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供应链管理的实践

供应链管理的实践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供应链管理的实践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供应链管理的实践

供应链管理的实践范文第1篇

作者刘宝红是美国注册采购经理,“供应链管理专栏”创始人,西斯国际执行总监。刘宝红先生在供应链管理领域有十几年的丰富经历,他的大部分实践来自硅谷高科技界。自2004年以来,刘宝红先生致力于介绍、宣传供应链管理,帮助国内企业系统提高供应链管理水平。2009年,他创立西斯国际,并与国际顶尖咨询公司联手,协助本土大型企业制定供应链转型战略,帮助他们建立供应链流程和系统,培养中高层管理人员,以适应全球化的需要。

随着电子商务、物联网等日益兴起,供应链也面临新的挑战。但供应链要解决的实质问题是不变的:其一,关系,即理顺供应链伙伴之间的关系;其二,链接,即通过集成、连接供应链伙伴,提高供应链的效率。

作者认为,一般大家说起供应链设计,就好像是揉面团,可以想怎么摆弄就怎么摆弄。其实,如同任何商业难题,供应链设计不是在一张白纸上作画,而是给飞驰的汽车换轮子。从零开始,设计、实施一套崭新的方案容易;难就难在从一个烂摊子着手,在现有的框架上修补。推倒重来的革命方式看上去彻底,但大都欲速则不达;循序渐进的演进方式貌似缓慢,实则因系统地解决问题而一劳永逸。

供应链管理的实践范文第2篇

关键词:供应链 建筑项目 采购管理

中图分类号:F27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973 (2010) 07-135-02

1建筑工程项目实施供应链管理的条件分析

近年来,建筑工程项目在进行技术创新、市场创新的同时,也加快了管理创新的步伐, 特别是企业已意识到通过实施供应链管理可提高市场竞争力和经济效益。随着物流产业化的发展,建筑工程项目施工企业实施供应链管理也具有了一些的有利条件。

1.1形成了比较完善的物资集中管理体制

这对规范采购、供应管理行为,降低工程采购成本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时,一些建筑工程项目开展了物流一体化试点工作,建立“集中采购、统一结算、直达配送”的物流运作模式,为建立企业现代物流体系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1.2培养与造就了一支懂业务、会管理的物资人才队伍

经过多年的工作实践积累, 特别是近年来市场经济的洗礼和锻炼, 施工企业已形成了一支经验丰富、业务和思想素质比较高的物资供应队伍,为创建现代物流体系提供了人才和智力支持。

1.3形成了集中批量采购优势和资源优势

工程项目采购资金、储备资金实行集中管理,具有良好的资金支付能力。在长期的采购、供应活动中,与国内的设备、材料供应商等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形成了稳定的货源基地。

1.4具备了一定的仓储配送设施

企业拥有的仓储、运输、配送服务等储运设施以及送货线路,为开展现代物流业务提供了良好条件。

2基于供应链的原材料采购管理模式

物资采购是项目物资供应的基础。采购管理是物资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加强采购管理、 降低采购成本是做好物资供应工作的基本要求。 材料成本直接影响建筑工程施工企业的利润。 强化物资采购管理, 把好材料采购价格关,最大限度地降低进料成本,是目前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之一。

建筑工程项目的建设工程需要有高质量的施工组织管理和材料组织管理。 在整个工程管理中,严格而有效的材料组织工作,特别是主要原材料的采购工作是确保工程质量和竣工期的关键。实行原材料的供应链采购与传统的采购方式相比,具有以下一些变化:

2.1为订单采购而不是为库存采购

在供应链管理模式下,采购活动以工程订单驱动方式进行, 工程订单驱动采购订单,采购订单再驱动供应商作业计划。在这种订单驭动模式下整条供应链可准确响应客户需求,降低库存成本, 提高原材料物流速度和库存周转率。

2.2从单一采购管理向外部资源管理转换

在传统的采购模式中,供应商对工程采购需求不能及时响应,产品质量控制多为事后把关,不能在线控制,这些不足使供应链节点企业无法实现同步运作。工程实施供应链采购管理有效利用了企业外部资源, 推动企业从内部资源集成走向外部资源集成。

2.3从一般买卖关系向战略协作伙伴关系转换

供应链管理模式下买卖双方不是简单的买卖关系, 而是一条链的上游企业与下游企业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在传统的采购模式中, 供应商与工程施工企业之间是一种简单的买卖关系, 因此无法解决一些涉及全局性、 战略性的供应链问题。供应链管理下工程施工企业与重要供应商之间是一种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共享信息、共担风险、共同获利,是 一种相互依存的共生关系。企业合作伙伴之间以信任与合作为基础,通过共同努力解决共同问题,实现共同目标,这种关系的着眼点是长期性、稳定性和战略性。供需双方都能较清楚地知道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流向和趋势, 可更好地相互协调,降低成本,减少各环节的延迟时间。

3供应链模式下的建筑项目采购组织结构重组

为了更好地实行供应链采购,传统采购部门必须实行重组,以建立一体化供应链。

3.1成立独立的采购部门

建筑施工企业应根据市场竞争的需要和自身的情况,重新设计和调整企业的采购组织,使采购组织设置更完善和合理,提高企业运作效率。其具体构想如下:继续延用分散的采购组织结构,各项目经理对其采购后果负责,但将采购职能从物资机电部分离出来,成立独立的采购部,部门经理直接向项目经理汇报。将服务型物资的采购从办公室划分出来,由采购部门负责。采购的主要职能也随之发生根本性转变。

对于施工企业的采购部门,其主要职能是:

(1)负责所有物资的采购,包括生产型物资、资本型物资,以及保证日常办公需要的各种服务型物资。

(2) 制定采购制度、 采购计划, 设计合理的 采购业务流程。

(3)控制和保证采购流程的实施,保证采购质量和交货周期能够满足公司生产和市场的需要。

(4)选择和管理供应商,控制并保证采购价格优势。

3.2采购部门的岗位设置

建筑施工企业生产所需的材料种类多,专业性强,因此,可根据采购的物品类别设置采购人员。具体可分为主要材料、辅助材料、消耗性材料、办公设备和零部件四个部分,不同的材料由不同的采购人员进行购买。

4采购业务流程再造

采购业务流程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再造,提高供应链的敏捷性和及时性。

(1)改变过去任何单据都要经过项目经理批准的程序,根据采购物品的不同设定采购审批权限。把采购次数少、但价值高的物品,交给项目 经理负责审批,反之将采购次数频繁、但价值不高的物品,交给采购部门主管审批,同时,也留给基层采购人员一定的采购权限。 这可以与采购成本控制中的ABC分类保持一致。

(2)改变过去任何物品均经过先入库,再出库的程序,物资到货后,可以直接送到施工现场的,由监理人员、项目部质检人员、仓库保管员共同检验,合格后,直接送到施工现场,仓库保管员现场履行入库、出库手续,降低了材料周转费用以及库存费用;其它物品则由项目 部质检人员检验合格后,送至仓库保管。

(3)再造后的采购业务流程完善了供应商管理体系, 建立了合格供方名册,采购人员在选择供应商时只需从合格供方名册中选出相应的供应商,然后根据采购物品的数量、质量等各方面的要求进行询价即可,减少了议价环节,大大降低了采购周期。

(4)将采购职能从物资管理部门离出来,采购管理和仓储管理分开,利于监督,减少了采购环节中避免了企业资产的流失,灰色采购行为的发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采购质量。

5建筑项目的准时化采购

在物料的需求预测以及采购过程中会有很多不确定因素,比如:施工的变更导致物料需求的增加, 交通事故导致物料供应的延迟, 原材料上涨导致物料价格的上涨等等。如果这些信息没能及时传递给对方, 就会影响施工进度和双方的合作关系以及整个供应链企业的运作。 因此设计一个适合于建筑施工企业的信息处理系统是实现畅通的信息交流的关键。

现在运用电脑来处理各种信息资料已经成为企业日常管理的必备手段, 但却很少有企业把采购管理信息的处理纳入到信息处理系统中。采购信息处理系统与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中央服务器连接。 具体流程如下:

(1)中央服务器为采购管理子系统提供物料需求信息和库存信息

(2)采购管理子系统将对信息进行汇总、加工、 分析、处理,根据物料情况数据库和供应商数据库, 生成对供应商的联系单, 联系单中包含有物料需求情况、 参考价格、 供货要求等信息。

(3)供应商将处理联系单, 并回复一个联系单。 回复联系单中包含预备供货信息、供货价格等信息。

(4)回复联系单中内容被确认后, 将信息传送到中央服务器再转送到各相关部门, 由相关部门提出意见。

(5)意见被汇总到中央服务器, 传送到采购管理信息处理系统, 系统生成联系单发给供货商。

如此往复, 直至采购过程完成为止。当采购完成时, 系统将把采购过程中的有关信息汇总储存于供应商情况数据库中, 同时根据交易物料情况更新物料数据库。

参考文献:

[1]吕彬丽,高英.供应链条件F库存管理模式变迁[J].电子商务世界,2005(4).

供应链管理的实践范文第3篇

关键词:可持续性;供应链管理;利益相关者;生命周期分析

中图分类号:F2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4161(2012)06-0123-04

引言

要在企业经营过程中实现可持续概念中的三大支柱——经济以及环境、社会诉求,必须微观地洞察这三者之间的联系和相互作用。在诸如现阶段经营活动如何影响环境以及后代等议题上,如果缺乏准确认知将难以实现这三大支柱之间的积极平衡。可持续性的丰富内涵决定了企业必须考虑其整个供应链,而不仅仅是局限于法律条款规定的有限环节。这要求企业考虑贯穿产品整个生命周期的环境、经济和社会影响。

考虑一个企业经营行为的可持续性由其所在和受其影响的供应链可持续性所决定,为确保对相关经营行为做出准确判断,在维持评估决策程序制度稳定的前提下需要相关方公平透明地参与经营决策。以便供应链系统的资源配置合理、可持续绩效更明显。可持续性要求企业在供应链上开展配置工作时要维持社会和环境系统的整体性,将可持续性的三大支柱合理整合到决策过程中。为此需要对企业可持续性决策中相关诸元、标准等核心内容进行界定,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合理的解析方法。

一、可持续性供应链管理决策的利益相关者分析

企业实施可持续供应链管理(SSCM)目标是寻求三种诉求的某种动态平衡,然而研究表明众多的社会责任以及环境保护活动并非都与企业的经济利益一致(Hoffman和Bazerman2005)。实践经验同样显示,经济效益、环境保护以及社会责任之间可能存在冲突(NIKE,2005),实施可持续供应链战略必须合理确定它们之间的关系,发展社会利益、环境影响以及经济效益之间的交集。偏执追逐企业的经济效益,发展将不可持续;而片面强调环境与社会方面的要求,也不切实际,也就是说只考虑了某一方面的目标而完全忽视另外两方面的要求是无法实现企业持久健康发展的。对可持续性诉求相关驱动因素的准确把握将有助于可持续供应链管理目标界定以及实践策略的制订。

对于实施SSCM的企业而言,寻求一种基于相关者价值关切的持续竞争优势是其努力的方向。供应链的可持续责任应该突破了传统企业边界,包括社区、股东、供应商及业务伙伴、消费者、公共权力机构、非政府机构NG0s等主体,他们共同驱动可持续价值在企业供应链管理中的实践(GPEC欧盟委员会的绿皮书)。消费者日益强化的公民和环保意识要求企业切实履行可持续责任与义务,以赢得公众的信赖和持久支持。管理当局则以法律法规的方式表达其对企业经营行为可持续性的要求。对于企业管理者及合作伙伴而言,塑造可持续竞争优势决定了企业内外相关方诉求的实现程度。包括:减少因产品质量问题以及频繁的设备工艺变更带来的损失与风险;减少库存积压与资源消耗、提供绿色产品与服务;强化信用体系、降低交易成本,强化对社会道德价值的尊重、树立一个诚信和负责任的企业公民形象以获得持久支持,此种强健的产品网络和配套价值流程将为组织铸造可持续性的竞争优势。

二、可持续性供应链管理中的产品网络及运作过程属性分析

(一)产品网络及可持续性分析

在可持续性效应方面,组成供应链产品网络的诸元之间相互影响、制约,核心产品的设计方案对于生产性原材料、辅助产品的选择以及生产、使用过程中伴生的副产品、残留的产品的可持续属性具有深刻的影响。同样道理,生产、消费阶段新型材料与资源的涌现对核心产品提升其环保及可持续属性创造了条件,而副产品、消耗的产品以及残留产品的回收、环保特性等对于核心产品的综合可持续效应影响不容忽视。这样的相互制约与影响广泛存在于该产品网络族的诸元之间。

(二)运作流程诸环节及其可持续性分析

在增值流程的诸环节之间,也存在一定形式的关联关系。采购过程中,供应商选择标准(常用标准以及环保标准、社会责任)的调整,对后续制造、分销、物流以及售后服务环节的可持续表现的影响是显著的。同样制造环节的流程、工艺标准对于采购、物流以及售后服务也存在着程度不一的影响。分销阶段的可持续性要求会令采购环节的多级供应商扩展其标的物描述清单内容,并且需要制造环节提供稳定可靠的工艺保证。而完善专业的售后服务体系是获取从合作伙伴到消费者高度信任与感知价值的基石。

三、可持续性供应链管理的解析方法

对于经营过程中相关议题的可持续性效应分析,需要一个合理的工具确保我们的分析框架不会遗漏某些重要的领域,引导我们发掘、识别存在的积极与消极效应。

(一)可持续性绩效的生命周期分析

有许多跨组织的管理方法能够支持可持续效应分析,包括产业生态、生命周期管理以及可持续价值链管理等。每个概念都关注于在一个特定的系统边界和时间范围内物资流的环境影响。生命周期评价将生命阶段划分为原料提取、材料加工、制造、分配、使用和处理选择,它能够提供关于产品或服务的影响信息。追求可持续性要求在生命周期理论应用过程中持开放态度。Norris等对生命周期成本(LCC)和环境生命周期评价(ELCA)进行了比较,他们认为生命周期成本(LCC)尽管还不成熟,但经发展后可能用来阐述产品和服务在其生命周期中的多维影响,如环境生命周期评价(ELCA)正在成为一种判定生态影响的有效工具。而社会生命周期评价(SLCA)将社会影响整合到生命周期评价中,关于它的构建已经进行了一些尝试,但是这些努力仍然倾向于集中研究与环境问题(如人类健康)密切相关的社会措施,而非对与文化和社会体系的影响。

生命周期理论在ISO 14000体系中也得到了体现。其构建了确定产品和服务在其生命周期中的环境影响的标准方法。该框架包括四个基本步骤:定义目标和范围、分析、评价生命周期影响和提供解释。作为社会经济体系的基本单元,一个企业输入和输出可以看作是由各种数据分类组成的。环境生命周期评价(ELCA)的重点是其物资是如何流动及发生化学变化的。例如,臭氧层破坏、烟雾形成和酸化都能归为与排放有关的环境影响。相关指标的数据采集,如CO2、SO2和NOX排放可以归为影响范畴,并基于因果关系确定属性。然而,直到最近,生命周期评估的范围还普遍局限于环境的影响,为确定可持续性,经济和社会问题也必须被考虑在内。这些被充分理解和广泛模式化的关系应该存在于我们的可持续性效应分析过程中。ISO生命周期标准为促进决策包纳更广泛的可持续性影响与效应提供了一个有意的启示。

(二)扩展的可持续性的分析工具

我们应该将重要利益和关联指标包含在内,尤其应该将社会影响包含在可持续性的生命周期评价框架中,并显露出来,诚然这需要支撑生命周期评估的信息资料(如社会管理方面的假设、数据来源和数据质量)。

过去十年里有一些学者努力将社会因素整合到生命周期形式中,其中最为卓越的成果包括0’Brien、Dreyer、和Norris等人的研究。O’Brien等人的方法通过识别对环境议题产生积极影响的社会和政治因素来完善环境生命周期评估,此方法的关键部分在于分析环境指标和影响来决定“生命周期过程中的控制、组织和行动”,以便在环境影响与社会、文化及政治结构之间建立联系。Dreyer等人的解析框架则将产品和服务对于人们的影响,尤其是促进人类健康、人类尊严和基本需求满足等进行综合考虑。Norris提出了一种方法用于研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GNP)及其排污的改变对人体健康的益处和损害。为了解决这种方法的弱点,Norris还建议引入属性数据,这里的属性数据与Dreyer等人提出的“特殊利益参数”具有相似性。

这些文献中给了我们研究工作三个重要的启示。首先,包含社会指标的生命周期评估工具的发展是受环境生命周期评价(ELCA)成功的影响。其次,企业物质转换过程(即输入和输出)和面向社会的中点和终结点之间的影响路径尚不清楚。一些关系已经确定,但似乎有许多重要的相互关联的变量在企业可持续性决策与LCA的结构中尚不相关。另外,社会影响的纳入至少需要对ELCA方法进一步拓展。这些启示对于扩展与环境生命周期评估相关的分类和评定过程具有积极意义,目的在于为社会性生命周期评估构建一个类似的架构,并应用于企业可持续决策实践。

供应链企业经营活动(涉及物理物质、人力资源和信息)的可持续效益评估需要与社会生命周期评估(SLCA)结构建立联系,基于前人的研究成果我们给出了一个扩展了的可持续分析模式,如图1所示。实践中应用该模式需要解决和注意的问题是数据的提取与准备,在确定这一分析构造过程中,我们需要确定具有社会重要性的分析项目与指标,以及有关的中点(如夭折率、免疫率等)和终结点(人类健康、安全和公平等)。对潜在的可持续性指标和中点指标,需要基于社会可持续性的系统思考与广泛评估过程产生。从各环节项目指标数据到中点和终结点的影响路径和传递机制也是需要预先进行验证的,这如同本文中关于产品、流程以及利益相关者诸元之间的互动关联机制,需要后续相关研究的跟进。将包括整个供应链在内的社会的数据映射到中点和终结点是我们确定企业可持续性绩效的重要步骤,但在这方面仍有许多工作要进行,如诸元、中点与终点间的关联机制以及数据准备等。图1中的实线和虚线图分别代表在社会生命周期评估中具有重要意义的已知和未知的项目。

很明显,图l中有几个中点和终结点已显示,然而,这里提出的数量有限的可持续项目与数据采集是对一套全面的分类进一步讨论的起点。千年发展目标建议的基础性要求和更高的需求都应重视。这些目标是通过减少贫困、改善人类健康存续和生态系统的保护,同时还要考虑如教育和性别平等相关的更高层次的需求。最初,公司可能寻求解决企业自身有限的可持续性或企业社会责任,满足他们的员工和他们互动的社区基本需求,而寻求可持续性的公司可能希望获得超越满足其基本需要的社会可持续性效益——即,广泛意义的安全、生活质量和公平等终结点。

四、可持续性供应链评估的标准

围绕三个支柱、以产品网络以及价值流程视角、应用扩展的LCA对可持续性议题进行解析,实践工作者需要在评估标准方面的启示,以便厘清思路准确判断。考虑到可持续绩效表现形式的差异,这里从利益(Benefit)、机会(Opportunity)、成本(cost)与威胁(Risk)四个方面对评估决策对象的可持续性特质进行评估,以便更全面地反映企业供应链管理实践中的可持续性绩效。

(一)利益

某项更人性和更环保措施(如人性和环保的设计),对于消费者而言,收益表现在:性价比更高的产品与服务,生活环境与状况更安全,商业消费环境更和谐、融洽,与相关商业主体、机构的沟通、诉求更为顺畅;对于供应链利益相关者而言,则是更稳健的运作关系,更为持久的销售收入、利润,更好的形象与品牌、信用,更为持久的竞争力,更高资源利用效率,更少的能源支出与环保成本,来自员工、合作伙伴、社区、消费者以及机构、政府更多的支持与信用;对于政府而言,供应链可持续性带来相关产业的稳健发展,提供稳定的就业机会和税收来源,更高的GDP及财力;更佳的能耗比,更低的资源压力,更理想的能源安全状况,更好的环境与生态;社会的富足与繁荣、生活水平的提高,民众对政府的支持与信用增加,更好的历史业绩。

(二)机会

这种致力于绿色环保的措施使消费者减少低质量重复消费,使其享受现代物资精神文明进步的可能性增加,环境状况的改善对消费者身体健康、生命安全乃至人类存续奠定坚实的基础。高品质产品与服务的涌现使民众有更多的选择;对于供应链企业与组织而言,更为宽松的信用使企业的新产品与各项新业务更大可能地为消费者接受,充足的资金与市场支持使得许多业务设想变为现实成为可能,以获取更为有利的竞争地位,形成良性机会链,而在资源以及环境方面的良好表现,将使企业受能源市场波动的影响度降低,在规避惩罚性环境政策的同时受益于政府的各项激励性措施;对于政府而言,由于良好的任期表现,将拥有来自民众、商业界、国际舆论的强力支持与信用资源,拥有充分的空间执行一些潜在项目与工程,包括经济、环境、政治等方面的改革等,使一些难以实现的方案变成现实,具有更强的捕捉机会的能力。

(三)成本

而一项欠考虑的措施对消费者可能产生的成本表现在多个方面,包括:低品质的产品与服务,增加购买、消费以及使用过程中的成本,环境恶化、能耗增加,人们的健康状况受到更多的威胁,生活成本增加、品质下降;对于供应链利益相关者而言,则是产品社会接受度低,导致生产营运不畅、库存积压、利润下降、负债增加、品牌受损。对于自然环境的掠夺式开发以及对社会责任、普世价值的漠视,使得企业的生存环境恶化,需投入更大的财力、精力进行修补。由于恶劣的商业环境,企业之间、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关系紧张,导致整个商业营运计划的推进阻力更大。政府也会受到牵连,表现为税收来源减少、财力紧张,环境恶化、能源供需紧张,经济发展成本高,产业竞争力下降,就业机会减少,民众抱怨增加,对各级政府支持、信任度下降。

(四)风险

一项欠考虑的措施可能增加消费者利益受损的可能性,环境与身心健康受到威胁;如此将使供应链利益相关者及其产品被淘汰的风险增加,企业面临更大的经营和财务风险。高能耗.使企业因环境绩效不佳而受指责、处罚的可能性增加,面临着更大的资源压力与财务压力,来自合作企业与民众的支持度下降致使企业品牌受损。政府则面临着经济发展速度减缓、产业竞争力下降、就业机会减少,环境与资源安全状况恶化,社会对政府的抱怨增加,抗议以及不稳定性因素增加。

结论

供应链管理的实践范文第4篇

【关键词】供应链管理 企业管理 管理模式

供应链的思想是西方学者在上世纪的八十年代提出的一个概念。到目前为止,企业所处的环境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伴随而来的就是企业对于物流以及信息流的重视。市场竞争已经成为了一种不再是传统的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那么简单,而是成为了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的竞争。供应链的管理已经成为了企业现在对于自身的核心力竞争以及自身企业的优势增强和适应时代的要求以及市场竞争需求的一个重要的方式。世界上的很多的著名跨国公司也在逐渐的建立起科学的供应链管理模式来对于企业的国际市场优势得到相对的保障。

一、供应链管理的基本思想

(一)供应链管理的概念

现代化意义上的供应链管理是围绕核心企业,通过一定的对于信息流以及物流和资金流的控制的方式来对于原材料和零部件供应商以及商品的产品制造商和分销商、留手上直接到达最终的客户要求所构成的。其采取的是由客户需求开始到提供给客户所需要的商品以及服务之间的一个整体的功能性质的网络结构模式。其中包括了其所加盟的企业的所有的活动和行为。从企业的订单的发送一直到企业的订单获取、原材料的获取、产品的制造直到产品的分派和发放的整个过程的管理活动。

供应链的管理值得就是在认识到并且掌握了供应链的每个环节的规律以及相互之间的联系的基础上,在企业的生产以及流通的过程之中,为产品和服务所提供的最终合适的用户。联系上游企业以及下游企业之间,利用现有的管理的决策以及组织和领导、控制以及创新等的技能,对于物流以及信息流和资金流之间关系的合理的调控行为,这种行为的最终的目的就是要达到企业的最佳组合,发挥其最大的效率,迅速的以最小的成本为客户提供出最大的价值的过程。

(二)供应链的管理特点

作为一种相对比较新的管理模式,供应链在管理的过程中具有以下的几个特点:首先,供应链的管理是一种基于流程的集成化的管理模式。对于供应链的管理来讲,其涉及到了企业的管理范围内的所有的企业与部门和员工,其本身是一种纵向管理与横向管理相互集成化的管理体系,并且其集成化的水平相对比较高,其管理的模式最终是以流程为最终基础的,以价值链的管理和优化为最核心的要求,充分的强调了供应链的整体的集成性以及协调性,通过一定的信息的共享以及技术上的扩散和资源上的优化配置,使得企业的经营实现充分的一体化和集成化的模式。

其次,企业的供应链管理是一种相对比较新型的合作竞争管理理念。对于现代化的市场竞争环境来讲,企业之间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竞争管理,企业之间也不是单纯的存在一种合作的关系,这所有的基础就是企业的利益所在。供应链管理不是简单的将企业之间的流程以及技术方法等方面的因素简单的考虑到了一起,而是将其整合成为了一种比较完整的系统,这不仅仅要考虑到企业的核心内部管理机制,更重要的是将关注的重点放到了各个企业之间的资源利用与合作的关系,彼此之间相互信任,并且能够共同的开发市场,追求利益的最大化,最终的结果就是彼此之间分享节约的成本以及创造彼此之间利益的最大化。

第三,现代化的企业供应链管理的目标在于充分的提升企业顾客的价值。在企业的经营过程中,顾客的价值就在于顾客期望从已经给定的产品或者是特定的服务中获得所需要的利益。所以,对于企业来讲,顾客的需求就是拉动企业的生产供应链管理的原动力所在。企业只有充分的重视到了市场的细分,满足了企业不同的消费者之间的需求,才能够生产出有交稿的顾客价值所在的产品,才能够进一步的提高整个供应链的竞争力。

二、企业有效供应链管理模式的构建

首先,企业有效的供应链管理模式的构建要从战略的高度上树立企业的供应链意识。供应链的管理不仅仅是一种管理方式的变革,主要的是一种管理思想上的创新。企业的供应链管理在实施的过程中主要的障碍就是企业的传统的管理概念的阻碍。转变和更新观念是企业在实施供应链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所在。在中国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之后,我国的企业要想在现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更大的竞争优势,就必须从管理思想上提高对于管理的认识,价钱各企业的供应链管理的构建意识和管理意识。

其次,企业的有效供应链的构建,必须利用IT的平台,强化企业的供应链的知识管理。现代化的企业信息技术已经成为了企业的供应链公里的应用以及发展的一个重要的保证。在以信息技术为平台进行企业的供应链管理的过程中,必须要重视企业的供应链中的只是资源的管理工作。供应链的节点企业的资源集成的关键就在于其知识资源的集成方面。企业的知识的共享以及传播在企业的知识管理中必须要处在一个核心的地位。供应链作为一种相对来讲的扩张型的企业管理模式,尤其必须要强调知识在企业的不同供应链的节点企业上的企业之间的共享和传播。这主要是因为企业的供应链中知识有一定的共享性就会更加有利于企业迅速的消除供应链组建的初期节点企业之间的技术上的差异成为企业的一致性建设的阻碍。这样就能够快速的使得企业之间能够相互融合。

最后,企业的供应链的管理方式的建立,必须要利用外包业务以及关系影响构建其战略合作的关系。现在我们正处在一个知识经济的时代,所以,企业之间的合作性竞争已经成为了企业面对竞争市场的一个新的生存模式。在这样的背景下,企业要想获得比较好的发展,就必须要获得比较强的技术开发能力,在企业的供应链合作的一致性的基础上选择比较有实力的企业作为发展的伙伴,相互之间存在的更多的依赖和合作关系,这样的关系才能够更加的长久,这样的合作才能够更好的达到相互帮助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黄河.我国企业供应链管理的现状及对策[J].现代企业教育,2006,(19).

[2]张英姿.现代酒店管理的新思路——基于供应链管理的观点[J].雁北师范学院学报,2004,(01).

供应链管理的实践范文第5篇

关键词:企业 敏捷供应链 管理体系

一、敏捷供应链的内涵

采购是型企业的生命线,采购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了企业的未来发展趋势。然而这些年来,中国企业涉及采购管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已经产生了很大程度的优化,而且无论是从理论水平的完善,还是从实际操作的实现,我国企业的采购管理都不同程度的体现了开始面向敏捷制造的趋势。敏捷性及其相关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在加快企业产品更新换代周期的同时,也为大型企业合作平台的构建提供了可能。

所谓敏捷供应链(Agile Supply Chain, ASC)指的就是由若干供需方实体组成的,能够快速响应市场需求的动态供需联盟与网络。该联盟主要以特定企业为核心,通过对市场需求的高效响应而将该企业上下游的供需实体进行统一整合,从而实现对各企业实体之间资金、物流与信息的合理调节与控制,并最终形成一个能够快速高效响应市场环境变化的网络供需链条。

二、敏捷供应链下企业采购管理体系构建与实施

为了提高公司采购管理的敏捷性,降低采购成本,我们选取了敏捷供应链理论作为公司采购管理机制改革的指导思想,并针对该公司采购管理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分析与提出了相应可行的采购管理对策,从而实现了优化企业采购管理体系,提高企业整体竞争力的目的。

1.构建敏捷供应链理论下新的物资采购管理流程。采购管理部门多、执行过程繁冗是该企业采购管理体系的最大困境,该困境一大突出表现就是其采购活动所有部门均独立执行,且必须是上一个步骤完成之后才能进行下一个步骤,这使得公司的采购业务过于按部就班,缺乏对于市场的灵活适应性,而且流程的复杂冗长不仅大大增加了业务的执行时间,降低了整个采购管理体系的工作效率,对于业务的执行力度与难度也是一个不小的阻碍。为了迅速适应敏捷供应链上采购管理工作要求,快速提高采购管理工作质量,企业的采购管理要尽可能去除采购业务流程中拖沓冗长繁琐无章的多余环节,要始终围绕以采购业务流程为核心来开展采购管理执行工作。

2.优化公司采购业务审批层次与结构。企业应在新的供应链管理思想下,制定合理的采购考核制度、优化采购业务审批层次与结构以及顺畅的内部协调机制,消除多部门采购框架下的不良影响。该企业还应改变目前以职能为导向的传统管理模式,组建以采购业务流程为核心的具体项目工作小组,采购项目在每个项目工作组内即可完成采购的全过程,每个采购任务都可以在有效环节中迅速流转,从而大大降低了一项采购工在各个“相关”职能部门之间的无谓流转,从而节约工作时间,同时对客户需求的反应速度也会大大提高,对公司其他方面效率的提高也起到了督促和加速的作用。

3.从业人员熟练掌握业务流程。作为某石化企业从事采购业务的工作人员,首先要具有专业知识作为从业背景,其次应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对公司的整体采购业务要有充分的认识认知,能够恰如其分的履行采购职责和开展采购工作。公司的人才招聘要严格规范,要有专门的人力资源管理者运用科学的人力资源招聘办法,客观真实的将贤才勇士招致麾下,不能任人唯亲,暗箱操作,“拉关系、走后门”,导致公司的人才战略从一开始就陷入被动局面,影响今后对采购专门人才的培养。

三、敏捷供应链下企业采购管理体系构建与实施效果

1.显著提高了公司的采购效率。自从某石化企业执行敏捷供应链下采购管理体系以后,有效提高公司采购效率30%以上。以1年采购周期为例,从前12个月完成的采购任务,现在仅需8.4个月即可完成,现在一个采购周期从前完成12个月的采购任务,现在可以完成至少15.6的采购任务。

2.明显降低了公司的费用成本。敏捷供应链下采购管理体系建立并实施后,该企业人工成本费用明显降低:以1年时间为整个采购周期,可缩短采购周期3.6个月,公司31人从事采购相关工作,每人每月人工成本按1万元计算,一年期人工成本费用节约=从业人员数量*每人每月人工成本费用*缩短周期时间=31人*1万元*3.6个月=111.6万元。

3.保障装置运行,提高生产效率,从而提高化工品产量和销量。实施敏捷供应链采购管理体后,该企业的敏捷采购为各生产装置的高效运行提供了可靠的保障,有力的保障了装置设备的良性运行,为持续生产做出了巨大贡献,从而进一步提高了公司化工品产量,为带来可观的实际经济效益,从而提升了公司的整体竞争能力。

四、结论

敏捷供应链之于企业的意义在于它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极具市场竞争力的发展模式。采购管理体系的敏捷与否将直接关系到采购业务开展是否行之有效,最终将影响企业是否可以十分迅速的满足市场客户的需要,提高竞争力,增强整体实力。

参考文献:

[1]丁俊发.对中国采购与供应链战略的认识与分析[J].中国物流与采购,2009

[2]刘丽文.供应链管理思想及其理论和方法的发展过程[J].管理科学学报,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