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技术管理思考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煤矿机电技术;技术管理;煤矿安全生产;煤矿资源开采
0引言
在煤矿资源的开采过程中应用大量煤矿机电技术的同时,也需要进行适当的技术管理。针对煤矿开采的具体过程而言,无论是参与煤矿开采作业的工作人员、管理人员或者是煤矿开采的各方面技术以及开采器械都需要进行严格有序的管理,这不仅仅是为了提高煤矿资源的开采效率,更重要的是为了保证煤矿资源的安全生产。
1煤矿安全生产过程中机电技术管理存在的问题
1.1煤矿机电技术的相关机电设备比较落后
随着煤矿资源开采量的逐渐增大,越来越多的技术研发工作者将技术创新的目光投向了煤矿机电技术的研发领域。尽管如此,依然有许多煤矿机电技术在使用的过程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经过大量的研究与调查之后不难发现,煤矿施工和开采工作都面临着非常复杂的作业环境。也正因如此,一部分煤矿机电技术的使用要求比较高,针对于比较复杂的煤矿作业环境而言,依然有一部分技术人员难以掌握煤矿机电技术的正确使用方法,这也是导致煤矿作业常常发生安全事故的重要因素之一。但是在此过程中也有一个值得我们深入思考的问题,煤矿机电技术在经过长时间运用之后的确也需要及时的技术改进与技术创新,但是一部分煤矿开采企业并没有意识到改进煤矿机电技术的重要性,依然采用的是较为原始、较为落后的煤矿机电技术,这也就意味着这些比较落后的煤矿机电技术也为煤矿开采以及相关的煤矿井下作业活动带来了较大的安全隐患。此外,一部分煤矿开采企业的相关煤矿机电设备也存在着设备老化或者是设备年久失修甚至是设备损坏等问题,然而有些企业为了节约所谓的“生产建设成本”而选择放弃维修煤矿机电设备,或者是对于煤矿机电设备方面的一些问题“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这种情况虽然说起来非常地耸人听闻,但是实际上此类现象并不算少见。
1.2施工技术人员的专业化技术水平不高,技术操作能力不强
部分煤矿开采企业由于自身规模比较小或者是建设资金不足等方面的原因,往往并不注重对施工建设人员或者是煤矿井下工作人员素质方面的要求。一部分施工技术人员的专业化技术水平不高,并且技术操作能力不强,并不能够熟练地掌握煤矿机电技术以及相关的配套设备的使用情况。无论是因为何种原因导致煤矿开采工作人员在自身的专业化素养方面出现问题,都应该得到煤矿开采企业的足够重视。
2改善煤矿机电技术管理在煤矿安全生产当中的应用策略
2.1不断增加煤矿机电技术的资金投入的力度
所有的煤矿开采企业应该注意煤矿机电技术的技术改进以及技术创新的力度,这不仅仅是为了更好地利用煤矿机电技术,更重要的是也可以保障煤矿开采作业,尤其是煤矿井下开采作业的安全。第一,煤矿开采企业可以不断地加大技术改进以及技术创新的资金投入力度,通过投入大量的生产与技术创新资金来帮助煤矿机电技术进行持续的技术革新。第二,煤矿开采企业应聘请煤矿机电技术方面的相关技术研究人员组成专业化的技术研究团队,针对煤矿机电技术的不合理使用情况以及相关的技术问题进行一定程度上的改进与创新。第三,煤矿开采企业也应该加大购买新型煤矿机电设备的资金,将本企业内部的一些已经老化或者是已经损坏的煤矿机电设备进行翻新处理或者是报废处理。然而针对新购入的煤矿机电设备而言,煤矿开采企业也要选择质量较好的煤矿机电设备,不要为了贪图一时的“节约生产成本”而购买一些价格低廉但是质量一般或者不适用于企业现状的煤矿机电设备,避免日后“遗患无穷”。
2.2全面提高煤矿开采工人对专业化技术水平以及技术操作能力
煤矿开采企业应该从参与煤矿开采过程的一些施工技术人员入手,着重分析全面提高煤矿开采工人对专业化技术水平以及技术操作能力的方法与途径。首先是在选拔煤矿开采技术工人这一环节之上,煤矿开采企业需要严格的考察相关施工技术人员的专业从业资质,随后选择专业化业务操作能力较强、责任心较强的煤矿开采技术人员。其次,针对于本企业内部的一些煤矿开采技术人员而言,也要探索出一套自成体系的技术人员测评体系,对于一部分专业化技术操作能力不强的技术人员要及时地撤换掉。最后,煤矿开采企业也要定期派遣相关的技术人员参与各种实践技能的培训活动,进而达到全面提高煤矿开采工人对专业化技术水平以及技术操作能力的目的。
2.3制定定期检修方案,正确使用煤矿设备
煤矿工作人员在实行安全生产期间通常会进行事后控制工作,因为开采工作之前或进行开采期间进行安全生产控制工作无法达到预期效果。对于此,煤矿管理层人员就一定要合理拟定科学有效的定期检修计划。一方面,在进行煤矿开采工作之前尽力避免因设备自带问题导致的安全隐患问题;另一方面更要杜绝由于设备使用错误引发的系列安全事故,发生操作人员无法及时反应导致人身安全受到损害等严重后果。可配备大量监控设备进行实时监控,这样一来既能提升工作的安全性,又能不断强化开采设备的运转自动化性能,将保护工作与控制工作同时进行。
3结语
随着煤矿开采企业规模的进一步扩大以及煤矿开采量的不断增长,煤矿机电技术以及煤矿机电设备等方面的问题都应该成为煤矿开采企业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笔者经过大量的研究与调查之后也探索出了关于改进煤矿机电技术对一系列方法与途径。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促进我国煤矿开采技术的进一步改进与创新,不断为煤矿开采作业尤其是煤矿井下开采作业提供技术方面的安全保障。
参考文献
[1]贾林军.煤矿机电技术管理在煤矿安全生产中的要点分析[J].当代化工研究,2021(02):16-17.
[2]左影辉.煤矿机电技术管理在煤矿安全生产中的运用研究[J].科技与创新,2020(21):104-105.
[3]王吉生,刘爱平.煤矿生产技术管理与煤矿安全生产探讨[J].工程技术研究,2020,5(18):146-147.
[关键词]工程施工技术;管理;思考
中图分类号:TU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23-0176-01
0.引言
近年来,社会经济的发展,建筑的规模不断扩大使得建筑行业竞争越来越激烈。施工单位想要在激烈的竞争中取得优势,必须对施工技术管理进行完善,采用科学的管理方法,进行新型技术人员的培养。同时,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管理的有效性与施工单位的可持续性发展具有密切的关系。因此,建筑施工中要加强技术管理,进一步降低建筑成本,使得施工质量提高,最终促使建筑业平稳发展。
1.工程施工技术的必要性
1.1 提高施工单位的竞争能力
想要施工单位的竞争能力提高需要加强施工技术管理,技术管理是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效的施工技术管理有利于保证施工工作的顺利开展,促进施工技术的改善,进一步使得工程施工的质量提高,最大限度地降低工程施工的成本,最终提高了施工单位的经济收益[1]。另一方面,加强技术管理有利于完善是施工单位生产与管理的面貌,重塑全新的企业形象,提高施工单位的竞争能力。
1.2 新技术发展的必然要求
经济水平的提高使得我国的建筑工程建设规模不断地扩大,以及新的装备、技术、材料等应运而生,在工程施工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并不断地进行推广。进一步增加了工程结构的复杂性以及工程功能性更为特殊。这便要求施工的技术进一步提高,要求更加先进的技术装备,这一系列改变对工程施工技术管理的要求则更高。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新技术的发展都要求提高工程施工技术的管理水平。
1.3 工程施工的特殊性的要求
工程施工过程中具有特殊性,这便要求需要更高的工程施工技术管理。因为,建筑的品种具有多样性、规模多样、施工的工种多,受外界环境影响大等,这些因素都要求在工程施工过程中加强工程施工技术管理水平,以保障施工顺利的开展,确保建筑工程的质量,进一步降低建筑的成本,使得施工企业的经济效益增加。
2.工程施工技术管理的对策
2.1 进行责任化管理,使得施工技术管理水平提高
保证施工的质量首先要保证施工技术合理,建立一支技术组织机构,对各级人员的管理职责进行有效的明确,同时要对行业的技术水平进行严格的规范。在施工过程中对规范化学习进行验收,对施工过程中的不同的项目的施工技术要求与方法进行明确,并以此为标准来评定与检查施工人员的工作质量[2]。另者,可以学习其他单位的先进管理经验,通过技术交流与培训使得施工单位的员工技术素质提高,进一步提高企业的技术管理水平,对施工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预测,并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将施工过程可能存在的问题消灭在萌芽时期,从而使得施工的质量进一步提高。
2.2 制定科学的施工技术管理制度
鼓励施工人员进行技术创新,通过全员性的开展活动,采用循环的技术措施,突破技术的瓶颈问题。同时,科学的施工技术管理制度是建筑工程施工顺利进行的有力保障。在进行施工前,相关人员要熟悉施工图,事前进行阅读与会审,对施工组织设计以及施工总平面图进行编制,加强与设计人员的交流与沟通,对设计的目标进行明确。以建筑工程设计的流程与规定对施工人员进行妥善的安排。在施工过程中,加大对施工人员的施工技术培训的力度,让施工人员掌握正确科学的施工方法,对于一些大型的机械装备,根据实际情况,聘请专业的技术人员进行实际操作,从而避免由于操作过程中的不恰当性造成安全事故的发生。施工完成后,技术管理人员要对工程进行验收,仔细地审核建筑工程质量,尤其是对隐秘工程出的审核。技术管理人员要严格地落实审核制度,对其具体情况进行记录与保存,方便以后进行查阅。
2.3 建筑工程施工中各个环节的技术管理
(1)在工程施工的准备阶段,施工单位要制定相应的施工制定,完成施工机械的安全性检查工作,对相关的施工人员进行安全培训,对施工的图纸进行仔细地分析。保证施工过程中根据施工的规范与流程将施工工作落实到实处,保证施工的质量。(2)在施工过程中,施工单位要加强对施工人员的技术及安全培训工作,提高其施工的水平,正确地使用施工技术有效地开展施工活动。进行工程施工的技术质量检查工作,及时地发现施工中的至来年个问题,采取恰当的方法进行解决,重视施工过程中的现场管理[3]。(3)工程施工后阶段。施工后阶段的技术管理与施工单位的经济效益有密切的关系,因此,技术管理人员要仔细地核对施工中的数据,对工程进行验收时要按照工程的相关要求进行,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防止以后出现讲不清的经济纠纷。
3.结语
建筑工程施工过程所设计的内容比较复杂,在进行施工时,相关的施工单位要进行有效的施工工程技术管理,利用合理以及科学的管理方法对施工过程进行合理地规划。施工单位要重视施工技术管理的重要性,进行科学合理的施工技术管理制度的制定,严格地将制度落实到工程施工的每一个环节中,加强对施工人员的技术与安全的培训,严格执行施工质量的检查工作,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从而保证工程的质量,对工程资源进行合理配置,使得企业获得良好的经济与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陈洪斌.建筑工程施工中存在的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J].中国科技博览,2015,16(5):26
关键词:林业;育苗技术;管理
中图分类号:F326.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51232080
在林业生态建设中,林业部门在实际工作中,深入分析育苗技术的发展现状,应树立正确的育苗技术,并采取有效的管理措施,为林业生态建设的发展发挥作用。林业育苗技术及管理,对国家生态林的建设及林业经济的发展,始终都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因此,在林业生态建设发展的过程中,重视林业育苗技术及管理,有利于促进林业事业的持续、稳定发展。
1林业育苗技术的发展现状
在实际工作中,我国为了进一步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在林业育苗技术及管理工作中,必须将林业育苗工作作为生态绿化的中重点,在具体的工作环节,对树苗进行合理的培养,确保树苗的生活率与生长率,符合林业经济效益的发展。但是,在林业生态建设事业的发展中,也暴露了一些问题。传统的林业育苗技术及管理工作,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树根的生长,树苗变得非常细小,严重影响了树木的质量。因此,在林业生态建设的过程,必须结合林业育苗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重视林业育苗技术及管理措施的探究,进一步改善林业育苗管理工作中的问题。
2林业育苗技术
2.1土壤消毒措施
在进行林业育苗工作的过程中,应结合林业育苗工作的计划,首先利用药剂对土壤进行一定的消毒,通过药物的作用预防树苗生长期发生病害。技术人员在兑制药品的时候,必须严格按照药品的说明说进行,确保药物与苗木表土有效的混合在一起,为树苗的生长提供良好的土壤。在林业育苗技术及管理中,重视土壤的消毒措施非常重要。
2.2种子的催芽技术
在林业育苗工作中,种子催芽技术的应用,对于提高树苗的成活率非常重要。常用的种子的催芽技术,主要包括:温水浸泡及热水浸泡2种。进行温水浸泡主要是每天定时使用温水淘洗种子,并进行1次的反转,以保证种子均衡的生长。热水浸泡主要是指,将一些外皮较硬的表皮裂开之后,再进行播种。在使用热水浸泡种子的环节,将热水倒入装有种子的缸里,还需要注意遵循水的重量与种子的重量呈现2倍的关系。
3林业育苗管理
3.1管理机制创新
为了更好的促进林业育苗技术及管理工作顺利的开展下去,在实际工作中,结合林业生态建设的具体工作,进行管理机制的创新意义重大。在进行林业育苗技术及管理工作中,应按照市场的运营方式,不断提高经济效益,使之可以满足林业发展的新需求,确保林业生态建设事业的发展。因此,林业部门在实际工作中,应重视管理机制创新方面的工作。
3.2育苗机械化管理
在林业生态建设的过程中,林业育苗技术及管理工作,需要依靠育苗机械化管理方式,才能更加有效的开展各项工作。育苗机械化管理工作,主要是根据育苗工作的具体情况,进行合理的机械化技术改进,降低林业成本。在重视林业育苗工作的同时,实现林业育苗工作的机械化发展目标。
3.3育苗期管理
在林业育苗期管理工作中,工作人员需要利用容器进行育苗工作,并对育苗工作的整个过程进行严格的监督。管理人员在进行种子播种之前,需要对土壤进行表面涂层的消毒,保持土壤的湿润性。要注意在播种环节的施肥工作,避免施肥工作影响正常的播种工作,对林业育苗工作的整体发展造成不良影响。在林业生态建设工作中,重视育苗期管理工作也具有积极的意义。在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林业生态建设的发展意义重大。由于其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对树木的需求量较高,林业管理人员应该重视育苗技术,对育苗工作制定科学的管理机制。在现有科学技术的发展前提下,重视林业育苗技术及管理工作,对于促进林业生态建设的发展非常重要。如何结合林业工作的实际发展状况,做好林业育苗管理的细节工作,不断提升育苗的工作效率,有效的促进我国生态林业的建设事业,促使林业经济得到持续、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钟能,庞文波.浅议林业育苗技术及管理[J].农业与技术,2015,35(8):95,104.
[2]米超运.浅谈林业育苗技术及其管理[J].农家科技(下旬刊),2014(5).
[关键词] 生态 无公害 农业技术 管理思考
[中图分类号] S1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6)02-0005-01
无公害农业是社会发展的趋势,主要指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以区域资源为依托,以家庭经营模式为基础,采用市场为导向、科学为手段的农业生产方式。在地区龙头企业的经营带动之下,通过对无公害的农产品进行生产、加工、销售和管理,可以实现一体化的无公害农业产业化经济,这样可以将千家万户的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市场相对接,从而有效的保证和提高农产品的质量,促进农垦农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下面我们就具体的了解一下无公害农业技术。
1 无公害农业技术的内容
无公害农业是我国农垦农村经济发展的流行趋势,对于促进农垦农村经济的发展,提高农垦农村居民收入具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近几年来我国的很多地区都将无公害农业种植作为主要的农垦农村经济模式,从实践的经验来看,要想做好无公害农业产品,应该掌握以下几项技术:
1.1 节水节肥综合管理技术
无公害农业的主要特点是绿色无污染,相较于普通农业来讲使用农药化肥较少,因此,为了能够实现无公害农业,就必须要了解节水节肥管理技术,使用适量的水、适量的化肥农药种植出更加优质的农作物。我们以水稻为例,将尿素作为基肥使用时我们可以采用无水层混施的方式或是上水前替翻时施在犁沟中;当作为追肥使用的时候我们可以在田面落干、耕层的土壤呈现水量不饱和的状态下进行施肥,随即灌水。通过有效的节水节肥方式能够减少氮磷等化学物质向大气的排放量,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
1.2 病虫害生物防治技术
病虫害是影响农作物产值的主要原因,在无公害农业中,防治病虫害的措施主要是生物疗法。一是利用病虫害的天敌进行控制,一般来说害虫都有天敌,通过放养天敌就可以有效的控制病虫害规模,比如稻田中养殖食草性的鱼群可以治草,在棉田中放养鸡群可以治虫,而七星瓢虫、食蚜虫可以捕食蚜虫,减少其对叶子的危害。同时,我们还可以采用高科技术,在生物体中提取相关的生物试剂代替农药,这也可以有效的防治病虫害。
1.3 有机物循环使用技术
有机物循环使用技术就是指通过物质多层次的循环利用的方式来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减少废弃物排放量,从而提高经济效益,改善生态环境质量。目前,我国农垦农村有机物循环使用技术主要包括了以下几种形式:一是用初级的产品作为主材料,加工成混合的饲料用于养殖业,养殖生物的排泄物集中至沼池发酵成沼气、沼液、沼渣,分别用于燃料、还田、培养食用菌,菌类又可以饲养蚯蚓,蚯蚓可以还田或作为饲料,这样循环往复,提高能源的使用率;二是将各种的饲料、粮食加工成副产品用于牛羊的养殖业,养殖动物的粪便集中到沼池加工成沼肥用于养鱼,池塘的淤泥又可以还田使用;三是以创新为重点,实现作物栽培技术的质量化;四是以统防统治为突破口,提高种植物的产后经营。
2 生态视角下无公害农业技术管理对策
自党的十以来,生态一词逐渐为人们所熟悉,生态经济成为我国今后经济发展的主要模式,农垦农村经济作为我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能够有效的提高农垦农村无公害农业的发展进程,生态视角下无公害农业技术的管理对策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四个方面:
2.1 发挥市场的引导作用
市场是经济发展的导向,在生态视角下的无公害农业是以经济盈利为目的的,因此在种植中一定要充分的发挥市场的导向作用,按照市场的需求及时的调整种植类型和规模,从而更好的保护广大种植业主的利益。同时相关部门要做好指导工作,避免农户出现盲从的错误。
2.2 发挥科学技术的推动作用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进步,农垦农村经济模式随着科技的进步也发生了许多重大的变化,在生态的视角下提高无公害农业的发展水平就必须要加强科技保障,不断地组织相关的农业技术专家对无公害农业的种植进行科技研究,加大科技投入力度,为无公害农业生产提供可靠的技术保证。
2.3 发挥标准的规范作用
有效的标准是衡量种植质量的基础,无公害农业作为近几年新兴起的农业方式,在我国发展的历程还比较的短,国内目前还缺乏相应的标准规范。为了有效的提高无公害农业的发展水平,相关的部门要组织制定有效的规范标准,使种植、生产农户、业户有相应的依照,从而更加有效的确保无公害农产品的质量。
2.4 发挥法律法规的保障作用
要严格执行现有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方面的相关法律法规,加快农业行政执法工作在农业投入品专项以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方面的有关法律法规的起草进程,将无公害农产品的生产和质量监督工作上升到法律的地位,为规范农业市场提供强有力的法律保障。
结语
无公害农业是当前农垦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个主流趋势,随着人们生态观念的提高,人们对于衣食住行的绿色、无污染需求越来越高,无公害农业就是满足人们这一需求的重要方式。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我们一定要加强对无公害农业的重视,采取有效的措施提高无公害农业的发展水平,保证农民的权益,更好的推动我国绿色农业的发展,为广大的人民群众提供放心安全的食物。
参考文献
[1]陆建飞,陈波,陈德团,葛敏.对我国无公害农业发展的理性思考[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4,12(02):131-134.
【关键词】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管理
中图分类号:TU19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深入,建筑行业作为我国重要的产业之一也得到了迅猛发展,这也导致建筑业在市场竞争中也显得愈来愈激烈,建筑企业之间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关系到企业兴衰成败的关键是企业管理,而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技术管理,技术管理是建筑企业质量控制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是确保工程质量的必然要求,也是确保工程顺利完成的必备条件因此,我们要采取有效措施,加强新形势下建设施工技术管理工作,遏制建设施工事故发生,确保工程质量能真正得到控制。
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管理重要性
1、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管理有利于保证施工质量
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管理要求首先要建立一套施工质量保证体系,并要使施工流程、施工工序和施工质量检测等方面从专业的技术管理角度得到规范,使得在施工过程中各项环节的执行都能依据施工质量保证体系中的各项标准,从而保证施工质量。施工当中的技术管理还会把现代新的科学技术和科学方法与实际施工的工程特点和施工条件相结合,使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管理更具时代性,能更好的解决工程施工中的问题,这样也能从根本上解决了工程施工的质量保证问题,有利于管理施工质量。
2、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管理有利于提高企业竞争能力和经济效益
技术管理是企业管理的主要组成部分,在建筑工程施工中技术管理的应用是施工顺利开展的保证,能够使改进施工技术,从而保证工程施工的的顺利完成和质量,并降低工程施工成本,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同时,技术管理可以改变施工单位的管理和生产面貌,也改变了施工单位的企业形象,提高了企业的竞争力。
3、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管理有利于达到预期的工程效果
在工程建设之初工程都会有一个预期的效果。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管理,会要求不断优化施工技术方案以及合理配置施工的资源,这样,很大程度上使施工的生产效率得到提高,使工程施工的速度得到加快,使工程的工期得到缩减,朝着工程开始的期望值发展,从而有利于达到预期的工程效果。
建筑混凝土施工的现有弊端
1、混凝土原材料造成的问题
目前我国的一些建筑施工企业为方便运输及拌合混凝土,大多采用商品砼进行现场的施工。长距离、长时间的运输已经拌合好的混凝土势必会导致混凝土水灰比变大,变稀等等情况的发生,因此难以确保混凝土的正常质量。如果在现场拌合的混凝土材料中细集料和粗集料本身的含泥量过大而没进行冲洗或者冲洗不够完全会导致拌合的砼强度降低不符合标准。而且粗集料级配系数不符合要求,砼中水泥、水、砂、石配料比例不够准确,因此极有可能会因为水泥浆不够而导致现浇的砼构件出现一些蜂窝麻面等情况,混凝土的结构强度将大打折扣,甚至质量上都出现一些问题。
2、混凝土施工工艺造成的问题
(1)模板工程问题
对于混凝土施工浇筑之前模板的组合安装是一项精细而严格的工作,在具体的施工中基本没有关于模板安装和拆卸防的设计,也没有给出相关的规范说明。现场施工中对于模板的制作、拼装、和模等都无法做到精确,使得在实际运用当中出现诸如变形、开缝等情况,可能导致混凝土浇筑构件出现变形、漏浆、蜂窝麻面等质量问题,混凝土构件失去应该符合要求的强度性能。
(2)混凝土浇筑和振捣中的问题
混凝土在搅拌过程中拌合的时间不够导致水泥没能进行充分的水化反应,在施工中施工混凝土的配合比没能按照规范的要求进行配料等,这些都会极大地影响到成型后的强度性能。在混凝土的浇筑过程中对现浇构件的振捣不密实,振捣的部位不完整,振捣棒的插入深度不够等等情况,这些都有可能导致浇砼构件在成型后出现蜂窝麻面、强度不够等质量问题。
(3)混凝土浇筑中温度测量存在的问题
在混凝土浇筑过程中温测技术是保证混凝土的浇筑质量的重要技术要求之一,尤其现在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房屋建筑向高层发展,施工中经常使用大体积混凝土,大体积混凝土的使用在混凝土浇筑过程中对混凝土浇筑温度进行有效地控制可以防止在底板产生温度裂缝。然而混凝土在进行温度测量的过程中必须对其各层温度进行测量,然后根据其温度的特性进行分析。施工中使用的温度传输器通常是电阻型温度计,在温度测量时必须注意测温点和测温线分步施工,首先要选定位置,编订记号并定位,然后开始温度测量。但是,在施工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是位置的选定不够合理,测出的温度精确度较低,使混凝土的内部产生温度应力,进而产生裂缝。
3、混凝土拆模、养护问题
现浇混凝土的拆模工作很重要,但是在施工中施工单位往往为了赶工期,在未达到拆模时间和拆模强度的情况下就开始拆模,这样一来混凝土构件的强度势必遭到破坏。混凝土早期的养护工作主要是针对环境温度与湿度的控制,在特殊的寒冷地区如果疏于对混凝土构件的养护,一般会造成构件出现裂缝的情况发生。再者对于未达到设计强度要求的混凝土构件,如在此种混凝土构件上堆放重物或进行施工,导致混凝土早期承受过大的荷载极容易导致裂缝的出现。
人员素质不过关
施工过程中,除了对混凝土自身的要求影响房屋建筑质量以外,人员的素质也是影响因素之一。在处理断层,进行振捣和混凝土养护等工作时,都需要有专业人士进行操作,而往往缺乏相关专业人士的规范作业,导致混凝土接茬不准,漏振现象,以及在初凝之后由于缺水导致钢筋外漏,混凝土开裂。
加强建筑工程结构混凝土施工技术管理的措施
1、提前做好浇筑前的准备工作
在大体积混凝土浇筑前,除了加强人员及机械等的准备工作以外,还要做好应对恶劣天气影响带来的不利因素的预案。在大体积混凝土浇筑前,为了确保混凝土浇筑的正常施工,应进行技术交底及召开专题会检查各部门的准备情况;如遇雨天时,如工期原因不能避开时,要提前做好防雨准备;使用承台浇筑采用泵送时,尽量使用汽车泵及塔吊配合作业;在尾方混凝土收方时,浇筑要尽可能准确地估计最后一车混凝土的数量,保证浇筑工作的连贯性;施工人员要提前分班,并要求提前半小时完成交接工作,重点关注交接班时带来的质量隐患。
制定混凝土浇注方案
大体积混凝土浇注常采用的方法有以下几种:全面分层。即在第一层全面浇筑完毕后,再回头浇筑第二层。这种方案适用于结构的平面尺寸不宜太大,施工时从短边开始,沿长边推进比较合适。必要时可分成两段,从中间向两端或从两端向中间同时进行浇筑;分段分层。先从底层开始,浇筑至一定距离后浇筑第二层,如此依次向前浇筑其他各层。这种方案适用于单位时间内要求供应的混凝土较少,结构物厚度不太大而面积或长度较大的工程;斜面分层。要求斜面的坡度不大于1/3,适用于结构的长度大大超过厚度3 倍的情况。混凝土从浇筑层下端开始,逐渐上移。
加强振捣,确保混凝土的密实
为确保混凝土的均匀和密实,提高混凝土的抗压强度,要求操作人员加强混凝土的振捣,插点均匀排列,按顺序振实不得遗漏,振捣间距宜取300m m ,时间15~ 30 秒为宜,不宜过振,以表面呈现浮浆,平整和不在沉落为准,为了能排除混凝土因泌水在粗骨料、水平钢筋下部生成的水分和空隙,尚须进行二次振捣以提高混凝土与钢筋的握裹力,防止因混凝土沉落而出现的裂缝,增加混凝土的密实度,使混凝土的抗压强度提高,从而提高混凝土的抗裂性,一般间隔20~ 30 分钟进行二次复振,或者是在混凝土经振捣后尚能恢复塑性状态的时间。
4、混凝土入模温度的控制
大体积混凝土施工中,控制出机温度和浇筑温度是为了降低混凝土温升和减少结构的内外温差。而首先是石子和水的温度,其次是砂的温度对混凝土出机温度有影响。其中最有效的办法就是降低石子的温度。同时也要求在施工过程中,对现场输送砼的管道表面温度进行严格控制。
5、严格控制原材料的质量
混凝土是由水泥、水、细骨料、外加剂、矿物质混合材料,按比例配合,经过均匀拌制,振捣密实成型及养护硬化而成的人工石材。其质量的控制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水泥
水泥有多种品种、标号。要购买获得生产许可证的水泥,水泥的选择还要注意水泥品种的具体性能,选择碱含量小,水化热低,干缩性小,耐热性,抗水性,抗腐蚀性,抗冻性能好的水泥,并结合具体情况进行选择。水泥强度并非是决定混凝土强度和性能的唯一标准,如用较低标号的水泥同样可以配制高标号混凝土 因此,工程中选择水泥强度的同时,需考虑其工程性能,有时,工程性能比强度更重要。
(2)骨料
骨料必须要满足高质量、高强度、物理化学性能好和无有机杂质的要求,要重点检查其质地、级别、细度模数、含泥量和有害物质含量。选用骨科的时候适宜选用自然连续级配的碎石,其中最大的粒径不得大于结构截面最小尺寸的四分之一,与此同时不能大于钢筋间最小净距的四分之三。细骨料最好选用中粗砂,根据试验的数据表示,每增加10kg水泥,其水化热将使混凝土的温度上升1摄氏度。
6、提高人员专业素质
由于专业技术水品受限,很多工程操作步骤都不规范。正如前文谈到的漏振问题,就是由于振捣工振捣不充分,因此在专业人员的素质提高上相关部门应予以重视。除了技术专业化,工作人员还应提高专业职业操守,例如在混凝土初凝之后的养护工作需要工作人员细心认真的态度,要给予恰当的水分以避免钢筋外漏,混凝土裂层等现象。加强不同部门人员之间的工作交流,以便于更好地改进自身的不相适应部分,改善混凝土施工技术。
总结
建筑工程的施工技术管理贯穿于整个工程项目实施的全过程,并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深入发展,以及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推进。我国的建筑业正迅速与世界接轨,与此同时国外的竞争对手也正迅速进入我国市场,这使得我国建筑市场的竞争更加激烈。为此,建筑业要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运用科学的方法加强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管理,培养技术过硬的优秀人才,加强建筑工程的施工技术管理对于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工程质量和企业效益,从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能力。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