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计算机设计专业

计算机设计专业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计算机设计专业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计算机设计专业

计算机设计专业范文第1篇

计算机技术作为信息化的核心技术受到全社会的普遍重视。深入掌握计算机专业知识、具有良好系统设计与分析能力的计算机高级专业人才在社会上深受欢迎。而系统设计与分析能力的培养需要通过长期、系统的实践训练才能获得。

高等学校的实践教学一般包括课程实验、综合性设计、课外科技活动、社会实践、毕业设计,等。因此,实践教学基本上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紧扣课堂教学内容,以掌握和巩固课程教学内容为主的课程实验和综合性设计;第二,以社会体验和科学研究体验为主的社会实践和课外科技活动;第三,以综合应用专业知识和全面检验专业知识应用能力的毕业设计。课程实践(含课程实验和综合性设计)是大学教育中最重要也是最基础的实践环节,直接影响后继课程的学习以及后继实践的开展质量。课程设计是属于第一个层次的综合性设计实践教学。

课程设计以培养学生系统设计与分析能力为目标,通过团队式合作、研究式分析、工程化设计完成较大型的系统或软件的设计题目。课程设计不仅有利于学生巩固、提高和融合所学的专业课程知识,更重要的是能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如综合设计能力、动手能力、文献检索与分析能力、团队合作、工程化能力、研究性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等。因此,课程设计是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越来越受到重视。

大力加强教学活动中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已经引起了教育与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重视。在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制订的“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暨专业规范”中,我们可以看出,教育部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对课程设计非常重视。从培养与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出发,教学指导委员会制定的四个方向的专业规范均建议有单独课程开设综合性课程设计,每个专业方向分别给出了6个综合课程设计范例(每个本科学生可以选修其中3~4个)。

根据国家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以及浙江省计算机教学指导委员会的调查,目前“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开设数居全国专业点数之首,其中有很大部分为最近十年内开设的。这一方面反映了高等教育对国家信息化建设浪潮的积极响应,另一方面也反映了许多学校专业建设的经验不足。一些专业师资队伍薄弱,一些学生在校期间没有得到足够的、比较综合或系统的训练。根据浙江省计算机教学指导委员会的调查,浙江省高校计算机专业实践环节的学分差距较大,一般在16至30学分之间。一般学校安排的课程设计为5门左右,多的学校有7门,少的只有2门。因此,目前各高校对课程设计环节的理解与实施的力度存在差距,其效果也有很大的差别。一些学校课程设计的工作量与深度不够。

课程设计是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与综合素质的重要与可行的手段。课程设计的内容建设与实施对教师的业务水平有较高的要求。一些师资队伍和学生基础相对薄弱的高校,实施高质量的课程设计确实存在较大的难度。因此,加强课程设计内容的研究与相应教材建设是十分必要的。教材是教学经验和成果的凝固。通过总结课程设计实施经验比较丰富的教师的成果,形成教材,必将有助于推动高质量课程设计在各高校中的开展,为提高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整体质量作出贡献。

2计算机实验教材出版状况

鉴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引起了越来越广泛的重视,国内各大出版社纷纷开始重视实验教材的建设。目前实验教材基本上分以下两类:(1)课程基本实验教材,以课程基本实验为主,包含一部分设计实验,这是目前实验教材的主体;(2)课程设计实验教材,以综合性、设计型实验为主。

近年来,虽然出版的实验教材数量有所上升,但整体比重还是比较低。例如,作者对国内某大出版社公布的计算机类教材清单进行了统计分析:在570本教材中,实验教材共73本,占总数的12.8%;而这些实验教材基本上以大学计算机基础和程序设计类课程(包括数据库程序设计)的实验教材为主,其中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实验教材占实验教材总数的34%;程序设计类课程实验教材占实验教材总数的44%;其他所有课程的实验教材只占22%。从各类别教材中实验教材的比例上看,在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材中实验教材占30%;在程序设计类教材中实验教材占31%;而其他类课程实验教材的比例仅占4.2%。可见,目前已出版的实验教材主要集中在大学计算机基础、程序设计这类计算机基础课程上,专业课程实验教材非常少,而综合性设计(课程设计)的实验教材更是非常缺乏。

从我们已经了解到的已出版的一些课程设计系列教材的情况看:

(1) 不同出版社计算机专业课程设计系列教材的侧重点和风格不同,各有特色。但整体上来说,这些系列教材基本上都比较注重市场应用性广的技术,专业覆盖面和系统性都还不够。已出版的课程设计教材主要也集中在程序设计、实用技术等方面。

(2) 不少教材的实验案例偏重课程知识与相关技术的巩固、掌握以及应用,而对系统分析与设计能力以及工程化方法方面的训练份量还不够。

因此,建设专业覆盖面广、体现综合性设计和工程化方法的课程设计实验教材是非常有必要的。

3计算机课程设计教材建设要点

课程设计是计算机及相关专业的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之一。好的课程设计应该围绕着一门或几门主要专业基础课或专业课,以培养学生系统设计与分析能力为目标,通过团队式合作、研究式分析、工程化设计完成较大型的系统或软件的设计题目。课程设计不应仅仅围绕着巩固、提高和融合所学的专业课程知识,更重要的是应该注重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如综合设计能力、动手能力、文献检索能力、团队合作、工程化能力、研究性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等。

因此,课程设计教材的建设应该紧紧围绕着以上目标进行,突出以下特点:

(1) 系统性。课程设计适用于计算机专业绝大多数专业基础与专业课程;学生系统分析与设计能力、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是长期、系统的过程。为了加强学生实践能力,课程设计教材最好能形成系统性,涉及专业主要课程,以给学生不同角度、不同层次、持续的实践训练。

(2) 典型性。课程设计中的案例应该围绕相关课程的主要知识与技术,具有典型的代表意义,这样有利于学生更深入地巩固与掌握相关课程的主要知识。

(3) 工程性。目前,计算机软硬系统的设计与开发基本上都需要应用工程化方法、进行团队式合作。因此,课程设计作为实践能力训练的重要阶段,也应该体现和突出工程化方法和团队合作意识。

(4) 探索性。课程设计不同于一般课程实验的主要表现点之一是:希望学生能围绕课程设计目标,通过查找与分析有关参考资料,进行探究式的学习,激发创造的意识和能力。所以,在案例分析与练习方面,不应该只是“手把手”地教,更应该留有进一步发挥与想象的余地。

(5) 可仿性。课程设计一般通过案例分析引导学生进行进一步的课题设计,因此这些案例本身应该具有可再现性,即学生通过教材的案例分析可以自己设计实现相应案例;另外,学生也可以在案例基础上进一步扩展和创新。

(6) 层次性。近几年来,越来越多、不同层次的学校在计算机专业中开始实施课程设计。由于不同学校学生层次的差异比较大,建议在课程设计的题目上有一定的训练梯度,尽量能使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从中受益,既有详尽的指导,也有适当的提示。

4浙江大学计算机专业课程设计实验教材

浙江大学计算机学院在专业课程中实施课程设计(project)已有10多年的历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资料。目前,该学院80%以上的专业骨干课程要求学生必须完成相应的综合实验,其中大多数是以团队合作方式完成。

为全面总结专业课程设计的建设经验,推广建设成果,该学院特别组织相关课程的骨干任课教师编写了一部以课程设计内容为主的“高等院校计算机专业课程综合实验系列规划教材”,并将于2007年下半年由浙江大学出版社陆续出版。

该系列教材的作者们不仅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而且还具有丰富的科研经验,是浙江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和软件学院的教学核心力量。这支队伍目前已经获得了两门国家精品课程(C语言程序设计基础及实验、操作系统)以及四门省部级精品课程,出版了几十部教材。系列教材涵盖了绝大部分专业必修课程和部分选修课程,是一部比较完整的专业课程设计系列教材,也是国内首部由研究型大学计算机学科独立组织编写的专业课程设计系列教材。

系列教材由《C程序设计基础课程设计》、《软件工程课程设计》、《数据结构课程设计》、《数值分析课程设计》、《编译原理课程设计》、《逻辑与计算机设计基础实验教程与课程设计》、《操作系统课程设计》、《数据库课程设计》、《Java程序设计课程设计》、《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课程设计》、《计算机组成课程设计》、《计算机体系结构课程设计》、《计算机图形学课程设计》等十三门课程的综合实验教材所组成。

下面举例介绍其中几本教材的主要内容及特点。

《C程序设计基础课程设计》:在分析C语言高级编程技术的基础上,通过对“通讯录”、“计算器”、“俄罗斯方块”等3个完整案例的解析,指导读者按照软件工程的生命周期开发过程,从问题分析、设计、编码到测试,循序渐进地完成大型程序的开发。教材还提供了9个大型程序训练的题目及简要分析,供读者练习。本教材还针对教学需要,提供了可参考的实施过程说明、开发文档模版、考核方法和评价标准,特别强调学生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

《数据结构课程设计》:针对堆栈、树、图、排序、哈希查找、算法设计等方面的内容提供了8个课程设计案例,分别从基本知识回顾、设计题目、设计分析、设计实现、测试方法、评分要点等几个方面进行分析。教材还提供了8个课程设计习题,并对实现要点进行了简要的分析。

《计算机组成课程设计》:要求实验者用硬件描述语言(Verilog HDL)设计单元电路、功能部件和指令条数有限而功能较齐全的单时与多时钟CPU。在计算机功能单元仿真模拟正确后, 实验者能把自己设计的结果写入到Spartan-3 Starter Kit Board开发板的FPGA可编程芯片上,并能直接实验自己的设计(芯片)是否达到预期目标。实验设计由浅入深,内容丰富。

《数据库课程设计》:以图书管理系统的开发为例,从需求分析开始,到数据库设计、数据库应用和应用开发等过程。其中应用开发的环境和工具包括MySQL数据库和ODBC接口技术,以及SQL Server和JDBC等。本书侧重于介绍“怎么做”和做的过程,而非原理性和全面性的阐述。

《软件工程课程设计》:主要围绕软件工程的基本知识点,通过详细分析一套典型的实际案例――银行系统的开发,指导学生应用软件工程生命周期的理论以及使用相应工具完成实际项目的开发。同时提供了一系列练习项目,供读者进一步练习。

《编译原理课程设计》:主要围绕设计、实现一个简单的程序设计语言SPL(Simple Pascal Language)及其编译器;涵盖了编译原理的词法分析、语法分析、中间代码生成、代码优化和目标代码生成等各阶段的内容。通过对该语言编译器的分析,使学生们对编译原理有一个形象、直观和透彻的认识和感受,以便更深入了解和掌握编译原理的内容和实现方法,进而提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计算机设计专业范文第2篇

[关键词]本科毕业设计;新工科;贯穿式培养;交互式指导

1传统计算机本科毕业设计现状分析

传统计算机专业课程设置偏重于课堂授课,即理论教学,对实践教学重视不足。首先体现在课时分配上,理论教学授课时间一般要多于实践授课[3]。其次体现在实践资源上,公共计算机实践平台有限,计算机课程同时也是很多计算相关专业的基本必修课或选修课,导致实践资源紧张。实践学习相对于理论学习需要更多的时间来慢慢体会和提升[4]。虽然大部分学生可以自行配置计算机设备,但是没有公共实践课程的强制约束,能自觉在课下进行实践练习的学生很少。这一点也在传统计算机专业本科毕业设计中得到体现。虽然经过了大学本科前三年半共计七个学期的理论学习和实践学习,大部分学生的实践能力依旧非常差。很多学生只是记得简单的编程语言知识,缺乏实际的编程经验,没有真正经历过全面的、系统的实践训练。此外,计算机专业是一个不断快速发展的学科,新知识、新技术不断涌现。而课堂教学内容往往比较固定、更新较慢,教师们也常常需要依照课程教纲授课,能介绍的新知识有限,致使很多学生只关注于书本知识,不了解学科领域最新的发展。在本科毕业设计环节,指导老师选定的课题一般都是自己科研领域的较新或者较前沿的方向[5],大多数学生没有接触过,需要临时学习,在有限的时间内很难有好的成果产出。总的来说,传统计算机专业本科毕业设计过程暴露出本科培养的两个问题:理论与实践脱节,没有扎实的实践,就不会有对知识的深刻理解;课程设置跟不上学科新进展,所学知识无法满足实际新需求。

2新工科背景下计算机专业发展需求

新工科建设是国家在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大形势下提出的新时代工科专业发展战略。新工科主演涵盖了与计算机紧密相关的若干专业,如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虚拟现实等。新工科建设的目的是探索高等教育新模式、新理念,建设工程教育强国,培养“实践能力强、创新能力强、具备国际竞争力”的新型高素质工科人才。传统的计算机本科教学模式及本科毕业设计实践模式显然无法满足新工科建设的需求。一方面,计算机本科教学对新工科涉及的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方向难以做出及时调整;另一方面,毕业设计学生难以在短时间内对新方向开展深入研究。此外,正如第2章节所述,教师们也难以在有限课堂时间内将额外新知识很好地传授给学术[6]。鉴于此,很有必要探索适应于新工科建设需求的全新的计算机专业本科毕业设计培养方法。

3新工科背景下计算机专业本科毕设提升思路

我们旨在改变传统计算机本科毕业设计培养方式的两方面不足:短周期培养和单方向指导。相应地,我们需要开展两方面工作:一方面将本科毕业设计培养贯穿于整个大学培养周期,进行全流程、可跟踪式培养;另一方面用交互式指导模式代替单方向填鸭式指导模式,激发学生兴趣、挖掘学生潜能。

3.1贯穿式培养

计算机专业本科毕业设计贯穿式培养模式主要有两个特点:全周期和可跟踪。全周期是指从大学第一个学期开始就为本科生选配毕业设计指导老师,将毕业设计融入到大学全周期的教学与实践环节中去。需要指出的是,全周期培养并不是一开始就给学生指定毕业设计题目,而是根据学生兴趣及指导老师研究方向,在前期给学生一个相对自由的探索与实践空间,后期再让学生选定毕业设计题目。可跟踪是指整个培养周期内,指导老师可以及时、全面地掌握学生的学习与实践动态,根据具体情况实时调整培养方案。全周期模式有三方面优点:第一,充足的实践。理论需要联系实际,公共实践资源极为有限,更多的私有实践资源分散在指导老师那里。指导老师可以为本科生提供实践的物理空间和设备资源,使学生有充足的实践锻炼,深刻领会课堂所学知识,达到融会贯通的目的;第二,更多的收获。指导老师还可以让研究生协助培养本科生,把研究生丰富的课题研究实践经验传授于本科生;第三,更大的创新空间。本科生思维活跃,融合理论知识和实践锻炼,有利于产生创新性研究成果。可跟踪模式的优点在于指导老师对学生有全面的了解,可以根据学生前期的学习及科研情况选定最终的毕业设计题目,做到因人选题、有的放矢,实现提升毕业设计质量的目的。

3.2交互式培养

计算机专业本科毕业设计的交互式培养是指导老师与学生进行双向的互动,而不是单向的灌输式培养。交互式培养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主动性、激发学生的活力,使学生有更大的获得感,从而不断激励学生自发地搜集资料、学习知识、加强实践,实现自我综合素质的提升,最终到达毕业设计质量的提升。交互式培养贯彻于整个培养周期,包括前期的学习、实践以及最终毕业设计论文的完成。交互式培养在老师指导、学生反馈、老师与学生讨论以及再指导、再反馈、再讨论的循环往复过程中实现学生潜能的不断发掘与提高。本科毕业设计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前期充足的积累才能写出高质量的毕业论文。计算机专业毕业设计不是简单地完成、调试成功了程序,而是针对所选定的题目,根据所学理论知识及调研资料,设计出解决问题的创新方案,并与指导老师不断讨论与优化,在此基础上利用掌握的程序语言和工具,实现毕业设计课题的研究目标。在毕业设计的实现阶段,交互式培养会更加频繁,这个阶段是对整个培养方式的考核,需要在指定时间内实现一个具体的研究课题,并要求有创新性思路。

4结语

计算机设计专业范文第3篇

关键词:计算机教学 平面设计 探索和分析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6)02-0130-02

引言

平面设计本身属于设计范畴专业,而这个行业产生往往是根据市场需求变化具有一定的关系,而随着信息化网络技术的出现以及计算机设备的普及,平面设计行业也渐渐转变为虚拟设计,而对于设计人才的要求不仅仅在于技术方面,同时对于人才的素质也具有更高的要求。所以需要对于目前平面设计方面教学需要体现更加科学的教学方面,即如对于目前教学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转变教学方法和方向,建立科学教学体系。而笔者将通过本文,就计算机平面设计教学实践方面展开详细的分析及研究。

一、课程及软件特征

对计算机平面设计教学来说,其主体范畴为手绘设计专业的基础课程,同时基于计算机辅助完成,而学生学习的内容以及未来就业的方向可以是广告、标志、产品形象、包装装饰、书本封皮、插画等方面的设计工作、同时还有摄影后期处理及三维后期处理工作,而计算机平面设计教学本节以实践教学为主,即通过计算机让学生了解平面软件同时完成设计,即如常见图形的建立及编辑、文字调整还有艺术字体设计、填充、轮廓描边、特效制作等等。而一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教授学生一些常用软件,它们可以包含图片处理软件Photoshop、矢量图形编辑软件Photoshop、计算机插图编辑软件Illustrator还有图文排版软件PageMaker,而这些软件的用途、功能以及难度都恰到好处,比较适用于学生的入门学习[1]。

二、传统计算机平面设计教学流程

传统计算机平面教学流程主要是在以往的理论知识教学基础上加入实践教学的过程,同时还会根据教学介绍的软件对教学内容进行制定,当然基于软件功能的流程教学也是相对独立的,进而导致教学无法形成一个统一的体系,即如目前教学内容分类,可以分为其一,传统理论教学,即主要是通过计算机教授图形的基本知识以及一些图形编辑团结的操作方法,同时配合教师的步骤讲解完成教学流程;其二,软件使用教学,软件使用教学主要是针对软件的功能以及用途进行教学,即如软件中一些附加工具的特征,操作容易出错的关键点,同时对于这些重点内容进行必要的示范和展示,同时配合一定的实验实训练习;其三,案例教学,案例教学主要是以案例解析和研究为主,即让学生对于软件的功能更加了解,运用更加娴熟,同时也能验证他们学习理论知识以及操作方法的情况。

三、目前计算机平面设计教学存在的问题

1.教学内容单一,无法培养综合素质

对于目前大部分院校而言,计算机平面设计存在的最大问题莫过于教学内容的单一性,即教学仅仅偏重于一个方向,缺少全方位的考虑。即如计算机平面教学软件主要可以分为PhotoShop ,Corc1DRAW ,I11uStrator、万正飞腾、万正书版,3DSMAX,AUTOCAD等。而教学课程的主要采用的是专业的《Photoshol、平而设计教程》之类的教学,而教师正常的教学流程是首先让学生学习基于一类软件的指令或者功能,同时例举一系列实例,但是未能告知学生这些指令和功能的运用方向,运用须知,从而导致学生学习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同时丧失积极性。另外,一些实例的局限让学生在实际运用过程中过于缺乏变通,同时无法经历自我探索、设计以及研究等流程,从而导致教学也难以达到相应的效果,即学习过程仅停留在学的阶段,更不用说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进行培养了。

2.流程脱离实际,实践教学成为空谈

由于信息化网络的不断更新和改革,各类先进技术也在不断的更新换代。而对于基于计算机的平面设计专业教学来说,实践教学除了需要包含目前先进的科学技术以外,同时还需要保证教学的流程符合目前实际行业的运作特征,即与行业的发展以及运作特点完全一致,否则会所教授的知识无法满足市场的需求。同时整个教学流程成为形式化的表现,同时学生虽然经历了实践学习,但是由于学习的内容与目前行业运作的流程完全脱节,学生也很难在其中获得更多的启示和经验,所谓的实践教学也逐渐成为了纸上谈兵,没有实际的意义和价值。最后,脱离实际也会导致实践教学逐渐被社会淘汰,也难以培养出更多符合社会市场需求的人才[2]。

计算机设计专业范文第4篇

计算机专业是计算机硬件与软件相结合、面向系统、侧重应用的宽口径专业。通过基础教学与专业训练,培养基础知识扎实、知识面宽、工程实践能力强,具有开拓创新意识,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领域从事科学研究、教育、开发和应用的高级人才。

前两年半注重自然科学基础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拓宽面向。后一年半主要是专业课程的设置,增加可选性、多样性、灵活性和方向性,突出学科方向特色,体现最新技术发展动向。

(来源:文章屋网 )

计算机设计专业范文第5篇

一、提高生源素质

当今中专学校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就业情况不是很理想。通过对企业的调查,笔者了解到中专学校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普遍存在专业知识不强,能力不够,没有上进心,又不肯吃苦等现象。原因不只是老师教的问题,很多学生是因为当初选择学计算机专业就是不想受累,有份体面的工作。这种想法决定了他的未来与现实会出现很大的差距,导致不能接受现实状况。另一方面计算机专业学生能力参差不齐,其他专业不符合的人员都可以读计算机专业,导致学习进度相差很大,老师不能按计划完成教学任务,这样把好的学生也耽误了。所以笔者认为要想让中专计算机专业办好,就要在入学时严把质量关,不符合条件的坚决不要。

二、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

计算机行业发展速度很快,计算机专业更新速度更快,计算机教师所掌握的专业要与时俱进,不能落伍。有句话说得好,“名师出高徒”,老师的专业水平决定着学生培养质量。提升老师的专业水平首先是让老师继续学习充电,才能更好地掌握当今计算机专业技能;其次从计算机专业老师中挑选有能力的,最好在企业实践过的既有理论又有实践经验的“双师型”老师编写校本教材。因为计算机传统教材存在知识老化现象,与当今社会需求不符,学生不喜欢学等因素已经不适合了;最后让计算机教师投身企业中,通过实践、调研等方式来关注市场动态,从而保证学生学到的知识实用、能用、够用。

三、定位培养目标

通过对学校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的回访和调查,对计算机行业人才市场的分析,了解到中专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就业的岗位主要有计算机办公软件基本操作,局域网的操作维护,专业打字员,计算机软硬件的安装和调试,影视制作及数字化,平面广告设计及制图,计算机信息等。学校要根据现有的机器设备,专业老师的能力等条件从中适合学校的专业,不要做力不从心的专业,对选择的专业要做精细,尽最大努力做好做强。

四、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让学生培养学习计算机的兴趣,这样学生才能主动学好、学会。我们要打破以往的以老师为主的教学模式,旧的教学模式调动不起来学生的积极性。我们实行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模式,通过老师的教提出问题让学生自己解决,老师进行辅导的一体化教学模式。另外组建兴趣小组和竞赛,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学习,充分挖掘他们的潜能,还要进行工学交替,让学生完成一些实际的项目。完成实际项目不仅能让学生掌握所学的专业知识,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能让学生更加了解学习专业的目的性,激发他们更好地学习专业知识的主动性。

五、培养学生自主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