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科学管理的基本思想

科学管理的基本思想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科学管理的基本思想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科学管理的基本思想

科学管理的基本思想范文第1篇

关键词:科学管理;人本关怀

一、科学管理思想的第一步

《科学管理原理》出版于1911年,那时期的美国经过南北战争以后,资本主义经济得到较快发展,可是,由于企业管理落后,美国经济的发展和企业中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远远落后于当时科学技术成就和国内外经济条件所提供的可能性。这种情况首先引起了同企业管理有关而又具有科学技术知识的一批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注意,他们进行各种实验,努力把当时科学技术的最新成就应用于企业的生产和管理,以便大幅度地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形成了一套科学管理的理论和方法,泰勒的《科学管理原理》就是其中最突出的代表。

使得泰勒着手研究科学管理的契机,是对工人工作动作的研究,其中的理论基础就是劳动分工。在研究中,他发现在一个组织中的工作可以被细致的划分为很多可被不断重复的动作。而管理就是把这些重复的动作通过标准化,以提高组织的效率,从而达到管理的作用。这种理念也是第一次由泰勒总结成为科学管理。泰勒在实践中,把工人聚集在一起,挑选一些一流的工人,把他们的操作动作进行分解,并记录下来。再加上工人一天所需要的休息和效率低下的情况下出现的延误时间,制定了一套“合理的日工作量”。这也就是劳动的标准化。

在《科学管理原理》这本书中,泰勒系统地提出了科学管理的基本思想、基本内容以及科学管理的具体方法。在科学管理的基本思想方面,泰勒又提出了专业分工、标准化、最优化、等一些管理思想。在科学管理的基本内容方面,泰勒对企业作业管理、组织管理等进行了全面阐述。其中包括对工人的挑选和培训、标准作业条件、明确规定作业量、建立激励性的差别工资报酬制度。在管理科学的方法方面,泰勒提出了定额管理、差别计件工资制、挑选并合理使用第一流工人以及如何进行标准管理的一系列具体的步骤与方法。泰勒在本书中立足于美国当时资源浪费严重,劳动生产率低下的事实,着眼于企业的基层管理,提出了科学管理原理。他认为管理的主要目的是使劳资双方都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益,而实现这一目的的方式只能是高的劳动生产率。即每个工人都下定决心每天努力作出尽可能多的工作。然而,事实上绝大多数工人却有意识地反其道而行之。泰勒认为导致这一情况出现的有以下三个原因:

1、工人中普遍流行着一种错误的思想,认为如果他们全速工作,就会使大量工人失业,从而造成对整个行业的巨大伤害。

2、目前通行的管理体制缺陷甚多,以致“怠工”和“磨洋工”成了工人为保护自身最大利益而必须采取的一种防卫手段。

3、凭效率低下的经验法则行事,这是各行各业中普遍存在的情况,由于这种做法,浪费了工人的很大一部分努力。

因此,泰勒认为必须采用科学管理来代替传统的经验法则。科学管理是建立在劳资双方利益一致的基础之上的。他要求企业的每一个成员充分发挥最高的效率,争取最高的产量,实现最大的利益。这既阐明了科学管理的真正内涵,又综合反映了泰勒的科学管理思想。

著名的管理思想家厄威克在其在其著作《管理备要》有这样一段话:泰勒的工作遭到了别人的误解,认为他提出的管理方法是用来压制工人的,这对他对他来说是不公正的。因为他从早年到晚年,几乎勤奋的一生都是献身为工人服务的。”的确,在“经济人”的假设下,提高生产率,追求更高的经济利益是泰勒著书立作的目的之一,但如果仅仅只是认为泰勒是把当时的工人当做追求经济的“机器”也是有所偏颇的。我认为,在《科学管理原理》中也渗透着人本关怀的思想,如果完全割裂了科学管理与行为科学管理的联系,草率的认为科学管理就是一种非人性化的管理是对经典的一种误读。泰勒虽是科学管理的代表人物,但在他的《科学管理原理》中同样也孕育着行为科学管理的萌芽。

二、管理目标要双赢

美国著名的管理学家加里・哈默尔说:“20世纪的工业之所以能创造出前所未有的财富,很大程度上依赖于F・W・泰罗的贡献。即使泰罗被人轻视,但他的理性思想,天赋冲劲将会永存”。关于泰勒的可续管理原理,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自从实行了他的科学管理方法,社会的生产力以每年 3.5%~4%的比率提高,几乎所有的先进国家的生产力都有大约50倍的提高,同时提高的就是国民的生活质量和消费水平。即便是现在这个高速发展的科技日新月异的社会,泰勒的科学管理依旧使得企业和个人在其中达到了双赢的效果。初学管理的时候,常听老师们讲这样一句话:管理不仅是一门科学而且还是一门艺术。但随着学习的深入,逐渐发现这句话的奥秘所在。那就是管理其实是一种双赢,一种科学的艺术,具有科学的严谨,也具有艺术的浪漫,因为管理的对象是人,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判断、认识和对事物的感受。但遗憾的是,我们经常有人只看到其中的一面,过于追求其中的一面,而无法达到有管理效果。尤其是在管理知识性员工时,尤其在对失业的恐惧已经不再是员工主要工作动机的今天。规范化,最优化依然是现代科学管理仍然常用的手段,但如果认为只适用于对物的管理,而此时科学管理原则显得似乎不适用,那是因为我们对这些管理对象的认识还不够深入彻底。现代的员工已经不再是过去的样子,而是绝大多数都是由知识分子组成的。伴随着工作内容的优化,工作形式的多样性,员工被要求要拥有越来越多的能力,要对组织目标负责,对自己的工作结果负责。随着机械化、自动化程度的提高,组织要求员工必须有能力从事规划的工作,而不只是俯首听命。能做的规划的越多,意味着计划和执行的区别渐进模糊,意味着为自己的工作承担越大的责任,生产力也会越高。而只有当管理者认识到员工和企业可以共赢的前提下,才可能做出科学的管理,在会在管理中体现出人本关怀。否则一味地追求企业的效率而忽视了人,就会得到适得其反的效果。

泰勒在《科学管理原理》的开篇就写了管理的主要目标应该是:确保雇主的财富最大化,与此同时也要确保每一个雇员的财富最大化。而这种财富的最大化,不仅仅是指公司或其股东的高额红利,还包括公司的每一个分支部门的发展都达到其最佳状态,这样的财富才能够长久。而对于雇员的财富最大化也不只是与同阶层的工友相比得到更高的工资,更重要的是,它还意味着每个人都达到效率最大化的状态,使每个人都能够从事与他自然能力相匹配的最高等级的工作。

从这个管理的目标出发,就能看出泰勒改进管理模式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优化资源配置,使得一切可以产生财富的人或物,都达到可持续的最佳的状态。

泰勒在书中写到“科学管理的基础正是在于建新雇主和雇员两者的真正利益是相同的也是一致的;没有雇员的财富最大化,雇主的财富最大化就不具有持续性,反之亦然。”企业或组织中,不能一味的强调一方利益的最大化,考虑员工或组织成员自身的利益,而不仅仅只强调无私贡献是一个企业或组织更好发展的前提。在那个资本家忙着剥削,劳动者急于反抗的时代,泰勒这种管理目标的提出无不体现着平等和人本关怀的理念。

三、激发工人主动性的最佳的管理方法

泰勒在《科学管理原理》中写道:管理所面临的问题简单来说可以归纳为:激发每一个工人最大的积极主动性。他在书中反复重复一个重点:为了激发工人的主动性,管理者必须为其所管理的工人提供超出行业平均水平的特殊激励。这种激励可以有多种不同的表现方式,例如:快速提升或晋升的希望;更高的工资,其形式可以使丰厚的计件工资或者是基于快速有效的工作的额外津贴;工作时间的削减;与普通工人相比工作环境和工作条件的改善,等等。泰勒的动作研究使得生产更具高效标准,但那仅仅是泰勒制最核心的内容之一,要想持续的进行这种高效标准,还需要激励因素的支持。

后来的行为科学管理学派中赫兹伯格提出的双因素理论也指出:引起人们工作动机的因素主要有两个:一是激励因素,二是保健因素。只有激励因素才能够给人们带来满意感,而保健因素只能消除人们的不满,但不会带来满意感。而这其中的激励因素就是泰勒提出的“激励主动性”的一种发展和完善。

四、培训改变工作效率

泰勒在书中这样写道“当我们不在一群或组的方式管理工人,而要转为研究每一个工人个体的时候,如果工人不能完成他的任务,就需要有一位有能力的老师来教他如何工作才能做得最好,这些老师还要指导、帮助和鼓励他,同时进一步研究它是否适合当一名工人。在这种计划下,每一个工人都被个体化对待,而不是粗暴、严苛地把那些仅有一次没有完成工作的工人解雇,或者扣除他们的工资。我们给工人以所需的时间和帮助,让他能够胜任现在的工作。如果他在智力和体力都不适合这份工作的话,我们就把他分配到另外更适合他的工种上去。”这段话就细致的表述了泰勒对于培训的做法和理解,虽不够系统化,但对于培训的目的和方法以及培训后效果的反馈都有阐述。可见,泰勒是十分重视对工人能力的培养,而这种培养正是为了使得工人发挥其最大的潜能,在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中,最高的需求就是自我实现。虽然需求层次理论是在1943年提出的,晚于泰勒的《科学管理原理》,但在此书中关于已初见端倪。当然,有的人也会认为,泰勒培训好工人是为了工人能更高效的为资本家劳动,提高生产效率。我也并不否认这一点,但无论目的为何,在这个过程中,泰勒都是秉承着一种科学中立的理念,即便是为了提高效率,工人也在其中获得了应有的报酬,提高了工作和生活的质量。无论从哪个角度理解,都体现了泰勒对于人本身的关怀。

反推我们现代管理中的培训,要从泰勒的科学管理中学习培训的重要性,首先要明确培训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需要与企业的需求相结合,而这个结合的过程就需要管理者首先了解企业的需求。以企业的发展战略为目标,从现有的岗位、规模、技术等方面对培训的需求进行事前的预测,在需求来临前就先培养好人才,做好储备,已面临工作中的出现的挑战。从工作的实际需要出发,员工素质欠缺什么就培训什么,与职位特点紧密结合,不搞学而无用的培训。

其次,员工的需求也很重要。在培训的时候要考虑员工的知识结构,接受能力和水平,以及是否可以胜任该岗位。而不是盲目的搞培训。合理安排培训的方法渠道,因人施教,因岗培训。对于员工的工作晋升,自我发展也是培训需要考虑的内容之一。当培训与任职、晋升、奖惩、工资福利相结合时,员工才更有主动性,积极性。这也体现了泰勒在科学管理中的人本关怀理念。最后,培训还要做好定位分析的工作。第一,进行整体判断。就像泰勒对于一个任务进行动作分解一样,管理者需要了解业务重点,发展方向,以目标为导向。第二,对组织结构进行分析。根据组织在技术和结构上的变化,对组织优劣、员工能力及需要的知识和技能进行分析,确定培训重点。第三,进行工作分析。依据工作说明书和工作标准,明确职位的职责、工作条件及人员素质。

读罢此书,掩卷深思。泰勒的智慧遗产让如今我们依旧受益匪浅。对于科学管理原理的再度解析,重读经典,对于物本管理与人本管理的区别更加明晰。客观地社会条件,是管理思想诞生、管理方法有效运用的土壤。当我们的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文明进步到一定高度,领导者们民主开放的作风,以及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我们对于管理的目标也是不断地提高,不再局限于物本管理,而是追求人本管理。以人为本,企业才可生存发展,管理才可以高效。当然除了客观因素,也依赖于被管理者的知识水平,道德素质的提升。

纵观我国当前的企事业单位,在管理的过程中,虽然口号上追求“以人为本”,但在实际操作中仍然存在很多突出的问题。比如:中国是一个人情的社会,在这种观点的引导下,工作中更重注人际关系而不是工作效率。从事工作更多的是靠着经验或者人情的安排,并没有以岗定人,导致许多规章制度形同摆设,工作绩效也只是追求大家都好的一团和气。单位的管理者对“人本管理”还没有足够认识的前提下,就为了追赶管理时髦,盲目的贴上“人本管理”的标签。这既是对人本管理的曲解,也无益与企业管理效率的提升。

《科学管理原理》并不像曾经我在教科书中看到的那么冰冷机械化,而且有很多带有温度的管理理念。以至于后来行为科学管理时期的很多理论都可以在泰勒的《科学管理原理》中找到影子。《科学管理原理》可以说是“物本管理”的巅峰,“人本管理”的启蒙。

参考文献:

[1] [美]F・W・泰勒.科学管理原理[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

[2] [美]彼得・W・德鲁克.管理的实践[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209-213

[3] 王昊.论泰罗科学管理的当代意义和历史局限[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7,(1):56-60

科学管理的基本思想范文第2篇

20多年前,日元升值带来产品价格上涨,日本企业竞争力减弱。面对困难,日本企业不断挖潜,改进生产工艺和流程,降低造价。“再拧一把毛巾”,这种名叫丰田生产方式的管理方法带给中国企业很多启示。

谈到丰田生产方式,不能忘记大野耐一这个人,他是丰田生产方式的创造者,倡导多品种、小批量的生产方式,这种生产方式在二战之后日本低迷的经济环境中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准时性

丰田生产方式的基本思想是“彻底杜绝无效劳动和浪费”,也就是说丰田生产方式的最终目的是通过降低成本提高效益。要想实现利润,必须降低成本;而要想降低成本,则必须杜绝无效劳动和浪费。这就是丰田生产方式的一个中心,即彻底杜绝无效劳动和浪费,与之相配备的两个基本支柱是准时化和自动化,除此以外,还有实施丰田生产方式的基础:持续改善,这些就构成了丰田生产方式的基本框架。

丰田生产方式的两大支柱是“准时化”和“自动化”,这两大支柱的最初发明者是丰田喜一郎及他的父亲丰田佐吉。

丰田喜一郎曾对丰田英二说过“在汽车制造这种综合性工业中,对汽车装配作业来说,最好是准时地将各种零部件集中在装配线旁”。大野耐一抓住了“准时性”这个关键词,他幻想,是否存在这样一种生产方式:将所需要的物品,在需要的时间内,按需要的量送到装配线旁,这样可以大幅度地减少库存。事实上丰田也做到了这一点。

为了彻底杜绝无效劳动和浪费,大野耐一认为有两个方向作为依据,一个是,要想提高效率只有同时降低成本才有意义,必须以更少的资源生产出必要的物品;另一个是,提高劳动生产效率,要求操作人员必须为以生产线为中心的整个工厂着想,分别各自地在自己的阶段提高效率,使整个生产体系取得整体性的改进。

不断改善

遇到问题就想引入新的机器设备,最后只会让企业失去自主改善的能力,甚至可能被机器左右。同时,改善不应该是下属等待领导的命令并盲目执行,而是应该随时想“这样调整工序是不是更好”等,这样才能提高生产效率。

上世纪 80年代,丰田公司出现了自主研发活动:工人们自主研究现场管理的改善方法。丰田生产方式的基本思想开始渗透到业务的各个环节。于是,全面的丰田生产方式诞生了,标志是活性化原则的产生。

活性化原则的本质是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它和美国工厂最大的不同是:美国公司给作业标准,工人们按标准做就行了,而丰田公司相信工人们的智慧。在丰田公司,产品进入量产前,有制造准备活动,以前由技术人员进行的改善活动,现在由一线工人提出思路,参与完成。丰田公司会调动大量人力来做量产前的改善,充分发挥一线工人的聪明才智。

在丰田公司工厂中,有醒目的“改善看板”。看板的内容分成两个部分。一个是改善前的状况,另一个是改善后的状况。改善效果产生的经济效益、改善承担者的姓名和奖励都写在看板上公之于众。

我们可以从以下的例子中看出实行精细化管理到底能够达到一种什么样的效果。

科学管理的基本思想范文第3篇

重视人的作用,将人与天地合称三才的思想是《周易》的基本思想。我国历代学者以人及人与天地的关系为研究中心,提出天人合一论,以此形成古代哲学思想。《周易・泰卦》启发人们要心物一体,阴阳相交,上下同心协力,彼此沟通才有吉亨之象。《周易》中这种以人为中心的思想已被日本学术界所接受,并加以发展,广泛用在企业的经营管理上。在日本的企业管理中,做生产、销售的决策,必须广泛取得一致意见,不仅在高层领导中如此,而且要征求工人们的看法,使全厂上下尽可能达到认识上的统一。这样执行起来,自然有一种齐心合力的效果。日本的企业管理以人为中心,正是与欧美等国的重大区别。

《周易》太极思想也被日本企业界广泛运用。美国出版的《日本工业秘密》中说:“日本工厂是一个家庭。是一个娱乐场所。这一观念,美国人做梦也不会想到的。”用家庭这种方式把员工组织起来,以和为贵,发挥员工的主观能力,是符合《周易》太极学说的。《周易》认为,只有太极完整,才能生生不息,繁荣昌盛。日本企业界大都采用阴(被管理者)阳(管理者)共同参与的中道管理的方式,称为“拿中间而照顾两端,”上下和睦,老板放心,经理称心,劳动者热心。这种管理方式也是采用《周易》“致中和”原理,符合《周易・乾卦》的“安人”概念。

在日本被誉为“经营之神”的松下幸之助,他的成功是他的管理思想的成功,他的管理哲学乃渊源于儒家经典之首的《周易》。他的企业经营理念是把握宇宙的道理和社会的法则, 从管理哲学中发挥了无形资本的作用,他的成功给全世界提供了完整的中国管理哲学思想。

科学管理的基本思想范文第4篇

立命境界与长寿企业

古往今来,中国人十分讲究安身立命,人们不仅渴求健康,还渴望长寿,但凡人都会这样,企业也是如此。所以,追求健康长寿是人的内心渴望,追求长寿公司、百年基业便是企业的远大理想。健康已是不易,长寿则更难,但知难而进、追求长寿的本身也表明了企业家做强、做大、做久的事业胸襟与精神境界。

积极的人生目标在于努力挑战,生命的真正价值在于不断超越。对于一个企业家来说,一般意义上的成功只是自身对物质生命的追求,而持续不断的努力奋斗,基业长青的成功预期,则反映着企业家对自己的事业定位,也是一名企业家向事业家更高精神境界的跃升。拥有健康和成功,是幸运的,如果能将健康和成功推向一个更高的境界,成为长寿公司,实现永续经营,无论对于企业、对于社会都将产生更大的影响。

企业如何才能长寿?与人的自然成长规律一样,企业也有自身的成长规律。在企业的成长过程中,从战略的制定、执行到战术的设计、组合,包括经营管理的方方面面,企业要面对来自市场,来自内部的种种考验。所谓中小企业“三年一小关,五年一大关”的说法,也说明企业要想保持健康长寿绝非易事。

但是,放眼世界商业史,百年老店乃至二三百年历史的公司并不在少数。长寿是企业的立命境界,“立命”与“安身”具有内在联系,就像一个人那样,安身体现着生命的存续,立命则体现出生命的质量。对于企业来说,立身体现着企业的物质状态,立信体现着企业的精神品格,立命则体现着企业的使命、愿景与价值信仰,体现着企业经营发展中生生不息、欣欣向荣的精神风貌。企业立命境界是企业为了追求更大成功而进行的战略举措,是企业迈向更高一级境界管理的关键一跃。

因此,在管理实践中,企业的立身、立信、立命境界总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如果把企业视为一个生命体,立身境界的获得主要反映在物质生命境界的获得,而立信境界与立命境界的获得则可视为精神生命境界的获得。一个人能够健康、茁壮地成长,反映的是这个人的身体状况,即便这个人具有旺盛的生命力,也只能证明这个人在物质生命体上的成功。如果一个人不仅仅满足于自己在身体上的健康与活力,还想使自身的精神世界更加丰富,生命质量更加完美,就必须超越于物质境界的满足而同时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境界。只有精神上健康的人,身体才会更健康;精神上强大的人,身体才会更强壮。所以,人们对于健康体魄的渴望、精神境界的向往,都是相辅相成、有机联系的。

企业在境界管理上的追求也是如此。只有在立身境界上反复修炼才能使自己体魄强健,只有从立身境界提升到立信及立命境界,企业才可能在物质上更强大,精神上更富足。而这正是企业从平凡走向出众,从优秀走向卓越的关键一步。世界上百年长盛不衰的所有公司的发展都证明:企业文化是基业长青最重要的遗传基因,是企业历经风雨饱受沧桑而屹立不倒的秘密武器。美国3M公司自1902年创建以来,全球已有一半人口直接或间接地在使用它所生产的6万种产品。其间不管国际政治、经济环境发生多次巨变,但公司始终屹立不倒。人们普遍认为3M公司的成功密码在于创新,3M则认为100年来支撑公司基业长青并始终没有多大改变的是企业文化,其核心是以客户为第一排序的企业价值观。从根本上说,中国企业缺乏的正是这种可以将企业的未来、愿景与使命塑造成近乎虔敬的精神信仰和价值追求的企业文化。

长寿企业与文化管理

著名美国历史学家戴维・兰德斯说:“如果经济发展给了我们什么启示,那就是文化乃举足轻重的因素。”根据马克思关于社会发展的基本理论,文化作为社会构成的三大系统之一,与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相结合,成为社会前进的推动力,对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当今,全球化浪潮风起云涌,市场竞争愈加激烈。随着企业间竞争的加剧,企业的经营手段和管理方法越来越多。各种各样的管理工具和管理理念,是人们在企业管理领域不断探索和深入的结果。在众多的管理方法中,企业文化管理是极为重要的一种。企业文化成熟于20世纪80年代初以现代化大生产为背景的美国,在管理思想史上被称为“第四代管理”,是继科学管理、行为科学管理、现代科学管理之后企业管理的又一座里程碑。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世界各国,尤其是西方国家,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在生产领域的广泛应用,工业生产条件得到极大改善,脑力劳动者的比例扩大且逐渐成为决定生产力的主导力量,劳动者的主体意识日益觉醒,同时由于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提高,市场范围和竞争规模也越来越大,因此传统的企业管理理论和管理方法受到越来越多的挑战。面对企业管理实践的重大变化,传统的纯理性管理方式变得越来越不奏效,从以组织技术严密控制的制度管理逐渐转向以人为中心的管理,即人本化和人性化管理逐渐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企业管理的一种潮流。

100年来,美国一直是西方世界企业管理的领路人,从泰勒的科学管理到行为科学管理理论的发展,都给美国带来了巨大的财富。然而,20世纪70年代的挫折使美国惊醒:在东方的日本,一种更为先进的管理模式使日本企业充满竞争力,并在许多领域大步超过了美国。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美国一批杰出的经济学家、管理学家、文化学家、心理学家均前往日本考察学习。专家们发现,美国经济增长落后于日本的原因,不在于科学技术、物力财力等,而在于美国的管理过于倾向组织结构、战略计划、规章制度,而忽视了对人的重视。美国在研究了日本经济的成功之道后,迅速把目光转向对本国企业文化的研究。

企业文化理论自20世纪80年代初在美国成熟,距今只有约30年历史。从时间上看,还没有任何一种管理理论在如此短的时间内获得如此长足的发展,究其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企业文化具有丰富的理论渊源,它吸取了社会科学领域多种学科丰富的研究成果;二是企业文化作为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学科,它在企业管理实践中一直不断地丰富和完善自己。

从企业文化成长的历史来看,企业文化学科体系的完善,管理内涵的丰富,都离不开管理学的发展所给予的营养。也正是企业文化所具有的开放式的理论视野,使企业文化得以快速发展,并在上世纪80年代以后逐渐形成一门成熟的管理学科。企业文化理论的形成吸收了管理学、经济学、组织行为学、哲学、文化学、传播学、广告学、艺术设计学、CIS形象战略等重要内容来丰富和完善自身,因此说,企业文化既是一门思想性极高的管理哲学,又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经营科学。

企业文化自20世纪80年代传到我国之后,引起了我国学界及企业界的持续关注。企业文化是什么?关于这个问题,在具体操作层面及企业的经营管理实践中,说与做、理论与实践往往相脱节。

综合学界的主要观点,笔者将企业文化定义为:企业文化是企业的共同价值观、行为准则、经营理念、管理风格等独特的柔性竞争力;它既是一种管理理论,又是一种实践方法;它的实质是以人为中心,以文化引导为手段,以激发员工自觉行为为目的,以价值观培育为最终归宿的管理思想和方法。

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以及由此带来的市场环境的变化,给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和单一国有组织形式下形成的企业管理方式和企业文化带来了巨大冲击,它迫切要求企业进行管理创新。一种新的企业制度必然要求一种与之相适应的组织文化,正是中国发生的新的企业改革催生了企业文化理论,这也是中国管理界的一场革命。

长寿企业与儒家之道

中国文明史经历了夏、商、周的近1700年历史之后,春秋末期思想家孔子创立了儒家学说,这是孔子在总结和继承了夏、商、周三代尊尊亲亲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形成的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

冯友兰先生认为,作为中国第一位教师,孔子觉得自己的基本任务,是向弟子们解释古代文化遗产,孔子说自己“述而不作,信而好古”就是这个缘故。这只是一个方面,另一方面就是,孔子在传述传统制度和观念时,所作出的解释则是由他自己的道德观推导出来的。正是这样,才使孔子不同于当时寻常的儒,而使他成为新学派的创建人。正因为这个学派的人都是学者,又是六经的专家,所以这个学派被称为“儒家”。

长期以来,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传统文化,已深深地积淀于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形成长盛不衰的传统美德、人格价值及品行修养,激励着后人承担起人生责任、社会责任及时代使命。应该说,中国改革开放30年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是多方面的,在新的经济环境与历史条件下,国人对于儒家文化的积极肯定,再一次证明了儒家思想的生命力。

人性是善,还是恶,换言之,人的本质是什么?这是中国哲学中争论最为激烈的问题之一。孔子对于“仁”讲了很多,对“义”“利”之辨也讲得很清楚。在孔子看来“推己及人”,就是行“仁”。但是孔子没有解释为什么每个人应该这样做。孟子试图回答这个问题,因而建立了“人性本善”的学说。无论儒家还是法家,对人的本性问题的认识,都源自孔子的基本思想。

实际上,中国先贤的很多思想与西方先哲的许多思想都是相通的。对于人性、人的美德、人的智慧等命题,同样可以从西方的许多思想家那里找到源头。苏格拉底把实际生活中的各种美德同智慧联系在一起。休谟认为,仁爱分为特定的仁爱和一般的仁爱,特定的仁爱是对亲人的血缘亲情等,一般的仁爱是对与己无关的其他人类的广博的胸怀和慈善的心肠。作为一种自然之情,一般的仁爱所以成为社会性的德行、构成个人价值之一部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其利他的倾向。

综观西方管理思想史,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偏重于把人视为“经济人”,因而忽视了人的感情因素。科学管理过分强调物质激励,强调用严格的规章制度和科学的管理手段来实施管理,从而使得工人与企业主的关系异常对立。随着梅奥的霍桑实验首次把“人性”问题引入管理学,并提出了“社会人”的假说。此后麦格雷戈的Y理论、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弗洛姆的期望理论等,都是通过对人性的深刻洞察,通过对人的优点的褒扬、激发,来对人的潜能产生强烈的诱导作用,从而实现企业的管理目标。

在现代企业管理实践中,关心人、尊重人、理解人、相信人等一系列人性化的管理,重视的是既要调动企业管理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更要注重因管理对象、环境、条件、目标、内容等的不同,通过对被管理者采用诱导、分权、授权、鼓励等管理方式,把工作变为发自内心的自觉行为,从而获得管理的最佳效果。

可以说,儒家之道是中国哲学管理思想的核心,将儒家之道与文化管理相结合无疑是中西管理思想与方法在经营实践中的创新举措,也是企业在管理模式上的更高一级阶梯,两者的有效结合可以促进企业及企业家的经营管理能力上升到一个更高的境界。在具体路径、方法上,就是针对企业不同的人力资源构成与员工实际情况,结合中国人的思维特点与行为方式,在不同的组织行为、人事管理、人际关系中更多地吸取儒家文化的优长。而针对企业的使命诉求、愿景塑造、战略制定、市场运营、流程管理、价值观培育等,则应更多地采纳文化管理模式。总之,应充分了解西方科学管理模式之文化管理与中国哲学管理思想之儒家文化,在经营管理实践中推动两者相互打通、彼此融合。融合得越深,效果就越好。

(作者专著《境界管理:五重境界管理模式》已由机械工业出版社华章经管出版。进一步的问题或探讨请登陆http://lupeikang.省略)

(编辑:周春燕 zhoucy@vip.省略)

科学管理的基本思想范文第5篇

关键词:目标管理;基本思想;组织目标

中图分类号:G25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2年9月16日

目标管理是由美国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在1954年提出的,被公认为是其对现代管理学的重大贡献之一。

一、基本思想

其基本思想是组织的任务必须转化为目标。

目标管理是一种程序,是一个组织中的上下各级管理人员共同来制定总的目标,确定彼此的成果责任,并以此作为指导业务和衡量各自贡献的准则。全体员工是靠目标来管理,进行自我指挥和控制,而不是由他的上级来指挥和控制。

每个成员的分目标就是组织总目标对他的要求,同时也是这个组织的成员对组织总目标的贡献。只有每个人的分目标都完成了,组织的总目标才有完成的希望。组织管理人员对下级进行考核和奖惩也是依据这些分目标。

建设成熟的目标管理是图书馆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目标管理的任务就是用目标来确定每个人的工作内容,努力实现这些共同的目标体系和成果。便于理解和操作的目标管理体系可以激发馆员的工作热情,促使馆员不断发掘自身潜力和创造力,彻底改善图书馆的工作氛围,并带来最优的工作效果:如何服务于读者,馆员之间的协调配合以及基本思想素养、科技文化知识、敬业精神、价值观念的体现和道德修养、语言、审美上趋向的认同,等等。

如果没有方向一致的分目标来指导每一个人的工作,组织规模越大,人员越多时,发生冲突和浪费的可能性也就越大。

二、分类

目标管理可以分为两类:提高业绩型和开发能力型。

(一)提高业绩型。业绩型目标管理以实现一定的业绩为中心,自上而下逐级制定目标,并形成目标链锁体系,注重目标之间的整体性。提高业绩型目标管理的目标容易制定;只要总目标正确,提高业绩型目标就可以实现;能通过目标锁链提高员工整体意识。但可能由于总目标制定而产生较大压力或其中一个目标不能实现,导致整个总目标受损。

(二)开发能力型。以个人为中心,目的是通过提高员工个人能力来改进工作,重在指出下属员工在工作中需要改进的方面,并与其讨论改进方法,协助员工制定出有助于提高个人能力的目标,提高个人能力,进而为组织的总目标(业绩目标)服务。开发能力型目标管理由于是员工自主制定目标,不是上级分配的,员工自由度大;其次,员工能力得到锻炼,利于培养人才;同时,更适用于不能量化或难以度量业绩的部门。但有时由于目标之间缺乏整体性和关联性,过分注重个人目标,容易忽视组织的总目标。

在实际运用中,要针对不同层次的员工和岗位,采用不同的目标管理类型,不能一概而定。

目标管理强调了组织在管理过程中的作用,用目标来指导工作行为,把任务转化为目标体系,同时体现了行为科学的精髓,注重人的作用和思想,强调员工对于完成目标的自觉性和自我控制,赋予下属一定的自由度,增强了下属员工的工作主动性。

三、步骤

(一)目标设置。主要用来确定什么是目标,目标从哪里来,需要在哪些领域设定目标。在理想状态下,这个过程开始于组织的最高层,并且有最高层的积极支持和指导。但是目标设置并非一定开始于最高层。它可以从分部门一级开始,也可以在职能部门甚至更低层开始。如目标管理首先在某一分部建立,随后逐级建立,到管理的最底层而形成一个互相联系的目标网络。在该分部的应用,各方面都取得了成功,不久,其他一些分部门也产生了兴趣并力图实行类似的目标管理计划。目标管理的过程是动员组织的资源和能力以实现未来的手段。

目标设置的首要问题是明确什么是目标,可以理解为目标是组织运行的方向。一个组织的运行过程中,特别是在确定了自己的使命和战略后,必须要把这个使命和战略转化为具体的目标。否则这个使命和战略只是一种良好的愿望而无法实现。这就是战略和目标的关系。因此,目标有着长期和短期之分,但所有目标都引导着组织朝着一个方向前进完成特定的职能,没有目标,组织就会失去方向。对于图书馆而言,组织总目标可以认为是充分发挥图书馆的服务作用和实现其社会职能,也可以更深一步理解为指图书馆对馆员、读者、书商、出版社甚至所服务区域产生的影响。总目标可以引导全体馆员合力打造一个和谐、高效率的图书馆,是员工向同一个方向前进的动力。

同时,目标也是分配任务的基础。它包括确定组织的总体目标和各部门的分目标。总体目标是组织在未来从事活动要达到的状况和水平,其实现有赖于组织中全体成员的共同努力。各个部门的各个成员都要建立与组织总目标相结合的分目标,这样就形成了一个以组织总体目标为中心的自上而下相互联系的目标体系。在制定每个部门和成员的目标时,上级向下级提出自己的方针和目标,下级要根据上级的方针和目标制定自己的目标方案,在此基础上进行协商,最后由上级汇总后做出决定。

在具体设置目标时,目标的数量一般不宜过大,应包括工作的主要特征,并尽可能地说明必须完成什么和何时完成,如有可能,也应明示所期望的质量和为实现目标的计划成本。此外,目标应能促进个人和职业上的成长和发展,对员工具有挑战性,并适时地向员工反馈目标完成情况。

在这里,目标不是馆长在年度报告会中列出或在某个会议中宣布的大而化之的目标,而是被所有馆员接受和认可并且有实现决心的目标,可以较浅显地理解为图书馆在文献更新率、接待总人次、电子资源利用率、参考咨询有效回复率等这些可以具体量化的指标,等等。

(二)为实现目标的过程。即管理的过程。具体说来,每个目标和子目标都应有某一个人的明确责任。然而,在实际工作中,几乎不可能去建立一个完美的组织结构来使每一特定的目标都有一个明确的责任人。

同时,管理的过程决定了组织的架构和目标,也就决定了资源和人员的配置。组织中各层次、各部门的成员为达到各自的目标,必须从事一定的活动,利用一定的资源。为了保证其能实现目标,必须授予相应的权力,使其有能力调动和利用必要的资源,提升执行力。有了目标,组织成员便会明确努力的方向;有了权力,他们必然会产生强烈的与权力使用相应的责任心,增强了下级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使目标执行活动更加有效地进行。

由于在制定战略、确立目标的时候,把目标确立为组织中全体成员的共同承诺和共识,因而目标在执行和实现的过程中就不会遇到太大的阻力,即使遇到问题,各级员工也会想办法克服。

(三)测定与评价取得成果。德鲁克的目标管理是重成果的管理模式,通过对目标成果的检测而得出结论。成果评价既包括上级对下级的评价,也包括下级对上级、同级关系部门互相之间的评价,以及各层次的自我评价。成果评价既是施行奖惩的依据,也是上下左右沟通的机会,也是自我控制和自我激励的手段。

组织对不同员工的奖惩,是以上述各种评价的中和结果作为依据的。奖惩可以是物质的,也可以是精神的。公平合理的奖惩有利于维持和调动员工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奖惩有失公正,则会影响员工的工作。

同时,进行成果评价与奖惩,既是对某一阶段组织活动效果和员工贡献的总结,也是为下一阶段的工作提供参考和借鉴。在此基础上,组织中的各个层次、部门制定新的目标并组织实施,即开始了目标管理的新一轮循环。

四、小结

目标管理是一个全面的管理系统,它用系统的方法,使许多关键管理活动结合起来,高效地实现组织目标和个人目标。目标管理使组织在管理中重视人的因素,建立目标管理锁链与管理体系,重视成果,用目标来指导工作行为,把组织任务转化为目标体系,同时体现了科学管理的精神,是在实践中计划组织实施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主要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