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教学培训存在的问题

教学培训存在的问题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教学培训存在的问题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教学培训存在的问题

教学培训存在的问题范文第1篇

一、科尔沁左翼后旗教育情况

科尔沁左翼后旗,简称科左后旗。科尔沁,蒙古语正音为呼尔沁,意思为“锐利”。科左后旗的教育事业,始于康熙年间少量的庙学和私塾。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建麦林希伯小学堂,始有正式公立学校。目前实行“地方政府负责、分级管理、以县为主、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具体组织实施”的属地教育管理体制,实行小学六年、初中三年、高中三年的学制。

至2010年,全旗有各级各类学校103所,其中教师进修学校1所,职业技术学校1所,小学63所(县镇4所,农村59所),普通中学17所(其中初级中学15所,高级中学2所;县镇5所,农村12所),幼儿园21所(其中教育办2所,民办19所)。在校学生49411名。教职工4799名,教职工中专任教师3976名,其中普通中学1493名,小学2272名。

二、问题分析

(一)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问题”无论在政治、经济层面还是在文化层面都具有敏感性,这是由我国特殊国情决定的。科左后旗县镇和农村中小学学校数量分别为9所和71所,其固定资产总值分别为7390万元和9719万元。可见,农村与县镇教育资源的分配是极不均衡的,教育经费投入的不平衡性更是毋庸置疑。由于农村地区独特的地理条件和环境因素,农村教师要克服教师培训的时空障碍,因而对现代教育技术特别是互联网技术的掌握和运用显得尤为重要。如果没有充分的经费作为保障,对教师教育技术的培训就无从谈起,更无须谈教师权利的平等性。

除了教育经费投入,农村教师配置无论从数量上还是质量上显然处于劣势,而且每年农村中小学有相当部分教师流失。截至2010年,科左后旗县镇9所中小学拥有专任教师为1162人,而农村71所中小学拥有专任教师人数为2603人,上学年度农村中小学专任教师除去自然减员和校内调整,教师净减少人数占年度专任教师人数的约3.50%。同比之下,城镇净减教师人数仅占年度专任教师人数的0.77%。

(二)教师学历偏低

教师学历水平虽然不能完全代表教师素质,但可作为衡量教师素质高低的重要指标之一。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学历要求明显过低,而教师实际达到的学历层次又低于要求的水平。根据对科左后旗教师学历统计,小学专科以下(不含专科)学历的教师约占28.47%,初中本科以下(不含本科)学历的教师约占51.86%,高中本科以下(不含本科)学历的教师近5.97%。通过数据可看出,科左后旗教师学历达标水平与国家要求尚还存在一些距离,教师整体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

(三)教师队伍内部结构不合理

1.职称与年龄结构

教师培训工作是利国、利校、利于教师的具有公益性质的事业。然而,现实中很多教师参加培训、接受继续教育的动机具有很强的功利性。很多已经达到一定学历要求、职称水平的教师不再热衷于参加培训,或对培训应付了事,或者干脆不参加。根据科左后旗2010年度教育统计显示,年龄在35岁以下(含35岁)的中学教师中职称水平在中学二级以下(含二级及未评职称人数)的占38.31%;年龄在46岁以上(含46岁)的中学教师在中学二级以下(含二级及未评职称人数)的占2.67%;年龄在35岁以下(含35岁)的小学教师在小学二级以下(含二级及未评职称人数)的占5.06%;年龄在46岁以上(含46岁)的小学教师在小学二级以下(含二级及未评职称人数)的占0.04%。一定程度上表明,教师年龄与其职称水平是呈正相关的。一些年龄偏高的教师教育观念相对落后、知识相对老化、教学手段陈旧,他们更应成为培训的重点对象。而又因为他们已经具备一定的学历和职称水平,不存在晋级、调资、升迁的需要,就很可能失去参与培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学科与学历结构

为了适应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我国中小学课程设置基本上门类齐全而丰富。但不同学科的教师配置在数量和学历水平上却不尽相同。普遍存在大科目(如语文、数学、英语等)教师相对富裕,且学历较高;而小科目(如品德与教育、体育、劳技、科学等)教师比较紧缺,且学历较低。另外在城乡之间教师学历结构也存在差异,城市教师学历水平相对较高,而农村教师学历水平相对较低。根据科左后旗教育统计,小学阶段,城镇教师专科以上居多,约占91.56%,且高学历教师集中在大科目中,语文、数学两个科目中专科以上学历的教师分别占该科目教师人数的97.10%、94.78%;农村教师专科以上学历的占66.88%。中学阶段,农村教师学历层次有所提高,但小科目教师学历仍较低,39名综合实践科教师中有26名为专科学历;高学历教师仍集中在城镇,城镇大科目教师学历相比小科目教师较高。

三、对策

(一)从实际出发,注重平等性、开放性

首先,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在制定培训目标时要从各地区、各学校的实际出发,建立具有层次性、因地制宜、符合时代特征的目标体系。同时要特别看到城乡差异客观存在的实际情况,对于贫困、落后的农村地区在教育资源分配、经费投入、教师引进政策上应具有适当的“倾斜性”。另外,针对农村教师资源流失、小科目教师紧缺的问题,一方面学校要通过各项优越政策尽量稳定现有教师队伍;另一方面,可由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出面,寻求与师范院校合作,向农村学校引进“实习”教师,这样既可以解决师范生实习的问题,也可以充实农村教师队伍数量、提高农村教师队伍的质量,同时,也为在职教师提供了很好的学习机会。当然,“实习”教师要通过“实习”前的考核,以保证能完全胜任教育教学工作。

(二)以实效为目的,遵循灵活性、发展性

针对科左后旗教师学历偏低且结构不均衡的情况,对教师的培训可以尝试改变传统的培训模式,将学历提高和继续教育相结合。既满足教师学历提高的要求,又满足教师专业化发展和个性发展的需求,真正实现教师的提高和发展。

(三)与实践相结合,体现连续性、主体性

教师培训是促进教师不断走向高学历化、高专业化,达到全面、可持续发展的过程。根据它不可分割的连贯性,我们要建立教师培训的长效机制,实现培训内部(此次培训与彼次培训)纵向一体化及培训外部(培训与教师教学实践)横向一体化,使教师在培训与实践之间呈螺旋式向前发展。

1.采用有效的培训模式

近年来,国内外出现了不少新的培训模式,例如远程教育模式、种子培训模式、顶岗支教模式等等。这些模式在培训的目标、内容、方式等方面都有各自的长处和不足。事实上,没有适合各时各地万能的培训模式,对于培训模式的选择“适合的就是最好的”。但无论采取何种模式,在总体上,培训都要体现教师的主体性,允许教师根据需要自主选择培训的时间、地点、内容、方式等。

(下转32页)

(上接26页)在培训方式上,根据学校和教师自身的实际情况,可以采取校本培训(包括自修式、小组互助学习式、科研专题式、课题链接式等)、网络培训(聊天式、发帖式、博客式等)、高校培训(专家引领式、同行互助式、自主探讨式等)等。不管采用何种方式,培训的重心都要从“教”转向“学”。注意“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引发认知冲突,激发学习兴趣。同时,引导教师在实践中不断反思,把问题带到培训“课堂”讨论,再把答案带回实践中去检验。

2.运用合理的激励机制

教学培训存在的问题范文第2篇

论文摘要: 长期以来,我国的教育教学形式一直延续着“一支粉笔,三尺讲台”的教育模式,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充分在教育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质量,已成为广大教师的共识。自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工作开展以来,由于硬件短缺、观念认识肤浅等诸多原因,在培训过程中,遇到了种种问题,严重的影响了信息技术培训的质量,阻碍了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和。因此,发现并解决在信息技术培训中的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

随着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广泛运用,加强教师的信息技术教育成为教师教育的重要内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和,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改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利的学习工具。”由此可见,作为教学前沿的教师,认识、掌握并创新的运用信息技术已成为必然,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加强对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的培训工作显得尤为重要。然而,在我国广大中小学,尤其是相对落后的农村地区,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工作还处于起步阶段,在实施的过程中,存在的诸多困难。在此,笔者就农村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工作做一些浅要的分析。

1 观念滞后 培训目的不明确

观念问题是制约农村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工作健康发展的一大瓶颈。在调研中,一些教师对信息技术培训工作存在着质疑,他们认为信息技术的引入会使学生在课堂上注意力过于分散,最终影响教学质量和效果,不见得就好,而且认为目前不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工作,教学效果也不错,由于这些观念上误区,致使仍习惯与传统授课的模式,一些教师在接受信息技术培训工作中热情不高。

由于观念的陈旧导致了培训目的的不明确。开展技术培训,目的在于树立现代教育新观念,掌握教育新技术,并辅助与教育教学过程,提高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和水平。而一些地方对过分的强调培训人数,培训效果的好坏仅以教师是否考试及格、是否拿到证书或是会做课件为评价标准。为此,教育有关负责人强调,开展信息技术培训,让教师掌握技术是应该的,但更重要的是如何在教技术的过程中转变教师的传统观念,如果只仅仅停留在知识的范畴,停靠在技术的亮点,教师只学会把教案生搬到电脑上,那就成了“穿新鞋走老路”,培训也就无法促进受训教师在观念上的转变、教学方式的转变和信息素养的提升。如果培训只仅仅为了考取一个“证书”,那就有可能游离了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的宗旨和目标。

2 培训方式单一 存在着“一刀切”

据调查,教学一线的教师大部分是欢迎信息技术培训的,然而,教师继续教育中的团体推进、整齐划一的运作方式难以激发教师的学习兴趣,不能满足学习的需要。比如,一些地方把全员培训简单的理解成全体教师集中培训,教师不论学段、学科,全部集中在一起学习,讲到基本操作还行,但讲到信息技术如何与学科整和时,问题就凸显出来了,由于学科教学内容的差异,对学科教师的技能要求不同,教师培训要求也就不同,所以,有的教师认为培训内容与自己所教课程关系不大时,兴趣就大大的降低了;另外,虽然要求上机时间应占到整个培训时间的三分之二,但有些地方因开办规模过大,设备过少等原因,仍以从上到下“满堂灌”的培训方式为主,教师想到自己动手操作的时间太少了,培训方式的“一刀切”,使教师对不适合自己教学实际的培训产生了不满与懈怠,使得操作技能极强的信息技术培训只能流与形式,使得受训教师的主体性和创造性难以发挥出来,即不能保证促成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和,也不能培养教师的动手操作能力,培训的效果当然就无从谈起。 转贴于

3 师资力量的薄弱

调查显示,目前广大农村担负中小学信息技术工作的培训点由于师资力量薄弱,计算机专业或是电教专业毕业的教师寥寥无几,专职信息技术课的教师大多是从其它学科教师经过培训或从其它行业招聘而来,这些教师绝大多数都缺乏信息技术知识,充其量也就是“一桶水”。有些教师反映,一些培训班的授课教师有的只懂技术,不懂教学;有的只讲理论,不联系实际;不注重教材的研究,照本宣科;不注重教法的探讨,并因材施教。导致课堂氛围乏味、枯燥,淡化了教师接受培训的积极性,抑制了教师学习信息技术的求知欲,更谈不上如何引导参培教师把信息技术融入到所教学科中。

4 学“不致用”

要使培训活动坚持下去,就应为教师提供运用信息技术的机会,激发他们进一步学习的积极性。大部分教师对学习信息技术很困惑,学习信息技术知识,目的是服务教学。而教师回到教学第一线后,要么是学校硬、软件资源的短缺,无法运用计算机去进行有效的教学活动,致使参培教师有劲使不上;要么是学校领导观念跟不上,无法运用各种激励措施调动教师将信息技术服务与教学的积极性;要么是教师的评价制度不完善等因素,造成信息技术与教学出现严重的断层,久而久之,教师所学的就会逐渐淡忘,难怪有些教师对学习信息技术感到困惑。笔者认为,要改变这种信息技术与教学上的“空中楼阁”,亟需解决两个方面的问题:(1)筹集资金,优化资源配置。“工欲善其事,比先利其器”。现代化的设施是实施教育现代化的前提条件,农村中小学面对现代教育的落后面貌,仅仅依靠财政投入开展信息技术培训是不够的,应想法设法多方筹措资金,解决信息技术硬件资源的不足。比如争取学生家长的赞助,挖掘学校自身潜力,综合各方面的力量等,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建立资源库,将优秀的教学软件输入资源库,使之完善和不断的丰富,以此优化设备,为教师实施现代化教学搭建舞台。(2)改革评价体制,建立激励机制。为使农村中小学普及信息教育技术,使应有的设备发挥其作用,学校应该有意识的改革教育教学评价体系,建立激励机制,使教师对在教学过程中应用信息技术成为一种内心的需求,并把运用信息技术教学作为教师考核的重要依据。

其实,当前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培训中的问题远非以上诸种。高水平基地的欠缺、培训中的功利主义色彩等都是影响着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培训工作健康发展的因素。笔者认为,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是一项崭新的工作,尚处在探索阶段,要解决培训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务必从中小学教师教学实际出发,面向中小学教师,研究中小学课程;从本地教师队伍的实际出发,按需施教,学用结合,切实加强培训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实践性,使信息技术培训工作更加趋于完善,为信息技术培训和学科整和打下坚实的基础,让教师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培训中来,在“游泳中学会游泳”。

参考文献

教学培训存在的问题范文第3篇

一、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学校于2011年经杭州市民政局、财政局、教育局、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局及警备区认定为退役士兵“双证制”教育培训的承训学校。从起步到如今,我校退役士兵双证制教育培训工作始终按照《杭州市退役士兵职业技能教育培训工作实施办法》的要求,学校分工明确,教学管理严谨,各项工作逐步完善与提高。

三年来退役士兵双证制培训报读我校的学生有240人,主要的学历专业有计算机信息管理、酒店管理、建筑工程管理、社会工作等,技能培训专业主要有维修电工、计算机操作员、汽车修理工等。

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1. 退役士兵对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认识不足。2010年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从沿海到内地不同程度地出现了用工荒,最低工资也数次上调。退役士兵在报到后不愿参加民政部门举办的技能培训,认为参加培训不起任何作用,且培训补助费用较低,培训内容与自己特长不对口,而且耽误了他们找工作的时间。尽管民政部门做了大量思想动员工作,但是有些退役士兵还是不愿意参加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而是盲目地寻找工作,对培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不足。

2. 培训课目单一,培训内容不广。在对退役士兵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工作中,由于报读的学生人数有限,学校只能开设所报专业人数较多的专业。因此离某些退役士兵学习意愿有差距,致使部分退役士兵参加学历教育技能培训的热情不高,没有真正起到退役士兵之所需,导致参训率低。

3. 退役士兵培训政策宣传和理解不到位。最近几年,尽管基层退役士兵安置部门采取了一些措施宣传退役士兵培训政策,但仍然难以保证所有退役士兵准确理解和掌握培训政策。有些退役士兵虽然了解了免费学历教育节能培训政策,但是对培训政策的目的意义理解不透,退伍后不是首先选择技能培训,而是想方设法尽快就业上岗,参与培训的积极性不高。

4. 退役士兵整体学历提高,已具有大专文凭。目前很大一部分士兵是在读大专生去应征当兵,也有很多士兵在部队服役期间已经读了大专等,因此退役后免费读大专对他们没有吸引力。

二、对策及建议研究

1.加强组织领导,分工明确。学校于2012年成立退役士兵教育培训工作领导小组,由校长任组长、副校长担任项目负责人,统筹协调学校各方资源, 各职能部门各司其职。招生处负责项目招生与学生管理, 积极与全市各个城区民政局协商退役士兵相关工作;教务处负责学历教育的教学及管理; 培训部负责职业技能培训的教学、实操及管理。学校出台了退役士兵招生管理办法、 退役士兵生活补贴发放政策, 进一步规范和加强管理。

2.把握教学关系,重点开展。 一是育人要以学生为中心,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教师的作用是教会学生如何思考、如何求证,引导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作用。二是加强专业设置合理性。退役士兵职业技能教育培训的专业,必须符合退役士兵这一特定身份。一方面需要配合退役士兵的科学文化基础,另一方面更需要符合市场就业需求。三是提高培训时间及时性。针对退役士兵找到工作后参加培训时间大打折扣现象,建议每年职业技能教育培训工作必须提前开展。各部门务必根据上一年的实际情况,预测本年度退役士兵的参训率,制定合理的招生培训方案,做足准备工作,在退役士兵回到地方完成报名后,立即开展培训。

教学培训存在的问题范文第4篇

2015年年末,我们利用两个多月时间,进行了“‘十二五’教师培训效果和‘十三五’需求”调研。经过数据分析,再结合下校视导及近两年参与素质教育评估了解的情况,我们发现,各单位对校本教师培训的认识有了大幅度提高,但存在的问题还很多。为使校本培训更有效地发挥作用,我认为必须处理好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

真正落实校长是教师校本培训的第一责任人。对于教师校本培训而言,校长既是第一责任人,也是直接责任人。而从密云区的情况看,这一方面还需进一步落实和推进。在问卷中“哪些渠道对提高您的专业水平发挥了重要作用”一题中,“W校领导指导”所占比例并不高,中学只有16%,在12项指标中最低。出现这种情况有两个原因,一是校长对教师专业发展不够重视;二是校长确实需要提高自身素质。所以,多种渠道加强校长队伍建设还是十分紧迫的。

真正落实教师队伍建设的长远规划,年度落实计划要通盘性考虑。在调研中我们发现,各学校都有发展规划,但或不符合学校实际,或规划定出来就被束之高阁,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学校工作缺乏系统性,无法真正生成自己的文化。只要校长一变更,便可能导致学校的工作从“零”开始。所以,教师校本培训不是一次或两次培训活动,而是一个根据发展规划及当前需求不断进行的系列研修活动。校本培训也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长期不断的坚持。

切实解决校本培训内容的系统性和针对性问题。教师校本培训的内容本应从学校出发,解决学校和教师面临的问题,满足教师发展的实际需求。但调查结果显示,由于缺乏系统设计和规划,培训内容很少针对存在的具体问题来设计。在确定校本培训内容时,必须明确:校本培训以学校教育教学过程当中存在的问题作为研修专题,应是有针对性的具体问题,如怎样设计教学思路、撰写课堂教学案例、拓展学科知识等;而不应是模糊的、笼统的问题,如“将理念转化为教学实践能力较弱”“课堂教学能力有待提高”等。

科学设计教师校本培训的方式。在设计教师校本培训时,既要有常规性的全员研训模式,又要有个别化的研训模式,即点面结合。“面”指的是针对总体需求所设计的专题化培训班;“点”指的是在“面”培训的基础上,进行有计划、系统性的跟进式个性化指导。从目前的情况看,各单位根据区教委安排都能利用寒暑假等时间进行专题化培训,但缺乏后续的跟进指导,这在“影响培训效果的主要因素”中占的比例也最高。集中的专题化培训是针对当前学校急需解决的重点突出问题进行头脑风暴,之后要根据计划,在后续工作中持续跟进,逐步落实,要与学科研修、师徒结对、教育科研等结合起来。

教学培训存在的问题范文第5篇

[关键词]教师培训;参训教师;主体地位

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甚至许多学校都开展了不同层次、不同类别、不同规模的教师继续教育,以提高教师队伍的质量。如国家教育部组织的国家级骨干教师培训,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开展的省级骨干教师培训,各高师院校针对中小学在职教师开展的硕士学位课程班等。实施教师培训,是提高中小学教师特别是农村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重要举措,对于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促进基础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一、教师培训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近年开展的在职教师继续教育工作,虽然对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起到了重要作用,但仍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影响了教师继续教育的效果,导致当今教师对现行的教师培训工作总体上评价不高。总的来说,小学教师培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培训目标不明确。据调查发现,不少培训单位对教师培训目标没有清晰的概念,加上教师自身的基础和需求不一致,所以,对于到底设置什么样的课程、用什么样的方式进行培训没有一个清晰的思路。目前,大多数的培训设置的目标比较抽象、空泛,没有可操作性,培训成果无法检查,最终导致培训效果得不到体现。没有明确的培训目标,这种现象这在一些地方和机构开展的教师培训中突出存在,最后也影响培训的质量。(2)培训内容针对性不强。教师培训与全日制学历教育的主要区别在于培训要与受训教师的基础和实际工作的需求相一致。调查发现,实际工作中一些培训单位不能很好根据培训目标设置课程,选择培训方式,直接影响了培训效果。就一些骨干教师培训而言,有的学校简单地用硕士学位课程作为培训课程,仅两三个月的培训而要承担两三年硕士学位课程,且不说两者的教育目标是否一致,就是在时间上也不可能保证完成任务。在培训内容上存在的突出问题是“二少一脱离”的现象,即部分培训机构培训中涉及教育教学科研的内容较少,达不到提高教研水平的目的;培训中了解的学科前沿发展情况少,达不到开阔眼界的目的;部分教师讲授的理论脱离教育教学实际,达不到帮助解决教育教学工作中所遇实际问题的目的。(3)培训方式和手段呆板和单一。由于我国教师培训长期以来缺乏系统科学的理论研究,教学中通常是沿用学历教育“一言堂”、“满堂灌”的方式,这种方式即便在学历教育中也是改革的对象,在培训中不少教师却仍将其作为唯一的教学方式。一般教师特别是骨干教师,都具有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他们希望通过培训获得教学方式的示范和指导,讲授式为主的教学方式自然难为教师接受。研究表明,受训教师群体自身就是很好的教学资源,利用教师现成教学案例,进行研究分析、交流探讨,无疑对受训教师帮助更大;然而,不少培训机构忽视了这一丰富的教学资源。(4)培训师资缺乏。我国教师培训机构存在的普遍问题是师资结构不合理,构成较为单一,没有一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适合继续教育的师资队伍。大学培训教师多是高校从事本科、研究生教学的教师,很少有来自中小学一线具备丰富工作经验,能使教育理论和实践很好结合的教师,因此,结合中小学教育的实际,针对受训教师工作需要开展教学活动显得力不从心。一些地方性培训机构,甚至存在因人设课的现象,即便是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十分关注的新课程培训,也存在层层照本宣科的通病,严重影响了培训质量。

二、教师培训工作出现问题的原因

教师培训中存在的上述问题,主要由于教师培训工作中存在的三方面不足:一是在服务对象上缺乏教师主体。这些培训从未从受训教师的角度、需要考虑培训方案和具体实施,影响了教师受训的积极性,最终影响到培训质量。二是组织上缺乏统一协调管理。教师培训既没有与教师自身的需要结合起来,也没有和学校的队伍建设结合起来,更没有和本地区教师队伍建设结合起来,培训仅仅是主办者赚钱的渠道,培训过程中缺乏目的性和针对性是可想而知的。三是缺乏有效监督机制。由于没有一个监督管理的机构或部门,更没有从规章的角度提出监督的指标。因此在总体上,培训工作中考虑经济效益的时候多一些,考虑实际效果的少一些,教育行政部门管理存在缺位的现象,造成对教师培训质量监控的空缺。因而,探讨影响教师教育质量的诸因素,据此在实践中对不利因素加以有效控制,是当前确保教师继续教育质量的一件迫在眉睫的工作。

三、解决教师培训工作中问题的对策

要解决上述问题,我们就要在培训中重视参训教师的作用,将参训教师视为培训的主体,具体措施如下:

(1)培训课程的设置充分考虑参训教师的需求。由于教师培训对象缺乏教师主体,无法调动教师受训的积极性,最终影响到培训质量。鉴于此,我们要重视参训教师在培训工作中的地位,在培训前,要做好调查,了解参训教师需要的是什么样的培训,最想得到哪些方面的指导。在进行科学合理的调查研究之后,针对调查结果进行培训课程设置。改变现在培训课程的“预设”特征。培训课程的“预设”特征指课程表是培训机构提供的,没有考虑或者想当然地认为一线老师需要那些课程,没有进行调查;有时课程表是为讲座专家量身定制的,尽管这种课程对于扩大接受培训的教师的知识面、视野等或许会起到积极作用。但走出培训课堂很容易“烟消云散”,教师回到自己的课堂又会重走老路。只有确立了参训教师在培训中的主体地位,才能真正地使我们的培训有针对性,使我们的培训能够带来最大的效率。(2)培训中调动参训教师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参训教师的监督作用。在授课形式上,要改变填鸭式教育方式,采用专家引领为主,自主探究相结合的培新方式,让参训教师利用自己的教学经验和教学困惑,与授课专家、教学同行们一起探讨,来生成教学内容。在培训中,有些人认为那些有经验的参训教师固步自封、不愿意学,不愿意接受新的教学理念,其实这些看法是错误的,他们有着强烈的学习动机,只是有些授课教师的教学方法不得当,知识体系成旧,导致他们无法接受,所以才会不愿接受。如果我们的培训形式多样、内容有效,相信我们的参训教师定会是勤奋好学的“学生”。除了调动参训教师的积极性以外,我们还要加强对授课专家的考评工作,这个考评要以参训教师的意见为主要依据。虽然当前的培训评价也存在,但是这个评价的逻是从单一的教的方面来建立的,而缺乏对教师专业逻辑的建构以及对接受培训教师的关注,而没有从受训者的角度去评估。培训的有效性最终要通过受训者在认识或行为改变方面的评估来衡量,但几乎所有的评估都缺乏对受训者的学习效果的评估。所以,我们要建立一个更加合理的评价体系,将授课教师的教和参训教师的学结合起来,使我们的评价更客观,更加有参考价值。(3)培训后跟踪交流,给予参训教师在真实教学现场的指导。如今的培训结束后,授课教师和参训教师就不再有联系了,这不利于培训效果最大化发展,我们可以通过即时交流工具的使用,如:通过互联网建立公共信箱、QQ群等网络形式进行交流,学员可以针对不同的主题,利用网络的便捷、开放、交互等特点,使专家和学员以平等的姿态在特定的主题区域内提出问题或发表自己的见解,在共享的基础上实现了培训功能的延伸。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建立网络平台,在这一平台中,我们将把我们的精品网络课程以及我们的课堂教学实录和相关的案例上传,供各位学员做深入分析和细节评析,促进各位学员更好地开展后续研修,经验交流,探讨教师培训中的问题,帮助学员更好、更方便、更快捷地选择进行后续的自主学习。利用网络的便捷,为授课教师和参训教师建立一个交流的平台,通过交流可以对教学中出现的新问题进行探讨,将培训不断地延续下去,是参训教师得到更长久的学习。

为了我们的教师培训事业取得更好的效果,我们要坚持参训教师在培训工作中的主体地位,做到:尊重教师、信任教师、关心教师。

参考文献

[1]朱旭东.论“国培计划”的价值[J].教师教育研究.2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