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企业科学管理体系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目前,电力建设在飞速发展,在电力体制改革逐步深化的大环境下,多种经营企业该如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市场份额,在管理中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双丰收,是一个值得研究和探讨的课题。通过这次学习,结合电力多经企业的行业特点,我个人认为,电力多种经营企业要想实现大发展,必须做好以下几点工作。
首先,要毫不动摇的狠抓人力资源管理。
一个企业的发展,归根结底,在于人才,在于充分挖掘人才的潜力,使其为企业服务。企业的管理者不在于他像关羽一样“千军万马中,取上将首级”,也不在于他像张良一样“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之外”,重要的是他能否找到和使用好这样的人,即识人用人能力的大小决定了一个企业管理者的发展远景。古往今来,这样的例子有很多。刘邦用萧何、张良、韩信,建立汉朝后曾说过,我管理不如萧何,计谋不如张良,领兵打仗不如韩信,但是我成功了,因为我很好地使用他们,大家都成就了一番丰功伟绩。
多种经营企业必须实施两手抓、两手都要强的职工队伍建设方针。一方面要继续面向社会,广开才路,大力引进高素质人才;同时对在职职工要积极培养和关心,实现“三留人”,即情感留人,待遇留人,事业留人。另一方面,对现有职工队伍进行强化培训,达到巩固提高的目的,不断挖掘其潜力,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信任是基础,事业是平台,利益是杠杆,感情做纽带,一个企业管理者,尤其是高级管理者,牢记这个用人方略,就一定能充分调动员工积极性,使其竭尽全力为企业发展做贡献。
其次,始终如一的开拓、经营市场,培养核心竞争力求生存。
市场,是一个企业发展的命脉所在,占领多大的市场份额,开拓多大的领域,从一定程度上说,证实着一个企业发展的实力。所以,如何开拓市场、经营市场显得尤为重要。电力多经企业具有行业性的显著特点,开拓市场也必须依据行业特点逐步实施。
所谓核心竞争能力,是一个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关键要素。它不仅指某种独特的产品或技术,还包括销售渠道、顾客服务、顾客群、品牌、资金以及研发能力。一个企业不可能拥有所有这些能力,但它必须发展一种不同寻常的能力,才能成为一个拥有核心竞争能力的企业;核心竞争能力是企业战略的焦点,它必须形成理念,并体现在核心产品上,获取高于竞争对手的质量水平,并能移植到各分支机构中。
具体到多经企业要如何培养自己的核心竞争能力,首先应如前所述的分析我们的生存环境、竞争优势、竞争弱势,然后扬长避短,定位自己赖以生存的市场,建立围绕该市场运作的机制,该机制能够激励全体员工围绕股东财富最大化进行运作,并且能够适应市场的变化。这种以市场为导向,以股东财富最大化为目标的运作机制自然会形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定位、开拓市场,培养核心竞争力是企业的生存之本。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才能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中生存。针对电力多经企业内部市场越来越小的生存环境,必须加大外部市场的开拓力度,采用多种方式扩大市场占有率,例如市场开拓、企业收购、兼并或联合开拓等形式。积极增加电力多经企业对外创收。切实抓住国家开发西部等有利环境,抓紧研究并制定电力多经企业发展战略,加快多种经营和各种产业发展步伐。在比较短的时间内完成市场的重新定位,资源的优化配置,调整股本结构,形成所有权和经营权分开后的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真正做到以市场为导向,主动面向市场,认真调查研究市场,积极开拓市场,适时调整产品结构、产业结构和发展方向,用市场适销产品去占有市场,开辟新财源,打开新天地。企业光守是没有出路的,必须不断在市场的发展中壮大自己,在市场的变化中否定自己,商场中没有长胜的将军,只有谨小慎微、战战兢兢的去把握市场的脉搏,建立与市场合拍的核心竞争能力,企业才能在大浪淘沙中谋得自己的一席之地。
第三,明晰的产权关系,建立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
清楚的产权界定,是市场交易的前提。由于历史的原因,多经系统普遍面临产权不清的难题。首先是明晰的资产关系,这一点还相对容易操作。最难的还在于主辅人员的分离。由于多经公司用人的复杂性,公司本身缺乏核心竞争力,对于在多经工作的员工来说,挑战大于机遇,未来充满不确定性。可以考虑用优惠的政策待遇,鼓励退职,提前退养,身份置换,解除合同或带股就业。但带股就业可能带来股权分散,不利于集中决策,同时如果股权过于平均,还会带来老国企的弊病:如大锅饭,平均主义,人员不能合理流动,建立不起激励和约束机制,以及进入和退出机制等。所以要做到产权明晰,首先要解决人员的历史遗留问题,然后明确资产关系,明确投资主体。只有明确了出资人,公司才会有明确的使命,公司的运作才可能建立在公司财富最大化的目标之下。公司的经营人员才会有明确的定位,而防止所有者缺位带来的资产运作效率低下矛盾。另外有明确的投资主体,享有对公司的剩余索取权,这是对投资主体承担资金风险的补偿,也为公司扩大再生产创造条件,只有将利润集中投资于一定的项目,才能形成一定的优势,如果利润分散的用于支付股利,企业最终将衰竭。
论文摘要:基于要素供给主体的性质是否具有营利性,将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支持体系要素划分为公益性要素和营利性要素。其中,营利性因素对提高企业创新活动效率的贡献率更高。这些要素在现实中表现出的优劣状态,对创新活动作用方向不同。由此,构建出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活动的受力结构模型,基于模型的分析给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科技型中小企业已成为国际经济舞台上倍受关注的一支经济力量。科技型中小企业是由科研人员领办或创办,主要从事高新技术产品的研制、开发、生产和服务的中小企业,它具有高投入、高风险、高成长和高收益的特征。很多国家都非常重视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然而,由于科技型中小企业规模小,抵御风险能力差,创新进化能力较弱,其创新与发展往往受到很大限制。因此,很多国家纷纷构建起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支持体系,以推动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活动,实现其良性发展。
一、相关研究简要回顾
目前对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支持体系的研究成果主要体现出两个特点:(1)创新支持体系内容主要集中在金融财税政策、法律法规和社会服务体系等方面,尤其集中在政府提供的各类要素方面。(2)创新支持体系功能定位主要是为科技型中小企业创造良好的创新环境,引导创新资源的流向,是一类非营利性质行为或活动。由这两个特点决定了目前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体系是一种政府主导型的非营利性的支持体系,该支持体系扶持了众多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创新与发展。但是,政府主导型的创新支持体系在运行过程中往往效率不高,致使创新资源得不到更有效的利用,目前这一矛盾显得越来越突出。尤其是,我国创新资源极其有限,如何提高创新资源的利用效率,以有限的资源扶持更多高科技中小企业,创造更多更先进的创新成果,推动更多科技型中小企业迅速成长壮大,这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需要,是参与国际竞争的需要。这要求我们从一个全新的视角去探讨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支持体系的构成问题。
二、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支持体系构成要素分析
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支持体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由若干要素构成,包括财税、融资、法律法规、政府行为、社会历史文化因素、企业孵化器、社会中介服务组织等要素。这些要素来自于不同供给主体和运营主体,有的由政府提供,有的由企业提供。由于供给主体组织性质不同,要素供给目的会表现出很大差异。例如,财税、法律法规的制定者是各级政府组织,其目的是为科技型中小企业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吸引更多的企业进行创新活动,具有较强的公益性;风险投资、社会中介服务等要素的提供者是营利性组织,其目的是通过注入科技型中小企业所需要的要素或服务最终获得利润,具有较强的营利性。组织理论表明,组织的性质与存在的目的不同,其运作机制与运作效率也迥然有异。因此,由于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支持体系各构成要素的供给主体性质不同,其供给目的存在差异,这直接导致了每类要素对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效率的影响也存在很大的差异。
根据要素供给者不同目的,将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支持体系的构成要素分为两类:公益性要素和营利性因素。
(一)公益性要素
公益性要素的提供者不以赢利为目的,只是为了形成一个更好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良好环境或提供更有利的发展条件。这些要素的存在状态及变化状况直接影响到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环境是否有利。
具体包括由政府提供的政府政策、法律法规、政府行为等政府性要素和由当地长期以来形成的独特的社会历史文化要素两大类。
1 政府性要素政府只是经济活动的宏观管理者,而不是直接参与者。政府向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支持的目的只是为了创造一个有利于创新的良好环境,而且,它只能是也必须是针对全部企业或全行业企业,而不是某一特定的企业或某一类特殊企业。因此,其典型特点是公平、公正,具有较强的公益性。
2 社会历史文化因素一个地区的社会历史文化因素构成了该地区企业生存与发展的整体环境。该地区社会历史文化环境包括诸多要素,如多年积淀下来的社会文化、社会发展进程、业已形成的产业结构、企业社会网络及商业协会发育状况、该地区的智力资本、教育与经济发展的结合程度、政府与企业的合作程度等,这些要素的状况深刻地影响着企业的创新活动,并且这些要素在短时期内不易改变。
(二)营利性要素
营利性要素的提供者将提供这些要素作为自己的获利手段,其提供者可以是企业、私人机构、风险投资机构或个人等。具体包括风险投资基金、企业孵化器、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社会服务机构。
1 风险投资基金。风险投资基金又称为“天使资金”。风险投资基金是针对企业尤其是高科技创业企业提供股权投资和资本经营服务,当企业发育成长到相对成熟后,即退出资本,实现增值后继续投入下一风险投资项目的金融资本。
2 企业孵化器。企业孵化器一般分为赢利性和非赢利性两类。非赢利性企业孵化器一般由政府和非赢利性组织创办,主要目的是为了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推动区域经济发展、促进就业。而赢利性企业孵化器一般由风险投资家、大企业和私人兴办,目的是通过向创业企业提供成长条件和环境而获取利润。笔者将这一要素置于营利性因素之列。
3 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科技型中小企业是高新技术密集型的企业,但由于其规模小,资金技术实力有限,其自主创新能力明显不足。目前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商业化运作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发展趋势。
4 社会服务体系。社会服务体系为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提供技术转让、技术论证等中介服务,社会服务机构的提供的各社会服务一般都是有偿的。
三、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支持体系框架
基于上述面向科技型中小企业的两种性质的技术创新支持要素,兼顾到企业内部创新体系诸要素,构建出一个包括三个层次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体系框架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包括三个层面:
(一)企业内部创新体系
企业内部创新体系位于体系框架的中心。企业内部企业家与各级员工的创新意识、企业的创新战略、创新机制、所拥有的创新资源、多年积淀下来的企业文化等要素决定着企业创新需求的强弱和创新能力的高低。若一个企业中这些要素状态非常有利,如创新意识强、创新战略目标明确、创新机制完善、资金人才等创新资源丰富、企业文化有利,或这些要素中的多数有利,则企业的创新动力强,创新活动频繁而创新成果多,否则创新动力会很弱,创新能力与创新水平也较低。由此可见,企业内部各类与创新活动有关的要素有可能成为企业创新活动的动力来源,也有可能成为企业创新活动的抑制因素。 转贴于
(二)企业外部营利性创新支持体系
营利性创新因素的提供者为了获取利润而提供各种服务,尤其是其中的企业孵化器和风险投资基金机构是通过孵化成熟的企业然后将其高价售出而赚取利润。为了赚取更多的利润,这些要素的提供者(机构)努力创造各种条件推动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促使其迅速成长。于是,营利性创新要素的提供者赚取利润的目的就会演变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强大的外在推动力量。营利性因素中企业孵化器、风险投资基金机构、社会中介服务组织等要素只要是产业化运营的,其对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活动的外在推动力就存在,只是推动力的强弱与这些要素产业化运营的状况有关。
(三)企业外部非营利性创新支持体系
非营利性创新因素构成了企业创新活动的外部环境。这些要素若表现得好,就会使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活动拥有一个规范、秩序的创新环境,引导创新资源流向该领域或行业,是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活动的重要引导力量。这些要素若表现得不好,则意味着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活动的环境非常不利,会增加创新的难度,成为束缚其创新活动的绳索。
四、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支持体系力学模型及分析
若把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活动及所在系统比喻为一个在斜坡上滚动的球,它在斜坡上上下滚动时受到多方力的作用。这些来自不同方向的力相互交织在一起,共同作用,构成了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内外环境。
企业内部创新体系中的若干要素,如企业中领导者的创新意识较强、创新机制完善且有激励力、创新资源丰富、创新战略明确、创新氛围浓厚等,意味着企业动力和创新能力很强。企业自身强大的创新动力会拉动企业走上不断创新的道路,因而成为企业技术创新的拉动力。相反,当企业内固有的氛围排斥创新、领导层创新意识不强、创新资源不足、企业创新机制不合理等,则会阻碍企业的创新活动,至少会使企业在创新活动中停步不前,成为企业创新活动的阻力或惰性力,用A表示。对于处在斜坡上的企业而言,A表现为一个向下的重力。由于企业自身的生存需求,企业创新活动成为一种必要手段,从而产生一个向上的支撑力,用B表示。 企业外部营利性因素代表了创新活动的外在推动力。各营利性因素作为一个产业发育得越成熟,其运作越规范,要素提供者营利需要越强,转向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压力越大,对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活动的推,动力越强。该推动力用Y表示。
企业外部非营利性因素构成了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活动的宏观环境,在图2中表现为夹角a。夹角a越小,斜坡会变得扁平,企业向前滚动就会容易些,表明创新活动的宏观环境越有利,企业也会更愿意进行各类创新活动;夹角a越大,斜坡会变得陡峭,企业向前滚动的阻力加大,表明创新活动的宏观环境非常不利,企业会减少或不进行创新活动。由于企业外部非营利性因素供给主体要考虑全民利益,因而与企业的利益不能总是同步,夹角a不可能为零。
据此,根据力的平衡原理,当满足x+Y=A·sina时,企业创新活动在各种力的作用下处于平衡状态,即企业保持原来状态,没有任何变化发生,也就是企业处于创新活动的抑制状态。
当a趋近零时,即环境极端有利时,表明环境对企业的约束力量几乎不存在了,企业创新活动中的速度取决与x+Y,企业处于创新状态;当a趋近90°时,即环境极端不利状态,企业生存困难,无力创新。
企业外部营利性因素所产生的推力Y在两方面受制于宏观外部环境,一是营利性因素的供给主体本身的发展受宏观外部环境的影响,二是,创新主体有权决定是否接受企业外部营利性因素所产生的推力Y,只有x>A·sina时,创新主体处于创新状态时,Y才会被创新主体接受。
五、结论与建议
企业技术创新支持体系由多方面要素构成,这些要素有营利性的,也有公益性的。要素存在的目的不同,对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作用和功能不同,在创新体系力的模型中表现为不同方向的力,这些力的综合作用构成了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总体环境。为了更好地提升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活力,需要做好如下工作:
(一)加强企业内部创新体系的优化,尤其是应在加强企业内部创新动力,减小企业自身惰性力方面做好工作
主要应着力于企业家创新精神的培育、企业创新激励机制与企业创新型文化的建设方面。这其中关键在于企业家自身创新精神与素质能力。尽管,企业内部创新体系不是创新支持体系的组成部分,但却是创新支持体系作用于企业创新活动的介质要素,没有企业内部创新动力与能力的配合,外部环境再好也只能推动企业被动创新,会削弱创新支持体系功能与作用。
(二)在营造和建设创新支持体系时,应该区分不同性质的因素,分别对待
非营利性因素目的是创造良好的创新环境,引导创新资源的合理流动,需要做到完善、规范、公平、公正。而营利性因素,其营利的目的会推动中小企业的创新活动,要勇于创新,积极探索其发展路径。
[摘 要]本文通过分析全球化视域下HH公司如何进行科学的战略管理体系构建这一问题,进一步把握国有企业管理体系的相关内容,提升国有企业战略管理体系构建效率和水平。
[关键词]全球化视阈;国有企业;战略管理体系
doi:10.3969/j.issn.1673-0194.2015.08.098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5)08-0125-01
1 HH公司简介
HH公司是大型国有企业,拥有港口与航道工程施工总承包特级(含水运行业设计甲级)资质,公路工程和市政公用工程施工总承包一级资质,隧道工程、桥梁工程、公路路基工程、土石方工程以及地基与基础工程专业承包一级资质,主要从事海内外港口、公路、桥梁、铁路、市政工程、水利工程等大型基础设施建设,以及相关的投资、勘察设计、科研、工业造船和房地产业务。
公司在国内20多个省(市、区)以及20多个国家和地区承建了200多千米的码头岸线、2 000多千米的公路、桥梁和隧道。
2 国有企业战略管理
国有企业战略管理体系就是根据国有企业内外部的各种影响因素,制定出适合企业长远发展、与经济全球化环境相适应、既具有全局性和动态性,又具有指导性和前瞻性的企业战略管理计划和布局。
改革开放后,我国国有企业经历了政企分开、股份重组等改革,改革效果显著,有力促进了国有企业的发展壮大。在当前全球化的经济环境下,HH公司仍需要把握时代特点,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开展构建科学战略管理体系的改革。如何提升HH公司的可持续发展水平,构建科学的战略管理体系,不仅关乎HH公司自身的发展,对其他国有企业的发展也有着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通过对当前国有企业战略管理体系的分析发现,当前国有企业的战略管理体系主要呈现出以下几大特点。
2.1 科学性
我国国有企业逐步改革,已经基本形成科学化的战略管理体系,但我国国有企业的战略管理体系与发达国家大型企业相比,仍存在一些不科学的方面。因此,要构建科学的战略管理体系,首先要做到的就是科学分析,分析国际国内经济形势、自身所处行业环境以及国家政策环境,更好地发挥国有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作用。
2.2 前瞻性
国有企业战略管理体系的前瞻性要求不同于一般私营企业,国有企业要根据国际国内经济发展的大环境,科学制订战略管理体系发展规划,拒绝固步自封、一成不变。要时刻掌握国际国内经济发展动态,特别是自身所处行业的发展动态。保证自身战略管理体系的前瞻性,更好地适应经济全球化的要求。
2.3 全局性
国有企业的战略管理体系与其他企业的最大不同之处在于其必须具有高度的全局性。在我国,国有企业通常是所在行业的龙头老大,其发展状况直接决定了整个行业的发展状况,其战略管理体系也会深深地影响同行业企业。国有企业在制定战略管理体系的过程中,一定要具备足够的全局观念,从全行业角度出发,深刻认识自身在行业中的重要作用。
3 经济全球化环境下国有企业战略管理体系的发展方向
进军海外是HH公司扩张升级的必由之路。加强对海外的工况、条件、环境认知,明晰海外施工风险因素,积极面对和科学应对机遇和挑战。
国家、行业之间的经济关联程度越来越高,国有企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主要部分,其战略管理体系首先应该做到与国际接轨。与国际接轨也是国有企业战略管理体系的第一发展方向。
战略管理体系的国际化,不等于完全照搬西方发达国家的战略管理体系与模式,而是在充分借鉴发达国家企业战略管理体系与模式的基础上,结合国有企业自身发展特点,制定灵活、科学、有针对性的战略管理体系。国有企业应该重视以下方面。
3.1 切实转变管理思想
国有企业想要构建科学的战略管理体系,首先要转变自身战略管理思想,要具备国际化的战略管理视野。我国的国有企业往往存在这样一种现象:在实际的企业战略管理过程中,相关领导层并没有根据国际国内经济发展形势制定科学的战略管理规划,而是根据以往经验,按照固有的战略管理套路实施企业战略管理工作。这种管理方式必然会导致自身战略管理模式脱离国际先进水平,影响到企业的战略管理效果。
3.2 制定科学战略管理决策机制
要充分尊重企业战略管理规律,不盲目跟风,在制定科学战略管理机制的基础上,充分发扬民主集中制。要切实加强考核力度,通过对管理前后进行严格考核,以实践结果检验战略管理是否有效。要建立常态机制,不能朝令夕改,要禁得起国际国内各种复杂环境的考验,坚持自身科学的战略管理体系。
3.3 切实将战略管理体系的目标落到实处
要注意避免纸上谈兵,更要避免闭门造车,企业的战略管理体系是否科学,只有经过实践的检验才能证明。凡是有利于企业发展、能够切实提升企业经济效益、促进企业进一步发展的战略管理体系就要予以充分鼓励和支持。凡是不利于企业长远发展、只顾眼前利益的战略管理体系,要切实整改。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在实践中检验企业战略管理体系,才能真正做到以实际情况为导向,构建出更加符合企业现实状况的、科学的战略管理体系。
主要参考文献
关键词:企业;经济管理;体系
中图分类号:F279.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2-00-01
一、企业经济管理体系内涵
随着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并逐步扩充至国际范畴,为推进企业各项经济管理工作持续提升,我国实施了一系列经济体制管理改革,令各企业综合竞争力实现了全面提升。构建企业经济管理综合体系的科学目标旨在通过对企业各类经济活动的计划、统一、监控、组织与协调在其管理现有条件下令人力、物力资源潜在优势功能实现最大化发挥,并通过开展一系列企业经济管理活动确保各项经济行为的有序与顺利完成。企业经济管理体系建设的是否科学完善在较大程度上影响到其基本市场运作状况,在计划经济传统管理模式下,我国企业在实践发展进程中没能充分意识到其经营管理体系对自身企业发展的深远、重要意义,因而只单纯、片面的追求企业经济效益,却忽略了科学的宏观经济控制管理,因而对企业未来的良好持续发展产生了较为不利的影响。为杜绝弊端影响,企业唯有完善构建经济管理体系,探寻实践管理策略,才能真正提升核心竞争力,实现可持续的全面发展。
二、企业经济管理体系完善构建策略
(一)细化设置组织机构,完善部门具体职能
经济管理同他类管理体制较为相同,其核心管理要素为人,同时实践管理过程中形成良好管理局面离不开设置合理组织机构及完善各部门整体职能。经济管理体系内设组织机构不同职能部门,依据各自实践管理任务的不同而承担各异的具体职能。企业实践发展进程中管理经营者发挥着科学作用,其决定了企业的实践发展方向,对重大企业经济活动拥有最终决定权。企业经济管理体系内部管理经营a者行使权力并非不受任何管理限制,作为企业管理最高阶层,经营管理者核心职能集中在制定权限与对不同部门实施协调沟通,负责源头性指导管理宏观职责。由企业管理经营者权限职能层面来讲,其必须对企业发展目标与经济管理方针明确制定,面向职工广泛宣传制度规定科学重要性,并对经济管理体系的合理性展开评估,其职能主体建立于实现企业经济利益目标之上,因此应确保企业宗旨与经济管理目标方针科学相符,进而提升客户、合作方满意度。当前企业经营管理多采用股份制,内部董事会为最高决策部门,掌管公司对内事物,对外则代表公司实施决策,其管理工作无法实现面面俱到。为此应专门设置经济管理体系相关代表,由若干代表负责具体体系实施,其在执行权利职责范畴中面向最高管理人员负责,并享有相对一定的独立性,进而确保实施进程中良好的处理实际问题。管理体系代表应承担下达决策层相关信息、执行经管事务、反映经济管理基层问题等多重职能。
企业经济运转实践中单纯依靠执行政策无法确保经济科学正常运转,因此基层员工应积极广泛参与至监督管理工作中,同时企业管理层应科学重视基层员工看法观念与主观体验,应为员工营造可自由表达看法与主观体验的良好背景环境,为确保传递基层员工信息的可靠真实性,企业经济管理体系相关代表应通过全面核实与二次上报作出政策管理的合理调整。
(二)编制经济管理体系文件、确保管理制度科学标准
企业经济管理体系的良好运行需以制定文件形式并进行经济管理政策保存进而确保运行体系过程的标准化与统一性。该类文件主要包括形成的目标、背景、经济运行程序、管理手册,确保经济过程控制策划需要的相关文件以及企业从事经济管理活动需要的记录备档文件等。编制企业经济管理文件应科学遵循程序要求,发文形式应采用内部正式发文模式进行,其内容应从属于经济管理领域,针对单位运行经济程序与人们相互作用进行明确规定。文件应严格依据标准规范流程,确保其更新、、废除与修订的科学规范化,对使用不同版式文件,应良好界定使用期下的差别与时限,确保合理过渡不发生冲突问题。对于企业经济管理进程中形成的备档记录应做好清晰分类、归类保存,创建统一规范检索方式。编制企业经济管理文件进程中还应注重科学遵守相关国家经济法规法律要求,实现符合规律的标准化发展。
(三)科学开展人力资源与基础设施建设
企业经营管理效益一般通过产出与投入差值得以体现,当前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成本构成日益复杂,涵盖各类资源的科学管理,同时其成为企业经济管理体系中的重要环节。管理资源可分为两层次,一类为投入硬件,对企业来讲涵盖建设场地、基础设施、针对性工作区建设、配置核心生产机械设施及建设员工宿舍等资源。另一层次则为对企业人力资源的科学管理,该环节是社会由工业传统时期向知识经济时代良好转变的重要标志,较多企业经济实体均充分认识到人力资源包含的巨大优势潜能。因此企业建设经济管理体系应全面强化对人力资源的科学管理,从人才培训、选拔、考核等环节入手开发建立一套符合本单位员工、企业岗位性质的管理人力资源方式,进而最大化实现人尽其才目标,调动员工积极工作热情,并发挥优质服务效能。
(四)对经济目标实施精心策划
企业科学发展目标是保障其经济运营效益、提升综合发展水平的关键,同时企业实现总体目标与最大化经济效益还需依赖服务、生产过程中的现代化科学技术。企业制定经济目标应对其具体经济状况及所处市场经济环境实施系统、全方位的研究调查、综合分析,通过多方论证在满足合作方、客户要求基础上对经济要求展开综合评价,并同客户与合作方达成一致,借助合同与文件形式进行明确。企业经济发展总体目标涵盖合作双方就经济目标的调整与协商,因此企业在努力向着总体目标迈进过程中应注重同合作方的沟通交流,实现合作目标与企业总体发展目标的双赢,并共同维护合作方、客户利益与自身经济发展综合利益。
三、结语
总之,为完善企业经济管理体系建设,我们只有立足长远,细化设置组织机构、完善部门职能、编制经济管理体系文件、开展人力资源管理与基础设施建设、精心策划经济目标才能真正激发企业经济管理体系核心优势,促进其实现可持续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关键词:职业健康 安全标准化 一体化运行 安全管理
0 前 言
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和安全生产标准化都是现代安全管理方法,但侧重点各有不同,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是一套企业管理的做法和程序,它表达了一种对组织职业健康安全进行管理的思想和规范,强调系统化的健康安全管理思想,主要侧重于管理体系框架的构建,管理流程的设计和规范;安全生产标准化是一种执行标准,侧重于现场的人为作业安全和现场设备设施及作业环境的本质安全,注重可操作性和实效性,特别是生产现场的实际效果和状态。只有将二者有机融合起来一体化运行,集两者之所长,形成一套科学高效的企业安全生产管理系统。才能最大程度的提升企业安全管理水平和安全监控的效能,在安全生产管理中达到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
1 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和安全标准化
1.1 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
随着工业企业社会化分工的加速和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生产工艺复杂程度的不断提高,职业健康安全问题不断突出。由国际标准化组织及国际劳工组织研究和讨论,英国标准协会、挪威船级社等13个组织提出的职业安全卫生评价系列(OHSAS)标准,作为20世纪80年代后期在国际上兴起的现代安全生产管理模式,是一种具有动态的、高度自我约束力和自我改进功能的系统化、程序化的科学管理方法,是目前国际上普遍采用的职业安全与卫生管理体系认证标准,具有广泛的影响力。我国与2001年11月正式引进了《职业安全卫生管理体系 规范》(GB/T 28001-2001)。
1.2 安全生产标准化
安全生产标准化相对于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起步较晚,2010年4月国家颁布了安全生产行业标准《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基本规范》(AQ/T 9006-2010),作为企业开展安全生产标准化的基础标准。2011年11月,国务院印发《国务院关于坚持科学发展安全发展促进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好转的意见》对推进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强调:“在工矿商贸和交通运输行业领域普遍开展岗位达标、专业达标和企业达标建设,对在规定期限内未实现达标的企业,要依据有关规定暂扣其生产许可证、安全生产许可证,责令停产整顿。对整改逾期仍未达标的,要依法予以关闭。”安全标准化是职业健康安全管理的进一步细化,是中国特色的职业健康安全管理模式。
2 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和安全生产标准化对企业的积极意义
2.1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对企业的积极意义
2.1.1强化企业自身的职业安全卫生管理,提高管理水平
职业安全卫生管理体系系列标准提供了一个机制,就是将政府及社会对职业安全卫生的宏观管理和组织的微观管理结合起来,使职业安全卫生管理成为组织全面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而突破了单一的管理模式,使安全生产管理由被动地接受强制性的管理变为组织自愿参与的市场行为。
2.1.2促进国际贸易,清除非关税壁垒
职业的安全卫生问题与环境问题一样,是当今社会经济发展中面临的重大课题,日益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许多国家以此为借口,对他国的产品、活动或服务采取单方面的
进口限制,使其成为新的非关税壁垒,这种情况将首先在实施标准与尚未实施标准的国家和企业之间产生,因此不采用OHSAS标准的国家和组织将会受到由此带来的负面影响,逐渐被排斥在国际市场之外。随着国际社会职业安全卫生管理体系的开展和深入,世界各国和地区的组织均利用同一标准建立自己的职业安全卫生管理体系,逐步完善国际的互认制度,这将为非关税壁垒的清除进一步扫除障碍。
2.1.3有助于组织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增加市场竞争力
组织为建立和实现职业安全卫生管理体系,要求满足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对员工和相关方的安全和健康提供有力保证,要求组织做好与相关方的交流,满足相关方的要求还有利于改善组织的公共关系,安定社会。这样从侧面反映他是一个具有社会责任感的组织,这有助于提高组织的信誉和市场竞争能力。有时会因此而获得投标的权利或相关方的认可。
2.1.4有利于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
职业安全卫生管理体系要求针对组织各个相关方职能和层次进行与之相适应的培训,使他们了解职业安全卫生方针及各个岗位的操作规程,管理体系的建立需要员工的共同努力和积极参与,有助于全员安全意识的提高。
2.2安全生产标准化对企业的积极意义
2.2.1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是国家“十二五”强力推行的安全生产重要工作之一,通过制定、实施国家、行业等标准,来规范各种生产行为,以获得最佳生产秩序和社会效益的过程。企业通过建立安全生产责任制,制定安全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排查治理隐患和监控重大危险源,建立预防机制,规范生产行为,使各生产环节符合有关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的要求,人、机、物、环境处于良好的生产状态。
2.2.2实行标准化能够在一定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促使企业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达到加强安全科学管理,实现企业安全管理的规范化。
2.2.3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实现岗位达标、专业达标和企业达标,需要加大安全投入,提高专业技术装备水平,深化隐患排查治理,改进现场作业条件;加强安全教育培训,强化安全意识、技术操作和防范技能,杜绝“三违”。
2.2.4安全生产标准化是现代化大生产的必要条件;是科学管理的基础;是调整产品结构和产业的需要;扩大市场的需要。
3 安全生产标准化、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区别和共性
3.1安全生产标准化与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区别
1.安全标准化采取强制原则,而建立职业健康安全管理(1)安全生产标准化则采取强制原则,政府有明确要求,国务院《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国发〔2010〕23号)中明确指出:“全面开展安全达标。深入开展以岗位达标、专业达标和企业达标为内容的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凡在规定时间内未实现达标的企业要依法暂扣其生产许可证、安全生产许可证,责令停产整顿;对整改逾期未达标的,地方政府要依法予以关闭。”要求企业必须建立安全生产责任制,制定安全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通过实施严格管理,以隐患排查治理预测预警为基础,建立预防机制,规范生产行为,使各生产岗位、生产环节符合有关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规章、规程的要求,使企业的安全生产始终处于良好的安全运行状态,并持续改进,以适应企业发展的需要。
(2)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采取自愿原则,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是通过周而复始地进行PDCA循环,即“计划、行动、监察、改进”活动,使体系功能不断加强。以危险源辨识、风险分析为基础,它要求组织在实施管理体系时始终保持持续改进意识,对体系进行不断修正和完善,最终实现预防和控制工伤事故、职业病及其损失的目标。企业是否实施该标准,是否进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认证,取决于企业自身的意愿,政府无强制要求。2.安全标准化是量化的管理标准,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是管理方法。
(1)安全标准化是一个标准,有量化分级,它分为13个一级要素和42个二级要素,它对每一项管理活动、每一台设备设施、每一个作业环境的评价都有明确的量值规定,强调现场管理,更注重硬件建设。它要求企业各个工作部门、生产岗位、作业环节的安全管理、规章制度和各种设备设施、作业环境,必须符合法律法规、标准规程等要求,是一项系统、全面、基础和长期的工作,克服了工作的随意性、临时性和阶段性,做到用法规抓安全,用制度保安全,实现企业安全生产工作规范化、科学化。
(2)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是一套企业管理的做法和程序,它表达了一种对组织职业健康安全进行管理的思想和规范,侧重于系统管理方法框架的构建,主要强调系统化的健康安全管理思想和理念。强调流程管理,偏重软件建设,是一种系统的现代安全生产管理方法,侧重于管理方法的系统化、结构化、程序化、文件化。职业健康安全保障机制,旨在控制和降低职业健康安全风险,最大限度地减少安全事故和职业病的发生,是与质量管理体系和环境管理体系并列的三大管理体系之一,这种体系是科学的、有效的、可行的,而且与组织的其他活动及整体的管理是相容的,可作为一种管理工具来使用。
3.适用范围的不同
(1)安全标准化AQ/T9006有一个共同的规范,但每个行业有自己的规范,如电力系统执行《发电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规范》、建筑有《建筑行业安全生产标准化规范》、矿山有《井下(露天)矿山安全标准化规范》等等,并配发各相关细则,如《发电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实施细则》。每个规范适用的范围也是局限的,仅对某一个行业或某个专业的。
(2)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不分专业行业,适用任何组织、任何企业,不论大小、不论国内外企业均适用。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是通用的规范,是职业健康安全管理的共用框架,
4.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和安全标准化执行力不一样
(1)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是从国外引入的管理体系,没有强制执行,只对组织以推荐的方式进行管理,是一种市场行为,没有具体的量化指标,是组织的自律行为,旨在提高组织的自我管理能力。
(2)安全标准化是我国自主创建的管理体系,管理内容有具体的量化要求,与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要求内容衔接较多,是国家强制性推行的安全标准。企业是被动执行的。
5.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和安全标准化的关注焦点和侧重点不同
(1)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关注的焦点是员工满意、相关方满意;主要强调系统化的健康安全管理思想,侧重于管理体系框架的构建,管理流程的设计和规范。
(2)安全生产标准化的主要关注焦点是政府满意;强调标准的量化及安全生产各项活动的标准化,侧重于现场的人为作业安全和现场设备设施及作业环境的本质安全,注重可操作性和实效性,特别是生产现场的实际效果和状态。
6.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和安全标准化的控制目标范围不同
(1)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控制目标范围是组织所有人员的职业健康安全,减少职业危害。
(2)安全生产标准化的控制目标范围主要是作业现场的人身安全,还有生产经营过程事故造成的财产安全问题、防灾减灾问题、交通安全问题,以及生产安全事故对作业现场外部的影响等。
4 安全生产标准化与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共性
4.1运行模式相同
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和安全生产标准化均遵循动态循环的“PDCA”现代管理模式,建立并保持体系,通过自我检4.2要素设计相似
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和安全生产标准化均采用要素管理形式,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由5个一级要素和17个二级要素构成,安全生产标准化由13个一级要素和42个二级要素构成。
4.3实施方式类似
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和安全生产标准化都采用了企业主体责任和外部监督相结合的思想,即都是企业根据标准要求,建立体系文件,按照文件实施管理,并先进行内部审核或自主评定,然后再申请由第三方认证机构或评审机构进行外部审核或评审定级。
5 结论
通过对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与安全标准化的区别和共性的分析,可以得出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与安全标准化是企业开展安全生产工作两种相辅相成的管理工具和管理标准。两者各有侧重,一个注重宏观,一个注重细节。要搞好安全工作,提升管理水平,就要将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取长补短,进行一体化运行,达到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通过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有效运行,降低职业风险,来实现安全标准。在运行中坚持落实管理体系不走样、坚持标准不放松,建立起自我约束、不断完善的安全生产长效机制,提高本质安全,实现安全生产状况的持续稳定,最终实现企业安全生产的长治久安。
参考文献
[1] 侯茜 《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基本规范》解读.cn.
[2] 樊晶光 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创建工作实践与思考《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基本规范》解读.cn.
[3] 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宣传教育中心 《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基本规范》解读与实施指南[M].北京:团结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