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财务人员人才培养计划

财务人员人才培养计划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财务人员人才培养计划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财务人员人才培养计划

财务人员人才培养计划范文第1篇

关键词:国际化;人才培养;深海探珠;精品课程;课程建设

随着经济全球化,劳动力的国际迁徙和劳动力的国内流动已成为21世纪不可避免的潮流,这向当前职业教育提出了一个共同的职业教育国际化课题。中山火炬职业技术学院在高等职业教育实践中作出了深刻的探索,形成了以“深海探珠”为核心内容的职教思想,这为本学院成功建设国家骨干和省示范院校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指导。专家学者们已共同认为,国际化人才培养是今后我国高职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大战略和方向;国际化人才是具有国际化意识和胸怀以及国际一流的知识结构,视野和能力达到国际化水准,在全球化竞争中善于把握机遇和争取主动的高素质的人才。高职教育国际化既是一种水平,更是一种教育方式和教育形态,它集中表现在开放式的国际化人才培养教育模式上。笔者总结多年高职教育实践认为,精品课程建设在师资队伍、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效果和教学特色上实现国际化人才培养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笔者主持了广东省“十一五”规划课题《珠三角地区高职高专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和中山市教育教育规划课题《中山高职教育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并取得了关于“高职高专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成果。笔者旨在将研究成果具体应用到《物流经济学原理与实务》精品课程建设中进行深化和完善,以此提出了本文的中心议题。

一、国内外对高职国际化人才培养教育模式与精品课程建设结合的研究现状

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正成为各国政府、教育行政部门以及高等职业学校关注的课题。对于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来说,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就是一个国家面向世界发展本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基本理论、推动高等职业教育现代化进程以及与他国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的过程。

在国内,1998年我国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明确提出了“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国家鼓励和支持高等教育事业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最近,国务院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第十六章明确提出扩大教育开放。这里面包括了教育国际化的内容,许多专家和学者对此进行了研究。叶传项提出了“加快改革步伐全面推进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辛镜敏从经济全球化与高等教育国际化方面进行了深入思考;薛光提出了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高等教育国家化;王红悦、阳征对开放式办学内涵进行了探析;吴忠魁提出了国际化是时代对教育的选择;顾明远、孟繁华提出了国际教育新理念;钱颖一从培养一流的国际化人才要求上作了论述;等等。这些论述都是从本科教育及本科以上高层次教育提出高等教育国际化理论以及如何打造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问题。对于高职高专国际化人才培养问题没有涉及,国内少数学者如万金保、李春红对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不同探讨,这些也不免脱离本科教育的思维定势。2010年9月召开的全国高职改革与发展工作会议,提出以提高质量为核心,以“四个合作”为主线,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和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努力建设中国特色现代高等职业教育,形成一批特色鲜明、水平较高、具有国际影响的高等职业院校,这为今后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人才培养指明了方向。在国外,早在1966年美国就制定了《国际教育法》,之后《美国2000年教育目标法》又强调教育国际化,明确提出采用“面貌新,与众不同的方法使每个学生都能达到知识的世界级标准”。而日本在1987年就提出培养国际化人才的目标,日本著名教育理论家喜多村和之教授提出衡量大学实现国际化的标准是“通用性”、“交流性”和“开放性”;德国、英国、法国等也纷纷开展了各式各样的国际教育。莫里斯・哈拉雷从高等教育国际化内容的历史发展,从学科普遍化――学科的全球适应性的推广与验证过程出发,提出“课程国际化”;韩国成立专门的“21世纪委员会”,提出教育国际化培养目标。高职教育国际化已成为一股世界职业技术教育的浪潮。这些也为我国高职国际化人才培养提供了有益参考。

综观研究现状,国内专家学者的研究及相关高等教育政策重在国际化人才培养教育模式的构建,就人才模式而研究模式,较少思考国际化人才培养教育模式一致的课程建设。国外的研究及相关高等教育政策又重在课程选择上,却没有明确的国际化人才培养教育模式的构建。从我国高等学校的精品课程建设来看,2003年教育部正式启动了“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项目”,7年来已累计评选出国家级精品课程2467门,各个省也评选出众多省级精品课程,课程建设取得丰硕的成果。精品课程建设项目也已经成为引导教学改革与建设方向的旗帜,引导学校重视教学内涵建设与教学品质的提升,引导广大教师投入教学建设,得到了政府、社会、学校的广泛关注。然而,这些精品课程以本科学校的基础学科为主,虽然近几年评选出一定数量的高职精品课程,也主要集中在一些实用操作上,但很难展现国际化人才培养教育模式与课程建设结合的一致性,形成不相关的“两张皮”。针对这种情况,笔者从实践“深海探珠”职教思想出发,提出“国际化人才培养教育模式在〈物流经济学原理与实务〉精品课程建设中的探索与实践”,以期较好地解决国际化人才培养教育模式与精品课程建设的不相容问题。

二、高职国际化人才培养教育模式在《物流经济学原理与实务》精品课程建设上探索实践的主要命题

笔者以“深海探珠”职教思想为指导,以“四个合作”为主线,坚持“从企业中来再到企业中去”的思路,将国际化人才培养教育模式与《物流经济学原理与实务》精品课程建设实践融合起来;依托《物流经济学原理与实务》精品课程建设,从实际出发构筑适应国际化人才培养教育的实践平台、创新平台、网络教育平台、职业文化和国际交流平台策略体系;发挥《物流经济学原理与实务》精品课程在人才培养上的优势,探索国际化人才培养教育模式中的课程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教学载体、实施教学评估的长效机制,为培养具有民族特色的国际化人才,不断推动学院高职教育国际化发展作贡献,重点解决以下命题:

1.高职国际化人才培养教育模式在《物流经济学原理与实务》精品课程建设中预期价值的命题

笔者从珠三角经济全球化对高职高专教育国际化人才需求出发,深化与学院所的国家高新技术开发区外资外贸企业对课程的共建,坚持“精品课程、国际化导向,人才培养、国际化模式”的理念,把高职高专课程建设纳入到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战略的思考中来,把“深海探珠”职教思想落实到精品课程建设上。笔者认为在理论上能够填补高等职业教育精品课程建设国际化研究空白,为高等职业教育和高职高专院校专业课程建设的内涵发展提供理论参考;在实践上,笔者认为通过把国际化人才培养教育模式融入到《物流经济学原理与实务》精品课程建设中和以《物流经济学原理与实务》精品课程建设实践来完善发展国际化人才培养教育模式的探索与实践,提炼和总结高职院校精品课程建设与国际化人才培养教育模式结合的有效性,对本地区高职院校适应珠三角经济国际化发展需要有着非常重大的实际价值。

2.高职国际化人才培养教育模式在《物流经济学原理与实务》精品课程建设上总体目标的命题

笔者在《物流经济学原理与实务》精品课程建设上进行国际化人才培养教育模式探索与实践的总体目标就是,促进高职高专人才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国际化发展需要。近年来,珠三角地区的高职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在人才社会需求调查研究中突出地对国际化人才需求给予了关注,特别了解并认识到了中山及本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国际化问题的深层原因和巨大影响。高职院校要在充分认识人才需求国际化发展趋势的同时,对促进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问题有个正确认识:要深入探索高等职业教育经管类国际化人才培养的路径,在《物流经济学原理与实务》精品课程建设中探索和实践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为拓宽经济管理类的国际劳务就业,推进经管类教材的国际化,建立珠三角经管类的国际化职业教育标准,实施经管类学生跨国交流,加大经管类职业教育合作办学,加快本区域职业教育国际化进程提供有力支持。

3.高职国际化人才培养教育模式在《物流经济学原理与实务》精品课程建设中选取内容的命题

主要是指高职国际化人才培养教育模式在《物流经济学原理与实务》精品课程建设中探索与实践主要研究解决的内容:一是提升《物流经济学原理与实务》精品课程建设的国际化程度与高职教育国际化的互动性。二是定位《物流经济学原理与实务》精品课程建设的国际化课程目标。要以国际化经济的人才需求为导向设计《物流经济学原理与实务》精品课程培养目标,这是教育的前提。三是构建《物流经济学原理与实务》精品课程内容。根据国际化人才培养目标,必须要有与之相对应的《物流经济学原理与实务》精品课程建设体系,这是高职教育精品课程建设国际化的中心内容。这也是探索与实践中要研究和解决的重点内容和创新点。四是造就国际化人才培养的师资队伍。国际化人才培养要有《物流经济学原理与实务》精品课程建设的国际化师资,这是人才培养质量的保证。五是建设国际化人才能力持续成长的实践岗位平台。《物流经济学原理与实务》国际化岗位实践技能培养,这是保障经济管理国际化人才培养充足技能供给的重要环节。

4.设计高职国际化人才培养教育模式在《物流经济学原理与实务》精品课程建设上的技术路线

笔者从审视近几年本地区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建设入手,对比分析发达国家和地区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模式,结合高职高专精品建设实际与区域经济国际化发展定位,按照“深海探珠”职教思想的要求,精心建设,精细运作,全面建设《物流经济学原理与实务》精品课程,多层梯队、多元团队、多方合作保障《物流经济学原理与实务》精品课程发展,实现国际化人才培养与区域经济社会的“对接、合作、共赢”。探索与实践应该采用的技术路线是:①沉入国际化电商企业;②完成经济管理的岗位任务;③搜集《物流经济学原理与实务》精品课程资源;④分析原有《物流经济学原理与实务》精品课程建设与人才培养模式现状;⑤设计国际化人才培养的《物流经济学原理与实务》精品课程建设方案;⑥开展国际化人才培养教育模式的《物流经济学原理与实务》精品课程建设;⑦《物流经济学原理与实务》精品课程建设评估与改进。探索与实践应该采用的实施步骤是:国际化教育思想的学习辅导――经济管理岗位工作――课程建设引领――突出重点培育――建立机制推进――累积资源建库――课程运行验证――修改持续提升。

三、高职国际化人才培养教育模式在《物流经济学原理与实务》精品课程建设上的设计实施

笔者对本人主持的广东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珠三角高职高专教育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已取得的重大成果进行了大胆推介和运用,对经管类相关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改革。当前笔者通过调研、与企业专家研讨、教学团队论证,完成了《物流经济学原理与实务》课程建设国际化的基于工作过程为导向的典型工作任务分析,并转化为学习领域课程;初步完成《物流经济学原理与实务》精品课程建设国际化的教学大纲的修订、校本教材、多媒体课件、网页及试题库的制作思路;同时,本课程团队进一步加强了与本地区相关的镇区国际化企业的合作,探索工学结合的课程教学模式;特别是,学院创建了国际学院班,并每年招生在校学生近100人,制定了国际化教育的人才培养方案和国际化教育的课程体系,国际学院与澳大利亚、马来西亚及我国香港、澳门部分教育机构建立了合作交流办学的平台。以上这些为《物流经济学原理与实务》精品课程建设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提供了设计载体。主要应处理好三个问题:

1.创新设计《物流经济学原理与实务》精品课程建设国际化的教学模式

一是要针对国际化企业需求的特点,合理地设计国际化教学内容。二是要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国际化行业企业需求纳入教学评价体系。三是要有“国际化合作育人,情境化实践导学”的开放式国际人才培养教育理念。四是要构建国际化实战真实的学习情境,实施科学的情境教学。五是要校企合作,工学交替,实施项目导向的项目教学法,真正达到校企合作,工学交替的效果。六是要灵活运用国际化案例教学。七是要结合国际市场区域优势,整合国际化企业资源。针对现阶段的经济国际化现状,加强与区域国际化企业的联系。八是要立体式多媒教学。九是要借助全国各类商务大赛创业实践平台,开展实践性教学。

2.深化贯通《物流经济学原理与实务》精品课程建设国际化的实践教学环节

其一是引用国际化案例分析,教师在课堂上讲解。通过国际化企业经营管理应用分析,深刻理解国际化商务和商务系统的概念、理论和方法,培养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初步训练学生的科研能力和表达交流能力,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做到理论教学与案例教学相结合;课堂教学与课后学习相结合。强化实际动手能力,强化主动国际化学习意识。其二是国际化经营管理的真实和模拟系统实训。教师在实验室指导。通过这一环节,学生能掌握各个平台的经济管理技术和流程,将抽象的理论具体化。其三是学生在国际化企业实习,联系国际化企业,让学生能一对一地实习(一个学生或两个学生对应一个企业)。国际化企业的经济管理引导学生承担,教师只起指导和咨询作用。完成国际化企业业务的项目教学,有助于他们了解国际化企业的经济管理的需求,并提高其独立运营和管理的能力,锻炼学生的全面管理能力,为他们将来从事现代国际化商务管理打下良好的基础。其四是鼓励学生网上开店,让学生熟练掌握网络开店流程,熟悉国际化网络商务环境,通过国际化贯通管理,融合各种商务知识,培养学生良好的信誉,锻炼其动手能力和国际化商务技能,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和国际化自主创业能力。

3.省略.2010-03-01.

[2] 冯新广.开放办学是美国社区学院的活力之源[J].国际教育交流,2010,(18).

[3] 朱运利,虞未章.教育课程模式创新与实训基地的“概念重建”[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9,(8).

[4] 小威廉姆E,多尔.后现代课程观[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5] 江伟.发达国家职业教育的新理念[EB/OL].省略/zong-he-293/2006-03-23.

[6] 黄尧,刘京辉.国际职业教育发展趋势[EB/0L].http://WWW.省略/zong-he-293/2006-03-23.

[7] 吴雪萍.发达国家职业教育发展趋势及其启示[DB/0L].省略/2006-03-23.

[8] 薛颖.发达国家职业教育改革特点[J].上海教育,2006,7B,26-28.

财务人员人才培养计划范文第2篇

【关键词】军事财务;人才;建设

现阶段我军财务人才结构和素质还不能完全适应新形势的需要,财务干部不足、整体素质不高的问题,已成为制约部队财务工作发展的“瓶颈”。为适应新时期部队发展建设的需要,围绕全面加强财务人才队伍建设目标,紧密结合部队实际,本文对加强新时期军事财务人才建设,提出了一点对策建议。

一、根据未来军事建设的要求,提高人员综合素质

(一)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打牢财务人才思想基础

军事财务建设的质量,不仅包括军事、科技、文化方面的因素,而且包括思想、政治、道德方面的因素。加强思想政治建设,是引导财务人员拒腐蚀永不沾,永葆人民军事革命本色的可靠保证:一是着眼财务人员的思想实际,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军事财务工作是一项政策性和技术性很强的经济工作,掌握着部队预算审批、经费分配、划拨、结算报销等权力。为此,应让财务人员认识到财务岗位的重要性和一旦自己思想上出现差错而造成不良后果的严重性,不断加强财务人员严格的组织性和纪律性,培养他们善于从政治角度观察和处理业务的能力。二是结合财务人员的工作特点,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性。军事财务人员的思想活动与本职工作有着必然的联系,许多思想问题和工作问题直接或间接地从业务工作中衍生出来。因此,只有针对每个人的工作特点,思想政治工作才能更为有效。

(二)提高业务素质,增强理财综合能力

财务干部应在实践的过程中,通过不断的学习,切实提高自身业务素质和实际工作能力。可采取短期培训、岗位练兵、外送代培等形式加强专业知识、管理知识的学习,扩大知识面。要重视抓好在职训练,按照上岗需要、精通业务、创造发展等不同阶段,拟订不同目标,采取不同方法分类训练,使之既有系统的专业理论知识,又有较为熟练的专业技能;既懂财经政策,又熟悉标准制度;既懂宏观和微观的经济理论,又会具体的操作方法。此外,要努力培养综合能力:要立足平时,研究战时,认真研究跨兵种、跨军种的诸兵种联合作战的后勤组织、指挥与保障工作;积极钻研高科技管理知识,熟练掌握和运用现代管理工具,提高保障能力;能够理论联系实际,善于总结经验教训,使军事财务工作不断向新的更高的层次迈进。

(三)积极改进工作作风,致力于为部队提供优质的服务

加强财务干部队伍的作风建设,牢固树立“群众公仆”意识尤为重要。要引导财务人员把做事的出发点、着眼点、落脚点放在官兵与部队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支持不支持、满意不满意上,始终绷紧“服务官兵、基层至上”这根弦。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作风,定期组织财务人员深入部队,搞好调查研究。对工作中的难点、弱点以及基层关注的“热点”问题,组织专题调研,在掌握第一手材料的基础上,研究针对性措施,增强工作的预见性和指导的针对性。大力倡导热心服务、讲求实效的良好作风,引导财务人员不能仅仅停留在收收发发、待人接物上,更重要的是要为部队提供管理方法、技术、信息等方面的服务,提供有力的工作指导。要抓好经费跟踪制度的落实,经常组织经费使用情况的调研和指导,努力提高为部队服务的质量。积极开展基层评议机关活动,把部队管理效益高不高,问题解决得好不好,经费保障及时不及时,作为衡量服务质量的基本标志,明确服务的任务和目标,统一考评的标准与办法,并与财务干部的考核讲评、评功评奖、晋职调级和干部使用等挂钩,切实增强财务人员搞好服务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四)军事财务干部是军事各级领导当家理财的参与者,必须强化参谋意识

财务干部肩负着协助领导当家理财的重任,所以,凡是与财务工作有关的各项建设与活动,财务干部都要主动靠前,积极参与。作为一个好的参谋,应该做到以下几点:一是为领导提供及时、准确、完整的财务数据。要求数据真实、信息及时、内容完整详实、资料无失真、无“水份”、无“弹性”,分类分析方法科学合理。二是及时为领导提供重大经费情况报告。大项的经费收支活动对单位的经费管理影响大,领导及时掌握有利于帮助决策。财务人员必须非常留意身边经手的每一笔业务,及时发现问题苗头,经常核对往来款项,分析应收账款有无坏账可能,及时提供信息供领导决策。三是为领导提供建设性意见。财务人员要多一份超前意识,多一份敏锐思维,多一份责任心,多一份使命感。要以敏捷的思维方式,不失时机地抓住机遇为领导当好参谋,为单位创利,为集体节流,最大限度地发挥经费效能,把钱花在点子上,用在关键处。并做到创利讲守法,花钱讲方向,积极挖掘自身优势,在合理合法上多创利,该花的钱一分不吝啬,不该花的钱一分都不能花。

二、拓宽人才资源来源渠道,改善财务队伍人才结构

1.规模办学,高起点“育才”。所谓规模办学,就是改变军事院校财务专业设置分散且起点低,长期低层次循环的状况,将这类专业集中设置到有关院校,集中名师,合力构筑军事后勤院校财务专业人才培养和选拔的高台。生源要高起点定位,以应届高中毕业生为主,加大本科生的招收量;师资要从全军竞选一些熟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法规,对高技术条件下局部战争的财务保障有研究的专家学者,在专业和相关领域共同引入高新知识,能对更新教学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中的新问题产生协同攻关的爆发力,促使军事财务专业教育在高起点上“教学相长”,产生质的飞跃。

2.在发挥军事院校培养主渠道上继续挖掘潜力。在充分用好总部下达的送学计划指标、选拔优秀财务干部进校深造的同时,根据缺什么补什么,用什么学什么的原则,积极借助军事院校师资、设施等优势,采取联合办班、委托培养等形式,有计划地选送需要重点培养的财务骨干人员脱产学习。军事相关院校和其它训练机构要在扩大培训范围、调整培训内容、提高培训质量等方面拿出新举措。

3.以国民教育为依托,拓宽军事财务人才培养渠道。利用国民教育资源培养军事人才,是世界各国军事人才培养的一个趋势,也是我军培养军事财务人才的重要手段。第一,从地方大学引进军事财务人才。地方院校课程体系完善,师资力量雄厚,军事财务专业与地方院校相关专业兼容性强,这为依托国民教育培养军事财务人才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我军应有计划地扩大地方大学毕业生补充财务人才队伍的比例,逐步改善财务人才队伍的整体结构。第二,借助国家远程教育网培养军事财务人才。国家远程教育体系已经建立,借助这一便利条件,加速军事财务人才培养,既能克服人才培养的“时域”限制,又能提高军事财务人才培养的整体效益。第三,建立地方院校军事财务人才培训网络。部队要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流动培训方法,与地方院校建立密切的协作关系,可依据财务人才的知识结构,采取联合办学的方式。

4.进一步强化岗位锻炼。军事院校培养是主渠道,依托国民培养是快车道,岗位锻炼是大课堂。岗位既是获取真知、积累经验、增长才干的平台,也是基础知识转化为应用知识、学历转化为能力的载体。在当前在职干部送学率很低的情况下,绝大多数高素质财务人才的生成提高要靠岗位锻炼。应该叫响“学习在工作中、成才在岗位上”的口号,广泛开展岗位练兵、比才竞能和自学成才活动。财务干部交流和换岗锻炼也是岗位成才的重要形式,但从目前情况看,培养流步子迈得不大,这与《现役军官法》要求和财务干部成长需要还不相适应,必须进一步统一认识,继续探索,加大力度。搞好财务干部的培养流,关键是要有大局观念和长远眼光,本着对部队建设和干部成长高度负责的精神,切实解决“不舍得放、不愿意要、交流不动”等问题,真正走通机关、部队之间财务干部交流的路子。

5.规范学历升级活动。现在,学历升级教育秩序较乱,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重文凭轻水平的现象比较突出;二是专业不对口,学非所用;三是多头联系办学,缺乏统一组织。规范学历升级教育是提高人才队伍素质的重要保证,在现有院校不能完全满足在校学习的情况下,必须规范学历升级活动,要充分体现办学从严的方针,严格教学各环节管理,切实达到形式和效果的统一。

三、高效合理地使用财务人才,激发人才辈出的活力

1.优化选拔机制。一是扩大选拔范围,转变选拔标准。在人才密度相同的情况下,基数越大,选择的余地越大,选拔的人才质量越高。在人才选拔标准上,要从选拔经验型、实践型人才,拓展为知识型、专家型人才。选拔一批文化素质高、懂科技的优秀人才进入领导班子,努力实现由经验型决策向科学型决策的转变。二是干部选拔环节要公开。干部选拔要实现民主,职位空缺要公开,条件标准要公开,任免程序要公开,确保选拔任用的每一个环节都能在监督之中。三是干部选拔应让群众参与。要认真实行民主推荐,民主测评,使选任过程成为群众参与考核鉴定干部德、能、勤、绩的过程。通过广泛科学的民意测评,对干部作出客观、全面、准确的评价。

2.规范轮换制度。高素质军事财务人才的成长需要经过跨系统、跨部门、跨岗位的全面锻炼,军事财务系统只有进行合理、有序的流动才能保持生机和活力,因此军事财务干部应建立明确规范的轮换制度。军事财务人才的交流在单位内部表现为不同分工之间的交流,在单位外部表现为横向间交流、纵向间交流或院校与部队间交流等。这种轮换对人才的成长起到促进作用,对开阔视野,扩展知识,更新能力都大有益处。应从建立和完善政策机制入手,建立明确规范的财务干部轮换制度:一是以法规形式明确岗位任职时间,任期满后除特殊情况外,原则上必须进行跨单位交流任职或在本单位轮换岗位;二是要把财务军官多岗位任职经历作为提升的必备条件之一,要建立干部任职资格制度,不具备多岗位任职经历者,不能担任重要职务或不得提升。

3.强化激励机制。改善福利待遇机制,针对边远山区、艰苦地区、特殊地区、基层单位,有区别、有针对性地改善福利待遇,公开昭示招才引贤的优惠政策以吸引特殊人才。对表现突出的各级各类财务人才,不仅应当进行精神激励与行政促进,以满足他们的成就感,还应当利用绩效工资、学历工资、奖励工资与军事特殊贡献津贴等经济激励措施将财务人才的个人努力程度与报酬相结合,稳定现有财务人才队伍,吸引各级各类财务人才,促进财务人才提高工作效率。完善财务人才考核制度,通过设置科学的考评指标体系,对不同层次的财务人员进行岗位测评,使考评结果与个人劳动报酬挂钩,优秀者可以优先晋升,给予一定的物质和精神奖励,对不合格者实行降职降衔,酌情处罚。

参考文献

[1]张涵.加强军队财务人才队伍建设管窥[J].军事经济学院学报.2006(4)

[2]祝亭法,张荣荣.军队财务人才队伍建设浅议[J].军事经济研究.2007(5)

[3]冯艳东.注重加强军队财务人才队伍建设[J].华北民兵.2008(5)

财务人员人才培养计划范文第3篇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812(2016)09-0064-03

摘要: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集团企业的规模逐渐扩大,财务管控在集团型企业的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财务管控人才是有效实施财务管控强有力的推动力。由于高校办学模式陈旧,培养出来的学生都是专一而精,既懂财务又懂管理的人才极度缺乏。另外,企业财务管控不到位、社会和个人本身对财务管控重视不够等也导致集团型财务管控人才缺乏。基于此,本文从人才培养的焦点问题着手,从学校、企业、社会、个人这四个角度提出有效的解决路径。

关键词:集团型财务管控 人才培养 路径选择

一、引言

财政部在“会计行业中长期人才培养规划(2010―2020)”中指出,在未来若干年要着重培养大型企业的财会审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国际型人才,在《关于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财会[2014]27号)中提出推进管理会计理论体系建设,推进管理会计指引体系建设,推进管理会计人才队伍建设,推进面向管理会计的信息系统建设;北京市教委在教学质量深化工程总体指导思想中也提出“继续支持创新型高素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建设,支持复合型优秀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建设,支持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建设”。种种迹象表明,培养高层次应用型财会审人才已经上升为国家财经人才发展战略。

高等院校特别是高等财经类大学更应审视财会人才培养模式与培养方案,有针对性地制定相应的人才培养计划,向社会输送更多能够适应大型企业集团决策、风险管控以及财务运营管理需要的应用型、复合型、国际型的高层次人才,集团型财务管控人才培养问题呼之欲出。所谓集团型财务管控是指企业集团的财务人员以财务制度、会计准则、内部控制制度规范等为准绳,以绩效管理为着眼点,以风险管控为抓手,全面指导、组织、监督和约束下属公司的各项经济活动(主要是财务活动),最终实现集团公司的战略目标。集团型财务管控模式主要有三种:集中型财务管控、分散型财务管控、兼容型财务管控。集中型财务管控是集团总部财务管理部门对下属公司全部经营活动进行集中管理、统一核算与统一报告。分散型财务管控是指集团总部分散管理决策权利即赋予下属公司对日常事务的决策管理,总部只是保留重大事务的审批权。兼容型财务管控是以上两种模式的结合模式,即集权下的分权。总部全局把控局面,制定制度由下属公司执行,下属公司可以“量身而定”在总部规定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特点进行补充。目前,世界500强企业中,有八成企业实现财务集中管控。集团型财务管控是趋势,也是集团企业发展的必然选择,因而近年来,企业招聘越来越注重复合人才的选拔,要求毕业生员既要有财务知识又要具备管理能力,然而受高校办学模式陈旧的影响,培养出来的学生所具备的能力不足以胜任工作,集团型财务管控人才培养迫在眉睫。

现有的文献主要集中在集团型财务管控概念、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加强集团财务管控建设。吴激(2013)提出了集团型财务管控的概念以及重要性,并围绕集团化财务控制流程及要点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廖华丽(2013)从集团型财务管控制度出发,提出了加强财务管控思路和方式;廖丽明(2010)分析了现代企业集团财务管控的模式呈现集中化趋势的原因,提出集团财务集中管控的方法,如:资金、财务人员以及会计业务统一管理等;刘爱军(2011)提出企业可以通过“看不见的手”――业绩评价机制与集团财务管控结合进一步发挥子公司的积极性;朱永红认为财务管控最重要的主要体现在努力构建集团财务管控“五个中心”,即“信息处理中心、预算控制中心、资金调配中心、风险防范中心和智力聚集中心”的战略格局。对于人才培养的问题,潘春燕(2010)从高校的角度探讨了人才培养的途径;胡丹(2013)阐述了现代经济社会亟需财务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内涵以及解决途径;刘英(2011)提出了相应的改革策略。本文在之前文献的基础上,重点研究集团型财务管控人才培养的焦点问题,并从学校、企业、社会以及个人等角度探讨此类人才培养的可行路径。

二、集团型财务管控人才培养的焦点问题

关注集团型财务管控人才培养的焦点问题(如表1),找出问题出在哪里,才能对症下药。

首先是学校的办学理念陈旧,课程设置只考虑了本专业内容,缺乏相关的管理类、信息系统的知识,更缺乏一套行之有效的仿真企业集团财务管控的实战训练体系。如:专业课过于专,而选修课太少,学生自主学习的态度下降,导致学生视野狭隘,知识面单薄;学校各院系教育教学各自为战,缺乏相互融合,导致培养出来的学生知识单一。

从企业来说,首先是对财务管控理念的缺乏、对财务管控最新技术方法的陌生(如集团型企业预算管理系统、资金集中管控系统、集团企业成本管控系统以及合并报表系统等方面的技术方法等),而集团内部又缺乏行之有效的财务管控人才的培训体系,直接导致集团企业财务管控薄弱;集团所属各公司“各自为政”“各自盈利”,各自寻求自身的价值最大化目标,而忽视了集团公司的整体利益,导致集团价值最大化目标无法实现。另一方面,集团企业与下属企业之间由于各自的局部利益(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以及企业集团冗长的传递路径,也会导致财务虚假信息。此外,集团企业内部员工之间缺乏互相学习、互相帮助的动力与氛围,新老员工为了自身利益互不分享实战经验和理论知识,如此,集团型财务管控人才在企业的实战环境中也很难快速培养形成。

对于社会和个人来说,社会很少关注集团型财务管控人才培养,财务人员只专注专业技能的提升,看重财务知识的理论学习,如职称评定、注册会计师考试等方面,没有考虑到集团型财务管控仅仅财务知识过硬是不够的,还需要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公司治理、人力资源等各方面的实战技能。

三、路径选择

本文认为集团型财务管控人才的能力主要包括专业知识与技能、知识运用能力、个人素质以及综合能力(如图1),本文重点从学校、社会、企业以及学生本身等角度谈谈培养复合型人才的培养途径。

(一)“校企合作,产学结合,培养复合型人才”的办学模式

校企合作重点在于学校教学体制机制的革新,是要企业和学校合作,企业向学校提出对所需人才的素质要求和实训场所和条件,学校为企业培养符合要求的复合人才。学校和企业之间的合作,实行产与学相结合的办学模式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办学理念的更新,学校本着“实践出真知”的理念,带领学生去企业集团实地考察,让学生尽量尽早地接触实际业务;与此同时,争取企业积极参与办学过程,聘请企业集团的人员就自身的实际工作经验结合财务知识给学生讲课,以便于学生能充分掌握知识,进而了解企业的需求,提升自己的能力。二是校企资源共享。学校按照企业的需求开展员工的专业知识培训,针对企业财务管控上的问题展开理论研究和技术开发;企业可以参与学校部分教育制度的改革,与学校共同定制培养方案。三是学校各院系有效结合,相互融通。当今社会竞争激烈,集团财务管控所需要的人才不仅要掌握财会方面的知识,还要掌握包括公司治理、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等多方面的知识。所以学校的各个院系应该根据需求,适当地结合。四是实施“把企业搬进校园、把课堂搬进企业”策略,建立学校和企业之间联系的桥梁,学校和企业的组织架构适当开放,双方形成“在学校仿真学习,在企业实战演练”的双方向的合作形式,本文称之为校企联动的集团型财务管控人才培养模式。“把企业搬进校园”是指在学校内部构建仿真企业集团环境的实训基地,在此基地可以对在校学生(当然也可以对企业集团员工)进行集团财务管控模式选择与设计、预算管理、资金集中管控、成本管理控制以及集团合并报表编制与分析等专业技能与方法的仿真训练;“把课堂搬进企业”则是指可以让学生走进企业观摩体会集团财务管控的制度、流程、规则与方法,将课堂所学与企业实战相结合,一方面学习领会企业集团现有的财务管控经验与做法,另一方面诊断把脉发现企业集团财务管控的薄弱环节,为后者提出合理化建议。“把企业搬进校园、把课堂搬进企业”策略要成功实施,其关键在于学校要寻找到一家或者几家愿意合作的集团企业,双方建立双向联动的人才培养机制,将校内的人才培养实训基地与校外的人才培养实训基地有机结合,这样一方面能够培养出符合企业集团要求的财务管控人才,另一方面也可以为企业集团财务管控诊断把脉,为之提出行之有效的集团财务管控模式与方法(包括集团财务管控信息系统构建策略),如此则能实现双赢,也才能使校企联动人才培养模式持续有效运转。

(二)“文化宣传、委派学习、比学赶帮超”的企业氛围

文化软实力是集团型企业凝聚力的表现,现在越来越多的企业注重企业文化,而财务管控文化是企业文化的不可或缺部分。首先集团可以通过设立“企业文化宣讲日”、企业文化学习班等途径宣传企业文化,只有在思想上有了财务管控文化的意识,才能主动地去学习财务管控知识、实施财务管控方法。其次,企业可以委派公司员工到学校学习财务理论知识或去其他企业交流学习,通过学习,发现问题,找出差距;集团企业也可以委派总部人员去下属公司锻炼学习,通过下基层,及时将工作中好的经验、方法以及存在的问题实时反馈给总部,以对症下药。最后,在企业中形成“比学赶帮超”的氛围。“比学”是指企业不管老员工还是新员工都要保持对新鲜事物的学习精神,通过组织各种竞赛活动,丰富员工的业余文化生活,使员工常常保持学习的心态;所谓“赶帮超”是指在业务上老员工指导新员工,在知识理论上新员工辅导老员工,新老员工相互帮助共同提高。企业也要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激励机制,以进一步调动员工学习、工作的积极性和能动性,这不仅有利于培养集团型财务管控人才,也有利于增强企业的凝聚力。

(三 )“抓住潮流、审时度势、培养人才”的社会培育

集团型财务管控人才培养要引起社会的反响,只有融入社会,为社会做出贡献,才有意义。因此,社会、媒体要发挥舆论宣传的正能量作用,通过宣传使整个社会认识到财务人员不再是简单的做账、记账和编制报表,而是具有一定话语权、决策权的管理会计;相关部门和社会中介机构要通过各种形式的培训,辅助集团企业培养集团型财务管控人才,减轻学校和企业的压力。

(四)“丰富自己、打铁还得自身硬”的个人素养

集团财务管控人才属于复合型人才,其复合性主要表现在:集团财务管控所涉及的领域广泛,企业集团的财务管控系统必然建立在集团庞大的ERP系统之中,这也意味着集团财务管控人才必须精通信息化系统的部署与应用(部署信息化系统主要针对的是集团管理高层,而应用则是针对全体财务管控人员)的知识与方法,这是第一层次的复合;成功的财务管控需要相关人员具备优秀的管理决策能力,包括战略规划、风险管理等决策控制能力,只有企业发展战略方向规划得当,风险管理策略实施有效,企业发展前景才有保证,因此精通管理学的知识与方法也是集团财务管控人才的必备知识,这是第二层次的复合;工作中,集团企业与下属分公司进行沟通协调是常事,比如部署与实施预算方案、制定与执行成本控制策略、设计与应用资金集中管控方案,等等,与集团下属企业相关人员打交道,具备一定的心理学知识、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知识就很管用,这是第三层次的复合。因此,财务人员必须丰富自己,打铁还得自身硬。

四、结语

本文认为,学校是职业人才事业的起步阶段,因此,在高校特别是高等财经院校应当适时转变财会人才的培养模式,建立起校企联动的人才培养机制,把集团型财务管控人才培养作为培养高层次财会人才的立足点,才能为大型企业输送急需的管理人才,也才能为学生未来的职业晋升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企业是财务管控人才锻炼的主战场,高校培养的专业人才必须在这个主战场经过历练才能成为合格的集团型财务管控人才。企业不能简单地使用人才,而更应该打造学习型组织,构建集团型财务管控人才的内训体系,通过内训提高员工的整体素质与技能,使之更加符合企业集团财务管控的实战要求,为集团财务管控的成功实施提供人才保证;社会可以让职业人才对财务管控的理解更加通透;而只有个人具有强烈提升职业素养的意愿,在学校、企业、社会的带动下才能成为集团型财务管控人才。J

参考文献:

[1]廖丽明.对企业集团财务管控若干问题的思考[J].财经界,2010,(6).

[2]廖华丽.浅析集团财务管控――基于企业集团集权式财务管控的思考与分析[J].现代商业,2013,(26).

[3]刘爱军.从经济学视角谈集团财务管控[J].财政监督,2011,(23).

[4]张会丽,吴有红.企业集团财务资源配置、集中程度与经营绩效[J].管理世界,2011,(2).

[5]Efferin,Hoppe.Management Control, Culture and Ethnicity in a Chinese Indonesian Company[J].Accounting,Organizations and Society,2007,(32):223-262.

[6]陈志军.母公司对子公司控制理论探讨理论视角、控制模式与控制手段[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1).

[7]陈瑾.企业集团财务管控体制研究探讨[J].商业会计,2012,(9).

[8]毛成鹉.增强集团财务管控 提高核心竞争能力[J].商业会计,2010,(10).

作者简介:

财务人员人才培养计划范文第4篇

关键词:财务共享管理会计人才培养

一、财务共享服务模式

财务共享,是指依托信息技术,通过不同企业、不同地点的财务业务有效整合,将财务管理从纷繁、琐碎、重复的会计事务中剥离出来,以期实现财务业务标准化和流程化的一种管理手段。财务共享服务模式自上世纪80年代福特公司建立起第一个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开始在国外企业间运用发展。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经济目前正处于转型时期,企业面临转型发展,财务共享服务模式成为引领财务变革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风向标。近年来,中兴、海尔、万科等企业纷纷开始尝试建立财务共享服务中心,企业的财务管理逐步由分散式、标准式或者集中式的信息化系统转变为财务共享管理模式,即将大量重复的、有规律可循的、标准化的会计处理和交易业务,放到一个专门的服务组织中进行独立、集中的业务处理。这将极大地缩短会计人员日常的会计核算时间,并使其工作转向企业决策、投资管理、风险和内控等方面。这对企业会计人员的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要求其从传统的财务核算、会计报表编制等财务会计工作向管理会计角色转变。管理会计的工作需要全面的统筹分析,对商务管理方面的专业能力要求极高,和普通的核算型会计相差甚远,管理会计人才的工作很难被机器所取代,管理会计的优势逐步凸显。

二、财务共享服务模式下管理会计人才的培养现状

目前,有80%的会计人员要将精力放在应对会计记账、核算、审核等日常的企业会计业务处理中,真正用于企业经营决策上的时间不足20%。而且,会计人才偏重于会计核算能力,高端会计人才相对不足,能够为企业管理层提供有效经营和最优化决策信息的管理会计人才更为匮乏。我国会计人员队伍无法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管理会计人才的大量需求,管理会计成为行业急需的紧缺人才。究其原因,与我国会计人才的培养模式不无相关。我国主要从学历教育、职业资格考试和在职培训三个层面进行会计人才培养,均侧重于对财务会计人才的培养,管理会计人才培养后劲不足。

(一)学历教育以财务会计课程教育为主

一方面,我国大部分高校开设的专业课程大多强化财务会计,注重会计核算能力培养。随着财务共享服务模式的不断推进,企业财务部门的结构、人员能力需求必定发生转变,企业更倾向于既掌握会计核算技术又有着较强财务管理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即管理会计师。截至2017年3月,仅有包括北京大学在内的六所国内知名高校正式获得美国管理会计师协会管理会计课程认证,进行管理会计课程的开发。管理会计相关研究薄弱,师资力量严重不足,培养出的管理会计人才达不到合格标准。另一方面,目前高校中对财务会计知识的培养主要集中在解答考试题的技巧上,对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培养的重视程度不足,缺乏对财务知识和管理知识的灵活运用及融会贯通。

(二)相关职业资格考试欠缺管理会计内容

根据会计职业从事人员的不同层次需求,目前我国设置了初级、中级、高级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和注册会计师资格考试等。然而由于我国管理会计人才的能力框架与评价体系尚在建设完善中,缺乏考核管理会计人才能力的具体标准,管理会计知识并不是我国各项职业资格考试考核的重点。不同层级的会计人员对管理会计知识的需求有所不同,然而各项职业资格考试主要从会计基础及实务、财务管理、经济法、资金管理、成本管理等财务会计的内容上予以考核,不论是管理会计的工具方法应用,抑或是管理会计的综合知识、咨询服务知识,均无法得以体现。对于要求较高的注册会计师考试,涉及管理会计知识的部分也相对不足,不能完整地体现管理会计人才的胜任能力,无法培养出大批合格的管理会计人才以满足企业的迫切需要。

(三)企业缺乏对会计人员的转型规划

企业实施财务共享服务模式后,会发生流程再创造、财务重分类、会计再分工,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相互分离。会计人员的手工核算量减少,优秀的会计人员将从基础的核算业务中“解脱”出来,投入到更多支持经营决策的分析管理工作中。会计人员数量可削减1/3至2/3,会计人才的价值和竞争力的标准将面临重新洗牌,会计人员必然面临分流或者转型。目前提出的向传统的管理岗、财务专家型或“业务财务人员”和“销售财务人员”等综合型人才发展转型还处于不断探索阶段,对于实施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亟待提出更加详细的规划。

三、管理会计人才培养对策分析

实施财务共享服务模式、建立财务共享服务中心是一项变革,具备管理会计能力的人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面对管理会计人才的严重缺失,国家自2010年起相继了一系列文件,要求并鼓励财务管理人员积极参加管理会计培训,并向国外学习管理会计先进经验。2016年,财政部相继了《管理会计基本指引》《会计改革与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等重要文件,2017年,财政部了《管理会计应用指引第100号———战略管理》等22项管理会计应用指引,加强管理会计指引体系建设,推进管理会计广泛应用,并力争在2020年培养3万名精于理财、善于管理和决策的管理会计人才,将管理会计建设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因此,在全面贯彻实施国家相关文件的基础上,需要高校、企业、政府等各界协同创新合作,在学习、培训、实践中积极探索新的培养模式,不断加强管理会计人才培养,全面壮大我国管理会计人才队伍。

(一)高校开发课程培养体系

高校作为会计人才培养的中坚力量,为了满足当前的管理会计人才需求,推进财务共享服务模式,积极响应国家扩大对外开放和“走出去”战略,实现教育与实践要求的匹配对接,需要参照国内外管理会计人才能力框架和评价体系,提高教育质量,多维性创新思考,研究并优化管理会计人才培养方案。一方面,在本科阶段,根据学校特点,适当开发管理会计相应课程,加大管理会计课程比重,打下管理会计基础,深化管理会计认识,鼓励学生进行管理类学科的学习辅修,成为跨学科专业管理人才,更好地适应财务共享服务模式下企业的人才需求。另一方面,在硕士研究生阶段,可以加强对管理会计理论方向的研究,加强管理会计学术型人才的培养,为企业实践管理会计提供理论基础。对于会计硕士(MPAcc),则可以加强对管理会计实务方向的具体案例学习和实践学习,使其成为管理会计储备人才。

(二)改革职业资格考试内容

一方面,考虑到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和注册会计师考试在我国已运行多年,相对比较成熟,应改革现行考试内容,针对不同层次的会计人员,相应增加管理会计知识考核重点。在财务共享服务模式下,一般的会计人员需要对成本会计等知识进行系统学习,中间层次的会计人员至少需要了解管理会计工具方法的应用,以应对日常的会计信息系统操作,高层次会计人员则应加强对战略管理决策能力等管理会计综合能力的考核。注册会计师应发挥其独立性,准确把握管理会计咨询服务。通过不同层次的考试重点,实现人才分流,培养能够为企业创造价值的合格会计人才,尽快达到培养一批具备管理会计能力人才的目的。另一方面,对管理会计人才能力框架进行专门研究,借鉴美国注册管理会计师等国外管理会计考试制度,发展我国注册管理会计师考试,建立健全管理会计人才能力框架与评价体系,为管理会计人才培养和选拔奠定科学基础,提升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

(三)企业推动财务会计人员转型

管理会计主要是为企业服务的。首先,企业要将管理会计培训纳入企业人才培养计划之内,对于大中型企业而言,可以考虑结合自身需求,组织专题探讨,加强对管理会计专业知识的理解。还可以通过与专业的培训机构合作组织外训,促进企业价值的持续提升。其次,开展财务共享服务模式下会计人员转型理论研究,推动传统会计人员向管理会计转型。开展财务共享服务模式后,以核算为主的财务会计人员可以集中到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大部分会计人员需要向业务前端转型,企业应设置对应的管理会计岗位,全面促进会计人员转型。

(四)探索校企合作、政企合作、企企合作

作为一门实践性学科,必须多元化发展管理会计人才培养模式。鼓励高校与企业合作,建立管理会计人才实践培训基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为高校学生提供实践培训机会,以满足企业实际需要,为企业提供大量潜在的管理会计人才,帮助企业提升管理会计工作水平,实现管理会计人才供需双赢。加强政府与企业合作,利用政府影响力,创建管理会计人才良好的成长环境。积极与行业间其他企业交流合作,学习先进企业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建设及管理会计人才培养方式,充分发挥该模式为企业带来的便利,培养适合企业、有利于国家发展的管理会计人才。

(五)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我国需要不断深化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国外对于管理会计相关知识体系的发展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与方法。在我国管理会计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参加国外管理会计实习培训,充分借鉴和吸收国外管理会计先进工作经验,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管理会计体系是可行的方法。宣传我国管理会计发展,踊跃拓展对外交流平台,开展国际间管理会计合作,有助于实现“走出去”战略。

参考文献:

[1]李红艳.关于应用型本科院校管理会计人才培养的思考[J].商业会计,2017,(12).

财务人员人才培养计划范文第5篇

【关键词】财务人员;招聘;培养;考核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大数据渗透到企业经营管理的每一个环节,为了应对越来越复杂的竞争环境,越来越多的企业意识到转型升级的必要性,科学化与精益化成为企业管理的重要手段。财务管理部门作为企业经营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管理效率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企业资产的保值增值和盈利能力,越来越多的人已经意识到财务人员管理的重要性。

一、财务人员管理对企业发展与转型的重要意义

1.加强财务人员管理,提升企业风险管控能力

财务风险是现代企业面对激烈市场竞争的必然产物,它贯穿于生产经营的整个过程,具有客观性、全面性、不确定性、收益与损失共存性等特点。不少企业对财务风险认识不足,管理不到位,致使企业遭受巨大损失,加强财务人员管理,提高从业者的素质,建立财务预警机制,能有效的防止和降低财务风险对企业的影响。

2.加强财务人员管理,提高企业统筹协调能力

企业经营的目标是要实现利益最大化,而这个目标需要分解和落实到具体的业务层面,财务部门则需要利用全面预算、成本管控、决策支持等手段保证分解目标的落实和达成,只有加强财务人员管理,才能使财务人员更精通业务,才能把财务体系与整个经营业务流程紧密地结合起来,才能搭建起决策层和经营层、各个业务单元间快速沟通的桥梁。

3.加强财务人员管理,为企业价值创造助力

随着市场竞争的进一步加剧,传统的制造环节已不能再为企业创造预期利润,企业的价值创造环节不断前移,体现在新产品的设计、新工艺的研发、新项目的投资等环节,加强财务人员管理,将财务分析工作渗透到生产经营的前端,提高分析决策的能力,为企业价值创造提供有利的保障。

二、目前企业财务人员管理存在的问题

1.财务人员招聘中存在的问题

(1)人员配置不合理

在相当多的企业中,人力分配不平衡,造成“能者更劳,拙者更闲”,既影响部门工作效率,又不利于人员稳定,极易出现“用人时才去找人,不用人时盲目裁人”的情况。这种做法不仅让现有员工没有就业安全感,更让企业的稳定发展受到影响。

(2)缺乏多元化的招聘渠道

一部分企业财务人员招聘渠道相对比较封闭,更多的集中在以“推荐”为主,甚至有些民营企业任人唯亲。虽然“推荐”的招聘方式成本较低,节奏较快,但可选择的面较小,同时由于推荐也会造成招聘者在审查方面有所松懈,造成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容易形成“小团队”,给今后的管理工作造成困难。

(3)缺乏成熟、科学的甄选评价体系

一部分企业人力资源部门没有完善的招聘需求分析,没有详细的工作说明书,更不用说严格的测评程序。

直接面谈仍然是主要的招聘形式,一方面容易出现以证书取人,以貌取人的现象,造成实际工作能力不足;另一方面过分强调工作经验,忽视了被考察人员的学习能力、发展潜力,无法适应企业后续发展和转型的需要。

2.财务人员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1)忽视财务人员职业道德教育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物质财富不断增加,各种诱惑也随之增加,一部分财务人员在利益地驱使或权力地胁迫下有时会进行一些违法违规行为的操作,如进行会计造假、伪造篡改、隐匿会计资料,,利用职位之便谋取私利,贪污受贿、挪用公款等。

(2)财务人员专业能力单一

传统财务重核算、轻管理,造成企业将财务人员专业能力的培养简单理解为核算能力地提高。由于长期“不闻窗外事”,财务人员缺乏对外部环境变化应有的敏锐感,缺乏知识创新能力,只善于做事后记录,不善于做事前预测和分析,导致财务人员在企业的管理决策过程中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

有些企业的财务人员长期从事一个岗位,业务接触面窄,既不利于专业能力的提高,也不利于企业的风险防范。随着信息化技术的进步,越来越多的核算工作将被计算机所代替,传统会计的就业空间将进一步缩小。

3.财务人员考核中存在的问题

(1)考核指标单一

财务部按管理幅度不同,岗位区分为财务总监、财务经理、会计主管;按照工作内容的不同,岗位区分为总账会计、成本会计、往来会计等,在某些小型企业,还有一人身兼数职的现象。在实际考核的过程中并未将这些区别充分体现在考核指标中,同时考核指标过于注重工作业绩,忽视工作态度考核。

(2)考核过程人情化

由于财务工作的特殊性,财务部门的工作产出不同于生产部门、销售部门,使得考核指标在制订时定性指标多于定量指标,考核过程中很难用产出量、销售量等量化结果作为业绩的评价标准,“拍脑袋”的现象普遍存在,容易以领导的喜恶、亲疏代替真实的考核结果。

(3)考核结果流于形式

考核最终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改进工作业绩,但多数考核的结果往往流于形式,或者只是简单的对绩效工资进行奖惩。低绩效员工考核结果改善速度慢,甚至由于对考核结果的不理解、不认同,在团队内部形成负面情绪,影响团队的稳定和工作质量的提高。

三、企业财务人员管理的对策

1.建立科学合理财务人员招聘体系

(1)制订科学清晰的人力资源规划

企业的人力资源规划是以企业的战略目标和发展计划、工作任务为依据,按照企业发展的阶段对企业的人才使用策略和招聘工作重点及流程等提出整体的规划方案,一方面对目前人力现状予以分析,以了解人事动态;另一方面,对未来人力需求做出预测,以便对企业人力的增减进行通盘考虑,据以制定人员增补和培训计划。

企业财务人员的招聘应当适应企业所处的发展阶段,如果企业处于初创期,需要的财务人员相对较少,人员要求更多偏向于全能型,有些公司甚至采取记账;而对于上升期和稳定期的企业,企业内部分工更细,企业的经营管理向精细化发展,这样就需要根据岗位需要配置合适的财务人员。

为了适应企业经营转型,财务人员的专业也不应局限于会计类专业,而应当配置相应的贸易、法律、英语、甚至个别企业还应配备与其经营范围相适应的专业人才,如机械制造行业就可以招聘机械工程类专业的人才,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服务于企业经营管理、投资决策的需要。

(2)丰富招聘途径

“进口决定出口”,漏斗原理教导我们:人员招聘的质量取决于人才招聘的渠道。渠道第一,甄选第二,只有建立丰富的招聘渠道,才能保证人员招聘的效率、成本和质量。

现代的招聘渠道包括现场招聘、网络招聘、报刊广告、猎头、人才寻访、内部推荐,不同的招聘需求适合不同的招聘渠道,应加强对招聘渠道的组合运用。譬如,如果企业招聘中级、初级人才,可以通过内部推荐、网络招聘,而招聘CFO则更多的依赖猎头公司。

(3)优化招聘评价机制

企业应当建立基于胜任力模型的人才招聘体系。胜任力模型是个体为完成某项工作、达成某一绩效目标所应具备的系列不同素质要素的组合,分为内在动机、知识技术、自我形象和社会角色特征等几个方面,这些行为和技能必须是可观察、可衡量、可指导的。

在人员甄选环节引用胜任力模型,有利对一个人的未来绩效和发展潜力做出相对比较准确的预测,对所需要发展的方面也有比较清楚的指引。

在设计评价指标时,要着重考虑指标的全面性、清晰性和适度性,面试评价表要尽量包含应聘职位所需的全部要素。并对评价测试分数的判断有明确、详细的细则,建立科学、统一的人才招聘标准。

2.全面提升财务人员素质

(1)提高财务人员职业道德素养

企业除了要重视财务人员的职业技能培训外,更要重视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定期组织职工代表对财务人员包括职业道德方面进行民主评议,对优秀人员给予表彰奖励,并作为晋升的依据,对评议差的进行批评教育,屡教不改者调离原岗位,不得再从事财务岗位工作。

建立和完善企业的内控体系,加强企业文化的建设和发展,优化财务人员执业环境。

建立健全财务人员选拔机制,“以德为重”、“德才兼备”。选择思想道德素质高、“三观”正、具备专业技术的人员从事财务工作,人员的选聘应通过有关职业道德内容的考试。

(2)财务人员培养多元化

财务人员的培养是一个持续而漫长的过程,企业需要根据自己目前所处的发展阶段制定阶段性的培训计划,制定培训规划的目的是为企业中、长期所需弥补的职位空缺事先准备人员,在有计划的培训体系下,员工自己也会培养自己。

财务人员培养的多元化包括培养方式的多元化,也包括培养内容的多元化。培养方式的多元化包括在职继续教育、参与外部机构培训、企业组织内训、跨部门讨论、上司指导等。培养内容的多元化除了包括财务知识的培训,还应当包括管理技巧、数据分析技巧、法律、营销、宏观经济、计算机、英语等知识的培训。

3.完善财务人员绩效考核体系

(1)优化绩效考核指标设定

财务人员的绩效考核指标要与其岗位工作内容紧密联系起来,指标中既要有共性指标,如:工作态度、部门协作、工作效率等,又要体现本岗位工作特性,如:出纳岗位保证资金安全,做到账账相符;融资岗位既要保证资金及时到位率,又要降低资金成本等。诸如此类,只有这样才能既保证部门年度目标的实现,又最大程度调动员工工作积极性,充分发挥员工的创新能力。

(2)绩效考核与职务晋升相结合

对企业来说,有计划地提拔有能力的人员,以满足职务对人的需求,是组织的一种重要职能。从员工个人角度上看,有计划的提升会满足员工自我实现的需求。将绩效考核结果与职务晋升相结合,避免简单地以学历、职称、资历作为员工晋升的标准,充分体现企业不拘一格选人才的用人标准,有利于保证绩效考核结果的可持续改进。

4.团队年轻化的管理对策

(1)沟通应在管理之先

以团队为基础运作,其成功与否取决于公开的、及时的沟通,这既包括自上而下的沟通,也包括自下而上的沟通。信息交流对于团队的意义就像汽油对于汽车引擎一样,阻碍了交流,就会停滞不前。

对于85后、90后,领导者尤其应当注意个人魅力的打造,对于年轻一代,一旦认同了你,他们就会乐于追随。

(2)关注个性需求

“85后、90后”的共同特征是:个性独立、思想早熟、自信张扬,对于他们的管理应该相对于传统的管理方式更加讲求技巧,管理者应当以包容、鼓励而非谴责式的管理方式,以教练、朋友、老师、家长、同事等多重身份相结合,主动沟通,尊重他们的个性需求,与他们平等沟通,增强他们的归属感。

四、结束语

企业管理的核心是财务管理,财务人员的素质高低决定了一个企业财务管理水平的高低。作为企业发展的基石,企业需要把“人”作为资源的重要性排在第一位,要稳、强和大,就要从人本出发,最终确立企业的经营管理是“人本”的经营,从而使企业管理做到“人”和“事”的管理,推动企业的转型升级和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 梁军. 财务人员与财务管理的转型(二)财务转型成为企业财务管理发展新趋势 [J]. 上海国资,2012(5):80-82.