度上认同团队共同目标,但实际行动上缺乏足够的参与支持
共同目标意味着为了共享的价值和目的而工作,具有与组织一致的价值观是个体激发敬业精神的前提,只有具备共同目标和使命的组织和团队才能激发成员之间的高度信任感。承诺是在行为上与价值观保持一致,并信守诺言,为自己的承诺付出时间和精力,且有效实现承诺。只有在承诺之下坚持到底,才能最终对国家、社会作出积极的贡献。
大部分大学生能认同组织共同目标或共同价值的重要性(84.6%),愿意与他人共同努力使所在团队更好(87.7%),并对所在团队具有较强的责任感(86.3%);但是在行为上却相对较少参与那些有利于共同利益的活动(80.8%)。这也佐证了之前部分大学生在言行一致上比较欠缺的特征。
大学生总体上具有较高的承担责任的意识。86.3% 的大学生认为自己会承担自己应允过的责任;但在言出必行、言行一致方面,比较欠缺,仅有65.8%的大学生认为自己言出必行,66.4%的大学生认为自己在困难时期会和同伴在一起。可见,大学生总体上相比其他社会人群是比较单纯而真诚的,但由于抗挫能力较弱,在遇到困难时,会因惧怕困难而导致逃避责任、不能践行自己先前的承诺而产生言行不一致的情况。
4.态度上愿意为团队作贡献,实际上却不愿意为他人花时间做重要事情,使命感较弱
公民责任感包括作为一个合格公民的能力与行为特征。公民责任感产生于个人与所在社会或社区之间的责任关系,具有责任感的个人在行为上表现为能够积极主动地采取行动通过参与社区活动、为他人提供关爱和服务来改善所在社区、造福于社会。其中,也包含服务他人的意识,服务他人的体验经历是培养学生领导力的一种强有力的手段,服务他人、关爱他人与社区是爱国情感产生的基础。大学生群体有负责任的态度和意愿,87.7%的大学生认为愿意与别人一同努力使团队变得更好,85%左右的大学生认为自己对团队负有责任,并表示很珍惜能为团队作出贡献的机会。但在实际行为上,却并不太愿意花时间为别人做重要的事情,缺乏使命感。此外,仅有60.4%的大学生相信自己肩负着国家和民族的使命,表现出大学生相对较弱的民族使命感。
(二)W习过领导力的大学生具备更积极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对学习过领导力和从未学习过领导力的两类大学生群体进行非参数检验中的秩和检验,结果发现两类大学生群体在领导力总分及除“礼貌地解决争论”之外的7个维度上都存在统计学上的差异(见表2),学习过领导力的大学生都普遍优于从未学习过领导力的大学生。可见,学习过领导力的大学生在态度和行为上都表现出更为积极的价值观。
1.更强调患难与共的诚信与责任。与从未学习过领导力的大学生相比,学习过领导力的大学生在困难时期会更多地与同伴患难与共,做事情时具有更强的责任感,更加为其他同伴所信任,在言行一致方面做得更好,在日常行为中表现出更强的真诚、诚信的观念与行为。
2.更擅长合作与助人的友善关系。与从未学习过领导力的大学生相比,学习过领导力的大学生在与他人合作时,更能发挥重要作用,这也是领导力的重要特征。同时,也更乐意帮助他人、为他人争取权利。更认同了解他人的重要性,更强调合作的好处,更乐于接受他人的意见和分享自己的看法,在日常行为中更容易建立友善、合作、互助的人际关系。
3.更重视团队价值和民族使命感。与从未学习过领导力的大学生相比,学习过领导力的大学生在完成团队目标和任务时,更能认同团队价值观,更能积极主动地为制定团队目标和完成团队任务作贡献,具有更强的民族使命感和爱国意识。
4.具有更客观的自我认知和更强的社会适应能力。与从未学习过领导力的大学生相比,学习过领导力的大学生表现出更了解自己的优势与不足,更为自信并能在变化的环境中也工作出色,能积极寻找新的做事方式和认识问题的新方法。
四、讨论与建议
大学生领导力作为21世纪合格公民必备的素质,已成为我国大学生必须具备和需要掌握的综合素质与能力。一直以来,大学生通过参加各种形式的学生组织、担任学生干部、参加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等,来自发地提升自己的领导力。研究表明,这些实践经历都有利于全面提升大学生领导力。[10]近几年,上海、广州、北京、成都等地一些高校也尝试开展大学生领导力项目或开设大学生领导力课程,将大学生领导力教育作为公民教育、通识教育的一种新途径。参加过领导力项目或课程的大学生比没有参与过相关项目或课程的大学生具有更高水平的领导力[11][12],具体表现为更具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更加关爱他人、服务他人并能积极参与造福社会的活动。开展以价值观为核心的大学生领导力教育有助于促进大学生的价值观培育。
(一)以价值观为核心的大学生领导力教育可以作为促进高校价值观教育的新途径
笔者2010年上海地区的调研结果表明,64.1%的大学生没有参加过任何形式的领导力教育。[13]四年后的本研究发现,从全国范围看,从未接受过领导力教育的大学生比例下降了约一半(为34.6%),而且,学习过领导力的大学生具备更积极的价值观。参加大学生领导力培训项目或课程能显著提升大学生领导力[14],能帮助学生主动总结以往参与领导过程的各种经验体会,进而积极主动地发展以价值观为核心的领导力。建议高校不断探索并优化大学生领导力培养模式,开发以价值观为核心的大学生领导力培训项目或课程,作为培育大学生价值观的一种新途径。比如,在大学生领导力教育中加强大学生的自信教育、自我认知教育,作为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基础;在大学生领导力教育中加强社会责任感的教育,并注重在困难时期、在遇到挫折的情况下坚守承诺的坚持性、意志力的教育;在大学生领导力教育中加强社会服务、社会实践的活动教育,让大学生在参与实践活动的过程中用实际行动体验社会责任感、国家使命感的精神实质等等。
(二)以价值观为核心的大学生领导力教育从培养内容和教学形式两方面都对学生具有吸引力和感染力
从培养内容上看,领导力是21世纪技能中有效学习、并获得工作与生活的成功的必备技能。笔者多年的大学生领导力教学实践表明,领导力作为90后大学生必备的一种职业素质,对大学生有很强的吸引力,大学生学习领导力的主观愿望比较强烈。本调查也显示,约20%的大学生主动自学领导力的有关书籍和视频。可见,领导力是大学生喜欢并愿意学习的新内容,对其未来职业与生活的成功有很大助益。从教学形式上看,大学生领导力教育以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新主题和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对学生有吸引力,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服务意识和责任意识,促进学生养成诚信、友善、合作、奉献等价值观的形成。比如,通过课堂内的游戏活动、小组研讨、情境模拟、电影教学和课堂外的志愿服务、小组调研、现场参观等体验式教学形式,在“课堂-实践-课堂”的教学循环中帮助学生先在课堂中进行理论学习,再在实践活动中感知各种价值情感,最后在课堂中反思各种实践体验,潜移默化地促进其价值观的养成。
(三)以价值观为核心的大学生领导力可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一门拓展课程
借助大学生领导力的新载体,可强化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为价值观培育奠定基础。课题组在上海多所高校的教学实践研究表明,学习过领导力项目课程的大学生中,73.3%的学生提高了团队合作的意识与能力,68.0%的学生激发了主动服务他人的意识和行为,49.4%的学生激发了主动承担责任的意识,48.6%的学生确立了友善、诚信的态度。大学生领导力教育作为丰富并拓展高校价值观教育一个新途径,可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一门拓展课程。笔者自2013-2016年在上海某高校开设了“大学生领导力:信念与思维”、“大学生领导力:技能与实务”等课程,作为该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一门高阶拓展课程,深受学生欢迎,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这种反映21世纪时代前沿理论与未来需求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教学内容与形式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探索与思考。
参考文献:
[1]Thrlling,B.,Fadel,C.21st Century Skills:Learning for Life in Our Times[M].San Francisco:Jossey-Bass,2009:140.
[2]King P.M.Character and Civic Education:What Does it Take?[J].Educational Record.1997,78(3/4):87-90.
[3]Klau,M.,Boyd,S.,Luckow,L.,et.al.Youth Leadership:New Directions for Youth Development[M].San Francisco,CA:Jossey-Bass,2006.
[4]Mitstifer,D.I.CAS Professional Standards for Higher Education[A].Council for the Advancement of Standards in Higher Education[M].Washington,D.C:Higher Education Research Institute,2012:449.
[5]翁文G.培养大学生领导力:高校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新载体[J].当代教育科学,2013(11):32-35.
[6]Higher Education Research Institute.A Social Change Model of Leadership Development:Guidebook Version III[M].College Park,MD:National Clearinghouse for Leadership Programs,1996.
[7]Komives,S.R.,Wagner,W.,Associates.Leadership for a Better World:Understanding the Social Change Model of Leadership Development[M].San Francisco,CA:Jossey-Bass,2009.
[8][12]陶思亮.中国大学生领导力发展与教育模型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76-88.
[9][11]刁静,陈正芹,郑芬.上海大学生社会责任型领导力的调查研究与思考[J].当代青年研究,2013(3):77-84.
[10]李夏妍.大学生组织参与度对领导力的影响[J].高教探索,2016(8):115-121.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就业观念;利益协调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n)04-0224-02
0、引 言
我国进入经济转型期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化,我国高等教育逐步由精英教育走向大众化。但是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观念却没有跟上改革的步伐,精英人才意识,被动就业观念,学而优则仕的思想还残留在当代大学生的头脑中,首先,当代大学生普遍自我期望过高,大都认为上大学的机会成本过高而追求高待遇。在大学生追求高身价的同时,企业提供的岗位工资明显低于期望值,从而导致大学生劳动市场出现畸形的供大于求。其次,当代大学生有着很强的行业、地点倾向性,此外,当代大学生的动态就业观念淡薄,创业意识薄弱。
我们深层次的思考当前大学生的就业观念,不难发现,表面上传统的就业观念,却隐藏着对利益的追求,无论是追求高工资,或是到大城市、国企单位工作,都是为了达到利益最大化。也就是说,表面上影响大学生就业选择的观念问题,其本质上是利益选择问题。
1、对利益的追求形成就业观念
一个人的择业行为是就业观念的外在表现,而大学生择业行为的出发点是实现利益最大化,也就是说,个体选择某个岗位的根本原因在于该岗位能够实现自己的最大化收益。可以说利益决定了就业观念的形成,当然这里的利益不仅仅是指经济利益,还包括其他方面。因此要改变就业观念,就要先从就业利益追求上入手,具体分析,我们认为决定就业观念的利益主要涵盖以下几个方面:
(1)经济利益。经济利益是大学毕业生在就业时首先考虑的因素,它主要体现在工资和补贴的多少,大学生普遍希望到高工资的单位上班已是不争的事实,公务员和国企也正是他的高福利才导致了大学生的积压,另外由于我国区域经济及城乡发展不平衡性的事实存在,各地区收入水平有较大差异,这容易导致发达地区人才高度聚集乃至人才过剩。
(2)社会利益。大学生的就业观念体现的不仅是经济利益的追求,社会利益也是他们择业时重要考虑因素,社会利益又包括制度因素所产生的利益,政策因素所产生的利益。
首先在制度因素方面:①户籍、档案制度制约毕业生的择业。我国的户籍制度与住房补贴、医疗保险、退休养老等社会福利有很大联系。与户籍制度相似,档案在人事调动、选拔人才、评定职称等事务中具有很大的参考作用,虽然经过了一系列的改革,但是现行的户籍制度、档案制度仍然对大学生的就业产生了较大影响。一旦毕业生选择到农村、中小城市和西部偏远地方就业,户籍、档案制度会对毕业生的再次择业带来阻碍。因此,大学生一心想到发达城市的就业观念也就不难理解了。②社会保障制度。由于我国现行的社会保障制度尚不健全,欠发达地区的保障制度远远落后与发达地区,经济发达地区的社会保障体系,如医疗保险、养老保险、住房公积金等更为完善。保障体系完善与否也是大学生在择业时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这一点导致了他们在就业时存在地区选择倾向。
其次在政策因素方面主要体现在国家的政策导向性给大学生就业所带来的利益,如国家对大学生创业时在贷款和税收方面的优惠政策会在一定程度上会提高大学生的创业积极性,另外各地区根据自身的情况制定的一系列就业政策所产生的隐性利益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决定大学生的就业观念,如各地区的人才引入政策会降低大学生的就业成本,人才储备政策所带来的未来预期利益也会决定大学生的就业选择
(3)家庭利益。大学生就业不单单是个人利益的选择,家庭利益也会影响他们的就业决定。特别是对一些家庭状况不是很好的大学生,他们在选择职业时倾向使家庭总体利益最大化,此时,他们的职业也许不是对自己最优的,但是他可以帮助家庭其他成员提高收益。
以上各种利益交织在一起共同决定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选择,各种利益的均衡考虑是他们就业观念产生的根源。
2、实现利益协调。转变就业观念
既然利益决定了就业观念的形成,就业观念的转变就不仅仅应该是大学生主观意识上的转变,它的关键应在于实现利益之间的协调,处理好了利益协调,就业观念自然会发生转变。我认为,实现利益协调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考虑:
(1)实现国家机构人员与非机构人员之间的利益协调。国家可以对国家机构人员(主要是对公务员)的福利进行改革。一方面适度降低公务员的待遇,公务员高稳定性、高待遇的特点使得大量大学毕业生积压于此,适度降薪可以给公务员热降温;另一方面国家监管部门应加大力度禁止公务员灰色收入的存在,一旦灰色收入消失,这些大学生必然会流入其他部门。
(2)实现发达地区就业者和农村和西部偏远地区就业者之间的利益协调。农村和西部偏远地区应进一步提高大学生工资和社会保障力度,吸引大学生到此就业。国家教育部人事部在2007年提出了“对到基层就业的大学生要在户籍管理、劳动关系形式、社会保险缴纳、和保险关系接续方面提供保障”的举措,这一举措应该加大力度实施,使得与在发达城市所获得的利益达到相对平衡。
(3)实现大城市就业者和中小城市就业者之间的利益协调。中小城市和欠发达地区应加快经济建设步伐,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吸引大学生就业,这样不仅可以缓解大城市就业压力,解决毕业生失业问题,吸收的大学生也可以进一步加快城市的经济发展,形成良性循环,实现地区之间的均衡发展。
(4)实现国企、三资企业和中小企业就业者之间的利益协调。中小企业可以根据效率工资理论,提高员工待遇,吸引高校毕业生这一高素质群体,这样不仅可以通过提高效率来实现公司的发展,同时缓解就业压力。中小企业单纯依靠它的潜在发展空间和容易产生成就感难以吸引大学生就业。因此,提高员工待遇可以达到企业与社会的双赢局面。
(5)实现就业与创业的利益协调。政府可以考虑进一步加大对大学生创业的支持力度,通过提高大学生贷款额度和相关优惠政策,以及加大大学生创业时税收优惠力度,激励大学生自主创业。
3、结 语
我国的高等教育大众化才刚起步,大学生依然是人力资源中的稀缺人才,大学生的失业不仅造成了人力资源的浪费,又不利于人力资源的有效配置,也不利于提高企业和社会经济效益。大学生就业难,主要在于就业观念的陈旧,转变就业观念的关键是实现利益协调。因此实现利益协调,达到利益公平,是解决当代大学生就业的首要任务
参考文献:
[1]马于军,高等教育大众文化背景下――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7
[2]赵宏斌,人力资本投资风险――对中国高校毕业生就业选择与教育投资风险的研究[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
[3]黄散宝,就业能力与大学生就业――人力资本理论的视角[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8
[4]李宏伟,孙祥,方留,大学生就业流向区域差异动因及对策研究,科技信息博士、专家论坛
[5]韩经,尹兆华,当前大学生就业选择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航海教育研究,2008,(4):35-38
[6]杨晖,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及对策探讨,徐特立研究――长沙师范专科学枝学报,2006,(3):55-58
[7]许传红,我国弱势群体度大学生就业现状研究,法制与社会,2007,(6):596-597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内容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或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学习和参考。本站不是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出版社。
工信部备案:蜀ICP备18023296号-3 川公网安备:51010802001409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蓉零字第CH-B061号 统一信用码:91510108MA6CHFDC3Q © 版权所有:四川好花科技有限公司
免责声明:本站持有《出版物经营许可证》,主要从事期刊杂志零售,不是任何杂志官网,不涉及出版事务,特此申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