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商务服务研究报告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商务英语;人才培养;服务外包;职业标准;对接
一、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发展现状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不断深入,社会对英语专业人才的需求不断,在此需求下,我国许多高职院校都开设了商务英语专业。从国家教育部公布的数字来看,我国高等教育独立设置的高职院校数量到2013年达到了1266所,招生人数也增加到237.43万。在1266所高职院校中(2013年具有高校招生资格的高职(专科)院校),有749所开办有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占全国高职院校的59.16%。据2013年《上大学网中国高职院校最爱的专业排行榜》统计,专业点数量排名前十位的高职专业中,商务英语专业榜上有名。而全国本科院校中,英语专业比重高达77.44%,以903所院校占据榜首。
根据数据统计,虽然商务英语专业在全国的布点率高,但从图表中我们不难发现,在高职院校和本科的专业设置上,商务英语专业都是重叠的。当然不难想象在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上都会有所重叠,这就造成了高职院校在专业特色上不明显。另一方面,随着商务英语的应用更广、更深,与之相应的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却显得相对滞后,与社会需求相脱节。从近几年的高职商务英语学生就业情况统计中我们就能发现:虽然社会对商务英语专业人才需求较高,而且商务英语专业学生就业率较高,但专业对口率和学生岗位满意度及在资水平上来说并不尽如人意,种种情况使得当下高职院校商务英语专业发展处于瓶颈阶段。近几年来,高职院校虽然早已意识到该问题,并从高职院校专业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能力培养、就业、师资等方面进行了有针对性的调整,但并没有有效地解决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就业难和就业对口率低等问题。
近几年随着中国经济的蓬勃发展,服务外包行业在我国迅猛发展,成为我国大力发展的朝阳产业之一。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我国承接国际服务外包业务能力不断提升,业务类型和国别呈现多元化趋势,服务外包业正步入快速成长期,对懂外包、了解商务和具有一定英语知识和能力的职业人才的需求将不断增加。同时,《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也着重指出“建立健全的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推进职业院校课程标准和职业技能标准相衔接,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在这种形势下,商务英语专业应乘势而上,加大商务英语人才培养与服务外包职业标准对接,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需求。
二、我国服务外包发展情况
(一)发展历程及政策支持情况
外包产生于19世纪初期的欧美国家,其产生和发展至今已有两百多年。20世纪初,随着工业生产进入大规模机械化时期,制造外包出现。由于运输成本的下降和生产后勤组织的改进,外包向低工资地区延伸,20世纪90年代以来,西方国家制造商纷纷将外包中心转移,使得中国成为主要接包国家,中国被称为“世界工厂”。同时,随着IT的应用与普及,以及网络技术的发展和通信成本的迅速下降,IT产业应运而生,其效益远远超过制造外包并慢慢成为公司的主业,由以硬件为主向以软件为主转变的格局也逐渐呈现,从而导致企业将硬件制造外包给低工资国家来降低成本。至此,作为服务外包起源的IT服务外包得以迅速发展。
中国服务外包起步较晚,虽然中国成为全球制造中心,但是国际服务市场并不发达,国际服务贸易发展相对滞后。据统计,中国服务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为41%,不到发达国家水平的43%,发达国家当然平均水平位70%。另外,中国服务外包企业竞争力较弱。中国服务外包企业规模和财务能力、管理能力以及客户服务能力普遍较低,缺乏国际竞争能力。目前,虽然中国承接国际服务外包能力还有所欠缺,但中国政府和政策方面给予了很大的支持。中国在“十一五”期间,根据《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关于“加快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建设若干服务业外包基地,有序承接国际服务业转移”的要求,为促进服务外包产业快速发展,优化出口结构,扩大服务产品出口,商务部决定实施服务外包“千百十工程”,并在全国相继建设了21个服务外包示范城市;“十二五”规划建议又指出:“提高利用外资水平,扩大金融、物流等服务业对外开放,发展服务外包,稳步开放教育医疗、体育等领域,引进优质资源,提高服务业国际化水平。”同时,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经过30多年稳定的经济发展,形成了良好的投资环境和基础环境。中国在城市环境、交通电力、通信网络等基础设施建设上具备了较好的条件,这都为承接国际服务外包提供了便利条件。
(二)服务外包行业对英语人才的需求
在全球的服务外包行业中,印度是最大的服务外包国家,自20世纪末以来,承接了国际服务外包业务总量的80%,尤其在IT外包领域业务承接量比重更大,形成了印度独揽世界服务外包行业的基本格局。虽然各种分析和资料显示,中国是印度服务外包业最大的威胁,在未来很有可能成为印度最强大的对手,但是随着我国服务外包产业规模的高速增长,服务外包专业人才却逐渐在数量、质量与结构上呈现与企业需求不匹配的情况,如专业人才短缺、能力较弱、流失严重、供给不足、结构不合理、人才培养与岗位需求不匹配等问题,服务外包人才培养问题已经严重制约了我国服务外包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虽然中国拥有大量具有一定素质、低成本的人力资源,但是具有从事外包服务业务能力又熟悉业务并能熟练运用英语的专业人才比较匮乏。全球85%以上的服务外包项目都需要英语进行沟通交流,如软件外包中,英文软件就占据了80%以上,而国际呼叫中心服务就更离不开英语,可以说,英语语言能力已成为跨国公司选择接包方的重要因素之一,而对于中国外包企业来说,如果想成为主要服务外包地区,必须要克服语言障碍,这也成为了仅次于成本因素的第二大问题。
教职成[2011]6号《教育部关于充分发挥职业教育行业指导作用的意见》中指出“推进构建专业课程新体系,实现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要指导、参与职业学校专业设置标准和教学指导方案开发。要以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和服务学生终身发展为目标,紧贴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结合产业发展实际,指导学校加强专业建设,规范专业设置管理,更新课程内容,调整课程结构,探索教材创新,实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与产业,特别是与区域产业的紧密对接。”在如此政策指导下,高职学院商务英语专业应加大专业人才培养力度,调整人才培养方向和目标,针对职业和岗位需要设定课程内容,真正从职业标准内涵出发,使商务英语专业毕业生与职业标准和岗位要求相符。
三、当前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与服务外包职业标准对接现状
目前,我国个别城市成立了专门的服务外包学院,部分学院成立了服务外包相关专业,或者是在课程设置上安排了一到两门服务外包相关的专业课程。缺少针对服务外包岗位实际开设的课程,且课程注重语言的理解和语法的掌握,缺少与服务外包业务和岗位需求为重点的内容。大部分学生在校期间没有接触类似外包业务情景和真实工作场景学习的机会,导致学生不能准确、有效地掌握英语知识。在目前的教育体制下,大部分学生虽然通过了高职高专使用英语应用能力A级考试,甚至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却严重缺乏实际工作经验,与服务外包企业的需求相差很大。通过对在服务外包企业实习的商务英语专业学生进行调查发现:首先,学生知识面窄,专业英语词汇了解少;其次,知识运用能力差,处理的文件语法错误百出;经过一段时间的企业培训和实践后,能与客户进行基本信息的交流,处理和完成服务外包业务中一般性的工作,如对一些基础的资料进行翻译,读懂简单的客户信函并回复,书写基础的技术材料等,能达到外包企业低端岗位的要求,而诸如随时与发包方进行业务沟通,正确理解项目中的英语资料,并根据业务发展情况撰写英文报告等中级层次的要求差距较大。
四、商务英语人才培养与服务外包职业标准对接实现途径
(一)开拓多种渠道,递进开展人才培养,建立健全校企合作机制
第一,建立长期稳定的服务外包校外实训基地,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搭建平台,及时了解行业企业需求,校企统筹协调,组织学生参加培训,为深度合作奠定坚实基础。第二,通过顶岗实习、工学交替等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做中学、学中做,提升学生的职业技能、综合素质及就业竞争力。校企共同制定培训和工作计划,确保工作与教学安排的目的效果统一。第三,通过订单培养模式,组建企业订单班,校企共同制定教学计划,企业主要负责企业文化和业务技能讲授,实现校企共育共教,学生技能培养和就业目标明确,达到在校学习和岗位工作的无缝对接。第四,建立校企合作长效机制。聘任企业负责人作为专业指导委员会委员、建立校企合作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根据合作的不同阶段和企业需求采取了顶岗实习、工学交替、订单培养、勤工俭学等合作模式,制定校企合作管理制度文件,明确学校、企业、教师、学生分别享有的权益和承担的责任,成果共享、责任共担,实现校企生有意愿、有保障、有效果,三方共赢。
(二)培养目标对接产业转型升级和区域产业发展
课程设置对接岗位能力立足外贸转型升级和服务外包产业发展,将培养服务外包技术技能人才增设为商务英语的培养目标之一,通过服务外包行业企业典型工作任务分析,根据课程设置对接岗位能力,夯实服务外包基础技能培养,并根据人才培养要求增设服务外包理论与实务、服务外包英语、英文数据处理、BPO岗位技能训练等相关专业课程。校企分析归纳服务外包岗位技能点,确定或调整服务外包相关课程教学内容和模式,采用任务驱动、项目导向、教学做一体化等工学结合教学模式,重点打造“4+1”职业能力:英语应用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数据录入能力、沟通表达能力+服务外包业务能力,不断缩小学校人才培养与企业人才需求的差距,提升学生行业就业竞争力。
(三)引企入校,实践教学对接企业生产,搭建教学做一体化平台
学院或专业可与当地服务外包公司创新开展“引企入校”合作模式,双方共建服务外包生产性实训基地。双方签署协议后,企业可提供设备、项目、业务培训等方面资源,学校提供场地、设施、人员等,双方成立管理小组,共同制定生产性实训基地管理制度及相关文件,并由校企双方各自安排指导教师对基地运营和教学安排进行管理,共同协商制定基地业务安排和计划。如此操作,生产性实训基地可兼具公司交付中心和实训基地职能,并能解决学生在校期间的教学做一体化、业务技能训练问题,解决工学交替中教学与工作协调的矛盾,为学院服务外包人才培养提供真实业务的实训环境,实现企业真实职业环境和真实工作项目,提高人才培养的职业化水平。
(四)校企共育师资,优化双元师资结构
教师定期到服务外包企业挂职锻炼,参与企业的具体工作项目,有效提升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在实践教学环节,可聘请外包企业骨干作为兼职教师,指导学生实践教学环节,将最为真实优秀的工作理念、职业态度、业务技能传授给学生,优化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结构,建立一支富有实际经验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五)校企共建资源,服务行业企业培训
建立校企智力合作,学院与服务外包企业可共同组建一支工学结合教材开发团队,在双方通过研讨确定方案框架之后,按照各自分工进行完成,企业更侧重实际案例、任务项目、行业前沿知识的选取,学校更侧重职业知识、能力、素质的归纳提炼,校企共同开发教材解决教无所依、教材不切合实际、不利于学生掌握实际业务技能等问题,为企业培训和学生服务外包课程提供优质学习资源。
商务英语专业人才的培养不仅要从知识和能力方面充实,更要从职业标准和岗位要求上出发,全方面多角度加强。因此,学校、企业、教师和学生应共同协作,为达到此目标进行努力。
综上所述,在国家政策的扶持下,面对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机遇和挑战,高职院校要依据服务外包职业标准,改革商务英语人才培养,加强专业课程建设与职业标准对接,随时根据市场及岗位需求补充和调整相关课程内容,真正做到高职学生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的零距离对接。同时,也提高服务外包人才的英语语言能力,促进服务外包产业在全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格利哥(Greco J.F.),鲁丹萍,肖步哲.国际服务外包理论与实务[M].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
[2]韩天龙.高职院校汽车维修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问题研究[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3,(18).
一、移动商务的技术基础
移动商务是电子商务从有线通信到无线通信、从固定地点的商务形式到随时随地的商务形式的延伸。虽然目前因为尚没有达到很高的普及度,但是其高度的移动性,以及在技术支持下所独特的易用性的特征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
坚实的技术基础是移动商务美好发展前景能够变成现实的必然条件。目前移动商务有着多种不同的技术基础,其中核心的技术基础包括三类,分别是以电话作为移动商务的中心,以移动终端作为商务传输中心,以及以企业作为商务中心。
目前许多移动通信厂商都对移动商务的应用前景表示出了乐观的态度,原有的GPRS技术和新兴的蓝牙技术都为移动商务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国外的研究报告也指出,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告诉发展的经济体,移动商务的市场是相当有潜力的。中国的移动商务企业也需要抓住这样一个机会,给企业带来新的发展。
二、移动价值链的生成和分析
对于国内从事移动商务行业的企业来说,分析行业的价值链是非常必要的工作,也是企业开发自身竞争优势的基础。实际上移动商务提供的是一种增值服务,它是由移动运营商通过在原有的服务中增加更多的商务应用来满足人们商务交流的需要,从而形成业务增值。因此移动商务的价值链可以由两个不同的部分组成,一方面是移动通信厂商为移动商务搭建应用的基础和平台,另一方面则是各种应用软件开发公司为移动商务的具体运作提供相应的软件。
具体来说,移动商务服务可以分为七个相关的环节,分别是内容供应商也就是通常所说的SP,应用软件开发商,移动网络商,应用分销者,网络设备开发商,终端设备开发商和咨询服务机构等。其中移动网络商,应用分销者,网络设备和终端设备开发商都属于基础网络构建机构,而SP和应用软件开发商则都属于高层的应用机构。这些环节就构成了整个行业的价值传递链条。
移动商务的价值链环节中,任何一个环节都可以成为整个价值链中的中心环节,这要求这个环节能够使用技术和战略手段,将移动商务增值服务的增值部分保留在自己的手中。目前国内的移动商务的价值链环节中,移动通信服务商因为其得天独厚的技术和市场优势,成为了当之无愧的中心环节。我国的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两大移动运营商,基本上占据了整个移动商务市场的绝大部分份额,他们所提供的各种移动商务服务,也是在市场中最能够迅速为消费者接受的。
随着移动商务的进一步发展和我国市场化的程度进一步提高,未来的移动通讯服务供应商将更有可能采取技术准入制,即任何能够从技术上达到移动商务所需要的标准的企业,都可以参与到移动通信的运营中来,这就给原有的市场格局带来了新的挑战。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的双寡头垄断市场就有可能解体,内容供应商对网络的选择也就会步入市场化的阶段,通过招标和竞价等多种方式选择合适的网络,只有这样,最后形成的移动商务网络才是真正能够得到企业支持的。
三、移动商务企业的成功要素
1用先进的技术创造高质量的服务。移动商务从根本上来说仍然是移动通信服务的一种,虽然是带有附加价值的,但是对于任何服务来说,创造更高的客户满意的目标是不会更改的。目前的电子信息技术已经给企业提供了各种更好的管理客户关系,提高服务质量的基础。比如相应的数据库软件可以储存有关某个客户的工作岗位,联系地址以及个人偏好等各种信息,这些信息是通过用户所使用的移动终端设备所获取的,对于内容供应商来说就可以提供相应的个性化的服务。
2制定企业长远的发展战略规划。企业的战略规划是企业长期发展的重要依据,只有确定了长期的战略方向,企业才能够根据实际的情况及时调整自身的营销策略,让短期计划和长期规划之间彼此协调。由于移动商务是相当新颖的发展概念,目前世界各国都正在为这个行业的技术标准做出规定。我国的无线互联网标准和美国方面制定的标准存在着严重的冲突,最近双方正在进行相关的政府协调工作。作为企业来说,应该认识到这种行业标准的国家级甚至世界级的规定对于自身发展的影响。
3有的放矢的营销策略。营销策略可以说是移动商务企业争夺客户市场的重中之重,从企业推出不同的移动商务服务方案,到各种促销活动,再到与竞争对手之间的竞争,都会涉及到制定营销策略的问题。比如企业首先需要了解的是它的目标客户的需要,就要实施市场营销调研,通过各种渠道了解消费者。因此,如何细分市场以及针对性的营销策略,也是移动商务企业需要考虑的问题之一。
从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现状的分析表明,我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发展速度较快;投资模式不断创新,通过合资、新建、并购等模式建立生产基地或研发中心;投资区域不断扩大,但遍布世界各地,全球五大洲都有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投资行业分布不断拓展;投资主体也由单一的国有企业逐渐转变为民营企业、地方政府企业、中央企业多方参与的多元化格局。针对最新出现的情况提出了自己的发展战略。
关键词:对外直接投资;战略;核心技术;品牌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09-0104-02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我国企业开始大量走出国门,走上跨国经营之路,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呈快速增长势头。
1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现状
1.1 投资合作地区分布越来越广
随着我国“走出去”战略的广泛实施,中国企业参与世界经济活动越来越频繁,对外直接外投资的区域分布越来越广。到2008年底,中国的12000多家对外直接投资企业(简称境外企业)共分布在全球174个国家和地区,投资覆盖率为71.9%。但出于政治因素、较低廉的成本、避免贸易壁垒等因素,发展中国家依然是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对象。以2008年对外直接投资的地区分布为例,亚洲和非洲国家依然是我国最大的海外投资目的地,分别达到90%和81.4%。
1.2 投资模式出现多样化
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起步较晚,国际化发展的经验相对缺乏。因此,为了更好更快地适应和开辟东道国市场,初期投资多以试探为主,通常采取合资方式。但近年来的投资模式不断创新,投资办厂、兴建生产基地、国外销售、跨国并购、参股控股等方式逐渐开始兴盛。
1.3 投资规模不断扩大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程度不断提高,特别是加入世贸组织后,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总量不断增加、增速不断加快。商务部、国家统计局、国家外汇管理局2009年9月8日联合《2008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共同中国全行业对外直接投资统计数据。2008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净额(以下简称流量)559.1亿美元,较上年增长111%。其中非金融类418.6亿美元,同比增长68.5%,占74.9%,金融类140.5亿美元,同比增长741%,占25.1%。截至2008年底,中国8500多家境内投资者在全球174个国家(地区)设立境外直接投资企业(以下简称境外企业)12000家,对外直接投资累计净额(以下简称存量)1839.7亿美元,境外企业资产总额超过1万亿美元。
1.4 行业领域不断扩大
随着我国参与国际经济活动的程度不断加深,我国企业对外投资的行业领域不断拓展。从流量看,涉足行业不断增多。2007年,批发和零售业、商务服务业、交通运输仓储业、采矿业、金融业等领域的投资占到当年全部对外直接投资流量的91%,成为主要的投资领域。其中,批发和零售业为66亿美元,占全部总量的24.9%;商务服务业56.1亿美元,占21.2%;交通运输仓储业40.7亿美元,占15.4%,主要是水上运输业投资。从存量看,行业分布比较齐全,2007年商务服务业、批发零售业、金融和采矿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合计占存量的80%。其中商务服务业投资为305.2亿美元,占当年对外直接投资总量的25.9%,批发零售业占17.2%。
2 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战略
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企业要科学地制定自己长期的发展战略,这样才能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国际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
2.1 企业应积极进行技术创新以形成自己的核心技术
随着科技革命的发展,加强科学研究,实现技术创新已经成为各国企业获得高额利润、争夺市场、提高竞争力的手段,而研究与开发的全球化则是企业追求技术创新和持续竞争力的有效途径。随着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和市场竞争的加剧,新产品、新技术的研制费用、难度和风险也相应增加,产品标准化趋势则不断加强,新产品的生命周期缩短,因此,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企业应加大投入,努力形成自己的核心技术。
2.2 大力开发和培养符合国际化要求的跨国管理人才
发展国际化经营管理,不仅需要金融、法律、财务、技术、营销等方面的专业人才,更需要有战略思想和熟悉现代管理的经理人才。人才不足是我国企业进行对外直接投资、扩大国际化经营规模、提高国际化管理水平的主要制约因素。因此,我国要大力开发和培养符合国际化要求的复合型人才,可以通过招聘优秀的国际人才来弥补靠自身培养的不足。同时,利用国际优秀人才来逐步培养本国的管理人员,跟上全球化的步伐。
2.3 以市场为导向选择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和产品
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应该借鉴国际经验,要以市场为导向选择合适的投资产业。我国企业经营一些具有鲜明特色的产品,如中式菜、中药、丝绸等,享有很高的国际声誉,并具有不可模仿、难于替代等特性。例如,北京全聚德烤鸭,不论中国人,还是外国人都非常喜欢,享有很高的国际声誉,这样的产品进行海外投资的过程中,更容易受到国外消费者的青睐及信任,并能成功吸引更多资金的注入,能够增加企业在国际上的竞争力。
2.4 培育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增强品牌意识,提高企业信誉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高可以说是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前提条件,而市场占有率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直接表现形式,是衡量企业核心竞争力强弱的一个重要指标。在市场经济日益发达的今天,名牌、品牌已成为企业竞争力、增值力、后续力大小的体现。名牌一般要具有可靠的质量,极高的知名度,从而给企业带来可观的市场占有率。假如说企业品牌决定企业当前的利润和战略,那么名牌战略则决定企业长远生存发展战略和未来持续增长的能力。比如,海尔重视品牌的打造并真诚的为客户创造价值。因此,注重品牌意识就是注重中国企业自身的形象,对于促进我国企业对外投资的发展具有相当重要的战略意义。
参考文献
[1]李东红.中国企业海外并购:风险与防范[J].国际经济合作,2005.
[2]李福胜.中国企业“走出去”面临的国家风险研究[J].拉美经济研究,2006.
[3]伊柳营.中小企业如何发展与腾飞[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4]宋亚非.中国企业跨国直接投资研究[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
[5]曹林静,周政芳.新建投资与并购投资两种FDI进入模式的选择[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6.
2006年第一季度交易量同比增长50.0%
2005年是中国电子商务发展不平凡的一年,电子商务季度增长率维持在12%以上。2006年第一季度,电子商务交易额达到2250亿元人民币,与2005年第四季度的2243亿元基本持平,但本季度交易额较2005年同期增长50%。
抢占用户,扩大规模仍然是本季度电子商务的重点
在保持稳定发展的基础上,B2B电子商务厂商继续挖掘中小企业电子商务的潜力。2006年刚刚开始,著名的B2B服务商慧聪网就在全国范围内展开“中华行”巡回宣传,结合各行业的特点,选择产源地与行业发达地区,对中小企业开展有针对性的活动。活动覆盖东北、华北、华东、华中、华南、西北、西南地区,旨在以传统媒介带动互联网,让广大中小企业意识到电子商务带来的效率与利益,从而积极投身电子商务,进而提高电子商务的普及率。
而以当当为代表的中国B2C电子商务厂商则从网上售卖商品的种类及数量上面大做文章。转型网上百货商店的当当网,借助今年第一季度几个火爆的节日热销,把规模扩大的计划向前推进了一大步。而当当的竞争对手卓越,虽然没有高调宣布,也把大而全的模式经营得有声有色。
2006年,竞争最为激烈的仍非C2C莫属。除去免费注册、免费开店等常用竞争手段之外,加强平台自身的建设同样成为竞争的砝码。2006年1月5日,ebay易趣与skype正式对接。此举给本就硝烟不断的电子商务领域和网络电话市场带来新一轮的冲击。在易趣上使用skype的用户可以享受到多方通话、留言、skype网络电话呼叫转移等先进的功能,这无疑成为易趣吸引新用户注册的又一有力措施。相比之下,在当当宝开通的时候,当当未能及时提供即时通讯解决方案,则成为当当宝在圈地竞争中的一大不足。
模式突破在本季度初露端倪
当中国电子商务市场逐渐迈入成长期时,运营模式及服务模式上的突破就成为促进未来电子商务发展的关键。今年1月份金银岛交易引擎正式,该B2B交易平台一改传统电子商务平台专注于卖家的立场,全面关注买卖双方的需求,致力于帮助企业一站式完成信息流、资金流、物流等全程电子商务服务。2006年电子商务市场中的另一生力军则是数字商品交易所网站一一它是一种全新的电子商务商业模式。该网站运用证券交易所的交易理念提供网上数字商品竞价、拍卖平台,让用户在网上购买可增值商品并直接拍卖。不管这种商业模式前景怎样,总之为中国电子商务领域增添了一笔鲜亮的色彩。成长中的中国电子商务呼唤各种各样的创新模式。
交易风险仍然制约着电子商务发展
(一)总体概况
――服务业吸收外资成为我国FDI的新增长点。据外资统计,2005年,中国服务业领域新设立外商投资企业12916家,合同外资金额5078475万美元,实际使用外资金额1491400万美元,同比增长分别为29.35%,26.86%和24.72%。另外,随着中国服务领域的逐步对外开放,包括银行、保险和证券在内的金融业,包括批发、零售、外贸、物流在内的流通业,增值电信和基础电信在内的电信服务业,以及法律、会计、管理、公关等业务在内的专业咨询业等行业成为外资进入的热点。
――生产业是外商投资的重点。随着先进技术和管理理念在生产中的广泛应用,成熟的规模化生产不再是资源配置的主要方向,而是为生产提供服务的领域成为效益产出的主要领域。随着生产业在生产过程中重要性的不断提高,其规模也随之不断增加,目前生产业已是世界经济中增长最快的行业,发达国家以通信、金融、专业服务业、物流等生产业占总服务业的50%以上,而且是外商直接投资的重点领域。2005年,我国金融业、房地产服务业以及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吸引外商直接投资占服务业外商投资总额的80%左右。
――服务业外商直接投资的地位和比重增加。近年来,中国服务业发展迅速,2005年我国服务业利用外资规模增加,增幅111.01%。同期,我国固定资产投资47000多亿元,比2003年增加46%。2005年,外资占固定资产比重达到4.54%,同期增加44.31%。与此相反,2005年我国实际利用外资603.25亿美元,下降了0.05%,2006年上半年实际利用外资又下降了3.2%。当前,中国利用外资的“一升一降”现象,说明我国利用外资趋向理性,进入产业结构调整期,即将到来的是我国服务业利用外资的又好又快发展阶段。
(二)主要行业特点
――2005年金融业成为实际使用外资金额最大的服务业。截至2005年年底,金融业新设立外商企业149家,合同金额19.92亿美元,占第三产业比重分别是0.12%,0.53%。2005年,金融业实际使用金额位居第三产业之首,达到123.01亿美元,同比增长4781%。2005年,银行业新批7家机构引入境外战略投资者,实际使用外资118.69亿美元;保险业新批设立4家中外合资企业,实际使用外资1.5亿美元;证券业新批设立7家合资基金管理公司,实际使用外资0.62亿美元。
――房地产建材行业利用外资规模最大。截至2005年年底,中国房地产建材业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项目44828个,合同外资金额达到2137.85亿美元,占第三产业比重分别是35.66%,56.64%,是服务业中利用外资规模最大的行业。
2005年,外商在华投资房地产开发合同项目个数达到2113个,同比增加19.58%,大型项目388个。合同外资金额为156.14亿美元,同比增加15.76%,实际使用外资金额53.9亿美元,同比减少9.41%。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利用外资持续快速增长。截至2005年年底,中国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项目6607个,合同外资金额314.1亿美元,占第三产业比重分别是5.26%,8.32%。2005年,实际使用外资金额18.12亿美元,年均增长13.17%。
2005年,水上运输业、交通运输辅助业总体增势迅猛,开始形成规模。水上运输业新设立外商投资企业48家,与2004年持平,合同外资金额18.13亿美金,实际使用外资金额8.41亿美元,同比增长分别为309.98%,133.41%。同期,交通运输辅助业新设立外商投资企业32家,合同外资金额7.98亿美元,实际使用外资0.83亿美元,同比增长分别为77.78%,208.04%,107.94%。
――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业和软件业利用外资增长幅度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截至2005年年底,中国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业和软件业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项目3115个,合同外资金额65.33亿美元,占第三产业比重分别是2.48%,1.73%。2005年,实际使用外资金额10.15亿美元,同比增长9.75%。
近年来,发达国家快速掀起了将软件设计,开发、测试等环节转移到亚太等更低成本国家的浪潮。据预测,未来几年全球服务外包市场将以每年30%-40%的速度递增。软件产业在中国是新兴行业,规模由1999年440亿元增长到2005年的3900亿元,年均增速40%以上,未来几年借助全球软件产业转移之际,从接包中低端软件开始继续大力发展。但是,目前中国软件业利用外资增速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而且原本比重就小,没有充分利用和发挥外资效益。
――租赁与商务服务业利用外资增势强劲。截至2005年年底,中国租赁与商务服务业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项目21080个,合同外资金额454.93亿美元,占第三产业比重分别是16.77%,12.05%。2005年,实际使用外资金额37.45亿美元,年均增长48.4%。
2005年,我国租赁业吸引外商直接投资项目41个,合同外资金额21661.1万美元,同比增长107.1%,实际使用外资3896万美元,同比增长56.78%。商业经纪和业新设立外商投资企业235家,合同外资金额12.86亿美元,实际使用外资金额0.66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31.28%、260.65%、44.3%。
――商业利用外资继续快速增长。截至2005年底,批发与零售业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项目27867个,合同外资金额356.86亿美元,占第三产业比重分别是22.17%,9.45%。2005年,实际使用外资金额10.39亿美元,同比增长45.87%。
随着入世开放外资商业领域的承诺实施,零售商业成为外商投资新热点,新登记的外资企业、其投资总额、注册资本和外方出资额都呈增长趋势。2005年,零售业新设立外商投资企业437家,合同外资金额12.86亿美元,实际使用外资金额4.54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106.13%,94.1%,14.3%。
――居民服务业吸引外商直接投资加快增长。截至2005年年底,居民服务业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项目10913个,合同外资金额182.28亿美元,占第三产业比重分别是8.68%,4.83%。2005年,实际使用外资金额2.6亿美元,同比增长64.56%。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文明的进步,人们对以为民、便民、利民、安民的居民服务需求越来越多,要求越来
越高,正是吸引外资和利用外资的大好时机。
中国服务业吸收外资的发展趋势
――服务业外商投资继续快速增长。从上世纪90年代到2002年,服务业的外资存量翻了两番,占全部外商直接投资存量的比重由47%上升到67%,2002年服务业FDI流量为4523亿美元,约占当年FDI总量的70%。近几年服务业跨国投资继续较快增长,2005年服务业跨国投资比重仍占2/3以上。其中,美国服务业对外投资从1995年的469亿美元上升到2004年的1406亿美元,年均增长13%。借助服务业跨国转移的新兴浪潮,以及国际社会普遍看好中国经济当前的快速增长形势和长期持续增长的潜力,以及从2006年起我国服务业全面对外开放等国内外大好环境,中国服务业外资直接投资趋势继续快速增长。
――中国服务外包异军突起,发展前景广阔。发达国家跨国公司管理、经营日益专业化,保留核心优势业务,将后勤办公、顾客服务、商务业务、研究开发、咨询分析等许多非核心业务活动外包给新兴发展中国家。目前,国际外包业务只占全部业务流程的1-2%,尚处于初始阶段。据GARTNER预测,近年来软件外包年均增长率在30%以上,2008年全球软件外包将达2000亿美元,以美、英为主的英文软件占80%以上。
根据赛迪顾问的研究报告,2005年中国承接软件外包规模已经达到了9.2亿美元,到2010年将达到70.28亿美元的规模,年均增长超过50%。我国软件外包以日本市场为主。2005年中国承接日本软件外包金额为5.58亿美元,日本离岸外包增速达50%,估计50%以上将转向中国。另外,“不要把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里”的思想是欧美企业选择外包合作伙伴时为了规避外包风险,不再局限于印度、爱尔兰,而是扩展到中国、菲律宾、俄罗斯等国家。
――投资方式多样化,收购兼并投资增加。外商直接投资服务业有股权投资和非股权安排两种方式,非股权安排可分为特许经营、管理合同、许可证协议等方式,在服务业运用最为成功的是特许经营。住宿、餐饮、商务服务业等采用用非股权安排的方式比较普遍,例如国际著名餐饮企业麦当劳、肯德基在国外的经营方式。
股权投资有新建投资和跨国并购。随着我国服务市场全面开放,投资环境不断改善,中国法律、政策对外国投资的放宽、内外资企业所得税并轨等发展环境,以及利用本土企业的营销渠道、网络等经营资源迅速扩大在中国市场占有率的需求,跨国公司在华投资出现了从合资、合作等新建投资向收购兼并投资方向发展。加大跨国并购外资比重,有利于加快我国企业国际化进程和国有企业改革步伐。当然,外资并购话题会成为社会多方关注的焦点,争论将显现“贱卖论”、“恶意并购论”和知识产权方面等问题。
――投资研发中心的趋势持续加强。向中国转移研发能力,提升其在中国产业的竞争力,已成为许多跨国公司的共识。据商务部研究院统计,截至2004年9月,著名跨国公司以各种形式在华设立的研究开发中心约有750家,其中仅2004年1-9月份就设立了298家,同比增幅达到48,2%。从行业分布上看,主要集中在信息通信、生物制药、精细化工、运输设备制造等行业;从地区分布上看,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广东、江苏、天津等外商投资集中的地区。
随着中国作为全球重要制造基地地位的逐渐形成和加强,投资研发中心的趋势还会持续和加强。在商务部就研发投资进行的调查中,61%的跨国公司明确表示在未来三年内将继续扩大对华研发投资。其中,46%的企业倾向于建立独立的研发中心,33%的跨国公司倾向将更多的先进技术引进中国进行研发,同时有25%的企业计划扩大在中国原有的研发人员数量,24%的企业选择合作研发。
――投资地域差距较大,大中城市是吸引服务业外资的集中区域。由于服务业特有的性质,外商在投资地域的选择方面,更加注重当地的基础设施、区位特征、产业配套能力等因素。而东部地区在以上几方面均有优势,因而已成为服务业外商投资最为集中的区域。中西部地区由于自然条件限制,与服务业配套的相关基础设施落后,外资投入的比例较低。此外,服务业外资集中进入的区域是大中城市,城市化水平越高,吸引外资的能力也就越强。2005年,上海、北京和深圳等城市的服务业FDI都超过了50%。
――外资服务业由制造业追随型逐步向服务业自主扩张型转变。服务业进行跨国经营最初的动机就是为了向已经从事跨国生产经营的顾客提供服务,留住原来的顾客,占住已有的市场份额。许多大型制造业跨国公司为了推动产品在国外的销售,建立了相应的服务业子公司,比如,汽车制造商建立服务业子公司提供信贷、维修服务等。1999年美国制造业对外投资服务业占41%,2001年日本、英国制造业对外投资服务业占20%以上。与此同时,咨询、设计、售后服务、技术支持等专业服务公司不断发展壮大,服务业转移也逐步向自主扩张性转变,不仅为原来的客户服务,还可以为东道国其他公司提供服务,甚至向第三国服务出口。
进一步提高中国服务业利用外资水平的对策建议
适应国内外形势变化和新时期发展要求,继续坚持积极有效利用服务业外资的方针,增强外资政策与服务业政策,区域发展政策的协同性,把吸收外资同服务业结构调整、自主创新、区域协调发展、企业改组改造相结合,统筹吸收外资与自主创新,着力提高对服务业外资企业技术和管理经验的消化、吸收和再创新能力,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在更高层次上发挥外资企业对我国服务业发展的积极效应。
――有步骤、有选择地推进服务业开放。充分利用WTO有关规则,合理开放我国服务业:第一,依据市场准入原则,逐步提高服务市场准入程度。加快垄断行业管理体制的改革,放宽部分行业市场准人的资质条件,鼓励非国有经济在更广泛的领域参与服务业发展。;第二,依据透明度原则,完善服务市场政策环境。对有关政策、规定(包括地区性的政策规定)尽力做到规范、统一,并及时给予公开,为国内外服务提供者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第三,依据国民待遇原则,建立公平竞争市场环境。
由于我国服务业发展水平十分低下,竞争力较为薄弱,因而在服务业市场开放问题上,应充分利用WTO中的一般和特殊例外条款,对我国服务业市场实行适度的保护政策:第一,根据《GATS》中“例外条款”,对可能影响一国国际收支平衡、维护公共道德或公共秩序、国家安全等的服务部门采取适当限制措施;第二,依据“逐步自由化原则”中的规定:自由化进程取决于各发展中国家的政策目标及整体和个别部门的发展水平。这使
得我国服务业的开放可根据内部不同行业的发展水平逐步进行;第三,利用“保障条款”,合理保护服务市场。
――正确引导外资投向。合理的产业结构是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的必要保证。目前,在我国服务业外资主要投向金融、房地产业及租赁和商务服务业,而对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急需的高新行业和资金短缺行业,如交通运输、电信通讯、地质勘探、科技服务、教育文化等行业,外资所占比重很低。我国必须要正确引导外资投向,为调整服务业结构服务。比如,国家制定的《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2004年修订)将外商投资项目分为鼓励、允许、限制和禁止四类,其中鼓励类外商投资项目享受优惠政策。这项政策有利于我们正确引导外资流向,进行宏观调控。
――建设有利于更好承接国际服务业转移的特殊区域。在我国有条件地区打造若干个承接国际服务业转移的特殊区域,加大开放力度,给予先行先试的权利,以迅速增加我国承接能力。印度、新加坡、韩国、爱尔兰等在承接服务业转移过程中有许多好的做法,其中通过建立出口加工区来吸引各种离岸服务,建立针对服务业的科技园区,完善现代化的基础设施,给予税收、外汇等政策优惠,以及人员往来、清关等便利措施。根据不同地区的基础特点,在现有高新技术区、保税物流区和科技园区等的基础上,积极承接服务外包和转移,大力发展科技研发、信息、专业服务、物流运输、商务服务等生产,建立若干面向全球的服务中心。
――全面贯彻落实服务外包“千百十工程”。增强我国服务外包业的国际竞争力。服务外包产业是现代高端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信息技术承载度高、附加值大、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吸纳就业(特别是大学生就业)能力强、国际化水平高等特点。当前,以服务外包、服务贸易以及高端制造业和技术研发环节转移为主要特征的新一轮世界产业结构调整正在兴起,为我国发展面向国际市场的现代服务业带来新的机遇。牢牢把握这一机遇,大力承接国际(离岸)服务外包业务,有利于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扩大知识密集型服务产品出口;有利于优化外商投资结构,提高利用外资质量和水平。
“十一五”期间,在全国建设10个具有一定国际竞争力的服务外包基地城市,推动100家世界著名跨国公司将其服务外包业务转移到中国,培育1000家取得国际资质的大中型服务外包企业,创造有利条件,全方位承接国际(离岸)服务外包业务,并不断提升服务价值,实现2010年服务外包出口额在2005年基础上翻两番。
――完善服务业吸收外资政策措施。在深入分析服务业全球化新趋势新特点及其重大影响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制定有利于我国全面参与服务业全球化和承接国际服务业转移的吸引外资政策措施:一是完善服务业利用外资的法律法规,建立规范的服务业投资准入制度,积极稳妥地扩大服务业市场准入;二是加快研究出台规范服务业并购的政策,引入战略投资者,加快服务业的重组,推动垄断行业改革的深化;三是尽快出台服务业吸引外资的行业导向政策,将生产业列入优先鼓励范围,给予优惠政策,加大开放和引资力度;四是加强对服务业跨国公司的招商引资活动,着力提高引资质量,重点引进其先进的技术、组织形式、经营理念、管理模式和市场网络;五是参照国际通行做法完善我国服务业利用外资的监管体系,更好地维护国家安全和利益。
――深化服务业改革,创造高效便捷的服务业发展环境。推进服务业改革开放是提升我国服务业国际竞争力的前提条件。进一步加快电信、金融、保险、运输等垄断性行业的改革开放,提高通讯、会展、旅游、商务服务业等的对外开放,降低外商规模、注册资金的要求,放宽对其业务品种、对象和经营区域的限制,逐步放宽服务业投资的所有权限制,取消在服务业投资中所设置的限制条件及其适度给予外商国民待遇。深化专业分工,允许市场主体多样化,提高经营效率,大力发展信息服务、科技服务、金融服务、商务服务等现代服务业,转变我国经济增长方式、促进经济结构调整。
加快制定完善行业标准和行业规范,制订和实施行业技术标准与技术规范,在服务业大力推广国际标准组织体系认证,加快信用评价体系建设和服务标准的制定,加速服务业与国际接轨,提高我国服务业国际竞争力。
――加快人才的培养和引进。知识、技术密集型的服务业的发展归根结底依赖于高素质的人力资源。从印度成为软件技术强国的经历来看,其根本优势是人力资本优势,拥有许多受过良好教育的IT的专业人才。因此,促进我国服务业FDI发展,必须加快服务业人才培养:首先在全省创办一批如信息服务、物流配送、物业管理、金融、保险、旅游、国际贸易、会计、律师、投资咨询等现代服务业专业,同时逐步增加目前紧缺专业的招生规模,通过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为服务业发展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其次,加强岗位职业培训,全面推进服务业的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建立服务业职业资格标准体系;最后,建立健全服务业人才信息库和人才机构,广开渠道,积极创造条件吸引和聘用那些具有国外现代化管理经验、熟悉国际惯例和资本运作方式的海内外专业人才来就业,为服务业的发展提供智力资源。
――以实施CEPA为契机,通过港澳承接服务业转移和加强服务业合作。香港作为世界金融、运输、信息、商贸等服务业中心地位为一体的国际大都市,积累了市场经济运作的丰富经验,商务服务业运作水平高,具备我国在短期内难以赶得上的资金、信息、人才、法制、语言环境等综合优势。CEPA的签署和实施,内地服务业首先向港澳开放,为通过港澳承接服务业转移和加强的服务业交流与合作提供了特殊渠道。充分利用港澳发达的专业服务业优势,加快我国专业服务市场发育和成长;充分利用港澳现代化理念和现代市场运作方式方面的优势,提升我国服务业的现代化、国际化水平,使我国服务业的运作更接近国际规则和国际水准;充分利用港澳服务业在管理经验、技术手段、资本和人力资源等方面优势,积极改造传统服务业,优化新兴服务业,改善我国服务业结构,提高服务业的水平,扩大我国服务业的产业规模,从而推动第三产业全面升级实现快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